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 资源整合 河南省 旅游
河南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从而造成了一些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破坏,许多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特点及布局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总体上说,河南的旅游资源是以人文资源为主,占资源总量的63.62%。河南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文明遗迹;河南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是我国自然上南北和东西两大自然地理界线的交叉地,东西走向的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南北重要自然分界线,南北方向上分布的太行山和伏牛山是我国地形上重要的东西分界线,他们在河南的交叉组合,造就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占资源总量的36.38%。在这众多的资源储备中,以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省辖市。从空间分布看,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资源密集区主要在西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及其流域范围内的洛阳、郑州、焦作和新乡四地区的结合部。这9座城市地处我国腹地、河南省域中部,区域内有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 5万人,占全省的41%。
二、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率较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也逐步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以“古、河、根、拳、花”五大特色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系列。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1)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规模小、等级低;(2)协作开发意识淡薄,忽视地域组合,低层次竞争激烈;(3)人文与自然资源脱节,资源整合力度小。由此引发了该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资源的低水平重复配置,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景点、景区档次,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2.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河南省城市在空间上相互临近,市域之间有铁路、公路等组成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内外联系非常便捷,而且9市拥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与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都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与分割,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网络,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横向联合发展,提高其总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三、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及思路
1.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河南省旅游资源应由政府统一制定旅游规划政策,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确定各地区的区域布点、特色内容及市场定位,以政策信息为旅游开发商提供开发指导。
(2)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发挥河南省内各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形成互补型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要加强省内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彻底打破行政壁垒,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
(3)主题形象突出。主题是对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特色的高度概括,凝聚着区域地方特色最本质的内涵,对区域的旅游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整合作用。区域旅游的主题形象越鲜明、与众不同,表明旅游开发整合质量越高,反之,则整合层次较低。因此,旅游主题突出与否,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2.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
以促进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共享机制为重点,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培育区域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加速推进区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具体如下:
(1)空间层次整合。将同属于一个较高空间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资源,建设一个大景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集中力量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
(2)主题整合。在某一个区域内,根据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和市场状况,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确定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借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区域旅游的主题,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3)产品或服务整合。将某些不能形成成熟旅游产品和服务或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旅游资源依据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改善市场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4)线路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组织起来,组成旅游线路整体推出,共享客源市场,丰富旅游内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行性。
(5)市场整合。根据区域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将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中核心目标市场一致的旅游资源捆绑开发,打造多类型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实现客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陈蔚德王宝玉: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Z].豫政[2006]62号
[3]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66~71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2
(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概念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指为保证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以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为中心,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和联动开发,并注意协调好区域间的关系,使旅游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空间互补关系,组成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1]。
(二)苏北旅游资源概况
苏北旅游资源在数量上相当丰富,相对于旅游开发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苏南地区而言,苏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也逐步的显现出来,虽说苏北地区的山脉不如五岳那么著名,但也较为丰富,并且历史人文气氛浓厚;苏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良好,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苏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独具特色,如以徐州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和军事文化,以淮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美食文化。在苏北五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中,历史人文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其中建筑与设施又是最多的,这与苏北地区的悠久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经过查阅各种资料,按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现把苏北地区旅游资源按分类如下:
(三)苏北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
实际上,苏北经济相对于全国来讲,仍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地理和经济的因素为苏北旅游形象的整体塑造奠定了先天的基础,成为苏北旅游整合发展的优势。苏北作为我国南北交界的区域,汲南北文化之广阔,取长江淮河之灵秀,形成独特的苏北文化,经过整合锻造,完全可以成为江苏乃至东部地区的一支奇葩。
二、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
苏北之所以没有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因为没有优秀管理的引导,好的管理体制能有效的将所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开发与管理。按照行政力量的划分,苏北各地分成若干区域,但自然旅游资源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不可分割。例如,处于盱眙、洪泽、泗洪等地区的洪泽湖,以及连云港、盐城两城市涉及的漫长海岸线。很多旅游发达区都实现了景点旅游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行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所以苏北地区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有待改进或彻底改革。
(二)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资源调查
既是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是无法建立在对旅游资源完全不知的情况下的,要全方位的对整体苏北旅游资源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整合开发。苏北地区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众多,开发的潜力很大,但是目前对于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开发价值等等尚未有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即使是区域内个别地区已经开展了部分工作,也只停留在其各自地区的单一的旅游规划上,宿迁、淮安等地甚至还没开始这些工作。
(三)缺乏稳定的客源市场
在整合开发苏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稳定的客源市场是导致其旅游发展缓慢的一大问题。无论是从地区或旅游景点来看,苏北未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淮安的名人文化与美食文化享誉盛名,但短期内都很难有固定的客源市场。连云港的海岸线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以花果山和海滨旅游为特色,除了省内的游客众多外,与江苏省临近的山东、浙江等来的游客也不能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客源市场。总是零星的散客或是团队出于好奇或是活动需要而来到苏北地区旅游。
三、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支持性对策
(一)依托行政主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1.政府需要发挥协调统一的主导性作用
在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上,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苏北五市是江苏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集中了梁汉文化、山水海滨、生态湿地、珍稀动物、名人名泉和淮扬美食等品牌资源,如徐州两汉文化与战争文化资源独特,人文景观居主置,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由于对苏北旅游资源的整合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正确管理,因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协调各个行业和部门协同作战,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部门,管理部门和旅游中介服务行业等。整合开发苏北旅游资源,是一种大旅游模式的形成,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其中政府的职能居于主导地位。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系
为了保障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达到更有效的整合效益,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投入产出政策,价格政策等等。对一些历史故居如盐城泰山庙,楚汉故里和名人之乡进行必要的保护,防止一些旅游开发部门为了利益而重建或破坏。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和射阳丹顶鹤保护区要明确价格政策,保护措施,以及对于破坏规定的惩罚以及防止附近居民和其他地方的破坏者来乱抓捕野生动物的明确规则。同时,用政策法规来规范各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设问题,对旅游相关产业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其恶性竞争各自为政等现象,促进合作政策的发挥。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3
文章以凉山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凉山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实现新村新寨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并独具特色,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是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和民族文化产业化良性互动的契合点,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本文将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为例进行探讨。
一、乡村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新农村建设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凉山新村新寨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任重道远,必须有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凉山民族地区,特别是彝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持久,才能真正实现凉山的跨越式发展。
2.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带来新农村建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发掘凉山各族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生态文化、交通文化、医药文化、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内涵,渗透贯穿,总结成就,弘扬优秀传统,寻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更佳途径,以利又好又快地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工艺制作、文体表演之中,使新村新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处处生机,农产品和工艺品样样特色,获得较好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又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点。
3.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凉山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是彝区的宝贵资源,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发掘并扬弃继承民族文化,打造新的产业,形成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是克服地理不利因素,实现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构建。凉山既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又是多民族杂居区,彝汉藏等各族团结友好历史悠久,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是共同发展的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弘扬民族文化正能量,继承发扬各族互帮互学传统,发展经济和文化产业,以求更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5.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推动乡村新风新貌的变革。旅游活动是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向游客展示民族风情的时候,外来的游客会带来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这对于摒弃一些陈规陋俗,树立良好新风尚将有一定的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世界乡村旅游、国内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各级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等都为凉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凉山旅游从无到有,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也为凉山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2.昔日多种因素制约着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大小凉山乡村旅游资源,难以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而今已建成上千个“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村新寨,交通、通讯、卫生、安全等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增强了的旅游可进入性。
3.凉山各族新村村容村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民居自成风格,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1+N”活动中心为游客提供了安全、卫生的旅游活动环境,具备了为游客提供食、宿、游、购、娱的服务条件。
4.新村新寨建设既是一场村容村貌的变革,更是一场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高的伟大民生工程。“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使民族地区乡村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取代了的传承数千年的陈规陋俗;商品观念渐入人心;各族村民也在发展新产业中逐渐获得了旅游接待技能。
二、凉山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乡村旅游发展观应强调中国特色
受国内外“主要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市场”、“从业者界定为农户”,“乡村旅游企业规模要小”、“乡村旅游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等外延缩小化、内涵简单化的片面观点影响,束缚了凉山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和同质化现象明显。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域间不均衡现象明显
凉山存在的普遍二元经济现象在凉山旅游经济中发展比较突出。凉山州2012年旅游总收入94.26亿元,其中:西昌市旅游收入达71.87亿元,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76.25%;其余16个县虽然也赋存着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但旅游收入的总和是22.39亿元,只相当于西昌市的31.15%。达到1亿元及其以上的有普格、盐源、冕宁、德昌、雷波、会理共6个县;而收入低于1亿元的有10个县,其中火把节故乡布拖县只有0.15亿元,毕摩文化之乡美姑县只有0.31亿元。
(三)乡村旅游发展层次低
新农村建设虽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至今覆盖全州各县市的旅游市场和产业链远未形成。乡村旅游产品多数以第一个层次的游览娱乐为主,田园风光、瓜果采集等休闲娱乐项目居多,与之相应的第二个层次各项服务中,仅农家乐形式的旅游饭店业开发较好;旅游交通运输业主要集中在灵山寺、邛海等地,包括著名的彝海乡,铁厂乡等都缺乏固定的运输服务;旅游购物主要以乡村林果为主,很多特产尚未得到开发;旅行社业务很少涉足乡村旅游产业。第二层次中对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撑的行业群远未介入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导致凉山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复合型旅游产品较少。
(四)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一切新兴产业的首要因素。在当前国际国内乡村旅游产业向集约化、市场化、制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下,乡村旅游在产业模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新的人才需求。凉山乡村旅游的多数经营主角是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专门的培训,不懂现代经营方式、规则的比例较高,难以适应当前国际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三、实现新村新寨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发展
依据“乡村旅游资源”应界定为“乡村地域内的一切旅游资源”的观点,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表》对凉山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调研,获得的结果是:凉山拥有《旅游资源分类表》中所列的全部8大主类旅游资源,31个亚类中的30类,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43类。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地域覆盖广泛、品位高、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配套组合良好,具有整体性,市场潜力巨大,应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
(二)立足于实际,摸清家底,审视资源状况和资源结构,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凉山部分县由于受地理区位和条件的限制,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大力发展农村的乡村旅游,不仅能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个乡村,要依据各自旅游资源的品质,认真分析开发的前景,了解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和方法、过程,有特色的组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文化进行产业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
第一,做好规划,按照规划继续进一步加大各个县市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进行环境治理、造林绿化、宣传促销等工作。第二,继续大密度的组织和举办一些乡村文化节、文化旅游节,扩大乡旅游资源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各县市的乡村旅游真正融入到凉山旅游这个大舞台当中。第三,按照项目推广模式向社会推介,项目建成后,可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服务业收入增加。逐步实现区域间的开发逐渐平衡,从而带动凉山的和谐发展。
(四)着力于凉山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改善与创新
目前凉山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出传统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景区依托型、民族风情依托型、品牌餐饮、旅游城镇建设型、特色产业观光购物园、现代农村展示型、红色旅游结合型、候鸟型租房时养老休闲、汽车自驾游野营地型、自然山水特色酒店型等模式,但这些经营模式中的服务类型多集中于观光游览型和体验型,也有少量的养老休闲型。民族文化、气候景观得到较好利用,而更多的地文景观、水体景观、森林草原等生态景观利用程度不够,一日游游客的数量远高于过夜游客的数量,因此,尚需大力发展森林之家、草原之家、汽车营地、租赁农园等休闲体验模式。
(五)组织力量,创建科考型、修学型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凉山地质地貌、水体、生态等自然景观所赋含的科技文化知识及其附着于其上的人文内涵,设计打造科考型和修学教育型乡村旅游产品,创建教育型乡村旅游模式、农村留学旅游模式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展深度旅游。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宣传不仅停留在重点县市以及已经打造成重点景区的“大家闺秀”点,要创造性的更多宣传那些人们还未深刻认识的“小家碧玉”。如美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宣传中,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着力于独特品牌的宣传、旅游项目的形象策划和营销,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美姑,喜爱美姑,从而产生到美姑旅游的激情,创造旅游经济效益。
(七)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异质性
充分利用凉山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配套组合良好,具有整体性,各地乡村又有地域特色这一特征,设计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既强调“一村一品”“一沟一色”,也注重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八)加强凉山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
组织人力对凉山乡村旅游的人才状况进行分类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按不同层次用不同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其重点一是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因地制宜的创造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培养旅游从业者的现代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以热情和诚恳吸引游客;三是乡村旅游服务技能的提高,引导更多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型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创业活动,帮助他们熟悉各个乡村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特色景观,气候气象、风土民情各方面知识。在培养方式上采用“请进来”,即请旅游主管人员、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外地成功企业家等帮助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即分期分批的组织乡村旅游从业者到外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取经。
(九)大力发展凉山乡村的生态旅游,合力推进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原始族自然资源进行最大化的保护。尤其是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要按照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原则和符合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将凉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融入中央“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十)继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大凉山彝区的旅游可进入性
参考文献:
[1]陆铭宁.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J].人民论坛,2012.11
[2]陆铭宁.彝汉餐饮技艺互补促进凉山新农村旅游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科技厅2014年度科技计划课题《彝家新寨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化研究》(2014ZR003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54-02
一、江西矿业遗产分布情况
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床分布广泛。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4种,有37种居全国前6位,33种居全国前五位,21种居全国前3位,黄金等11种居全国首位。黑色金属有铁、锰、钛、钒等四种;有色和贵金属有铜、铅、锌、金、银等13种,稀有、稀土有铌、钽等29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大理石、高岭土、花岗石、石英砂、硫、磷等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突出优势的矿产是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放射性矿产,特别是铜、钨、铀、钽铌、稀土被誉为“五朵金花”。
长期以来所从事的矿业开采活动也为江西留下了大量的矿业遗产,这些矿业遗产有些是开发殆尽并已经闭矿的大型矿山,有些是历史上有过大规模开采痕迹的矿业开采地,还有一些依然正在进行的大型矿业开采地。总体上,江西矿业遗产资源呈现为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可开发价值高,大型矿产地与典型矿产地并存的状况。
近年来已有三家国家级矿山公园获批,分别是景德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第一批)、德兴国家矿山公园(第二批)和安源国家矿山公园(第二批),这些矿山公园也是省内有突出矿业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矿业遗产地。除已经被评为国家矿山公园并开始建设的几处矿业遗产资源外,江西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有较大开发价值的矿业遗产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蒙山古银矿、瑞昌铜岭铜矿、大余西华山钨矿和于都山钨矿山等。蒙山银矿至少在元代就采取了“采矿—炼银—铸锭”一条龙流水作业法,开创了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矿山联合企业先河。瑞昌铜岭铜矿开采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采铜遗址之一宜春钽铌矿矿区是一个含钽、铌、锂、铍、铷、铯多种稀有金属超大型矿床,也是中国重要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资源基地。
二、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江西省也面临严重的矿产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矿产枯竭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据统计,全省11个重点钨矿山已进入资源枯竭或严重危机程度,在未来其他有关矿产资源也将出现短缺状况。另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相继关闭的矿山环境治理和后续产业转型也将成为资源难题。根据江西省关于调整矿山开采结构和数量中的调整目标,到2011—2015年,全省矿山数量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1/5,矿山总数减少到4 100个左右。所关闭这些矿山有些是小型矿山,可依据建立大型矿山、关闭小型矿山的调整结构而关闭,还有一些是开采殆尽的大型矿山,这些矿山关闭后的环境治理和后续利用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在矿山环境整治中,国土资源厅将关闭矿山分为宜“建”、宜“农”、宜“林”、宜“园”和宜“景”等类型。由于较多大型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地质问题,宜“农”、“林”难度较大,而将其合理改造则将节省成本并促进相关产业开发。因此,建立合理的矿山公园研究和利用机制将有利于改善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促进江西废弃矿山的治理。
三、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整合
1.古矿文化旅游资源型。古代矿业遗产代表了当时人们先进的采矿技术和工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矿业开采史和当时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开发古矿文化旅游资源,修复或重建古代矿业城镇,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古代矿业开采文化,体验古代人们的采矿生活,对中国古矿的保护和增加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有着漫长的矿业开采历史,且境内完好保存着较多此类旅游资源,如高岭古矿、德兴银矿、金山金矿、蒙山银矿和铜岭铜矿等。
2.大型矿山旅游资源型。大型矿业开采主要是指始于近现代工业化大规模开采时期的矿山开采,由于大型设备的使用,可以深入地下对矿山进行开采,这些大型工具和开矿遗迹,以及开矿后留下的地貌景观,深刻地说明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力量,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工业化的力量。这类矿业旅游资源历史年代较短,文化底蕴较浅,但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大型工业化的历史和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开创自己的现代化工业的精神,并且大型矿区对当地地貌景观的改造也给人们以极大的震撼。萍乡煤矿、德兴铜矿等属于此类旅游资源。
3.典型矿产旅游资源型。典型矿产是指那些在全国甚至世界上独一无二或有重要影响的矿产资源,如江西稀土矿、钽铌矿等这些矿产资源对研究矿产地质和保证中国矿产资源安全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矿产资源展等活动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这些资源,吸引人们对江西矿产资源的关注,扩大江西矿产资源的影响力。
4.矿山地质风光旅游资源型。有些矿业资源分布在风景秀丽的山脉,同周边景色融为一体,矿业遗产资源构成整个风景区景观的一部分,风景秀丽的山脉本身便具有无限的魅力,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通过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使人们放松身心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同时增加人们对矿产资源知识的了解,寓教于乐,可以创造更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赣南钨矿(大吉山、山等)。
四、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1.赣北古矿文化旅游区。赣北地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鄱阳湖流域重要文化发源地,在历史上曾是中国重要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分布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古代矿业开采也十分发达。景德镇高岭、瑞昌铜岭等古矿都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些古矿开采工艺和技术都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矿业开采的最高水平,因此,旅游资源价值较高,同时,由于该区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多属于资源产品共生型,较小投资便可取得较大收益。这一区域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强调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在开发中注重资源之间的互补性,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围绕“古代矿业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一批重要旅游项目。在开发资金上,应对此类遗产地重点支持,重点保护,积极促进矿业文化城镇的建设。在旅游规划上,尽量做到交通的便利和资源的集中发展,减少游客交通成本的消耗。在旅游活动上,开展集参观、娱乐休闲、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并协助开展宣传,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影响力,打造以古矿文化为核心的具有特色的矿业遗产旅游地,并逐渐打造成为综合性、大区域和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接待地。
2.赣南矿山风光旅游区。赣南矿山多数属于国家重要金属资源分布地区,是中国钨矿和锌矿的重要分布区域,相对于赣北地区,赣南区域多山脉,风光秀丽,且矿业遗产资源与风景区中其他旅游资源容易形成良好结合;但交通不便是其明显的劣势,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这一区域也较少有较大的经济中心,客观上造成了旅游客源市场开拓的困难。整体上看,这个区域矿业遗产整体状况是资源禀赋良好、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客源市场,相对于赣北古矿文化旅游区,这一区域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属于资源产品提升型。这一区域矿业遗产资源在短距离范围内缺少较大客源市场,远距离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较弱,在长期发展规划上缺乏明显优势,但由于资源禀赋较好,开发潜力较大,同时旅游开发也有助于当地经济条件的改善。
3.大型矿业开采地旅游区。萍乡煤矿、德行铜矿等大型矿业开采地多是近现代以来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开采的区域,一方面,长久以来的矿业开采活动对当地的地表地貌产生严重破坏,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将其开发为旅游景观可以节省环境治理费用;另一方面,这些矿业开采需求人力物力巨大,矿业开采后交通环境也得以改善,往往是矿业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矿业文化成为当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废弃矿山改造成为人文景观也符合城市文化保存的重要方式。
4.国家级矿业博物馆。国家级矿业博物馆是综合展示当地矿业开采史、矿产地质和矿业文化等资料的场所。通过结合江西省内丰富的矿业遗产资源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南昌、赣州等主要城市建设矿业博物馆,用于展示江西矿业开采史、江西矿产地质等史料,是向游人宣传江西矿业文化,扩大江西矿业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和矿业遗产保护开发方法。
五、总结
江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遗址分布广泛,对这些矿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留这些珍贵的矿业遗产,而且可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镇的经济转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然,如何合理地进行旅游开发,还有待对市场作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谢欣.重庆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鲍捷,陆林.矿业遗产旅游发展研究——兼论安徽铜陵矿业遗产旅游[J].经济地理,2009,(7).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旅游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04-02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同时,旅游业是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采取更切实的措施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这与循环经济的内涵不谋而合。旅游业对资源环境的依托性使它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旅游循环经济是涵盖旅游的开发活动、旅游活动和旅游区的工业、农业等各类社会活动,包含着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在各种新型技术支持下,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所谓“3R”原则,在各产业内部和各产业之间形成多产业链、多闭合循环路径,并需要法律法规作保障,实现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再修复五原则的旅游模式[1]。旅游循环经济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特点,能够实现旅游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实际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实现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友好、与环境承载力的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旅游业的广泛关联性、发展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载体。实施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作为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的本质要求,是旅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重大战略措施。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在推行旅游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借助各种宣传教育力量,向公众普及循环经济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呼吁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有助于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
二、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限制了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职能不明确,职权比较弱,难以实现对旅游经济的有效管理,这就造成了旅游经济管理水平参差不一,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影响了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也影响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由于财政困难,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设施不全,造成好的天然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旅游设施不配套。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由于管理部门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造成花大量人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高效利用,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再次,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和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匹配,连接景区的旅游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者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选择时,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环、大发展大破坏”的尴尬局面,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3.急功近利与亡羊补牢式的开发
一种开发模式是为开发而开发,对资源只开发、不保护,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基于经济利益。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经营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再去盲目地开发下一个景点,如此循环直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在我国的旅游业起步之初很多景点的开发都处于这个状态,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方某景点区推掉半个建豪华饭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2]。另一种模式是为保护而保护,这是一种纯事后的行为,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这种开发和保护模式是消极的,属于亡羊补牢行为。亡羊补牢模式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的,因此,3R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在补救过程中必须贯彻才能达到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4.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难以实现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的良性运转。作为一种科学发展观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以循环经济新视野去思考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实现旅游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政府主导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的综合性产业。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杜绝旅游资源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政策法规、生态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生产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因此强化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才能对旅游资源及其所依存的环境条件进行长远规划和综合利用,为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实施以保护为目的和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
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模式,是适合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某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如一些湿地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资源如果被破坏了,就难以恢复。这样的旅游资源,就要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进行规划,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经济利益要为自然资源的保护让路,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般投入高、收益慢,所以一般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和投资。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是适合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一些古代建筑群、摩崖石刻等,要想对其进行开发,必须同时对其进行保护,这些资源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能使其消失的更快。可以选择首先由政府进行3R指导下的循环经济规划,然后再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些人文资源既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发,又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产品生产观要不断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生态系统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来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关系到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和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甚至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这使旅游产品生产观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应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去考虑旅游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以改善和提升旅游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质。主要工作包括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推广、能源综合节约利用和新能源应用、物资循环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推进产品信息交流系统等的开发与运用。
4.建立环保技术支持体系
在我国,传统的旅游经营方式一般都是粗放型的,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经营方式,不断采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友好技术和污染治理末端技术,如清洁生态技术、绿色消费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工程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旧物资回收处理技术等。通过这一系列环保技术的综合利用,最终建立起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5.旅游消费活动必须强调理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创新等,都是从旅游经营角度来衡量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研究旅游消费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则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旅游者作为消费主体,其行为总是不同程度地对生物群落、水体资源、空气质量、环境卫生、地域文化等众多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游客故意为之的,也有游客无意使然的。因此,为了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中“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理念,要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提高生态伦理道德,强调游客消费过程中的理。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桑蚕;旅游产品开发;宝桑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25-02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客观对象,是吸引旅游者的直接因素,是激发旅游者来到景点进行参观的最大动机,旅游资源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自然风景。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宝桑园是以桑蚕资源为主的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基于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宝桑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开展年度蚕丝服装设计大赛,摄影展等特色活动促进宝桑园的文化发展;与洪秀全故居等花都著名旅游景点建立地区旅游景点一体化;延长宝桑园的产业链,即研制桑葚糖、桑葚果脯和桑葚膏等三方面开发其旅游资源多样性。
一、宝桑园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被作为旅游观光、游览、娱乐活动对象的长久存在着的自然景物和社会产物,以及长久存在着的、保持着原有形态而能被开发利用作为旅游消费对象的自然物和社会产物的统称”[1]。
宝桑园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花都区高新技术试验开发基地共同承担建设的以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一体为目标的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宝桑园以“蚕丝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丝绸文化、蚕桑种养、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宝桑园进行实践、参观,并在此了解了更多关于“桑蚕”的文化。
宝桑园开发了许多关于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方面的旅游资源,例如在园内设置桑养蚕区、缫丝织绸区、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蚕桑生态区、蚕丝文化馆、农业大观园、娱乐活动区、餐饮美食区、农产品展销区、休闲钓鱼区。游客可在园内采桑果,抓鱼,赛龙舟,水上拔河,观看蚕宝宝,了解蚕丝文化,购买土特产、蚕丝制品、蚕桑综合利用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二、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必要性
宝桑园作为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园内种养了100亩桑树,还设立桑蚕文化馆,桑蚕文化馆中展示了各种蚕品种的标本,也饲养了少量不同品种的蚕活体供游人参观。宝桑园充分展示了桑蚕文化,近年来越来越的游客来到宝桑园进行科学实践和游玩,因此旅游观光作为其中一项很重要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完善并且开发。
(一)有助于提高宝桑园经济效益及缓解地方就业压力
“发展蚕桑生态旅游业,能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可就地消化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可带动区域经济,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宝桑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是花都一个重要的农业示范基地,也是吸引各地人民来花都旅游的重要景区之一。每年桑葚成熟的时节,宝桑园都要接待许许多多的游客,游客们可以在宝桑园里亲自摘桑葚,品尝桑葚,还可以观看桑宝宝,购买土特产和桑蚕产品。开发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增加了宝桑园的门票收入和销售商品的收入,也可以带动地方服务业,运输业和包装业的发展。同时,宝桑园开发旅游资源多样性,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旅游旺季,宝桑园可雇佣100个~120个当地农民进行桑葚及桑叶的采摘,雇佣20个~30个大学生进行兼职,主要负责宝桑园园内景点的讲解或者作为宝桑园内餐厅的服务员。这样可以帮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矛盾和社会负担。
(二)有助于多渠道传播桑蚕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产丝的国家,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保持着垄断地位。希腊人克特西阿斯称中国为“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由此可知,“我国的蚕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渗透于古今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给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支撑。两者互相结合,既可为蚕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又可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2]。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传播桑蚕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间接获取桑蚕知识,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是最佳选择,人们可以在视觉触觉上有更深的体验,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学生过来游玩,参观并且接受科普知识,有利于桑蚕文化的传播。
(三)有利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东部老蚕区由于蚕桑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比较效益下降。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发生调整。开发蚕桑生态旅游业在传统种桑养蚕的基础上,又可增加环保、旅游、加工等要素,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蚕桑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辐射效应,可以在增加景区自身收益的同时,带动交通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各行业的发展,宝桑园作为花都区的重要景区之一,也具有辐射效应。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开发有利于周边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花都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调整了花都区的产业结构。
三、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途径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活动”[3]。旅游资源是一项非常全面以及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对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项目的开发研究,景点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景区企业文化的建设,旅游市场的营销,旅游氛围的营造等内容。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就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开发以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途径有很多。
(一)以特色活动促宝桑园桑蚕文化发展
开展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有利于吸引更多不同的人群来宝桑园进行参观或者参加活动,意在以桑蚕为媒,以文化为内涵,以两项比赛活动为载体,多方位多元化地宣传桑蚕文化,建立宝桑园的旅游品牌活动,达到“以活动会友,以活动扬名,以活动促旅游”的目的。
1.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合作开展年度蚕丝服装设计大赛
广州市花都区共有十四所高校,例如广东培正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花都分校,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校。其中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有广东培正学院和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校,宝桑园可以与这些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广东培正学院在宝桑园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且体会桑蚕文化。宝桑园可以加深在服装设计方面与广东培正学院的合作,于每年的三月份或者四月份开展年度蚕丝服装设计大赛,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挖掘蚕丝的特点,设计具有蚕丝文化特色的服装,并举办作品设计大赛,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作品在学院毕业作品展中展出。宝桑园在大赛结束后办一个蚕丝服装设计作品的展览并设置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等奖项,以此吸引广东省其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或者学生前来参观。
2.开展桑蚕摄影比赛及摄影展
在每年的蚕丝服装设计大赛开展及结束的同时,也是桑葚成熟的季节。紫红的果实密集地悬挂于枝头非常漂亮并且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可以吸引许多专业或者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来宝桑园进行关于蚕丝服装和桑树桑果和蚕宝宝的艺术创作,并且将其作为宝桑园的宣传片。摄影大赛和摄影展围绕“成熟,收获,喜悦”开展,以此为主题,多方面多角度传播及丰富桑蚕文化。除了实体的摄影展,还可以将此次比赛的作品上传到互联网,同时举办网上摄影展,设置网上投票环节,与更多的网友进行互动,让更多的人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摄影作品。通过举办摄影比赛和摄影展,能让更多的网友和游客了解桑蚕文化,了解桑蚕服饰和桑树的各种用途,而且吸引更多在网上看到宝桑园摄影作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宝桑园参观、游玩。
(二)深化旅游产品开发及延长产业链
“旅游产品是整个旅游开发的核心,是旅游业一切经营活动的主体,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4]。因此,对于开发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来说,深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桑园至今已经开发了许多旅游产品,但仍未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需要深入研制与开发旅游产品及延长产业链。
1.研制桑葚糖和桑葚果脯
宝桑园种植了100亩的不同品种的桑树,其中最多的为果桑,每年的3月份到5月份之间,桑葚成熟,桑葚的果实成熟后落地即失去了价值,因此为了避免浪费,提高桑树的附加值,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宝桑园可以对桑葚进行采摘加工。“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桑葚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细胞生长、护肝、抗癌、抗衰老等多种作用。在临床上桑葚多用于治疗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所致的贫血、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须发早白、神经衰弱及习惯性便秘等病症”[5]。桑葚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物品,这更有利于进行桑葚食品的开发。首先,桑葚可以制作成特色桑葚糖。“做桑葚糖:取干桑葚500克(鲜者加倍),捣成泥状,与500克白糖共煮,待糖液起黄色并拔起丝时,倒在涂有麻油的石板上,切成糖块,随时含服。此方具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的功效。特别适合长时间用眼者食用(《健康快车》)”[5]。因为桑葚极易腐烂,因此除了桑葚糖,桑葚也可采摘晒干,制作成易于保存的果脯。
2.研究制作桑葚膏
由于药食同源的特性,桑葚除了做成食品食用以外,也可以作为药物。桑葚膏是古代著名的养血乌发的传统膏滋方,这种说法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根据金·刘元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述,桑葚膏原名文武膏,每天早晚各服一汤匙,对血虚面容憔悴、肝肾亏损引起的须发早白有显著疗效。桑葚膏作为中药,对头发早白,稀疏,目暗无神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没有副作用,并且制作的过程比较简单,适合宝桑园在桑葚大量成熟的季节采摘并且制作。桑葚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加冰糖或者蜂蜜熬制。首先,将摘下来的桑葚洗干净晾干,接下来可放入锅中,加入冰糖或者蜜糖,开始用小火煮到水分释放出来,再用勺子搅动直至桑葚萎缩,冰糖完全融化并且起糖泡,放入少许盐,进行搅拌。最后将桑葚过滤出来,过滤出来的桑葚可以做桑葚干,桑葚膏则在晾凉后放入玻璃罐中保存。
“用桑葚制成的蜜膏口味酸甜,有养血润燥、补益肝肾的作用,对春季容易出现的大便干燥等上火症状有不错的防治效果”[6]。除春季时用桑葚膏消“春火”外,桑葚膏还可以在秋风起时用冷热水冲泡饮用,有止咳滋润的功效,也可当作果酱涂抹在面包里,或加入酸奶中食用。
(三)地区旅游景点一体化开发
宝桑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都区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是十分丰富,从自然景观上来说,有鸡枕山、王子山、芙蓉嶂、岭、丫鬟岭及北部山脉、芙蓉嶂水库、三坑水库、富源水库、集益水库等,森林覆盖率高并且风光秀丽。从人文景观上来说,有宝桑园,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芙蓉度假村、圣庙、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等。此外,著名特产也很多,花山石、炭步香芋、李溪龙眼、北兴荔枝、锦山红柿、京塘莲藕等都可开发成旅游商品。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花都区,开发地区旅游景点一体化可以大大增加宝桑园的游客量,并且同时拉动花都区的旅游经济。大部分游客来到花都都是为了参观几个比较著名的景点,如果开发了地区旅游景点的一体化,方便了游客参观花都区的各个景点,那么这些景点的参观者都必然会增加,尤其是具有桑蚕特色的宝桑园。开发花都区旅游景点的一体化,首先是门票的一体化,宝桑园可以与花都几个著名景点设置联票,游客仅需购买一张票就可以参观几个景点。其次,可以由几个景点共同出资购买或者租用旅游巴士,接送游客来往于每个景点。此外,还可以在每个景点设立旅游产品购买点,将一体化景点的特产都集中到旅游产品购买点中进行出售,不仅吸引游客,建设旅游特色,还可以增加景点收入。
参考文献:
[1]洪钰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周庄为例[EB/OL] 2011-01-02.
[2]严力蛟,黄凌霞.周国良.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对策[J].蚕桑通报,2007,38,(3):2.
[3]谷艳杰.浅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8):63.
[4]李振新.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