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1

(一)效益管理系统

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一系列为全面满足船舶企业知识生产效益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包括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效益指标制定模块、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品质指标管理模块、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生产效益考核模块等七大模块。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1.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

根据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进行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的维护,包括订单类型、工艺维护及作业流程的制定。

2.效益指标制定模块

针对订单进行效益指标的制定,包括船舶产品类别、施工内容、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打好基础。

3.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

针对船舶订单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等。

4.品质指标管理模块

对订单生产中的品质指标进行管理,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等。

5.保障机制管理模块

按订单进行齐套管理。可以确认订单的物料是否齐备,设备负荷是否合理,模具状况是否良好,技能人员是否到位,工序汇报是否齐全,以此为依据计算人工的计件工资。

6.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

设置项目部、作业区、工段、班组、工人等各级生产组织,按生产性质形成的分配权重比例,设置各级之间的换算关系。

7.生产效益考核模块

根据以上模块所设置的各项效益考核指标,结合生产作业看板系统产生的实际数据,进行订单生产效益考核,具体包括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实际产值、实际物量、实际材料、实际总支出、结算信息、配备人员的实际工时、人员效率、人均产值、人均支出、质量信息、安全管理等。对订单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比对,为使用者提供决策和改进的重要信息以及订单改进备案储存,为之后同类订单提供比对和参考。

(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

生产看板管理系统的内容涵盖了船舶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如项目管理、作业管理、生产进度跟踪、生产统计等环节,其产生的数据是本次生产效益管理考核数据的重点来源。

1.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包含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等。

2.生产计划模块

包含主生产计划的编制、班组计划确认、外协计划确认等。计划包含的信息包括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重要指标。

3.生产调度模块

包含派工单、项目调度、生产进度跟踪等,对生产计划编制后形成的任务自动形成派工通知单下发,调度可以根据派工管理查询已经下达的任务和调配的任务清单;对因特殊原因在班组间进行调配的任务,确认完工比例之后形成生产调拨单。通过生产作业管理形成的实际进度单,形成生产进度信息,便于生产管理部门人员对生产进度进行跟踪。

4.作业管理模块

包含进度反馈、完工处理、结算管理等;质量安全监督模块包含质检管理、安全管理、工伤管理等。

5.生产区域订单看板管理

按照生产组织的不同层级反馈该层级目前所有订单执行情况,包括订单状态、结算情况、所在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信息的实时反馈。

二、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先进性

首先,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使用原理打破了现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从以船为单位进行线型管理,转向以中间产品为单位的区域管理,实现管理机构扁平化。船舶制造订单是系统运行的源头,通过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的功能,将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转变成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将中间产品的订单类型、工艺及作业流程形成规范进行下达。当订单转入效益指标制定模块,由生产管理部门针对订单制定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指标并录入系统,一方面针对每个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另一方面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订单流转到安全管理部门后,安全管理部门对订单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质量部门对订单的品质指标进行录入,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以上指标的确定,诠释了对订单投入生产的各项指标与要求,对中间产品订单化的管理,使得船舶制造打破原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对诠释完毕的订单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包/派工单,才能在后续工作中完成对中间产品的订单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数据分析。其次,改进了生产组织方式,从原有的基础生产模式变更为知识生产模式,从设计源头以订单为载体,到利用工作包/派工单的形式编制生产计划。在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目的是完成效益管理系统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数据基础的统一,从效益管理系统中形成的订单可以无缝转到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效益管理系统诠释完毕的生产订单通过平台自动加工在生产看板系统的生产计划模块自动形成生产计划,由于订单包含产品物量和产品完成需要的计划工时,施工部门可根据工作包/派工单在生产调度模块进行派工,按计划工时分配人力,通过作业管理模块进行进度管理、完工处理、结算等,确保生产进度可控,在生产效益管理上通过工时/物量的统计、分析,充分实现对产品进度、作业效率、人力用场地资源的全面控制,使生产效益管理从生产计划和现场管理两个方面实现精细化。再次,通过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和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对包括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机制、生产计划、设备维护、消耗指标管理、品质管理、绩效管理、结算管理、工资分配制度在内的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管理。做到生产有计划、设备有维护、消耗有指标、品质有保证、绩效有考核、责任有落实、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部激活。最后,通过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建立知识生产绩效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知识生产的绩效,针对订单权衡其成本及收益,不断提升船舶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各种新挑战。

三、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社会效益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2

(1)钻探工艺因素。

钻探工艺是保证煤田顺利的实施钻探生产,提升煤田地质施工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其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的最重要的技术保证。在当前煤田钻探施工过程中,我国已经实现的钻探工艺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选择工艺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岩石性质和地质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施工工艺。比如在完成金刚石钻进、钢粒钻进时,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施工工艺。在钻进过程中,涉及的施工生产工作是复杂的,比如选择何种施工工艺类型、钻进方式、技术参数、钻头结构类型等都需要根据开采地质条件和煤田加以认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只有把握钻探工艺,才能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人为影响因素。

在人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当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中的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农民工存在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些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非常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很多的安全施工细节缺乏重视,这就为施工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安全生产管理隐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管理问题,制度和体系不完善,使得施工人员缺乏责任感,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从而给安全施工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安全管理隐患。

(3)机械设备影响因素。

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除了人为影响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地质勘探设备,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地质钻探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在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很多机械设备和技术是比较落后的,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缺乏计算机控制设备。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没有办法实现地质勘探施工的自动化生产和实施,增加了整个生产管理成本,对于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给安全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生产隐患。

2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加强煤田地质钻探工作的生产现场施工管理

在煤田地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现场的生产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做好现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现场设置专职的现场安全人员,做好现场安全施工管理,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煤田钻探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整个施工钻探过程的安全管理,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立专职的、高素质的质量检验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制度,能够保证检验员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认真、细致地开展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在安全监督检验过程中,相关质量检验人员需要严格地审查和监督,对于每一项钻探施工环节都需要进行严密的审查,逐一对施工现场做好质量检验和把握,保证施工人员能够严格的按施工设计开展钻探工作,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比如HGY-1500A钻机使用过程中,就必须将其各项指标参数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够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逐渐提高煤田钻探施工工艺水平。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管理工作外,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在选择监理公司或者是监理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信誉良好、技术水平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公司或者是员工实施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对工程施工现场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开展,加强合作,保证整个钻探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好对整个过程中的全局把握,进行多系统、多科学的监督管理,使得整个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2.2形成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体系

要形成统一的安全生产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就必须保证各个施工环节都有制度可以依靠,主要是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生产管理制度,煤田地质开采生产是属于国家危险性较高的行业,那么在勘查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有关煤田地质勘探的法律法规,结合煤田钻探过程中的施工特点,不断地完善其施工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多的制度保证。②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煤田地质施工钻机安全生产过程中,需要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强设计、施工以及检验等各个工作阶段的安全管理理念认识,将安全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生产施工过程中。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制定,在地质钻探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或者是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重视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小组或者是个人的安全管理教育开展,从根本上不断提升整个煤田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施工人员素质提升

在地质钻探生产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要求是较高的,施工程序是复杂的,那么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较多的施工管理人员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人员、技术操作人员、管理监督人员、维护管理人员等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相关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也不断提升。在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人员个人的施工技术和整个施工组织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升,建立现代化的施工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施工队伍,提高农民工对于安全施工的认识。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全员素质,推动整个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运行。

2.4机械设备管理

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质量和钻孔的数量、质量等有着重要联系。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降低了故障发生率,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相关的维护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其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其维护技术水平,避免造成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损害,从而保证设备的良好施工运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

3结束语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3

论文关键词: 制造业; TOC约束理论; 生产管理

论文摘要: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许多产品产量已名列全球第一,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是遍布全球。在生产制造中,生产效率对于一个制造企业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生产管理正朝着集成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生产管理中取胜以获得最有利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研究发现,TOC约束理论对于改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非常有效。

TOC (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理论在生产管理界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TOC约束理论首先是作为一种制造管理理念出现的。TOC最初被人们理解为对制造业进行管理、解决瓶颈问题的方法,后来几经改进,发展成以产销率、库存、经营成本为基础的指标体系,逐渐成为一种面向增加产销率而不是传统的面向减少成本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并最终覆盖到企业管理的所有职能方面。制造业企业离不开生产,它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与控制、仓储管理和财务成本等环节。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和控制,即在拥有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制订有效的计划,正确地执行计划,利用反馈信息解决执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共同点。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证明:TOC约束理论对于改善企业的生产管理非常有效。

1应用TOC约束理论改善生产管理的核心理论基础

简单来讲,约束理论是关于企业应作哪些变化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这些变化的理论。具体一些,约束理论是这样一套管理原则,可帮助企业找出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实施必要的改变来消除这些障碍。约束理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如果它的投入/产出过程可以按环节或者阶段进行划分,而且一个环节的产出依赖于前面一个或多个环节的产出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最终的产出将受到系统内生产率最低的环节的限制。换言之,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在论及生产制造企业时,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取得更多的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3条途径: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减少运营费用。

1.1TOC理论改善管理方法的基本观点

系统的目标:TOC可用一句话来表达,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的系统目标是“从现在到将来要不断地盈利”。如“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质量”、“增加销售收入”等,都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从TOC来看,“取得盈利”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 增大贡献利润;② 减少总投资;③ 减少经费。

TOC虽然对这3个要素都要改善,但有个先后顺序。因为TOC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增大贡献利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减少总投资;最后为减少经费。这是因为贡献利润的增大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反之,总投资和固定费用的减少是不可能小于零的。TOC是将这3个要素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紧密相连的。

1.2TOC理论改善生产方法的基本方法

应用TOC理论改善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方法应该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步骤1:找出约束条件

找出约束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因为约束条件是贡献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可开始理解TOC的基本原则,它是实现企业目标(增大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步骤2:彻底利用约束条件

其次是彻底利用约束条件的阶段,由此可挖掘企业的潜力。在美国采用TOC的很多企业里,进行这一活动可挖掘30%以上的潜在能力,但是,这一活动都应以不增加总经费和投资而增加贡献利润为目的。

步骤3:将约束条件以外的都从属于约束条件

这一活动是要求在制品的限度最小。在找出瓶颈工序生产能力之后,在瓶颈工序前除安全缓冲(库存)外,要控制过多的在制品的材料投入。这一步骤是传统的成本观念与TOC的贡献利润观念冲突的地方,不要有约束条件以外的开动率接近100%的想法。

步骤4:提高约束条件的能力

这一步骤是确定,是否应对设备等的投资来提高约束条件的能力。要尽可能彻底利用约束条件,只有不能再提高能力时,才以投资来提高能力。

步骤5:注意惰性,返回步骤1

第5步不是仅限于这个步骤返回,而是注意约束条件是否变化随时进行返回。当约束条件的能力不断提高时,别的工序就成了约束条件。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改善活动的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注意惰性是很重要的。

2应用TOC理论改善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 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和产业体系。并且,中国制造业企业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应用TOC理论改善制造业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TOC约束理论注重系统的约束和瓶颈,强调约束的持续改善和产销率的最大化。它摒弃了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允许合理库存和运营费用的存在,以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TOC约束理论改善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① 重视企业生产、管理中约束和瓶颈的存在,并充分利用约束把瓶颈生产计划和非瓶颈的生产计划区别对待;② TOC理论不需要预先设定生产提前期,提前期是编制计划的结果;③ TOC理论综合了推、拉两种方式的优点;④ TOC是集计划与控制于一体的方法,实现了计划和生产控制的和谐、统一。也正是基于TOC理论在处理企业资源、生产和管理瓶颈和约束等方面的优势,其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容易被中国企业所接受,从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一点对于我国较为落后的制造业企业和面临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制造业企业因为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的比例比较大,其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对变革的态度比较保守。因此,制造业企业进行TOC约束理论生产管理,首先要能够以变革的眼光去看待问题。TOC理论重视实践,重视系统的计划与控制。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该忘记使得系统效果最佳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不是无视市场规律的命令,而是以相关企业为主体的协调计划。企业的完全自由竞争最终会带来过度竞争引起的浪费。为了减少这种浪费,企业内部需要搞好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之间更要搞好协调。TOC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它首先不是计算机软件,不是教条,是方法论,但它同时会提供很多可选择的技巧与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等。掌握了这种概念、方法、技巧与技术,能够减少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上的失误,能够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戚晓曜. 基于约束理论的管理方法及其应用[J]. 工业工程,2005(1).

[2] 周皓月. 浅析中国制造业现状[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8).

[3] 李季. 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刍议[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z1).

[4] 李现宗. 美国制造业再生的秘密武器——TOC[J]. 管理工程师,1998(6).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体验;管理类专业;ERP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招收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全国管理类的毕业生每年超过5万人。管理类专业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超速发展,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各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每年为我国各类组织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总体管理水平。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类毕业生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发展和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眼高手低,管理实践能力不强,“好看不中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根据管理类学科和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究类似体验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显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操作认知

体验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特定的知识总是与对应的情境相联系的,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在不同情境下,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才能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过往的知识经验。知识既非完全来自主体,亦非完全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发挥作用的重新界定。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则由“教”变成了“导”。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有利于目前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摆脱重理论轻能力的传输式教学现状。

因为就知识的获取途径来说,无外乎两条:一条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取,另一条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目前,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传输式教学,大多数学校管理类课程都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只是重视抽象的管理理论传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重点上,以管理理论框架性的记忆和概念理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管理知识的应用体会和管理情境的应激能力培养。很多的教师认为,大学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只要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管理理论就可以了。在教学形式上往往对学生进行传输式教学,从管理理论到管理理论。二是虽然现在很多的高校引进了管理案例教学,也强调管理思维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情境体验,这些貌似精彩全面的案例,也只是使学生建立理论到理论的僵化联系。如果能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管理情境体验教学,则可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管理情境和机会,再现、还原管理理论对应的管理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管理情境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事实证明,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中会对自己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讨论过的管理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是在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遇到类似的管理情境,学生也能够迅速地回忆起管理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管理理论。

从根本上来说,体验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创造适宜的管理情境或模拟平台,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应管理情境的体验和业务流程的操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体验中遇到的或预先提示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见解与心得,做出适宜的管理行为与正确的业务操作,借以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业务的能力。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过程。教师在管理类课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具体和活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在典型的管理情境体验中体会内化了蕴藏着的管理理论知识。熟悉了常见的管理业务流程。整个的体验教学过程既可采取“导出法”,即先行体验、分析体验,后导出讲授理论。也可采取“引入法”,即在讲解完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相关的管理情境,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理论。如在讲授组织行为学群体沟通这一章时,可先由“传话体验”和“书面沟通找错”实验引出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到沟通管理的问题,进而再讲解群体沟通的管理理论。也可以在讲解了群体内沟通的相关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沟通情境实验,提示学生运用最佳的群体沟通理论解决实验中的群体沟通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管理理论来就不再觉得过于抽象,因为相关的管理情境体验对于管理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使管理情境与管理理论达到一个统一的记忆并保存在学生头脑当中。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组织步骤

1.体验方式和情境的选择阶段

管理类课程体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体验”,体验方式或体验情境的选择必然成为体验式教学方式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特点、对应的理论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确定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体验式的教学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管理游戏、调查访谈、岗位实践、电子沙盘模拟、ERP管理软件实训等。教师要充分参考利用企业拓展训练、管理案例,或是直接利用实验软件构建合适的管理体验情境。根据体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准备相应的道具、场所、软件等,力求准备充分,体验操作方便,情境真实,使体验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

2.体验教学的组织和实践阶段

为保证体验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最好根据实际体验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就从学生中抽出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理论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善于表演的学生来担当体验教学中的体验团队核心,如果师资充足也可由多位教师共同指导。在体验教学内容实施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提示操作的重难点,对学生在体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如何完成体验情境中的任务、涉及到哪些章节的理论内容、运用何种学习工具或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工具和资源给出建议和指导等有所准备。通过这种指导,让学生结合提示的理论知识点,对体验教学实施中面对的情境与任务进行分析与判断并采取行动。

3.理论知识的内化阶段

这是“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阶段。这里的内化是指通过个体反思、重复操作等方式,将体验过程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及人物的管理体验,流程的操作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将管理软件的零散功能体验操作内化为稳定的业务流程规范。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教学活动过程及自身获得的体验进行及时的讨论、辩论,示范操作演练,互相启迪。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促使体验主体――学生再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教师在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4.系统强化拓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为主以校正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中的不足,完成体验中涉及理论的概括和系统梳理。因为学生在体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与反思、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了内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的是,系统地概括,总结教学知识点和理论体系,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学生经过知识的这种拓展迁移后,获得应用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或完成某项管理任务的能力。

三、管理类专业推广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意义

1.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带来思路。传统的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即便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也只能是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改善。但学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企业后,全然不懂常见的经济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问题。而体验式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验学习主体,教师为体验学习指导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各类具体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下,思考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联系,理解抽象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如何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与应用,具体的管理业务流程操作如何一步一步完成,这些过程都切实增强了管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这一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促使教师关注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教师,都没有从业经历。高校毕业后即走上讲台,虽然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相当熟悉,但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经验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实际管理经历讲解管理理论,以致不得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输式教学方式。即便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不是自身经历,仍然会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也觉得是隔靴搔痒。而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以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眼光去收集、分析、营造合适的经济管理情境、预处理相关的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同时,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问的都是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推动教师摒弃传统经济管理类课程就是讲理论的教学思维,促进教师向既具备实际的经济管理业务能力,也有较高的经济管理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5

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业务质量,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而进行的技术创新等活动,同时也包括以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日常管理经营为核心的企业软实力塑造。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是面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型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价值从实践领域得到验证。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职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不能人为夸大,也不能对其一般化定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严格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职工在日常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反映了企业在管理、改革、发展、转型、业务活动中的矛盾、利益关系、价值冲突等。可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是事物统一矛盾的不同侧面,是企业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其次,企业生产经营是以提升经济效益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充分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为企业生产活动注入强大发展动力为宗旨,二者在最终实现目标上也趋于一致。相对于具体的技术创新与设备改进等硬件的改善,员工工作积极性表面看来则是无形的,但其具体实现价值是难以衡量的。通过对经济现象分析不难看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员工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人翁精神,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都会获得较大提升。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思想政治职能严重缺位。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都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的洪流中,与竞争对手比产品、拼质量、抢时间、致力于提升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逐渐忽视了对企业思想政治职能的关注。在现代市场管理理论指导下,很多企业将科学管理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以遵从科学管理原则为基准,摒弃了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很多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与形式化,将其放置于企业管理活动的从属地位,认为其多余而无用。实际上,无论采取何种先进管理理念,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都难以自我消除,而新兴管理理论的引进更需要以加强思想政治职能为基础,从员工理解、适应、认可中获取理论管理的价值。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僵化。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僵化是企业面临的普遍发展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员工思想认识、价值、文化层面产生的困惑与矛盾也是具体环境特征的表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下,企业政工管理主要以组织会议、落实会议、提交报告、组织理论知识学习等途径提升员工思想政治觉悟。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空洞的理论说教方式难以在员工内心产生认同感;同时,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也存在偏差,片面要求职工个体为实现企业整体效益做出牺牲,对员工个体的价值实现并不关注,导致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误解与抵触情绪。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

第一,转变观念,强化思想政治软实力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管理工作都是企业整体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发展的和谐环境,服务于企业生产目标的达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与支持,不断巩固与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转变需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管理层要对企业有机整体有全面的认知,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内部管理主线贯穿于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实践着眼,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程度,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加以创造性解决。

第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升政工人员专业素养。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内容都需要面临环境的真实考验,提高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是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关键条件。企业政工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也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成效,企业职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具有了多元化价值理念,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从空洞说教转向利益导向,即以激励性的手段提升员工的主动性。政工人员要时刻注意改进自身工作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式,注意发觉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不断适应新形势对工作的具体要求。

四、小结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职;专业教师;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13-01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品德高尚,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既有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处理实际事物能力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一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课教师作用至关重要。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通过专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好德育教育。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做好德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由于中专生具有离家住宿而年龄偏小的特点,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应增强角色意识,系统的、适时的扮演好“慈母、严父、良师、益友”四种角色,对学生生活上关心,要求上合理、施教上严谨、身份上平易,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亲近,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师生关系的亲近,会产生移情效应。师生关系好,学生会发自内心的爱教师,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爱听其所阐述的道理。其三,会产生信任效应。师生关系好,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提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任其道”,使教师教诲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里优势,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其四,会产生期待效应。师生关系好,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信任和期待,这使学生受到“期待效应”的作用,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产生一种暗含期待动力,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其五,会产生感染效应。师生关系好,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度高,老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给学生以感染,将老师作为自己学习与仿效的榜样和楷模。

二、立足学生实际,专业教学注重培养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性质以及在职业上达到程度的追求和向往。中职学生职业理想的有无,不仅直接关系其在求学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会影响到毕业就业以及未来人生的规划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年青人职业理想的有无和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国家建设者的质量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弱。现阶段对中职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主要集中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上。显然,在学生即将走出校门之际再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效果肯定有限;更加有效的方式则是将职业理想教育贯穿于学生专业教育的始终。只有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认同,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专业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理想时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对所学专业主要表现出三种类型:一是对自己所学专业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较为认可专业价值,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二是对所学专业不排斥,但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对未来有时会感到迷茫。第三种是对所学专业非常排斥,但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点。针对这三种学生,专业教师要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对专业价值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树立职业理想。

三、结合专业实际,专业教学注重培养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各行各业,并逐渐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职业操守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未来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职业操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除了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外,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有意识地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将会更加有效。学生只有将职业操守深深印刻在对专业的具体认识中,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抵抗住来自外界的诱惑,恪守职业道德。以电子专业为例,学校着重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坚持原创设计是该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职业操守。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知识产权保护等课程,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其法律效力,同时让学生懂得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从而坚持自身设计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