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导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导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导论论文

土木导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IDO模式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1504)。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大学本科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课程的全面总结,也是对之前各个教学的继续深化与拓宽[1]。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不仅能反映出每个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科研思维的方法、写作水平的高下,也能折射出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大量的毕业设计出现雷同情况,学生的能力培养欠缺,出现大批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而设计、施工单位却寻觅不到合适人才的状况。

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两方面加以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2.1 选题单一或脱离实际

题目决定毕业设计的内容,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但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大多集中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应力简支T梁上部结构设计,或者辅以施工组织设计,沉降观测等。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又以3-4层多层框架结构为主。主要是因为毕业设计要求本科生结合4年所学专业知识,所以基本以手算为主。而结构又必须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只有底部剪力法可通过手算完成。反应谱振型分解法及时程分析法均需靠电脑才能完成。只有框架结构属于剪切变形为主,符合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所以这也就是毕业设计以框架结构设计为主的原因。

2.2 大多数学生专业知识没学好,毕业设计难于入手

学生基本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书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施工图。但很多学生建筑图纸部分就耗费大量时间。后面的结构布置已经丧失信心,能简便则简便。

至于结构设计中的重难点,学生往往更难把握。楼板设计及次梁设计属毕业设计的次要内容。水平荷载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很多学生往往对力学基础课程掌握不扎实,对于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

同时,荷载效应组合及梁柱截面设计通常是毕业设计的难点。如果学生能坚持手算到最后,那么内力组合也就会通过请教与自学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任务。

2.3 施工图纸不符合现行规范标准

很多学生在进行冗长的手算完成后,往往还是对自己所做的论文题目缺乏清晰的思路。所以图纸也只是仿造同学的图纸,修改开间进深的尺寸及配筋。其中有很多不合规范之处。而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图纸的质量。

2.4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论文指导能力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从指导选题、写作到答辩,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选题方向。但现在许多指导教师给的选题方向偏大、任务过重,还存在偏难,或者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超出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水平。加之指导教师本身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分担太多精力指导学生,学生自己在摸索过程中容易犯错,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写作过程中与指导教师沟通不畅或者教师指导不力的情况发生。

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3.1 选题多元化。

根据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方向或是工程实际项目,或者参考学生毕业实习岗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题目,尽可能真题真做。同时题目难易程度也应适中,能够体现目前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前沿问题,能够对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充。

3.2 严格要求学生并认真指导

毕业答辩前对学生进行预答辩,或者阶段性审查。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并督促其整改。对检查不过关或是预答辩不过关的学生,推迟其答辩时间或是取消答辩资格,整体学风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同时,指导老师也应加强督促,并定期追踪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如果所带学生数较多,还应集中指导所有学生,并合理规划各学生进度。对设计能力较强的同学,可要求更严格后期准备推优。对进度较慢的同学加强检查力度,加大检查频率。主要教会学生理清设计思路,运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参考规范及查阅相关资料能力。

3.3 参考国家标准规范制图

国家分别制定了《建筑设计制图标准》及《结构设计制图标准》,很多按自己制图习惯绘图的习惯应督促其整改。甚至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弱,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尚欠缺。教师不可能手把手进行指导,应充分发挥组员团队合作能力,采取帮扶政策,引导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

4 结论

目前,大学毕业生流行“毕业就失业”,主要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没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混混沌沌、迷迷茫茫中度过,平时课堂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优势,并鼓励学生深层探究,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毕业前的3年里学有所获,不至于毕业设计无从下手。

本文主要从3方面阐述了目前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毕业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环节,也 学校本科评估的主要支撑材料,学校及学生均应引起重视,并提高毕业设计完成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 陈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若干问题剖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24-27.

[3] 周红星,李兵,赵瑞芬.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2):177~178.

[4] 刘正远,段玉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5]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

[6] 欧孝夺.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5(30),16~19.

土木导论论文范文2

王澎的横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欧美处于绝对权威的建筑界,王澎能够异军突起,赢得广泛赞许呢?业内专家评价王澎说:“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中国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如今,王澎在国际舞台上可谓意气风发,鲜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十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生时代的王澎,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啊。”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澎,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齐教授认为,王澎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王澎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却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熟读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默背《世说新语》,从白居易、李渔等传统诗词中获取营养,去感知那已远去的中国的美,把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理念中。他时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承袭与发展华夏建筑的独特韵味。那段日子,不断有朋友劝他:“现在有很多项目特别赚钱,你竟然还闲在西湖观风景。”王澎思想挣扎过,但想到导师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坚守了下来。“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王澍后来回忆说。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让很多国内建筑师顶礼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国、排斥民族”浮躁之风盛行,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美学尽遭遗弃。对此,王澎颇有微词:“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然而他们把一切都破坏了。他们建造起宽阔的道路系统,每一个街区都给开发公司建造高层住宅,把纽约、洛杉矶、拉斯韦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齐教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暗暗咬牙坚持,既然火候还不够,那就再沉几年。就这样,在他毕业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里。这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用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引得啧啧称奇、阵阵喝彩。《瓦园》的成功,令王澎声誉鹊起,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此后,王澎一发不可收拾,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真金不怕火炼,这些作品,渐渐拉开了世界的眼帘,让西方的建筑权威毫不吝啬地将“建筑奥斯卡”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十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土木导论论文范文3

一口烟,一杯茶,诗性建筑师

当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传开时,他正在美国讲学。这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49岁建筑师,既是中国获得比项殊荣的第一人,也是全世界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王澍教授刚回国,就带着太太第一时间奔赴自己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而这座位于杭州转塘,据称由700万块不同年代旧砖弃瓦砌成的建筑作品也是他的匠心之作。

王澍还没有倒过来时差,常常说着说着就忘了记者还问了什么问题,但他很自然地保持着耐性,努力地把每个问题都回答清楚。

王澍悠闲地吸着烟,时不时轻轻吐出几个烟圈,回答间歇抿一口茶,然后再不紧不慢地应对大家的穷追猛逼,并安慰没有插上话的记者:“不用慌,每个人都有机会。”

当然,这个会不自觉皱起眉头的中年男人,是一位建筑艺术家,总会有些独特的地方——他说话不大拐弯,透着狠劲。譬如他说,中国建筑界总是停留在开端的状态,“梁思成要是到了现在,怕是要变成王国维了”。

与王澍对话,你会发现他不只是一个建筑师,更多的是一个有情趣的诗人。

在谈到建筑的历史寻根时,他说自己很喜欢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然后吸口烟,开始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小山丘:“回忆不是某个具象,而是你在院子里与朋友围炉茶话,你们之间隔了一个世纪的遥远而深邃的目光……”

王澍自称不会用电脑,也不上互联网,所以从来不会刻意去关注外界对自己评价:“我觉得不管外面刮风下雨,风起云涌,必须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创作出美好而诗意的作品。”

一位西方记者追问王澍:“如果你不做建筑师,你会做什么?”他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回答“作家”。

“你们现代人不会理解的”

在成为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之前,王澍不是国内最出名的建筑师,却可能是国内最特别的建筑师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澍的建筑是不合时宜的:非标准化、没有速度、不追求效益。他唯一一次设计商业住宅,是他花了两年时间才谈下来的“钱江时代”,那时,开发商最后下定决心:“我也理想主义一回。”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个人最大的作品,用的全部是废旧砖瓦,整个校园像个迷宫一样,找不到出口。

“教室太暗了,岂不是会违背建筑的功能性?”

“那为什么不到走廊上上课呢?走廊我设计得很宽。为什么不到院子里上课呢?爬到屋顶也可以,或者像释迦牟尼佛陀一样坐在树下讲课。”王澍回答。

“刚入校的新生找不到教室的门。”

“找不到门,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王澍的思维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

特立独行并不仅仅在此时,年少时的王澍已然是东南大学校园里有名的“愤青”。毕业十年后的校庆典礼上,系里一位青年教师碰见他,还忍不住提起旧话:“每次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你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是带着寒风的,大家会不自觉地避开。”

上到大二,他便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他了;大三的时候,他翻烂了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能背出《世说新语》;24岁那年,他写出长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从梁思成一路批到自己的导师:他在硕士论文答辩会上宣称“中国就一个半建筑师,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论文答辩全票通过,王澍却最终没能拿到学位证书。

“我觉得我生在17世纪,我每天与李渔见面对话,在迷宫一样的建筑里寻找出口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乐趣,你们现代人是不会理解的。”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象征性和延续性。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他说自己“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这个观点,也是他得奖的一大原因,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评价道:“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孤独地“寻找”中国

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的王澍,在一场讲座中回顾自己当年的心路:“对于我,上海不是中国,我回杭州,就是回中国。”让他失落和痛心的是,作为美丽城市样本的杭州,如今建筑密度已向香港看齐;中国想要成为美国,国土上近80%的传统建筑已经消失。

在寻找自己心中“中国”的路上,王澍赢得了世界的敬意。如果说,以杭州为代表的乡土中国里蕴涵了保罗·里柯所说的两种可能——“我们处在一条隧道中,一头是古老文明教条主义的黄昏,另一头是参与普世文明对话的拂晓”。王澍大概走通了这条隧道,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踽踽独行。

土木导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翔(1977-),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蒋军成(1967-),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18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2_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13-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贴合度,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研、创新的结合及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1]而如何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2010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本文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各主要培养环节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领导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上形成了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主流的、低层次的,不能跟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提并论。[2]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学生、导师、教学管理者等都需要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为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普遍经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由校级领导、研究生培养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强调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邀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广大教师进行政策解读,明确要主动适应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入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介于理论研究者与技术操作人员之间,是企业科学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最善于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中,使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力。[3]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有较大的区别。应用型研究生应主要面向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的需求,具有满足相关职业类型所需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紧密围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南京工业大学广泛聘请工程技术大师、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校内教授一起组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咨询委员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探索符合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引导学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合理定位,形成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格局,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保障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学校出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保障措施以及工作进度安排进行了确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

1.改革招生模式,吸引优秀生源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吸引优质生源加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大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选拔录取中的比重,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的考核,对有特殊专业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试推荐得比例的政策,以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大量吸收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免试进入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在培养体系上与本科阶段教学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进入“卓越计划”学生的本硕连贯培养。同时学校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同时对招收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本人自愿申请、导师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从2009年114名到2012年625名,逐年增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已经占全校硕士招生总数的41%。学校计划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在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使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规模达到研究生总招生数的50%,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2.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4]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应构建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了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南京工业大学对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改革课程设置,坚持应用型研究生课程的“5个面向”:面向工程项目开设工程技术、设计类课程,面向行业要求开设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面向企业需求灵活设置菜单式课程,面向创业创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发展开设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每个工程领域都设置了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明确各工程领域应用型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课程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案例库建设。如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设置“土木工程执业资格认证导论”、“地质工程职业资格考试基础”,在材料工程领域设置“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营销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在动力工程领域开设“压力容器现代设计技术”课程等。同时对硕士生英语、数学类基础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革。对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鼓励各学科自行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目前已经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与学科结合的“科技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推动数学类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学科专业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案例开设“工程应用数学”课程。

3.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导师队伍,不仅要建立懂得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型导师队伍,而且要建立深谙理论的实践型导师队伍。[5]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可以快速有效解决实践型导师不足的问题,不仅可以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建立完整的校外导师选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明确专业方向、能与校内导师形成稳定导师组的校外导师队伍,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共同指导。校外导师不仅可以参与指导选题、完成学位论文外,还应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期间的指导。南京工业大学本着“遴选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充实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校内导师的指导能力。一方面严格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选拔与考核,指导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横向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学校出台校外导师聘任办法,并定期开展校外导师培训。依托学校和地方政府联手共建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先后引进42名具有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求学经历及巴斯夫、杜邦、联合利华、贝尔实验室、通用电器等世界著名企业工作经历的领军人才,学校给予“三创人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岗位,明确这些“特殊教授”具有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义务,参与学校研究生指导工作,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培养和带动了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此外,为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校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积极推动产业教授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讲堂,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与产业教授企业共建科研平台、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开展青年教师参与产业教授企业生产研发。

4.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6]而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落实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学校应加大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结合”体系: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中心、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50余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实习实践近百个,其中有44个被认定为江苏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研究生创新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锻炼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学校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进入研究院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密切了教授和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学校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和推进了校内的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测试中心、工程中心等向研究生开放或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方位推动校内资源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服务。

5.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标准

针对应用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别,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要求与评价也应区别对待,建立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推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全面启动工程硕士各领域专业学位标准及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订工作,组织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与行业专家一起从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8种论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细化、完善并制订各工程领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突出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社会性、实用性价值,使应用型研究生的论文来源于实践课题并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6.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南京工业大学先后制订出台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研究生校外导师聘任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并要求各学科领域结合学科特点分别制订了本学科领域相关文件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应用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应用型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

7.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奖助贷体系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稳定和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队伍,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南京工业大学改革了研究生收费制度,逐步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实施财政划拨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校外企业捐助经费三者有效结合资助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为鼓励学生进入应用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抓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免收培养费,并在生活补助、科研津贴、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的待遇,体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的公平对待,从而打消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中的顾虑,提升了导师和学生的信心以及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强调:要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EB/OL].[2012-03-02].http:///xwyyjsjyxx/sy/syzhxw/274904.shtml.

[2]申长雨.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1-15.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4.

[4]王洪才.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10,(4):47-52.

土木导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黄登水电站;边界荷载;初始地应力场;地应力

中图分类号:TV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根据黄登水电站坝址区采用三孔交汇孔径法测试地应力测试成果,该区域属中一高地应力地区。该坝址区地形陡峻,地质构造条件复制,岩性不均一,其应力分布也应较为复杂,因而准确把握坝址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对于坝基开挖面的确定、地下洞室和岸坡稳定性的评价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地应力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现场测量、理论分析和室内模拟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理论的发展,借助大型计算软件,地应力回归分析法[1,2]、人工神经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3-5]、接触摩擦分析法[6]被成功的用到地应力场的反演运算中来。本文采用边界荷载反分析(边界条件)法[7], 找出区域边界上的荷载分布大小和规律,以此获得对工程区岩体初始应力场及现今地应力场更深入、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 黄登坝区地应力反演模型

2.1工程概况

黄登水电站坝址位于云南省兰坪县营盘镇境内,属滇西纵谷山原区地貌。山脉总体呈北北西向延伸,区内澜沧江河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坝段河谷狭窄,两岸地形陡峻,物理地质作用强烈。本区位主要断裂走向呈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

2.2计算软件与模型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Analysis SYStem) [8]建模及计算。

根据三江流域地壳自三迭系以来的演化[9,把坝址区河谷下切过程近似视为五次开挖阶段,并将开挖释放荷载作为卸荷荷载纳入计算,以此模拟研究区剥蚀卸荷地质过程及现今岩体应力场的形成[10]。数学模型上、下游边界大体与河流走向垂直,模型垂直河谷方向宽700m,顺河谷方向长1140m,高1000m。计算模型中也考虑了断层带、顺层挤压面及劈理发育的夹层,断层和夹层的建模按其产状及延伸长度用实体单元来考虑。模型共划分140765个单元,26101个节点。

(a)现今地貌 (b) 单元体

图 1模型

2.3边界条件及力学参数

模型上游边界施加Z向位移约束,左岸边界施加X向位移约束,谷坡表面为自由表面,底面施加各向位移全约束。施加重力,经计算产生自重应力场;施加构造应力7.9MPa,方向北偏东。根据某研究院提供的岩体力学参数资料,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有限元模型参数如表l所列:

表1应力场演化数值模型介质参数

4.计算结果分析

4.1 河谷下切阶段

整个模型的区域范围内的应力总体上分布比较均匀,在顶部有一定厚度的各向同性层,无拉应力区。第一和第三主应力值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模型的断层带、夹层和J2h1地层处应力偏小,断层带深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模型底部(高程1000m)最小主应力值17.9MPa,最大主应力值136MPa。

第一步、第二步下切剥蚀后的应力场各部位垂直应力有所降低。第三次下切后,右岸T3xd8地层坡脚出现最大拉应力1.6MPa,而且区域比前两次下切的拉应力区要大。第四步下切后,最大拉应力(3.1MPa)和最大压应力都集中在右岸T3xd7 与T3xd8接触区域,这一区域现今地貌为陡崖。

(a)σ1云图 图4.1.2 (b)σ3云图

图 2 现今地貌应力图

最后一次开挖后,即现今河谷地貌,最大拉应力区也是最大塑性区还是分布于模型中部下游右岸的陡崖。右岸1800m-2000m高程拉应力区绝大部分为J2h1地层,且这一区域物理地质现象强烈,表现为倾倒松弛岩体。断层,夹层和右岸陡崖处都出现高拉应力区。两岸地形陡峻处应力值偏大。断层两侧应力值偏高,但断层处应力值却偏低。现今应力场,整个河谷底部应力集中现象特别明显,形成明显的高应力包,其量值一般达24~44MPa。

总体上,主应力方向在近坡面发生偏转,且其量值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从初始应力场到第三次下切,河谷应力场等值线大致水平。第四次下切后,河谷下部的等值线略下凹。

4.2断层对应力场的影响分析

断层两盘的垂直向位移有差别,上盘比下盘大。这个差别随着河谷的下切慢慢减小,从10mm减至约1mm。坝址区断层部位发生应力集中现象,随着埋深增加断层上下盘的应力差减小。在斜坡浅部最大主应力迹线近于平行坡面,在接近断层带附近主应力迹线发生较大偏转,偏转角度达20-35°。通过断层影响带以后,应力方向又与坡面近于平行,表现出斜坡浅表部应力特征。

4.3河谷地貌对应力场的影响分析

在两岸岸坡地形突变区域易产生主应力集中。河谷谷底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在坡体表部地形突出地带,最小主应力会转变成拉应力。两岸不同部位的临空面有较大差异,相应地产生了不同部位主应力方向的明显偏转。这种应力方向的差别主要由河湾特殊的地貌特征所引起,且主要产生在坡体表部,到坡体内一定深度,主应力方向逐步转变与区域主应力的方向一致。在岩体同一垂直线上,随着高程的增加,上覆岩体减薄,地应力值应变小。在离地表50m左右有一个应力增高区,河谷下部岩体中存在高地应力包。

4.4岩性差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两种性质岩体的胶结接触带,有高应力梯度 [11]。坝址区断层、夹层和J2h1地层岩体力学性质较围岩差很多,弹模低,凝聚力小,摩擦角小。图4.4.1是高程h=1480m水平二维平切图。地应力场分布规律是:越接近河谷地应力越高,向岸坡深处延展逐渐降低,整体呈带状分布。横穿应力场的夹层地应力比围岩要低一个等级,属低应力带。F3断层对应力场的影响相似。

图4.4.1 y=1480m应力值云图

5.总结

本文建立了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模型,通过有限单元法模拟了黄登坝址区三维初始地应力场。结合黄登水电站工程区岩体最终应力场综合分析发现现今河谷应力场具有以下特征:

(1)总体上,现今河谷应力场显示出构造应力与自重应力叠加作用的特点。最大主应力量级在垂向上随深度的递增而增大。

(2)断层和夹层的存在未改变整体的应力场分布规律,仅在断层和夹层附近改变应力的方向和量值,造成局部的应力释放,应力偏低。在断层附近,应力方向发生转向,旋转角度从十几度到二十多度。断层造成地应力局部分区的界面,其上盘和下盘的应力量值有明显差别。

(3)在两岸谷肩地形突变处、陡缓过渡区域易产生主应力集中。河谷谷底应力集中较为明显,最大主应力可达24-44Mpa左右,但不同部位的集中范围和量值有明显差别。

(4)岸坡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地表大致平行,随水平离岸坡距离和埋深增加,逐渐偏离地表趋于垂直向。河谷最底部主应力方向近水平,若把岸坡和河谷第一主应力矢量相连,大致与地表形态相合。地貌对主应力影响较大,坡角缓陡和坡向不同,主应力偏转方向和幅度有差异。右岸凸出山体不同部位的临空面有较大差异,相应地产生了不同部位主应力方向的明显偏转。

参考文献:

[1]王瑞江. 地应力场数学模拟的几点体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6,8-9

[2]郭怀志, 马启超, 薛玺成, 等.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 1983,5(3):64-75

[3]冯夏庭.智能岩石力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易达, 徐明毅, 陈胜宏, 等.人工神经网络在岩体初始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4,25(6):943-946

[5]易达, 徐明毅, 陈胜宏.遗传算法在岩体初始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20(增2):Ⅰ618-Ⅰ622

[6]李玉江,陈连旺,李红.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4,29(2):13-18

[7]程滨,初始应力场拟合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

[8]李围,叶裕明,刘春山,等ansys土木工程应用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7.1

[9]崔建凯,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河谷应力场特征及应用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10]杨荆舟.云南地质与矿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土木导论论文范文6

目前,国内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80多所(不含独立学院),具有硕士点的高校近40所,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海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国内名牌高校,重点选取了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所不同类型、不同学科背景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2.1 培养目标与定位对比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直接决定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9]。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两所高校都家底殷实和实力深厚,武汉大学定位于“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涉猎面广,重视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济大学定位于“开发与管理”,侧重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开发和测绘工理管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于“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定位层次也较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有很高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及创新能力。2.2 课程体系对比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和依赖的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的整体,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10-11]。国内大学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一般实践性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所国内大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如表1。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同济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全面发展。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知识差异性,根据专业的知识需求分别开设对应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测绘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测绘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较好地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专业课程类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由于在天体物理及卫星大地测量等领域对坐标及高程解算、平差处理及拟合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了数值计算方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理论力学等课程,专业课分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卫星应用4个方向和课程组,体现了武汉大学深厚的专业底蕴和较宽大的学科研究领域。同济大学依托土木工程及建筑学学科背景,在专业课设置上强化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设置了工程管理、土地与测绘法、土木工程概论、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估价、地籍管理等一系列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办的矿山测量专业,具有鲜明的地矿特色和较厚重的专业积淀。其专业课程设置十分精细,分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以矿山测量、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等为核心课程,选修课开设了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地下管线测量、水下测量概论等7组课程供学生选修,充分兼顾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2国外相关高校的对比分析

国外高校没有与国内测绘工程相同的专业,选择比较相近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球空间科学专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进行分析(见表2)。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尽管不完全具备可比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三所国外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Surveying andSpatial Sciences)及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Geomatics Engineering)与国内的测绘工程专业较为相近,主要课程如Fundamentals ofsurveying(测量学基础)、Computing forGeomatics Engineers(测绘工程计算机基础)、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Surveys(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与国内大体相当,侧重于培养学生测绘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并要求具备较强的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其中,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绝大部分与国内测绘工程专业通用课程相近。其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程、高级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对而言,课程体系比国内高校要简单,在专业课课时分配上,总课时在600~700小时,大致与国内相当(900~1000课时)。比较突出的是,卡尔加里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所有高级课程中,95%以上的课程理论和实验课时各占一半,远高于国内高校的实践课时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强调专业技能与工程应用,值得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借鉴或深思。

3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它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设置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实应用型、亲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使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更好地贴近企业生产和需求,从2009年开始,对厦门市企事业单位、福建省相关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调研。走访了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闽矿测绘院、南方测绘、山水测绘公司、厦门银据、厦门精图、集美建设局等企事业单位。较深入地了解其业务范围、生产现状及发展规划,与企业的领导、总工、业务负责人等进行广泛的座谈交流,从多角度了解企业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需求,特别是从业务发展和企业发展规划中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为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总体构架、专业课程及知识拓展等设置奠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与福州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龙岩学院及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交流,了解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就业情况,及在专业建设、产学联合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优化提供参考。调研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帮助明确了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测绘类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与人才需求具有下列特点:1)产业链向两端拓展: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以传统测量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下游发展,即开始涉足测绘信息的开发,将测绘产品集成开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开发类人才需求较大。而以测绘数据处理与开发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上游发展,开始涉足摄影测量、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开展土地等资源调查、系统开发与集成等,对遥感与摄影测量方向的人才也有较大需求。2)业务多样化拓展:近些年来,随着测绘市场的全面复苏和繁荣,测绘类企业的业务量都大幅增加,甚至产值创历史新高。除了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房地产测绘、地籍测量、基坑测量、土地调查等业务出现较大的增长,同时地下管线测量市场开始走俏。同时,随着数字城市、数字矿山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信息化也成为企业的重要业务拓展方向。3)测绘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开拓市场,大多数测绘类企业都在积极更新测量装备,广泛使用了最新的测量新技术,如超站仪、GPS(RTK)测量、CORS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进行外业调查和抢占市场先机,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外业工作效率。另外,近几年随着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大批高速公路、现代化铁路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对精密工程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些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结构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缺口也较大。

4培养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培养方案的优劣以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重要标准,不同高校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目标定位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和原样复制。为了贯彻落实厦门理工学院建设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13],在上述专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及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1)专业定位:秉乘“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于海西(厦门)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服务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符合产业需求的测绘理论基础扎实、测绘技能突出、测算绘综合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是设置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的指南,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和设置“工程测量”和“测绘信息化”两大专业方向。目前工程测量仍然是测绘类企业的主要业务,特别是精密工程测量人才需求较大,测绘信息化是测绘类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基于GIS的测绘数据集成与开发方面的人才紧缺。3)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传承和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共性课程,同时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和测绘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选定的两大专业方向来开设专业课程,即以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和以GIS开发与应用、测绘数据库原理与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作为两大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并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地图学、遥感导论、GIS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等课程的教学,为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核心课程另设2~4周的实习。4)知识与能力拓展:对选修课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侧重于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行业测绘应用及管理等。一方面,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产学合作办学、科研转化教学等手段[14-15],让学生更多接触现代测绘前沿技术,对包括GPS(RTK)测量、CORS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系统、测绘数据库应用等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房地产测量、测绘监理、测绘工程管理等行业应用与管理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就好业。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的重要环节[16-17],重点解决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弱、怕吃苦等问题。着重加强学生测绘技能训练,包括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数据处理与制图等各方面技能,通过多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强化仪器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施测技巧,要做到精、快、准和一专多能,并能熟练使用测绘软件和测绘数据库。同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其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6)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18-19]。除常规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外,通过实施“四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企业经历和项目经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量化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学生必须参加规定的多种形式的创新环节,并取得3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及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同时结合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造就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测绘工程高级人才。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