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16-01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在备课中应用系统方法,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分析地理教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学”进行的规划。本文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加以渗透、贯彻和体现。

一、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1、地理教学目标要明确、清晰、可操作

地理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围绕它的实现而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以此为标准,准确地检测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要做到:①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地理学习结果;②能表明检测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2、把握课改方向,领会课标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它是编写教科书、地理教学及评价、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却常常抛弃课标,只用教材。

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是,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中的各条要求,分析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本课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课标所要求的是要学会判断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分析某种尤其是本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3、体现课程标准,制定三维目标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

课程标准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在基本理念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因此,在课程目标中一定要体现三维目标。

结合以上三点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讨论农业区位的含义;运用案例和经验说明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能综合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通过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过程。针对本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本地初中又不重视地理课教学,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贫乏,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而课文在讲农业地域类型时,首先就选择了学生很不了解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为例,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调整了教学顺序。从本地的水稻种植业入手,分析了本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2、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案例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培养能力的载体,它不可能承载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许多事物,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即使一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这也是任何人的认知过程。

在此意义上的地理教学,再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正因为这样,地理教师也不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有利,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于是在学生的共同体中便构成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课本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由于学生对地中海地区比较陌生,理解起来存在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先讨论近几年来,本地农业的变化及其原因,然后再自学课本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2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

改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多种的实验和尝试,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自主学习强调人人参与、学生质疑,适合于小教学班,大教学班很难做到,要做到就要延长时间,而教学时间远远不足。

2、自主学习,强调自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操作困难,学生、家长有意见。

3、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多选择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目前的教材又是新的,教师既要学习新教材、备课、改作业,还有很多别的任务,教师负担过重,难以承受。

4、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多方获得信息,费力费时多,学生负担加重。

5、自主学习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自主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主要的方式之一。自主学习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让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起源于理科教学的改革,后来才扩展到社会学科。因学科性质的不同,探究学习的目标、特点和具体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初中地理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探究学习在不同内容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在讨论初中地理探究学习的设计时,应注意研究探究学习的特点,进而理解探究学习的实质,以免在教学中形成僵化的、机械的探究模式。

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儿童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往往离开了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仅仅热衷于背诵现成的结论性知识。

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旨在培养儿童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在研究自然现象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赤手空拳面对“自然”,“自然”是不会为你开启神秘之门的。要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和现象,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就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的科学概念。探究学习最初起源于理科教学的改革,所以科学概念的形成就成为探究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

因此可以说,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放式学习

开放式地理教学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批判和挑战。与传统地理教学相比,开放式教学的优点和优势突出表现在:

1、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教材观的影响,是以知识为本的,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

2、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讲授、板书,学生“听”、“读”、“记”,学生围绕教师的教案、讲义转,一个教师直面一个班的学生,一样的教学内容、一样的教学方法、一样的教学进度、一样的考试评价,教师的授课是无法照顾到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不同需要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容易引导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去思考,压抑个人创见和个性,是难以开发个人潜力、张扬学生个性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演变成为主体地位。

开放式教学是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由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全面开放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其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协助者、促进者、开发者。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其职责是“启发”与“指导”。

(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人们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一种是发现学习。两者的区别在于知识到达学生的途径,前者是学生被直接告知结论,后者是学生自己发现结论。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人们共识的。课程改革强调发现、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不是因为接受学习一无是处,而是因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略应有的发现、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得教学存在死记硬背、过分机械训练等弊病。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方式应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4

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管理上的衔接

⑴ 加强初中和高中的整合促进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分设,给教学衔接带来一定障碍。基于这一原因考虑,可打破初中与高中的严格界限,实行初中与高中的整合,即打破初高中的行政界线取消以中考来检验学生的做法,统一协调教学工作的模式,把“六年”看作一个整体,树立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充分利用不参加中考的有利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初中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述能力、思维活动能力,把为高中学习打基础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必然能提高高中的学习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初高中衔接。

⑵ 把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改革高中地理毕业评价方式

要做好初高中衔接,应尽量保证地理教育的持续性,建议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也开设地理课。改进原有的地理只是在初二会考而不受重视的考试评价方式,将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初中地理,使学生确实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初高中教育分离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初高中间的联系,要积极沟通,互通有无。高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掌握学生情况,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关心高中的教学。

⑶ 教育教研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研究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初高中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育培训,强化教学衔接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面对新课标这一新事物,教师更应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培训交流能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教学衔接。同时,教研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组织学校进行教学衔接研究,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将教学衔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衔接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效果。加强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高自我素质,加强教师教学衔接水平。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具备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明确衔接知识点,把握学生的特点,确实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教学的有效衔接。

⑴ 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能否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觉衔接意识,把教育衔接工作当成一个常态的教学任务实施下去,初中教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熟悉高中教学,尽量完成课标要求,为高中奠定基础;高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学生原有基础、学习和心理状况都要掌握,以便因材施教。

⑵ 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为做到地理衔接教学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了解高初中的课标和教材。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需要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要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高屋建瓴,在研究初高中课标和教材的变化,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衔接,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知己知彼”,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讲到哪种程度,学生掌握情况如何,用不用再加深和拓宽,并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教师应把高中教学所需的初中地理缺失的知识点做出归纳,以便指导初高中教学。例如在初中的地球和地图部分,缺少对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地轴倾斜的角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

⑶ 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对教师而言,既要认识到衔接的重要性,又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帮助学生自然过渡。与高中相比,初中教材知识容量小,时间充足,学生的依赖性较大,教师通过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或列举大量的具体的地理事实,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而高中阶段知识容量和难度加大,重视自主学习,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都与初中有很大的区别,尽管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理归纳能力,都比初中有所增强,但仍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初中经验,采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运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5

一、存在问题

1. 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难的问题。由于安徽省中考不考地理,因此许多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学校没有认真组织教学。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由于新课改后高一增设了生物课,使高中课时数更加紧张,很多学校减少地理等科目的课时数,每周只给高一地理开两节课。

3.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合作学习和探究少。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地理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脱节;②重教材轻课标,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③重结论教学轻探究过程;④不同的课型没把握好。

4.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落后的教学方法的矛盾。①一些老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不注重或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套不完整的地图。②一些中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上课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理解,从而过分依赖多媒体,放弃使用传统的教学艺术等。

5.几乎从未做过地理实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以及受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解决策略

1.解决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问题。考虑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初中地理上得较少,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把初中地理重新上一遍又不太实际。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2.积极争取高中地理课时数。首先向学校领导介绍本省或其他省份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本市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安排。然后分析本校多年来高考文综地理成绩为何一直不高的原因,而兄弟学校重视高中地理又有何结果,等等。相信经过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的地位会逐步提高,课时数也会相应增加。

3.加强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多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三原则:①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不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编写,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拓展与联系。②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地理原理及规律应用的指导,对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应用。③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相联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二次备课。一备学习目标、重难点,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准确;二备教学流程,即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做什么、注意什么;三备教学媒体的使用;四备学案的使用,要根据自己所带不同班级的学情对学案进行删减、补充、修订。

4.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其次,中青年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我们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做黑板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课件不必完整地反映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展开。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认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引言

在现代化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是地理教学最终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地理信息,调动学生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1.培养学生对地图认读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势、地貌、地质等问题的学科,是以宏观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体系比较复杂,其涉及的地域比较多,要将这些地理信息通过地图中的各种符号表现出来[1]。由于地图上的各种符号繁多,各种信息繁杂。因而,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地图认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读懂常见的地理符号。图例是认识地理信息的关键所在,借助相应比例尺等工具,能够有效地理解地图上的各个区域之间的范围大小、空间位置等地理知识。例如,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于方向的认读一般是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口诀加以记忆和认读。但是,有的地图并不是根据这个原则加以设计的,而是以经纬线来决定方向,若是按照那个原则很可能会认出方向,所以在认识这种地图的方向时候,应该更具图中所给的指向标加以确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阐述图例对于读图的重要性。再如,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是以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作为地图设计从而判断坡度陡缓的变化趋势,一般而言学生都无法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加以突破,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势空间学科,注重空间思维的构造,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标志。在自然界中,自然的现象的生存、变化、产生都是在相应的空间中进行的[2]。要保证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就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空间思维构造,换一句话来说,便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地理文字、地理工具等来绘制现实中的地理环境。要培养这种能力,是离不开《地图》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赖于图例、方向、比例尺这三条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是形成地理空间结构的关键所在,忒特别是方向和比例尺。因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方向主要是用来确定了地理事物的存在方位,而比例尺主要是用来确定了地理事物的范围和大小,两者的结合是地理环境形成的关键。掌握了这个重要的地理知识,才能有效地形成三维图像,从而准确地把握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同时,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观察和研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等,使使学生在这个模型形成空间构造意识,再通过经纬网的确立方法的学习,充分把握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中的微分法。这种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借助地图的三要素,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类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图例符号对绘制地图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在图例的学习基础上运用已学知识来读图,进而培养W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

学生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和技能时候,便是以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作为目标的[3]。所以,在地理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中的各个图例的含义,明白地图语言并掌握地图语言。通过地图语言来获取相关的地图信息,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好地解决相关的地理常识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地理学习的必备技能,能够使学生读懂一般的地图,使学生不会产生地理知识缺陷的问题。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例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就包括地形因素、经纬度位置、洋流因素、海陆位置等多种因素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见,分析一个区域的气候,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得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学生要想充分地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地理现象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各类制约因素,进行认真细致和科学的分析并得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5.结语

当然,在学习地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并不是只能培养学生地图认读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思想能力,还能运用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图标制作能力,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可见,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万能.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求知导刊,2015,0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