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根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的根源

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1

金融危机一般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绝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它又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在一些情形下,金融危机也会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地区先后爆发了4次金融危机(分别是1982年~1983年的拉丁美洲区域性危机、1994年~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2000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的频率之高前所未有,给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仔细分析这4次金融危机在各国表现不难发现,尽管他们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特征非常相似。

首先,危机爆发前,拉美国家银行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一个扩张时期,表现为银行贷款量迅速增长,银行赢利扩大,但银行危机后许多贷款已沦为坏账;其次,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外资大量抽逃;再次,许多银行倒闭,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政府接管;最后,银行危机的破坏性大。

二、拉美地区频繁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源

1.金融具有脆弱性。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负债运营的行业,这种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具有内在的脆弱性(Hyman P. Minsky,1982年)。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不稳定始于金融扩张。判断金融规模是否膨胀,是否出现“过度借贷”,可以通过观察是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以及对经济前景过分乐观的预期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来实现。同时,金融脆弱性理论也认为金融经济本身就内含金融不稳定性,行为不确定的各经济主体普遍认为,在资产价格结构方面,金融交易是始发动因,从而不断地扩大或收缩其规模,不断地改变金融资产或负债的构成,使整个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领域不断缩小。通常人们认为,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制度的缺陷。①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本所在。金融制度主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性。在金融活动中,由于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性,使得其往往具有过度借贷和过度竞争的冲动,金融市场上投机气氛浓厚,而一旦有风吹草动整个金融市场又易陷入盲目恐慌的境地;同时,信息不对称又使得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人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滋生,再加之金融管理当局监管行为也容易出现扭曲和不规范,货币政策也易出现失误和货币供应不当,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

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契约的复杂性和不完备性。这种缺陷使得金融产品的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而未来收入、货币流通状况的变化、利率变化、投机预期、宏观经济变化等因素又都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由于金融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②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总根源。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从而使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制度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制度机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金融活动的控制或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金融监管盲区就会出现,金融监管盲区的不断扩大使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过时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③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对其他主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在金融活动中,一旦某个金融主体陷于困境或违约,由此引起的恐慌往往导致其他主体受到冲击,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活动外部性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进一步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④金融市场制度再次使证券市场占据了中心地位,这种制度的恢复意味着金融市场特有的运转方式会孕育与其相对应的危机。这类危机产生于金融领域,然后随着各种机构,特别是随着银行经营状况和脆弱性程度而向经济的其他领域蔓延。由于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往往存在羊群效应和不同程度的“金融泡沫”,因此,初级证券市场上产生的动荡很可能向衍生市场蔓延,并可能蔓延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

(2)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一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该国银行体系,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尤其是银行的对外负债增长更为显著。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远高于真实经济的实际规模。在一些国家,以银行对外负债形式流入的资金绝大多数投资于国内市场,导致银行体系外币净负债上升。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时,大规模资本流入使银行的流动性出现大幅度摆动,银行贷款膨胀和收缩时期交替出现,引起影响全局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更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使得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经济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大量的纯粹的“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节制地增长,结合整个世界真正物质生产地停滞和下降,已使金字塔严重变形、失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金融全球化增加了本国金融市场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的相关性明显上升。从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来看,近年来,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本国金融市场与周边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呈现同步性,遭受“金融危机传染”侵袭的风险。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

2.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战略不合理。拉美战后长期推进高速的、工业化为导向的现代化进程,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结构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部门之间发展比例失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地会使比例失调的深层次矛盾累积过多并最终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先后选择由国家干预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来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受整个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拉丁美洲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严重制约,进出口贸易低迷,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为此,拉美各国开始有意识地推进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并取得了长足进展。耐用消费品生产的扩大,使拉美国家更多地增加设备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这类生产的扩大又推动了拉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这类产品一般都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又使得拉美国家增加了用于引进国外技术、购买外国许可证、专利和聘请外国专家的费用,对资金的需求和对进口的需求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基于这种客观需求,拉美国家在对待外资和进口的态度上也开始有所改变,对待外资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即在基础工业和战略部门中继续加强国有化的趋势,而在新兴工业部门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部门则采取较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这一政策导致了工业部门中两种相反的变化:在基础工业和能源部门中国家资本得到加强,这类部门一般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所必不可少的部门,出能源部门以外,期于部门都是赢利较少,或者资本投入大、见效慢、收益较低的部门;在新兴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和外国企业得到迅速增长,这类部门一般收益率高,盈利大。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直接投资和信贷两种方式流入拉美的外部资金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资金短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与此相对应,对进口也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各种限制减少,进口系数逐渐回升。在进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业部门生产经济发展必需品的进口比重越来越大,进口替代对进口本身的依赖不断加强,可拉丁美洲的出口却依然没有摆脱增长缓慢的趋势,出口系数持续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慢于进口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加剧。为了保持进口替代进程的持续深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贸易逆差扩大的情况下,外部资金的作用日益突出,而且拉美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这种依赖性几乎同经济增长同步加强。这种外资依赖型的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济结构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经济损失十分沉重,国际收支急剧恶化,这些国家不得不在放慢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伴随着这一时期发展战略调整而产生的另一个变化是拉美各国普遍走上了借债发展的道路,过高的外债、不合理的外债结构以及对外债的使用不当,又造成拉美国家陷于借新债还旧窄的恶性循环之中。在依靠外资不断流入维持经济活力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随外资的断流而失去增长的活力。拉美各国虽然意识到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内在缺陷的严重性,并对经济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是,由于债务和高通货膨胀并存,这种调整不得不同时兼顾短期和长期、应急和战略性的两种目标,其中短期调整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为目标,因此这类调整不可避免地具有紧缩性质,长期调整则将有选择的进口替代和面向出口工业化相结合,保持工农业的平衡发展作为目标,因此这类调整又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扩张性质。由于长短期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他们之间又相互制约,所以至今在许多国家经济调整收效不大,调整任务依然艰巨。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拉美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和经济调整政策的低效性成为后来滋生和爆发金融危机的温床。

3.失衡的金融结构及其错误的调控策略。众所周知,金融通过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便利交易功能、风险管理与开发功能、信息揭示功能、改善公司治理功能、资源开发、转移和配置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金融功能的完善与否将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金融结构的均衡状况会直接影响金融功能的完善与否。

改革前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二级模式,由银行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这种金融体系受国家垄断的程度较高,金融体制高度分割,“金融压抑”严重,银行效率低下。这些弊端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不适应新的发展模式的运转。拉美地区失衡的金融结构使得金融功能大打折扣,也为该地区金融危机的爆发留下了隐患。

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运用理论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什么?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否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生产过剩?答案是肯定的。从根本上说,正是生产过剩这一实质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次贷危机是指没有购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穷人,在通过贷款买房以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而引发的一种金融问题。为什么这种次级贷款最终会引发金融危机呢?这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对象是穷人,穷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要使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就必须给他们贷款,有了贷款就能买房,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果问题只是到此为止,也不至于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又把这种贷款通过一种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也就是把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由此形成了难以控制的金融交易。这样,一旦在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链锁反映,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以股票、债卷和各种金融衍生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资本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虚拟资本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资本不断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由此而带来的虚拟经济活动成倍扩大和虚假繁荣。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实质,与所揭示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与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脱节,并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规律是完全吻合的。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巨大需求的假象使实体经济盲目扩张;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而爆发。只不过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实质,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即得到住房的穷人是通过信用方式来支付房款。因此,尽管从现象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当这种信用方式一旦发生了问题,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现象上看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但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

其次,运用理论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是由于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比例失调,从而使经济不能正常运行?答案也是肯定的。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必然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比例失调的结论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自由市场经济已经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已无法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的计划性要求,尤其是市场解决不了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问题,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要解决好的社会问题。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使经济活动越来越细化,这也使各种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化,整个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保证这一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出现问题,决不是市场能够做到的。更何况这一系统由于信用和金融关系的渗入,以及信用关系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化而变得更为复杂,现在进入市场流通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商品,而且有无形的以金融衍生品为载体的信用关系,这又极大地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当这一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一个环节,特别是金融环节上出现重大的问题,就会波及到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全局性的问题而产生经济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经济活动的高度货币化、金融化,使原来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比例失调,现在更多地表现为金融领域中的比例失调,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比例失调与金融领域中的比例失调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机制。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即信用和债务关系可以通过创造需求来缓解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但金融领域的活动在缓解实体经济领域比例失调的同时,又把这种比例失调转化为金融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当金融领域的活动出现失控的时候,不仅使金融领域的矛盾不断突出,而且又会加剧实体经济领域的比例失调。即信用和债务创造的需求不是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而是把未来几十年的需求变为当前需求,并以这种未来需求为基点进一步扩大现实供给,这就使生产过剩的矛盾更加严重。原来实体经济领域出现的比例失调,现在发展为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都出现比例失调。所以,源自于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在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过程中,隐含着使这种生产过剩进一步深化的隐患。在现象上表现为金融活动的失控,实质是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金融活动的失控和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相互交织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危机的一个新的特征。

当代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仍然是我们观察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指南。

参考文献

[1]徐明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新金融,2008,(11).

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3

[摘要]经济活动本身如自然界运行一样,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危机是平衡状态被打破的必然结果。过度投机导致经济或金融活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用交易监管的不力导致投机活动泛滥,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是抑制投机活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不打破现有体制的情况下为经济创造一个平衡器,作为政府来讲,主动并谨慎的面对风险,抑制人为垄断行为,监管投机交易是维持经济平衡和防范危机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金融危机投机经济平衡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距离上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羚羊开始减少,草原开始茂盛,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草原开始减少,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羚羊会随之减少,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最终吃光了羚羊,或羚羊过度发展,吃光了草原,结果就是一起毁灭,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投机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利润越高,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表外杠杆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危机。

2.控制信用交易、监管信用交易。(1)严格控制按揭贷款的发放。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金融危机,均含有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因素,这其中,按揭贷款的发放是诱发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先是放贷给放贷给生产者,当消费不畅时,又放贷给消费者。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对于刺生产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的生产和消费。这种做法最终为经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够获得资本的行业过度发展,另一方面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自买自卖,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窗口,通过过这个窗口,投机者几乎轻而易举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身,这和借钱给赌徒几乎没有区别。(2)认真监管期货交易及其资金来源。期货交易是投机交易的重灾区,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巨额亏损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东航和国航等企业在期货交易领域均出现过巨额亏损,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抑制企业的投机冲动监管企业投机行为也是维护经济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防范企业投机冲动,尤其是借贷资金或挪用资金进行投机的冲动,切实保护企业运行的安全。

3.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政府出资救市等,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体纳税人贴补少数投资者的非议,而且是以牺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提高了纳税人负担,降低了政府的信用,影响了其行动能力,严重的甚至会拖垮政府,冰岛政府破产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本文认为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具体设想如下:

政府对高利润行业或垄断行业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税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交由国家专门机构采用稳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该基金,以便在危机来临是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缓冲,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分级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的目的是调节各行业之间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机对正常经济产生的破坏作用;其次,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政府可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应对危机;再者,专门机构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探索一套稳定经济的管理模式。

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观;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39-02

2008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始于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大地震。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大量银行或被政府收购,或被收购或破产破产,全球股市受美股拖累剧烈震荡。全球金融陷入一片恐慌。对于这次金融海啸产生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除了众位经济专家所分析的市场规则失效、银行错误、监管失误,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等原因外,还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原因。正如刘遵义教授所认为的:经济行为很大部分取决于以前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因此,本文旨在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探讨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和后果,指出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的必然性。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根源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与传统意义的标准抵押贷款相比,它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即它的对象通常是那些信用记录不好,偿还能力较弱的贷款者;但是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2%―3%。在房价上涨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抵押品的价值缩水,按揭人的还款能力又很弱,所以只能违约,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在1994年―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房地产泡沫逐渐放大,政府也在逐渐加息。结果使那些本来还款能力差的次级房贷者负担加重,违约率迅速上升,使那些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因资金严重不足而倒闭,进一步波及到更多的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关于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大多数研究归咎于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方面。他们认为发生危机“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扭曲繁荣”,因为“……随着房屋市场出现降温迹象,……整个市场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放贷机构违规操作……,华尔街的“创新”活动……,监管部门监管不严。”主要是“……美国放松金融管制、金融产品创新、政府住房政策、税收政策和住宅抵押信贷经营方式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个别学者看到“储蓄率太低”并认为“造成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且仍在不断下降的低储蓄率……”。从表面看,事实确实如此。次级抵押贷款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膨胀野心和房贷者无视自身经济能力的超前消费点燃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但本质上,上述因素只是危机爆发的表面因素。究其根源,则是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的最好体现。高消费,高借贷,已成为美国人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美国的房贷者,看似是这场危机的受害者,实质上是自食恶果。

二、文化价值观与危机的发生

一直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总体和行为总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托马斯(W.I.Thomas)给出了如下定义,“文化是指无论任何野蛮人还是文明的人群所拥有的物质和价值观(他们的制度,风俗,态度和行为反应)”,它强调历史所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核心。它会像电脑一样编制人的思维和行为。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所塑造。

众所周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的。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都是一分为二的。自然界是由原子组成的,他们对自然界进行定量描述。由此引申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任何用以指导“自然的”经济力量的社会企图,都是有损于效益的。它们坚信人类抽象思考及量化。在这种思维方式里,自然界的万物是由众多分离的、独立的物件或质体组成的。这些物件或质体都是相互没有关联的、对立的自由单元。那么延伸至人类社会,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制度产生于社会秩序建立之前的为个人利益而行动的个体之间的交往中。”结果形成了“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即:自然,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价值,在于能满足人的需要,即能被人认识、改造、征服、利用。这一思想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例如深刻影响现代美国经济的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指出,人类活动的基点是物质的利益,而效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至尊信条。

这种哲学观在构造美国人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了决定作用,其中最具有特征的是个人主义至上,追求个人享受,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精神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物质上的自我实现和满足。他们认为如果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东西,他会认为这不是天命,是个人懒惰和缺乏斗争创新精神所致。甚至认为“上帝帮助自助者”(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美国人追求变化,强调做事。“求变”即: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事物,动手改变自己的生活。即使是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坏的方面,也乐此不疲。他们认为这是创造性的破坏,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财富。跟中国传统的“不做非分之想”、“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做事”即进取,要铤而走险,快速行动,讲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求变“和“做事”使美国人养成了活泼外向的性格和对外索取的精神。他们好动,喜欢冒险和竞争,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最大化的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

从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分析,从本质上来讲,正是这种以个人本位、功利至上、重欲轻理、贵利贱义、享乐幸福等为特征的价值观的现代化产物。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充满暴利的华尔街已不满足中介服务、风险经营,开始涉足于设计和制造金融产品、包括金融衍生品。这些产品披着绚丽的外衣,包裹着贪欲和盲目的自信和乐观,通过借贷杠杆使金融市场风险成倍放大,并脱离实体经济成为风险制造业。金融投机者不安心已有的高工资、高福利,从高估的资产中收取相当名义价值2%的管理费,另加资产增值部分20%的巨额分红。然而,好景不常在,房地产价格暴跌,还贷能力很弱的次级房贷者大范围的违约,被过分高估的资产严重缩水,彻底击碎了这个虚幻的黄金梦。美国大量金融机构负债累累,或重组或被迫关闭,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最终为自己的冒险、贪婪买单。

作为个体的美国消费者,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喜欢通过金钱来表达爱和其他情感,所有的价值都需要用金钱来衡量,促使每个家庭背负高额债务,时时挣扎在欲望的深渊。追求以豪华房子,汽车为代表的奢华生活,他们忽视自身的经济能力,习惯于刷卡消费,甚至不惜承担高额的债务和支付巨额的利息。据统计,“1979年家庭债务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大约是71.2%,而在2004年该比例是117.4% 到了2005年已达到126%。”美国的消费者更是具(下转63页)(上接40页)有靠着借贷把前辈认为奢侈的商品迅速转化为广泛普及的必需品的超强能力。以信用卡为例,大多数的美国家庭,已经习惯用信用卡贷款,每个持卡人平均拥有6.5张信用卡。美国家庭的信用卡持有率从94年的16%上升到目前的73%。消费者盲目追求奢侈品,冲动消费,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在美国,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文化,进一步误导消费者混淆欲望与需求的界限,成为金融机构捕获的猎物。结果过度的物质欲为自己种下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三、危机带来的思考

此次危机使世界经济的损失无法预估。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对这场金融危机评价到:“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虽然这场危机还没有结束,但是世界各国在这次危机中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有的国家甚至已经提出了今后金融结构改革的方案。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是否更应深层次的反思自身的文化价值导向?那种西方文化中的利益之上,信奉享乐的价值观念能否在强调团结合作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走得更远?

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5

>> 公允价值参数估计与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基于金融危机视角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 基于金融危机的企业公允价值获取研究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探讨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思考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启示 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思考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危与机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辩证思考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对后金融时代公允价值的思考 基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分析 基于经济后果观的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及金融稳定性研究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公允价值的分析与完善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存在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Howaid W Wolosky.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The Practical Accountant, 2008.

[9]SEC.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2008.

[10]ECB.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2004.

[11]Allen, F. & Carletti. E.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

[12]Wallison, P. Fair value accounting: a critique. ,2008.

[13]Laux, C. & Leuz. The crisis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f the recent debat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09.

金融危机的根源范文6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危机;回购市场;机构投资者

Abstract:The root of this round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bank panic which is initiates by run on repurchase marke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re the demander in repurchase market,who“deposit”in shadow bank and the shadow bank use assets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ies. As the high depreciation rate of securitization,the run on repurchase market would occur,and then cause bank crisis, and eventually lead to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Key Words:shadow bank,financial crisis,repurchase market,institutional investor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6-0070-03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恐慌,始于2007年8月。在以往发生的多次恐慌中,大量储户涌入银行,要求取回他们的存款,银行系统不可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它们已经把储户的钱贷出去了,或者它们持有的是长期债券。为了防止出现挤提,银行不得不出售资产。

银行业通过买卖或交易短期证券来创造长期资产,这一业务特征隐藏着恐慌的可能性,不过,通过相关政策还是能够防止这一恐慌的。2007年8月发生的金融危机,涉及到一种新型的银行债务。

这种债务主要发生在回购交易和回购市场。此次金融危机之前,数万亿美元在回购市场上交易,由于回购市场的参与者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因此,与美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的由个人挤兑引起的银行恐慌不同,2007年8月份出现的银行恐慌是由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的挤兑引起的。

二、为什么会发生银行恐慌

此次银行恐慌的原因并不在于活期存款,而在于回购市场,显然,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能够覆盖到这一领域。

随着经济增长,银行业也在变化,从深层次上看,银行的债务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无论是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活期存款,还是回购协议。银行债务旨在安全,它们是短期的、可赎回的,并由担保物作为支持。但是,它们总是容易受到挤提的伤害,历史上,美国曾经发生过多次银行恐慌,直到1933年通过存款保险法。美国政府的存款保险制度基本上消除了由于活期存款(支票账户)而造成的银行恐慌。但是,这一次挤提是发生在回购市场。

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在“自由银行业时代”,这些货币必须以“州债券”作为支持。银行券是可赎回的,而银行恐慌发生的原因在于担保物(州债券)的价值受到质疑。在“自由银行业时代”,银行业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主要变化在于活期存款成为银行资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南北战争期间,政府接管了货币发行业务,出现了以美国国债为支持的全国统一货币。但是,由于活期存款的固有特性,银行恐慌依然存在。不过,存款保险制度出现后,从1934年到2007年,美国银行业基本保持稳定。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美国的银行业再度发生变化。在过去25年中,银行债务在形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世纪80年代,受监管的、传统的银行系统已经变得无利可图,其市场份额流失到两个方面:一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它取代了活期存款;二是垃圾债券。美国银行业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大量涉足证券化产品和回购业务的。

三、次贷是引发恐慌的原因吗

未清偿的次级贷款本身还没有大到足以引发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到2007年末,清偿的次级贷款约为1.2万亿美元,其中有82%被评为AAA级,而且迄今为止实际损失额也很小。在美国,受监管的、传统的银行系统与“平行银行系统”(也被称作“影子银行系统”)的总规模约为20万亿美元,相比之下,清偿1.2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并不能解释这场全球金融危机。

此外,美国次级贷款在2007年1月就开始恶化,而银行恐慌发生在2007年8月,也就是说,次级贷款是银行恐慌之前就已经开始恶化了,显然它也无法解释恐慌的真正原因。

四、“影子银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逐步变得无利可图,这就是所谓“影子银行系统”发展起来的原因。如果某个行业无法盈利,所有者将通过不再投资退出该行业。在这里,“退出”意味着受监管的、传统的银行部门萎缩,因为对银行来说,“退出”的路径之一是出售贷款,证券化就是出售贷款的组合。在受监管的、传统的银行部门萎缩的同时,一个全新的银行部门发展起来,这一全新的银行部门就是“影子银行系统”。

这个全新银行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证券化产品,并且市场规模非常巨大,以资产抵押支持证券发行量与美国企业债券发行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2004年开始,资产抵押支持证券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企业债券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