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1
关键词:教学衔接;顺畅;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2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课前准备 精心实施 训练与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启动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了。随着改革的普遍推开,一个核心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佳方法。但如果看看我们周围的地理课堂,现状却是让我们触目心惊的:首先初中学生普遍把地理学科作为副科,不给于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采用较为单调的方式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接受率很低。结果也很明显: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上课,但学生却兴趣很低,学得很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地理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 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
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1]例如,我们上课常用的讲授法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5%的知识,阅读法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10%的知识;但如果使用实践练习的方法则可以保留75%,快速使用的方法竟然保留达到90%。由此可见,课堂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变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二、 教师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理课堂作为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对其有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教师应该重点准备以下几个方面: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能正确运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够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这些都具备了,才能说你已经有了上好高效课堂的基础。
三、精心实施
实施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环节。要做好这一步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方法得当。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2]一堂好课,不一定要采取哪一种固定的方法,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找出一种既能清晰流畅地讲清教材知识,又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比如初一地理教材中的“地图”这一节,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备课中经过研究,果断采用让学生实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画一幅校园平面图。先把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负责量算各建筑物的长宽及距离,确定比例尺;第二组负责分辨各地理事物之间的方向;第三组负责确定表示地理事物的图例和注记;第四组负责把前三组的成果汇总画出校园平面图。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许多基础知识不须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3、选用合适的教具。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图多,绝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以在图上展现。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多使用地图册、地球仪、多媒体等教具,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学生对于地球的公转过程难以理解。我在教学当中把地球的公转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光照图,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通过多媒体过程演示,学生对这四个节气的异同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实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4、合理掌控教学进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应该自始至终把握着教学教学的节奏:从目标展示、课程导入、合理分组、内容讲解、重点突破、难点释疑、效果评价,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方法的掌控: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用什么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②学生注意力掌控:据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每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致为25—30分钟,过了这个阶段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尽量把新课讲授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30分钟,剩下的时间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总结,达标训练等主动性总结训练,争取知识当堂掌握。
③课堂纪律的掌控: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并且各有各的特点,所以课堂经常容易出现各类突发事件,影响教学进程。实际上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够随机应变,果断行动,尽快处理突发事件,使之不至于影响教学的进程。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声音、图片、实物投影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海陆的变迁”一节时,我先播放日本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它和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先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讲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讲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对照思考,主动讨论,慢慢明白了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引发地震的基本原理,轻松高效地掌握了知识。
四、训练与评价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不是以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来评价的。所以,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精讲多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要精选一部分紧扣课堂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最后,小组之内相互检查,做到“人人清,堂堂清”,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提高成绩。对学生来说,有了正确的评价,他们也就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有了努力的方向。
总之,高效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减轻学生负担的必要途径,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不断创新教法、改进学法,才能让地理课堂的效率不断提高,让地理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3
区域地理在地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结论要通过特定区域来体现,并且互为证明。俗话说“知地明理”,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突出地反映在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高考考试说明中,它都约占了1/3的比例。在自然地理部分中,地球运动是一个教学难点。而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一直是重点考查内容,很容易出现新题、变题。区域地理和地球运动都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目前,GoogleEarth数字地球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其全球定位和导航、数据查询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已为大多数网民所欢迎和接受,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地理学科中非常注重区域定位,而这恰恰是中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区域定位能力也一直是我们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关注的重点。所以两者的结合也许能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试图在这一方面作出尝试,让GoogleEarth辅助地理教学。
二、关于GoogleEarth
1.软件简介与安装
GoogleEarth(google地球,又简称GE)是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提供的全球主要城市卫星地图搜索服务。当下载安装googleearth程序之后,只要在搜索框输入城市的名字,就可以出现该城市的卫星地图,并根据需要进行放大、缩小、定位等操作,它提供3D地形和建筑物视图,其浏览视角支持倾斜或旋转。并可以保存和共享搜索和收藏夹,添加自己的注释。通过googleEarth可以方便地查看各个街道、大厦的三维图形,获取驾车指南。
GoogleEarth还有很多功能,可按图层查询学校,公园,餐馆,酒店,机场……
GoogleEarth下载地址及有关google地球的更多介绍可访问官方网站:earth.google.com。下载后运行安装程序即可。注意程序安装时,操作系统(包括显卡、网卡、声卡等驱动程序)要正常安装,所涉及到的安装路径不能包括中文,不然会出现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然后按提示安装即可。
2.教学硬件环境
要理想运行GoogleEarth软件,推荐以下最低的电脑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IntelPentium42.4GHz、512MB内存、2GB硬盘空间、3D显卡、32MB显存或以上;学校教学楼的教室应安装了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师最好配有手提电脑,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由于GoogleEarth软件是英文版,很多命令、功能的使用需要不断摸索。要熟悉GoogleEarth软件的基本操作,最好多查询GoogleEarth网页,多下载GoogleEarth地标。学校能提供有线和无线上网的宽带网络环境。
三、地理难学的客观原因
1.教师、教材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高考不考地理科,带来的后遗症是专业地理教师严重不足。例如,据调查,2006学年,梅州市蕉岭县(人口22万)共有20间中学,共有10间初级乡镇中学没有配有专业地理教师的;丰顺县(人口67万)有一间普通高中的高二地理科教学是由化学教师担任。没有专业教师,也许教学中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山区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的教学缺少挂图、地球仪、模型,无地理园、地理室。很多乡镇初级中学为了节约办公经费,不再征订学生应配套的地图册、填充图册。学生缺少了工具书,没有了练习巩固环节,学习效果便走入了“恶性循环”。
教材方面,新教材很注意内容的生活性、时代性,但不注重内容的体系完整。与旧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很多教材插图没有辅助经纬网。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了一节新课后,不知道该记忆书本上的什么原理和结论,便难于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了。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高中生的地理知识的先天不足。有不少高一学生不知道,也想象不到我国西北地区在哪里。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在地图上指不出印度、美国、俄罗斯、波斯湾在地图上的位置的同学大有人在。“地不明,谈何理!”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就是这个原因。
2.学生身心发展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学生智力发育是有一定阶段性的。当学习的内容超出其大脑发育阶段,难于理解的知识便成为教学难点。对于初一的学生,数学上才开始接触数轴知识,而在地理上,他必须要学会辨认经纬线,分清经纬度;分清东西、南北半球。而经纬网属于球坐标系,高中数学介绍都不多。所以,只要担任过初一地理教学任务的教师,都知道经纬度这一知识点是教学难点。对于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时,必然要遇到日照图的判别,涉及到时间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对俯视图、侧视图的相互转换、球面图、平面图的相互转换,大部分学生是难于构建空间模型的。没有一定量的思维训练过程,很多学生是无从下手的。甚至出现这样的例子:要求高三文科班的某一位同学用适当的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时,他是这样画的(见图1)。更为严重的是,这个例子不是少数个别。
由于缺少一定的感官认识,学习地球运动的内容可以变得很抽象,用教具演示以加强直观性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当多媒体教学环境实现后,GoogleEarth便可以部分代替传统的教具和地图了。
四、GoogleEarth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现代科技的意识
GoogleEarth可以说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家屋顶。当它走进课堂时,既能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又能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现代科技的意识。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时,便不用我们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了。当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之后,我们教师就可以专心于知识传授,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而这方面,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在地球运动教学中,我们通常制作PPT、SWF课件来辅助教学。
对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昼夜变化时,使用GoogleEarth效果可能更好。例如:见下面一道练习题:下图是北极圈上空所视的地球12月22日昼夜分布示意图,斜线表示夜半球。(1)、图中各点,C点表示北极点,B点表示太阳直射点。(2)、此时这两地的太阳高度分别是-23°26'、90°。(3)、F点夜长为12小时。此题的难点在于学生想象不到图2中的圆弧EDF、EBF分别是什么。见下面来自Googleearth的立体图3,把图2、3中的E、F点相对应,学生便容易理解得多了。
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有不少学生的空间思维是比较薄弱的,有人擅长抽象思维,有人擅长形象思绪。类型的例子如:同是对待艺术,有人擅长美术,有人擅长音乐。所以在教学中,利用GoogleEarth的三维动画优势,不断地把有经纬网的地球翻滚、旋转,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
2、培养学生区域定位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征之一,很多自然、人文地理的现象、规律最终要在区域中体现,并互为证明。GoogleEarth最大优势是能“Flyto”到地球任一角落。只有把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见多识广”之后,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下面以几个例子为例来说明。
在地形地貌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想象河流凹、凸岸是流水侵蚀作用还是沉积作用为主的。当用GoogleEarth直接飞到学生自己家乡的河流上空,并展示图片给学生。如下图幅是蕉岭县城到长潭水库之间的河流示意图:
图中河流的沙滩清晰可见,结合游泳的生活体验加以适当解释,学生是比较好地理解、记忆的。再进一步拓展,学生便容易理解为何凹岸河床较深,适宜修建港口的道理。
利用GoogleEarth的图层功能,还可以看到世界大洋上的深海沟、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旅游”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的火山群。对地形“Terrain”适当设置,让学生看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看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月型沙丘、黄土高原沟谷地貌等的高清晰度的遥感卫星图片。
在气候、自然带、地域文化等的教学中,学生对气压带总是觉得很抽象,对植被的认识也不够深刻。课堂教学中,利用GoogleEarth直接飞到东南亚上空看云图(图5)。
在课堂上,师生一起探究,还可以感受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丽、发现当地住宅区多有游泳池(图6),也看见港口多巨型油轮、热带森林等的地域文化景观。可以查看南北半球植被、农作物冬、夏季的荣枯景观,学生便容易理解季节、气候与自然带的密切关系。又如城市规划中的道路布局,很多同学不理解街道走向为何要与经线成30°~60°的夹角。利用GoogleEarth,飞到东京,看其街道走。
向(图7),再看3D建筑景观图(图8),学生就容易明显这样布局有利于保证街道两侧房屋的日照时间,这样就一举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还可以看东京附近的飞机场,复习交通点布局的区位条件。利用GoogleEarth带有丰富的景观图片,也可对比欧美城市地域文化的异同。也“飞到”中非某个国家,了解当地农村房屋建筑景观。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角度思考上述地区地域文化巨大反差的原因。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非常注重经纬度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GoogleEarth,旋转、放大地球,就可以查询世界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地区。通过查询活动中,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就得到了不断的训练。并可在查询世界各国自然、人文地理的地理事物分布过程中,验证教材的地理原理。
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一起探究世界各国主要的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位置,双边教学活动就互动起来了。当把地理课教“活”起来,自然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当学生非常喜欢上地理课时,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通过以上讨论,利用GoogleEarth融入地理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区域定位能力方面起到较大作用,是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的。可以说,在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下,这是一个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很好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科考试大纲的说明
2.参考教材:中图版高中教材必修1、2、3。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4
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一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二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二34、35、36及初一48、49共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各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1、初二:本学期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
2、初一: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地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当然,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四、教材分析
1、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2、八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内容,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分为经济发展与区域地理两大板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在区域地理中,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各个区域。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三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1)、(2)、(3)、(4)班的地理课的教学,本学期本人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地理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
(2)班中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3)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毕业会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四个班共有学生220余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未尾又有单元小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通过尝试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1、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能训练。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7、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每节课一般应包括: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连贯、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可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认真登记考试成绩,提供全面认识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
六、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力争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5
【关键词】“体验”学习 新课堂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合作
传统的中小学教学过分注重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成长的关注,忽视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性,忽视兴趣培养。使学生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出了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编排和导演,通过设计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课程的互动和学习当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
一、设计地理“体验”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新课堂提倡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从旁辅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掌握新知,从“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为掌握“地球的形状”这一知识点,可从“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实现了不改变方向就能环绕地球一周的伟大创举”例子入手,设置问题情景,课堂体验设计提问:假设地球形状是以下几种情况:当人类生活的星球“是平面、是三角、是方形、是多边形、是圆形、是圆球体”等几种情况时,如果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不改变方向能否绕行一周呢?
让学生反向推断地球的形状,通过班级各学习小组的体验和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形状特点。
各小组分别观察“地是平面、地是三角、地是方形、地是多边形、地是圆形到地是圆球形”,环绕航行时有什么区别?比较后学生会发现:“地是平面”无法环绕航行,边数越多环绕航行改变方向的次数就越多,只有“地是圆球体”可实现在“不改变方向“的情况下能环绕航行一周回到起点。
在学生探究交流时,老师可以加入到各组当中去,鼓励学生多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并在必要时给予鼓励。各组在讨论后,选出代表在班上进行总结汇报。最后,针对“当年麦哲伦环绕一周航行”的研究任务,大家一致推断出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圆球体”。
地理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变化多样的问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亲身投入其中,达到激活情趣更有助准确掌握知识。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推断总结—巩固掌握”的教学理念。
二、加强地理“体验”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某些地理概念原理时常常是似懂非懂, 此时恰当地创设情景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和自身感受,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形成“设疑—提问—思考—分析—解决”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
例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一节后,我请同学说出中国传统的节日所在的日子,然后描述中国传统的节日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方向、昼夜长短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及时巩固了学习内容。
再如:学生对我国各省份位置、分布、特点情况较难掌握,设置一些有规律、综合各地理知识点的问题情景,分配给6个学习小组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或回家查阅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学习体验活动:
1. 中国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有哪些省份,生活在这些省份的人衣着方面有哪些不同?
2. 探险家沿我国长江、黄河漂流,会漂过哪些省份,沿途会到达哪些地形区呢?
3. 同学们要重走路会经过哪些省份呢,横渡了哪些河流、翻越了哪些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原?请体味当年征战的艰辛。
4. 我国沿海自北向南分布有哪些省份,沿途能品尝到哪些种类的海鲜?
5. 我国以辽宁省为起始点,沿逆时针方向观察我国与哪些国家有领土接壤,如何搞好与相邻许多国家的边贸关系呢?
6. 沿着我国一些主要铁路线路,说明沿途经过的主要省份有哪些?
根据地理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形象、辩证、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体验训练,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去探索问题。
三、深化地理“体验”学习模式,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育家约翰逊兄弟指出:“如果学生不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之中,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无用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教师、技工,如果没有合作技能,不能把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作关系的话,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地理“体验”学习模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活动。
如学习“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这一节,教学上采取了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每一个小组成员均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
学生一:绘画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用黑笔绘制中国空白鸡形轮廓,其他同学纠正其绘制过程中的失误;
学生二:对照书中中国地形图,用红色笔在小黑板上划分出第一、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其他同学帮助完成;
学生三:在小黑板上填注第一、二、三级阶梯轮廓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协助指正其填错的位置;
学生四:在小黑板上填充第一、二、三级阶梯所代表地形区的主要颜色(平原是绿色、高原是黄色、山地黄褐色),其他同学帮忙补充缺漏;
学生五:在小黑板上对于不同阶梯相应地形区的位置,标注出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地形区的名称,其他同学完善其不足;
学生六:根据小组自己绘制好的中国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点,做为本小组发言人代表发言。
最后,在班级展示本小组用小黑板绘制的地形图,教师对各小组作图进行肯定、鼓励性的评价,避免了学生缺乏空间方位感、学习过程简单乏味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学生课堂体验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关爱同学,热爱学校,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拓展地理“体验”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既要引导好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技巧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外,更应重视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些学习后进生,往往在电玩游戏、体育运动、文艺特长等方面有超于常人的水平,只是在学习上会变得颓废。这就需要加强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毅力,注意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改进教学方法,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注意减少教学过程的坡度,分散学习的难点,减轻学生负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新的知识。其次,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善用理解、肯定、鼓励的评价方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上失败的原因,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敢于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
例如:初一地理学习经纬度这一章时,学生感觉缺乏空间想象力、难度较大无法理解,教学时可设计梯级难度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基础常规知识内容:开展由学生“看地球仪说地球知识环节”,由各组发言人代表充当小老师说出地球仪中,自己理解最深的如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概念、判断及特点的基本知识点,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缺漏,分解枯燥难理解的基础、难度较低的经纬知识点;
第二步:基础技能应用:设计与经纬线、度相关配套训练巩固小练习,解决中等难度知识练习,梯度分化学习难度;
第三步:延伸拓展探究:对于较难知识点,可以小组集体合作讨论得出相对合理答案。
总之,课堂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研究的习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