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知识 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地理素质,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课下时间非常有限,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专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没有补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有两道选择题,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比较困难,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如天象观测,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点,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了解灾情,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以至于不会应用,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在什么地方形成的,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既包括教师的教学动作,也包括教师采用的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以下文章就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影响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课堂行为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教师认为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或者其他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那么教师就很可能会采用示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再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教学知识过于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会选择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如,为学生展示图片、向学生进行语言讲解等。最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部分教师对画图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就会使用辅助工具进行绘图。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

1.整体性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情感目标以及情感和态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行为应该要重视行为目标的整体性取向,根据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标准进行教学行为的设计。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操作需要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础,而情感和态度目标又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确立。三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统一整体性。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指向不能脱离任何目标而独立,而是应该在多种教学行为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到更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树立健康的学习态度,培养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主体性价值取向

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能力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上台展示等均是突出主体性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当然,要达到这一价值取向目标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差异性价值取向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均能够获得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地理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难度系数不同的地理问题以及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等,这些均是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表现。而实现差异性价值取向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学习进度较为缓慢的学生更多改正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多样化价值取向

多样化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改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多样,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地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价值取向、行为活动的主体性价值取向、行为过程的差异性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春红,张学国.基于价值取向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与教学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40-45.

[2]白雪,宋健.优质地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研究与分析[J].学周刊,2014(28):64-65.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3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意识;优势;途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个清新、明媚、秀丽、温暖的江南不仅是唐人白居易心中永远的怀想,也成了作为21世纪江南人的笔者心中永远的遐想:因为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变革,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培养人类珍惜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的环境意识――包括科学的环境观、科学的资源观、科学的人口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教育面临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一、借助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

环境意识教育尽管与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有关,但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意识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具培养优势。

(1)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立足点的必然结果之一。地理学科教育的立足点是阐释“人――地关系”,在协调人地关系中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人地关系,这本身就是良好的环境意识。

(2)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地理学科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第四条就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而形成环境伦理道德。

(3)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材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必修地理1主要是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地理2主要是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地理3主要是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无不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在选修6中更是直接把环境保护作为一块教学内容。

正是缘于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所以1992年,在《地理教育国际》中明确提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必然使命。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真正重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环境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和环境能力,这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

(2)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充分利用课堂内地理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地理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环境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如在必修地理1中,在学习“大气环境”相关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原因、后果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性活动,从而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如在必修地理2中,共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等四个章节,集中讲述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依托又损伤的关系 ,其根本目的就在揭示必须追求人地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人口观。②充分利用课堂外的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课堂外,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鲜活的可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地理内容。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常见的教学方法外,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对比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资料的呈现,对环境破坏前后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更渴望曾经的美好,更沉痛于今日的残状。比如在学习“水资源”时,笔者以认识江南水资源为例,通过大量的唐诗宋词、歌谣、老照片等资料,展现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为核心景物的诗意昂然的和谐家园形象,再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展示了一个江河湖泊逐渐减少、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因为对比,更强化了学生对于现状惋惜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以洞庭湖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在对其洞庭湖区域经济活动与洞庭湖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中明确了,洞庭湖的地理环境既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过度又影响了地理环境的质量,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然地得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地理环境协调,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有助于更明确、更深刻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③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及行为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作者曾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现状,分析其污染原因、后果以及防治措施……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直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环境行为习惯与环境能力,强化了环境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

三、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辨证认识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笔者强调在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并不就是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两者纯粹对立起来,形成片面的环境意识,而是对立统一的。必须使学生辨证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环境意识: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经济时,必须合理、适度,使两者协调发展,使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同时进行,形成可持续发展。

(2)不能以偏盖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当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点。笔者在文中强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培养环境意识就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内容。地理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地理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环境意识只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能以偏盖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当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点。

综上所述,作为当今面临的重大全球问题――环境问题,因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必须重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现代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并能激发学生今后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环境能力。而笔者所作的探索,希望可以引来更多的同行者来为维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比较法

地理在高中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完整的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扩充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扩展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视野,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实用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

和初中地理课程相比较而言,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更为复杂,学习任务也更为繁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以及地理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向高中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讲解和分析时,一方面担负着答疑解惑,灌输知识的重要教学责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出发,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水平。针对这种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应该从自身做起,革新自身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设置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用意识,纳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范畴之内;另一方面还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分析和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质量和效率。

而地理比较法作为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简洁明了、科学性强的教学优势,对于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不断对地理比较教学法进行反思和革新,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更好发挥地理比较教学法的教学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以高中地理教材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找出地理教学内容中可以进行比较、具有比较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和科学的筛选,并且根据比较点的不同,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和纽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整合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以一种更加广阔的眼光和心态、以一种类比的方法来面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而不是以传统的、狭隘的学习视野和学习思维,对单一的学科知识进行枯燥的分析和挖掘。

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在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时,习惯于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看作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在教学方法上也往往采取教师逐个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知识点进行单纯记忆和消化,这种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地理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同时还会使学生由于积累了太多的独立知识点,而造成记忆模糊甚至是知识点理解混淆的学习状况,降低了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因此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比较法所具有的重要教学意义,在向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研读和整合。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可以发现,在地理教材中的每一节、每一章基本上都可以用地理比较法进行课程教学,因此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真正认识到地理比较法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桎梏,对地理比较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且将不同的地理学科知识点,以地理比较法进行沟通和串联,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地理比较学习要求,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学习和研究,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已经习惯于占据课程教学的中心和权威地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教学心态,向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

而对于地理比较学习法而言,它虽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各个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并且引导和驱动学生去进行比较和思考,但是它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对各种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和挖掘,从而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时,应该及时扭转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比较方法和比较习惯,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比较方法和比较思路,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在提升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技能,继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主体性;策略

伴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中地理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教学,一方面能够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全面展示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提供更多可能。现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和相关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区别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通过直观、立体地将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具象、简单的视频、图像等要素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信息技术包罗万象,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为地理教材提供有益补充,使得地理知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关于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本册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采取传统板书加笔记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要求,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等,将水循环、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的具体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体现,同时出示相关的原理示意图,既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助其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但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因而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较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导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以取代教材中一些滞后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运用动画模拟、视频演示等形式,合理创设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并将地理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活跃其思维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及时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实施“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积极探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创新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应用为突破传统教学僵局提供了思路。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合理导入教学课堂,用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要素,将原来难以用讲解语言描述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促其积极参与高中地理学习活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进而确立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一)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具

诸多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视听结合是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于传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为高中地理教学导入现代多媒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主题和学生实际需求,恰当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其来描述、呈现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视听体验,促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究“太阳直射点为何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则很难将此问题描述清楚、阐释到位,且多数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忆,整个学习过程刻板、单一,且效率极为低下。而通过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具,使其作为重要教辅手段,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立体动态图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垂直照射点在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再结合相关几何知识,计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以此建立起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理性认知,同时促进该课教学重难点知识得以成功突破。

(二)打造地理信息应用平台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程度高低,一定程度上仰仗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水平适合的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既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实现优化提供重要手段,又可以为师生交流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提供空间。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地理信息应用平台的创建,合理配置地理教学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信息技术上传至综合服务平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为其他教师备课提供参考。

(三) 注重对教师地理知识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者与操作者,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其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教学的效率。面对教学新形势、新环境,要求教师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去,以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

综上可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记忆,达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6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