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化;信息化;一体化

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现代化方向,是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反映了深化平安建设、维稳反恐处突的迫切需要,是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积极作为;顺应了现代警务的核心理念和改革趋势,是实现警务机制改革的必然途径。

一、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公安部全面部署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首次明确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总体框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式形成。实践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保障防控警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警力处于倒三角状态,使得数量本就不多的警力在治安防控和基层工作中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通过机构改革、部门重组等方式,调整管理体制,精简机关人数,释放机关富余警力充实基层,推动警力下沉,深入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增强一线警力;同时,整合各警种巡防力量,屯警街面,提高街面见警率,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实现警务前移。

(二)加强硬件投入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基础、装备等硬件的强力支撑,先进的硬件能够规范警务工作,提高警务效率,各地公安机关在政府的财政经费支持下,在硬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如城市视屏监控系统、公安信息化作战系统、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侦查破案高精尖装备、巡逻车防暴车、民警单警装备等。

(三)坚持信息主导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制度的客观要求。信息化警务在各地被不同程度的贯穿到公安工作特别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鼓励动员民警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通过治安监控系统、大情报平台收集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判,能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状况,定期信息预警、信息导警、信息导防,从而实现有效预警、精确打击。

(四)网上网下同控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社会,公安机关应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各地公安机关通过街面视频监控、社区警务、街面巡逻防控、行业场所阵地控制等手段管控网下战场的同时,将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着力打造虚拟社会防空网。通过开设“网上公安局”、“网上警务室”、“社区民警QQ群”等警民联系平台,扩大虚拟社会防控触角;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站、网吧等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舆情24小时监控,及时筛选、研判有价值的情报线索,及时开展引导,确保舆情稳定。

(五)发动群防力量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要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构建综治牵头、公安主导、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治格局。公安机关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充分发动和组织基层治保会、村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等群防群治组织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在单位学校指导成立护院队、护厂队、护校队,发动居民区的居民和商业街的商户,积极开展看楼守院、调解纠纷、义务巡防、安全提醒等治安防范工作。

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成因

(一)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

构建多维度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起着主导和纽带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及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但是当前,少数地方党委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不到位,投入不够,推进不力,使得宏观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框架和有力的协调支持。一些部门和组织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治安防控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出现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愿参与支持配合公安工作的情况。此外,有些地方的群防群治力量薄弱,有的甚至基本虚设或处于瘫痪状态,使得公安机关往往陷于单打独斗的困境。

(二)公安机关警务理念有偏差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领导和民警在打防理念上还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治安防控方面的工作有关业务警种和部门都在抓,建设防控体系是搞花架子,作用不大;有的认为破案打击是公安主业,打击易出成绩、防范难见成效;有的认为构建防控体系涉及面广、任务重、周期长、难度大,特别是整合资源难、统筹协调难、推进落实难,公安机关孤军奋战难有作为。另外,运动式打击、设置各种考核性的指标体系等都是基层公安机关构建防控体系的常规做法,多数公安机关很少考虑本地性化的建设方案,而是简单执行上级要求或参考复制其他地方做法。

(三)各警种协作联动不紧密

一些地方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和整体联动,在情报信息、警力资源、应急处突、打防管控等方面各行其道。比如,公安机关中与治安防控直接相关联的警力有派出所民警、交警、城区巡逻民警等,这些巡逻防控力量缺乏统筹整合,导致巡防网络不密,既造成警力重置浪费,又出现部分街面场所存在巡防死角等问题;侦查和治安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打防信息通报交换制度,打击和防范工作脱节;另外,各警种的业务信息由于权限问题,还不能互联互通,造成情报信息重复收集、利用率低等。

(四)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

目前,公安科技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及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部分地区用于治安防控的财政资金紧缺,软硬件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其二,公安机关在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物的投入的同时,对警务人员信息化运用技能的培训则显得相对薄弱,而警员由于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差异,对治安防控信息化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机制与工作流程的了解则无法满足警务信息化的要求。

三、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根本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以公安的有限资源根本无法应对社会的无限治安需求,无法维护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社会化是完善和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坚持的路径。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充分依靠综治部门协调各方的牵头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参与防控体系建设。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各企事业单位治安综合治理职能,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整合社会力量,高效配置防范资源、有序衔接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治安防控社会化进程,使治安防控由公安单打独斗变为社会共同管理。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打造治安防范共同体,建立安全防范互助资金制度;按照“分类管理、行业自律”原则,指导成立行业治安管理协会,建立等级化管理制度等,推动实现治安管理组织化。再次,发动社会人力资源,创新开展群防群治。过去发动群众以教育宣传的手段、自觉志愿的方式为主,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和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信息化、多样化的要求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迫切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来抓人力动员工作。社区民警和基层组织除了要继续强调各种社会组织和辖区群众承担治安责任义务的自觉性以外,还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政府统一购买、企事业单位认领、社会组织有偿合作等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人力参与群防群治,推动实现安全服务市场化、治安防范全民化。

(二)信息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有力支撑

信息主导警务是新形势下提高治安防控效率和效果的客观需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技术支撑。做深信息警务,首先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动员全警采集,加速信息录入、整合;大力推进治安、交通、消防、出入境等警种基础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治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挖掘使用海量的指纹图像、交通安防等监控视频数据资源,使用云计算进行智能化处理;依托“公安云”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构建“云搜索”、“云指挥”、“云侦控”等深度运用信息化系统,为治安防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次要推进信息整合,要全面整合警种、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将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视频监管控系统有机整合,最大限度的开放治安、交通、消防、网监、出入境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查询管理权限,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第三要推进实战应用,加强警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系统的强大实战功效,通过警情监控、数据分析,实时对社会治安形势开展研判,研究发案规律、查找防控短板、制定有效措施,做到分色预警、动态布防、精确打击,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使警力跟着警情走,不断增强警务部署的科学性、打击整治的实效性、巡逻防控的针对性。

(三)一体化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重点内容

集打击、防范、管理、控制于一体,建立一体化的大格局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应有之意和重点内容。一体化要求视频监控、路面巡控、社区防控、阵地管控、网络导控、边界堵控一并防控布局,形成全覆盖、全时空、立体化的防控网络。完善视频监控,需要政府加大公共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单位积极开展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做好本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单位周边辐射。通过织密视频监控网,消除违法犯罪的空间盲点,实现全方位防控;织密路面巡控,积极整合以巡特警、派出所民警为骨干、社会化专职辅助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街面巡逻资源,逐步完善巡防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巡逻模式,最大限度地屯警街面。强化社区防控,要加强创新社区警务室建设,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遏制社区可防性案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同时积极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提升社区警务效能,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加强阵地管控,要求治安民警结合日常检查等工作开展基础信息大采集,及时、全面地将辖区内场所、行业、人员等基础信息采集入系统;构建网络导控,要求治安民警与网安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实名登记措施,加大舆情引导及舆情监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严密边界堵控,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地方路网现状,对各级公安检查站、卡点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设置,构筑治安屏障,提高查缉管控能力。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工程,也是重点难点工程。公安机关要不断摸索方法、创新机制,才能使防控工作适应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要通过改革,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防控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实现防控全时空、全天候、全覆盖。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2

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社会契约论、市民社会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进行归纳分析,规避社会管理中一些狭义及有局限性的思想,得出社会管理的核心和影响因子,并结合新时期政府社会管理政策的重点和社会的需要,以公民为主体、强调政府责任和人的因素,以增进全民福祉为目标来建立社会管理指标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规范系统原则、全面多元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发展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

文献法、德尔菲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体系权重

根据相关理论思想,我们将反映社会管理的指标分成社会规范、市容环境、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城乡统筹、社区建设和城市幸福感知程度等七个维度构成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萨蒂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也是一种最优化技术,它把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以此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可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层次分析结构。根据上文所构建的社会管理水平评价体系,将问题所包含的各因素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评价的总目标层,即社会管理水平总体水平;第二层是准则层,即社会规范、市容环境、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城乡统筹、社区建设、城市幸福感知程度等七个一级指标;第三层是子准则层,即23个二级指标;最后将84个三级指标作为第四层,即指标层。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聘请熟悉此方面情况的有关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两两之间采用指数标度法、1~9标度法或其他标度方法评分(见表1、表2),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构造判断矩阵。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其中对于n个准则的准则层来说,可以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U=(uij)n×n。u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相对于目标重要值。显然矩阵U具有如下性质:uij>0且uij=1/uji。对于每个准则层下的子准则层和指标层,也进行同样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三级比较判断矩阵。

第三步,根据判断矩阵初步计算准则层、子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权重。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求解如下的特征方程:(UW)=λmaxW。其中W为对应于λmax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wi就是对应于各准则(或各指标)的权重,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第四步,计算总权重。上文分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分别计算了权重,用各准则层的权重乘以其下各指标的权重,得到总的权重。总的权重也要通过一致性检验。但也有最新研究指出,使用AHP方法不必检验总权重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中,总权重的一致性检验可以省略。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在体系的具体计算过程中,使用了yaahp软件进行计算机求解,判断矩阵的评分标准采用e^(0/5)~e^(8/5)指数标度法。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3

一、坚持正确方向,围绕大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牢牢把握我区改革发展这条主线,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情、区情教育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要把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基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农民讲堂等阵地,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经常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纪念征文、知识竞赛、群众文艺、报告会、座谈会、红色旅游、主题实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倡导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全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伟大事业上来,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宣传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保障

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身边的典型,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干部群众一项重要必学课题贯穿始终;倡导“八荣”、反对“八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本地区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够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要充分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紧密联系自治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经济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社会和谐有序带来的好处,从而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教育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利用学文件、讲党课、办展览、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力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演讲、征文、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从思想上认清我区改革发展的形势主流是好的,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在我区的发展进程中,也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只是前进中的、可以解决的、暂时性的问题,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4

一、前言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为社会保障,其亦为社会文明与进步重要的标志。在当前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整个过程中,社会保障的全面建设与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息息相关,其亦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重要的内容。党的十报告指出对大部门制改革要稳步推进,要健全部门职责的体系。此外,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强烈需求建立完善权责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取得稳步发展与长足进步的同时,亦存在法律与制度建设的滞后制约统一管理机构的形成、社会保障机构设置不均衡且机构职责不清、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多且较为分散等不好的现状[1]。对社会保障概念进行界定,一直未达成统一共识,即使是社会文件中关于社会保障功能的界定亦是较为模糊且经常的变换,而这造成社会保障工作具体的内容不具统一的标准。现行机构的设置中,地方以及中央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且基层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权责划分不清,造成社会保障资源不合理的配置,管理效率较为低下。作为大部制改革成果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养老保险是其社会保障业务的主要内容。此外,其还具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部门,而散且多的部门导致管理混乱。

三、健全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对策

第一,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建设。

遵循社会保障运行管理的内在规律要求,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组建统一高效、依法独立运营,不依附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个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与管理机构。社会保障的经办机构应该确立法人治理的结构,采取理事会领导、总经理负责的制度[2]。专家、雇员代表、雇主代表以及政府代表组成理事会。组成理事会应该保证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运营管理可以广泛反映各方利益及意志,保证社会保障的基金可以获得有效管理以及合理的使用。对经办机构内部运行的机制要不断的优化,在薪酬标准、人员聘任以及经费来源采取更灵活机制。此外,应强化监督的机制,扩大理事会中社会人士比例建立审计监督、信息公开、绩效评估等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高效、公平透明的运行。

第二,构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综合平台。

依据中央管办分离与政事分开相关的要求,应该从各行政部门中逐步剥离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的事务性职能。将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机构作为依托,对现有医院进行整合,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综合的大平台进行构建,为农村以及城市各类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均等化的服务。社会保障事务性的所有工作应该实现后台一个系统、前台一个窗口对外。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社会保障卡、网络、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建设,将服务水平、监管效率以及运行效率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整合各项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对社会保障管理综合服务的大平台进行构建,可以将管理服务规模效益充分发挥,对服务效率的提高、改善与保障民生、群众社会保障事务的办理起重要的作用。

第三,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核心,而这意味着重新整合相关部门原有职能,将对部门现实的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将触及与改变领导与下属、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中央与地方等各种利益的关系格局,这亦为此次改革的难点[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三方面措施。第一,通过立法对政府社会保障的职能进行具体且科学的界定,使政府社会保障的只能法定化。第二,进一步法定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社会保障行政机关的设置与职能。第三,用法律的形式具体规定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等。

四、结束语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5

推进实验室建设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海隆集团的专业研发机构—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定位,是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李鹤林院士担任中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长多年,对国内外石油管材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仅参与和组织海隆集团的科研项目,还对海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海隆研究所贯彻企业宗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建议下,海隆研究所成立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和服务部门:油井管腐蚀实验室和失效分析实验室。培养失效分析专业人才,通过对客户的技术服务、科研合作,巩固和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遵循李院士的指导,购置了扫描电镜、能谱仪、拉扭组合试验机、显微硬度计等设备,聘请了失效分析专家吕拴录,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为研究所培养出余世杰、龚丹梅、赵金凤等失效分析专业技术人才。两个实验室的成立,为海隆集团的售后服务以及新产品研发检验、市场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供失效分析服务的基础上,海隆集团与中海油某油田建立起了长期的科研业务合作关系,并促进了海隆集团钻杆产品在中海油所属油田的销售量,直接促进解决了海隆集团7000万元应收账款的回收,为企业的经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高海隆研究所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把海隆研究所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专业研究机构,李鹤林院士提出了建设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利用3~5年的时间,把海隆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级的石油管研发中心。在李院士的指导下,以海隆集团为主要建设单位的上海海隆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通过上海市批准立项,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

突破技术难题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海隆集团近几年研发成功并进行转化的新产品有HLAS系列低温钻具、V150高强度钻杆、无磁钻铤等。

1.HLAS系列低温钻杆的研发

近几年来,俄罗斯等国已开始在北极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低温钻具是针对高纬度地区石油钻采作业的专用钻具。为了开发针对俄罗斯市场的低温钻井机械,中石化成立低温钻井机械课题组,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进行科研攻关。李鹤林院士积极帮助海隆集团介入课题研究,并依据企业实际承担了课题中低温钻具的研发内容。此后,李院士主持制定了低温钻具的研发计划、技术路线,并首次提出了-60℃储藏、-40℃使用的质量标准。在李院士的指导下,低温钻具开发工作很快取得了成功,并迅速进行了成果转化。2009年,国内首批低温钻杆在海隆集团下线并销往俄罗斯,为企业创汇230万美元。

2.V150高强度钻杆的开发

塔里木油田是我国的主要产油区,也是采用钻井新技术最多的油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产8000米钻机的研制成功和使用,塔里木油田深井、超深井钻采比例大幅上升,标准钻杆中最高强度等级的S135钻杆已不能满足超深井钻采的技术要求。李鹤林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后,迅速调整研发力量,成立了V150高强度钻杆研制小组。经调研,国内尚无V150高强度钻杆实际下井应用的案例。时间就是效益,为此,李鹤林院士亲自出马,从特殊高强钢冶炼、无缝管轧制,到质量评价方案、技术标准制定,他迅速与天津某大型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指导研发人员迅速开展研发工作。在李院士的辛苦努力下,V150高强度钻杆的研制很快取得了成功。2011年,海隆集团首批7000米V150高强度钻杆销到塔里木油田,实现销售额1020万元,成为国内首家批量生产可实际下井应用的V150高强度钻杆厂家。2012年9月,塔里木油田同海隆集团又签订了第二批3000米高强度钻杆,总价值达到5000万元。

3.无磁钻铤的研发

无磁钻铤研发项目是李鹤林院士在海隆集团主持的又一新产品研发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李院士亲自研究确定特钢成分,联系炼钢厂家、轧管厂家,直到产品试制成功。无磁钻铤产业化后,仅2011年就实现销售545万元。

产学研成果显著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李院士为海隆集团设计了边建设边科研的发展模式,即以科研开发项目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为方式,以上海地区的高校、石油领域院校为重点,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目前,海隆集团已和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石油管材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设立了西南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海隆科研基地。产学研合作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所各类科研项目的开展。截至2011年,研究所共开展科研及技改项目30余项,取得成果20余项;获得国家重点技改项目立项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上海市科研项目立项8项,宝山区科研项目立项7项;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1736万元。海隆集团与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建设的“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批准;海隆集团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获得“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国家级先进集体及上海市先进集体,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优秀创新团队。袁鹏斌所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和宝山区第六届拔尖人才,欧阳志英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荣誉称号。

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以及院士专家的言传身教,对人才的提高和培养是很重要的。海隆研究所的许多年轻科研骨干正是通过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这一互动形式,不断成熟起来。2008 至2009年,在市科协的支持下,海隆集团科协与海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举办了三次“653工程”—“数字测量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创新技法及理论”研修班;2010年9月,举办了“材料热处理模拟技术培训班”,潘建生院士、顾建峰教授亲自授课,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参加了培训,获得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通过培训,一批青年科研骨干目前已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为海隆集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6

2011年6月20日,一位名叫“郭美美baby”的博主在新浪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哗然大波,而同时有一系列不利于红十字会的负面报道为挖了出来,红十字会由此陷入了深深的信誉危机之中。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红十字会危机为什么会发生?红十字会危机暴露出中国慈善组织存在哪些问题?红十字会改革路在何方?

二、我国红十字会存在的问题

(一)官方色彩浓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属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从中央到县乡一级,各级红会都与政府体系层层相关。并且负责各级红十字会的责任人也由政府任命。红十字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由于习惯了在政府的保护下开展慈善公益活动,那么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非营利组织难免会带有一些官僚式的处事作风,慈善设租寻租行为便会发生。

(二)政府监管越位。红十字会为国家副部级单位,其组织内人员享有事业编制,其实就相当于政府机构。红十字会的组建以及日常管理中的多方面内容都会多多少少地受到政府的管制与要求,这就使得红十字会始终难以与政府相剥离。当红十字会出现信任危机后,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下降,公众的愤慨一触即发并对红十字会进行大肆批判。

(三)自身管理存在缺陷

1、财务信息不透明。网络时代信息流动的加速与红十字会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信息的低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免会使得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难以令广大民众满意。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情况饱受争议,中国红十字会便首当其冲。

2、治理结构失衡。我国红十字会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社会认可度较低。机构人员尤其是组织内部的高层人员,通常是由政府官员和社会精英或是部门高管组成。但红十字会忽视了对组织内部人员的整合。目前理事会和监事会是我国红十字会内部的两个必备机构。红十字会的结构设置、人员组成以及权责关系往往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行安排管理。但是关于监事会的法律条文只是简单的做了规定并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红十字会专业人才匮乏其属社会工作领域需要社会工作和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和品牌营销以及公关管理等各种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全部来自于政府部门,专业的从业人员很少,红十字会管理层用着与政府同样的逻辑运营管理红十字会并且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运作红十字会是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其复杂程度毫不逊于商业公司。由于红十字会长期缺乏专业人才这导致红十字会内部官僚化严重且效率不高。

(四)问责机制不健全。1996年后我国的政府正式提出双重管理体制,即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审核、两头负责和共同监管的原则。但登记机关和主管单位都无法对非营利组织起到有效的监管。第一登记管理机关自身能力有限,监督和评估能力不高;第二业务主管部门没有深入了解非营利组织结构及其运行,同时也不愿负责任。目前对于红十字会的外部监督仍然使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还没有采用“第三监督”的模式。造成对红会的业绩评估不详甚至出现虚报。红监会对红十字会的监督流于表面,缺少“第三监督”的专业性质。

三、推进红十字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红十字会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协调好政府与红十字会关系,使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强化组织理念,明确崇高的公益理念可以对组织的方方面面起到巨大的监督作用,它构成社会组织内部监督的核心。通过使命的监督可以确保社会组织高层领导以事业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支撑,促使组织经费高效、廉洁地用于公益目的。

(二)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公开透明是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保证,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公开透明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对社会组织财务状况的监管,以防止社会组织中挪用公款、财务混乱和过度浪费等行为,切实维护利益关者的利益,保证组织的资源得以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同时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社会组织财务状况的监管包括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提升红十字会的科学管理和信息公开水平。

(三)全面建立综合性监督体系。红十字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就是有效的监督。要建立并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监督体系。应加强对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研究,改进目前的章程范本,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形态制定多种形式的章程范本供社会组织选择,对于社会组织的成立登记和日常管理都应以审查章程为重点使其内部管理制度合法化标准化具体化。

四、官办非营利组织的改革思路

政府在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返还职能。政府应改变固有的国家与社会对抗和传统的政府要控制社会的观念,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应该大胆的把一些职能返还给社会,使其逐步培养和提高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为最终实现高度文明和民主的社会而努力。

(二)完善法律、放宽规制。政府对民间组织的限制还太过于严厉,民间组织受到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同时也还受到同业竞争和跨地域的限制。因此政府应看到民间组织对于实现民主政治、实现基本人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适当开放对公民结社自由的限制,对社会团体的范围扩大,促进公民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解决日益增长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三)依法管理、依法监督。非营利组织大都不相同,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非营利组织可能会背离宗旨或违法乱纪。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行政和司法等部门来协调和仲裁。当前有关行政机关在管理和监督方面超越职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政府官员往往注重经验而轻法律,甚至直接干预社团组织负责人的任选。因此政府必须严格实行依法行政,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黑箱操作,整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四)因势利导、善加运用。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民间交往可增进国内的团结。我国党和政府很早就注意发挥人民团体和民间组织在解决国内矛盾和处理外交关系上的作用。我国的民间组织已经吸引进了国外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经验并且广泛的开展合作和学术交流、以此来更好的推动促进相互的了解和信任。政府应善于利用这一优势去解决国际国内存在的难题,促进国家的统一并扩大我国在各国人民中间的影响。培育出一种民间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减少腐败现象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