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的前景

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农村低保 乡村治理 社会和谐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06-01

1.农村低保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治理理论运用于乡村研究中产生的一个新的分析概念。徐勇教授认为乡村治理就是公共权力对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亦即使,乡村政府和其他性质不同的村级组织向乡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自主发展。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具体我国乡村治理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主体的治理结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共同管理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群体,这种“面对面”的人情制约和“人言可畏”的压力对农村社会具有很大的控制力,使得长久积累的村规民约也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保障乡村社会的安全与秩序,组织建设乡村社会的教育、医疗等事业,以及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和互助组织等综合性的治理活动。

1.2农村低保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的农村困难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差额补助的制度。该制度作为一种扶贫路径的新创新,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村居民。农村低保的建立主要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在实际践行中,农村低保制度作为―种配置型资源,使村组干部可变通式地将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转化为一种新治理手段纳入乡政府的治理范围。农村低保在保障贫困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困难群众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不致因为无法谋生而出现行为越轨,缓解了社会压力。温饱问题的解决也为迈向小康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的确立建立了平台。从法律意义上看,通过保障陷入困难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就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等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农村低保实施的问题分析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体,农村低保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当前,我国农民仍占大多数,农村低保的保障水平和补差额f,示准远远落后于城市,与相对成熟的城市低保相比仍处于扩大覆盖范围的阶段。这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阻碍了农村低保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低保工作管理失范。在实施中行政性强、效率低下、缺乏监督、管理粗放、工作透明度有待提高。乡村治理仍然是由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乡镇政府并不能了解基层社会的具体情况,低保名额的确定主要由熟悉乡村情况的村委干部来完成,而村级干部在具体执行中受乡镇政府约束少,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信息不对称,因而容易发生主体越位的现象。当前,我国县级以下的民政部门只设立了少量的低保科,办公手段滞后,缺乏专门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农民的一些实际实物收入不易货币化,且农作物等受外界影响较大,且一些困难群众外出务工的临时收入也难以评定,村干部在衡量时具有很大的随意陛。另外,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没能被覆盖在保障范围之内。其次,低保制度方面缺乏统一立法和专门性的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文件,只有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各地具体执行和出台的政策又缺乏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这是执行程序混乱的最重要的原因。

3.政策建议与农村低保发展前景

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策略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内涵及特点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

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其具有成本低、服务品种多、收费弹性大的特点,可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一方面不利于银行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风险的分担与控制,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具有必要性。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企业与个人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脱离媒介趋势日渐显性化,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也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特点

1.发展迅速,但占比较低

我国主要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收入近年内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其收入规模相比较与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仍比较小,2014年,我国农村信用社中,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最高的是工商银行,达到22.95%,与西方商业的50%以上的占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2.中间业务产品层次较低

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需求日益强劲,加上存贷利差收入口渐变窄,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各银行正在逐步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中,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债券买卖、代客外汇买卖、担保等的业务收入仍占绝对比例,其他中间业务诸如代客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转贷费收入等业务种类少,层次低,无法满足企业和个人口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存问题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产品发展方面,缺乏创新机制,各部门开发自己的产品,导致重复劳动,系统产品繁多,产品复制性较强,相似度较高。对客户不能进行有效全面分析,无法充分利用银行的系统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量的重复开发现象,造成银行资源浪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内市场有待开发,思想认识及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对中间业务观念上的不重视,所以导致我们在中间业务功能、范围、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创新研发等众多方面没有系统的研究,缺乏相应的中间业务创新理论支持和指导。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有些时候还会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的真空现象。

2.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而造成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种类单一,业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与创新,削弱了中间业务创新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资源投入不足,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银行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力,明显制约了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创新。

我国农村信用社中所谓的营销人员多半都认为营销就是推销,对二者区别不甚了解,而且缺少专业知识,不知道推销仅仅是营销的一个环节而已,所以说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市场营销过于片面化,缺少专业化的营销团队,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现代企业的经营主要遵循市场经营理念,勇敢面对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国有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也要遵循这一经营理念,勇于改变经营结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改革创新,将经营理念向时刻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要以创新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

(二)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强大的电子结算能力作保障的。现代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开展,提高了中间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规范程度。中间业务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现代化金融的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以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购置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使得中间业务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安全。

(三)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虽然中间业务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但低风险并非零风险。因此,风险的识别和监管也需要相应的创新,以满足产品创新的需要,不但对于单个业务产品进行风险防范和监管,更需要对于产品组合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监控。只有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下的产品创新才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良好的回报,不受监管的创新必将给银行带来灾难,给经济秩序带来影响。

结论

本文从宏观方面对中间业务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中间业务大的类别上进行分析,没有具体到某一类中间业务下的特定业务和产品该如何发展,所提的对策和建议也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因此,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微观层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察。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3

论文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农村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的经济长远利益,更关系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所以为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急需改变这种情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尝试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加以浅析。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三农”的解决问题,关系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是农村发展的顶梁柱。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虽然农村各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部分贫困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推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支出城市建设占了大部分比重,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将财政政策由原来的积极政策转变为文件政策。鼓励退耕还林,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但是,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的公路建设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几乎实现了村村通车的目标,但是,已经建好的农村的公路缺乏后期的养护资金,加之本身道路的质量差,建造技术低等等因素,导致农村公路遇到灾害天气难以通行。能源建设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的电力、燃气和环保事业都急需发展。农村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尤其夏季用电高峰,一半都是靠牺牲农村电力来接触供应的瓶颈问题。燃气对于农村普及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运输线路,没有专用的运输设备,现在农村大多数还是依靠摩托车或者说是人力车来运输燃气储蓄罐,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另外,农村的整体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用水和厕所的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

其次,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亟待加强。由于农村居住地分散,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由于学校较远,很多孩子上学远,有些孩子甚至只能住在亲戚家,容易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农村的卫生调教难以达到相关要求,卫生室的设置也科学,部分贫困农村甚至没有设立卫生室,加之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就医。

最后,农村的水利设施也是非常贫困的。水利是农业生产生活的命脉,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水利事业虽然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但是排水灌溉的设施以及农村饮水安全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的梗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安全饮水基础设施缺乏有效地管理,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完善安全饮水设施。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为城市不断地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随着国家的政策倾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重,逐渐忽视了农村的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投放到农村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农村人口多、面积广,人均投资量和地均投入量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反差,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环节差距更明显。而且,单项工程建设投入量不足。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来说,只能靠降低建设标准来完成工程投资。   同时,农业部门的产品数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导致农业部门难以吸收社会资金。再加上,农业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小,短期内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必须通过加工和流通部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农业部门投资大、回报低、见效慢,自然风险大,市场信息滞后等等导致投资人不愿投资农业部门。

另外,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续建翻修任务较重。人口流量的增大,供水设备日益不能适应用水需求。加上设施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和堵塞现象严重,病险水库尚未治理,大部分水利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 是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最佳战略。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出,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为农业产品的供给提供畅通的运输渠道。缩小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刺激农民的需求,消化过剩的生产力,更新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选择投资模式。

另外,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责任。统一财政来源的渠道,避免重复或推卸责任的情况。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做到资金的统一性和管理的统一性,避免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提供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政府的优势,控制资金成本的外溢。

其次,建立资金的效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监督和确认资金的来源和走向,实行抽查和监督制,提高财政农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总结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工作非常的繁重,我们要时刻关注农村的发展突破口,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农村生活生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

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4

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 变革 协调发展

以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自,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并且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农村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关于农村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作为政府工作的难点出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关于农村的银行以其他相关的机构的改革和农业水平的情况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1.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3年以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迟缓。1993年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国家的政策发生变化,由以工业发展为主开始向发展农村经济转变,这样国家大趋势的变动会带来农村经济增长的较大的变动。第二,工业生产的带动,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机器设备的投入会减少农业的繁琐性,提高农村经济的总量。第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旅游业、对外贸易的增加都会加大农村经济的总量等等。而且2008年农村经济有小幅度的回落,由此可以得出,经济危机不仅对金融业有冲击作用,对农村的实体经济也有很大的减缓发展甚至是使其倒退的作用。经济危机的到来对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冲击作用,导致农村经济总量的减少。

1.2 我国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最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的发展十分缓慢,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是非常显著。在1978年以后,我国关于农业的在金钱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始有起色,并且相应的服务体系开始健全。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4年我国农村的银行以及相关的机构开始有所缓和并逐渐的恢复。第二阶段是1985年~1993年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并逐步扩大的阶段,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9年的金融变革补充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在此阶段规范了农村的金融市场。最后是从2000年开始,金融方面的调整开始加深并不断的发展。这时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2.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虽然政府正在尽全力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缺乏技术和资金,没有能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导致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第二,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是文盲,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而且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

2.2 我国农村在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其次是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方没有关于贷款的相关措施,我国的政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说根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门的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在进行金融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主要采取的措施

关于农村金融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在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建立和健全贫困地区的银行及相关行业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于贫困经济的帮助。第二,走新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增加基层的收入。第四,实施科教战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应该看到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是现有的农村银行及相关的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因而,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整和改革,农民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金融的基本常识,加快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汤志江,康绍大.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J].财政金融2010,10,6(8):59—63.

[2]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河北省农村金融调查[J].华北金融,2010,1,18(4):23-26.

[3]蔡玉杰.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16(1):67-69.

[4]李春友.解决农村金融缺失和错位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J].现代商业银行,2008,5,23(5):90-92.

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新途径

一、农业产业集群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构建相互独立又具备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开工企业等,依据区域来有效布局形成具备高度集聚的产业集合。目前,我国国内的农业产业集群已经获得较大的研究和发展,其能够代表我国新型的农业生产布局,是提升良好竞争力的一种较好农业发展战略。在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换方式的要求下,一些农村地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集群发展模式,促使整个学界加强和渗透农业产业集群认知。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山东蔬菜产业集群、云南花卉产业集群、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等新型群体,都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壮大而出现集群化现象,由于我国关于此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然需要加强国内的农业产业集群结构,不断完善其内涵、机制、程度、评价等各个环节来优化升级。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具体措施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据市场的发展需求而做出具备科学性的选择,针对其具体的区位、产业选择都需要政府做到有效把控,通过发挥较好的政府职能来提高和创造日益增长的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规模较小并且农民的知识、技术、意识都较为欠缺,在这种各项条件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政府便需要发挥宏观职能,加强对信息、技术、外资、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扶持,帮助农业产业集群的良好建设,积极扮演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一)制订科学的农业集群发展计划

实现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集群规划是优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产业的升级政府就必须展开具体的科学引导,促使在较好的规划策略下各个企业可以依据市场和自身发展来选择相适应集群模式,促使整个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完整。目前,生产经营权已掌握于农民手中,但是其经营规模较小形势固定且单一,难以获得更多的升值空间。因此,政府需要把控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有效结合当地资源来制订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实现符合当地产业结构的建设项目。

(二)加大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区的基础设施

加大力度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区域的基础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环境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交通、生产服务和通信等各项设施,以此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切实有效的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较好的经济优势。

(三)引入外资、开拓市场

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成熟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市场为企业树立较好的品牌形象,促使在较好的宣传工作中加大对外商的吸引,不断引进外资、挖掘人才、开拓销路实现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优势,发挥个性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把握农业产业集群的主流地位。政府要利用自身的职能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促使在形成较好的社会形象让市场能够接受和认同企业品牌,以此来提高其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政府需要同企业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展开展览会、博览会等活动,以及多媒体宣传来增加宣传效果,促使农业产业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有效开拓市场形成发展的新动力、新趋势。

(四)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有效的保障农业产品的质量以此来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完善产业基地的优化建设,构建有序、完备的产业链。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在生产中能够有理可依、有法可约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服务建设工作。在政府的重视下切实有效加强现代科技的开发以及综合实践型人才的应用,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五)合理推进农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代信息化已经融入各个领域当中。因此,有效的把握信息技术同农业产业集群的融合,进而良好的推动企业综合发展实现突出的社会效益。所以,政府就需要把握自身价值为其发展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实现“农讯通”系统等功能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促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农业科学和有关政策,进而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六)政府增加和改善相关的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积极提高农业产业的层次,促使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深度发展。通过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具体任务,较好的获得市场的核心价值,不断完善当地农村的经济结构。加强农民合作组织,有效避免规模较小、运作不良、农民不合作、产业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积极开拓市场、提高销售业绩来实现品牌化的产品供应。除此之外,加大农业外投入来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的资金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农业经营结构。政府可以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外资来开发农业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致力于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农产品,以此来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七)支持金融服务创新、发挥政府职能

资金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政府大力支持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信社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支持力度和各项政策确保在信贷支持与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具体发展。同时,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积极鼓励农信支农为当地农民提供贷款政策,并给予相关的补助和优惠政策,积极提倡青年创业、退伍军人致富等工程,实现全民兴农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

三、农民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发挥的作用及收益情况

组建农民合作组织是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安全发展,便需要加强主导产品质量的优化和高产,以此来提高农民稳定的经济收益。有效构建农民合作组织时依据主导产业的实际发展来实现的,其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来优化发展。可以构建“农资配送公司”等合作组织加强服务,并且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保障农资的合理配置和发展,促使农业产业集群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农民是展开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力源泉,政府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来构建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而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益,积极改变当前的生活形态。

农村发展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误区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掩盖了农业资源的不足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从1949年至今,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突破1.5亿吨、2.0亿吨、3.0亿吨、4.5亿吨和5.3亿吨六个台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生产4.6~5.3亿吨粮食的能力。棉花、大豆、油料、甘蔗等经济作物均实现了高速增长。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2008年上半年我国机耕、机播、机收总面积就已经达到14.5亿亩,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36%和3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8%。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也日益突出,这表现在如下两点: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二是淡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同时,由于我国农业仍以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为主,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业生态环境失衡。农业资源要素紧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最根本的约束条件。

二、农业科技取得的瞩目成效掩盖了科技投入水平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农作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培育出1500多个高产、多抗、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和新组合。畜牧和水产、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新型肥料及施肥技术、农业资讯技术等发展迅速。

然而,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仍然偏低。现代农业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相差10~20年,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仅39%,而欧洲一些国家在70%以上,美国更高达8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60%左右,而我国仅30~40%。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掩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1978年以前,在“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下,我国的农业结构是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1978年以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加上市场机制的引入,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得到改善。当主要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农业生产的目标转向市场短缺的农产品。畜牧业、水产业、蔬菜及水果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产品品种花样逐步增多。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从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效益最大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寻求产业优化和升级。大宗农产品生产日趋专业化、区域化。

然而,当前我国农业投入却不足,难以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现有基础设施老化的状况。但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庞大,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地区,自筹资金十分困难。而省级以上财政对农业投资主要针对大型项目,对乡村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尚无力顾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仅靠地方基层解决,资金难度较大。

四、农产品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改革成效掩盖了过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经过多年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努力,我国逐步实现了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农业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决策。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不断削弱和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逐步增强,促进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政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为生产者决策提供了比较自由的环境,我国农业经济已基本上融入全球市场。

然而,这种市场的扩大也掩盖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的困境。在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以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体。目前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只有0.48公顷,不但远远小于美洲、欧洲国家,还小于日本和韩国,甚至不如印度。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难点。由于土地经营面积较小,不适应大型机械操作,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进程。

五、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发展掩盖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东北地区高油大豆”品种的推广,使东北大豆的含油量平均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亩产提高30~50千克,有效地减缓了进口大豆对我国大豆生产的冲击。其他如优质小麦品种、优质水稻品种等推广面积均不断增加。

然而,科技方面的发展却掩盖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发展现代农业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但归根到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素质较低,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在我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推进。

六、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前瞻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推进,亟需政府提供积极有效的农业政策加以支持。未来中央政府农业政策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推动力;以农户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来克服诸多内在瓶颈和外在制约因素后才能够实现。同时由于国情不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也将明显不同于西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