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1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老师为赶时髦,为表现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无论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是否必要,每节课都要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面对如此简单的事情,教师竟然也能安排一个简直不必要的“合作”。听起来好像是玩笑,却真实地发生在初中的课堂上。这样的合作,除了形式还是形式之外,毫无意义,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有些老师在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仅笼统地说,请大家几人一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相互之间不会交流,不知道该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不会倾听,往往会毫不礼貌地打断同学的发言,抢着说话;不会评判,甚至发生人身攻击。由于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规范的要求,容易造成课堂的失控。
(三)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准备
老师把问题提出来后,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马上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与探究,头脑当中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没有发现问题,因此,他们不知如何去交流,也不知交流什么。
(四)小组合作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有时可能是问题太难,有时候也可能是为了赶进度,老师在组织进行小组合作时,表面上看好像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他们霸占了话语权,学习困难的学生插不上嘴,长此以往,也就成为“看客”、“听客”,成为“不合群”的人,再进行合作时,他们也就自觉地靠边了。
(五)小组合作缺乏深度
目前,学生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数简单,稍微用心思考一下,自己就能做出回答。由于问题浅显,使学生的合作失去了其必要性。还有些合作,仅仅是学生之间相互对一下答案,只交流结果,不谈为什么,更谈不上深层次的的碰撞。
二、有效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规范操作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使小组合作有效,必须把学生进行合理编组,并不是随意地自由结合,散漫组合。要规范学生合作的要领,即如何做,谁负责组织,谁负责整理答案,谁负责展示,如何去倾听,如何去完善,碰到不同见解如何去说服对方等,都要有一套“章法”、“套路”,而非闹闹哄哄。
(二)正确设问、有序推进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
这里要清楚,合作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面对新的发现,一致解决面对的困难,消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这样,教师或学生提供的问题就至关重要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同时问题难易要适度,因为问题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都会使小组合作事倍功半。
(三)画龙点睛、及时点拨是小组有效合作的着力点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的作用,不能做旁观者、局外人。要深入学生当中、小组当中,指导他们开展好小组合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制止或引导,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点拨,排除障碍。总之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中,老师要发挥好“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小组合作锦上添花。
(四)科学评价、良性制约,促进小组合作良性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对合作小组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效率。评价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成员之间的交流效果等。还可进行捆绑式评价,引导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也可以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奖勤罚懒,形成良性制约机制。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只有把这种学习方式做真、做实、做好,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价值,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1.
[2]刘浩.追求精致课堂:例说语文课堂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2
一、有效导入,营造氛围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对整节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温故导入。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架设从“已知”攀登“未知”的梯子,诱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2.设疑导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当学生处于“愤”“悱”的学习状态时,是思维最活跃、学习兴趣最浓厚之时,因此以疑入门能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3.乐曲导入。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4.实验导入。在教学《死海不死》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问学生: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中,鸡蛋能浮起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导入,让学生主动动脑动手,是一种新颖的导入方法。
二、有效提问,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层递式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梯度,让学生从易到难“爬楼梯”。如《变色龙》一课的教学,可依次设计以下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善变)其“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变得快而蠢)他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是什么因素使他一变再变?(将军的威势)奥楚蔑洛夫到将军家后的态度又会怎样呢?(根据主题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2.曲折式提问。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时,有一个精彩的“曲问”: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从此“孀妻”的意思让学生终身难忘。
3.想象式提问。如上《孔乙己》第六段时,要求学生从“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的神态描写中,想象他此时的心理活动,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性格。
三、有效讲授,事半功倍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此时,有效的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如果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为没有经历跋涉和历险,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就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更没有领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
在讲授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到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淡化其“装饰”效应;其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四、有效参与,挖掘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引导学生在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跟别人合作交流,从而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这时的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3
关键词:课堂提问;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39-1
课堂的提问是激趣、引思、设疑的一项综合的教学艺术,是联系学生、教师、教材的链条;是可以沟通师生之间思想及引起情感共鸣的纽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学习知识大门的钥匙,更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对课堂的提问进行设计,合理规划,巧妙使用,创造出适合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言其所思,引导学生深入知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达到激发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把问题作为主线,能够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进行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以问题为主线来调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一、启发学生思维,设计思考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的“问”,可以说是启发性的具体表现,假如使用恰当,那么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思维的启发、潜能的开发以及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效合理的提问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由“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
比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学们在课前准备好三根吸管,长度分别是12cm,8cm,6cm,结合情境,我做了这样的提问:
问题1:“三根吸管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三边能围城三角形。)
问题2:“三根吸管都剪去2cm之后,还可以组成三角形吗?”
(通过在现场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不能围成三角形,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问题3:“最短边剪去2cm之后呢?”
问题4:“什么样的三条边可以首位顺次的组成一个三角形?”
在前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循序渐进的推导出三条线段的三种不一样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最直观的现实观察与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不但可以引导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满足的条件,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深广。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渐进性、思考性,不仅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激励学生极可能多的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和活动的参加中来。
二、挖掘学生的潜力,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在学生处于“欲知”而“未知”之间的时候发问。教师可根据学生产生疑问的原因,把握火候,引导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提问应该选择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的地方,比如新旧知识的衔接、转化处,以及容易有疑难或矛盾的地方,选择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的问题来提问。
三、拨动学生的心智,设计生成性问题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知识,促使学生能产生新的思想、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提出有生成性的问题。经过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独到见解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的生成。
四、彰显学生的个性,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
学习是学生内心感受的一个过程,学生想要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才可以完成。因此教师要时常的提出有开放性的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形成独立的思考,凸显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缤纷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多角度的进行审视,给学生开放的问题空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给学生开辟并且留出创造和探究的时空,凸显出学生的能力,彰显他们的个性。
五、拓展学生视野,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我们知道经过探索得来的知识是最为深刻难忘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的提问要有探究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原有问题的研究价值,对问题进行延伸,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中,运用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式分析和拓展,围绕问题进行层层的深入、解析,纵向挖掘思维的密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可以展示个性、发展认识的一个机会和平台,不仅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保持着学生在思维上的活跃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4
一、多种方法灵活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语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用竞争激趣法。所谓竞争激趣法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入竞争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可以组成学习的兴趣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可以展开竞争,比如有些课文是需要学生们背诵的,那么这些小组成员就要一起努力学习,而对于一些字词等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在这个集体中完成。最后,小组之间要进行一次学习成果的比赛,通过这种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工作给老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就需要老师通过自身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乐意上语文课。
二、开拓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语文需要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即使是写实的文章也离不开创作者想象力的漫游,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思想情感地传达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作者的想象。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作品时必须调动自己的思绪随着作品运行,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一切,更无法理解作品的内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忽略的一项工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尚处于感性阶段,对于理性的接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感性,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浪漫的思绪状态。因此,他们天真、单纯、爱幻想。然而因为理性的加入,初中孩子的想象不再是天马行空没有缘由的空想,这个时期便成为他们思维能力定型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做到对中学生想象力的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对于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达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心灵的共鸣升华,使自己的灵魂达到一定的净化,在很大程度加深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及感受,有益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发挥学生想象力来进行的语文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语文课较高的教学效率,继而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一个尤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想象力便是这种创新思维能力飞翔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对于学生各科的学习而言,文学就是一种想象的旅行与穿越,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学是一种极具想象力的东西,是创作者思绪的挥洒与漫游,在阅读时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够将作者当时的心境还原出来,继而达到高效地解读再创作,使文章同时获得创作者与自己两个人的灵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文教学阅读要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怎样思考独特就怎样思考——这是个性化阅读常见的误区。有些学生为了发展个性,对共性方面没有基本认识,产生许多怪诞、荒谬、偏执甚至危害社会的想法,背离了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个性化阅读要体现出其价值,就要注重明确阅读的最终目标,发挥老师指导的及时性、学生阅读的有效性。语文教学明确阅读的最终目标,做什么事之前制定一个期望值,结果往往事半功倍,阅读也不例外。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向给学生——例如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发表对人物的行为的感悟,或对文章情节、思想感情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等等。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不浪费课堂上自主阅读的时间,目标的制定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让学生体会语文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提问;素质教育;思维
一、提问的发散性
问题能够启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来时,学生思维将会更加地集中在这一问题上。但是,现实情况是,还有很多学校的生物老师在提问这一方面基本上是毫无新意,甚至没有一个提问。有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根本就用不着思考就能马上回答出来,比如说“人是不是生物?”“教学楼后面的那棵大榕树是不是生物?”等等一些极其无聊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对课堂的教学没有好处,还容易因为问题的无聊使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影响学习听课的效率。因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老师应该开创一种开放性的提问,即问题的答案不再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答案和猜想,符合这样的提问,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很多,比如“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将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对于中国因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建议?”“你认为你将来的孩子是男是女取决于男方还是女方,你的理由是什么?”等等具有发散思维功能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刺激学生想出更具新意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通过提问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表明,机械性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名回答的机器,剥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新教育体制的根本在于发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树立起思考也是一种技能的思想。因此,老师必须明白,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应避免一些“机械式的提问”,要充分地展现“开放式提问”无与伦比的优势。
二、鼓励性的提问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学习过的同学,在这方面应该就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很多学生都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出现这种现象很直接也是很根本的原因就是怕回答错误,被同学们笑话。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得不到锻炼机会的永远得不到,而回答问题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提问就缺乏全面性,覆盖面太小。提问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不应立马提问难的问题,而是应该把问题分解,由易到难,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即使有回答错误的学生,也不应该简单地说一声“坐下”,而是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让这样的学生在下一次的提问中有再次站起来的勇气和信心。对于某些比较特别的学生来说,老师也应该制定一些特别的政策和措施,逐渐培养全体同学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提问要具有序列性
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该抓住一定的规律,按规律进行,而不能有大跨度、毫不相干、毫无联系的提问,显得杂乱无章。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老师在上课前应该有精心的准备,使问题具有递进式、有层次感、有节奏、前后能够相互联系,步步紧逼、逐渐深化。或者在课堂上确立某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思维的延续。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进化”这一节中,如果直接提问“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太过广泛,不知道该从哪边开始下手,所以有的学生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如果老师把问题分解,一步步地提问,效果就会显得不一样了。首先,应从古猿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等开始提问,最后由人与猿的对比,提出人猿形态差异的形成,最后概括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方式和顺序能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入情境,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在根本上达到质的飞跃,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提问要具有提示性
对于某些实在是没有办法分解又太难的问题,老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给学生引导疏通。但是,不能因为提示而把内容过多地告诉学生,以免发生“泄密”的嫌疑,或者可以采用一种环环相扣的方式,以上一个同学的回答作为下一个同学回答的提示,一环紧扣一环,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五、总结
总之,中国的新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摆在面前,真正的变革需要抛弃旧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任何变革都是一次激发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力,从而获得一种自我驾驭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提问与回答的互动中,汲取教学质量的信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解答疑惑巩固知识,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全面地认识到课堂提问的好处,认识到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师纠正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刘蓉.生物教学课堂提问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0(1):115.
[2]许道梅.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0.
[3]李怀志,黄道明.课堂有效提问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4]阳士杰.浅谈生物探究性教学新模式[J].新课程,2010(6):152.
[5]郑魁星.课堂提问艺术例谈[J].陕西教育,2005(6):117-123.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03-01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提出的意义
(一)初中阅读教学实际的需要
语文教学需要的是科学、适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而理论的体现者,方法的实施者是语文教师,所以语文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语文教师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因其工作环境、工作负担等因素的限制,进入研究领域存在很大的难度。而教师又是最关心教学效率、最急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群体。他们每天都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每天都必须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二)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对于学生来说,他就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驱动学生不懈地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这种不懈的追求又能够使他获得更大的成就,强化积极的自我概念。成就感能够使学生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格。这一理想只有在有效教学中实现。
(三)传承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需要
语言承载的是思想和文化,语文教学有特殊的、深刻的教育特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同时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族语的宝库里。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1.优化问题设计,引发探究兴趣
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把教材当作“引子”,优化问题的设计,巧设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拓展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传递和执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把教科书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使用教科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的切入点,寻找着进入文本的最快捷的方法,而把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冷落一旁。于是课堂上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的共同话题,呆滞沉寂的课堂便一次次地重演。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情感积淀,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从学生的心灵起航。
2.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自主质疑、积极探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上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实际上,对于在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已有多年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语文应是他们最乐于自主学习、也是最易自主学习并引发共鸣,积极进行思考、探究的一门课程。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力图给予帮助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点、难点。
(三)实施阅读教学有效评价
1.评价主体倡导多元化
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就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评价因为缺乏了学生的参与,也就缺乏了课堂应有的生气与乐趣。
2.评价方式注重多样性
评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因此,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拨;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就应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