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最早提出大学教学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原则。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里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研究小组、设计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兴趣小分队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与专家现场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论文 http:/(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大力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作用,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与合作企业进行支持地方企业的科学研究,带领、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活动;此外,依托多方位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岳阳本土化工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校外企业优秀工程师资源,形成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课程改革;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能力
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
教师资格制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规定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应由国家建立,强调教师为专业技术人员。1993年《教师法》以法定的形式强调实行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确立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身份[1] 。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细化。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制定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补充[2]。由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基本形成。本阶段的教师资格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考试对象是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人员,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时修满学分后发给教师资格证书;第二,虽然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审定,但是命题、组织和考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各地方在试题编制、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各自为政;第三,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四,虽然建立了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定门槛较低,除了学历要求外,其它的培养要求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教师资格终身制,没有年限和任期的限制,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于教师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不强,缺乏针对性。
为加强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使之更为科学、规范,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标准,提高入门条件,加强教师道德建设[3] 。2011 年,国家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改革,教师资格实行全国统考,并颁布各等级考试科目的大纲[4] 。2011年首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进行试点,2012年试点省份增加了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区,2013年又增加了山东、安徽、贵州、山西四个省区,按照规划争取在2015全面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此次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特征:第一,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方式进行。本次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更强,更强调概念和理论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应用,特别是面试,侧重实践操作。第二,以往师范生修习完相关课程后,在大学毕业时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在新的制度下,师范类学生也要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第三,对已经取得的教师资格进行定期审核,每5年一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师德建设。
二、《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国家标准、省级考试”制度下应运而生,大纲规定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地理教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基本地理教育教学能力。
1.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三个部分构成。
考试目标规定了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要达成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维度,知识维度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教学知识,能力维度包括地理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地理教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地理教学设计的能力。大纲中采用“了解”、“运用”、“掌握”、“会初步运用”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申请者对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
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设计三个部分对每个模块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具体、明确的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地理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地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与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地图和其它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掌握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如人地关系等。教学知识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一般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从地理课程、地理教材、地理教学三个方面对地理教学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说明。教学设计从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的教案五个方面加以具体说明(见表1)。
试卷结构分配,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所占比例为44%,教学知识与运用占21%,教学设计占35%,考试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客观题占33%,主观题占67%,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见表2)。
2.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点
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对于地理新课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的考查,增强考生适应地理新课程与新型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了解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主要内容要求;熟悉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明确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能够运用地理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
重视地理教学基本技能考查
考试大纲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大纲中要求考生具备准确、恰当的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编写教案等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正确处理地理教学中各种问题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等教学评价能力。从多个视角全面考查,给予考生充分展示其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中也可有效地考查考生地理教学素养的状况与潜能。
凸显地理科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日显重要。本次教学大纲在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方面,加大了对考生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力度。大纲要求考生熟悉地理实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6]。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方向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渠道,针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变化,为使师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确保师范生优势特色,应密切结合国家教师培养“专业标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方面对师范生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突出“实、新、用”,积极与“国考”对接,进一步突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
1.完善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
切实增加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
在以往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基础上,应增加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地理典型课例剖析课程,增强地理教育类课程必修的比例,将地理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技能和实践三层面课程(见表3)。
科学配置各学段地理教育类课程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类课程多数均从大三开始设置,集中高年级学段开设,这种安排格局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应从大一开始,系统规划、统筹布局,逐步提高。大一开设地理教材分析研究与地理教学技能课等基本地理教学素养课程,大二开设地理典型课例剖析、地理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地理教学评价;大三开设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大四开设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育实习等。这样设置可以使多数学年既能学习地理教育理论,同时配有地理教学技能或地理教学实践课,形成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时序序列(见表4)。
2.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法
倡导“咨询―探索”教学模式
“咨询―探索”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先提出总教学课题作为任务,学生在围绕课题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尝试性乃至探究性学习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议。该模式教学程序为: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议[7]。该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加深理解,发挥创造性。
探索“问题―任务”教学模式
“问题―任务”教学模式即先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课程、教材与资料等内容都围绕问题进行组织,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处理问题,其责任是决定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并进行探究,教师对学生活动侧重观察组织和积极引导。该模式教学程序为:问题阶段―初期分析―研究阶段―报告成果。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尝试“案例―研讨”教学模式
“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即选取真实教育问题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并根据案例进行演练,学习运用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分析地理教育教学问题。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展示案例―合作讨论―讲解分析―演练展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联系教学内容和教育实际,列举针对性、实践性等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研讨,深化学习。
试行“模拟―演练”教学模式
“模拟―演练”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播放优质地理教学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在师生深入讨论评价基础上,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演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程序为:观看录像―分析讨论―模拟演练―反思总结。该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并根据各种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授课,以提高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
3.强化各学段教育实习
师范院校常规的实习一般为7周,试教课为12节。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此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重视学生教学综合素养,加大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地理教学设计能力考查,与之相适应应加强考生实践环节,从师范生进校起,就应整体设计四年实践教学计划,加强组织师范生观摩中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开展教育专题调研[8]。根据不同学段可以将实习制度分为初始实习、基础实习和强化实习(见表5)。
综上所述,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地理教育类课程从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确保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竞争优势与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蔡国英.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J].宁夏教育,2002.
[2]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刘志红,胡兴昌.教育生态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
[4] 魏永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
[5,6]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1.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是由地理学科的性质决
定的
高中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既有天文、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知识,又有人口、工农业、交通、环境等人文地理知识。它既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又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科学属性上的“双重性”使得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是培养当今社会复合型
人才的需要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各地高考仍然实行文理分科,这对人才培养往往造成不利局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文科的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精神,学习理科的学生缺乏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精神,这些知识结构有缺陷的学生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其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其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历史证明,那些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文理兼通的,如:鲁迅、郭沫若等,原来都是学医学的,原来是学工程的,后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中都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们的文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仅要关注与政、史等文科的联系,更要关注与数、理、化等理科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联想的思想,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时展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易引起学生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地理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构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易忘、难用的境况。中国的教育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高考制度也正在改革,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已是多年的共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整体性的知识和发展综合思维的能力和方式。
二、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方法
1.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还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相关学科教材,通过与相关学科教师对有关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的分工与协作。
2.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也为相关学科应用创造了条件
如: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地球的自转现象;用“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地展示了冷锋天气;引用数学知识分析理解日照图、晨昏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距离、对跖点等知识;引入比热概念解释海陆热力差异及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的原因。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也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后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应注意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必须分清主次关系,要保持地理学科的特色
引入其他学科知识要适度、适量,不能喧宾夺主,把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课、数学课都是不可取的。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策略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在综合考试中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单科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来,但三科一综合,成绩就差得多。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途径
中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而中学地理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中学地理教学领导、教师普遍不重视,教师配备不齐全,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学生学习普遍没有积极性,引不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致使学生地理成绩严重下滑。面对这一现状,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完成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便成为我们地理教师目前所要亟待解决的严肃课堂。本文作者面对当前广大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厚的现状,根据自己十几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从五个不同的层面探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提升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一、教师应以真挚感情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他们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多么得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其实,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把知识教条地硬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过程,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拉近师生的心理空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崇拜、亲近的情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地理学科知识,从而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这为教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完成地理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
身教胜于言传。高中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能够用自己的眼光评价教师的言行,而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让学生尊重、敬佩自己,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鉴于此,教师应该勤奋学习,认真备课,广泛地涉猎地理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地理知识、能力水平,同时,加强师德修养,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被教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被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感染,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教师崇敬、爱戴,从而使学生的这种情感迁移到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趣味性强。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比如,到了秋天,天气越来越寒冷,一场秋雨过后,天气会更冷,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天气变凉的原因在于冷锋过境所致,然后教师导入新课“锋面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克服求知中的困难,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一些复杂的地质变化过程,历时上亿年的变化时间,教师再直观描述,学生都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用动态效果将变化过程形象地表述出来,学生便于理解记忆。按照心理学规律分析,对人的刺激效果动画最好,其次是图形,效果最差的是文字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地震的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内容制成课件或投影,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巩固、运用学生地理知识的作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草一木。在活动中,师生亲密接触,使学生、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培养尊师爱生的积极情感以及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办地理墙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关键词:地理学 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
一 、前言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才的规格。二十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实干型人才,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根据在地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二、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掌握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规律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之上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学科知识能力之上,是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地理学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理学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人地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由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学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实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
三、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
1.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实验项目设置应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过程,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实验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重视综合性实验的设置,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试验。根据地理学学科特点,设置综合性实习,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学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实验或实习,同时,训练学生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实验难度、深度循序渐进,即:由易―难,由浅―深,由基础实验―小规模实验实习―综合实习,综合实习分层次进行,经过严格训练,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培养动手能力。一般来说,实验实习课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和任课老师共同准备或由实验技术人员单独准备。它的缺点是:增加实验技术人员和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建议实验课准备工作安排成绩优秀、学有余力,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这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参与实验,对实验由准备到完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更好地维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验教学目的不仅只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实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传统的实验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并讲解清楚,学生则按部就班,这种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实验教学方法,淡化了实验的真正内涵,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它强调实验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运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知。
⑵鼓励设计实验方案。为避免按部就班,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自行设计实验,或者是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及步骤等。如:调查某区(地段)小气候,先让学生思考,设计观测气象要素、观察步骤,思考如何完成实验报告等等。然后再由教师指导修改方案,学生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直至符合实际操作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提出意见并解释原由,学生根据教师提议再改进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并上升到认识阶段,是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4.编写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教材即实验指导书,它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验内容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由于实验课不被重视,有些实验课开出后,却没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教材过于简单或是不完整。一本体系完整的实验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并圆满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故每门实验课都应设有专门实验教材,让学生实验课前先预习,教师则可节省讲解实验步骤的时间,体现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实验指导书的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门实验课的具体特点而定,一本好的指导书学生受益无穷。例如植地实验指导书的编制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实验常识: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护注意事项、常见的实验方法等;二是具体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具、用品(材料),实验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要点,实验步骤、结论,实验报告的要求。最后,可附上常见的实验药剂的配制方法等。
5.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培养科研能力。实验室、实习基地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议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提供优质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生产实践,接触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又使学生明了学科发展前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结论
新时期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力得到训练。在地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实验教学的目的。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九次(2007年)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ty0712);广州大学2007年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广州大学[2007]115号文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2].潘安定:《自然地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