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1
1价值观冲突理性管理是组织价值观生成的基础
组织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是以价值观的视角对组织行为的再认识。“价值观冲突还根源于人的存在和主体尺度上的多层次、多样化。”[2]由于组织行为是组织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活动,所以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所产生的组织行为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组织行为也是不一样的。组织行为除了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性活动外,还包含非程序性的组织活动。这些非程序性的组织行为,由于其不确定性、不可重复性,使得组织行为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些不可重复的组织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冲突,而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就是对这些组织行为认识基础上的管理。当然,组织的行为是与组织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的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组织的行为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致使组织价值观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组织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组织价值观的冲突。组织行为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厘清组织的价值观,组织行为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组织价值观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组织行为的再认识,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帮助我们制定相应的价值观冲突理性管理的措施。
组织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是组织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的再整合。“任何价值观念只能指出一种方向,只能提供一个视野,在这个方向上只能看到这样的价值……没有一个价值观念能够把握所有方向上的价值,也没有一种价值观念能够全面评价事物多方面的价值。”[3]所以,组织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冲突当中,通过对组织价值观的理性管理可以实现组织行为的再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取向辩证统一的新价值观体系”。[4]组织价值观有许多的构成要素,这些价值观都会体现在组织行为的某一层面上,所以通过对组织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组织价值观,认识到组织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而组织价值观理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组织的行为,指导组织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的价值观。通过影响组织的行为,整合组织的价值观,实现组织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当然,组织的行为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组织的价值观不再指导组织行为的时候,当组织的价值观成为组织发展的桎梏的时候,就需要对组织行为进行反思,通过认识组织行为的新特点、新规律,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实现组织行为的再整合。组织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要能推动组织行为的实现,组织的行为要能体现组织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组织价值观冲突理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整合组织的行为,实现组织的价值观及其目标。所以,组织价值观冲突的理性管理,通过对组织行为的再整合,统一了组织的价值观,推动组织价值观的形成。
2价值观冲突理性管理是组织价值观演变的基础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专业群;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a new task for high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content typ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direction,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ways and method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prov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e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is a rich growth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book.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group; industry cluster
1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 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下降,生源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职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据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培养,另一种是院校培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量的物流人才,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差距很大,形成就业的供求矛盾,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内涵
2.1 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专业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物流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是从应用科学分支出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物流起步较早,我国物流学科始于21世纪初,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初,很多的知识传承了西方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短短的十几年理论教学却面临电子商务、物资配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的物流行业显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京东、天猫淘宝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2.2 科学中形成系统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必须抓住本质和规律性,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及信息处理六大功能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系统发展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3 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3.1 定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核心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所谓定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与过程的概括,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性认识,它决定和规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学生培养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定位理念和风格。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要培养快递员还是叉车司机,是一线的实操人才,还是中层的管理者。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影响发展。因此,总结和凝炼符合经济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3.2 课程建设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课程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1)实现无缝对接产业集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以物流行业实操能力核心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物流课程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物流专业结构,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物流课程教学标准要与本行业标准相适应。
(2)集成物流专业群。高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依据物流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物流专业群以地域性发展为基础,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性、资源性的集聚。
3.3 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符合就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物流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不脱钩,势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目前德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双元制,正是凸显企业需求,将所学与所用紧密联系的示范。
(2)强化物流实训育人环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专业建设中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停留书本理论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物流实践教学标准,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物流实训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物流专业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物流企业实习、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做为物流行业主要输送人才的来源,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相当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物流行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物流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依托物流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积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物流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功就业创业。
(4)开发物流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优质的物流专业教学资源是提高质量的基础, 物流行业教学资源包括职业标准、物流行业标准、海商法、合同法、规模企业岗位(群)任职标准与要求、物流行业发展国际趋势等;专业教学资源包括物流人才需求调查、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成本管理、港口物流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学习指导、教学参考等;拓展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资源)。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3
内容摘要:物业小区最基本的治理模式是由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参与的最简博弈,结果是业主的控制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存在初始权利配置的不同情况,博弈结果有很多种,对小区物业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表明:合理调整初始产权配置,有助于加强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治理。
关键词:物业管理 物业小区治理 业主 业委会 物业服务企业
物业小区治理的内涵
(一)基本理论范畴
治理一词,源于英文Governance,有时也译作管治。在政治学领域,治理通常指国家治理;在经济学领域,治理通常指公司治理;在社会学领域,治理通常指社区治理。综合起来,治理的本质就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权利主体委托人运用权利从事(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管理,从而间接实现对权利客体的控制。
在物业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物业小区治理是指业主作为权利主体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本身(主要是指共有的物业)以及物业小区相应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物业小区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的委托、关系实现的,即是说业主选举业委会,并委托业委会聘请并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小区进行物业管理。
(二)与物业小区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物业管理是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物业小区管理是物业管理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其实,在物业形式极其简单(比如农村农房)的情况下,业主自行管理物业。这时,就没有复杂的治理结构。此时,治理和管理本身就是一回事。然而,现代物业形式非常复杂,需要专业分工,业主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自行管理物业。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就需要授权给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对其物业进行管理。于是,治理和管理就分成了既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层面:
一是区别。首先,它们的层次不同,治理处于战略、决策层次,管理则处于具体、运行层次。其次,它们的目标不同,治理是实现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控制,管理则是实现物业服务企业的目标。再次,它们的职能不同,治理是通过契约关系明确权责,实现监督和控制,管理则是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威关系运营达成公司目标。另外,它们的法律地位也不相同,治理主要是业主依法按物业产权决定,管理则是由物业服务企业经营者决定。
二是联系。首先,它们都以物业小区作为客体。管理的对象就是小区物业及其配套设施,治理所控制的对象也是物业小区本身。其次,治理是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是治理的重要实现途径。治理通过订立契约,明确权责,确定了对物业小区进行管理的基本框架,类似于“立法”;管理则是物业服务企业沿着这个既定的权利框架,直接达成企业目标,从而也间接地达成业主对物业小区控制的目的,类似于“执法”。
物业小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基本参与方
物业小区治理中涉及的最基本参与方分别是:一是业主,指物业的所有权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二是业委会(业主委员会的简称),由业主或者业主大会会议选举产生,是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一种特殊形式。三是物业服务企业,指为业主和非业主使用人提供物业管理和服务的经济实体。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小区治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权责,享有不同的地位:
一是业主是物业小区的权利主体,是物业小区治理的权利核心。业主享有对于建筑物内专有部分的住宅、经营性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业主也享有共有权,包括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建筑区划内配套建设的公共场所、场地、设施的共有权;共有道路、车位的共有权;建筑物区划内配套建设的车位、车库的法定用役权。这种共有权包括使用权、收益分配权、危险和妨害的排除请求权。以产权为基础,业主还享有共同管理权,主要是指维护共有部位和共有物理性能以及保证配套设施运行的权利。
二是业委会既是业利的人,又是物业管理权利的委托人,因此它是物业小区治理的重要枢纽。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业主对其物业的所有权,因此相对业主,它是人;同时,由于业委会并非专门的物业服务组织,所以它必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从事专业的物业管理和服务。
三是物业服务企业是物业权利两环节委托―关系的终点,是实现物业小区治理的关键环节。虽然物业服务企业本来是业主聘请来从事物业小区的管理,但其有独立的利益,所以可能会为自身谋利而损害业主利益。因此,能否最终实现业主利益,物业服务企业最为关键。
在整个委托―链条中,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控制就转变成了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以及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自治基本就成了物业小区治理最重要的内容。
(二)三方最简博弈
1.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博弈。一般而言,单个业主是无法对抗物业服务企业的。首先,单个业主掌握的信息量远远少于物业服务企业。单个业主无法准确地计算物业服务企业的成本―收益,更不能完整地知晓物业服务企业欺骗业主的方式和证据。相反,物业服务企业拥有组织优势,有一定的对业主的信息进行搜集、汇总、分析的能力。他们更清楚业主能力、人脉、偏好等等。其次,物业服务企业拥有更强大的应诉能力。相对而言,单个业主没有充分的时间应诉。同样的诉讼费用,对单个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负担轻重也不一样。再次,相比单个业主,物业服务企业有相对较强的能力、相对较多的渠道支付第三方寻租的租金。不管第三方是司法机构,还是行政监管部门,还是行业自律组织都更容易和物业服务企业结成利益联盟,而不是和业主。
单个业主对诸如滥用小区公共停车场、游泳池收费、保洁服务质量下降等等行为,可以采取对抗措施。但因为人单势寡,采取对抗而获得收益的期望一般不会很高;相反,因对抗可能招致物业服务企业或明或暗报复的预期倒是比较强烈。显然,单个业主的这一预期是公共信息,他和物业服务企业都知道。因而,物业服务企业没有必要支付较高的服务成本,收获诚实的名声(即使名声不好,单个业主也会听之任之)。因此,单个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一般会是{不抗争,欺骗}。
如果仅限于物业管理这一范围,这样的博弈结果直接说明了业主购买物业管理服务受到了欺骗。但是如果限于物业小区治理这一个层面,这样的博弈结果则直接说明了业主失去了对物业小区的控制。因此,物业管理的很多问题不只是管理的问题,而应该追溯到治理层面。这样的治理结构不能达到业主的要求,作为权利主体,业主是不会接受这样的治理结构。
2.加入业委会之后的三方博弈。因为业主基本没有与物业服务企业博弈的能力,所以业主会选举产生业委会。一般而言,业委会委员都有较强的履职能力,比如有较宽广的见识、较多的法律知识、较强的谈判能力。在理想情况下,两者是利益一致的,共同避免物业服务企业的欺骗行为,三方博弈的结果就发生了改变:业主积极参与选举业委会,业委会对业主保持忠诚,同时积极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而物业服务企业则对业委会保持诚实,即{积极参与,忠诚(监督),诚实}是博弈均衡(见图1)。业委会的存在改变了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博弈的不利结果。这一结果证明了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也保证了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控制。基于这一治理结构,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改正。
不同初始权利配置对物业小区治理的影响
独立的物业服务企业一般只是从事单纯的物业管理服务,并不涉及其他经营项目。这种情况的物业小区治理内容和上述的基本模式十分接近。但是,附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只是其母公司的一枚棋子,它的经营侧重点完全由母公司操控,换言之它的经营是为母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在现实当中,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依据市场情况、物业价值预判等确定是现时完全出销,还是部分出售,部分保留物业作升值投资并取得相应的出租租金流。如果母公司选择了保留部分物业,一般把产权划拨给物业服务企业。这样,物业服务企业摇身一变,也成了业主。业主群体的初始权利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业主分化为:普通业主(小区拥有物业的住户)和特殊业主(物管公司)。相应的,普通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博弈将会发生变化,物业小区治理的实质内容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业主分为普通业主和特殊业主两类,因此业委会的选举,物业服务企业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业委会的忠诚就包括了对普通业主忠诚和对物业服务企业忠诚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特别地,物业小区的章程一般没有明确是按物业套数投票,还是按物业面积投票。如果按物业面积投票,一般物业服务企业由母公司划拨的面积占有一定优势,并且很可能就是占有面积最大的业主。在这种情况下,业委会自然就倒向了物业服务企业。它与普通业主的委托―博弈,必然会选择欺骗;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委托―博弈,则会选择串谋(见图2)。于是,业委会不再是普通业主可以依赖的组织,而是物业服务企业的“伪民意”工具。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物业服务企业对普通业主的欺骗得到“制度性”保障。显然,此时指望通过物业服务企业改进服务是行不通的,因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再是管理机制,而是深层次的治理结构。
综上,物业小区治理最基本的模式是由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构成的三方博弈。对业主来说最理想的博弈结果,是业主积极参与业委会,业委会选择对业主的忠诚从而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在监督之下选择对业委会的诚实。但是在很多情况,物业服务企业保留了其母公司留下的一定数量的物业,成了特殊业主。此时,普通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博弈结果可能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委会串谋欺骗普通业主。启示为:要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就应该优化权利的初始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媛.业主委员会的集体行动逻辑及其善治路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6)
2.陈小鸣.博弈与协调―试论业主与业委会、物管处、开发商的关系[J].企业管理,2004(11)
3.徐琳,郭宗逵.社区物业管理三方关系的合作博弈[J].商业时代,2008(6)
4.江华.业主的权利VS物管的权力[N].南方周末,2002-8-29
5.高丹桂.探析“Internet物业小区管理”[J].上海地产,2009(2)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目标管理 内涵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如不能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强劲的后发优势迅速驶上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和新的增长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质”的诉求,这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其重要标志是两个文件的颁布,一是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二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毋庸置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外延式发展变为内涵式发展,从“增量”向“提质”转变,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高等教育规律与职业教育规律,提高办学的层次、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文化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流的管理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必要保证。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校情,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把实施目标管理作为内涵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把目标管理作为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性选择。为此深入探讨目标管理的内涵,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效能,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它是根据所设置的目标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间内组织的总目标,各个部门与每个成员根据总目标协商制定各自的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并据此确定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定期考核、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的动态管理方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目标是共同协商的,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它要求充分发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总目标、部门分目标与个体目标是一致一体的目标链,它强调提高组织系统的合力;三是注重结果的动态管理,要求对过程进行监督,并可以根据实际调整与完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依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规定的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如学校类型、文化传统、管理体制、培养任务、办学条件、学生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等),通过一定民主决策程序(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协商机制),制订学校的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协商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学校总目标融为一体, 并通过目标对所有部门和个人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绩效。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目标管理被引入教育领域。由于在管理工作中的突出成效,目标管理已经被引入到多种组织领域之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处于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势。目标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是其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
1.实施目标管理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规模较大、速度较快,一些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部门工作职责不规范,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质量与效率,进而影响到核心竞争力。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理清部门乃至个体的工作职责权限,彻底解决目标不明确、任务不清楚、责任心不够、纪律性不强等问题。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规范、科学与高效,完全符合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内涵建设的需要。
2.实施目标管理是融洽干群关系的有力手段
民主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生命线。现代化的管理更需要民主精神,目标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民主管理的过程, 它强化教职员工的参与意识,让所有的教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上下共同协商,广泛吸纳师生的聪明才智,使每个人对目标都清楚明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不是被命令执行任务,而是自觉依据自己参与制定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效地实行自我控制。在总结和考核目标实施结果时,上下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对目标的客观性、可行性、科学性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与反馈,为新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和客观依据。
3.实施目标管理是调动教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举措
目标管理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目标制定与实施过程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协商、集思广益、共同奋斗的过程。在制定目标时重视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参与和协商,目标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它把个人目标、部门目标与学校目标融为一体, 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以目标为抓手把学校全部资源统一起来,优化配置;以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学校全部正能量调动起来,形成组织系统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目标管理的实质是将学校的管理中心下移,使各二级单位成为目标管理的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理顺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各二级单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标本身不客观
一是目标不符合客观实际。没有科学系统分析事关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危机、校内外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等因素,提出的目标不是太低就是太高。目标太高,无法达到,就失去激励意义;目标太低,会轻易达到,等于没有设定目标。二是目标主次不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科研工作等。但在某一时段内工作是有主次之分的,目标不能面面俱到,过细过多过繁,权重区分不合理,重点突出不够,难以确保重点目标的实现,使目标失去应有的导向作用。
2.目标制定过程不民主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往往是由院领导带领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完成,没有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与充分讨论。目标的分解也很少有下属部门与教职员工的参与,目标分解成了任务摊派,与传统管理相比换汤不换药。
3.目标执行不协调
所谓协调,就是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改善和调整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各项管理活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实现共同目标。部分学校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定期检查制度,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对好的典型没能及时表扬和宣传,对偏离目标的情况没能及时纠正,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及时分析和研究,没能采取新的对策和措施。
4.目标考核方法不科学
目标如果不考核,目标管理就失去意义,同样道理,目标如果不科学考核,目标管理同样失去功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致使考核者对被考核者了解比较浮浅,缺乏深度。有的学校缺乏一套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工作岗位的考核评价办法,使用相同的标准,不能做到科学考核和评价。有的学校不注重平时数据资料的积累和信息的反馈,影响考评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5.目标考核反馈不及时
目标考核结果是一种期待,更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及时反馈,并及时指出改进方向。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对目标考核的反馈环节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成绩没能及时肯定,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采取措施,丧失了改进提高的机会。
四、高等职业院校有效实施目标管理的措施
1.合理确定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的基础与前提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深入调查学校自身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民主决策程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总目标。
二是各二级单位根据学校总目标确定本单位的目标任务,并通过一系列量化和细化工作, 将目标分解到个人,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又密切联系的目标管理体系。目标制订要用学校总目标指导部门分目标,用部门分目标保证学校总目标,形成目标控制链。例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京化院”)根据本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与2013年全国及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南京化院2013年度党政目标管理体系;并依据《南京化院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制定了《南京化院2013年度系部目标管理任务书》、《南京化院2013年度职能部门目标管理任务书》与《南京化院2013年度经营单位目标管理任务书》。在目标的具体内容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点工作,二是常规工作,三是保障工作。三类工作任务各自完整但又密切关联。在目标管理中建立目标体系,意义在于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学校总目标管理下的相互关系,便于目标管理的责任到位、贯彻实施与评价考核。
三是目标制定应符合SMART原则。S―具体的(Specific):是指目标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尽可能量化为具体数据,如学生报到率92%、学生就业率98%等;不能量化的目标要订出相对具体的考评标准。M―可度量的(Measurable):是指目标可以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测评。A―可实现性(Attainable):指目标经过努力奋斗可以达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现实性(Realistic):是指各项目标要符合学校实际,相互之间有关联,相互支撑。T―时限性(Time- bound):是指目标要明确规定完成时间,便于监控与评价。
四是目标相关者共同参与制订目标。目标制订过程中要体现参与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要广泛征求全体教职员工的意见和要求,按照民主决策程序制定。特别是分管领导要与分管职能部门及系部领导就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
2.有效实施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的核心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各级各阶段工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校自下而上的目标实施结果的累积,因此,学校要不断创造条件,将管理重心下移,大胆授权,做到权责对等。二是目标管理是个动态管理,必须重视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要成立目标管理监察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对目标管理过程实施监督与控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或纠偏目标,确保不出现目标值偏差。三是目标管理是个过程管理,要善于利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保证高质量的绩效。各二级单位要把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月,对于重点难点工作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作,要不定期地了解阶段性进展,确保目标的最终实现。
3.科学评价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一是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数字是最公正的考官,尽可能以数量考核为参照,明确定量标准。定量标准就是根据考核指标,使用计算公式,从数量方面衡量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定性目标任务要从质的方面衡量目标的成效,定性考核可以按优、良、中、差或者按A、B、C、D 的等级进行考评。二是考核主体要多元且相关。意思是指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 以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依据此法选择的考核主体主要包括所在部门领导、服务对象、同级部门、部门同事等。三是选择适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阶段性工作,要做到目标完成、材料汇总、考核结束,年底不再对同一目标重复考核。因此, 考核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并紧紧围绕目标体系和目标内容来确定。
4.适时反馈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持续改进的保障
反馈既是上一轮目标管理的终点又是下一论目标管理的起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以适合的方式,按时向各二级单位和个人反馈考核结果,并及时兑现考核奖惩,以激励先进带动后进,并将目标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单位和个人调资晋级与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与晋升的重要参照。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为实现目标任务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新一轮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学校针对考核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做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将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反馈给各二级单位或个人,各二级单位或个人要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新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学校总目标,进行新一轮的目标制定、实施、考核、奖惩和反馈, 以推动学校目标管理持续改进。
实施目标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行过程中,要避免陷入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一是目标管理毕竟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奢望目标管理能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上存在的所有问题;二是实施目标管理既要符合基本原理和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实际,不能生搬硬套。适时有效开展目标管理,对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目标,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尤建国.传承 融合 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诉求.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9)
[2]吴淑娟.关于高校推行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3]李悦.目标管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5
案例中CKO刘郢闵一开始的做法混淆了“知识”与“信息”两个概念,将知识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收集,最终出现的结果是将知识库建成了一个“信息仓库”。在董事长王浩的提醒下,刘郢闵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知识不等于信息”。
是的,在知识管理上首先需要澄清和把握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地说,知识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化而来的,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从信息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上升到知识资源开发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必须要完成的飞跃。
那么,怎样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怎样才能使知识库真正成为公司研发创新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仓库?这不仅是案例中董事长王浩和CKO刘郢闵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企业在知识管理上面临的共同误区和疑惑。从信息的大量收集和简单堆砌上升到真正的知识管理需要把握好知识管理的三个关键点:
首先,是在理念层面。知识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旨在形成全员互动、知识共享、系统思考、群体创新的有效格局,因而知识管理本质上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涵要求一脉相承,必然要求组织文化的理念创新和系统支持。成功的知识管理特别需要组织和组织成员确立三大理念:
一是内源理念。知识包括外在的显性知识与内在的隐性知识,内在的隐性知识对于组织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外在的显性知识。组织和组织成员应当意识到,真正的知识是在对外部信息进行系统选取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在经过组织成员主观性的群体学习、思考和创新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外显性的信息如果不能转化为内源性的知识,知识管理就可能陷入信息仓库的误区。
二是学习理念。与单纯的个体学习不同的是,组织更加强调群体学习、系统思考和形成共同心智。组织成员有着各自的关注领域和关注点,有着各自的兴趣爱好,有着各自的学习偏好,彼此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甚至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如果单纯地停留在个体学习的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群体学习、系统思考和形成共同心智的层面,就很难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也就失去了知识管理的根本意义。因而可以说,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有效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在组织基础。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在揭示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方向的数字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些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在呈指数般增长。正如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言,人类正步人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及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具有这一时代鲜明特征的知识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并已逐渐成为图书馆、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1知识管理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知识管理专业网站的创始人约格升·马尔荷特拉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当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知识管理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力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他认为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及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贝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仁智各见,但关于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这一认识上却是统一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对知识管理内涵及外延的揭示使我们加深了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2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实现知识管理的对策
不言而喻,知识管理相比信息管理具备更多的优越性,也是图书馆实施危机管理的内在要求,同时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用户需求变化也要求图书馆必须实施知识管理。作为以数字信息和知识为管理对象的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更加有必要实施知识管理了。而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实现知识管理,必须紧紧抓住知识管理三个方面的内涵及特征,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一支符合数字图书馆发展要求的人员队伍
传统的图书馆员主要担负着文献的加工、管理及借阅角色,服务过程中并未体现出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实现知识管理,图书馆馆员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要由传统的信息加工、管理员转向知识领航员、知识咨询员,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基于创新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可以设置一个知识主管岗位,专门负责与知识管理有关的一切事务。比如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知识管理活动有序平稳地进行下去;负责在图书馆中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知识积累、知识交流以及知识共享的环境机制,为实现知识创新创造条件;负责和监督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使其正常运行,从而为知识创新及知识服务提供物质资源上的保障。
此外,应该挑选出一批有着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组成一支知识管理团队,由知识主管直接领导,专门负责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知识组织、知识导航和信息咨询工作。图书馆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比如设置人工咨询台、开通馆长信箱,开辟可供学科馆员和用户相互交流的网络咨询台等,便于读者将信息利用过程中的一切疑问及时传达给图书馆,然后由知识主管根据问题性质,分门别类,统筹安排,发挥知识管理团队的整体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满意的答复。
(2)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和知识开发的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应大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积极开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应努力构建一个结构科学严密、查询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平台。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强大知识团队的共同努力,将网络上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搜集整理、组织加工,从而形成一个可供利用的知识资源库。用户可以通过该检索平台直接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利用效率。
当然,要实现知识管理仅仅进行知识组织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开发。图书馆要根据用户要求,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及信息技术能力,通过知识重组和知识再造,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产品。这些知识产品在形成过程中蕴涵了图书馆馆员大量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员所拥有的在知识创新、知识开发及知识服务方面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不同价值。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知识组织和知识开发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
3实现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及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