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学情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课学情分析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1

关键词:个性发展;课堂氛围;地理课

一、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过程。虽然从教育内容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接受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更不能因此而侵害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享有的身心健康发展权利,将国家现行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扭曲为只看重学生成绩、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尊重学生。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地指导、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二、创设开放自主的课堂学习环境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生,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没有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需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学习效果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1.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学生的智力水平因受到遗传、年龄、家庭教育、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并非完全一致,学习相同知识时产生的疑惑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问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学生问的问题则比较有深度。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要耐心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同时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地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2.展示学习成果的自由

学习成果地展示,一方面是对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撰写小论文、开主题班会进行辩论和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形式。

3.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

我们的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之外,还有讨论课、活动课等形式。通过采用类似“实话实说”“聊天”“幸运五十二”等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在活动课中引导学生注意多学科地融合,灵活运用歌曲、绘画等艺术及我国古典诗歌,作好小组各成员任务地分配、管理与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锻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参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4.要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

多元性、开放性是地理课堂应具有的特征,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答案不求标准统一,根据自身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允许学生大胆去展开想象,去追求不同思维。我们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的开展过程。这是学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既能使学生思维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束缚,也不与科学的结论背道而驰。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教师在学生这一特殊阶段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公平竞争,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这样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的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大多数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时认为:地理是枯燥的、乏味的。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枯燥无味的地理学习转变为有趣的学习、让学生爱上地理呢?我个人认为,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其中一个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尤其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前面三章内容,这三章内容相对较抽象、难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难调动起来。如果教师在讲授时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顺口溜等进行导入、点示或总结,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的事例、优美的诗词等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爱上学习。例如,在讲“水循环”时可以通过问学生诗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不完全正确?又如在讲“我国年太阳辐射能量分布规律”时可以引用俗语“蜀犬吠日”后再问学生产生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太阳系的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相对位置关系”时,学生很难记准记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一句顺口溜“水里淘金,地里起火,众星来救,木星出丑,天海冥亡”来形象记忆;又如,齐秦唱的《直到世界末日》中:“他们说季节越来越无常”“就连雨水也跟着受伤”讲述的是酸雨;韩红的《天路》可以作为青藏铁路的导入,歌曲播放完以后,老师可以问这条天路是什么?讲的是青藏铁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可以轻松而快捷地记牢,从而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学习。

当然 ,要做到给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除了做到以上四点外,教师自己还须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相关学科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在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方可尽快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四有”新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人,真正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参考文献:

[1]陈 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 澄,江 晔.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 庭,杨士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2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种内涵:

(1)有效果:指對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或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1)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對象”意识、有“学生”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它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这种效益不是关注传递多少内容,而是关注学生收获内容的多少和这些内容對其个人发展有无价值。

如何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

1 明确教学目标与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后,要确定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课时计划不仅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还要考虑方法的组合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2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好的构思和创意以及研讨的核心问题等都得基于對学生的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堂的关系,是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對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心中有底。教师还要通过及时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程,适时进行质疑、追问以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對于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需要有立体几何(球体)知识作为支撑。大多数高一学生是不具备这一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地球运动知识的讲授前,需要补充“地球经纬网”以及“方向判断”等相关内容。学生只有先對经纬网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3 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1)将课堂内容适当地延伸到课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對于比较浅显易懂的基础内容,可在课前让学生自学或让其提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则用来进行精讲点拨、互动探究,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这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让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与这节课主要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搜集到的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搜集的材料,指出材料中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有针對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對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3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1.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2.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2 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2.3 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2.4 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3.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3.1 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3.2 结合国情、区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为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推进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3 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事例,教育他们认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家乡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调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的资料等措施,可以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直接的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还可以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4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为了及早与高考接轨,平时训练用题照搬全国历年高考题,拔高了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恐惧。还有一点也是应该正视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才青黄不接,现今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是没有学过地理专业的,素质不高,遇到教学困难束手无策。

5.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客体原因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很多老师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对老教材有解不开的情结,习惯了旧的教学方式,现在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应对措施

1.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地理必修一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要充分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如在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中,每一课都设有“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课堂作业类,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2)课堂讨论类,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3)课外调查类,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

2.要加强老师自身的专业修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则要有“一池活水”。“活水”从何而来?关键是要找到“水源”。笔者认为地理老师除了要具备专任老师的共性素质外,还要在地理学科能力方面加强修炼:一是运用地理图表教学的能力,包括具备速绘、设计地理略图、板画及编绘常见的地理教学挂图的能力;二是运用、制作地理直观教具和课件的能力,即会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制作地理幻灯片,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并能制作课件;三是关注社会热点,多渠道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老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到身边的自然界,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去读“无字书”。

3.推广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是智力、能力发展加速的重要时期,学生迫切希望老师能够传给他们一些学习“法宝”,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分析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地理事物。特别要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知识。

4.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5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高三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4-02

一、课标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本节作为高三的复习课,以课标和考纲为标准,整合知识,结合高考真题演练,使学习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地理各章节的整体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肤浅,不能真正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成,知识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设计思路:高三复习课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单纯记忆,难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课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身边地理问题的探讨,以及高考真题的演练,体会答题思路和方法,真正在学习中贯穿整体性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能绘制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图,能说出整体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身边案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高考试题的演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局观。

4.重点难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一组自然地理要素图片,导出本节复习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展示课标,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标准

过程一:提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整体性含义是什么?用图表表现整体性。(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修改自己的学案)

过程二:探究活动一:

问题:说说石家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各要素有什么联系?(自由结组,讨论)(生)地形:太行山的山麓冲积扇。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河流:数量较少、水量少(相对于南方)。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棕壤为主。师生完善补充同学的回答,老师给出石家庄自然地理要素的图片,增强直观性。针对学生对土壤的认知度较低,教师对土壤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降水少,冬季气温低,植被为落叶林,在这样的气候、地形、植被影响下形成了棕壤,它是从炎热多雨的南方发育的酸性、贫瘠的红壤到东北肥沃黑土的过渡性土壤类型。问题:石家庄会不会是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师生共同总结:在一定的气候、地形条件下,会形成对应的植被、土壤。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一致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正是整体性的一种表现。

过程三:(师用身边案例过渡并激趣)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知识的获得从旅行中得来,双休日去不了远的地方,家门口附近的景色也不错。这是去年秋在封龙山的照片,大家看看怎么样?(学生简单评价)

探究活动二:

问题:封龙山植被覆盖率将近达到90%,这是多年植树造林的结果,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看,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有什么有益影响?(填绘在学案上)

师生共同总结:地理环境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过程四:引入热点问题:近期石家庄人最关注什么?(大气质量、雾霾严重)。给出材料。

材料一: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29日(2014年)电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29日公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石家庄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一部分是区域污染传输贡献。材料二:根据研究结果,石家庄市政府出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年-2017年)》等文件,确定了“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的方向,科学施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今年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某一要素的变化(材料里面的要素是“大气”),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练习反馈

1.近年来,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总结归纳

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体会一种思维方式,运用整体性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一基本原理。就目前来说,作为高中学生,那就是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全面分析,整体把握,能运用整体性原理正确分析原因,区位评价。

六、拓展应用

例1:(2014全国I高考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答案】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要求学生先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对照课件订正答案)问题:如何回答自然地理成因类问题?(结论:从自然环境几大要素入手)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完成习题检测。

七、课后反思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6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xx—20xx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考奇迹,是我思考的内容,并为此不断地从想法走向实践。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 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 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3.课时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强化作业、单元考试制度的落实。落实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单次作业布置要适量,内容要精当,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准,批阅要及时,矫正要彻底。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标学生、弱科学生作业的面批。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