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治理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治理特色范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社会保障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呢,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目前国际上社会保障的制度类型主要有三种:
1.养老保险
在世界各国,提供养老保险津贴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全民津贴型。即向超过一定年龄的所有居民发放津贴。这种全民津贴型又可分为对居民收入进行调查和不进行调查的两种方式,前者如南非,后者如丹麦和瑞典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两者均采用的混合型。二是社会保险型。即向受保老年人提供津贴,津贴从其完成就业年限或缴费年限为基础计发。这种制度在养老保险中最为普遍,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瑞士、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都实行这种模式。三是预防基金型,或称公积金制。即在缴费人到达规定年龄时,发给其一笔相当于缴费总额的本金,并附加利息(有时本金转换成年金形式发放)。如新加坡、智利和斯威士兰等就实行这种模式。
2.医疗保险
按覆盖范围分,世界上的医疗保险制度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全民医疗保险。即所有人均可享受医疗保险,如英国、法国及大部分北欧国家。二是部分医疗保险。即一部分人可享受医疗保险,而另一部分人则无享受医疗保险的资格。
按运作和组织方式分,世界上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保障机构与私营或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受保人接受医疗机构服务后不用支付现金,而由社保机构和医疗单位进行结算。这种模式多见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二是间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后先支付现金,然后到社保机构报销。这种模式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3.失业保险
世界上的失业保险制度是针对市区工作,又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的一种经济补助。目前世界上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拉美、非洲和亚洲建立失业保险的国家很少。如亚洲只有日本、中国和蒙古有失业保险制度。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在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又可细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种。二是在少数国家实行的失业救济制度。即由公共基金向失业者提供补助,但这种补助应根据收入情况进行核定。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距理想仍然相差甚远,而且困难重重。如果说公民和政治权利的保护机制需要通过政治和法律体制改革来保障的话,社会保障权利则既与政治与法律改革相关,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中国人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就是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国内立法向国际人权标准的接近。经济的迅速发展会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的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将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大的支持。
然而,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社会保障的权利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紧密联系的,中国是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全国贫困人口仍然有7000万,对于这些人口来说,首当其冲的不是社会保障的权利,而是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其次,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进行,中国所遇到的问题是综合的、复杂的。整体的资源丰富和人均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规则和标准与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都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时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
第三,我国人口的70%以上仍然生活在农村,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二元体制,即城市是一种体制,农村是另外一种体制。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不完全是货币形式,其标准也很复杂。这使得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中国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是100年左右,在中国,这个过程缩小到20年。这就加剧了社会保障的难度。
由于上述背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借鉴所有国家有益的经验,但是,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供中国采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惟一的选择。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思路
1.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功能健全、社会化程度高、有充分资金保证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改革方案的设计需要明确以下两点:一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社会保障的范围只能逐步拓宽,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只能逐步提高,要充分考虑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居民个人作为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居民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居民个人对社会保障的缴费率要适度,不能定的太高。总之,下一步我国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既要迈出改革的步伐,又要稳妥可行,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落于城市。这是由于过去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是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同等重要都需要发展,但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可采取一个统一的模式,农村不能照搬城市的办法。农村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但具体办法和标准方面应允许有差别。
3.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需要国家财政参与分配和管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枢纽,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保障作为以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分配的行为,其本身就是构成了财政分配的重要内容,理应纳入国家财政管理范围。
(1)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有利于强化用款单位和基金经办机构的责任,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有利于资金分配的规范性。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尽快把社会保障预算建立起来。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决算制度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的混乱局面。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必须把社会保障预算与一般政府预算分开编制、单独反映。
(2)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结余处于暂时的闲置状态,应对未来支付需求资金,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力。为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从而能够均衡及时满足社会保障的支付需求,必须将社会保障结余资金引导到可靠有效的投资上。
社会治理特色范文2
关键词:社会就业 中职学校 礼仪特色教育体系 内涵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周全礼数所蕴含的人品素质和人格魅力,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礼仪是伦理政治的核心,是儒家社会的模型,也是一种人格理想。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胜,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在现代学校中的学生同样要“学礼”,礼仪既是学生的立身、发展之本,又是一所学校的强校之源。
建构“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体系”是中职学校内涵全面提升的需要
通过建构并实施“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实现中职学校内涵的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职校德育实效。通过实施这一体系,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开展的各项礼仪特色教育活动,不仅使德育规避了空洞说教,更能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不但使职校德育实现了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目标,而且进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能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它既作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将外在的礼仪规范及其行为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并进而再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又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信念、态度和接受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从而让学生成为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的人才。
二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在这一“体系”下,培养专职礼仪教师,提高礼仪教育质量,并让他们带动全校教师都能以德育工作者的姿态和责任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各个方面承担渗透礼仪教育的任务。这一实践过程能够优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从而建成一支具有良好师风师德、身正技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是有利校企深度合作。实施这一“体系”能让礼仪教育与校企合作紧密接轨。学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融入礼仪教育的课程开发,把企业的技术、文化、价值观以及管理模式纳入到教学中来,使企业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早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同时,在这一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加强职校的专业建设。
四是助推学生顺利就业。该“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这一“体系”十分有利于中职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和就业后的终身发展,并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相当关注就业人员的个人形象和道德素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会使中职毕业生具有胜人一筹的就业竞争力。因而,这一“体系”能确保中职学校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由此打响学校“高素质、高技能”的品牌。
“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体系”的内涵
绍兴市职教中心建构的“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礼仪特色教育原则、礼仪教育系列活动、礼仪养成教育制度、礼仪分层达标方法、礼仪考核评价机制、礼仪师资队伍建设、校本礼仪课程建设和就业礼仪模拟实训。如下图所示。
礼仪特色教育原则。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的原则有六个,即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习惯性原则、就业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它们体现着实施“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体系”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礼仪教育系列活动。中职礼仪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分为五大类,即全校性主题活动、专业学区专题活动、班级主题班会活动、日常礼仪操活动和家校共育联合活动。其中全校性主题活动由学校德育处和团委主持,按学期或月组织举行;专业学区的专题活动由学区自行设计和安排,内容包括将文明礼仪知识活化为解决专业学区内、校园内乃至社会上不文明行为的实际问题,创设专业礼仪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如何把文明礼仪付诸实际行动,利用专业技能为宣传和践行“文明礼仪”作贡献等。而日常礼仪操则有两种,一种是中职普适礼仪操,另一种是中职专业礼仪操。中职专业礼仪操中有几节的动作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商务专业礼仪操就包括了整装礼、鞠躬礼、握手礼、引领礼、让座礼、蹲姿礼、转体礼和致谢礼等八个方面的动作。家校共育联合活动则是建立在家长与班主任经常联系的基础上,配合学校礼仪特色教育主题活动而展开的。如在全校进行“孝亲尊师”主题活动期间,同时开展了“感恩父母”家校联合活动。家校联合活动情况及学生平时在家礼仪情况的反馈通过学校校园网上的“家长平台”上进行,平时家长与班主任也可用QQ、手机短信等通讯方式及时联系;而在每学期放寒假或暑假前,各班主任都要到学生家中走访一次,与家长面对面共商教育对策。
礼仪养成教育制度。礼仪养成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包括《中职在校学生礼仪规范》《中职实习学生礼仪规范》《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等,均由学校教师自编。例如《中职在校学生礼仪规范》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坐、立、行、说、服装、发型、体态、语言和人际交往等。而《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不仅朗朗上口,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礼仪思想的精髓。学生平时朗诵《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定期参与“三字经”背诵赛,修身养性、养成礼仪习惯水到渠成。
礼仪分层达标方法。对学生实施礼仪养成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是礼仪分层达标法。实施这一方法,首先要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环境中受到熏陶,如在校园里张贴关于礼仪的名人名言、警示标语、书法佳句等,学生进入校门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电子屏幕上每周更新的礼仪规范宣传语等。同时,向全校师生倡导“微笑待人”和自问“今天,你微笑了吗?”通过“有序推进”,实现“两次转化”。“两次转化”是指先由认知向行为转化,再由行为向习惯转化。而“分层达标”是指分年级层次达到不同的预定目标。例如学生在一年级时,认知部分主要是《中职在校学生礼仪规范》和《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行为训练部分以坐、立、行、说为主;二年级第一学期,主要是巩固以上认知部分,行为训练部分以体态、语言、气质、风度为主;二年级第二学期认知部分主要是《中职实习学生礼仪规范》,为以后三年级的实习做好准备,行为训练部分以具有专业特色的职场礼仪模拟实训为主,而与各专业相关的礼仪则有机渗透到各专业课教学中。
礼仪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中职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测评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定。评定人为班主任、教师、家长、实习企业相关人员、文明礼仪学生监督岗等,其中班主任在当月进行考核。《中职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测评标准》中的五个测评项目及其子项目为:“待人礼仪”及其子项目“仪容仪表”、“文明言行”、“集会礼仪”、“人际礼仪”,“学习礼仪”及其子项目“文明出勤”、“课堂礼仪”、“实训礼仪”、“自修礼仪”、“课间礼仪”,“环境卫生”及其子项目“校园卫生(含包干区卫生)”、“教室卫生”、“工场卫生”,“生活礼仪”及其子项目“爱护公物”、“文明就寝”、“文明用餐”、“文明回家”、“遵守校规”,“社会公德”及其子项目“乘车(含校车)礼仪”、“交通礼仪”、“网络礼仪”、“笃守公德”。
以上各子项目均有具体测评标准,并量化为分数。学生自评后,由各评定人打分,按权重统计并计算平均分作为测评分。在考核的基础上,每一学期期末评出“礼仪特色班级”“学区文明礼仪之星”“学区礼仪形象大使”“微笑文明星”和“十佳文明礼仪学生”,并通过在校园网和校电视台上的展示,强化礼仪特色教育中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的表率
作用。
礼仪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设并健全一支学校礼仪教育的骨干队伍,以专职或兼职礼仪教师的礼仪“示范”带动全校师生的礼仪规范,从而确保礼仪教育顺利开展。各学区由首席教师推荐两名教师担任学区的专职礼仪教师,其中一名为有专业特长、具备良好礼仪素质的职场礼仪教师;各班级原则上由班主任兼任礼仪教师;同时,聘请校外的礼仪专家来校为全体师生讲课。倡导教师人人都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和示范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举办“全校教职工礼仪培训知识考试”,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以“美化学区、美化处室”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创建活动,开展“教职工文明礼仪示范岗评选活动”,举办教师文明礼仪演讲比赛,每学年评选学校“教职工文明礼仪标兵”,以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经验总结和优秀论文汇编成册。
校本礼仪课程建设。在全校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任课教师由学校专职文明礼仪教师或兼职文明礼仪教师(班主任)担任。开发编纂了一套全校用《中职学生礼仪读本》,包括《中职学生礼仪读本》《中职学生课堂礼仪(礼满课堂)》和《中职学生职场礼仪》等。这些校本教材均有相应的音像制品,即评选出一批礼仪教育示范课后,将授课视频刻成光盘上传到校园网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此外,聘请事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以现身说法、现场讲解、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和礼仪习惯给工作带来的显著成效。在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故事、业绩中无不闪烁着文明礼仪的熠熠光彩,让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感到格外亲切,更有说服力。
就业礼仪模拟实训。在就业指导中融入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各专业学区都要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安排举行就业招聘会的礼仪模拟实训和专业工作岗位上常用礼仪的模拟实训。实训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议。同时,还要模拟企业情景进行礼仪演练。例如餐饮旅游类专业设置宾馆客房、酒店餐厅等模拟的职业场景,由学生轮换扮演服务员、领班、部门经理和顾客(宾客),按照正常的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演练,然后由扮演顾客(宾客)的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突发事件展开情景表演,表演后再由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和处置突发事件时的礼仪言行是否正确,态度是否妥帖和得体。
“基于社会就业的中职礼仪特色教育体系”在绍兴市职教中心实施后,发挥了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增强了学校德育实效,提升了学校文明指数,塑造了学校的良好形象,推动了学校内涵的持续发展,使学校在打响“高素质、高技能”品牌的同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由于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取得的突出育人成就,绍兴市职教中心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10-2011年度绍兴市优秀中职学校,并在2010年11月被评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华传统礼仪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2]刘青.中国礼仪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3]周思敏.你的礼仪价值百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4]金正昆.现代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何秉尧,郑东,黄彩子,黄竞.魅力礼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黄学科,礼仪教育“四结合”切实提高教育实效[J].广西教育,2010(19).
[7]杨淑英.推行文明礼仪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探索,2010(1).
社会治理特色范文3
从总体上讲,我们的讨论既有宏观层面的,又有微观层面的,大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法律体系、法学体系等问题作了深入、热烈的讨论。讨论的关键词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律体系、法学体系等问题。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共识:
第一,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确有其独特性,其经验应该及时加以总结,这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手段和前提。因此,大家基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这样的提法。
第二,我们在提炼中国的法治经验时,既要从中国的实践和实际出发,又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不能排除西方国家法治方面的先进经验,包括国际法方面的经验。只有形成良性互动,中国的法治经验才能与时俱进,为我所用。例如,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炼和概括一方面是中国国情的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国际法治的基本要求,其许多方面与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现代国际法的人本观、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与此同时,中国法治理念的许多方面,如和谐世界理念、和平解决争端理念、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等,已经并必将对国际法治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对国际法治的重要贡献。而且,对西方法治经验的吸收不应局限于立法层面,还应当包括司法层面、执法层面,以及法律文化层面的东西。
第三,这种跨学科讨论的方式非常好。平时,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今天不同学科的学者就相近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彼此受益颇多。大家期待今后召开更多这种形式的会议。
第四,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念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具体说来,我国法学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事法理学、宪法学研究的学者从宏观方面进行思考,从事部门法研究的学者还没有充分重视。今后,我们应当注重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一,怎么理解中国特色中的中国。从政治上讲,中国包括港、澳、台。因此,中国法治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国两制,既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内容,又有资本主义法律的内容;既有英美法系的内容,又有大陆法系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概括中国特色时,首先要把政治上的中国概念转化为法律上的中国概念,对中国进行明确的界定。
社会治理特色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刘成城(1987-),男,福建厦门人,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 厦门 361024)潘金志(1987-),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项目编号:JA13494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57-03
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从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青年学生,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1]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同样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一是民办高职院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像普通高校一样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民办高职院校要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了解新情况和问题,而且要研究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充分发挥用。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思想状况比较复杂,而且整体素质偏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用理论武装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顺利地发展,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根据中央“05方案”的精神,民办高职院校开设“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民办高职院校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升师资质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取得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成就。但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1.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在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办高职院校在着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在机构建设、基础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保障,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3]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严格按照中央“05方案”的精神,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构为校二级教学单位。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的教学时间,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能有效进行。投入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保障教师的科研活动经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支持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社会治理特色范文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8-02
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摇篮,在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更加义不容辞。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状况,本课题组对H市的一些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第一手材料。在分析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探寻对策,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关于高职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现状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4份。调查对象是H市高职院校在校一年级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8~20岁之间,通过对问卷的梳理、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学习认可度较高,但主动学习比较缺乏。如在回答“您认为在高校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无必要”时,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95.6%,在“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您今后的发展有无帮助”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占93.2%,但在回答“您平时主动阅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的读物吗”时,选择“经常阅读”的只占0.7%,而选择“偶尔阅读”的占80.7%,还有18.6%选择“没兴趣,不阅读”。
2.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渠道比较单一。如在回答“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占89.1%,选择“受老师的精彩讲授所吸引”的占6.5%,选择“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的只占4.4%。在回答“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途径”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97.8%,其他的选项如“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官方媒体(新闻、报纸、宣传栏等)”、“网络”等选项只占2.2%。这虽然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主阵地作用,但也反映了高职学生接受理论教育的途径不够多。
3.喜欢感性方式,但把握时事比较随意。在回答“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占91.5%,选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占4.7%,其他选项“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只占3.8%。在回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您比较喜欢的方式”时,选择“观看相关视频”的占91.7%,选择“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占92.8%,选择“课堂讨论”的占87.2%,选择“专家讲座”的占35.1%。在回答“您平时对时事政治是否关注”时,选择“有时关注”的占96.1%,选择“非常关注”的占2.3%,选择“不关注”的占1.6%。
4.答题比较认真,但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差。本次调查是在高职院校老师的协助下完成的,问卷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没有草率对待。但是在答卷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忽略了问卷中“其他(请列明: )”选项,这应该不能视为每道题的选项都已经穷列,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从此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状况比较乐观,一是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高职学生认同和接纳是当前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
二、高职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不足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职院校“进学生头脑”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聚焦关注的力度不够。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性,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保证了课时。但是因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在营造校园文化时,在培育方法上、在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等方面表现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聚焦不足,关注度较低,顶层设计不到位,指导不够系统,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教学离开思想政治课堂就少有依托。
2.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没有创意。从调查所获数据来看,高职学生喜欢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式方法多为社会实践、视频、参观、讨论等,因为这些感性、直观的方式切合了“90后”学生自我张扬、突出个性、偏向感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特点。而高职院校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尤其是信息化知识、技术的局限,或者由于思维习惯、教学风格的逐渐定型,或者由于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不够,不能及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行为习惯、话语表达方式、交往方式来创新教育方式,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
3.高职学生本身的一些局限。这些局限主要有:一是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来看,相比较于本科以上的大学生,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毅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进入高职院校以后,与紧张的高中生活相比,学习的压力不那么大,学习的时间不那么紧凑,而且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会碰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面孔”,就容易产生懈怠。三是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变革大发展中产生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给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的高职学生们带来目不暇接的冲击,让本来就喜欢用直观的感受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他们更静不下心来用理性思维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工作的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就是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加深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我们必须采取以下主要对策来提高实效。
1.做好顶层设计。要统一领导,制订(修订)总体规划,对“进学生头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和团委、学工部、宣统处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政治辅导员为主体、其他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等为辅助的教书育人大团队;形成课堂内外相结合、工与学相结合、校园内外相结合的大合力。
2.发挥互联网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党和国家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同志多次强调网络阵地的重要性,他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高职院校对于使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力的主要是要建设好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给师生的学习交流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要建设好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设立相应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还要通过APP、微信、QQ、微博等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
3.注重社会实践环节。从调查中得知,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工作必须“投其所好”,更何况社会实践也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要积极组织高职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在党团活动中、在志愿者服务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感召力;要使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其自身利益和人生发展密切相关,能帮助解决与他们相关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扩大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基础,形成比较稳定的信念和信仰,并转化为自觉追求。
4.持续改进教学方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学生头脑”,还得要提高其说服力和感染力。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就要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在情感上愿意、乐意与自己进行无障碍沟通;还要根据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大胆创新,多出新招、实招。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开拓了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基于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建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传播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兰州学刊,2013,(10).
社会治理特色范文6
一、载道与论道。今天所“载”之“道”,就是三中全会之“道”;所“论”之“道”,就是更好理解阐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道”。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静态动态分析,关于厘清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有关问题,都闪耀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的思想光辉,洋溢着理解贯彻全会决议精神的良好学风作风。相信《国家治理》周刊会秉持“载道”“论道”职责,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方式,充分展示各地区各行业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诸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全面系统深入地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播好、贯彻好。
二、治道与问道。所谓“治道”,从来都指治理国家之道。我们在治理国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也面临许多困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既有学者们认定的现代意义和科学意义上的“现代化”,也包含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生存状态,还不时飘逸出古代和近代的遗风。今天的研讨会,既是“布道会”,也是“问道会”,提出古今中外关于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原理规律、原则措施。来自美国的社会学终身教授张杰提供的理念、看待西方体系和文明的冲突及跨越的辩证法,提醒我们防范弯路歧路,有助于我们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借鉴西方、赶超欧美,在全球视域中走出一条科学而强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道。
三、强道与正道。强国必强道,强道更强国。在实现伟大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听到许多说道,有“唱衰”的,也有“捧杀”的,也遇到“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需要正道。不走老道邪道的同时,提防种种“陷阱”,保证道路通畅。这要有“吾道一以贯之”的极大的理论自信,“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的学术自觉,也要促使国民深刻理解正道与强道的关系,认识到只有走正道,才能不偏、不空、不虚,才能走强走远,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信“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有美好明天!
四、修道与修学。修道就是实干,落实宏伟蓝图,就是添砖加瓦,贡献奉献。今天的讨论以及对《国家治理》周刊可以预见的传播力影响力,必将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治理之道需要治理之学,举世工程锻造举世学术。“四个现代化”结出丰硕理论和学术成果,“第五个现代化”也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随着国家治理日益深化,治理能力日渐提高,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学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必将塑造出与实现治理目标相映成辉、同光同辉的宏大叙事和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