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问题

知识管理问题范文1

1.1后现代知识Lyotard曾认为,“在信息时代,知识的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是统治的问题。”后现代知识观本质上承继了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后现代的旗手之一lyotard(1997)在其《后现代状况》一书中认为,“后现代总是隐藏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建立在对现代知识观批判的基础上的。现代知识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lyotard的观点代表了后现代知识观。根据lyotard等对后现代知识观的描述,笔者对后现代知识的转变作了如下概括和总结。1.1.1知识的动态化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的客体,始终不断地处于流动之中。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人们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被创造出来和被理解的,因此,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某一阶段人或组织拥有的知识只是人们在某一阶段的“认识的成果”,它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发展与更新,因此它是具有不确定性的。Lyotard曾指出:知识本质现今发生了变化,当前的知识与科学所追求的已是差异性的知识,精确地说是追求“动态性”。因为人的原始经验积累、情感体验和智力结构的差异性,其面对外部信息或外部实践时认知结果也存在差异。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真理或价值标准,而在于主体放弃了其主体地位,而融入知识创造、更新、积累的体系中来,也就是“去中心化”。1.1.2知识的属人性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现代认识论发展的结果是,知识本身是一种目的,一种标准,而人的情感、体验往往被忽视。知识成为凌驾于人之上、统治人的工具。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个人的感悟、体验和理解,知识具有属人性。知识积累更多地依靠个人对知识的重新建构,以使其通过自己的体会、感悟、经验内化,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所以,后现代主义强调理解事物的多元化,即知识具有理解性。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个体知识的获得就是建构新经验的过程,是主体借助各种中介系统、概念逻辑系统、社会关系系统,依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概念结构,与客体相互作用,把世界纳入自己的解释系统的过程。1.1.3知识的境域化现代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不会因为知识产生的地域、时间不同而影响到知识本身,是客观的。因而知识不会随着个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改变而改变,具有普遍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现代“知识”根本就不能称为“真理”,而是“信息知识”,它只有与特定文化背景相结合,才具有知识和真理的特性。“事实”根本就不是“事实”,而是“迹象”,是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所赋予的意义。知识不再仅仅是文化的因素,而是文化的产物。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价值范式等因素之中,其意义不仅由自身陈述来表达,更由其所处的意义系统来表达,因而知识具有境域性。也就是说,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所有的知识具有环境的嵌入性或境域性。1.2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Foucalt提出“知识就是权力”之后,知识逐步被发展为由话语实践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一组要素,在话语的背后体现的一定的权力关系。后现代主义者摒弃现代知识观中的知识价值中立的原则,提出知识具有个体性,是个人从某一角度或视角对事物的看法。在后现代社会中,管理原则、制度、艺术的游戏规则己经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已变成“权力话语”(ApowerfulDiseourse)。在后现代社会中,人的分工程度、社会流动性变得极高,知识成为一种“权力话语”的情况下,高度社会分工造成的分化、高度社会流动性和知识话语权力的重新分布所形成的社会和组织的不稳定,而造成组织内部的动荡和个人异化感的增强,引起严重的社会与组织问题。而不得不说,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知识权力”(Foucalt,1972)、“小叙事”(LyotardJF,1986)等观点为后现代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思路,但直接以后现代的视角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匮乏。少数学者通过对于后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管理的综合后指出,组织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追求不确定性与自我否定的实践来寻求解构自己观点的方法(Demda,1980),并且应该拥有一种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的批判和怀疑的能力(Lawson,1985),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自反”来培养与提高(Platte,1989)。

2后现代教师知识管理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界知识管理的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教育组织是人构建的;其次,教育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再次,教育管理知识是有情景和价值的,并且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最后,教育界知识管理方法是多元的,不是对抗而是对话的。因此,可以认为,“管理是行动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态的,更多的是偶然的、是对话的,处于解释过程。学者Fos-ter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对话”概念的前提上,“人的事务并不是全部都能够预测的;对话和分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需要的;不存在一种最好的制度,我们处在革新和变动中”。在教育知识管理领域,我们要重视教育关系的重要性,在建立一种教育管理理论以及适当的管理知识结构时要知识民主化的问题。此外,教师的隐性知识也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2002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报告《高等教育领域多产教授的隐性知识》中,关于高校多产和有影响力的教授的隐性知识的实证研究引起了关注。研究表明,多产学者的“多产”与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结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多产”学者多数情况下都有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3后现代视阈下教师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伯鹏.制造信息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8-81.

知识管理问题范文3

Abstract: The knowledge economy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he library is also a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When an enterprise carried out in an era of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when all types of libraries are undergoing dramatic changes. In this paper, knowledge management hot issues for the libra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reform of China's library has some help.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热点问题 技术问题 人力资源 隐性知识

Keywords: libraryknowledge managementhot issues technical issues human resources tacit knowledge

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进程是一个热点不断变换的过程,不同的时期研究热点不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是特定时期研究者最感兴趣的问题,热点的变换一方面反映着图书馆环境的变化和图书馆改革的深入,另一方面也引导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成熟[1,2]。以下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进行评析。

一、技术研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离不开知识管理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然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技术并不是一项技术,和企业知识管理技术一样,它们都是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是一个技术体系,它包括的技术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它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知识管理的许多技术可以运用于图书馆,然而由于图书馆本身在知识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必须把专家系统、知识仓库、语义网络、神经网络、群件、数据挖掘、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元数据、案例推理(CBR)、互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系统研究

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是识别有用的、相关的知识,去组织、吸收及综合知识,及促进创造性地使用知识。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工具,即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KMS: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作为实现知识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软件系统,是一种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用来支持和改进图书馆对知识的创建、存储、检索、传送和应用信息技术系统,需要在数据发现、馆藏发展和图书馆员角色变化方面探索新的方法途径。

目前国外的一些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有CKDB计划、图书馆联盟的知识管理模型、Ganesha数字图书馆系统和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本上构建方式都是包括整理已有资源,建立知识门户系统,生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模块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也存在着不同。显然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资金的制约、有管理技能的制约、还有图书馆规模、现代化技术水平、外界各种条件的变化等等的约束。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尽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探讨的非常多,但是不成体系从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产品来看,有些具备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当部分功能,还有一些则仅仅限于文档管理、全文检索等基本的功能。总体而言,目前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完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还需要各种技术、工具的选择和集成。

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因此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一是对读者的管理。

图书馆馆员能否实现从文献管理员到知识馆员的角色转换,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扁平化的开放型知识组织,馆员必须自觉参与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馆员主导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活动过程,如知识搜集、知识整序、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Gandhi在探讨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参考咨询中的应用时认为:参考咨询馆员应该从馆藏文献的管理员转变为公共记忆的管理员,应该从信息的发现、选择、组织与管理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与管理者,应该从组织与提供信息的管理工转变为利用专业技术从事知识服务的专家。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问题范文4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知识管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飞速发展、生产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这对高等教育在数量、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将高等学校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范围内,要在这个资源全球配给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一定数量的优异资源,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能使高等学校在未来人才和科技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ma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来源于知识的。而高等学校正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另一方面,衡量高等学校的产出是看其科学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知识积累、应用、交流、创新的过程,所以,高等学校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提高产出的工作重点。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日益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的过程。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集约过程通常包含了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知识交流过程指通过交流来扩展系统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其他组织一样,高等学校中的知识集约过程是任何与知识有关活动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快速推进的时代,如何尽快了解与把握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对于我国的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学校通过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尽快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快地学到前沿知识;同时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明确学术发展方向,避免重复研究。

知识应用和交流的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和较难实施的环节,但是这两个过程又恰恰是迄今为止高校管理中最为忽略的方面。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应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现代学科都朝着交叉性和互补性的方向发展,这就对高等学校内部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在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学科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潜在优势;而且这种潜在的优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也就不能达到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总之,高等学校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高等学校就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创新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在高等学校中,知识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去,以促使高校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知识创新是高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方向将最终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二、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不了解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区别,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混淆在一起。虽然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密不可分,但是知识管理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管理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对知识管理重视不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在知识组织中,人力资本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中,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对待这一主体不如对待金融资本或实物资本那样给予重视,这样无疑不利于知识管理的推进。

2.管理水平低下。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并且,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猜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3.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当今世界,知识增长、创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致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必须具备对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体系要具备先进的IT系统,包括各种软件、硬件和网络基础环境。但是,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缺乏健全的知识管理IT系统,导致高等学校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适应性差,以至于造成高等学校工作的低效率和低效益。

4.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流程混乱。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应用过程应该是—个“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过程没有连贯起来,而且,大多数时候,知识应用和知识交流这两个过程都被忽略了。

三、提高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的对策分析

1.转变观念。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管理的知识培训,一方面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在于,知识管理强调的是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知识创新。另一方面要唤起大家对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施知识管理工程的紧迫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最重要的是为教职员工提供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培训机会——例如,登陆学校的内部网就可以获取学习资源。

2.在高等学校内部营造—个有利于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由于知识创造、应用、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知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建立一个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的推广与应用承担责任的专门部门,这有利于整合优势培养高等学校整体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将高等学校学科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潜在优势转变成为高等学校真正的优势。

(2)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学校中急需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而不是技术,创新必定是由人来完成的,知识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无论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有多强,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只有人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因此,要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才能促进知识在高等学校中的顺畅流动,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3.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首先,要建立发达的网络系统,鼓励教职员工、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与外界交流、更新知识。而建立的学校内部网络资源,也可以为学校内部提供一个畅通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的途径。在建立这个知识管理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强调技术,而因此忽略了知识管理本身。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文档管理、数据库之类的产品被他们的供应商称之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过分强调了信息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在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发挥人的活力。

4.理顺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流程。知识管理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循环的过程。这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中,知识集约是其它三个环节的基础,知识集约为知识应用、知识交流提供应用、交流的对象;同时,知识应用、交流的过程又不断检验知识集约的结果,为知识集约的继续进行提供依据。知识集约是知识创新的来源,同时知识创新也为知识集约提供资源。在这四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知识创新这个环节,知识创新是这个循环动力的来源;其它几个环节为知识创新提供依据,没有前三个环节,知识创新如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整个过程可以这样表述:高等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对其所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管理,将所得到的知识资源整理为有序化的知识,这样可以方便知识使用者很快地找到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知识,并且从这些知识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沿成果。之后,通过知识应用过程,运用得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和教学,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有异议的知识直接反馈到知识集约的过程,对于可行的知识,通过知识交流过程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在前几个过程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新的发展.创立新的学说,探索新的规律,产生出新的知识。新的知识、新的成果,再经过知识集约这个过程,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四个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为高等学校不断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引导并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应用中实现了增值,从而达到了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通过对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学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维持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管理把人、知识、组织有机地协调起来,对于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内什·纳塔拉詹,桑德娅·谢卡尔.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

[3]米靖.论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4]张亦学,张洪慧.论学校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5]张方华,陈劲.知识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知识管理问题范文6

一、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价值思考

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背景下开展的教师知识的产生、交流、分享、转化等活动。知识管理的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知识观、学习观,而且促进了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能力。

首先,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张扬了教师个体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师的知识观。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教师个体存在的公共产品,是理性、权威的象征,是普遍真理。而知识管理立足于教师是知识生产者的理念,唤醒了教师对知识的主体意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生产者,教师群体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群体。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改变了教师对知识性质的一元认识,也即是把知识仅仅等同于那些已被编码、存储、可传播的显性知识。事实上,知识不仅是指那些已经为人们达成共识、被编码、传播的显性知识,同时也包括存在于不同个体之中的缄默知识,即生动的、个性化的教师内隐知识。

其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激活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教师的学习观。在为教师学习设计的传统环境中,教师仅被视作知识的储存器,那些脱离了生动教育情景的理念、规律、原理通过接受的方式,充斥于教师的心灵。知识对教师而言常常产生一种悬置感、遥远感。教师们统称它为“理论”,它与教师自身的经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知识连续体中的两极。这种“理论”一旦从生动的教育生活中抽象出来,就成了“风干了的,去掉了一切偶然的、个别的因素之后的”符号系统。教师只有在与具有“理论”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对话时,如申报课题、论文写作等外因活动时,才会极不自然地、生吞活剥地运用这些概念符号系统。而在他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经验层面的知识互动与共享、面对面的知识传播与创新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然而,教师对“理论”的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超越于个体经验的强大思想支撑,以诠释其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他们对自身的经验常常缺乏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又拒绝远离其知识表征系统的抽象概念符号系统。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创生是基于丰厚的学术背景,是学术群体的文化产物。教师对这一概念的情景意义的赋予常常是无能为力的。而这一环节对知识的内化却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教师内化知识的活力。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的经验化,还是“经验”知识的理论化都不是知识两极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具体情景中的不断融合、升华的过程。

如果把学习过程仅仅理解为由外向内的过程,那么教师的学习往往是他主的。如果把学习过程理解为由内向外的表达、交流、分享的过程,教师就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决定着表达与交流的主题和形式。同时,教师在交流、分享、转化的活动中改变了对灌输式学习观的认同,进而改变了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以下学习观的认同:(1)教师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整合体,其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并非自然而然的事,这一转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既包括了群体知识的不断个性化,又交织着个体知识的群体化的过程。而这些复杂的过程都有赖于教师积极主动的构建活动。(2)教师的学习是在群体背景中进行的。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人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结果。怎样的社会情景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呢*9芽Brown和Duguid(1991)指出了叙述法、协作以及社会结构在学习、知识传递、经验解释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些活动经常发生在被他们称为“实践社群”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中。[3]在实践中,教师们的自由式的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就是其具体形式,(3)教师的学习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对应。也即通过“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方式完成。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需要将抽象的符号系统具体化,也即用自身的经验来解释理论,赋予抽象符号系统以内涵,这就是“我注六经”。此外,教师的理论学习还可以通过对经验行为的理论诠释来真正内化理论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六经注我”。这样,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不断对应(这种对应可以是个体独立完成,也可以是教师群体的互助),使教师对自身的经验行为作出预测并加以控制,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

再次,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促进了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能力。教师群体背景的知识管理是以教师个体内隐知识的外化为基础,以个体知识的群体交流、分享为中介,以外显知识的个体转化为宗旨的知识管理过程。在构建教师共同体实践中,只有教师个体充分挖掘自身的缄默知识,并在群体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观点的共享,同时通过外显知识的个体转化实现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是教师对自身经验的升华,通过教师的反思、交流、编码与传播实施教师对个体知识的管理,使经验成为自觉意志,因此,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与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是并行的。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是以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为基础,同时表明共同体的知识管理也强化了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最终使教师养成个体知识管理的习惯。

二、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参照模型

“SECI模型”(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结合;Internalization内化)是日本学者Nonaka和Tadeuchi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4]这一模型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组织中产生、传递及再造知识的严谨且实用的方法。简单地说这一模型包括:一种互动动力--传递;两种知识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三个层面的社会集合--个人、群体、组织;四个“知识创造”的过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

(1)社会化: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也是个体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最常见的就是学校中惯用的“师徒模式”。

(2)外化:从缄默知识到外显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并将之成为人类的公共产品。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缄默知识不断向外显知识转化和新的外显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个体主要通过将自己的观点和意向外化成为语词、概念、形象等在群体中传播与沟通。

(3)结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个体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网络等实现。

(4)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已经外化的显性知识在个人及组织范围内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主要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实现这种转化。

1998年,Nonaka和Konno又为该模型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场”,[5]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Nonaka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场”--原始情景型:个人之间共享感觉、感受、经验及思维模式的场所;集体互动型:隐性知识实现互动的场所,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对话与比喻,网络型: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互动的场所,通过它,人们可以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在整个组织中生成新的显性知识,演练型:为显性知识向隐性的转化提供场所。“场”是Nonaka针对其SECI模型的实践构建的一一对应的现实空间,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视“场”的建设。这一知识创造的模型同样经典地刻画了教师的知识创造与学习过程,对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因此,我们把“SECI模型”作为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参照模型,并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加以丰富与拓展。三、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

由于教师群体组织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主要包括以校为本的共同体和校际的共同体。以校为本的共同体是指某一学校内部的教师群体,这些群体的构成无论从知识背景,还是年龄结构上看都存在着差异性。事实上,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以校为本的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是极为普遍的。这一共同体的存在对新成员而言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极为有效的途径。问题的关键是在一个共同体中,核心成员的专业水平极大地影响了新成员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使共同体成为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这正成为人们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焦点问题。一种卓有成效的做法是,相关学术团体介入教师共同体的活动,这种方法能促进共同体多层、多元和多维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