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政道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政道路论文范文1
一、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1.市政道路建设施工前质量控制问题
首先,项目质量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并未清晰意识到各自的职责,责任制度不够完善;其次,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失误频发;还有就是道路载荷计算不对、内力分析错误等设计问题,可能影响道路结构安全。
2.市政道路建设施工中质量控制问题
众所周知,材料是工程的基础,如果因为对项目施工材料选购和处理不当,由此带来对施工进度和安全的影响。其次,在许多项目建设中工程师为赶工期和满足经济利益,并没有严格道路工程施工程序进行施工作业,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可估量。此外,施工队伍假如不严格按照设计方案中对护栏的顶点、道路的宽度等规范来设置,在使道路应力改变的同时,不利于道路建设的质量。
3.市政道路建设施工后质量控制问题
市政道路竣工后,施工部门将道路过早投入使用而省去了本该用来干燥的时间。还有像工程验收和审计工作不太到位等疏忽便会产生很多给国民带来不利影响的不合格工程。
二、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要素
1.人的控制
在进行监理的过程中,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质量的好坏主要是受施工相关人员影响的,这是因为项目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都主要是以人的质量意识为中心的,工程辅助人员、施工作业和管理人员都算是影响市政道路建设的不容忽视的要点,因此,市政道路建设部门对相关人员的重视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2.工程材料质量控制
对工程材料的把关必须得严格,保证施工部门采购到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工程材料,还得要有一个能够达到国家规范的工程验收标准,因此在建设施工前,需要根据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的对应质量要求,制定出这么一个符合规范的工程验收标准。
3.工程机械设备质量控制
作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设备能直接影响市政道路的建设进度和质量,保证工程机械设备能够良好运行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维护和使用。
三、加强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1.完善项目监督机构
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全程监控整个道路建设项目质量,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全面管理和监督市政道路建设的施工质量,完善工程监督机构可以帮助确定施工单位参与工程投标的资质。为了检验出工程原材料的质量等级,以期剔除一些不合格的工程材料,对工程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工程检验机构,其实在我国,对建筑企业来说工程监督机构的确有待完善。
2.加强对工程原材料的监督
工程材料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这是因为整个项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质量,加强对工程原材料的监督至关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些市政建筑行业里的不法分子便趁机贩卖不符合要求的劣质工程材料,为了及时发现这些不合格的工程材料并将其淘汰,相关施工单位就一定要对工程材料进行实时的监督。通过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来促使施工单位将破坏项目质量的行为积极举报给工程监督机构。
3.加强对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需要首先明确工程监管的相关负责人,工程施工工艺、工程材料、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都需要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另外,工程考核机构还需要完善的过程质量标准来严格要求。
4.推广有效的新型工程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建设的效率,需要对新型有效的工程技术进行全面推广,保证对工程建筑材料的不断使用与开发,提高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能做到用高效的技术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质量问题。
四、结语
市政道路论文范文2
1.1路基压实技术
目前,在进行路基压实施工的机械设备选择时,施工企业都会选择大吨位的压实机,使用大吨位压实机的优势就在于碾压效果好。影响压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碾压机械和施工方法。在施工中应根据填料性质和对其的要求来达到压实密实度,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碾压机械设备。确定碾压机械后,还要选择适宜的松铺厚度。在碾压前使用平地机将材料(土或其他材料)的松铺厚度调整适中,并确保填料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先对其进行一遍静压,然后在进行振动碾压。在检测压实度时可以采用灌沙法,检测合格后由监理在对其进行验收,确定合格后可进行下一环节施工。
1.2砂垫层的铺设
随着我国路基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特殊路基处理方法也逐渐趋于成熟化。对于地基上部含水量较大、且土质较薄的软土层,应在软土层上铺设砂垫层,使砂垫层在路面层和软土层其中起到了隔断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固结软土层,这时砂垫层又作为填土内的地下排水层,从而将填土内的水位降低,在填土和地基施工过程中,为机械设备提供了更便利的通行条件。
1.3路桥过渡段路基施工
路桥过渡段是道路和桥梁的交接点,同时也是路基施工中难点,在道路投入运行后,路桥过渡段极易出现沉降现象,所以必须要加强路桥过渡段的施工质量控制。在路面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搭板和桥面的厚度和结构层是相同的,避免两者之间产生沉降差。在地基的处理方面,我国的软基处理工艺较为成熟,在施工中应综合考虑到处理工艺的优点和缺点,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按照要求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有效将桥台和路堤之间的沉降差降低。另外,在台背的排水方面,在施工中应考虑到渗水量、降雨量、台背填料类型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排水方式,保证台后填料水分充分的被疏干。
2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的管理办法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的管理办法是多个方面的,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本文中只对其中对主要的两个环节进行分析:
2.1合理选择施工设备
随着机械化施工技术的开展,其在道路施工中已经逐渐取代了人工施工的地位。机械化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使路基的施工质量上有所提高,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为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机械化施工技术的优点数不胜数,但在机械化施工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选择正确的施工机械往往就成为了影响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的关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存在着片面追求高技术施工设备的情况。坦白讲笔者认为并不是越高端的施工机械设备就越好。有句俗话说的好“刀好不好,得看用在什么地方”,机械设备的选择亦是如此。片面的追求高技术施工设备看上去是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视,实际上很有可能对路基施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选择时,施工企业应当充分的分析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机械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的同时,避免出现多余成本支出的情况,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2.2严格遵守施工程序
在任何施工项目当中,施工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施工程序作为规范施工企业施工行为的指导性规范,其不仅是对施工企业施工行为的指导,更是对施工企业施工行为的监督。在实际施工环节当中,为了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就必须要严格遵守施工程序,并在施工程序的指导下来进行施工,如果施工企业能够完全按照施工程序的标准来进行施工,那么市政道路路基质量必然是十分可靠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地区的地质及施工环境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会与施工程序当中存在偏差。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由于施工程序是死的,所以其无法有效的做出调整,为此施工企业则可以适当的做出施工调整。对于上述这种人为不可控的偏差情况,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来制定出应对方法,应对方案完成后要以报告的形式上交到上级部门等待批复,等到上级部门批准后,才可以进行施工。
3结束语
市政道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
很多市政道路,就其各专业本身,如道路的规划、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项目的指挥者,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经理、甲方,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交通设施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市政工程牵涉的有关单位及专业范围广,每一项道路工程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且每一条管线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管理方面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作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3.1技术协调:
熟悉设计图纸,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当工作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在雅瑶中路工程中,通过对路基、路床、排水管基础、排水管吊装铺设、道路水稳层、混凝土路面等分部工序的质量检验评定,杜绝了质量隐患问题,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埋地管线与市政排水管的协调;周边建筑物与在建道路工程的协调;道路的使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施工工序、班组之间的协调等。
5.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市政道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市政道路为骨架的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沥青砼路面较水泥砼路面具有平整、无接缝、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等众多优点,因此沥青砼路面日益成为城市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选择,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大量应用。
2设计方面
2.1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方面现状
为了进一步分析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抽取了某市近两年建设的八个市政道路项目的沥青路面设计文件进行研究,发现沥青路面设计深度不足,设计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较为突出的问题。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主要问题:
(1)交通量确定环节淡化,设计基础不扎实;
(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不合理,面层采用结构形式空隙率偏大,不适合我区多雨地区状况,基层设计材料没有针对性;
(3)没有设计基础数据支撑确定路面结构层厚度,且不符合《规范》要求;
(4)路面结构层层间连接设计严重缺失,影响路面结构整体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沥青路面建设质量及行业影响构成较大危害性。因为现有路面设计理论按层间连续状态考虑,研究表明,路面结构设计中间结合条件对设计结果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拉应力(包括剪应力),在滑动状态下基层拉应力设计比连续状态提高1~2倍。此外,路面荷载设计计算依据是按设计年限总交通量当量轴载次数,淡化了交通量计算。模糊了设计年限和使用年限概念。这样,一方面影响了路面建设经济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交通量急剧增长缩短使用年限时,引起社会误解,给行业带来不好影响。
2.2路面设计深度要求
2.2.1交通量确定是基础
设计者首先应根据规划要求对修建道路在所处路网中的作用进行定位,通过对设计路段交通量实测、分析与预测,确定设计交通量,然后换算成标准轴载车道累计当量轴次数据进行后续结构层厚度计算。
2.2.2结构组合设计是前提
在路面结构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环境、气候和水文状况的调查,根据当地材料供应的特点,确定满足密实、抗滑、稳定、耐久的路面结构方案,满足路面使用的基本要求。
2.2.3材料组成设计是关键
资料表明:沥青砼是最复杂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正温度状态下,表现出一定的粘弹性;在负温度状态下,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决定沥青砼性能的最关键因素是矿料质量和矿料级配。
2.2.5排水设计是保障
水对沥青路面的巨大破坏性已成为共识,市政道路排水条件较公路更为严峻,因此对排水设计更应引起重视。合理的排水设计应综合考虑路表(人行道面)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交叉路口排水、路面结构层排水;合理选择排水方案,布置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畅通的排水体系,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
2.3设计建议
2.3.1科学确定交通参数
城市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时应根据路段交通量特征进行分类设计,城市环线道路及行驶大型车辆主干道路段可依照《规范》要求计算设计,一般只行使小汽车路段可按《规范》推荐的适宜厚度进行设计。按交通量分类设计有利于提高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同时提高设计效率。
2.3.2防水与排水
市政道路不同于公路横向通过排水沟或边坡直接排水的方式,它是通过先横后纵,即是从路面流聚路缘,再从路缘经收水井、支管排出。论“堵”就是做好防水。(1)要有按密级配、孔隙率小于7%设计的沥青结构层,以保证结构本身的防水; (2)要设计保障有良好层间(面层与基层)连接的透油层(或防水层);
(3)必须在沥青砼面层的中、下层表面喷洒粘油层以保证整体性; (4)设计中应考虑在路面与路缘石和其它构筑物的接触面涂抹沥青,防止水从缝隙浸入。
说“疏”就是做好排水。(1)收水井间距要从30m缩小到10~15m,在交叉路口处要按5~10m间距设置; (2)中央绿化带下应设置透水层和横向排水盲沟将水引向雨水管; (3)在路面边缘上面层下设置排水碎石盲沟,以全面达到防渗的排水目的。
2.3.3道路交叉口抗病害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去车方向车行道30~50m及公共汽车站站台范围较普遍存在面层细料脱落、车辙明显、车道沉陷、网裂严重等现象。理论而言,城市道路交叉路口红绿灯疏导交通导致车辆制动频率高,对路面冲击破坏频度高易引起路面病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在重视施工质量的同时,更要在设计时对交叉路口的面层及基层做特殊考虑。在交叉路口基层设计时应提高基层设计标准以保证其刚度和稳定性,抵御车辆荷载反复制动力的冲击。根据区域酸性集料多、与沥青黏附性差的特点,表面层应设计为改性沥青砼或要求掺入高温稳定性的抗剥落剂以提高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
3施工方面
3.1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基本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从通车后观察主要表现为: (1)路面裂缝多,平均7~8m就有一条横向裂缝,还伴有较多纵向裂缝,较高速公路30~40m一条横向裂缝,病害发生率明显偏高; (2)连续降雨后,路面网裂严重、坑洞多; (3)道路交叉路口及公交汽车站台周边,多有面层细料脱落、车辙严重等病害。究其原因,与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其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半刚性施工质量低劣
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普遍存在下列违反规范的行为: (1)集料级配严重失控,集料大于40mm颗粒数量占粗集料总量的30~40%, 10~40mm颗粒数量严重不足,混合料产生严重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2)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采用普通(强制式)搅拌机搅拌,人工摊铺,严重影响了拌和料的均匀性,导致混合料离析现象产生; (3)为保证混合料成型,采取提高水泥用量并用细料罩面; (4)施工缝多但处理草率等。这些问题导致半刚性基层裂缝增加,直接影响到通车后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增多。
3.1.2层间连接施工质量没有保证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与高速公路相比,其层间连接施工质量更难以保证,主要表现为: (1)未能封闭施工的客观环境,更易造成连接层面间污染,导致沥青路面结构层层间连接不严密; (2)基层透层油喷洒往往在铺筑沥青层时进行,由于污染和粉尘,实际上不能达到透和联的作用,而半刚性基层暴晒时间过长将产生干缩裂缝; (3)沥青面层间粘层油施工没有按规范进行,现实中因急刹车导致面层整块滑移、撕裂或脱落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层间连接不紧密,易导致地表水浸入,此时若在层间有浮尘或松散颗粒,水进入层间缝隙后,缝隙中饱和水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动水压力及以后荷载重复作用,对缝隙产生冲刷,形成唧浆,使缝隙处结构层强度降低,最终形成空洞,造成路面损坏。
3.1.3沥青面层施工工艺粗糙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摊铺,由于通车的需要,在施工中往往是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由此导致纵向冷接缝现象较为普遍。但由于处理冷接缝的工艺粗糙,影响了路面施工质量,其主要表现为: (1)压实机具配置不合理,碾压操作未能按工艺要求严格进行,影响路面压实度和平整度; (2)交叉路口铺筑分块不合理,人工作业增加,影响路面铺筑质量; (3)冷接缝处常产生骨料离析现象,影响路面质量且易产生路面病害。
3.2对策措施
3.2.1加强集料质量控制
资料表明,沥青砼面层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的最关键因素是集料质量和集料级配。集料应符合下面两项要求: (1)碎石表面微观粗糙度大,且形状接近立方体,质地坚硬; (2)使用人工砂,限制使用圆形颗粒的天然砂。从目前市政道路就地采购的碎石来看,其规格普遍不符合要求,因此沥青路面施工用碎石必须向无风化片石料场定点采购,要求料场采用二次破碎工艺进行碎石加工。一破采用锷式破碎机进行破碎,二破采用锥式或反击式轧石机进行,以减少针片状碎石含量,且筛孔的尺寸应与要求碎石的最大粒径相匹配。采购进场集料应按规范进行检验,尽可能加大抽检密度,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退场。堆场必须进行场地硬化,避免堆场表土掺合于集料中。不同规格的集料要设置隔仓堆放,以免不同规格碎石混杂。各种不同的集料堆场要设置有料源、粒径、用途等内容的标志牌,便于抽检,防止上料差错。
3.2.2提高基层施工质量
(1)改变施工方式。淘汰水泥稳定碎石层现场拌和、人工摊铺的施工方式;采用水泥稳定土拌和楼集中拌和,机械摊铺的方式。
(2)抓好原材料控制。水泥等级应选用低于32. 5级且不带R的初凝在5h以上、终凝时间12h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碎石集料用做基层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1. 5mm,并形成良好级配。
(3)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太大。这既不经济,还会使基层裂缝增多增宽;水泥用量宜控制在5%以内。
(4)重视混合料摊铺接缝的处理。尽量减少施工纵缝,采用全幅摊铺或两机并铺;当纵缝不可避免时,务必把松散部分挖除并做成垂直整齐的下切面,把握好松铺厚度按规范要求碾压;对于横向接缝,一般以两构筑物间作为一个施工段落,无构筑物较长路段,应加大一个作业班次内的施工长度,尽量减少横缝。横缝的处理方法同纵缝。
(5)压实、养护环节不可忽视。压实时,压路机的机型、激振力应与基层厚度相匹配,碾压长度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碾压长度要随之调整;养护宜采取喷洒透层油进行,并用土工布覆盖,以利于成品保护,避免车辆、行人闯入,喷洒应选择在半刚性表层风干时即可进行。
3.2.3强化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执行过程控制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在调查以往同类材料的配合比设计经验和使用效果基础上进行,这里强调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必须铺筑100~200m(单幅)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现场钻取芯样观察空隙率的大小,从而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按质量管理要求制订施工用的级配控制范围,用以检查混合料的生产质量;严格执行经检验的标准配合比,如遇材料变化并经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与实测技术指标不符要求时,应及时调整或重新设计。城市环线道路及一级主干道必须进行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其他道路当材料与同类道路完全相同时,可直接引用成功的经验,但应注意过程检测技术指标。
3.2.4加强路面施工作业质量控制
在沥青路面施工作业质量控制中,平整度和压实度的控制是最重要的,是直接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关键。控制好市政沥青路面施工作业质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混合料要制订好现场作业计划,配置匹配的施工机具,在运力上要有所冗余,压路机必须达到3台以上(包括一台轮胎压路机)。(2)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压实工艺,进行初步、复压、终压三个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3)注意接缝处理,市政道路接缝较多,应严格按规范操作,特别由于通车需要纵向接缝冷接缝较多,鼓励摊铺设备加设沥青加热系统,实现冷接缝热处理,最大限度改善冷接缝所产生的问题;认真对待纵向接缝产生的接缝离析现象,在作业现场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严格的施工工艺加以避免。
4监管方面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重要的公共品,它的质量关系到全体民众福利,当公共品责任主体职责不清时,易导致全体不负责,使公共品质量虚化。在当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标准未能系统建立时,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纠偏控制工作量大,且对沥青路面质量影响显著的状况,更需相关部门、机构厘清职责,各负其责,共同监管,这样才能保证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
4.1市政建设主管部门
市政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区域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依据的标准做出统一规定并检查监管标准执行情况,并对区域道路路面建设标准依据城市发展交通量的需求作出界定,组织设计单位分类建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标准模式,提升建设效率。
4.2业主单位
业主作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工程质量负全责。业主应针对沥青路面建设质量对原材料、施工机具及过程检测要求高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对策。如在招标阶段,应对潜在投标人施工能力进行考核,重点考察拌和设备、施工机具、现场试验室是否具备等内容;在施工准备阶段,应检查施工单位所用集料生产厂生产的碎石是否符合要求;在施工阶段则应对施工、监理单位履约情况进行检查。
4.3监理机构
沥青混合料路面普遍采用热拌热铺的施工方法,其过程控制极为重要。因此监理人员应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认真、全面的监理,并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4.3.1施工准备阶段
监理工程师工作要点: (1)对作为沥青路面主要承重层的水泥稳定碎石层质量的检查和验收。特别在施工过程注意对碎石级配及水泥用量的检查; (2)原材料质量控制及配合比设计审查。特别要注意对粗集料质量的检查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验证阶段的检查; (3)施工机具设备控制检查。重点检查是否配备满足试验要求的试验设备及实验室,能否及时提供监理工程师需要的试验资料; (4)试验路段的监理。科学选定试验现场,宜安排100~200m的试验路段,并解决好以下问题:确定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摊铺机的操作方式,松铺系数,压实机具碾压控制,作业段的适宜长度等。
4.3.2施工阶段
监理工程师工作要点: (1)沥青混合料拌和。检查原材料进料仓温度、拌和料出厂温度,拌成的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结团或块结严重的粗细料颗粒离析现象,且对拌和料的性能、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进行抽样检验; (2)沥青混合料运输。(3)沥青混合料摊铺。检查摊铺是否按照标准作业,当出现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时,应仔细检查,问题严重的要责令整层铲除; (4)沥青混合料压实。检查压实过程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特别是经压后是否达到平整、光洁、颜色均匀一致,终了温度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5)接缝处理。检查接缝处理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并用3m直尺检查其平整度是否符合要求。
4.4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执法行为的主体,其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方面负有监管职责。因此在做好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督的同时,应重点对以下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4.4.1半刚性基层施工混合料质量、现场施工工艺、无测限抗压强度及基层平整度,特别应注重现场取芯及混合料水泥用量控制。
4.4.2沥青混合料质量及空隙率,特别是空隙率计算的标准密度控制应能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
4.4.3沥青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及纵、横缝处理。
市政道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市政道路 裂缝
0前言
道路工程具有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物终年外露的特征;其路基的稳定性是道路寿命的关键环节。由于城市道路范围内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需同时施工;城市交通的需要又不允许工期过长;因此,当年沟槽回填,当年修路成为城市道路的又一特点。同时,城市道路的地下、地面及空中,由于管线、路面、过街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的立体分布,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又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
1病害产生的原因
1.1主观原因
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有些发包商为了节省工程投资造价,降低工程成本,将工程单价压得很低,一些具备施工条件的单位很难接受此项工程。这样就给技术力量很低的单位来完成此项工程,他们以低廉的价格、简易的工序、拼揍的技术力量和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施工中管理不严格,监理水平有限,业务水平低,甚至没有试验室,缺乏必要的平行对比试验,抽样化验很少,管理人员和机械设备力量不足,再加上对路基路面高标准严要求认识较低、缺乏强有力的质量意识等方面都会对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单位在管理上的疏漏,造成质量上的问题很多。有的为了节约资金,节省材料,获取更多的利润,在施工中不按质量要求去执行。例如:很多单位在施工中用回填土拌合三合土,这样拌合会影响到质量,由于回填土的土质纷杂不均匀给碾压和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影响。
1.2客观原因
路基是形成路面的主要基础,柔性路面在荷载的作用下,过量的弹性和塑性变形新产生的表面翻浆和路面凸凹不平,其主要原因是路基强度不够所造成的,因而路面对路基支承的要求首先表现在路基低抗变形的能力。例如,处于寒冷地区,经过一段时间车行量的运行,致使路面出现翻浆。
由于沥青材料及以沥青作为胶结斜的沥青面层,具有热软冷脆的特性,故沥青路面的病害形成主要表现为两个相反的方面:一是波浪、拥包和车辙;再就是开裂,并进而形成坑凼或松动脱落,前者是沥青面层塑性变形逐渐累积的结果,与沥青的种类、稠度、用量及混合料的配合比有关,而后者则是沥青面层的抗变形能力小于路面的变形改造成的,除亦与产生波浪、拥包的因素有关外,实践还表明,它与整个路面的强度,特别是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沥青混合料路面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2.1路面不平整
波浪,沥青撒布不均形成油垄,经过行车不断撞击而造成高低不平;壅包,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较差,容易产生此现象;坑槽,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容易产生。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轻微的波浪可在热季采用强行压平的方法处治,严重的波浪则需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平。一般采取铲平的办法来处治壅包。坑槽处治的方法是将坑槽范围挖成矩形,槽壁应垂直,在四周涂刷热沥青后,从基层到面层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填补,并予夯实。
2.2施工接缝处理不当
沥青路面的各种施工缝处,由于压实不足,容易产生台阶、裂缝、松散的现象。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纵横冷接缝必须按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处理好,在摊铺新料前,须将已压实的路面边缘塌斜部分用切割机切除,切线顺直,侧壁垂直,清扫碎粒料后,涂刷0.3kg/m2~0.6kg/m2粘层沥青,然后再摊铺新料,并掌握好松铺系数;纵向接缝须采用合理的碾压工艺,在碾压纵向接缝时,压路机应先在已压实的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的10cm~20c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伸过已压实路面10cm~20cm,接缝须得到充分压实,达到紧密、平顺的要求。
2.3其他通病
泛油,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引起的;啃边,沥青路面边缘不断缺损,参差不齐,路面宽度减小。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泛油的轻重程度,采取铺撒较粗粒径的矿料予以处治;对啃边的处治方法是设置路缘石、加宽路面、加固路肩。
3水泥混凝土路面通病及防治措施
3.1混凝土板块裂缝
由于养生不够,表层风干收缩,产生网状、浅而细的发丝裂纹;由于角隅处基层接触面积较小,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大,基层相对沉降就大,造成板下落空,失去支撑,角隅处便产生局部裂纹;切缝时间过迟,造成收缩裂缝和开放交通后路面基层有下沉致使板块折裂;由于施工操作失误或原材料问题产生裂缝。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混凝土板浇筑后,按规范规定时问及时覆盖养生,养生期间必须经常保持湿润,绝不能曝晒和风干,养生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4d;角隅处要注意对混凝土的振捣,必要时可加设角隅钢筋,软土路基地段,可作加固设计,做成钢筋混凝土路面板;切缝时间: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可以切缝。
3.2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填缝料脱落
由于胀缝内的滑动传力杆位置不正确、胀缝下部嵌缝板与上部缝隙未对齐、胀缝材料不良或填灌工艺不当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路面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胀缝两侧的板面即出现裂缝、破损、出坑,严重时出现相邻两板块错台或拱起,胀缝中的填料被挤出路面被行车带走。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胀缝设传力杆的,传力杆必须设在板厚中央处;填缝料要选择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填料不宜填满缝隙全深,最好在浇灌填料前先用多孔柔性材料填塞缝底,然后再加填料;接缝产生挤碎面积不大,只有1cm~3cm的啃边时,可清除接缝中杂物,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补平夯实,当挤碎较严重时,可用切割机械将挤碎部分切出正规和直壁的槽形,然后清洗槽内杂物并晾干,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夯实补平。
4提高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管理对策
4.1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规范与指导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各阶段、各环节对各部门、各参建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是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工程建设市场,避免地方垄断。优化施工招标评标办法,使创精品工程或施工质量好的企业更容易中标,或有更多的机会中标,避免施工单位的恶性价格竞争,使中标价回归理性。
三是建立并完善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形成对各单位的评级与优选制度。
四是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奖惩制度。
五是完善对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与个人的廉政考核与处罚管理制度。
六是建立并完善业主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大纲,明确并规范质量管理的内容、标准、程序、方法、准则等。
4.2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一是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质量的监控与考核。采用定期检查和现场临时抽查等方式对施工质量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关键部位的质量状况进行监督与控制。这样的监督与控制应由业主、监理、质检站等联合控制。对监控与考核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工程内容和要求详细讨论研究制定。
二是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投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检查与考核。重点考虑对承包人是否有合同违法行为、承包商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到位情况、主要施工设备的投入情况、质量控制程序的遵守、材料质量控制情况、施工方案、现场实体质量控制情况、内业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对检查考核的结果要采取两个手段来抓:一手抓激励;一手抓惩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市政道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问题;预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市政道路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市政道路工程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道路工程的特点,因为城市道路除了具有地质、环境、交通和材料等的复杂性以外,还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加大了施工难度,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包括路基、沟槽回填土沉陷,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雨水井、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桥梁伸缩缝和桥头跳车。如何搞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呢?除了科学、全面、严密、精心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把住施工质量这一关。本文就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施工建议。
当前城市道路工程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 雨水井、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中辅助设施多,所以,大多数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 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因此,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就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
对此,施工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回填质量,这就要求施工单位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回填。据我们的经验:中等井背缝隙(大于50mm 宽)可用灰泥进行充填,每层回填厚度≤100mm 分层捣实。小的井背缝隙(小于50mm 宽)可用砌筑砂浆进行充填,每层回填厚度≤100mm 也要分层捣实。为了防止施工疏忽,监理方应加强巡检。必要时采取旁站方式进行监理。
2. 路基填土、沟槽回填压实度达不到标准要求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 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回填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
2.1 危害
(1)不能将所铺层厚内的松土全部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如是道路,将造成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如是管道,其胸腔部位便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使胸腔部位的土压力小于管顶压力和地面荷载,可能造成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
(2)碾轮压实重力产生分力损失在纵坡上使碾轮重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
(3)填土中挟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
2.2 治理方法
施工单位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按照机型不超过有关规定; 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 时应做成台阶;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大于或等于1m 对填土中的大石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 的硬土块应打碎或取出。
3. 土路床整修碾压的问题
3.1 危害
(1)不经压实的土路床,路面结构等于铺筑在软地基上,其软基有较大的空隙,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水分积聚,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使土基稳定性降低,支撑不住路面结构,路面将出现早期变形破坏。
(2)不做土路床工序,便不能及时发现土质不良与软弱土基或含水量过大的土层,当做上面结构层,“弹簧”现象反射上来,将造成结构层大面积返工。
(3)不控制土路床的纵、横断面高程,只控制其上结构层的高程,将不能保证结构层的设计厚度,会出现薄厚不均和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薄弱部分,出现过早破坏。
3.2 治理方法
(1)对技术素质偏低的施工单位或人员应进行培训,施工时做好工序技术交底。
(2)按照路床工序的要求,在控制中线高程(+20mm)、横断高程(+20mm,且横坡小于或等于+0.3%)、平整度(10mm)的基础上,填方路段路床向下0~80cm, 范围内, 挖方路段路床向下0~30cm 范围内要达到重型击实标准95%的压实度(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时达到98%)。
(3)路床工序中的密实度项目和路面各结构层一样是主要检查项目(即带项目),不做土路床工序等于密实度合格率为0,按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判定应属不合格工程,因此,必须加强土
路床工序的质量控制。
4 人行道施工中,盲道口道板安装不牢,易脱落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且突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一些问题,极易产生道板脱落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缺陷。
监理方应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中,提出特别要求。在施工中应要求施工单位特别注意此处的施工质量, 注意砂浆标号、干湿度及砂浆的饱满度。必要时可要求用于此处的砂浆标号提高一个等级。监理时也要加强巡检。
5 过路管沟处路面出现裂缝
市政道路工程中,有许多管道需要通过行车路,如排雨管道、过路的电力电缆、通讯电缆、自来水管道等。施工这些管道要在路床施工前进行,这样就不存在压实度不足的问题。这一点要特别加以注意,以防止因压实度不足产生路面裂缝的现象。
在管道底部回填施工中,应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灰泥填管道护脚处的狭小部位,然后以虚铺≤200mm 的厚度,进行人工夯实,夯实遍数不得少于5 遍。管道以上,人工夯回填完两层后,进行机械夯实。并在两侧放坡,完成回填,以避免出现上下直通缝。
提高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管理对策
1. 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
1.1 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规范与指导工程建
设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各阶段、各环节对各部门、各参建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
1.2 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 进一步开放工程建设市场,避
免地方垄断。优化施工招标评标办法,使创精品工程或施工质量好的企业更容易中标,或有更多的机会中标,避免施工单位的恶性价格竞争,使中标价回归理性。
1.3 建立并完善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形成对各单位的评级与优选制度。
1.4 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奖惩制度。
2. 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2.1 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质量的监控与考核。采用定期检查和现场临时抽查等方式对施工质量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关键部位的质量状况进行监督与控制。这样的监督与控制应由业主、监理、质检站等联合控制。对监控与考核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工程内容和要求详细讨论研究制定。
2.2 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投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检查与考核。重点考虑对承包人是否有合同违法行为、承包商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到位情况、主要施工设备的投入情况、质量控制程序的遵守、材料质量控制情况、施工方案、现场实体质量控制情况、内业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对检查考核的结果要采取两个手段来抓:一手抓激励;一手抓惩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结束语:
总之,只要从思想上重视、管理上及时、技术上合理、措施上得力,从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各方面、各环节齐抓共管,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可以预防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