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 创新 培养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主人翁的心态、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展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成人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趋于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向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正在向成熟的指标发展,正处在社会人格化的过程中。

(三)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又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前瞻性

青年时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得高中生经历充沛、血气方刚、反映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生生理及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班会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同于以往,从学习到生活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将被甩到后面。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将成为自己未来个性发展的前提。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灌输思想外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自主意识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陶行知说过:“游泳就须在水中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所有教育活动,如班会、团会、联欢会、班费管理、劳动组织、自习管理等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实施并完成。但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这“放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干部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管理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所不同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的快乐。譬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值周班长制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由班干部开始,进而普及到一般同学,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教师只指导其方向,出现问题时同学们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值周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体味,以主人的意识和姿态去要求自己,收到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当然,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自主管理同步的自主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成人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成人性是指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高中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同时他们又思想幼稚,缺乏理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如,他们自视很高,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从别人意见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真正以“教仆”的身份去面对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教育。

成人性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行事做人都要依“法”而行。如青春期教育。我们都很清楚,青春期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可视为洪水猛兽;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行政命令,强制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再如:学校管理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依“法”而行,奖惩并用。这“法”应是学生意见与校规校纪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旦产生,就在班级就具有了法的威力。作为学生就应明确如果违反或背离了“法”的要求,就必须接受惩罚,因为高中生是有独立尊严的人,已经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明白奖惩对于自己的利害关系。

(三)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1.支持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的行为。

班级管理中的改革创新行为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行为可能有悖于常规,但只要这种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不违背校规校纪,我们就应该认可并支持。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老师。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是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挑战就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3.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清楚理解拓展思路的。在班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 ,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定期进行的“点子之辩”、“我之新见”等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头脑更活跃了,不走寻常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后形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2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既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和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或家长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下功夫,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培养 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受益一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既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和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或家长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下功夫,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对阅读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一、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就如同人生的一张白纸,他们对所读的书印象最深,书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将来的学业、生活和事业。“哪些书籍曾对你的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对读书,许多学者们所持态度有惊人一致:“作为学者,读书如同吃饭,否则就会思想枯竭。”

2、阅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传统的书、报、信件,现代的网上信息等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所以,阅读是人们生活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学会阅读也就是学会生活。阅读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3、阅读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们的创造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而阅读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阅读本身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和书本不同的观点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4、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如果不会阅读,也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正如大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自身的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龄的学生中出类拔萃。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上述可见,阅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等如此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孩子喜不喜欢阅读,与教师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学生学习阅读的初期,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家长多推荐,提供给学生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以此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进行专题阅读。专题阅读,是指学生确定阅读专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训练价值,在进行专题阅读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外国童话和中国神话传说的异同》、《安徒生童话主要人物分析》《童话和金庸武侠小说》、《童话与动漫》等等。学生确定主题后,课后自主阅读,然后定期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最后小组写出结题报告,老师做出幻灯片,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这个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讲童话故事比赛,小品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宜对学生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年幼的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儿,一会儿翻翻那本儿。对此,教师和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学生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感到心满意足了。一般说来,从一年级开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观察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管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自主学习;总结;学习平台

一、初中语文课程现状和课改趋势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哲学理念落后于现实,教材模式的单一,选择性差,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实验;考试改革难以突破,背景环境不佳;仅重视教师作为教导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作用。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抓住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处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2. 注重学法指导,创设超市式学习平台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方法上探究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妨模仿超市的自选方式,开展自由选择式的学习活动。它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老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各取其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3. 优化学习组合,开展合作的学习方式

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自身技能的提高。具体的分组方法:可以是兴趣相投、性格相似的分成同组;同桌同座、同路的分在同组;思想、学习、生活能得到互相帮助的分成同组;或者根据成绩的好、中、差分组。

学生每个人对知识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和督促以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共事、共进,间接地帮助其实现教学效果的期望,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4. 引进柔性的教学管理,运用激励的教学评价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采用的是非强制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潜在影响,把教师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职能是教育、协调、激励、互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解除传统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少些军训的架势,多些民主的互动,使其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是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去实施,去创新,并且自己去评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4

口语训练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出发,根据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循序进行,训练的过程要呈梯度渐进。这在新大纲上有鲜明的体现。从内容上说,低年级要求“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中年级“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高年级“转述别人讲话”,可见难度逐渐加大;从方式上来说,由复述、讲述到转述,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方式越来越复杂。而口语交流的互动训练要求也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其别提到了学生口语交际情感的培养,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切不可提出过高要求,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鼓励、表扬,使他们敢说,愿说,善说。

口语训练既要体现纵向的梯度发展,又要体现横向的相互融合,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教材,抓住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技能点、知识点、情意点的相互融合。

二、综合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因此口语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要加强内容与方式的综合化。

1. 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听的能力越强,不仅能够摄取更广泛、更丰富的说话材料,而且能加深在口语交际中传达意思的理解,使口语表达更准确,更丰富。读既能够积累语言,又可以利用获得的语法等知识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另外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提供了生动的说话范例。而写的严密性与条理性,能够矫正说话过程中常出现的语病,提高说话质量。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

2. 加强口语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训练的联系。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和事情的诸多联系,才能把内容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而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口语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说话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都反映在思维活动上,思维敏捷则语畅,思维钝缓则语塞。同样,丰富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把内容说得生动有趣。

3.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我们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中寻找口语训练因素,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互动性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更加突出了口语的交际功能。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师范作用不可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坚持说普通话,要懂得你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向你模仿学习的过程。

2.角色地位要转换。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式甚至责问式,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

3.评价要引而不露。在口语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表达不足的地方,更多地要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引导和矫正,这样既可以使交流得以继续,又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训练要面向全体。口语训练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又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等各种形式进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5.内容要利于互动。教师在选择说话材料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能否实现互动的目的。

四、情境性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说话内容、形式的要求,采取下面的几种方式:

1.语言调动。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并在交流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使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2.环境渲染。根据口语训练内容,为学生营造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

3.表演激趣。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使学生口语表达更能符合角色特点。另外,表演还需要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表达的效果。

4.课外延伸。课内的情境教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课外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训练空间和多样的训练形式。教师在训练途径上要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实践性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5

“说”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看法的能力。虽然说只要是生理、心理正常的人,天天都要说话,然而却并非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敢于说话、善于说话。同样的话题,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其效果是大相殊异的。因此,说话能力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口头表达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如大量的交谈、讨论、口头传达会议精神、布置工作、即席发言、教师的教学用语、学生的答问等都离不开口语表达。文章不见得天天写,而话却要天天讲。据统计:人平均每天有一小时在说话。这样,每个人一生的说话时间加起来,至少有两年半的时间。如果将这些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1000部平均每部厚达400页的共的著作。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育心理工作者统计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就表达方式而言,说较之写运用得更为广泛。对于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律师、教师、主持人、商贸谈判人员等,更是离不开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书面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口头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类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有了书面语言(文字)之后,口头语言仍然是人们最基本、最常用、最广泛的交际工具,而口语表达能力也已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是否愉快,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口才好,善于说话的人往往比较受欢迎,他能使许多原来不相识的人彼此了解还能为人排忧解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能化解矛盾,医治他人的忧伤,使人们的生活更愉快、更美好、更幸福。

二、口头表达能力是展现自我形象、体现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形象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公众展现出的本质特征,并进而给公众留下的关于这个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和评价。任何人的自我形象都是客观的、多面的、立体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去了解他,认识他,得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这些角度和渠道中最直接、最简捷的一种。通过这种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对这个人的贤愚高下做出判断。它往往给人以“第一印象”,持久地起着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才能的具体反映,是一个人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知识底蕴、道德情操等的感性显现;所以,人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判断出这个人的品德和学识水平如何。正如先哲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所说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确是展现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可以展露自己的才智和学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得到人们的了解、信任、支持、帮助和合作。俗话说:“七分本事,三分机遇。”本事再大,如果缺少捕捉机遇的技能,面对各种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同样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口头表达能力恰恰是这种技能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手段。有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能推销自己,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竞争中如鱼得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人则有可能坐失良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筹莫展、毫无作为。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认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1986年元旦,英国女王为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弋登格里斯授予爵位,其主要功绩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说话的水平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现代社会,各个公司、企业招聘人才都要进行面试,口才不佳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职位并受到重用的。事实证明: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识的标志,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讲究办事的效率。由于时间宝贵,人事日繁,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日益紧凑,很多时候都要求人们谈话要节约时间,讲究口头表达的效率,尽量把话讲得清晰、简洁、容易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的留传和转换的技术日益完善,使得作为信息的口头语言,其传递、储存、检索、转换的功能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人与计算机的对话越来越普遍。人们可以在天上、地下、海底、宇宙进行远距离的口头通讯,这就要求说话的人必须发音准确,符合语音规范和语法规范,否则机器就会“听”不懂,从而拒绝回答或者拒绝服务,影响对话的效果。在这个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听别人的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就难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现代社会的高速变化还特别要求人们具有出口成章的能力,掌握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把话说得好听、动听。所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语文的学科特点是言语性。“言语”存在于“语言”中,“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习言语,而学习言语就包括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即学习“个人的言语组合”,具体表现为“口头语言的听和说,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陆俭明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三个:第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第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审美情趣和文化品质;第三,让学生具备有一定的综合言语的技能,特别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语言表达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句式和语调语气等。课标中也提到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提出“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的要求。所以,“说”的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6

一、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首先,我们谈谈语言的学习形式。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语言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通常,“一岁到五岁之间”的儿童学母语学得最快最多,在此期间,儿童除了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言。”为了使婴幼儿理解语言,父母和其他人常借助不同的手势、实物、图片和其它东西,同时不停地重复同一语句对他们进行训练,直到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给婴幼儿提供了听和模仿的机会。这样的训练重复多次,孩子们就会逐渐学会把“老师们”说的话和手势、实物、图片以及其它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明白“老师们”说的是什么。这样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能自如地使用母语是同一行为重复多次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学习外语,比如英语,中学生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且英语课堂之外,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几乎全与汉语有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不用说用英语同他们交谈。“因此,教师有责任多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学会流利地使用语言。学生们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精确度上。”

其次,婴幼儿学习母语的愿望非常强烈,学习活动连续不断。只要他们不睡觉,就会坚持学习他们所需要的话语,从不厌倦,从不踌躇,从不间断。但对于学生学习外语来说,他们就可能缺乏动力。因为据他们看来,外部世界距他们很遥远。他们视外语学科如其它学科一样,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考。关于学生用书,众多的严格控制性练习和不间断的测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因此,学生有时感到教材枯燥乏味。再一点是当学生与操本族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他们还需不时地使用母语,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种英语加汉语的表达方式减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学生们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掌握一门外语。因此,英语教师应该而且必须经常地激励学生。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尽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安排一些语言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语言在课堂外仍然有用。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己组织活动。从而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外语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用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纠正或不纠正他们所犯的语法和语音错误,而用正确语言反复重复学生已讲过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激励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言学习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第三,关于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母语干扰问题。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于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二、语言学习的目的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精心设计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假如我们没有口头语言和后来的书面语言,我们就不可能创设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纵观日常会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你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据语意表达自己和与人交际,而不需要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规则。

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为交际服务。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同记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的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学好语言。这正如FranccesGorbet所说:交际不能服从于语法。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学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婴幼儿学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学老师认为,使用该教学法可以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他可以教、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序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以“Af-ter you,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After you”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那么知道这条短语和会分析它又有何用?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教研组长的英语教师在应邀向带领学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教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教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yes”,这使得几位外籍教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教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教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教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一位被认为是称职的英语教师,除了读英语单词和课文外,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只会说汉语。她被认为是位称职教师,只是因为她能按照英语课本清楚地解释语法内容。这种不足,是由于她在上学时就只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