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导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控导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控导论论文

测控导论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丈运用丈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其体的防范措施.以求能对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甩。学校体育具有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等功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计划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点,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一些学校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取消了如铁饼、标枪、跳马、跳箱、双杠等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分析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因素,制定出科学、严谨的防范措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伤害事故的类别及产生的因素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场地、器材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

1.伤害事故类别

在学校体育中,由于运动状态的复杂多变,所以发生的伤害事故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般伤害和重大伤害两种:

(1)一般伤害。指对学生造成损伤程度较低的伤害。如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扭伤、肌肉拉伤、韧带拉伤等伤害。

(2)重大伤害。指对学生造成损伤程度较高的伤害。如骨折、脑脊髓损伤、开放性出血、脊椎挫伤、内脏出血等伤害。

2.伤害事故产生因素

在学校体育中造成伤害事故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使用因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第二章第九条明确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场地设计不合理或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过于拥挤。如:场地太硬、凸凹不平;练习器械周边空间不够、环境不符合要求;器材安装固定不牢固,质量低劣或超期服役等。例如:江苏省涟水县南集中学初三学生严某,2004年5月,在南集中学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立定跳远中,因场地选择在南集中学教室内水泥地面上,器材是普通地毯,将地毯铺在水泥地面上,造成了考生严某脊髓挫伤伴完全瘫瘫。该县教育局在组织考试过程中因提供的场地、器材未能达到安全要求,致使参考学生遭受重大伤害。

(2)学生自身因素。体育活动是一种对抗性的活动,受伤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有:一是学生体育基础薄弱,平时不注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二是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充分;三是有些学生在活动时安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差,在学习一些高难动作时注意力分散等等。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患有近视眼的同学,如果不戴眼镜可以上体育课,就尽量不要戴眼镜,如果必须戴眼镜,做动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做垫上运动时,必须摘下眼镜。例如:2004年吉林省延吉市某小学组织滑冰教学,某学生因身体素质差,对滑冰的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充分,致使该同学脚棵骨扭伤。

(3)教师因素。有些体育教师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隐患强调不够;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遵守教学原则,教学管理不善或管理不力,“放羊式”教学以及教师的过失行为或失职;没有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给予学生及时的保护与帮助。据报道:1998年8月17日下午,某初级中学二年级某班学生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宋某上课时宣布:“为备战秋季运动会,有比赛项目的同学,这节课自由练习,其余同学自由活动。”之后,宋某就回办公室了。其间,学生张某在练习投标枪的过程中,由于动作变形,标枪偏离方向,正好扎在正在练习跳远的学生李某小腿上。这是一起由于教师工作失职,擅自离岗,未在体育课上说明注意事项,又未尽到保护学生的义务而导致学生受伤的案例。

(4)组织管理因素。学校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重视,加之参加活动的学生较多,场地比较拥挤,在一些有身体接触、对抗性比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缺少精密的组织管理和安全防范。例如:1995年11月17日,某私立学校体育老师同时给两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课,安排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地滚球练习,之后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学生顾某与杨某,在练习过程中发生相撞,致使顾某眼、脸部受伤,损伤达10级伤残程度。

(5)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和其他意外因素。如: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害因素;学生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造成的伤害等。

二、防范措施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行动的前提,学校应把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重点作好以下儿方面工作。

1.进行体育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学校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防患未然。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加强学校体育保健知识和基本安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体育各项目、场地器材特点、注意事项,掌握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2)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树立“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意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活动。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全面地掌握体育的相关安全知识,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一是建立健全体育安全检查制度。二是应建立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工作责任具体到人。三是要切实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对学校场地、各种体育器材与设施经常性的管理。要按照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场地、器材是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要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测,场地要做到平整无凹凸,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发现,及时修理。提高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杜绝器材、设施带病使用和超期服役的现象。此外还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时间,避免因场地拥挤而发生的伤害事故。

4.加强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应得到主管部门的同意和支持。科学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活动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案、按步骤的进行。特别是体育训练与比赛活动,要作好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安全防范预案,要充分估计哪些环节和因素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使学生安全、有序、快乐地参与练习与活动。

5.学校体育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体育是一门集人体科学、运动科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设计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实际以及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教学难度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强度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运动量要从小到大,量要适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要充分,针对不同身体素质、体能水平、心理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精心选择恰当的教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并积极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测控导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23-02

1 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农业、智能农业、都市型农业日趋成熟,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将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北京郊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展现快速发展势头。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市属农科院校,北京农学院不仅具备浓厚的传统学科的科研氛围,而且拥有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这为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传统农业与现代计算机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势必成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而具有农业背景的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地方农业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

2 加强学生在科研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

目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有嵌入式和网络2个培养方向,本课题主要以嵌入式方向为例,探讨学生在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农业应用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如何突出农业应用,发挥服务农业的功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和具体应用却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如在嵌入式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农业类信息系统实现或者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等题目,学生以系统开发为主线,依照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最终完成农业信息化小课题;嵌入式底层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任课教师则提供一些农业测控系统实现的题目,以系统仿真为基础,着重掌握测控技术的农业化,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主体有更感性的认识[1]。

2.2 实施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如何通过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始终是关注点。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层次进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时刻追踪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也随之调整。目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分别组织设计了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其中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培养巩固学生创新能力

在设计综合课程等综合性实验时,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综合实验分解,综合实验的内容强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概念,体现从基本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过渡到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内容的选定可以采取2种办法: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或者在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择,充分给学生自,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上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从较简单的嵌入式基础应用电路开始,要求每组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嵌入式程序开发设计、编程与调试,并写出详细总结报告[2]。在制作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完成学生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并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能力,为进行今后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鼓励学生在实践之前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和发现问题所在,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教师与学生可以以座谈的形式交流沟通,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

2.4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目前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和教师的课题项目,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实现温室大棚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学生在参与教师的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同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前沿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6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3 鼓励措施

3.1 建立学生激励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细化考核层次,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4]。如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考核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对在科研创新中完成的学时和理论知识经过笔试考试和综合答辩后,给予相应的学分。今后可以考虑将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发明、科技开发等创新成果或者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新知识学习与培训用学分进行考核,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型教学活动,营造多创新、创好新的良好氛围。

3.2 建立健全工作量考核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年轻教师主要以教学工作量为考核指标,指导创新活动的教师往往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均以尽义务形式无偿加班,这就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所顾虑,担心自身的教学工作量是否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建立指导教师的鼓励体系尤为重要[5]。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时能将其计算为教学工作量,当学生的成果取得科学发明、申报专利、论文获奖或获学科竞赛奖等也给予指导教师计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师对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更好发展。

3.3 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

本着“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的办学宗旨,加强和北京地区的农产品企业实习实践教学和技术合作。北京农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在京郊地区,以这些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为其所在周边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也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所做、有所依、有所为,真正做到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

自2008年笔者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以来,坚持“课题出发,落实应用”的路线,依托京郊门头沟区龙泉务农业基地,由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5名三年级的学生开发了一套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在门头沟农业生态园和校内温室试点运行,该项目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京郊温室自动化智能控制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学生开发的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及嵌入式环境监测系统,在密云县某家禽养殖合作社已经启动运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与京郊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切实为京郊农业信息化服务,一方面使得这些农产品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农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知识面得到极大的拓展,避免出现“懂农业不懂信息化,懂信息化不懂农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

4 结语

“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京郊农业”是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不断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积极解决问题,应对现代农业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要求,切实提高“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11-12.

[2] 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10):80-82.

[3] 饶碧玉,彭尔瑞,龚爱民. 试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J].云南教育研究,1999(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