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商住小区;供配电;设施;维护。
引言
在目前商住小区管理过程中对于小区配电房的管理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电能输送和配置管理专业性比较强,要求对配电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具备较强的专业特性,并且因为配置管理及维护不力导致出现小区电力系统故障或者是跳闸现象的出现,危及住户权益。
一、供配电设施配置及管理的总体原则。
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区对于电力的要求逐渐在增大,配合目前国家关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安全社区的创建要求,对于照明和供暖的需求致使社区的用电负荷正在逐渐加大,社区的供配电设施及管理的要求越来越急迫,但社区的配电设施的建设标准却依照原有的规格设计制造,供配电设施服从和服务创
建文明社区和安全社区的压力正在逐步增大,因此对于商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必须服从小区的合理布局,同时有利于社区环保和美化,与社区的整体形象相协调,同时又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否者,不经规划建设的配送电设施不经达不到国家关于社区配送电设施设计的相关标准,从而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还会影响到社区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按照目前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以及国家电网对于社区送配电设施的规范,笔者认为供配电设施建设应符合以下原则:即在符合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保送配电设施具有较高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同时设施能与商住小区融为一体,保持社区的形象美观,同时为了集约资源的目的考虑,社区的配电室的位置设置应靠近用电负荷中心,已达到节约居民小区土地资源的目的。
二、商住小区的供电设施配置的设计选择。
根据住建部和国家电网关于城镇社区配电设施建设的居民小区的供电措施规定,商住社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必须服从于文明社区创建的要求,按照布局合理科学设计的原则,根据社区设计蓝图及社区的面积和实用要求规划选用配电设施,按照实践经验通常使用的供电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一)总建筑面积在7000平米以下的小型商住小区并且满足供电容量小于315kVA的社区建设配电设施应选择选小型化箱式配变设施,建议小型箱式配变设施的占地面积大致为4 m×5 m,同时在箱式配变设施周边预留2 m的走廊供应急使用及作为操作通道和其他用地。
(二)对于建筑总面积大于7000平米小于25000平米的商住小区应在规划建设的时候留有配电室,可在小区规划设计时一并考虑,兼顾小区整体美观和建设标准的一致性,至于配电室面积应该大于60平方米以确保安装相关设备。
(三)社区建筑总面积大于25000平米的社区在规划设计时应留有开闭所的位置,另外社区开闭所(配电室)接线要力求简化,通常会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通过两回进线6~10回出线的方式设置,另外务必设置双电源供电,使两段母线之间应具备自投功能。另外高压间隔的土建应该一步到位,同时确保出线间隔分期建设,按照日常操作经验,对于开闭所的建筑面积应大于130平米。另外再设计开闭所出线的时候务必保证期可靠性高,同时采用断路器配置,并选用负荷开关加熔断器组合的电器设备。
(四)关于台式变压器的配置要求,为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线路损耗,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的公用变压器应遵循小容量、多布点、靠近负荷中心的原则进行配置,当终期容量在630 kVA以上时,应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变压器为宜。配电室(开闭所)地址选择。靠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接近电源侧;设备吊装、运输方便;不能设在有剧烈振动的场所;不应设在厕所、浴室或其它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或帖邻;高层住宅地下配电室(开闭所)的位置,宜选择在通风、散热条件较好的场所。
三、关于商住小区供配电设施施工安装的技术要求。
按照住建部关于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施工安装的技术要求规定,商住小区供电设施是城市配电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应将供配电的设备施工安装纳入城市配电网统一规划之内,根据工信部和住建部关于低压配电施工的相关技术规范,需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目前最常用到的就是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10 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和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这四个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小区的用电负荷性质和容量选用双电源供电和两回线路或环网供电、单电源供电等方式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足够量。2、根据商住小区的用电负荷预测,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和低压配电电缆、电线的线径,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并留出预备量,尽量提升供电质量。3、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第五,当用电负荷低于8 kW,采用单相供电入户;用电负荷超过10 kW时,宜采用三相供电入户。4、根据小区实际,设计配电室(户外箱式变)位置,预留配电设施安装、操作、搬运、检修、试验和监测通道及电缆(电线)安全走廊,保证人和设备安全。
四、关于加强商住小区配电设施管理的几项建议。
小区配电设施管理管理过程中由于该设施的的产权问题不清晰,导致其维护和配置管理一直是供用电双方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往往因为管理和维护不力导致出现电力系统跳闸或故障停电。而即便是商住小区的业主拥有配电设施的管理权,对于住户而言,设施的管理没有多大的实际操作意义,没有专业工作人员保证设备的专业性的维护同样会造成供电故障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一)建议国家出台小区配电设施维护的立法解释或由地方政府出台《关于小区配电设施维护管理条例》的地方性法规,“明确由供电公司承担小区电力设施建设、日常维护和事故抢险等工作。由于《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执行小区配电设施的产权属于小区业主共有之规定,诸多现实问题难以落实,不如开渠放水,给予小区配电设施产权以适宜的立法解释”,从源头上解决因产权问题造成的小区居民、尤其是无物业小区居民正常用电难题。
(二)建议省级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对应的政策法规,“对新建住宅小区征收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建设单位新建物业小区根据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按建筑面积统一向供电公司交纳供电配套工程建设费,由电力企业对小区实施一户一表的供电方式,对电力配套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更新、改造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供电、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2
摘要:2013 年8 月,《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始颁布实施,随着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的特点区别与普通企业。本文从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和内容出发,分析财务管理现状,以期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随之产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而蓬勃兴起。
据海南屯昌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社918 家,比2012 年4 月份统计的数量新增17.8%。出资总额36953.67 万元,合作社成员近20734 人,带动周边农户近40000户。
2013 年屯昌县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350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屯昌县政府的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在不断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农村资源,有效促进了农业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
(一)成员账户的不稳定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因此管理成员账户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合作社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供应商和客户。一旦成员不再与合作社发生交易往来、不再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时,可以自愿退出合作社,可以抽回入社资金。而为了稳定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不能随意撤资,特殊情况除外。随着社员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变化等自身条件的变化,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合作社社员账户与合作社的财务关系变得很不稳定。
(二)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合作社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提高对外交易额为目标,由农民自己成立,自己管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即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在合作社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同时也是供货商和销售方。西方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作社价值最大化,由于合作社的性质区别于股份制企业,因此,国内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不应以合作社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合作社对外追求合作社利益最大化,对内提供服务最优化和技术最佳化原则。
(三)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
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四)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
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 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 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
2013 年8 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 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
通过对屯昌县100 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
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
四、建议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融资难、财务决策民主缺失、财务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抓住当前特区经济的机遇,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政策和优惠措施,努力对外发展交易业务,对内完善内部管理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构建适宜当前合作社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各种财务活动有序进行,合理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利润;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真实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桂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特点[J].财会研究,2007(7):76-77.
[2]刘蕾.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探讨[J].财会月刊,2011(11):1-10.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具备应用该知识的能力,能在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或政府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在新常态下,相关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精细化,从传统的偏好理论型人才逐渐向实务型人才转变。这一人才需求偏好的转变,直接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前急需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特征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必要环节①。叶信治指出,大学实践课程具有自主性、专门性、发展性、研究性、生成性、社会性、国际性等特点②。乔兴旺等人分析了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境性、体验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征③。金涛和陈媛也提出了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系统化、主体社会化和手段信息化的特征④。就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系统性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公共部门管理为主线来设置主干实践课程,形成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大型综合实践,又包括各分项实践;既有实操性的课程设置,也有示范性的课程设置。其次,在教材教法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也是成体系的。针对不同的公共管理事务,实践课程教学需应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工具,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将形成自洽的体系。2.应用性公共管理专业以为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培养管理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课程教学以应用性为最高原则,所有的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核、教学手段等等都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宗旨。其应用性在于能够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共部门的管理情境,熟悉公共部门管理的事务流程、管理方法,获得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其应变能力,养成适应公共部门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3.技术性实践课程教学的技术性是指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仿真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模拟包括环境模拟与业务流程模拟。此二者都需要应用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指挥的实践教学,需要模拟相应的指挥流程、指挥机制等,这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4.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实践课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机会,能够触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理论,也不再越俎代庖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业务流程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自己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独特理解。
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滞后性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明显加快,各部门各机构的改革如火如荼,但由于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编制周期等因素,实践课程教学无法体现政府机构改革的最新成果,从而无论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都落后于实践。2.课程设计偏理论性不同于高职院校将学生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培养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主要的教学资源,轻视甚至忽视实践课程教学。这一点在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上尤为突出,体现在实践课程学时上就是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极低,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弱,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⑤。3.实践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与深入性尽管在形式上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实验、社会调查、现场观摩、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教学方式也包括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但实际上由于公共管理主题繁多,因此实践课程设置容易出现目标不清晰,应用指向不明确的情形。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希望全方位覆盖公共管理;另一方面受师资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深入实施,最终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4.实践课程师资力量缺乏,师资来源单一化从效果上讲,聘请来自于管理一线的政府部门人员从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最有效的,但现实是实践课程教学大部分由高校教师来实施,这些教师尽管长期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甚至部分教师会将实践课程教学当作理论课程来教授。5.实践课程的设备投入不足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落后,普遍存在实践器材老旧、实践教学设备缺乏、实践教学软件落后等问题,导致实践课程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提出
针对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应用性、综合性特点,公共管理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公共管理过程、学习公共管理知识、提高公共管理技能、创新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对此,应确立“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其中,问题导向是实践教育的立足点,能力本位是实践教育的核心,实践创新是实践教育的最终目的。1.问题导向理念即在实践教学中主动聚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确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选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实践教学活动有的放矢、适应政府部门及其公共管理实践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2.能力本位理念即从公共管理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按照公共管理岗位能力的需要,明确实践教育培养目标,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的公共管理能力训练体系。同时,按照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分层次、分模块、分类别地培养学生公共管理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实践创新理念围绕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通过与政府、行业等部门的合作,跟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创新实践教育观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创新性实践项目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流公共管理人才。
四、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之设计
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行业、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基础,落实“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应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及企事业、行业部门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全面推动公共管理教育创新发展。对此,需从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课程体系等两个方面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面对公共管理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公共问题为立足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依据公共管理实践流程,构建“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内容,并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基础实践模块、技能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研究创新模块四大实践模块,以提高学生公共管理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1.三分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分阶段的实践课程设计、分类别的实践教学过程。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是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各种能力,具体包括:①专业认知能力,即对公共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②专业应用能力,即行政管理事务、社区管理事务、应急管理事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等专业技能的操作与应用能力;③专业创新能力,即在公共管理的专业认知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创新能力。分类别的实践课程设计是指根据能力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分类别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①专业基础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认知实践和专业基础验证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普通逻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政府结构、政府过程、人事行政等基本理论与知识;②专业技能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事务等专业技能;③综合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综合模拟和专业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社区服务、电子政务、政府媒体管理、政府决策模拟等综合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实践,主要是通过推演仿真与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进行政府流程再造、结构设计和治理创新以及运用知识参与公共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创新的能力。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及其个性化特征,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即①低年级学生开展初级实践教学;②中阶段学生开展中级实践教学;③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实践教学。2.三统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统一、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统一。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统一,即与对口的公共管理部门,如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实现轮训;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即实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统一。例如沙盘推演、虚拟政府、虚拟社区等与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实务等现场实践的课程有机地搭配起来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的统一,即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教师主持或参与实践教学课题,用理论指导教学,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主持或参与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提升科研创新的能力。3.四模块围绕四个模块来设计实践课程。①基础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注重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均衡发展;②技能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二、三年学生,强调具体分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岗前培训创造条件。③综合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面向大学二、三年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保障机制的设立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5
摘 要:大学生从事创业至关重要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高职高专的创业教育,应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除了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类课程,还应以专业为依托在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关键词:三人体系;经济法;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创业模拟;经营模拟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一、会计专业“三人”课程体系的确立
2010年,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按会计核算过程和岗位能力的形成与拓展,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三人”模块课程体系。
“职业人”、“岗位人”模块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夯实学生创业的基础,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创业人”模块,着重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人。
根据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在专门开设创业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将“创业人”教育与“岗位人”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岗位人”教育中,渗透“创业人”教育,加强“创业人”模块与“岗位人”模块的交叉融合,侧重经济法、工商税务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创业综合知识传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创业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岗位人”教育的应用领域。 二、以专业为依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会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精核算、懂管理、知理财的会计人才,比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更适合创业与经营企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法课程
经济法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组建模拟企业,学习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企业创业筹备阶段及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
1.企业创业筹备阶段
企业筹备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创办企业的类型与创办程序,必须具备市场主体法的知识。教学内容应侧重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涉及的有一种企业形式,其设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形式,税收负担、筹集资金的能力,出资人人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企业的目标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大区别。教学设计上,可以从培养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掌握创办程序的角度,让学生以企业设立为工作任务,组成项目团队,围绕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调研,为企业或产品设计标识,进行设立登记。
2.企业生产经营期间
企业创办后,会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各种交易行为,从事各种商事活动,要融通资金,遵守市场运行秩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求创业者具备以下几类知识:一是市场主体行为法,合同法、票据法、担保法;二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及社会保障法;三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市场管理秩序法;四是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五是解决商事争议的诉讼法、仲裁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现实中的案例改编为情景案例,引导学生以相应职业身份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处置。
(二)财务管理课程
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财务管理知识的具体运用。创业计划从融资安排、企业的运营到投资回报以及风险资本退出,贯穿了财务管理的各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渗透创业教育。
1.在投资管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投资是融资的目的,同时投资项目的选择决定利润的多寡.投资管理实质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选择。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经验。在投资管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项目评估的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给他们选择和评估项目的思路。
2.在筹资管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对处于创业准备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限制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一是因难以获得资金而对创业望而却步;二是因多样而复杂的资金来源而不知评估各种渠道的可行性;三是如何预测资金需要量;四是如何低成本获得资金。所以,在筹资管理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3.在营运资金管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市场决定产品售价,产品成本必须与之相适应以谋求生存。在营运资金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别和联系,计算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分析不仅适用于企业的创业筹划,也适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
4.在EXCEL的财务应用中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中涉及的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的预测,投资可行性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等大量数据,基于不同的可行性分析,预期的数据需要不断地修改,手工计算的工作量很大。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EXCEL数据处理方法,将创业计划书中的大量数据分别建立子模块,然后通过有效链接形成整个财务预测模块,通过财务建模建立有效的联系。当不断修改数据使得创业可行性增强时,所有相关数据都可以随着初始变量的变动而自动生成,更方便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与分析。
(三)税务税收类课程
在税收类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纳税筹划,创业者在正式成立注册并成为纳税主体前必须考虑与分析以下因素:
1.纳税主体的类型。考虑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和项目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合适的产业或行业类型。考虑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限公司等众多纳税主体组织形式中,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引起的税负差异、对税后利润的影响,选择个人或企业身份。考虑大学生、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社区服务机构等特定经营主体享受的税收优惠,选择经营主体的形式。考虑作为增值税纳税人的中小企业,选择一般纳税人或者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主体形式。
2.筹资方式的选择。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中小企业筹资的方式主要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通常情况下税法规定权益筹资的融资成本(股息)只能在所得税后扣除,而负筹资的融资成本(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筹资比权益筹资更具有节税功能。 三、利用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岗位人”教育的应用领域 (一)企业创业模拟实践课程
企业创业模拟是围绕大学生创业计划进行企业创建策划,完成虚拟环境中的公司设立程序。
1.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从融资计划、企业的运营到投资回报,都贯穿了一个“岗位人”应具备的财务管理技能。但是创业计划竞赛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对模拟环境进行市场分析、竞争分析,发现、评估创业机会,选择创业模式、创组建创业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制订公司章程,编写创业计划书。
2.创业准备实践。要求学生在熟悉“岗位人”的经济、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公司注册审批流程工作。通过企业名称预先登记、开立验资账户并验资、申请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刻制企业公章及财务专业章、申领企业代码证、开设银行帐户、申领税务登记等仿真环境模拟训练,对中小企业的开业进行规范性操作,学会与工商机关、税务机关、银行、验资机构等部门的沟通交流。
(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课程
企业经营模拟是通过ERP沙盘实训培养创业守业能力。
在ERP沙盘实训中,要求每个公司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分别考虑公司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通过董事会讨论制定改进与发展方案,并遵照执行。
在财务方面,通过杜邦分析模型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制定投资计划、评估回收周期;统筹考虑资金运营、管理与控制现金流量,预估长短期资金需求;确定合理的筹资方式,控制融资成本;配合各部门搞好投融资决策,进行管理决策协助。
在市场营销方面,要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向,关注竞争对手,把握消费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制定产品组合与市场定位策略,建立与维护市场地位、研究与开拓赢利机会。
在生产管理方面,要考虑更新设备与改良生产线,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投入产出比调配市场需求、交货期和数量。
在采购方面,据分析物资供应的渠道及市场供求变化,依据企业产品生产需要组织原材料的订货与采购,确保在合适的时间点、采购合适的品种及数量的物资。
以上各环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这样便要求学生在模拟运营中全面调动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谋略,强化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时,要始终围绕如何创办经营小企业、小企业的创业及生存发展之道。以专业为依托渗透创业教育,将会使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充分利用、发挥其精核算、懂管理、知理财的专业特长,使其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为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JSJG428)
参考文献: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6
《企业管理》课程是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但因为《企业管理》课程不像机电、汽修、计算机、烹饪、美容美发等传统技工专业的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易于进行实践操作的特点,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概念性技能,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的条理性等为目标,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一直都没有一套合适的方案适用于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和当前技工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历层次相匹配。因此,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及满足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笔者在总结多年《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当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一致
通常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自主创业者、家族企业继承者三项,目标特点就是注重基层管理技能的培养。但是在《企业管理》课程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却更多的是管理理论或原理的讲授以及高级别管理概念性技能的培养,理论性、概念化的教学内容占主体。这些“高大上”的教学内容与技工院校注重实用性基层管理技能、日常工作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一致的,也和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层次不匹配。
(二)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
《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因其填鸭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而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因为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或者片面或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甚至有时各任课老师重复使用相同案例,老生常谈,导致学生对案例有距离感,无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甚至厌烦这种常规教学模式。随着“新三中心论”理念的兴起,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广泛被应用,初期因其教学模式新颖,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应用的深入,此种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形式化,每一个环节都流于形式,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校企合作在教学层面应用不够广泛或深入,落不到实处
《企业管理》课程除了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工院校普遍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企业实践实习。这种“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要考虑到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正常化,学校受师资力量和日常教学安排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实习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或者实习的内容是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与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管理内容不能对应,达不到巩固拓展,加深理解校内知识的作用。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弱,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而很多学生对于来技工院校学习的目的也不够明确,对所学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无所知。笔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上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工商管理专业?对这个专业了解吗?”大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回答,甚至有部分学生说是家长的安排。这说明,本来很多学生就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被动的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所以他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要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来使教学内容或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结果。
(二)参与性更强,更喜欢亲自去尝试
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九零后,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比较自我的时代特点,不喜欢受约束或被动的接受某些事物,更喜欢参与性强的事物,喜欢亲自去体验去感受。相较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思想、观念等他更容易接受自己实践所获得的认知。
(三)对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有高度依赖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于新时代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和Wi-Fi无线移动网络等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事物已经产生了高度依赖性,无论课下课上一分钟不看手机,不上网都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所以说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新技术已经对传统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现在以及未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三、《企业管理》课程“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应用
显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以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微课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完成课程主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微信、微博、论坛进行课堂的拓展-借助校园现有资源进行实践实习”是笔者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上作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主体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
网络学习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网络课堂是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基于网络和电脑的普及化以及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课程传统课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以微课为主导的线上自主学习,后一部分是回到课堂内的展示、讨论、答疑、评价环节。
1.微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因为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管理者,技工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又不够明确,所以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点的选择,更要注重知识点在应用层面实操性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用”或是“做”。比如在讲到“人本原理”时除了要将原理的内容进行讲解外,更要详细讲解人本原理在“薪酬、福利、员工活动、员工培训、晋升渠道”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应用性的;而在讲到“组织”一节时,除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组织、组织产生的原因等基本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际运作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如何进行部门化、如何设定各工作岗位的。
2.微课的自主学习
在微课学习部分,首先教师需要将制作好的或在互联网上下载的质量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课堂平台(如果学校不具备此环境,也可以上传到班级QQ群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电子邮箱),安排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通过反复观摩微课自主的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以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本次课程中不理解的部分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自己的观点想法记录下来,留待回到课堂内讨论解决。在此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不明白的部分还可以反复观看揣摩,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一人的课堂讲述。
3.回到课堂内的学习
在回到课堂内的部分时,教师可以出题检测微课自主学习效果,也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或每名学生展示自己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或观点,也可以订正作业,也可以就微课内容进行答疑或组织学生针对与课前微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某一个题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要根据检测结果及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总结评价,给学生或学习小组打分。本教学环节虽然形式上是又回到了传统课堂中,但是教师只是“主持人”或“评委”身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是学生。因为之前学生们都已经自主学习了微课中的内容,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本环节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课堂气氛会相当热烈。
(二)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新兴通讯平台的应用-课程主体内容的拓展和补充
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形式使学生对课程主体内容有了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和有兴趣的网络联络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拓展、补充和延伸。比如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1.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论坛、博客的使用
互联网上有很多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网站、论坛或博客,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既有专业、全面又有时效性现实性的最新案例,又有很多企业管理界人士关于企业管理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为学生提前筛选推荐,引导学生经常访问这些站点,达到扩充课堂知识,开拓思维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新生第一次课时都会要求每名学生在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ceconline.com/)中的经理人论坛、百纳网的百纳企业管理论坛(http://bbs.ic98.com/forum10/)上进行注册,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论坛上跟贴参与案例或话题的讨论,发贴或把微课中学习的内容到论坛中请网友一起探讨或给予指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论坛上至少结识一名企业管理从业人员为自己的课外导师,拜师学艺。要求每月汇报总结跟课外老师学习到了哪些管理知识或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要根据参与者发贴的质量、数量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
2.微信的应用
随着微信的流行,教师也可以建立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穿插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案例、实事新闻、专家学者的观点言论,带动学生讨论,引出和引导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点赞,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现有校园资源的利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1.校园中的应用实践
《企业管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去企业实践或实习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资源来完成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时可以去学校的人事部门进行实践或邀请人事部的工作人员作一些实践培训或讲座,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时可以去学校机电系或服装系的实训车间进行实践,学习市场营销的课程时可以和学校食堂或超市联合搞营销活动等。在学习“系统原理的应用”一节时,如果单凭微课的学习和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很难对系统原理有个清晰直观的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本校的图书馆以参观访谈的形式对图书馆的图书、职工、管理者、设备、规章制度、文化建设、未来规划日常事务等系统要素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调研。当然,在调研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好调研前准备工作,比如学生划分小组、小组分工、预约访谈时间、准备采访文稿等,而调研后要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并展示汇报,最后要评价总结。完成整个过程以后,学生们除了深化理解了系统原理并学习如何应用该原理进行管理外还锻炼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等。
2.校园中的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