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教版;高中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开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老师可沿袭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案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学生只有将地理知识点牢牢掌握,才能解决地理问题。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综合性,在课堂上融入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多了解典型案例,掌握最新地理信息与资料。部分高中生阅读案例后,会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探究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加强师生交流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师生间交流甚少,无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案例教学设计的应用能增强师生交流,它是一种双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活动,教育人员在其中具有指导作用,引导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当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可及时向老师求助,从而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便于老师彻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明确师生各自承担的作用

案例教学要求教育人员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单纯由老师机械式讲解课本内容。在案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人员要明确学生与自己所承担的作用,老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主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学习的同时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老师向学生展示案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案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二、案例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选择案例素材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素材至关重要。优秀教学案例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尽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人员必须合理选择案例素材。高中地理老师可成立地理教学网站,老师在网站上注册账号,登陆后及时上传教学素材,与其他教育人员分享资源。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教育人员可将“玛雅文明的消失”作为案例,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获取更多案例资料,教育人员还需参与实践,以实践内容作为案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高中院校可加强与气象、地质矿产等部门合作,针对平台上积极提供案例的教育人员,学校领导者要适度给予嘉奖。

(二)展示案例,强化教学指导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老师认为,只需于课堂内融入案例,便能使学生彻底了解教育内容,不用给予额外指导,单纯通过期末考核成绩,评估学生成绩。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学习地理知识只为应付考试,那该课程的开展与学习变得毫无意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及时解答疑问,便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在考核机制中,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真实反映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时,老师可将本市交通运输布局情况作为案例,利用地图向学生展示交通路线走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问:交通运输布局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当学生提问后,教育人员可引导学生思考,从宏观角度分析交通运输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间的关系,最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从案例设计中拓展教学思路

地理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它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案例具有形象、直接、典型等特征,表现形式多样,例如数据、图形、图像、文字等。在高中地理课堂内,地理人员必须正确应用案例,结合案例特点,拓展教学思路。教学案例展示方法有多种,例如情景模拟、阅读教材、多媒体展示、口头描述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老师首先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自己家乡农业园区的具体画面,以该农业园区作为案例,明确农业园区的形成规律。展示案例时,首先只展示部分内容,待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后,才将全部案例设计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结束语: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比较枯燥,为了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人员需融入新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具有贴近实际生活、说服力强、直观性强等特点,将这种教学形式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能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J].地理教学,2012,18:8-10.

[2]罗庆莲.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170-171.

[3]方炫.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案例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2:11-12.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中;地理;案例;教学法;探究

高中地理是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导致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地理教师要想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诞生的,它独具特色,它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地理案例教学,使地理抽象的知识更形象、更具体,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际,阐述一下对地理案例教学的粗浅的认识。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使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如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一次具有研究性的案例探究,让学生理解清楚。

(2)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就不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二、案例教学法例谈

1.教师的“三导”角色

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三导”角色一一“导航”、“导游”、“导演”。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的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当然,讨论中也要求学生能坚持正确的意见,用于纠正错误的观点。

教师在积极扮演“三导”角色的时候。切忌充当“三员”角色。一当“演说员”,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二当“评论员”,对学生发言品头论足;三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

2.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案例),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对那些观点不成熟甚至很幼稚的同学发言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打击其积极性。

3. 案例的萃取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传统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例如在农业地域类型部分就选取了一些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案例,相信在新课程教材中选取的优秀案例会更多。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她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平时要注意搜集,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把一些媒体中出现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精选设计为典型案例。但是选取一定要遵循“热”(热点),“精”(不贪大求全),“度”(深浅难易)三字原则。

(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高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例如,在讲气候与季风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三国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营火烧赤壁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案例材料,然后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4)模拟背景。在讲授一些理解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情景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再把得到的结论运用与课本知识中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农业的区位时,可以假设给你十亩地,你如何利用好这十亩地?如何才能获得较大的产值?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等等。

4.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

(2)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把握好时机。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编写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正确使用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从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例如: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苍南广大农村面临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染明显呈上升态势。针对此现象可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农村目前生活垃圾污染的状况?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讲授《土壤》这节课时,我带学生去野外观察,亲自动手,剥开土壤的剖面,让学生明白本地区红壤和水稻土不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亲身调查,得出结论。

(二)将乡土地理加工成的案例结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较为熟悉,感性的乡土地理信息编成的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促进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如:在讲授“城市区位的选择”我以崛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农民城——龙港镇为例,三十年前还是一个破败的渔村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如今变成一个繁华的城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案例,寻找影响龙港镇发展的区位因素,学生就能很好的接受。再如新教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这一课时,我以“苍南的九寨沟——莒溪碗窑”为例,让学生明白山区聚落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进行探索,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

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

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3]耿文强,基于乡土地理引课素材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01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本文选取了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32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地理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占总数的87.5%。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钻研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备课6个维度命题,总共20道。每道题采取5点量表记分的方法,让实习生依据亲身体验选择非常熟练、比较熟练、基本熟练、不太熟练、极不熟练,数据统计时赋予分值分别为5、4、3、2、1分。第二部分以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互动、融合与整合状况为目的,共6道题。前4道题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状况,基本属于等级量表的范畴,每个选项以一句话描述了各等级的状况,分别赋予分值4、3、2、1分。后2道题研究地理教育学课程的状况,属于类别量表的范畴,只统计各选项的百分比。

此外,笔者等人还选择性地听取实习生课程、与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在中学实习1个月的经历也是本文的资料来源之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习效果的总体状况

问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题,每道题得分3为参照值,因此总分60为中等水平。本次调查中28名实习生的平均分为65.25,略高于60分,说明实习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实习能够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但是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另外,有8名实习生总分低于60,占总人数的28.57%,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比例。这说明超过1/4的实习生还与一个合格实习生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钻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3、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得分3.23、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得分3.36、备课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显著低于其它5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这说明相对于其它维度,理解并实践新课标准是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82.14%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完全或者基本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只有17.86%的实习生认为有些内容大学课程中没有学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71.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67.86%的实习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另有28.57%的实习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大学学到的学科思路与中学教学完全不一样。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素材(指中学课本之外)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71.43%的实习生认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习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21.43%的实习生认为来自大学课程的素材与教习实习中搜集的素材的数量差不多。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53.57%的实习生认为备课时从大学课程学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甚至得心应手。46.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对实习没有多少直接帮助,甚至只是对要讲的内容不感觉陌生罢了。

以上4道题分别是问卷的第21~24题,采取4点量表计分方式,故2.5为参照值,通过计算,这4道题的平均分依次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题得分低于2.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这两道题得分显著低于第21、22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第23、24题反映出来的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性较差。

3.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中,你认为对教学实习帮助较大的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中学见习、听课(71.43%)、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60.71%)、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见,切实解决实习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教学实习(讲课)中感觉比较(或最)困难的地方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初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把握补充知识的多少和深浅(57.14%)、理清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路(57.14%)、找到合适的素材(57.14%)。初中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课程设计原理性的内容较少,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是由于初中课程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就使得教材编排突出区域重点,而显得学科体系不完整,因此实习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组织思路比较混乱,非常有必要补充知识与素材,但是不能把握补充知识的深浅。高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吸引高中学生的兴趣(64.29%)、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57.14%)、组织课堂学习活动(35.71%)。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就使得课程难度加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由上可见,无论是初中实习生还是高中实习生,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是围绕新课程的特点展开的,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地理教育学相关课程不涉及相关内容,如果实习生不在大学期间理解和实践新课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扎实教学技能,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效果如何与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是否扎实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教学技能不仅指实践知识层面,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实践智慧。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是普遍的,在研究者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小学校长抱怨高师毕业生是半成品,需要很多时间再培训,这是对高师毕业生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不足的有力佐证。为了不让这样的半成品进入中学校园,在教学实习之间,一定要利用多种途径,如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微格教学等途径锤炼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不要寄所有希望于教学实习,这是不切实际的。

实习生毕竟还不是一名真正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才能实现,不能以一名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的标准要求实习生。实习生教学实习前应基本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通过实习提高实习效果,达到一名高师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适度融合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培养能力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有机融合,使高师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起来。具体到地理学科,就要加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需要为实习生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缜密、清晰的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提供充足的学科素材,培养实习生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提供学科素材和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并不是越高越理想。如提供学科素材方面,学科素材涵盖非常广泛,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似乎不太现实。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素材方方面面都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寻找素材应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能力。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的敏锐性,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素材,这样才能满足课堂对素材的需求。另外,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难度要高于中学课程,并不是中学课程的重复学习,因此应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是不能要求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完全一致。

3.从实习生需求出发开设地理教育学课程

中学见习、听课、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代表了实习生的内心需求。实习生最迫切想学习如何教,这不是理论的学习,更侧重于指导、训练他们怎样教,强调实践操作性。教师职业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着重从教入手,但是不能忽视融入学法的指导以及必要的理论学习。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理解并实践新课程标准是相对其它维度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从上述初、高中实习生报告的教学实习中最困难的地方可以看出,实习生遇到的困难几乎都与新地理课程的改革有关。当前的实习生都是新课程实施之前中学毕业的,对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现状实际了解少,体验更少。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实习生实施新课程的热情。从新课程的实践出发讲解新课程的理念、与旧课程的区别;从实验区新课程实践出现的问题入手,重点突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差异。

与此同时,地理教育学课程自身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尝试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如多使用探究式教学,多采用讨论、发言、辩论、撰写论文等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实习生从大学教师的示范中,体验新课程,学会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乡愁教育;研究性学习

余光中先生以一首《乡愁》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乡亲、乡音、乡情、乡愁……凡是与“乡”相联结的词语都给人以“家”的温暖,让人魂牵梦绕。“只有特色的,才是永恒的”,一个区域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它就很难扎根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它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才能成为区域的标签,只有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就是让城市融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成为现代人乡愁记忆的物化寄托。当然,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还要让城市以人为本,“融入人类社会”,要尊重社会文化,保护、继承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为乡愁烙上文化的印记,让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文明“活”在当下,让家乡记忆、乡土情怀具有鲜活的灵魂。

没有乡愁的人是没有根的,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速城镇化而成长的学生,知城不知乡,无法感受泥土的芬芳,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快餐文化”的入侵,青年学生往往无法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甚至滋生“崇洋”的心理,家乡的概念十分模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成为一纸空谈。

一、从地理视野分析乡愁教育

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有类似表述。

从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到关心国情、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进而发展为理解世界、欣赏世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一脉相承,情感培育循序渐进,价值观养成逐级进阶。家乡,是一方水土,是一方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承载着几乎所有的地理要素,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家乡,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承载着学生许多的喜怒哀乐,具有丰富而鲜活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的最佳场所;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认为乡土地理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不论从学科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课程设计看,地理学科在开展乡愁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乡愁教育理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任务,也是责任。

乡愁教育要求把学习视角缩小到家乡,这个“家乡”的范围可大可小,但从地理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学生认知的角度考量,乡愁教育的范围一般设定在县(市)一级的行政区域为宜。首先,县(市)尺度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使乡愁教育沉降在独特的区域背景上;其次,县(市)尺度一般具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与人文景观,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体现传统文化源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使乡愁教育融汇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第三,县(市)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相对稳定,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决策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使乡愁教育落实在现实的材料和真实的情境里。

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乡愁教育

1.地理知识教学应扎根于乡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源于已有的经验,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往往比较感兴趣,承载着大量信息的乡土地理为开展乡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笔者所在地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位于江淮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本校地理兴趣小组常年开展天气观测,记录每天的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并绘制相应的气象要素图。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学生运用数据能比较容易地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合肥不同季节的主要天气特征、合肥的气候特征等,若与北京、广州的气象数据对比,容易得出合肥气候具有从温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的特点,进而理解合肥多暴雨、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原因,理解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区位选择,理解“清明吃青团,中秋打火把”的民俗民风,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地和谐的思想内涵。

学习地质地貌时,笔者组织了巢湖北山地理考察。走近大自然,学生可以亲手触摸岩石、土壤、河湖和植被,亲眼观察岩石的产状,亲手测量岩石的倾角,观察背斜、向斜、断层、裂谷,理解背斜成山或谷、向斜成谷或山的原因,还可以测量河流的水文特征,身临其境地感受河湖的湿地效应、森林的环境价值……巢湖北山是国内许多高校地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原生的大自然地理课堂。地理考察可以零距离接触家乡的山山水水,深入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乡愁的物化记忆。

近年来,合肥城市化发展很快,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的人口迁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在学习人口与城市化时,笔者以合肥为案例,通过呈现合肥人口、面积、交通、功能规划、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意义,从正面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城市化的方针与对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合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也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在学习农业地理时,笔者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全国闻名的合肥大圩生态农业园区,走进西瓜地、葡萄园、蔬菜大棚、十里渔场,观赏四季花海,品尝无丝鲜藕,亲临徽派民居,品茗农家茶社……大圩农业游,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产业结构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能亲身感受新农村的时代变化,萌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其间蕴育的浓浓乡情终生难忘。

扎根于乡土的地理教学情境是充满情趣的、真实的、生活的,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乡土地理的乡愁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专业品味。如果把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乡土化,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地理原理与规律,形成独特的地理视角,并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2.地理情感培育应立足于乡愁

“乡愁”,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但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则是对家乡的情感。只有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急家乡之所急,忧家乡之所忧,才可能生发出“乡愁”的美好情感。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祖国”略显抽象,而“家乡”则是具体而鲜活的,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相对于“爱祖国”而言,“爱家乡”的情感培育有更现实的基础,更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以此为基础,地理教学的情感目标才可能真实的达成。

山、水,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标志,往往也是镌刻着乡愁的空间坐标。合肥地势比较平坦,海拔284米的大蜀山,孤峰矗立,气势雄伟,在学生心头具有独特的魅力。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笔者带领学生登临大蜀山,一边探寻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一边感受大蜀山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烟波浩渺,风景如画。2011年安徽省区划调整,将巢湖整体划转入合肥,为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努力实现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城市地理时,以此为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认知,而且可以增强对家乡历史变化的理解,钦佩党和政府决策的大胆英明,坚定在社会主义道路下发展家乡未来的美好信念。

合肥是国家园林城市,山水秀丽,环境优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就精选了“合肥市环城公园”作为生态城市的阅读材料。教学中通过数据说明环城公园在调节大气成分、吸烟滞尘、减弱噪音、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盛赞合肥超前的城市规划,引领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民的聪明智慧。

合肥还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著名科教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无论学习自然地理,还是人文经济地理,合肥都具有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供开发。

实践表明,立足于乡土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正面的家乡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成就感。立足于乡愁的情感培育才可能浸润学生心田,成为永恒的心灵记忆。

3.地理乡愁教育应践行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坚持研究性学习,并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初,各教研组拟定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或自主申报课题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谈、实验测量等方式展开研究,学期结束前提交研究报告,学校组织评选,优秀成果结集成册。

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里,有许多是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如四牌楼的历史与未来、合肥四郊气温差异研究、合肥滨湖新城的步行街选址问题探讨、大建设背景下的斛兵塘去留辨析、合肥龙虾文化的出路、校门通拥堵的解决办法、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古树的保护、合肥需不需要调水、陷巢州是真实的吗、合肥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合肥建光谷的可行性研究、大圩观光农业的区位选择、引江济巢可行吗、合肥可不可以建核电站、合肥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合肥母亲河――南淝河水生态调查、淝水之战的地理探源、小区游泳池的生态价值、秸杆燃烧对合肥雾霾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