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1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贯彻实施后,财政部又陆续出台了准则讲解、应用指南、解释公告等,不断完善准则体系。但是综合梳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后,不难发现整个准则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值得改进之处。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比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为此,经过多年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7月了新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从计量角度讲,讨论稿厘清了计量目标、计量基础以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等许多基本概念,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计量相关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分析我国现行准则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2013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新的概念框架计量讨论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会计计量的建议。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规范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的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准则讲解和应用指南之后,发现我国会计计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计量目标不明确
目标指导具体规定。以概念框架为例,美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均以财务报告目标为起点,目标进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同样,计量目标是会计计量的基础概念,是解决会计计量问题的关键起点。
在讨论计量目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争。受托责任观指财务报告应反映管理者对交托的资源的保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实施成果,以便所有者能够对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进行评估;决策有用观指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主体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对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做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是有用的。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情况下,企业股权分散,投资者实际上为委托人,需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对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决定继续维持受托关系还是更换受托人,即决定继续投资还是退出投资,因此决策有用观包含受托责任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都将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关键词。
决策有用观下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求存在矛盾。投资者希望采用市场价值方式对主体进行计量,这样更能够反映其投资价值;债权人则期望采用历史成本对主体进行计量,从而以最稳妥的方式反映该主体的偿债能力,提高债权人的保障系数。我国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还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属于全体人民,政府和公众需要对企业拥有知情权,政府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满足监管要求。不同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存在差异,所以概念框架应明确计量目标,确定报告的主要使用者的优先顺序,并确定对资产和负债计量的要点。
但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都未提及会计计量目标,这就容易导致无法厘清应当采用何种计量基础,并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计量基础。
(二)具体准则中的计量基础缺乏在基本准则中的理论依据
该问题是目前我国会计计量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基本准则中仅规定了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这五种计量基础,但在具体准则中应用到的计量基础远远不只这五种,比如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时采用了摊余成本法,对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对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进行计量时采用名义价值1元作为成本,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融资租入资产初始确认的金额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对存货进行后续计量时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法……上述列举的计量基础均在具体准则中得到应用,但却无法在基本准则中找到理论依据。
此外基本准则也未说明何时采用何种计量基础,这就导致具体准则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异。以现值为例,在不同情况下,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大不相同:当采用带有融资性质的长期应付款支付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长期应付款的现值,折现过程中采用的折现率为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的利率,实质上是供货企业的必要报酬率;在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时,采用的利率为当前市场利率;在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过程中采用的是租赁合同承租人的内含利率;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计算资产减值准备时中采用的折现率为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通常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作为依据。还比如对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基础,现行准则中规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有: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等,但为何这几类资产可以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必须采用成本模式?以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为例,企业持有的目的都是通过资产的消耗来获取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固定资产必须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生物资产在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并能合理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准则体系中并没有解释为何在估算现值时采用不同的折现率以及为何公允价值在不同准则之间运用不一致。
(三)资产和负债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标准不一致
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部分。初始计量过程中,现行准则体系规定根据资产和负债取得的方式确定入账价值。对于后续计量,我国基本准则未对何时应用何种计量基础做出具体规范。例如若软件技术开发公司开发软件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出售,但由于专利技术属于无形资产,即使能够获得公允价值也只能采用成 本法进行后续计量;而对于同样是用于出售的投资性房地产,如果公允价值可以获得,现行准则允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专利技术和投资性房地产持有目的相同但在后续计量方法却并不一致。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确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基础时越来越多的考虑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中规定主体应该根据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流入的方式确定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基础采用摊余成本或是公允价值。该准则未对商业模式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列举了大量商业模式案例。商业模式即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根据商业模式确定企业的后续计量基础使得主体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更相关。而我国准则在确定后续计量基础过程中完全未考虑商业模式的因素。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引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逐渐无法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新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指导公允价值的应用,FASB和IASB分别于2006年6月、2011年5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层级、估值技术等基本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允价值在计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新准则出台后,公允价值被广泛引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公允价值不易从公开市场上获得。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资产无法在市场上获得公开的报价,导致尽管准则允许某些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仍然鲜有企业愿意采用。例如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允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有883家,共有2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占比为3.06%,比例较低;其二,存在某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的现象。例如根据福建水泥的公开披露,2009年其将持有的兴业银行股票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报告期的上半年以均价27.642元/股卖出兴业银行股票423万股,扣除交易税费后实际获得收益11181.075万元,获得投资收益11181.075万元,后又多次进行买卖兴业股票的操作。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公司在2009年扭亏为盈。这个案例充分表明市场价值的波动可能导致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企业利润波动异常,不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
2014年1月28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加以明晰,明确公允价值属于退出价格(exit price),要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participant)而非主体角度(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ity)进行估计,同时加强了对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该准则在2014年7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公允价值准则应用指南》也即将,进一步增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至此我国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指引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但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的计量质量仍然有待观察。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讨论稿中计量部分介绍
2013年7月IASB了概念框架其余部分讨论稿,预计在2015年新的概念框架定稿。新的讨论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量的概念和应用加以明确:
(一)讨论稿明确了计量目标
讨论稿说明计量目标由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共同决定。财务报告目标为:“提供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而且所提供信息应有助于现有或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做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这要求报告主体提供关于主体的经济资源、要求权信息,以及主体运用资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财务报告目标决定了计量目标为:提供有助于如实反映所有关于主体的经济资源、要求权的信息以及主体管理层运用资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
为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有用基础,这种有用基础被称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两个基本特征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指会计信息应该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仅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或者仅使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基础都无法提供与决策最相关的信息,所以财务报表不能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相关性还决定了资产的计量基础应反映其如何为主体带来未来现金流量,负债的计量基础应反映主体未来如何清算或履行义务。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实反映并不要求主体完全无误的反映信息,但要避免在记录信息过程中出现会计不匹配。
增进的质量特征对计量目标的影响包括:可理解性要求主体不轻易改变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只有当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资产和负债影响现金流量方式发生变化时才做出调整。可比性要求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尽可能少的计量基础。成本效益约束要求采用某一计量基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其成本。
(二)讨论稿将现有计量基础进行梳理后分为三大类
讨论稿将准则中存在的多种计量基础进行梳理,把所有计量基础分为三大类,使得具体准则中应用到的计量基础基本都能从概念框架中找到理论依据。这三类分别是:(1)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包括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如剥夺价值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如摊余成本、在初始成本基础上进行摊销、折旧和减值等;(2)现行市场价格(包括公允价值),该类还包括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或者公允价值加上交易费用等计量方式;(3)其他基于现金流量的计量,即当成本或现行市场价格不能提供充分相关的信息,或者被计量单位没有发生成本或取得收益,或者获取现行市场价格成本过高时,主体应采用的计量方法。此类方法主要包括采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收租赁款和租赁债务的减值处理、非金融资产的减值以及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养老金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等。
(三)讨论稿区分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讨论稿规定资产或负债初始入账金额依取得资产或负债的方式分别确定。在等价交换中,交易双方既不属于关联方交易,也没有面临财务困境,资产和负债按支付或取得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不等价交换中,当交易双方为关联方或者交易一方处于财务困境时,如果初始计量采用支付对价 的公允价值,那么后续计量过程中可能产生非交易损益,因此这种情况下根据交易性质确定入账金额;如果该交易属于与权益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则在权益中确认公允价值的差额;如果交易中存在隐含交易部分并可以被识别(如提供额外服务等),则在报表中确认隐含交易金额;如果交易一方因处于财务困境低价出售资产,交易另一方应该在交易发生时确认收益或损失;如果支付的对价为主体自身权益工具,则采用交易对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该权益工具。
在非交换交易中(政府补助或者法律诉讼等),如果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金额为零,那么后续计量将发生不必要的变化,所以此类资产和负债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应该保持一致。内部构建的资产亦是如此。
(四)讨论稿区分资产和负债的后续计量
根据计量目标,资产应该根据其为主体提供现金流量方式,即按照持有资产的意图来选择后续计量方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5种情况:
1.为使用而持有的资产。这种情况包括为生产、购买、销售以及办公而持有的资产。这些资产应该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方法进行后续计量,原因如下:首先成本法应用较为简单,其次以成本为基础的折旧和减值处理方式能够反映资产获取现金流的方式及其变化,最后主体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所以现行市场价格对报表使用者来说并不相关。讨论稿着重说明了为何对意图出售的存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第一,因为出售存货过程中卖方需要积极的寻找信用条件符合要求的买方;第二,重复发生的销售信息有助于估计未来销售存货产生的现金流量,过去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信息具有预测价值,而现行市场价格不能提供类似信息;第三,很难确定存货的市场价格,因为销售存货过程中会发生大量交易成本。
2.为出售而持有的资产。持有该类资产获取现金流的方式为出售,所以现行脱手价格(exit price)更相关,如某些金融资产和标准化合约的远期合同。对于某些正在修建或者已经修建完成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具有独特性,现行市场价格不易获得,但因持有该类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出售,历史信息并不相关,所以仍然采用现行市场价格(一般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进行计量。
3.为获取现金流持有的资产。这类资产包括借款、债券和其他应收款等金融资产。有效利率和可收回性是影响该类资产经济价值的两项重要因素。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能够提供有效信息,所以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方式。但是对于那些现金流波动较大的资产、特别是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如套期保值产品,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可能出现会计不匹配,此时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或者以现金流为基础的计量。
4.为他人使用而持有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指固定资产、知识产权、收取过路费的权利等,持有该类资产获取现金流的主要方式为收取使用权租金。该类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既来源于现有合同现金流又来源于未来合同现金流,现行市场价格反映了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因此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当无法获得现行市场价格时,采用基于现金流的方法计量。
5.无法确定使用用途的资产。有些情况下主体很难确定资产具体使用用途,这时可以根据当前的活动(商业模式)、计划、战略来评估资产最可能实现的方式。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对相似或相同资产的处理不一致。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是按照资产最佳使用用途计量。最佳使用用途与资产的实际使用用途可能不同,但按照资产的最佳用途计量能够保证主体对相似或相同资产采用同种计量方式。讨论稿给出的另外一种选择是在主要财务报表中采用一种方法,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另外一种方法,或者在资产负债表中采用一种方法在损益表中采用另一种方法,二者之间的差额在其他综合收益表中反映。
讨论稿将负债分为没有明确合同条款和存在明确合同条款两类,前者主要指来源于诉讼或者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承担的义务,该类负债无法获得成本和现行市场价格信息,因此采用基于现金流的方法进行后续计量;后者指来源于合同、法规或监管的负债,这类负债结算金额确定或者计算结算金额的方法固定。讨论稿根据结算方式列示三种计量方法。第一,以现金或者以其他资产结算。大部分负债以此种方式结算,因为负债并不能轻易转移,所以采用成本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采用现行市场价格;第二,对于能够转移的负债,采用现行市场价格;第三对于以提供服务或支付第三方提供服务方式偿还的负债,如果提供的服务为循环发生的,则采用成本法(因为过去信息有助于预测未来信息),如果支付第三方提供服务,则现行市场价格更相关。此外合同条款明确,但现金流流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负债采用基于现金流的方法计量。
(五)讨论稿说明在应用其他基于现金流量的计量计算现值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基于现金流量估计资产或负债的金额时需要考虑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不确定性、承担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风险补偿以及非流动性等其他因素。在计量特别是后续计量过程中讨论稿提出需要考虑是站在主体角度还是市场参与者角度进行计量。某些情况下如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时,应该站在主体角度,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如估算意图销售的产品价值时则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在估计某些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时讨论稿提出需要考虑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因为主体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影响主体未来清偿负债的金额,这也符合计量目标中对负债计量的要求,即负债应该反映进行结算时需要偿还的金额。
(六)对IASB概念框架讨论稿计量部分的评论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行概念框架计量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仅仅说明了什么是计量,并对四种计量基础(分别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价值(结算价值)、以及现值)进行定义,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作用有限。
新的概念框架计量讨论稿内容更为丰满,厘清了会计计量中部分基础概念,明确了计量目标,将所有计量基础分为三大类,就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以及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分别进行了讨论,能够较好的发挥指引具体准则制定的作用。但是讨论稿中计量部分仍有改进空间。首先,讨论稿中存在多处规定过于模糊。例如当对不能确定用用途的资产进行计量时,讨论稿提出的处理方法包括:按照资产的最佳用途进行计量、按照资产最可能用途计量、在资产负债表和综合收益表中采用不同计 量方法。这种模糊性为制定准则提供了过多的选择空间,不利于不同报表之间的可比性。其次,虽然全部计量基础分为三大类,但是未对这些常用计量基础的概念和定义加以明晰。比如在其他基于现金流量的计量中提到了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没有说明可变现净值的定义以及应用前提。笔者认为对于这些经常用到的计量基础,可以更加详细的解释说明,使得前后概念框架能够顺利衔接。第三,对于公允价值和现行市场价格的应用应该更加审慎。讨论稿中多处用到现行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特别是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中,不论是否可以获得公允价值信息,均不采用成本方式计量。讨论稿给出的解释是投资性房地产是为了出售获取现金流。但是投资性房地产如果不能获取公允价值信息,而运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估算方法误差很大,需要大量主观判断,这时如果强制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方式,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以准则应该具有普适性,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审慎使用现行市场价格。
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讨论稿对我国会计计量的启示
(一)完善基本准则中计量的基本概念,明确计量目标
IASB在最新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中已经明确了会计计量目标这一会计计量最基本问题:会计计量目标为实现财务报告目标,提供能够满足投资者决策的信息。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表述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投资人和债权人均需要预测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不确定性,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和借款决策。同时,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进行,改革红利的释放,对国有企业绩效的评价也将越来越市场化,所以满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一般也能够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如果按照IASB概念框架讨论稿的表述,资产的计量基础反映其如何为主体带来未来现金流量,负债的计量基础反映主体未来如何清算或履行义务,则据此编制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符合财务报告目标,能够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IASB的经验值得借鉴。
(二)在基本准则中对计量基础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使其更具指导意义
IASB概念框架讨论稿将所有的计量基础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以现行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计量以及其他根据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虽然在具体表述上讨论稿未对这三大类计量基础进行明确的定义,但分类方法值得借鉴。如前文所述,基本准则中论述的会计计量基础仅有五种,但在实务中运用的远远不止这五种,比如使用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重估价等。若要对每个计量基础都进行定义难度较大,首先无法穷尽所有计量基础,其次主体经济事项过于复杂,无法列举出每种计量基础的应用前提,因此像IASB讨论稿将计量基础在概念框架中分大类、再在具体准则中对应用的计量基础进行具体定义分析的方法比较切实可行。
该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各大类计量基础按照定标准进行定义总结,使其能够更有效的指导具体准则的应用。IASB讨论稿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板。
(三)区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确定初始计量基础和后续计量基础的应用前提
IASB概念框架讨论稿对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进行了区分。对于等价交易,不论取得方式如何,资产或负债的入账价值均为取得时候的公允价值;对于非等价交易,要在初始计量中确认非等价部分。初始计量标准得到规范。
对于后续计量,讨论稿根据资产带来现金流的方式不同,这与上述讨论的计量目标相一致:资产应该反映其带来现金流量的方式。这与最新修改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在逻辑上保持了一致性。IFRS 9规定在确定金融工具后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摊余成本计量时需要首先对金融工具进行商业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流入方式。按照资产带来现金流流入方式的计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最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对主体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
当然不可否认,该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利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因为对于同一资产,不同主体的使用目的不同可能导致计量金额不同,不利于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该方法存在管理层操纵的可能性,也不利于审计证据的获取。
我国可以对计量基础的应用前提进行有选择性的借鉴,不过多的引入公允价值以及有可能会被管理层意图操纵的条款。
(四)加强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指引
虽然我国已经公允价值准则,与国际以及美国准则基本趋同,《公允价值准则应用指南》也在即,但是对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世界会计实务界范围内仍属难题。尤其是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不易获得资产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获得市场报价,市场报价可能也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内在价值且波动性较大,而采用估值技术时需要估计的主观因素过多,也可能与实际公允价值相背离。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技能包模块化实施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技能包模块化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技能。教师不妨通过对专业岗位与计算机基础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为如下六个技能模块:
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社会、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数据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二模块:计算机系统操作。以Windows XP为例:包括操作系统简介、Windows XP基本操作、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Windows XP控制面板、Windows XP的附件、Windows XP的中文输入方法。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重点是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据专业而定。理论课:实践课=1:2。
第四模块:Internet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与应用(IP地址概念;连接Interne;Internet基本操作、浏览、下载、上传;收发电子邮件)。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五模块:计算机系统安全。包括计算机病毒,防火墙技术,常用防、杀毒软件的使用。理论课:实践课=1:1。
第六模块: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压缩软件WinRAR和WinZip、看图软件ACDSee、抓图软件HyperSnap-DX、播放软件、电子书阅读软件。理论课:实践课=1:1。
二、精心实施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举一反三和自学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定。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我们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⒈采取一体化、分层次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六个模块的教学中,要实行集中学习、一体化教学。教师上课时要少讲理论多传授操作技能,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便于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⒉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爱好、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4-6组,每组5~6人,并让技能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平时授课和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相关学习任务,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让同学们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内容,按时完成实验,在学生上机时,教师应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代表性的问题要统一讲解。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⒊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
我们应选择具有典型性、最好能举一反三的例子,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平时普通的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在筛选案例时应挑选与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基础相适应、同时在示例中保留少量基础性和扩展性的内容。让整个示例的知识点内容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技能模块精心设计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面对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操作时,学生可能感觉到无从下手,但是通过教师的“任务分解”,将一个大的任务层层分解为小的基本操作,然后学生再进行逐步的学习和任务的实现,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每个技能模块设计一个或者几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合适的小任务。例如:学习“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时,将“Office办公软件”分为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三大任务。以“Word文字处理”任务设计为例: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自我简介。此任务中隐含的技能要点如下:①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的图形功能;⑤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技能要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收获一个技能要点,多个技能要点就形成了一个技能包。
⒌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模式
曾有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深奥莫测,对他们以后用处不大,而不重视理论部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缺乏计算机基础理论,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形成以及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开设该课的真正目的。比如:学习“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为了使理论知识便于理解,可以先将计算机硬件系统放在最前,甚至可以第一堂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一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一边演示组装计算机,学生动手跟随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技能,产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精简地传授必要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早日学以致用的需求,又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枯燥的理论知识打压,而且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直观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理论也可事半功倍。
⒍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处理好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教学和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出勤情况及参加课程实践等各种分数的累加可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可在期末安排笔试考试,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可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且在进行上机考试时考生随机抽取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时相差甚远,所以不能按等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如果学生自身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并上机强化练习,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技能包模块化教学,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每个模块的环节中收获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逐步具备各模块的技能包,能真正利用计算机技术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傲立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⒈孙丽萍: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讨论[J],科技信息,2009(02)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3
在部门预算方面,一切的支出和收入包括全部的预算资金,为此导致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不能有任何的遗落,必须反馈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会计,例如,涵盖在部门预算中的基建资金必须和其他财政资金相等,换一句话说想要真实的说明综合预算,那么一切的基建预算收支都必须毫无疑问的囊括在部门预算里。在预算单位会计体系中汇集了所有的预算资金,有时不得不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的应付收支做相应的类别调整,因为在会计单位核算体系中会有特别的业务,导致必须对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进行新的设置,例如,对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调动,来满足国库管理制度和会计预算的需求。所以,重新组建会计体系,让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要素交融是势在必行的。政府采购资金的做法将成为预算会计核算内容的重中之重,财政部门将全部支拨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一系列采购支出,其中囊括财政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为此,预算单位的资金流向财政部门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某些工程的大额采购尾款支付是要经过漫长的保修期才能给予付款,这个现象的形成是因为政府在项目的施行、货物采购的验收与付款都存在时间的间断。这些情况会导致现行的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在做账过程中与实帐存在很大的差异,无法确切的反应预算单位的经济项目。这些情况会导致财政部门的预算支出信息不准确,继而真实的政府支出活动将被掩盖。所以,只有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定位会计核算方法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经济市场为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活动项目、性能也随之改变,经济活动项目比重越来越高,非经济活动项目比重不断的减弱,大体方向不断向市场靠近,但又与市场有着微妙的不同,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担负着为社会提供需求的伟大使命。事业单位、社会团员、非企业单位(民办)、各类基金会等在为人民群众服务或提供管理的的出发点是基于社会效益,才按照财务资源等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服务与管理。他们的实质在会计中称之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部门与这个组织的实质特性类似,但差别还是很大。所以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包含在非企业单位会计中,但又不可以统称为政府会计。而让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收入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真正目的。这就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存在的差异。
三、现行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 基金会计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职能是介于行政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且不同种类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能差别也很大,特别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大多属于行政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并存。与之相对应的,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务中也存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情况,比如说对一部分已开出发票但实际未收到的款项作为应收账款,并增记当月收入,又或年底财政拨付的款项,为了避免年底结余数额过大,单位在决算报表中往往要做支出反映,而这部分支出的反映也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融入,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正如前述所提及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年度内有效地防止预算超支,但也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该方式无法实现收支的配比,因此相关人员可通过调节收入和支出的时间点来控制任意期间的预算执行情况。由于近年来财政部对预算执行的要求得更加严格,使得部分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半年度、季度的预算执行程度均进行考评,因此更多的财务相关人员采用调整收支时间的方式以迎合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此举直接导致了账面数与实际数存在偏差,因此强化预算管理将在另一方面使得财政部门无法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了解预算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也容易滋生投机主义。
其次,该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评估。收支均已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为准,并不能如实反映哪些是当期已发生但未支付的债务,哪些又是已支付但却未发生的债权,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状况,从而影响甚至误导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
再次,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各种改进尝试,预算会计开始由“基数法”全面转变为“零基预算”法,由每个更加细化的基层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预计开支编制部门预算,但零基预算要求全面制定科学具体的定额标准,同时也需要本部门人员对下年度即将发生的收支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控能力。但基于不确定性,大多情况下基层部门人员同样会参照上年度本部门收支总额上调一定百分比,因此本质上仍旧是在更小的范围内使用的“基数法”。
另外,由于目前对于预算的结余资金原则上是不允许当年留用的,而是需要纳入下一会计年度的部门预算安排,所以上年的支出情况就变相决定了来年的预算规模,这就导致了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年度终了时集中突击“花钱”。但倘若允许“结余留用”并自行支配,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将引发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此举为两弊取其轻的权宜之计。
三、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基金会计是国外认可度较高且施行效果较好的公立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即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式。
国外的公立非营利组织的基金是根据不同的来源以及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设立了很多独立的基金主体来反映基金的运作情况。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提供事业服务的收入,具有经营性职能的事业单位还会有金融机构的借款收入,部分单位会有捐赠收入等。其实每一笔收入都有它特定的来源和用途,只是在预算会计中,每笔收入的使用并没有完全考虑资金提供者的预期的使用目的。而基金会计则可以通过限制各笔收入的使用途径,从而更好地履行资金提供者的受托责任。对于财政资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则使得基金会计的引入更加必要。
美国公立非营利性机构基金会计的记账方法是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其主体是基金和账群,因为每项基金都有其特定的会计等式,他们都被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来看待。事业单位合法地利用其职能来筹集资金,但这些非交换性的资金是将受约束的,在法律或合同中明文规定该项资金的用途,有利于受托人的资金保全。特别是资金量大、基金种类较多的部门,基金会计的出现使得凌乱无章的资金使用有章可循,可以在纷乱中明确资金的流向,对于强化财务控制和财务责任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部门对基金用途的限制也是可以根据机构或环境的实际情况撤销,但多种基金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将在财务报告中清晰反映,因此可以反映该机构的具体财务状况以及各项基金盈亏的情况,有利于信息利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也有利于以财政拨款为主体的机构得到上级部门定额或定向的补助。
其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需要单独核算的基金,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社保基金 ,即为特定用途筹集而设置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会计的出现,强化了特定用途资金的管理,其独立的核算体系加强了该笔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只是在基金记账方式方面仍旧沿用的收付实现制,使得其反馈的财务信息欠缺准确性。
(一)建立特定基金并试点施行
尽管基金会计是国外政府会计中较为成熟的会计核算方式,但其一成不变地照搬利用与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是相悖的。此外,基金会计的基金类型是非常细化的,因此,引入的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现行的会计核算科目中净资产项目下也包括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等,但均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记账的,因此我们提出的基金会计的设置将是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诸如美国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当期债权债务的结构,使得我国事业单位更加适应新型经济环境下的受托责任要求,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逐步透明化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基金会计能够提供较收付实现制更准确客观的财务报告,使得社会公众能够根据此信息更加客观如实地了解事业单位的服务绩效和资金使用情况。
基金会计的引入也有利于外界群体对事业单位管理业绩的评估。事业单位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具有其特殊的公益特性。其公益行为的评估很难被量化,因此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换言之,即使收支出现赤字也不能简单地说明执行不佳。因此评估事业单位的管理业绩可以通过实际收支情况与预算的比较分析得出,预算会计提供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计划能力以及预算执行能力,而基金会计能更好地追踪资金的用途和流向,以及评价该部门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受托责任。
全方位的施行基金会计是以会计制度的改革为依托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而这两者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先以某种特定基金先试点施行该种基金会计制度,并确保该种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方式的基金不会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抵触,初步摸索出一种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模式。而先引入的基金是以金额重大还是发生频率高为选择标准,亦或根据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制定各自特殊的基金仍是基金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施行双轨制会计模式,将预算会计与基金会计相结合
对每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设置相应的预算与实际两套账户,这样在一个会计年度终了时,可以生成会计报表同时反映上述两种会计模式,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也能更加全面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便于信息接受者和决策层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会计是具有法律约束性的,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预算会计,并设定一套预算账户来记录和管理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因此,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用基金会计一味否定并取代预算会计是不可行的。而两种会计核算方式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算会计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各级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强化事业单位的约束、监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基金会计重点了解某项特定用途的实际收支情况,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定向或定额补助的下拨决策。因此,基金会计的引入是有助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约束力的,“专款专用”还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可促进权力制衡,同时也可以抹去一些腐败的灰色地带。长远来看,推行基金会计既可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也可以推进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化接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技术层面的各种改进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事业单位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只有推进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并真正做到预算透明化,使其真正地接受纳税人的公开监督,才能克服当前会计核算方法所存在的不足。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事业单位必须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因此基金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轨制模式的应用将切实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乔婧.国外基金会计模式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应用[J]. 时代经贸,2011(01).
[2] 王银梅.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财政,2009(03).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校 会计制度 改革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在我国延续多年的由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将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新体系所取代。财政部根据这三种预算会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加以规范。
一、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概念
按会计辞典的解释,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办法和程序的总称。根据这个解释,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就应该是高等学校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则、办法和程序的总称。
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是为了实现该校的发展建设目标,加强学校调控,强化财务会计管理的手段;是国家财经工作方针、政策、法令、规章等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在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根据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和账务处理是比较难的,笔者设想,应在高校的财务部门设立成本会计组,也可以依托现行的会计核算部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
(一)高校收支核算不能形成配比
从事业收入看,高校收入来源除财政拨款外,主要是收取学费和教学科研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学校获得的这部分收入应当缴入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不计人事业收入。但现行会计制度没有规定收入确认的时间,高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教学、科研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财政部门甚至在当年都不能及时返还,在会计年度高校收入与支出无法配比,影响了高校资金运作,高校在财政专户即使存款很多也不能形成支出。
(二)高校资产核算方法不科学
在固定资产上,高校会计制度首次引进了“资产”概念,并规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但会计科目设计及其核算内容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本身不相吻合,高校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实际上这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换,并没有发生耗费和损失,而按“会计制度”规定直接列支,对已经存在的经济资源就作为“耗费或损失”来处理,高校固定资产只有与虚设的固定基金相对应,这实际上使固定资产核算游离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这既虚列支出,又不利于资产管理。
(三)会计科目设计与核算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内容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设计的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都无法涵盖高校发生的经济业务,例如,高校房改资金收支业务、融资贷款业务等,不可能做到“大收大支、全收全支”。由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同一所高校由两个以上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如何体现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呢?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均无法反映。
三、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
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能通过非现金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溢余和损失的核算,而把某一个体的经营活动和影响它的交易、事项和情况,与它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联系起来。故权责发生制会计能提供有关某一个体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的信息,从而满足非赢利组织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是仅限于现金收支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所不能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赢利组织会计包括高等院校会计的会计基础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助于高校教育活动收入成本正确计量,真实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又能有效地将高校支出与收系起来并形成配比,促进高校支出的“代际公平”,为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改革创造条件。
(二)建立资产及其价值补偿核算体系
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类别,应采取有所区别的资产补偿核算方法。对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与一般设备,应采取折旧的办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从资产评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减值处理到计提折旧已有一套成熟的核算方法和管理办法,是很科学的,高校应予采用。对文物和陈列品以及图书,则应采取设置基金的办法。因此,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科目,将“修购基金”的明细科目名称改为“图书、陈列品基金”,并按不同渠道提取资金,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要求。
(三)改进完善高校会计报告体系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给出了“资产负债表”“收人支出表”“支出明细表”三张基本报表,这是需要的,但仅靠这三张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成本核算报表”等基本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高校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提供有助于有关部门评估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的信息以及评价办学效益和领导业绩的信息。
改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可吸收这一观点,目前高校成本核算也不宜过细,否则靠加工出来的相关数据核算成本将影响成本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政府预算科目中“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属于高校经常性成本中的人员性成本,“公用支出”属于高校经常性支出中的非人员性成本;学校征地、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则属于资本成本。
四、结论
面对当前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加强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地开展相关调研,为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小杰,雷振海.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6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区别 联系
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是当前会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推动了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进而不断的促进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但是,新时期的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就应及时的找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而不断的完善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此来有效的推进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论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概论的分析与了解,我们可更及时的找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而有效的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下面,就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论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随着会计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新时期的会计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即: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两大类。其中,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以及财政单位。而企业单位会计主要适用于工业、农业以及交通、商业等各个领域。其中,预算会计主要行使不断的监督社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配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职能。而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不断的反映与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等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状况。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也日益明显。而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差异性的认识与了解,可更高效的促进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的共同发展,进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下面,就针对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单位之间的区别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的会计系统主要分为: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两种类型。其中,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而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有效的采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制度,即: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等两种会计责任制度。此外,由于我国事业性单位的营业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大部分的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中,采取的会计责任制度主要为: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盈利性的事业单位而言,其可采用一定的权责发生制,进而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在会计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而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受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运行方式以及运行结果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进而就导致其两者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和支出等五大类。而企业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以及费用和利润等六大类。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受会计构成要素的影响,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属于一种静态的会计等式。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其属于一种动态的会计等式。其中,企业会计等式主要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主要归属地以及会计要素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而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执行相应的业务工作中的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我们应有效的认清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会计等式的区别,进而有效的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会计的核算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企业财务会计设置的会计科目较为细致和全面,而事业单位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却较为简单,且数量较少。其中,在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事业单位不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即使存在一定的盈利性业务,也只是进行一定的内部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是企业挝换峒扑必需具备的内容。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不断的分析与研究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有效的改善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述,进而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构成以及会计等式和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而有效的结合两者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红民.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同企业财务会计的区别[J].中国经贸,2013,(20):2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