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1
一.开放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言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所学习的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学生的日常生活……凡是现实生活有的且适合语文的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将语文学习引向这些资源,恰当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进语文教学之中,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道活水。如学习了《火烧云》、《海上日出》、《荷花》等课文后,组织学生去感受日出日落的自然美,欣赏万亩桃园的壮美,体会河边钓鱼的乐趣,陶醉于梨园的清香……结合地方特色,开创地方课程。如带领学生慰问一些孤寡老人,写成日记、写出感受;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社会环境,调研附近河流水质污染等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意识。总之,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就能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而充满创新活力。
二.开放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时空的创新
无论何种学科,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去探究、发明、创造。仅靠课堂狭窄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图书馆、运动场、游乐园、风景区、网络都是学生的大课堂,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思考、收集资料,将教学过程向课前开放。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读,放手让学生说,只有大胆的放才能给每个学生练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要将问题带到课外、家庭和社会,做到课后开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课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看《三国演义》的电影(视),收集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课后鼓励学生研讨《三国演义》的小说或编排课本剧,在自研自编自演中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升华。这样,就将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连接起来,让学生有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开放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开放式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互相质疑、大胆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学《这儿真好》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用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两年,过去了,此时的荒岛怎样了呢?老师请你发挥想象力,来画一画、贴一贴现在的小岛。”然后分发给学生画有荒岛背景的画,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供学生选用,学生认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于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评评谁画的好,学生有的在荒岛上贴上了小树,有的在地上画了许多小草,有的还画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的还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创新。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又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欣赏,将语文学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体会到学之欢乐。
四.开放教学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创新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2
创新教学已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而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相比,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要在职业院校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更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推进语文教学的创新,使之更加完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职业院校的总体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学。它有着自己特有的个性特点,要在这类院校中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有新颖的思路和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案。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特点
在学习上,职业院校学生不像初中生和高中生那样有升学压力,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另外,他们进入学校基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认为学习语文对将来找工作没有很大作用。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初中或高中已学过语文,知识早已掌握。再者,大多数职业院校也是以专业技能为主,文化知识为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从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授课理念,从新的高度出发,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
职业语文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更能影响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高尚人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尊严》中主人公曲小雪用自己坚毅顽强、聪明机智的品格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国乐章。《跨越百年的美丽》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向我们展示了只有执着于事业,淡泊于名利,才可以永葆美丽。
(二)提高审美素养
职业院校的语文课本所选内容不同于初中、高中。它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对学生的要求,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通过老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对真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审美素养和审美位,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三、创新能力的提高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人才。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及它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当前形式下,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
(一)引导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需要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再加上心不在焉,就无从创新了。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传统观念,让教师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有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充满活力、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改进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突出独有的特点,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个步骤构成。比如课文《黄鹂——病期琐事》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首先向学生提问,黄鹂是什么样的鸟?有没有见过?大体描述一下,然后向学生展示黄鹂的图片。黄鹂鸣声清脆悦耳,音韵婉转和谐,一直被人们喜爱,常常成为诗人所吟咏的对象。第二步思索、质疑。喜爱?诗人吟咏对象?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回忆古诗中有关黄鹂的诗句。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的《绝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第三四步提问、讨论。作者在本课中写到看见黄鹂共几次?每次情况如何?作者的感情是有着怎样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入手:见到黄鹂的时间、环境特点及其生存境况)。小组讨论,一人做记录,15分钟准备时间。第五步创新。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宣读讨论结果。最后发现学生讨论、合作成功,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热烈、思想活跃、积极主动。这样,本课教学结束,课文的主旨一目了然,对于作者的感情学生也把握得很好。至此,达到了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良好效果。
(三)改进考核方法,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阶段单凭一张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形式有闭卷、开卷及口试等。比如理论知识、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等可采取笔试的方法。对于文学欣赏、理论见解可要求学生写赏析文章,增加开放型试题,这样虽然会增加阅卷难度,但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提高了创新思维。口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读、听、说能力很有效。职业院校的考核更应重视口试。在平时的考核中加入口试,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口试考核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诵读、演讲、讨论、辩论等,通过考核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也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教学离不开考核,好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当今的语文教学的创新还有很多新的方法和思路,我们只能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推进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创新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刘红 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基础部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0-02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创新教育进行贯彻,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把握创新教育的方向,以吃透教材和充分了解小学生作为基础,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设置创造性的环境
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表面看来是一项很严肃、捆得紧、缺乏滋味的机械性活动,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给它换味――在总体原则的控制下进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好学习环境,营造好求知的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圆满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
首先,教学中要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教学过程中最起码、最主要的关系,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相亲、相爱”,“共生活、同甘苦”的主张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建立好这种关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才成为可能[1]。
其次,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就是说教师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就是答错了,差之千里。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他,不能因学生回答不准确而快刀斩乱麻,与正确答案不符而否定,甚至发牢骚、嘲讽。这种教学,学生时时刻刻处在一种担心、恐惧、紧张之中,时间一长消极心理油然而生,甚至自寨自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迟缓,机械照抄,背老师给定的答案。从此,他们的个性也就不再有张扬的可能。一堂成功的课,我们都有体会,无不是在老师、学生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和学的。从而在这种欢乐之景中养成了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大胆探求的好品质。
二、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它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本身树立一种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犹如航标灯,起着一个定向的作用,要让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刨,就得充分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让两者都闪出智慧的灵光。要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要变“课堂为学堂”教材为学材”说师为导师”[2]。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处理好创新也才真正领会到了其中的真正的含义。现代教育的关键是为了学生会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疑问、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发现、答疑这一过程来完成这一中心诚然,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教学中彻底改变原有的“填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向素质教育转轨,向探究式的教学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即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进课堂从头讲到尾,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讲完就是背诵、作业、书写。这一整套的教学方法,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理接受的是“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观念转变过来即“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不是学答而学问;不是学会,而是会学;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别出心裁”。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与创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那么教师就要走下你那三尺讲台,来到学生之间同他们交朋友,共同探索,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三、鼓励创新的动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思维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而且有利于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切不可只是教师问,学生答”。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谁提出一个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就被视为和老师在。抬竹杠“故意找碴子”,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它们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养成善于诱导学生发问的习惯,例如《鸟的天堂》有的学生问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为什么没看见鸟?《跳水》中为什么老船长要用枪逼儿子跳水而不用棒?《司马光》中,不砸缸行不行?《林海》一文中为什么课文中三出现了“亲切、舒服”字眼。是不是用词重复?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要给予高度赞扬,充分肯定。
创新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组织、启发、促进、鼓励、帮助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善观察,善提问;敢操作。敢猜测;能独立思考,能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的创新、质疑,对他们的标新立异,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赞扬,自己本身做到不盲从权威人士。这样设置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在观察中得出假设,在假设上进一步分析得出绪论,真正地把课本知识转变成自身的能力,这也才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3]。
本文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了浅析,分别从创造创新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是整个学校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习更深的语文知识,为以后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濮坤.推敲是一种境界[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8).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4
将创新教育同语文教学盲目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起到任何积极地作用,而且会对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落实,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实践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渗透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必须要以课本教学内容为基础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此外,教师还必须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制定一些符合教学任务又具有极强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要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民主和谐原则。依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民主和谐原则,并要以民主和谐原则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摆正自己的心态,走到学生之中去,全面建立起朋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因此,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并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调整教学观念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特征以及兴趣等情况,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对其进行创新教育。
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依照素质教育来全面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树立起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转化成为综合能力。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抓好一个“趣”字。可以采用妙语激趣法。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妙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声中幽默的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带进课堂之中,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是利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当做开场白。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可以采用人物激趣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榜样,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纵观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其不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物激趣法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教师所树立的学习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使其明确参与语文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意义。此外,在使用人物激趣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增加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来强化人物激趣法的作用。可以采用景物激趣法。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优秀文章,既有寥寥数言便将人带进文章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又有浓墨重彩的展现景色的优美支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其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其所描写的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旅行”,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全面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5
一、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的开篇引趣有以下几种:
(一)审题入手,开门见山。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二)描摹开始,创设情境。情感只能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三)巧言悬念,引起注意。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巧立悬念,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底细的兴趣。
(四)介绍背景,作好铺垫。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人、事描写迄今已久,且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这类文章,教师应先介绍当时当地的情况,这样既为学生学习下铺垫,又引起学生对内容的兴趣,乐意学。
二、描绘形象,品尝真情之乐
形象性是美育的主要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加之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要认知语言文字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形成的生动的表象,并在形象的感染中受到教育。如学习有关描写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科技精英以及同龄伙伴的课文,只有当学生一旦感受到这些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征以后,才能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否则,把握不住形象,所感知的仅是一串苍白无力的文字,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可见,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客体,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学生心中就不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教学也就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
三、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当儿童通过感受、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因此,加强习题训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习题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应用的好处,从而懂得创造之乐而积极创造。
常见的习题训练有两种方式。
(一)课堂练习。提倡课堂多练习较之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结构是一种新教学观,它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适当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每节课至少穿插2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练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代表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梯度。练习的形式富有情趣性,生动活泼,有口答,有笔答,有小组讨论,其间还渗透着游戏和竞赛的情致。
语文教学创新范文6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 个性化 参与式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能启发和激励人们去探索和创新。作为与思维科学联系最密切的语文学科,其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过程。因此,为使创新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张扬教师自我魅力,以创新精神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特色既是语文教师的个人特质,又是语文教师人格的外化。因此,只有发挥扬教师的自我魅力,以创新精神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感其言”,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乐于创新,敢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形成教学特色,进而激活学生,激活语文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气氛,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根除权威思想,创设自由表达空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论千百年来一直被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可是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它逐渐显露出其狭隘性: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过于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学生不敢自由表达思想,不会积极自我展示,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除权威思想,在课堂上用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对于文章的理解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需用课本或者教参的观点去强制学生记忆。
(三)破除教材束缚,践行开放性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把目光囿于课堂教学上,并由此延伸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四个“中心”说。虽然个中曾经有过一些改进,但并没有冲破“封闭”的局限,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面对新课标下新教材阅读量大大增加的现状,教师应践行开放性教学,即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地讲,只讲最需要讲的内容;有几个教学重点的课文,要慎重选择,挑选其中一个作为关键要点来组织教学,其他要点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解决;在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更新教学观念,追求个性化教学。
一个教师如果只知照搬别人的模式,模仿别人的做法,只追求所谓的共性教学,那他的教学就不能注入自己的个性,就没有顽强的生命,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教师应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乐于交流,追求个性化教学,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语言要体现独特性,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形成切合自身教学实际的个性特点,从而产生个性化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以参与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一旦长久地固定下来,学生便会对其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要有生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达成共识,永葆学习的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
(一)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情境设计。
美国教育家特雷芬格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创造力的训练时,要同时考虑思维和情感两方面训练,而且要统一到教学中去。”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又怎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好奇心,发现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探索、研究的情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电视台公开招聘一位导演,执导一部表现西部风情的专题片,你会怎样设计呢?问题出来后,很快就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想象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力的有无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力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教授《安塞腰鼓》时,我播放几段不同形式的腰鼓录像,并请学生以电视台长的身份点评。学生们在利用假设身份进行大胆想象、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了安塞腰鼓的粗犷、强悍、奔放与洒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已进入以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等辅助手段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如在教授《爱莲说》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播放配有传统民乐的课文朗读及莲花录像,并要求学生绘制课文插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使他们逐渐走进周敦颐的内心世界,去接纳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气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四)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质疑精神。
质疑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通过质疑,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时的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再有一个平庸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如著名教师钱梦龙先生在给学生讲解《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了一百多个问题。钱老师又从其中精选三十几个问题作为课上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样一来,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引导学生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个性,以学生为中心开拓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无论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还是缺乏创造性,都是缺乏个性的表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个体。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课后及时总结、复习与巩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要求学生每节新课之前,认真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1.按顺序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边阅读边在书上标注生字、生词以及成语、佳句,并整理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及生词问题;
4.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并用简练的话概括段落大意;
5.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
6.写出读后的感受,允许畅所欲言;
7.写出关于文章的疑难问题。
有了这样的准备,教学就省去了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繁琐工序,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探讨疑难问题及交流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研究探讨问题,从而很好地发展了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批判的意识和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不满足于已有结论,不相信唯一准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存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可以通过激烈的课堂讨论来实现。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各种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辩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勇于突破课本以及教参的束缚,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
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时,有些同学认为作者最后的感叹“噫”课本上的注音为第一声,不能很好地表达感叹效果,从而大胆地把它改为第四声,并翻阅以往的教材及一些参考书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受到大多数同学的肯定和赞同。
又如在学习《周处》一课时,有些学生对于“自吴寻二陆”中的“自”一字无法理解。他们提出在古文中“自”本是“由、从”的意思,而“平原、清河”本又在吴地之中,“自”一词在句中无从解释。他们翻阅大量资料后,一致认为把“自”改为“入”会更符合文义。
正是学生们这种勇于打破已有结论的批判意识和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中对于各种答案,解释不盲从,而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检验,从而很好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切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鲜活的生命,需要教师去点拨,去激励,去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董国华,傅鸣.创新学习实践与探索[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杨艳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萃[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