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1
关键词:课件设计策略;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60-03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作用,呈现多媒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其科学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给地理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目前不少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资源不加筛选,或者难以割舍,将其全都作为教学内容。在制作课件时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充分的梳理,因此只是一些素材的叠加,使内容的条理不够清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此外地理课件中还存在缺乏交互的现象,如课件包含多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无法从当前页面跳转到下一个单元的学习,也无法从当前页面跳转到前一个单元的学习,只能一页一页去翻。课件缺少了这样的灵活性,容易造成课堂程序混乱,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地理课件中教学内容条理不够清楚、缺乏灵活交互功能这两个主要问题,建议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呈现完整的教学框架
教学理论认为,整体内容的教学比零散内容的教学效果明显。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就承担了展示教学内容整体框架的任务。王松泉教授在《板书学》中形象地把板书称为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每堂课的“眼睛”。那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如何呈现教学框架呢?
1.运用超链接呈现教学框架
运用超链接呈现教学框架主要指教师将整节课的知识点提炼后设计在一页课件上,然后对各知识点设计超链,其主要形式有提纲式、表格式和联系式。如有教师在教学“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内容时,设计如图1所示的提纲式电子板书。在这一课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运用提纲式板书按先后顺序,用超链接的方式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并进行讲解。每讲完一个教学内容,课件回到主板书页面,出现下一个教学内容。最后再利用这个完整的提纲式电子板书完成课堂内容总结。通过提纲式电子板书逐步完成,学生能清晰地感受“解密Australia”的整个过程。由于提纲式电子板书的设计比较简单,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被地理教师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将整节课的板书呈现在一页课件中,避免因翻页而造成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
2.按照线性模式呈现教学框架
线性模式教学流程也能逐步呈现教学框架,很好地反映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这一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并不常见,但教学效果却非常明显。这里以图2所示的“巴西”一课线性模式呈现教学框架为例。
线性模式呈现教学框架的形式,像滚雪球一样,将各知识点按照一种结构展现出来,反映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把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构成一个整体,而且与教学内容同步完整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构建知识框架。
线性呈现整体教学框架的另一种方式是运用教学模板呈现教学框架。一般的地理多媒体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来完成的。在PowerPoint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板来构建教学框架。如图3所示的“台湾”一课教学框架课件设计。教师预先设计“台湾”一课的教学框架,将其分为五部分内容。然后在幻灯片模板中设计五种模板,模板即为左侧的教学内容。五种模板文字相同,不同的是颜色。如在教学时介绍到台湾地形这部分内容时,左侧一栏的“多山的地形”即显示红色。这堂课中左侧内容框架一直存在,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教学的进度和这一节要掌握的教学要点。
由此可见,线性模式教学框架清晰明了、易于操作,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因链接复杂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混乱的现象。
总之多媒体技术下同样能展现整体教学内容框架,达到揭示内容、体现重点、引导思路、体现过程的目的。一堂地理课具体可以通过哪种形式来呈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进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二、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
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中包括教学需求、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实施的学习结构和实施效果的评价。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他们的学习应是灵活多样的。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应从演示型转化为模块式,让课件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为学生灵活地展开学习创造条件。
这是一堂模块式的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制作者将“洋流”这节教学流程设计为导航式。(见图4)点击导航,可以按需要浏览各教学流程,其中包括引入、分布、规律、成因、意义、小结、课堂练习七个部分。就课堂练习环节来看,设计了10道练习,利用PPT的触发器功能,学生可以任意选题号,在点击题号的同时,题号自动按下并显示题目,当再次点击题号,则题号弹起并隐藏题目。此外界面上还可以点击答案来检验是否正确,并附有相应的解释。如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是很明确的话,可以通过导航回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触发器的使用,不仅实现了良好的交互,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展开学习;而且可以将l0个题目做在一张幻灯片上,使屏幕整洁干净、容量大。
由于教学可能有突况,需要及时调节教学内容,这种模块式的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入另一个教学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地理教师通过呈现完整的教学框架、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对地理教学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能够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吕同富.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设计与制作[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7]刘振华,宋友,钟聪华.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有效整合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全面塑造学生。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说说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生命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绝对占有者。“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比如我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课中,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试题来练习。这样,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形象、生动、直观,动画和声像具全。学生非常欢迎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上课,所以录像、课件这样的教学工具具有其不可抗拒的教学魅力。学生在看到这些多媒体内容后会特别兴奋,这有利于刺激学生的不同感观,使大脑皮层多个中枢兴奋,形成暂时的联系,加强记忆,这样容易把所看到、听到的内容记住。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的三维动画。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抽象知识时,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不仅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平时多媒体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意想不到学习效果,实现了以优化课堂教学进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
自然界是千姿百态的,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如:黄河水患问题,北京的沙尘暴问题,这些课题不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渠道展开专题研究,定期进行专题汇报,学期结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及多人协作学习的能力。在网络环境和探究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本质上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宽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教育媒体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比传统教学媒体承载更多的信息,可以将传统教学不宜表达清楚的信息表述得淋漓尽致,可以优化信息储存形式,使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可拓宽信息传输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
原来使用的地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让学生通过Internet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另外,我们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网络服务器(或国际互联网)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加以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在研究和实践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能正确把握好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使用的适度性原则,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实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曾出现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如何考虑不够。有时曾出现片面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偏激做法,或以电子板书(如PPt文稿)替代黑板板书,或是本应使用实物、地图册、挂图等常规教具的情况下,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搞得学生视觉疲劳,失去了观看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效。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时间长短适中、信息适量、媒体搭配合理、有序、适当。
2、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方式还显单调,应发挥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博才网.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3
一、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的四大优势
1.图文声像聚集变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集合,经过处理加工而形成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课件。由于能够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变一二种学习因素刺激为多种学习因素刺激,让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具有较强的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高效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够做到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①《地球在宇宙中》的“黄赤交角”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黄赤交角”是一个二面角,要理解它需要借助立体几何知识,由于立体几何课程安排在高二,因此对高一学生而言,要读懂和理解“黄赤交角”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个三维动画,用两个平面分别代表赤道面和黄道面,让黄道平面沿着水平方向切入旋转的地球,再让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切入旋转的地球,形成一个二面角,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再比如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一既是教学重点又教学难点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教学中可助两个动画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一是借助一个地球公转动画示意图:地球在椭圆的轨道上公转,在地球公园轨道上分别标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的位置,地球公转到这四个位置时教师点击鼠标让地球停下,然后再放大画面就很清楚看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轨道位置上太阳直射的纬度是不一样的。二是借助一个二维动画,教师利用鼠标控制,让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通过边演示边讲解,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不仅能够引发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2.有效地展现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
由于地理事象具有广远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很难到实地考察与体验。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而地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所教学的地理事象不受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的限制,通过声音、图像、色彩、动画把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现象、情景、过程与联系等直观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而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感知和认知地理事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
3.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的数量和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开发智力的效率。地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增加教学信息的传递,大幅度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优化地理课堂练习,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学得生动、学的灵活、学的有趣,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地理教学课时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因学生的个体不同,存在着接受能力、记忆速度、理解程度、掌握进度的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擅长观察与想象,有的学生则见长于思考与表述,有的学生专长于应用与操作。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媒体,很难顾及到学生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地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应用互动式的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课件,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效地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的表述形式,选择地理教学的策略和进度,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取得进步,从而收到较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改进了教和学的互动方式,让师生的教与学的配合更加融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地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四个问题
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能一强调教学手段要现代化了,不管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好不好,不论课型是否合适,也不问使用效果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一律使用多媒体。客观来讲,不少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过滥的实际情况,这样既起不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是削弱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学校和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当下,在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教师用大量时间制作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课件,却忽视了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与准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这样做,课准备的很辛苦,但收效却不大。
2.课堂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整节课就站在计算机旁,成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放映员,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没有了,能够很好起到引导、启示和归纳总结作用的板书也不存在了,极大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有的课堂教学课件制作粗糙而简单,常常是冗长的文本成了书本的翻版;有的课件则过于追求形式上展现,色彩变换频繁,动画繁多且杂乱,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只能突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却很难起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4.多媒体展现的教学内容速度过快,重点不突出,学生思维跟不上又无法做笔记,对学生的学习不但没有多少帮助,而且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中不少学生反馈:“多媒体课堂教学就像放电影一样,教学内容一闪即过,知识点很难记住,根本没有办法做笔记;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来不及完全理解就过去了,对学习没有太大帮助;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容量常常都比较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情况下都会加快播放和演示速度,而我们的思维却难以跟得上。”
可以这么认为,上述存在的4个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变革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新的教学手段应用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我相信,只要我们加强研讨,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与教训,所存在的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
三、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要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多媒体课件自制与借用的关系。一个教师制作一个或几个成功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说完全可以做到,但要成功制作一系列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就很难了,况且当下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再者,每个教师都各起炉灶,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为此,教师必须学会共享教学资源,做到自制课件与借用课件相结合,否则,教师就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
必须强调的是,对借用他人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通常情况下都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再创作。时下,可以借用他人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渠道很多,特别是互联网上有很多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供教师下载学习交流和借鉴。他人的课件不一定就适合,因为不同学校的校情、生情都不一样,再者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借用别人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讲课特点、风格,适当删减或添加教学内容或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通过自己的加工成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情、生情并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具有个性化的好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
2.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要特别强调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决不能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是用它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让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突破学习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不能只是文字、图像的简单展现,应该是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后展现。假如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多媒体播放员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为,教师的形体语言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有的教学内容,比如地理图表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形象直观,就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有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板书和讲解更清楚更细致,就不一定非的用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了。事实上,有的知识在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就是学生灵感、思维、思想实现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
3.多媒体课件实际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关系。事实表明,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只有运用得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为此,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又要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是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中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新颖活泼的画面、亮丽的背景颜色、可爱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花样太多必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学习内容,影响学生思维。那些如同教材的翻版而充满整个版面的冗长文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单调又枯燥,实在没有使用的必要。
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应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要注重内容的充实,做到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切不可把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地理教科书的替代品。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4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精心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探索欲望,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台湾省》时,加入“阿里山的姑娘”等影视歌曲,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中进入本节学习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如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着动听的解说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景之感。
二、形象结合抽象,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点是形象、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例如在讲《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课时,制作了多个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玛拉雅山的形成”、“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许多多媒体课件里,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动画显示过程中,配上风声、雷声、雨声,使学生对地形雨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图文投影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学生厌烦,所以图文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5
一 煤矿地质课程教学理念
1.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从事煤矿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重组和优化课程内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为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课程内容上,组织煤矿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对课程知识能力层次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形成了由5大模块、14个课题组成的新的课程内容设置。使学生掌握煤矿地质基础知识、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矿井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制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会做、能说、善写。把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设置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采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训与岗位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以及教室与实训室融合的“四融合”项目教学模式。运用研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和示范训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解决每一模块设计的相关课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将能力这条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2.突出能力考核的学业成绩评定理念
在课程考核上,本课程设置打破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采用了过程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学习态度、讨论互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等,从而科学地给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学习态度、知识应用、操作技能等评定每个模块成绩。下面以模块五为例,说明模块成绩的考核标准(见表1)。
课程最终成绩为各模块成绩的加权平均值,从而能合理地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该加权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成绩(100分)=(模块一成绩×15%)+(模块二成绩×25%)+(模块三成绩×15%)+(模块四成绩×25%)+(模块五成绩×25%)
每项考试内容各有侧重,既能增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3.注重教学效果的课程评价理念
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细则,对每个课题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采用课堂教学学生评分表的形式;学校评价由其他煤炭类院校专家评价和校内教务处长和督导处长评价结合,采用提出评价意见或评分的形式;社会评价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与企业人员座谈等形式。课程组将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汇总分析,提出课程改进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按照“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相关专业煤矿岗位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处理井下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矿井水害防治、矿井地质工作等职业能力为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
经煤矿企业现场调研,并会同煤矿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针对职业岗位,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经多次修订后,最终形成了煤矿地质课程体系。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的矿井地质构造分析与解决、矿井地质图件编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场地质问题,为适应煤矿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并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技能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煤矿地质课程的教学实践
1.教学模块的划分
新的煤矿地质课程由5大模块14个课题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总体框架(见表2)。
(1)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的判别与处理。
(2)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
(3)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
(4)主要地质图的识读与绘制。
3.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煤矿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理解与判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打破了学科式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变为“教师编导,学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解决方法具体设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教学,增加学生对井下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直观认识,同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地质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现场判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第二,对于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内容,采用研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课题的学习要点,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讨论结果。
第三,对于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煤矿水害事故案例,并结合找到的案例,运用所学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分析导致水害事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最终写出水害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第四,对于地质图件的识读与编绘内容,组织学生到煤矿现场收集资料,增加地质图件的阅读数量。充分利用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一的教学条件,由教师示范绘图过程,学生分组作图练习,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结束语
煤矿地质课程新教学理念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煤矿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课程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煤矿地质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环境。通过新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以为煤矿生产一线培养出更多懂技术、能设计、会管理、善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心起.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体现“特色+精品”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2]曹丽文、朴春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学理念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简文彬,樊秀峰.递进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6
作为一名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多年的临床医师,深深地体会到美学理念在医学外科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从日常工作中无处不难发现美学在外科领域中存在着缺陷,常常使病人带着缺憾,身心带着创伤,心情带着焦虑,渴望尽快得到康复。从而想达到理想的标准,对我们医务工作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重点谈谈医学美学与外科医师的关系。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追求美、热爱美、崇尚美,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追求,从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作为一般普通的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一位妙龄少女、青春少年、婀娜……有谁愿意在面部留下终身遗憾——瘢痕,这是常人不能所被接受的。
现在的病人外伤后最关心的问题是否能留下瘢痕?大家一般的认识是身体上留下的疤痕还能被接受,而面部、四肢、颈部外露的地方不能被衣服遮挡住?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人们对美学的要求。在这里我们引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张涤生对《我国美容外科发展与现状》的述评:瘢痕组织使人体创伤修复愈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这一点上,黄种人种和高加索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的机制存在不同,在黄色人种,纤维母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扩张较白色人种强烈。因此,术后白色人种的切口瘢痕可望在几周后淡去,而东方人则可能在数年后仍较明显。另一个原因是,东西方人种,手术创口或创面愈合后,常发生色素沉着现象;而高加索人种术后,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一个受到良好训练有素的外科医师应用他细巧、轻柔、娴熟的技术操作,加上现代美容材料,尽可能把瘢痕形成降低到最低限度,不致产生任何显现瘢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疗市场的搞活,社区医疗服务领域的拓宽,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个体医疗诊所的普及,目前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日趋增多,毕业的学校有国家正规院校的,有民营私立学校的,有医师资格证的,技术职称有高有低的,大家对美学理念的认识及重视态度层次不一,这样势必给患者带来不同的治疗后果。
外科领域广泛,包含学科颇多。现在除了美容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医师外,在我们医院还有许多专业比如心脏外科、产科、烧伤整形科,都体现出对美学的追求。开胸心脏手术皮肤缝合的皮内缝合、剖腹产手术的皮内缝合、整形外科的“z”瓣应用,无不体现外科医师对美学的认识和重视。但是往往还有不尽人意的薄弱环节,在基层医院美学认识还得不到重视,有一个能治好您的病就可以了的基本概念制约了大家对美学的追求,不思进取替代了满足,所以有许多病人在基层医院、个体诊所进行创伤缝合后,往往是伤口已经愈合,但留有明显的疤痕,到上级医院要求整形美容。所以,临床医师在处理早期创伤时,就应该注意到美容问题,应注意缝合的方法、角度、方向,尽量减少缝痕,为以后的修复创造较好的条件。临床上有许多病例,比如:颜面部皮肤擦伤,在清创时未将污染物彻底清除,造成皮下色素沉着,甚至留下大面积的污染物色素斑片,引起医疗纠纷。有的医师在缝合时不注意创缘的平整,两侧的厚薄,创口的深度,只是简单地用大针粗线将伤口皮肤缝合止血为目的,从而忽略了美学观念,造成不必要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