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1
(一)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1999年以前,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管辖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PSASB)两个机构。前者主要负责的是制定有关公司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后者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准则。1990年8月,PSASB与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评估委员会(ASRB)联合了三份会计概念公告,即《报告主体的界定》(第1号)、《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号)及《财务信息的定性特征》(第3号),并于1995年3月了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与确认》。
2001年1月1日,根据《公司法经济改革方案条例(1999)》的要求,澳大利亚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了重新改组,PSASB被正式并入先前的AASB,并接受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的管制,负责制定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财务报告准则,为了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协调,改组后的AASB于2004年7月又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在2005年生效后取代以前的第3号和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
根据《公司法经济改革方案条例(1999)》的要求,澳大利亚于2001年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了重新改组,PSASB被正式并入先前的AASB,并接受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的管制,负责制定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财务报告准则。为了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协调,改组后的AASB于2004年7月又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在2005年生效后取代以前的第3号和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
现有的三份会计概念公告构成了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从政府财务报告规范体系的层次上看,其效力低于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但由于它们为评估和制定准则提供指导,而且在不存在相关准则时成为一个解决会计问题的依据,这些会计概念公告能够增进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信任,预示着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规范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在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后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一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侧重于对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分门别类的具体规定,与预算会计报告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只是散见于其中。
当前,我国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现已经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议程。为保证改革有的放矢、不走或少走弯路,不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预算(执行)会计,我国必须依据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目标、报告主体、质量特征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明确回答。一种有效的现实选择是,对比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其合理和可行的成份为我所用。因此,本文将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和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进行对比,以期为我国建立起新型的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理论参考。
二、中澳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对比
(一)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澳大利亚第2号会计概念公告识别出三种主要的使用者,即资源提供者、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以及履行评估或监督职能的机构。由于报告主体获取和使用稀缺资源提品或服务的活动将对他们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这些使用者需要利用财务信息,评估报告主体是否正在达成过去获取资源时所宣称的目标、运营和使用资源是否经济有效,未来持续提品或服务的能力以及确定资源是否被用于预定目的,从而将稀缺资源配置给能够最有效地提品或服务的主体,增进自身的利益。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只将各级领导机关、上级财政机关和单位领导确定为主要使用者,以满足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适应预算管理、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和加强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这表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旨在满足政府内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但即使是政府内部的信息使用者,现行制度规定的范围也过于狭窄,因为包括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等重要类别的使用者都没有被明确界定在内。尽管《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提及了“有关方面”的外部使用者,但规定也较为笼统、模糊。
(二)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对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直接回应,并决定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澳大利亚第2号会计概念公告规定,政府财务报告通过披露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财务状况、融资和投资以及符合性的有用信息,以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和评估稀缺资源配置的决策。而且,当政府财务报告满足决策有用性的目标时,它也成为管理者和治理机构解除对使用者的受托资源管理责任和结果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政府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目标被包含在提供有助于做出和评估稀缺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这一更广泛的目标内。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目标的专门表述,只是在一般原则中说到要满足一部分内部使用者进行宏观管理、适应预算管理以及便于内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从性质上看,我国预算会计目标意在通过提供预算执行信息为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预算资源配置决策服务,体现出一种较为典型的决策有用观思维,但却忽视了披露政府履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受托责任情况及绩效的信息和外部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的需要。
(三)政府财务报告主体 澳大利亚第1号会计概念公告要求以是否存在依赖政府财务报告做出和评估资源配置决策的使用者来界定报告主体,而不管该主体确立怎样的法律或行政结构来管理它能够控制的所有稀缺资源。可见,报告主体概念系于外部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和财务报告目标。为了确认是否存在依赖性的外部使用者,该项公告还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判断标准,即管理者和与主体有经济利益的相关者的分离程度;主体的经济或政治的重要性及影响;控制资源的规模等财务特征。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框架由依托组织类别设定的三大会计分支构成,它们遵循不同的会计制度,且各自编制一套自成体系的会计报表,以分别反映有关一级政府、特定行政或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这说明,我国的预算会计报告事实上以接受预算管理的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报告主体。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过于笼统,不能对不同来源、不同用途以及受不同法规约束的资金分开进行反映、分别管理,容易产生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而且,由于各套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不同,导致其缺少客观的合并基础,因而无法通过合并生成政府
整体的财务报告。
(四)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需要不同的财务信息,进而决定了应当使用何种会计基础。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是为使用者做出和评估资源配置决策服务的,它要求报告主体必须提供有关其控制的所有资源以及过去交易和事项影响的信息。为实现这一目标,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要求采用应计制会计基础,将交易和事项对资源的影响在它们发生的会计期间内而不是收到或支付现金时进行确认、记录和报告。这种应计制基础的财务报告不仅提供了涉及现金收支的过去交易和事项的信息,而且也反映出未来支付现金的承诺以及代表未来收取现金的资源,对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是最有用的。
尽管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现金制基础,只确认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或事项,会计程序比较简单,简化了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但由此生成的预算会计报表除了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为预算管理服务外,它并没有提供更多系统完整的关于政府财务状况、财务运营结果、公共服务成本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的财务信息,反映的受托责任范围比较狭窄,而且核算的财务成果更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缺乏可靠性和前后期的连贯性。因而既无法分清各级政府及各预算单位的受托责任,不能有效落实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也难以完全满足政府经济决策的需要。
(五)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了有助于做出经济决策,政府财务信息必须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定义了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满足以下定性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由于这些质量特征之间通常存在着矛盾,实现其均衡以满足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需的,但其在不同境况下的相对重要性是一个职业判断的问题。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而可理解性只是附着于明晰性提出的。无论是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还是做出资源配置的经济决策,对使用者而言的首要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政府财务报告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由于我国政府财务信息只是散见于其他政府报告之中,对于那些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的使用者来说,很难将这些报告与政府的财务活动相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关政府财务状况、财务业绩等的完整图像,因而,其距离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要求还相差甚远。
(六)政府财务报表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依据经济特征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的再分类。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中提出了五种会计要素,即与计量财务状况直接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与计量业绩直接相关的收益和费用。当某一个项目要进入政府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时,除了需要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之外,还必须符合其确认的特定标准,即与该项目相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该项目具备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已经远远超越了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两项。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外的通行做法,我国1997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但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预算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与澳大利亚实行的有所不同。如我国预算会计收入是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的当期可支用资金,支出是指一级政府或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所发生的资金耗费或损失。澳大利亚政府会计要素中的收入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增加,并且以“费用”取代了“支出”概念,以核算为生产政府服务产出而消耗或使用的经济资源价值。
(七)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体系 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要求,政府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权益变动表、报表附注以及补充信息组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有助于评价报告主体财务结构、适应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财务状况信息;收益表提供了有助于使用者确定报告主体提品或服务的成本、收入对成本的补偿程度等财务业绩信息;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对未来现金的需求及其在未来期间创造现金流的能力;权益变动表反映了报告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资源的变动情况等;报表附注和补充信息提供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额外的有用信息。尽管每张政府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都不同,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一种能够只服务于单一的目的或提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编制过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只是以预算会计报表为核心的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一种报告体系,它既不受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规范,同时也缺乏具有分析性的预算执行报表和系统性的财务报表,以及对表内项目具有注释、解释和分析作用的附注说明。而且,由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定位于为一部分内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所以,我国年度预算会计报告基本上不对外披露,信息披露程度也不够充分。预算收支报表只是简单地罗列现金收支项目和金额,却不能体现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能反映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家的贡献及施加给政府的财政负担,缺乏政府活动成本费用的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以及价值存量等财务状况,因而不能满足使用者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做出相关决策的信息要求。
三、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财务报告的理论研究工作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在契约型的新公共管理条件下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使用者监控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履行契约的情况及管理绩效提供财务信息支持。体现在内容上,则从对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出发,逐步推衍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报告主体、会计基础、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报告内容及形式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概念体系,为推动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建立政府会计规范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改进预算会计报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如何建设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方面还存在不少分歧。实际上,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围绕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做出比较全面具体的研究评估,重新界定政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要、报告目标等重大理论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新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绝对不能盲目追随国际上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潮流。
(二)将预算会计报告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 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相当全面、详尽,包含了大量有关政府财务状况、
运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几乎涵盖了政府所有财务和非财务活动的详细情况,能够让使用者据以更好地评价报告主体和管理当局的服务业绩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做出相关决策。
我国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对外报告主要是“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告”,由于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它除了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外,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与预算收支无直接关系的其他重要财务信息,因而无法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公共服务成本以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更无法满足我国政府改进绩效管理方式、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当将现行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建立包括基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其他附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并考虑相应地增加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使其能够涵盖所有相关的政府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结果,同时用特定的议题、图形、图表和表格等形式,对涉及财务、非财务的事项及相关的公共受托业绩加以描述,提高信息对广阔范围内使用者的可理解程度,以更完善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使用者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2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的区别之后提出构建政府会计的的设想。在国外,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政府会计的范围则比预算会计更为广泛,还包括了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即使有,也是政府的预算执行会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进程,作者建议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应先从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二者的区别出发。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不只是名称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不同、职能作用不同。预算会计是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会计,现代政府会计应是现代政府财务会计,即以财务收支为主导的政府会计。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会计除了包括传统预算会计的内容外,还要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累积影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如下。
1会计对象不同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及其运动为对象,以预算年度为会计期间,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现代政府会计以政府单位为会计主体,除了包括预算会计对象外,还包括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累积结果,将国有资产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的价值运动也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2会计基础不同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近年来,随着预算体制改革和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大部分国家已进行了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改革后采用的会计基础分为三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以及完全的权责发生制。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则要求政府会计根据财务报告视角采用双重形式的会计基础:政府整体报告、企业基金使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务基金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业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有其优点,但政府会计,由于其会计对象扩展、会计目标扩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基础不应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某些会计事项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模式不同由于政府会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过预算限定。因此,为更好地体现专款专用原则,现代政府会计应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扩展为基金会计模式。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4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这种划分体现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但与GASB规定的政府会计要素作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以下差异:首先,资产定义方面不同:GAS对资产定义的内涵是一种财务资源,我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其次,GASB为了区分各年度的财务受托责任,将基金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分开处理,我国并未进行区分。中美两国政府会计要素差异具体。
5财务报告不同首先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现将中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区别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传统预算会计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为政府部门、各级人大服务的;现代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与受托责任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次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不同,政府财务报告要复杂得多。最后是政府财务报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广泛,为证明其客观公允性,一般需要进行财务报告鉴定,而传统预算会计是不需要进行会计鉴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于预算分期,预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预算当期的财务收支,预算会计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点放在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应从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应当作为预算执行会计融合在政府会计之中。超级秘书网
因此,作者主张,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当合二为一共同组成政府会计,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基建拨款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三部分都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因此也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预算会计应逐步向政府会计扩展,而且我国正尝试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因此,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思路。建立政府会计,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实现其会计目标。因为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政府会计应当对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承担受托责任。总之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优秀理论、思想、技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强壮自身的过程中不重复发达国家的曲折和弯路,才能使自身的落后状态尽快适应其最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后来者居上!正如诺曼•马克斯所说,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和机会。
虽然我国在会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坚持努力开拓,一定能找到符合我国政府会计的实际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期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雁.基于公允价值的写作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王娟.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5.
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8-0088-04
当前,世界性的新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运动正在蓬勃兴起,新公共管理在我国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我国新公共管理聚焦于建设高效率的政府、民主的政府以及公开的政府。政府会计改革是促进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需要健全而有效的政府会计体系的同步支持。
一、政府会计概念的厘清
“政府会计”这一概念目前只是学术界的一种提法,现行制度中相对应的称谓是“预算会计”,它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重点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其目的主要是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是实现国家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的重要手段。该预算会计体系成形于1998年,按组织类型的不同,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在形式上大致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但以“预算”命名既不利于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也不利于建立科学完整的政府会计概念体系。同时,该预算会计未能准确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实质上也未发挥政府会计应有的职能与功效。
笔者认为,结合我国政府所处公共环境的性质及其特征,我国政府会计应既实现预算管理需求又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评估的需求。在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时,为与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节约改革成本,应优化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使之成为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分支,主要发挥预算管理职能,同时,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将财务会计在政府活动领域加以应用,充分发挥会计在反映政府受托责任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形成“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双轨制政府会计系统,该会计系统如图1所示:
二、政府会计目标的界定
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任何系统都有他们的功能,政府会计作为人造的经济系统,显然有预期应达到的目标。笔者拟从理论视角和政府会计概念视角界定政府会计目标。
(一)理论视角下的政府会计目标
根据委托理论,政府与民众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政府接受民众的委托,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政府的这种性质和作用,使它对社会负有广泛的财务受托责任。因此,政府会计应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根据决策有用论,公共部门利益相关者要求获得相关信息,以做出理性的资金提供决策。因此,政府会计应发挥决策有用性。
关于满足何种需要,笔者认为从我国现实环境来看,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资本市场不会在政府资本的筹集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政府的某些管制性限制又对资本的“趋利性”自由流动有着一定影响。因此,当前我国政府会计首要目标不应定位于决策有用性。而我国新公共管理聚焦于建设高效率、民主、公开的政府,政府会计体系成为推行绩效评价、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和解除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政府会计应将公共受托责任置于首要地位,政府会计目标应阐明政府施政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种公共受托责任可进一步细分,如图2所示。
以上政府会计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关系:(1)政府会计基本目标中,行为受托责任的履行通常要先于报告受托责任,没有良好的行为受托责任,报告受托责任也只能流于形式。(2)在行为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中,行为合规性受托责任通常应先于绩效性受托责任。为此,政府会计首先应促进受托人行为的合法、合规,其次是不断地促进其管理绩效,最后才是逐步完善报告责任。
(二)“双轨制”视角下的政府会计目标
根据本文界定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概念,政府会计的目标也体现为双重目标:
一是预算管理目标。在我国,预算信息使用者(立法机构、上级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及审计监查部门等)关心的信息主要是预算执行情况。因此,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分支应以反映预算执行为中心,实现对预算资金运用的控制与反映职能,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绩效性,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
二是财务管理目标。随着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经济实力、资源状况、债务情况、收入支出、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等信息日益成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政府会计中的财务会计分支应以反映政府财务状况、收支活动与运营绩效为目标,加强财务信息披露,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
三、政府会计主体的界定
笔者提出双轨制会计系统,在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时,优化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并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因此,在确定政府会计主体时,可沿用现行预算会计的做法,将各级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不包括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各类政府基金确定为政府会计主体。
但政府会计主体有别于企业会计主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依据各项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并编制财务报表。因此,企业会计主体的记账主体与报告主体通常是一致的。而政府会计主体根据是否存在信息需求方,记账主体与报告主体存在着可分离性。研究政府会计主体问题,需要进一步区分记账主体与报告主体。
(一)记账主体
记账主体是对会计确认、计量经济业务的空间范围的界定,反映该特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因此,政府会计主体同时也是记账主体,即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的部门、各个政府单位和各类基金均为政府会计记账主体。
(二)报告主体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可以理解为进行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责任单位,涉及“谁来报告”和“报告范围”等问题。关于“谁来报告”问题,政府的报告主体一般都是记账主体,当记账主体存在信息需求时,便成为报告主体。关于“报告范围”问题,根据是否包含下属单位,可分为单个报告主体和合并报告主体。
1. 单个报告主体。当记账主体存在信息需求,且该信息需求仅限于记账主体自身,不包含其下属单位时,该记账主体便成为一个单个报告主体。
2. 合并报告主体。政府或政府单位作为一个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整体时,需要对外提供整体的财务报告,这就产生了合并报告主体。合并报告主体要将不同单个报告主体的财务报告合并,形成整个政府单位的综合财务报告,或将单个报告主体的财务报告转换、汇总成政府单位的财务报告。
合并报告主体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伴随着控制的是说明的责任,该主体应当说明为他们所控制的主体和资源,从而形成部门层面和政府层面的合并报告主体,最终形成中央政府层面的合并报告主体,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层次信息需求。其中,控制通常以掌控人事任免权或主管决策权作为标准。
此外,也可以“双轨制”视角下的政府会计目标为切入点,确定合并报告主体。在预算管理目标下,以预算资金的流转过程为主线,将一级政府的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该级预算报告主体中,形成预算会计系统下的合并报告主体。在财务管理目标下,各单个报告主体分别进行信息披露。待条件成熟后,对单个报告主体进行合并,形成政府层面的合并报告主体,反映该级政府的资产状况、收支情况和运营绩效等信息。
四、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确立
我国政府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学术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引入权责发生制已达成一致,但如何引入权责发生制,引入的程度如何,需要我们正确评价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作用,并对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确立进行路径设计。
(一)正确评价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在现金实际收付时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记录,可以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预算拨款进行符合性比较,并且简单易行,需要的会计技术较少,成本较低,但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仅限于现金的使用,忽视了政府管理资产和负债的受托责任。
权责发生制是根据实际影响区间来计量。按照政府会计公共受托责任目标,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存量与变化,债务承担与偿还情况,运营活动收支情况,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全面的绩效管理改革。
确定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时,纯粹从会计技术角度对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进行优劣比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评判。
首先,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会计需要不应该脱离管理需要,考虑到我国公共部门预算管理变革趋势、财务人员素质等因素,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分支首要目标是确保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预算收支信息,以有助于评价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收付实现制能够较好的服务于这个导向。
其次,要从权责发生制的采用中充分受益,需要付出增加会计过程复杂性的代价,还必须对传统的公共部门管理体制进行某些根本性的变革。而我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循序渐进的,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实施权责发生制势必也是稳步推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因此,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确立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过程,不应用一种核算基础完全取代另一种,应将核算基础的确立过程视为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充分发挥收付实现制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允许两种核算基础并存,并不断修正完善,使其适应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需要,化解政府会计改革产生的风险。
(二)渐进式确立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路径设计
在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权责发生制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向其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分阶段、分主体的不断推进。
1. 渐进式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只是会计基础区间上的两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修正,还存在着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其中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是收付实现制的一种变体,即对大部分交易事项采用收付实现制,特定的交易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权责发生制的一种变体,常见的模式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的资产与负债的范围做出限制,少部分资产和负债科目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具体选择时,可根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进程和目标,分主体地采取分步推进模式,按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轨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2. 预算基础与财务会计基础相分离并互为补充。现阶段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以收付实现制基础进行核算,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会计转向权责发生制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其难度远大于财务会计的转向,如果预算基础和财务基础同步转换与推进,必将互相拖累,延缓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进程。因此,两者应相分离并补充,以非同步的方式进行改良,既使管理者可以最佳的组合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信息,又能减少会计基础转换过程中的困难,最终实现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
目前,预算会计体系已开始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已在“预算已安排,由于用款进度的原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预算已安排,由于政策性因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为平衡预算需要,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和“动支中央预备费安排,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等四种事项中采用权责发生制。随着预算管理目标的不断提高,针对预算会计存在的缺陷,预算会计体系可以逐步向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推进。
3.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改革应先于政府部门会计改革进行。由于政府从事的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政府进行的权责发生制改革是有很大保留的。考虑到政府活动的复杂性和事业单位活动的相对专业性,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等到完全解决政府会计改革的各种问题后统一进行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而是可以对事业单位先行进行改革。从与企业会计联系较紧密、业务较相似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入手,逐步推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向政府部门推进,从而全面地进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的改革。最终两个层次会计处理的方法将得到统一。
五、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系统的健全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倍受社会关注。但目前我国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还处于空白阶段,政府财务报告仍体现为预算报告,只是从预算资金的使用、功能与用途等方面进行披露,没有更多的财务信息,很少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与运营业绩。
因此,笔者认为应以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为最高目标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和现金流量。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系统,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选择适当的财务报告模式,将政府财务报告分为预算报表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在现行基础上进行优化。按照增加、完善的原则,增加或有负债的信息、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告、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附注、预算政策评估报告。继续保留并不断完善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收入支出总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费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完善政府财务分析及预算分析,重视外部报告及披露非财务信息,实现政府会计双重目标。第二,建立有效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定期、及时地向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公布政府财务报告,提高政府施政的透明度,反映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参考文献:
[1]路军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定位与改革路径设计[J].会计研究,2010,(8):62-68.
[2]张琦,王森林,李琳娜.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8):76-82.
[3]张月玲.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戚艳霞,张娟,赵建勇.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0,(8):72.
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政府会计 研究 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国一系列的政府会计改革引起了十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改革的有序进行,国外学者对政府会计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改革经验和研究成果都为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协会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政府会计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一、我国现有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
政府会计改革及政府会计理论研究也应当尽可能的完美化,都是因为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和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并且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研究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记录和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状况及合规性,以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部门对财政管理的需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国家预算和各级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基建拨贷款会计和收入征解会计、预算外资金会计等。无疑现有预算会计体系在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财政管理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是预算会计体系不协调,表现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新的资金管理会计制度不协调,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二是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弊端,导致同一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无法准确反映政府负债状况,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三是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对固定资产核算和反映不全面,对政府债权、股权核算和反映不完整。四是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与形势发展不适应,披露的范围过于狭窄,内容过于简单,信息不公允。
二、政府会计的界定及特点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通过比较美国政府会计,我国政府会计具有以下特点:在适用范围方面,我国预算会计不适用于国有企业,但财政 总预算将事业单位纳入预算范畴;在政府会计体系方面,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组成政府会计体系;在政府会计模式方面,我国政府会计是预算会计模式。
三、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不同于企业会计概念框架, 表现为:政府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股东,缺少界定清晰的所有者权益;政府的产出是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产品;政府经营目标比企业经营目标复杂得多;政府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资产并非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政府的许多资产不 是通过交换性、互利易取得;政府职责相对固定;政府服务接受者和政府收入提供者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政府活动缺乏企业所面临的制约力量;政府预算必须公开。
四、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会计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基本目标是检查、防范舞弊和贪污,保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中级目标是促进健全的财务管理;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该目标下政府会计信息主要体现为各种财务信 息,包括政府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政府资产的管理水平、政府承担债务的规模与结构以及偿还能力等;二是预算管理目标。政府预算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定预算,它强调立法机构对政府资金使用的控制。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符合预算法的要求,提供与预算相关的信息;反映国家资源的总存量、流量以及变化情况,反映国有资产的总量以及受托保管和经营中的保值增值财务信息,反映国家财政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界定政府的受托责任,提供政府及公共部门的业绩信息;提供帮助政府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及立法机构或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政府及其机构的有关信息。
五、政府会计要素
从对会计要素的认定以及划分的惯例看,报表上的项目类别是否能被称为会计要素,取决于它们是否在日常账户中按照一定的会计基础进行记录,只有按照一定会计基础进行确认和计量的 项目才会被视为会计要素,否则不被视为会计要素。在资产要素方面,绝大部分国有资产不是通过交易取得的,所以历史成本没有意义,而市场价格虽然可验证,但又很难获得。在负债要素方面,政府会计中的负债不易于在中央政府契约或法定义务与其政治承诺和对大众福利的社会责任之间划清界限。政府负债应包括直接显性负债、间接负债和隐性负债。由于我国行政 单位是独立核算的会计和报告主体,因此存在政府内部的负债。政府财务报告 应报告全部负债、债务规模及比较信息、披露负债计量方法、未确认的或有负 债以及债务拖欠本利等。在资产与负债的差额表述方面,我国政府会计要素包括净资产要素。在收入与支出方面,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没有人愿意为之付费,所以只能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这个特征切断了履行服务与收入确认之间的联系,使得收入很难与支出配比。
六、政府会计假设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未明确会计信息产生和会计报表编制所基于的会计假设。关于会计主体假设,政府或政府单位是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组织主体”,各类基金是限定资源用途的“基金主体”。通过比较美国政府会计,记账主体与财务报告主体概念的适当分离。政府会计应该是三重主体并存:基金报告主体、政府部门或单位报告主体、政府报告主体。在报告主体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政府,即各级政府;第二层次为政府的组成单位或直属单位,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第三层次为政府的相关单位,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参股企业、政府公用事业单位。除国有企业外,应当以“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以及承担公共受托责任”作为判定“政府单位”的两项重要标准, 来确认政府会计主体。关于持续经营假设,该假设在政府会计理论中应做出适当的修正,即政府的公共活动具有连续性,而基金财务收支活动则具有暂时性。关于会计分期假设,对于政务基金而言,该假设是在一个预算期间内财务资源的实际流动及其预算比较相关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与利润的确定相关的概念。关于货币计量假设,很多学者认为货币计量假设在政府组织具有适用性。
七、政府财务报告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有些学者将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原因归纳为:我国实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尚未建立真正的政府会计;我国政府机构庞大,职能范围广泛,相应的财务活动涉及面广;财政职能薄弱;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通过比较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学者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1、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可以从政府层面报告到可选择的双重视角报告。
2、改革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从主要满足政府内部使用者的需要,转向同样重视政府外部使 用者的需要,除提供预算收支状况的信息外,还提供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评价 方面的信息。
3、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原则。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应当遵循全面性、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有用性等原则。
4、巩固财政部门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的权威地位。
5、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改进审计监督,确保政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6、年度财务报告应该经权威鉴证机构审计核定。
7、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对外公布制度。
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思路
我国政府会计缺乏一个整合的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不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内容无法反映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貌;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满足政府采购的需要;无力提供绩效方面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政府会计改 革的总体部署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转 轨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根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推进的程度,分项目渐进实行权责发生制,逐步扩展以适应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会计核算涉及政治、经济,在改革过程中要权衡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陈立齐,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03(9)
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5
一、《预算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没有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全貌
2000年以来,我国对国库支付制度及预算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部门预算编制管理系统,预算编制和项目库管理实现网络化;国库授权支付改革正在逐步地推行,财政资金直接支付比重提高;“收支两条线”基础管理和收入集中管理基本完成。与预算管理和财政支付制度改革相适应,财政部每年都出台一些新的会计处理办法的修订。新修订的会计处理办法应作为《预算会计》教材编制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目前所使用的《预算会计》教材,编制依据仍然是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其内容滞后、理念落后,不能反映我国预算改革与实践的全貌。
由于《预算会计》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系统地融入新的会计处理办法相关内容,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增减内容的变通方式,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因此,常常使教学内容显得支零破碎,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小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实训课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预算会计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处理方式差别很大,学生虽学会了书本知识,但遇到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时就不知如何下手。重理论轻实践是预算会计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预算会计教学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预算会计》教材所讲授的内容,二是由校内教师开发的与《预算会计》教材基本相配套的《预算会计实训教材》。预算会计教材安排30课时,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安排30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基本上1∶1,基本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可最终实施的结果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一手比较规范的好账。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预算会计实训教材跟不上改革步伐,不能真正做到仿真教学;另一方面是《预算会计》实践考核方法不完善。 实训成绩的判定是依据学生上交的证账表来评定,抄袭现象很难避免,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实训等于走过场,自然达不到实训的目的。
二、《预算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要提高《预算会计》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区别引导学生入门
《预算会计》课程一般应开在《会计学原理》、《国家预算》和《企业会计》之后。学生在初接触《预算会计》时都会有些不适应,在概念上会有些模糊,在会计处理上也容易混淆。这时,引导学生入好门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首先对《预算会计》这门课程进行高度概括,结合当前改革趋势作总体介绍。因为预算会计核算内容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部分,分析三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着重强调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区别。通过概括介绍,可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对预算会计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深。
2.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手段
预算会计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只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预算会计教学中,应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式教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或参考有关资料,收集整理预算会计的相关案例或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增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式教学。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所学的章节,提出讨论的主题,并做出相应的要求。由学生通过查阅期刊杂志、上网或实际调查来寻找答案。然后分组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最后进行讲解总结。这种做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写作的能力。
3.多做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在预算会计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要多做练习,教师对每个章节的典型例题、习题要着重进行分析、讲解。练习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习题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既要有与课本例题相似的题型,又要有比较复杂的、需要学生动脑筋、且答案不局限于一个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所给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岗实训增强实践能力
《预算会计》象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一样,也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学科,这种动手能力仅通过学生平常的作业练习是很难达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手工模拟实习和社会实践才能达到。
手工模拟是指在校内的财会实验室进行预算会计手工模拟记账。实习前,广泛收集资料,编好仿真实习资料,使学生能用真实的或近乎真实的资料进行模拟操作。在实习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分工负责,轮流实习每一个岗位。同时结合预算会计本身的特点,将学生分成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及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工作,既掌握了预算会计核算的全部内容,又充分了解了三门会计之间的钩稽关系。
预算会计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预算会计;企业会计;差异
预算会计在我国经济调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财政部门有着监督审查的作用,是保障财政资金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市场经济相关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持。企业会计就是在标准程序化的会计方法,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关财务数据,为其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就是说,企业会计主要的作用就是服务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重用。
一、预算会计概述
1.预算会计的概念。预算会计,又称为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会计,主要包含了资产、负债、净资产以及收入与支持五大基本要素。可以用于不同级别的政府、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的信息系统。可以对政府的财政预算以及行政事业的财政预算起到监督与核算的作用。
2.预算会计的基本特点。第一,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预算会计因为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记录的的作用,在预算会计开展过程中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政策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根据预算会计提供的相关核算信息,对国家的相关经济进行红光的调控,不断的优化市场资源,进而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第二,对于结余要求不高。因为预算会计主要在非营利组织中中应用,开展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经济水平,并不是将自身的结余作为主要的目标,因此,在信息的回馈与整理过程相对较为精准。第三,原则性要求较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预算会计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其要求相对较高,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核算方法、核算时间等要素有着严格的要求。第四,基于现金实付的核算。基于我国政府财政的监督的整体状况,运用现金实付进行操作,整个过程较为简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的尝试权责发生制。
3.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在经济发展过程总,行政单位的自身职能在不断的完善与增加着,预算会计的自身职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预算会计的主要职能为监督、核算以及对相关信息进行反映;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规范的经济秩序使得预算会计的职责更加明确,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在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以及事后反映有着一定的需求。现今为止,预算会计的主要职能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反映、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监控以及参与决策。
二、企业会计的概述
1.企业会计的概念。企业会计就是对财务信息进行记录的经济系统,将经营活动的企业作为主体。企业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信息,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不同的经济管理活动。
2.企业会计的特点。第一,灵活性较强。因为企业主要针对某个企业开展服务,在基于法律以及相关准则的前提下,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真实的、灵活的反应综合情况。第二,将责权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通过权责制为基础的企业会计核算,可以是企业清楚的了解在特定时期内的企业盈亏状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企业发展规划,降低相关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第三,以获取利益作为主要目标。企业会计主要是针对特定企业的相关服务,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存在的差异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存在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两者核算基础不同。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其属性是完全不同的,这样就自然的奠定了核算基础的不同。我们知道预算会计主要用于非营利组织,核算对象是政府财务。政府财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就是税收款项。因此,在进行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保障专款专用,要确保其规范性,避免公款私用,染污腐败等问题的出现。同时预算会计也可以针对纳税人开展,通过核算管理,避免偷税漏税与虚假账目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而企业会计主要用在企业单位,其主要目标就是盈利。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会通过会计对企业的整体财政状况进行综合反映,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应收账款以及资金流动等,进而对公司的运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2.核算的内容和方式不一样。在政府、行政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中开展预算会计主要是基于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收入与支出等,在企业中则是针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的相关权益、收入与利润等。因为核算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其核算对象的不同。在事业单位中,其固定资产是步计提折旧的,相关对外投资都是荣光公共项目支出以及投资基金的方式开展的。预算会计要全面实行专款专用,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考察,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是不需要成本核算、利润分配以及使用核算的。但是在企业会计中,是必要要进行严格的核算成本以及收益的,其固定资产要根据企业的通过性质、规模进行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对于利润较为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可以保证运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良好的利润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比例,全面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利润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评比标准,为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
3.会计等式不一样。在应用过程中,预算会计的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也就说明了,事业单位在固定的时间内的资产负债同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在其相关活动中的资金收支、基于以及净资产增值等情况的动态等式表现为:结余=收入-支出。在这其中,净资产主要包括固定基金、结余以及事业基金等。其中固定基金就是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中基金占有比例,其增减时按照固定资产账面的余额而改变的。事业基金泛指一般状况下基金。结余主要包含了事业与经营两种状况。在普遍状况下,事业基于会在年末结账的过程中变为结余分配之内;经营结余在没有出现亏损的状况下也会转入结余。企业会计的等式变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这其中,所有者权益泛指股东权益。我们通过会计等式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就是盈利,此等式有效的反应了资本拥有者的资金整体状况,充分彰显了对债权人自身权益的维护。
4.收入、支出的核算方式不一样。对于预算会计来收入来源相对较多,主要包括政府财政的拨款、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公众募捐以及企业赠与等。这也就造就了在进行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相对较为复杂,要根据其资金收入种类进行相应的计算。同时,预算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在发生重大事件或者不可以抗力因素的时候,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汶川地震、天津爆炸等突发事故都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就是盈利,通过对来源不同的收入进行有针对的记账形式。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在财务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系统的会计核算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政府部门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技术支持。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不同的领域范围,主要职能都是对财务状况以及监督资金进行管理,通过对二者的差异分析可对对核算工具进行指导分析,可以有效的丰富会计理论,全面推动会计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灵娟.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探讨[J].中国商贸,2014(12):123.125.
[2]高兴臣.关于会计工作中的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4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