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2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本课程能力标准打破传统学科的体系,采用倒推的方法,根据培养符合单位实际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按照知识、技能、实际应用等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质量管理;能力标准;教学改革

1课程性质与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顾客对质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已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取信顾客,立足市场,竞争取胜的根本保证。“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因此,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即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产品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缺乏专门从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高素质的人才,而我国高等教育中质量管理教育比较薄弱,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质量管理实务》课程,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质量管理实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最重要的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也是其他一些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支撑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有关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同时又可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洞察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2《质量管理实务》课程能力标准构建思路

本课程主要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标准出发,着重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质量改进的工具、服务质量管理以及质量认证制度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如何通过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进行有效经营管理、掌握运用质量管理统计工具等内容,从而具备一定质量管理的能力,为经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为每一模块确定应知应会目标以及应知应会目标的鉴定标准和方式。本课程的应知、应会目标及综合鉴定和课程能力标准图设计如下:

2.1应知目标

(1)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思想

(2)掌握2000版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3)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方法

(4)掌握质量管理的常用统计方法

(5)熟悉我国宏观质量管理体制及各项认证制度

2.2应会目标

(1)具备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素养;树立质量意识,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具备质量管理的能力。

(2)能运用ISO9001:20001 标准条款判断发生的质量问题。

(3)能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4)学会应用质量管理的常用统计方法来进行质量改进。

(5)能结合社会现实,分析我国各项宏观质量管理手段。

以上目标体系是参照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职业资格能力建立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考证。

2.3应知应会综合能力的鉴定

本课程综合能力的鉴定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评定。其一是参加学期的统一测试,对本学期的课程目标进行全面的考核;其二是命题小论文的完成及答辩,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学录像或搜集相关的专业信息,完成规定字数的小论文,当堂进行论文答辩,这是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

2.4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素养结构图

3课程基本教学策略

3.1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策略——目标是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扭转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主导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具体可以选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模拟演练、学生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模块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为专业实务课程,每一个能力培养模块应根据模块自身知识特点技能特点选择以下与之适应的课型组织教学。

以下课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强调全员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实现学生组织、协调、表达、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程主要采用知识讲授、案例讨论、专题演讲、实地考查、参观交流等多种课型实施教学,各种课程设计如下:

(1)知识讲授课型设计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本课程中所有要求学生应知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

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传授的效果,尤其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讨论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案例进行随堂讨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另外安排专门的综合案例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相互竞争考核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案例讨论的实际效果。

(3)实践教学课设计

教学内容:分小组进行模拟审核,掌握审核的步骤;进行以宿舍为现场的5S质量管理检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服务质量的市场调查。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分小组进行讨论、相互竞争考核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功效提高

专业课的教学往往会倾向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本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教学策略,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从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实现,比如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讨论和分析、学生专题演讲、带领学生进行实地5S质量管理活动、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等。

3.3分阶段、分块能力系统有机构造策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质量管理实务》课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每模块的能力标准完全孤立对待,而是要尽可能地前后衔接,在不同的阶段引入不同程度的综合资料分析、案例分析讨论等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综合系统的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激励创新策略——目标是使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重点培养示范生

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好、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标准,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学生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学生。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可以在开学初通过摸底考核(或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拔一批基础较好并有能力的学生,组成质量管理兴趣小组,充分调动兴趣小组的积极性拓展社会联系,确定专题进行社会调查,提出相应的调研意见,辅助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要求兴趣小组的学生搜集相关专题的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整合,一方面对教学资料形成补充,同时锻炼学生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能力。调动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研究,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共同讨论。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布置实际业务背景(或学生自行调查的实际企业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创新性的评价结论。

对于这一批示范性优秀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研究课件、答辩等形式进行。

3.5职业品质融入教学策略

职业品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把质量管理职业品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给学生灌输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标准,随时把一些相关案例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和理性的从业规范。

参考文献

[1]胡铭.质量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董文荛.质量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3

一、传统的技工学校工作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是由学校管理者对教职工工作的检查来实现的。

2、学校的各项工作成效是以对最终成果的评定和考核来决定的。

3、在管理理念方面,虽然也曾多次强调过“管理就是服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管理就是服务”的口号停留在口头上的时间比较多,落实在行动和实效上的时间比较少。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较差以及部分教师对学校总体教育任务和办学宗旨缺乏了解。

4、在方法手段方面,比较多的是调动和依靠管理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被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手段不是很有力。

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学校内工作质量的不平衡,各部门或个人间工作质量的相互掣肘,因此,技工学校的质量管理状况,无论是在管理理念、管理的方法手段,还是在管理的实际效果上,都显得不是很理想。随着一些技工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的方向和办学层次的逐渐提高,技工学校的质量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如果这种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不改变,就会影响技工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使技工学校的质量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可以借鉴工业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来实现。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在工业企业管理中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

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的途径。其英文缩写为TQM。是工业企业界广泛应用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共同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它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强调一个组织必须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活动;强调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使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控制的状态下,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强调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强调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强调用户至上;强调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在于四个“全”字,即1、全面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认为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从整体出发,把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全都管起来。2、全员参与的管理,指组织中所有层次的人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质量管理中;同时还包括组织中的最高领导者的强有力和持续的领导以及对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素质的管理。3、全过程的管理,由于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管理不只是指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还包括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准备、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4、方法全面的管理,即用以管理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不是某种狭隘的概念或者一种简单的方法,也不是某种管理模式或者框架,它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途径。它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活动,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繁荣。同时建立和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此来保证组织经营的长期成功。现在全面质量管理经过近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和体系,全面质量管理被称作现代管理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不但在制造业,其思想观点以及管理理念影响许多领域,如卫生机构、政府机关、学校教育等。

三、技工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提出“要加快职业学校的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思想指导下,加强质量管理是技工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学校的主要管理活动。在技工学校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求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学校看作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对一切同教育质量有关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控制。即对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以及对全体师生员工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的综合管理,以最终达到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提高管理质量的目的。

所以,在技工学校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改进和完善技工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控制其办学质量的有效管理途径,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有效工具。由此

可见,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在技工学校的应用、研究、实验和实践的深入,我国技工学校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规模和质量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四、技工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做好的工作

1、做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由于技工学校是一个特殊的“育人”加工厂,学校的生产过程是“育人”的过程,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毕业生。所以,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可见,在技工学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实地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技工学校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有:建立质量标准、搞好信息管理、确立质量责任、加强质量教育。

(1)建立质量标准

任何质量管理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学校质量标准包括管理工作标准、教职工工作标准和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在建立学校管理标准时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并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而且标准应系列化;要明确、具体、可行、便于考核,不可模棱两可;标准要有群众基础,做到各个层次的目标都应当有实现该目标的相关人员代表参与共同制订,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地完成学校的总体目标要求。另外,为了使学校的管理目标体系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在制订目标体系的时候,还应当包括管理目标体系的实施方法、措施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和奖惩的办法。这是学校管理目标体系能否得到切实贯彻执行的保证。

(2)搞好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指对与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的活动。质量信息管理要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即按质量要求责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查询和订正,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案、方法和表格进行综合整理,整理时注意标准和标度的一致性,从而使质量资料具有可比较性和可判断性;资料应配套、完整;另外,在整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可采用计算机网络化进行管理。

(3)确立质量责任

学校在建立质量标准时一定要围绕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制定出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责任制。质量责任是学校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质量责任制应该是简单明了、切实可行、易于具体操作、便于检查督促的各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比管理目标更具体、更细化、更具量化性质;这些制度要与奖惩制度挂勾,这样的建立起来的质量责任制有利于推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全校教职工只有实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才能做到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目标一致、相互配合。从而使全校形成层层有目标,人人有方向,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才能建立起稳定而严格的质量工作程序。

(4)加强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是培养和强化教职工质量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的活动。任何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人,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决定质量的两个基本变量,提高这两个变量的品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为此,技工学校要大力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员充分认识到在技工学校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学校竞争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改革试验,做到全员参加、整体作战、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切实把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搞上去。

2、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从技工学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技工学校里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以质量为中心。质量现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学校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必须树立“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全新的质量观念。而且,学校在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时,必须深刻理解、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根据技工学校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变通,将其转化为适应学校特点的质量活动体系。

(2)不断改进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技工学校应以发展的眼光认识技工办学的质量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整目标,调整质量标准,向着“更高、更好、更强”的方向前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4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

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如图1所示)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丨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

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人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人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人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人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

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 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 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人、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如图2所示,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人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人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 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人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 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 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 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5

应急管理作为时代的紧迫需求,必须通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手段推动其发展,变非常态化管理为常态化管理,才能实现各类组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和损失的降低。事实表明,旧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应急管理必须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抓管理、抓方法、抓质量。

(一)应急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普遍适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是工业中普遍运用的一个质量标准,但其在教育、医疗、公共部门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普遍实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同样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应急管理质量的尺度,用以对应急管理进行监管、考核。其中,ISO9001:2000标准明确指出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ISO9001:2000标准1.2)。ISO9000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强调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强调“岗、责、权”相统一。[1]这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也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点。按照通常的理解,产品指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用于销售的有形物品。而ISO9000:2000标准3.4.2对产品下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任何过程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产品。因此ISO9000标准在该定义的注解中指出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型: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应急管理的效果就是一种产品,并且这种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经过严格有效控制的流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关,合理设置,这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共通的。因此,可以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组织的应急管理中,以推动应急管理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质量。2.质量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互通。质量管理中旨在增强顾客满意的ISO9000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正是这些基本原则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互通性,才使质量管理成为应急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急管理的核心既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过程方法。应急管理主张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第三,领导作用。应急管理同样强调指挥系统的重要地位。第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建立在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第五,全员参与。对于应急管理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建立应急理念,并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管理中。第六,管理的系统方法。应急管理也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将整个管理流程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目标的有效性。第七,持续改进。应急管理要求从过去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错误中学习,推广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学习。第八,互利的供方关系。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遏制突发事件。以上质量管理与应急原理在基本原则方面的互通性表明,将发展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急质量管理即由此产生。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内涵

应急质量管理,是运用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如ISO标准的过程管理、顾客为中心等,进行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新领域和新思路的开拓,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的有关理念和方法而提出的“应急质量管理”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运用到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建立起完善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组织运行的破坏,进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步骤

(一)基本思想

1.化非常态管理为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常态化的风险管理,而不是突发事件爆发以后进行的非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将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被分解到每一个工作步骤中,融入整个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流程,使得突发事件管理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以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从而能够化异态管理为常态管理。2.化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应急质量管理要求改变事后补救的工作模式,以事前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对风险源进行控制,做到未雨绸缪。这就要求首先找出可能影响质量或者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逐一排除,使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3.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旧式应急管理通常只是个别人的管理,或者说是领导的管理,而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则要建立条理分明的应急管理模块,通过对流程的管理来控制每一个工作环节,对所有员工的工作程序进行严格要求,进而在每个员工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应急管理脉络,实现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

(二)工作步骤

基于上述分析,各类组织需要遵循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的管理。只有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全面的针对性管理,才可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果。具体来说,这一目标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树立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要实现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就要大力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领导阶层,同时在广大一线员工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是应急管理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风险意识是应急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正确的风险意识下进行各项活动,才能使组织的应急质量文件书得以贯彻。通常很多不安全的行为与人的素质、培训、教育有关。[3]因此,应该在基层以及广大民众中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使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成为一种现实。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相应的风险意识培训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防患于未然、有备而无患的风险思想。具体而言,首先从社会公众开始进行普遍而通俗的教育和宣传,其后通过社会公众所属的各级组织继续推广正确的风险意识。再次,由行业领导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组织领导者进行防微杜渐的意识强化。最后,由上级政府部门组织有资历的机构、专家和人员对各级公职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训教育。

2.建立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强调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只有对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临危不惧”。通过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有效实施,使应急管理常态化,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突发事件的爆发,避免无处不在的威胁。(1)预案管理。预案是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应对具体适用范围加以规定),是针对危险源(即组织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处置而形成的制式文件。因此组织应在对潜在的风险源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三级预案体系,并以此开展应急质量管理工作。(2)风险源管理。风险源是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而治本正是应急质量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对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意味着组织要通过日常监督对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监测,包括风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最后再根据这些分析对该组织的应急能力做出评估,以明确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和不足之处[4],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相关信息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5]在这个过程中,基层人员应尤其注重对日常工作流程运转中隐藏的风险的防范[6]。具体来说,风险源管理大致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信息收集———风险源识别;信息分析———风险源确认;信息处理———风险源控制;信息更新———风险源再识别。其中,风险源识别是关键的步骤,要通过风机检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认识和辨别出危机潜伏的各种症状。[7]信息分析要对采集到的信息与组织的衡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估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从中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对信息做出的准确评价,为决策者和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8]基于此,组织就能够依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达到控制风险源的目标。以上流程通过不断的运转,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新循环的开启。(3)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过程以预案的启动作为开始,以风险源被有效遏制为终点,具体如下:第一,应急响应,为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指挥协调,做出决策,掌控局势,调动应急资源,并对整个应急协作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第三,信息管理。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同时向组织成员、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4)应急后管理。为使受损的组织及被影响单位尽快回归正常轨道,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过程至关重要。具体为:评估与学习,组织恢复。(5)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意味着旧一轮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终结和新一轮工作的开始。在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时刻都有变动的可能,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时刻对此进行关注,以作为制定新的政策方案的参考和依据。

三、应急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

应急质量管理模式的推进将改变目前只有政府部门是应急管理主角的现状,使得各类组织及其成员和社会公众都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化解风险和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

(一)第一步:组织的风险源分析

各类组织首先要分析本单位内生产、经营、办公等的应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以此确定应急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从实际出发的应急管理工作将有助于组织应急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在有效把握工作侧重点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组织应对自身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规定正确的行为规范,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可能导致组织陷入风险状态的因素,对其加以监督,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从而实现有效的应急质量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收集资料。对日常生产有关的相关报表、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岗位责任制度等资料进行搜集,做足基础性准备工作。②进行组织分工开展初步调查。确定诊断的主要负责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分工,对组织以往和目前的经营状况、人员状况、管理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③根据上一步的调查将结果进行再分析,查找出可能的弊病,并进一步顺藤摸瓜,直到查明弊病的原因和表现为止。④综合分析确定可能的风险源。此项工作是根据上步的结果得出结论,有小问题的做出调整,有重大缺陷的需要立即进行整改,以免为组织后续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二)第二步:自下而上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基于上述风险源,相关部门要形成管理这个风险源的应急文件书,它是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应急质量管理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标准书的制定应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以符合应急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普遍性、闭合性、稳定性、可持续改进、可控制追踪[9]等特征,实现对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1.订立本单位第三级应急管理文件标准,形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作业文件)。其形成路径是:一线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梳理各自的工作流程,制作个人安全生产规范,并依此形成应急手册;具体为开展岗位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应急处置措施设计,确定控制危险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和应急物资;将以上内容组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要求可操作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易记、易用。2.订立本单位第二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二级应急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程序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依据对风险源进行的分类,形成专项应急预案,即二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可行性强,并综合考虑人员与物资的配备,与此同时形成相对应的应急演练标准。3.订立本单位第一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一级应急标准规范书(即应急管理的原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和第二级应急标准的基础上,订立行业总体应急管理规范,形成第一级应急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有效指导各组织的应急管理工作。4.订立本单位管理层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体系,形成应急管理工作手册(即应急管理的责任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针对决策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订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明确职责,用以提高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效率。该文件书要求责任明晰,且要保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管理人员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5.订立应急管理工作的评审标准,形成应急管理的评审文件书。用以对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评审标准分为内部、外部评审标准。内部评审标准用以各类组织对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检测,外部评审标准将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时提供依据。该文件书要求设定相关参数,各项指标应具体、明确、实用。

(三)第三步:全面贯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循环改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

组织在形成应急管理的工作手册和工作标准后,通过对人员进行的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思想与内容之后,即可严格依此进行日常的工作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依照标准进行整改,同时定期对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书进行科学的修订。为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做到两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管理考核到位。开展纠正与预防活动,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是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内审是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内审资格的人员对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纠正及预防措施,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内审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为使应急质量标准书规定的各个方面在组织内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应该通过相关培训使全体人员真正理解各自职责所在,即知晓何时由何人如何进行正确的事,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处理的紧急决策。鉴于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是对应急质量管理的各个过程进行了规定,不同的岗位主要执行各自的职责,“专”与“全”的关系表现在应急质量方面“专”更加关键。因此,组织在所有人员了解基本流程的情况下进行有所侧重的培训,即对标准书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育。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应系统地掌握各类应急管理的专业知识。

(四)第四步:全面开展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工作,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出来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除了组织内部的监督和审核,还需要进行客观的外部评价。作为外部评价主体,政府应独立于组织的权威机构对其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10]但是政府的监督绝不是单指政府或政府部门出面进行检查、管理,而是应该形成一种效应,或者形成一种日常的规范。政府评价工作要深入到整个企业应急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去,成为整个标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在监督与评价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的过程中,应采用质量管理标准中的PDCA(即P—计划、D—执行、S—学习、A—行动)过程管理与管理评审的方法,提高监督和评价的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应急指挥机构应在专家的协助下,以动态性、综合性、可比性、主导型、灵活性与扩展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目标导向性等为原则[11],制定出应急质量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并对具体负责人员进行应急质量管理的培训,推广到每个工作人员中去,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政府评价是由政府部门对各类组织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是管理、评价、监督不同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组织的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而对于信息的收集、风险的预报与处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资源调配的效率与效果等情况,政府机构是最有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中的作用,指派专人或专门机构,及时调查组织在应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建立秉公执法、求真务实的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队伍,形成完整的评价工作流程。基于行业特点,组织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由三级、二级、一级文件书组成,政府评价也要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标准。同时,政府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坚持直观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选取代表性强的、可量化的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如预算资金的数量、资金使用率、物资采购数量、风险控制率等。确定具体指标后再将其分类提取,进而形成一套可用于各类组织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政府对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指标检验组织是否建立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行业标准,主要检验应急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必备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等),审核各类组织是否具备了应急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其次,评价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对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审核,严格按照评价标准的每一个指标,为组织的实际情况打分,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系统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再次,通过阶段性的评价工作衡量该组织不同阶段的工作绩效。确定被评估组织应急工作的有益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目标导向的原则要求政府对各类组织进行应急管理工作评价的过程中,以改进其绩效为目标,而不是以惩罚为追求。最后,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的改进。通过专业化的审核指出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参照行业内应急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四、小结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质量与控制 探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建设项目要符合社会与时代进步的要求,确保其质量的过关。而在建筑工程的项目中,对其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一个关键的步骤,是强化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措施,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一个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它是对质量目标的确立,也是对质量保证的目标的确立,对如何策划质量,如何控制质量,如何有效进行质量保障等都有包括。它是围绕着生产产品而展开的对产品质量进行组织、策划、进行、监督、实施、检查的管理活动的综合,所以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一步。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2.1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对产品质量全面保证的一个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将所有与建筑工程项目有关的部门以及管理综合到一块,从项目的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已经成本管理与技术管理,最后到建设项目的统计工作等结合到一起,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与质量,使其建设产品符合要求,达到预期目标。

2.2全面质量管理特点

现代全面质量管理是融合所有部门的一种管理,要结合实地的情况和时代的先进性,从科学的角度对项目的进行针对性强,要求高的,符合利益最大化,质量最大化的管理,主要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将一个企业融合成一个整体性高的生产体系,其主要的特点通俗的说就是将其企业所有部门统统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2.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对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的方法就是分为四个阶段,从计划阶段开始,到实际实施的阶段,再进行检查阶段,最后进入处理阶段,从根本上完善落实对项目的质量保证。

2.4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是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在工程的质量方面做到良好的协调,以质量为目标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控制组织工作,其目的是将客户的要求具体的落实到工程的产品上。具体的步骤是从工程项目的策划开始,以质量为保证进行筹划,再进行工程质量具体落实的实施。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管理,它要随着工程的进行不断的进行完善,而且它也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这要从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始,一直到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全面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

2.5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要从质量管理的教育培训工程开始,全面有效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对其基本的技术与管理方法进行良好的灌输,这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断的深化与人心,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从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面入手,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要确立质量责任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问责到人的制度,将工程的质量具体落实到施工工作当中去,明确工程中各区域的问责人,形成一个严密的责任网络,以预防为主要目的,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接着要标准化工作,将工程项目具体的进行规范化,有目标和针对性的开展,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定,确保各单位能高效准确的进行各自工作,明确各类任务的目标和工作程序,使得工程的质量能合理有效的得到保障,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进度。随后,要做好计量管理工作,它是一项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将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良好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最后,要做好质量信息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就要有良好的质量信息系统,将整个工程的信息及时的整理反馈,为质量管理的下一步工作和有效的策划打下基础,为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有效的支持,这具有很高的价值,要符合适用性和正确性,以及正确的等级划分,还要满足可追踪性与可加工性,从而全面保障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3.1施工项目质量职能与任务

施工项目质量的控制要从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这五个方面进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还有事后控制,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完整的一体的进行对质量的管理控制。

3.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一个是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具体要采取目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实行工序活动的检查,对机械设备的检查,对施工现场与施工材料的目测和手检,对现场的工程工作进行每天详细的记录,对工程材料进行抽样的检查,还要采取准确认真的试验,并且也要做到详细完善的自习记录。从而对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进行事先的排除和解决,避免事故的发生与质量的低下。

总之,在建筑工程的项目中,对其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一个关键的步骤,是强化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措施,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跃进《浅析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