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1

1 怎样算发热?

人体在健康条件下,产生热和发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一旦有病,增加产热,而散热不随之增加,或相对减弱,于是体温上升,出现发热。人们常认为,体温超过表37℃就算发热。其实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是指一个温度的范围。目前一般认为,口腔温度在37.6℃以下均属正常范围,腋下正常体温则较口温低0.3~0.5℃,正常温度较口温高0.3~0.5℃。在口腔温度达到37.8℃~38℃时称为低热;38℃~39℃称中度热;39℃以上称高热。

另外,在量体温时还要注意到,人的正常体温于各种情况下可有变动。例如:(1)一天24小时内的差异:凌晨0~4时人的体温最低,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较高,最高是下午5~8时,此时体温比最低时通常相差1℃以内。(2)性别差异:女性比同龄男性可高0.3℃;而且女性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期下降0.2~0.3℃,到达排卵期则更低。(3)新生儿正常体温一般稍高于成人,老人体温一般偏低,故老年人有低热应该引起注意。(4)炎热阳光曝晒下,正常体温可升高1℃左右,剧烈运动后甚至可增高1.5℃。此外,在大量饮酒、热饮、进食、服物以后,体温也有差异,不宜在此时测量体温。

2 哪些疾病可引起发热?

发热性疾病大体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而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所引起的各种急性感染,都可引起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或称胶原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内分泌疾病(甲亢、嗜咯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等)、中暑等引起的发热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吸收热、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发热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亦可遇到一些功能性发热,以青年女性为多见。主要为长期低热,可伴有乏力、头晕,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等多系统症状,但经长期观察和检查,不能发现有器质性损害,一般体温在37.5~38℃间,可持续数年,而且多在夏季较高,冬季略低,清晨或卧床休息时无发热感,每当活动或情绪紧张后可立即出现低热。此种情况,首先考虑为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功能性发热,无需特殊治疗。

3 有了发热病人怎么办?

首先要明确,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有两重性。一定限度以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痰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此时血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加强,代谢速度加快,可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但如相反,如急性感染后的超高热(肛襄41℃以上)或体温不升,则提示病情危重和预后不良,应引起注意。

由于这种情况,同时鉴于发热病因很多,故家庭有了发热病人,不要首先急于退热,无论急性高热还是长期发热,都应请医生全面检查,在明确诊断后进行合理治疗。同时,注意做好下述护理工作;

(1)最好每隔2~4小时观察体温波动情况一次并详细记录。

(2)注意饮食。因为发热病人的消亿功能多有削弱,胃口不好,宜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可给予米汤、稀饭、豆浆、牛奶,烂面条等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

(3)及时供水。由于发热病人代谢率高,消耗大,退热时出汗多,因此务必注意给予足够水分,如开水或淡茶。成人每天至少保持尿量1000~1500毫升,以防脱水,并有利从尿中排泄毒素。

(4)物理降温。对于急性高热病人,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放置头部降温。为促使体温发散,还可用温水或50%酒精摩擦四肢。

(5)退热药的使用:对于长期发热病人,不能随便应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因。如果确诊为伤风、感冒,发热较高且头痛剧烈者,可适当选用一些退热药,且最好与抗组织胺药物如朴尔敏或异丙嗪同时服用,可增加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对老年或体弱患者,尽可能不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引起虚脱而发生意外。

(6)休息。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3

【关键词】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发热;临床观察;护理;预后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多数国家仍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在多数发达国家中,肺癌在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女性占第3位,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我国,肺癌占城市居民好发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病率在40岁以后更是迅速上升,在70岁则达到高峰。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与预后也有很大差别。原发肿块胸内蔓延,远处播散引起的症状和肺外表现、症状和体征与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有无转移和有无并发症有关。我院自2004年成立肿瘤科以来,收治的肺癌患者占病人总人数的60%,约300余例。其中,中心型和周边型肺癌的首发症状和X线征不同,中心型肺癌引起的间接症状和X线征较周边型为多。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胸痛、胸闷等症状,不典型的症状有气促、喘鸣、局限性肺炎、指尖肥大等;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化疗或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约为3~5年。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肺癌伴发热病人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比较典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男,52岁,主诉:半月前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CT显示:右下肺占位,并在省肿瘤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取组织;病理显示:右肺鳞癌,入院测T38.9℃,P88次/分,R22次/分,入院时神志清,精神不振,纳食量少,胸闷气短、咳嗽、咯血、痰中带血丝、周身乏力。查血常规示正常,立即给予退热药物,同时行全身静脉化疗。用药方案:NVB45mg,CBP0.1g,患者化疗期间仍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8.9℃,用退热药或地塞米松后降至正常,在我院连续化疗三周期,肿瘤明显缩小,症状消失。休息期间仍持续发热,患者常因发热而返回病房,化疗三个疗程后,给予放疗,每日一次,患者在放疗第15次后出现胸闷、气喘、乏力,后出现胸痛难忍,咳嗽、咯褐色粘痰,有恶臭味,被迫停止放疗;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侧液气胸,并在局部麻醉后行胸腹闭式引流,引流出淡黄色脓液约700ml,持续共引流约1200ml,有恶臭味,患者烦躁,呼吸困难,胸痛难忍,最后中毒休克而死亡。

1.2 病例2 男性,57岁,主诉: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已5个月;病理显示:右肺鳞癌并纵膈淋巴结转移,初期患者未进行化疗,要求行钴60放射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放疗结束后患者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持续在38.5℃,咳嗽,咯白色稀痰,周身乏力,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仍发热,最高达38.9℃,并出现胸痛,在我院行NP方案全身静脉化疗、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时有咳嗽,咯褐色粘痰,并有恶臭味,右侧胸部时有疼痛,并出现胸闷气喘,给予氧气吸入,胸痛加重,先后给予曲马多-吗啡止痛治疗。 后期患者神志清,不思饮食,周身无力不能下床,胸痛难忍,定时给予吗啡止痛治疗,病人全身散发恶臭,臭味布满整个病区。患者全身脏器功能衰而死亡。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 患者住院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发热持续时间,要给予自护知识指导;观察患者咳嗽、咯痰、咯血的色、质、量、有无气味,并做好记录;化疗的反应,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过程,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告知患者恶心呕吐为正常反应,饮食应少量多餐,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为主,品种多样化,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忌辛辣厚腻,胸痛发热痰多者,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观察用药效果,胸闷喘息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2.2 发热的护理 患者长时间发热引起全身组织代谢增加,消耗大量热量,痰液黏稠,退热期出汗丢失大量水分,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水分,稀化痰液。尤其是药物降温后出现大汗淋漓,应多食流质、半流质,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着凉。

2.3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本身担心预后,加之长时间发热,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谈心,指导患者正确面对;多介绍治愈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力量;鼓励患者亲友多探视,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两例病人均积极配合治疗,情绪基本稳定。

3 讨论

本组病例年龄均在50~60岁之间,均以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为主诉收治入院,住院期间均伴随发热咳嗽,病理诊断:肺鳞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经化疗放疗,对症治疗后,肿瘤一度缩小,短期内病情加重,胸痛逐渐加重,咳嗽咯痰,由白色黏痰渐转为褐色黏痰,并有腐败烂肉样恶臭,平均生存期为4.5个月,生存期短暂。

小结

本组病例与其他病例的临床表现稍有不同,持续发热伴随疾病全过程,药物不能控制,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平均生存期短,持续发热为癌性发热,经化疗、放疗、综合治疗后肿瘤组织坏死、液化并形成包裹、粘连,不能及时排出,并散发出恶臭味,病情进一步恶化,坏死组织穿透胸膜,引起胸部剧痛,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后迅速死亡。医护人员应重视此类疾病的表现和预后。

参考文献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4

[关键词]正确;发热;护理

发热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映,历来被视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来避免机体的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1]。本文就将怎样正确护理发热患儿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共鹤。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年龄1-6岁,体温38.5℃―39℃,在院外自行给予药物退热或进行头部冷敷、酒精擦浴,但部分患儿仍体温持续不退并呈上升趋势,甚至一些患儿出现惊厥、抽搐、双眼凝视、上翻、颈项强直,严重的患儿出现脉搏微弱、呼吸暂停等症状。

2.发热患儿的护理

2.1一般护理:观察体温变化,由于高热病人代谢增快、消耗多,同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和吸收,故体质虚弱,应卧床休息,同时进行营养及液体的补充。

2.2降温:体温上升时四肢冰凉,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及寒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发生改变,使患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少,散热也少。应注意保温,若此时物理降温,往往效果不好,并加速上升速度,待四肢稍转暖后再行降温常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体温超过39℃时可选用退热药:小儿清热灵、对乙酰氨基酚栓、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降温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使全身血管扩张及增加代谢活力,血容量增加,随着血液的输送,带来氧气、代谢产物、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增加吞噬细胞的作用,能消除微生物与其它异物,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代谢与感染炎物的清除,这时大量的体热被蒸发散热带出体外,退热药的用量不宜过大,要慎用,以免引起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导致虚脱。用退热药时体温高,四肢温凉,应注意适当保暖及多饮热水。

高热期患儿体表皮肤血管由痉挛转为扩张,汗腺分泌增多,皮肤潮红且灼热,呼吸加快和出汗。高热的持续时间可因病情及治疗效果而已,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此时可用物理降温,用30-50%酒精擦浴(温度32℃),或用32℃-34℃的温水擦浴,擦浴时应将冰袋置于前额上或立于头顶(放冰袋于头部以助降温,并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热水袋放于足心处(使病人舒适并加速擦浴的反映)。体温降至39℃以下,可取下冰袋及热水袋。擦浴时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项,脚心、手心部,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2]

2.3口腔护理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粘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

2.4皮肤的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

2.5观察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半小时测体温、呼吸一次,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3.体会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患儿体温恢复中起关键作用。如在用降温药物的同时盲目的冷敷,则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降温药的生理效应前以述,而冷敷时由于皮肤冷敏神经元比热敏神经元多,皮肤对冷刺激敏感使冷敏神经兴奋性增高而抑制散热,同时由于皮肤受冷后收缩与降低代谢活性,微血管通透性减少,甚至出现立毛反应及寒战,这样是散热障碍,与药物降温恰好相反,因此,必须注意正确的使用降温药物及温热敷,更好的护理好发热患儿,达到减轻患儿发热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5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85-02 中图分类号:R 730.26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77

泰欣生是一个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单抗药物[1]。是中国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竞争性抑制内源性配体与EGFR的结合,阻断由EGFR介导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CDC)等免疫效应,导致EGFR内吞和降解,杀灭肿瘤细胞[2]。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共有28例患者使用泰欣生联合化疗,通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毒副反应的护理,使化疗治疗顺利完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50~62岁,平均56岁。患者经病理诊断,其中头颈癌5例,消化道肿瘤18例,肺癌5例。所有患者接受过多程化疗后出现病情进展,均有复发和转移病灶。

2.方法

(1)药物剂量和用法:周剂量泰欣生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液给药。泰欣生联合化疗,在化疗前一天使用,首剂400 mg/m2,其后每周剂量为200 mg/m2,持续6周,静脉输液给药,给药过程在60分钟以上,在给药过程中及给药结束后1小时内密切监测病人的状况。

(2)药物保管:泰欣生反复冻融后抗体活性大部分丧失,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严禁冷冻。本品稀释于生理盐水中,在2~8℃可保持稳定12小时,在室温下可保持8小时,储存超过上述时间,应弃去不宜继续使用。

结果

28例患者中有2例因自身原因未能完成治疗,其余26例安全完成治疗,其中有2例出现发热;血压下降1例;皮疹3例;恶心呕吐5例。以上不良反应经密切观察,及时处理,症状均能缓解。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本组为晚期癌症患者,病程长,经历了多疗程化疗和手术,对化疗有恐惧感,情绪低落,对治疗信心不足。加上泰欣生价格昂贵,经济上的压力增加了患者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耐心开导鼓励,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泰欣生的基本药理知识、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及处理方法。泰欣生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经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

2.用药护理 泰欣生价格昂贵,且不能与任何静脉药物混合使用。为避免浪费药液,输液过程中使用过滤器,输液前及结束后生理盐水冲管,确保药物全部进入患者体内。输液全程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等。

3.不良反应的护理

(1)发热:使用药物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告知药物会引起发热,以减轻病人不安心理;经常巡视,监测病人体温的变化。本组2例病人出现发热,多出现在第1、2次用药后2~3天内,体温在37.5℃~39.0℃,低热时不需要用药处理。1例病人体温高达39.0℃,嘱其多饮水,遵医嘱使用温水擦浴、冰敷头部等降温措施,必要时使用药物降温。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及床单,保持皮肤清洁,经处理后本组发热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未影响治疗。

(2)头晕、血压下降:使用药物期间应给予心电监护监测血压的变化,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控制输液时间在60分钟以上,本组有1例病人在初次用药结束时出现头晕、血压下降,最低时达到80/45 mmHg。嘱其卧床休息,变换时动作要缓慢,做好心理辅导,使病人在轻松状态下接受治疗。

(3)皮疹 用药前告知病人皮疹为常见不良反应,出现皮疹时不要惊慌。皮疹多分布于颜面部,胸背部,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本组出现皮疹5例,护理中注意观察皮疹的范围、大小及有无伴随症状,嘱避免搔抓皮肤,穿棉质宽松内衣,使用一些润肤产品来润湿皮肤,或选用一些具有祛风化湿的中药煎剂外洗止痒。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和可致过敏的食物和药物。

(4)恶心、呕吐:本组出现恶心5例,呕吐2例,对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应加强生活护理,及时清理呕吐物,给予清水嗽口,保持口腔清洁,减轻不适,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油腻及辛辣食物。发生呕吐时予坐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向病人解释泰欣生是配合化疗药物一起使用的,化疗药物也会引起恶心呕吐,以消除病人思想顾虑。

泰欣生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现有资料显示,泰欣生的临床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压下降、皮疹、恶心呕吐。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护理人员应熟悉药物剂量、浓度、贮藏、给药方法等,做到按时、准确给药,及时监护,同时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预防及应对措施,才能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与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志国,张 萍,高献书,等.泰欣生(hR3)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远期疗效[A].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6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病综合症出血热,它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尤其黑线姬鼠为主要的传染源,螨虫也可传染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由于我院地处山区,所以此类疾病较常见。本人收集观察2010――2011年的108例患者,除2例较重家属要求转往上级医院外。其余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在108例患者中,男92例、女16例。年龄18-48岁88例,49-61岁20例。大部分患者在发热期就诊,低血压休克期就诊者20例,少尿期就诊者16例,其中早期以上呼吸道感染收治者20例,有越期或叠期现象者28例,有呕血便血者5例,伴尿毒症症状者4例。

2护理结果

在这108例患者中,由于发现及诊治及时护理得当,对上呼吸道感染及疑似病例加强观察,遵循“疑诊从宽、确认从严、加强留验、严密观察”等措施,除2例转上级医院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护理

由于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各期特点给予相应预防性治疗和对症处置,本着“四早一就”、把好“五关”的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把好休克关、少尿关、出血关、水肿关及感染关等措施来对病人做好治疗,所以对患者给予细心观察和良好护理尤为重要。

3.1消毒隔离将病人安置于单人病室,或同病种病室,无条件者做好床边隔离,血液、体液隔离至整个病期。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要认真洗手,治疗时戴口罩。由于发热期的感染性极强且病人的血、尿在发病后4-5天有强传染性[1],所以各种诊疗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2心理护理由于本病病情较重、变化迅速,所以患者往往有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我们从卫生宣教入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向患者解释该病病情发展的过程及在各项可能出现的症状、体征,使患者认识本病发生的一般过程以减少恐惧心理。并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本病的预后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启发引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治疗[2]。

3.3饮食护理根据其特点,在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饮食指导。发热期机体消耗多,应给予清淡可口、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有出血倾向者应给予无渣饮食,以免诱发消化道出血,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足够的静脉补液;少尿期、氮质血症的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低盐饮食;多尿期,应及时补充水分;恢复期可逐渐增加饮食的质和量,以增强病人的体质,促进身体的康复。

3.4对症护理

3.4.1密切观察病情,根据各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高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一切生活护理。当体温过高时采用温水冰袋头部冷敷,但禁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的损伤,需用药物降温时忌用大剂量退热药,以防大量出汗诱发低血压休克,鼓励患者多饮水(少尿期除外)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3.4.2少尿期应保证热量供给,并做好抗休克准备,注意平衡补液,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量出为入。

3.5加强基础护理。

4健康教育

4.1本病除应积极治疗外应做好宣传教育,以期达到杜绝本病的发生。首先要做了好防鼠灭鼠工作,这是当前控制本病人的根本措施。其次,要加强个人的防护工作。第三、要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本病初期酷似感冒,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效果。

4.2疫苗接种、近年来随着该病疫苗接种的普及,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所以做好疫苗接种是减少甚至避免发病的主要手段。

5体会

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偏远山区,而又以青壮年及野外作业者发病多见,所以往往被人忽视而延误治疗,所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医疗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让人们认识疾病,并且加强疫苗的普及是减少发病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