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学习能力
“素养”主要是指个人的修养,其中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力才干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有特定内容。本文主要将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的主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开展教学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素养”教学的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众多教育学者各执己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指出,素养并不是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注重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应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满足个体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促进个体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进而促使其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核心素养”比“能力”的含义更广泛。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从多个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之后,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后,获得英语学科相应的知识、观念、品质和技能等。教师培养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时,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内容:
1.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维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形象反映出个体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特点。思维品质实质上是人对理论概念知识的分析、分类和推断,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概括,进而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多元化思维方式。
2.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强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学习的渠道,并能不断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实质上是辅助学生激发自身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实时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而实施计划性学习,并在一段时期后对自身制定的学习方案进行评价,进而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通过语言的听、说、读、写方式来了解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语感,使学生掌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对信息的传达,进而促进人与人的正常交流和沟通。目前,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言,在当代能使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践
1.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方案。笔者认为有效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能丰富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来选择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自习和阅读等时间,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的英语书籍进行阅读,并辅助学生理清当中思维和对象间存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现今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将上述的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2
>> 漫谈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浅谈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漫谈 漫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艺术漫谈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运用之地球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11]吴爽.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基础教育最需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学力,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更要靠能动的“思考型”学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就是希望解决: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确保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本次的中学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研究制定中学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中应达成的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体系”是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和任务的依据。根据《意见》的要求,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这一体系自然也就成为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也自然成为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
二、实验探究能有效促进中学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所有内容都有实验基础、逻辑思维和教学表达这三种要素。物理学主要有四个特点:(1)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2)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3)是一门实验科学。(4)是一门严密、定量的精密理论科学。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学是一门生活气息浓厚的学科,较其它学科,它与实验和生活实践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探究学习的观念和方法更容易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实验探究是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
1、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基本模式:导入探究应用拓展总结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教学资源条件及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等差异,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上可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主要是课堂环节的增减和环节顺序的变化。所以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通常按下列模式组织实施: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
2、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1)观察是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切入点。
中学物理实验学习离不开科学探究,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最基本手段。物理实验探究学习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源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首要措施就是教师要适时提出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兴趣的问题,或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使学生乐于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2)实验探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闪光点。
物理教师应按照物理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创造条件,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进行,并尽可能保留探究的性质,把教学活动变成“模拟的科学发现过程”。经分析发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有的已为学生做好了设计方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则只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余部分如制定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很有积极的作用。
(3)思维是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发散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迅速,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而好奇心和探究求知事物是他们的天性。中学生富于想象力和观察力,常常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或乐于尝试一些新方法,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而中学物理实验的探究教学,正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使他们的发展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才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4)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探究学习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自成序列。所以,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应具有很强的问题性教学策略。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来源广泛,所以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学的本质对学生来说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从而提高探究能力。所以,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应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5)选好探究课题是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基础。
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题。在探究教学中确定是否用探究教学,哪些内容用探究教学,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的侧重点选择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更应进行探究教学。
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确定探究课题。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且又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就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方式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也只有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课题才能开展有收获的探究活动。
③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资源条件选择课题。在确定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获得信息的可能渠道:图书、资料、网络等。物理中,很多假设需要实验来验证,实验器材,哪怕是自制器材的可能性都应纳入考虑范围,或者提供给学生获得实验器材的可能渠道及线索。
④根据学生的生活、活动经验选择课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题,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的问题,教师应充分予以重视,并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同时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就是同一区域的不同学生也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深入调查了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
(6)激发探究热情是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关键。
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广泛的参与性,学生有兴趣,求知欲强,都乐于参加。所以创设情景、目标激励、成功体验等是激发研究热情的有效方法。
①创设问题“情景”,要求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趣味性与诱导性。一节新课,如何导入是关键。“问题导入法”是教师常用之法,然而探究学习提出的问题,不但要有“思考性、趣味性”,还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引入研究的契机,引入知识的生长点。
②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探究实验奥秘的欲望。研究物理规律,多数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但教学中必须避免“验证性”实验,因为那样还是将课本知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不能通过探究使学生自己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三、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方式
1.演示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经过分析、讨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在课前布置预习本节课,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演示实验课题──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实施以下过程:
1.1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十余种,有的甚至比教材上的方案还简单易行,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升温而发光……这样表演性演示实验变为开放性研究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2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在完成设计后,有的同学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有的学生找老师帮忙安装实验装置,有的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器材,这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性操作实验。
1.3自由组合,探索研究
经过交流,有一些同学的实验方案相近似,于是他们就自动组合,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2.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
如果每次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进行“按方抓药”、“照图施工”,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再会有浓厚的实验兴趣。因此,教师要适时、适量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一些开放型的探究式实验。当学生已经熟悉实验的流程后,应该尝试让学生适当地亲身经历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制订步骤,设计表格,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评价等实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使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当然在实验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实验的信心,并对他们的实验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上或思维上的“闪光点”。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通过探究式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实验原理及其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力型实验的研究对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等,还能使学生懂得要变换角度、变换问题去认识同一件事,例如:测电阻的实验,可以使用不同器材,不同方法,不同电路,其方法很多,有伏安法、滑安法、滑伏法、替代法、半偏法等,电路也有内、外接法,限流、分压接法等。而共同点都应用了部分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
根据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知识点选作“实验探究”的案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达到能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初步阶段,为以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更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为适应时代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物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热情,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才能在物理实验这一广阔的天地,造就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核心素养指的是一门学科当中最精髓的知识和需要对学生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建的意义分析
新课改革至今,减少学生负担被视为重点,但是此时的减负便代表着原来的课业时间和作业时间大幅度减少,这样会对最终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应试教育限制下,题海战术是最佳教育模式,假设进行减负,那么学生学习任务将如何落实,这是需要侧重分析的问题。高效课堂需要达到过程、结果的教学双优,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要将理论和实践相联,整个过程环节内,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视为重点,在让学生拥有强大知识储备的同时,获取一定的语言能力,还要强化小学生群体的审美情绪和道德修养等,日渐引领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不将时间都浪费在知识灌输上,这才算得上是高效课堂。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是机械化教学问题严重。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效课堂创建显得势在必行,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尚未和高效语文课堂接轨,高效教学理念也尚未形成。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可看出,接近5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模式太过单调,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只有少部分学生满意教师教学工作。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内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其次是教学手段选择不当。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科教学中均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旨在有效吸引学生,提升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内开始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但很多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尽管说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创新,但是教学整体实效性骤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不尽人意。最后是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明显。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知识的引导和教育,很多语文教师会向学生进行优美语句拓展,对文章讲解教学的目标定性在字词量积累上,却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强化弃之不顾。还有就是部分语文教师单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注重应试教育,关注最后的成绩,教学内容很是浅显,没有透过理论知识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所缺失,课堂更谈不上高效。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案
(一)创新教学思想。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等要素也备受影响,老旧式语文教学,教师一味注重理论知识渗透,提升学生基础性应试水平,此类观念和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严重违背了了教育的本质,没有掌握教育真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实事求是,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创建高效学生语文课堂,并且全面强化小学生群体语文核心素养。身为语文教师,务必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等,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规划目标,推动学生不断进步,要在正确教育思想引领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力提升本体素养和实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5
[关键词]综合素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职业核心能力也被称作“关键能力”,1972年第一次在德国被提出,指的是工作者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人际交流、自主创新、与人合作等,这些能力并不是所从事职业的专项能力,而是人们长期拥有的一种能力。从“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一出现,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并投入实践当中去。职业能力包含3个方面:专业性技能、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前二者属于所在职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第三者并不局限于一种职业,它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员工的综合素养,适用于所有的职业。在我国1988年定义的概念中,职业核心能力包括8个方面:人际交流、自主学习、处理信息、处理问题、数字应用、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外语应用。在职业岗位上,职业核心能力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随着职业人的更换而更换,具有转移性。它并不是为了某一项职业而存在的,不管职业岗位是什么,一个好的职业人离不开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也代表着人们学习能力的强弱,在职业人更换工作的时候,具备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不具备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人,就很难在新的岗位做好工作。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比较,职业核心能力丝毫不能被忽视,它才是影响未来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所以,当代的高校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2013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到了2014年,人数增长至727万人,差值达到了28万多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且企业选择员工的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不足,好高骛远,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与高校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高校进行改革已经30多年,1977年,高校本科生升学比例为4. 8%,到2010年,达到了69%,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状态,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才综合素养都成为社会中的难题。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的就业,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和自己的工作中去。所以,高校的职业教育要偏向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实行具体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不能只讲求理论意义。
二、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8年,在全国12个省市60多所普通高校中,随机调查了1200位在校大学生,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得到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性培养,只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问题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向模糊
部分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安排十分不合理,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自己要学习的重点;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将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知识进行整合,使得二者不能处在一条轨迹上,学生只意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感受不到职业核心能力教学的存在,模糊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分不清轻重缓急,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造成浪费。
(二)教师对在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不足
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就对职业核心能力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求、目标、形式等认识不清晰,甚至将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混淆,把就业方向简单的理解成就业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到位等。
(三)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深入
部分高校没有健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方案,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没有合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很多资源没有整合好,使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处于较为浮躁的状态,教学方法、内容等没有联系起来,教学结果不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动,进而导致高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深人。
(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门学科,需要定期进行评价,部分高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少真实的情景,局限在理论方面,教学评价体系也是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不完善不标准,没有对学生产生约束作用。良好的评价机制具有引导性,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建设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拥有现代职业理念、拥有现代职业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高校可以对相关教师统一进行管理,定期进行培训,并检测其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到当地企业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思想教育进行结合;在毕业生实习阶段,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部的教师都要实施教改,提升教学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满足社会企业的要求;高校还要积极聘请企业一线职员来进行教学,增加教师队伍的多样性;紧跟时展,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思想,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等。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育方法,符合到当今社会企业的要求,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特征,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的岗位变换,整合学校资源,嵌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科学的课程体系。举例来说,专业课程安排要与职业核心能力教学课程的安排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感悟二者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开发项目与其合作,引导学生感受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能更好地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
(三)走出课堂,扩展教学地点
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的意义。根据相关组织的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占他本身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60%,而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仅占40%,因此,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还要走出课堂,多去实践。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源,努力扩展教学地点,打造第二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社会企业签订实训合同,让在校生有机会去到企业中,实地学习,对学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开展创业活动或者勤工俭学的活动,让一部分学生去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锻炼自身,及时发现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高校还要打造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校园活动,锻炼自己,为未来参加工作积累经验;由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主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提高小组活动的目的性,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高校在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革新教育理念,贯穿长久发展、长久学习的教学方针,围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新时期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要从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下手,在整体上确定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培养方案;依靠整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习特点,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融入到专业学习方案中去,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其存在价值;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对传统职业教育进行评判思考,不断革新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6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1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5
一、认识化学核心素养
“素养”一般是指对传统“知识”、“技能”的扩展与升级,核心素养则是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核心素养的演变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褚宏启教授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2]林小驹等中学教学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指:每个人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具备的关键的、重要的、不能缺失的品质、知识、技能、才干、精神风貌等集合。[3]中学名师房宏则将中学 “化学核心素养”归纳表述为:化学学科最具学科本质的、化学科所固有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中学 “化学核心素养”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等特征。[4]
二、探た翁媒萄培养策略
1. 关注两个前提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环节,要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我认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关注两个前提:第一,化学核心素养并非神秘或遥远的,它就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有强烈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意识影响行为,教学中教师才会朝这个方向思考与追求。第二,化学教师应创设一个真正民主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此课堂教学过程应具有以下特点:师生明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共同遵循认可的教学流程规则,在针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探讨过程中,师生都能够充分地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展示,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欲望与机会,也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与展示方法。假如没有一个真正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为承载,课堂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空中楼阁。
2.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侧重培养
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指出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五个维度”并非同等地位,更不是要求教师在某一节课中都必须要体现,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培养。例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所以在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而在物质转化的教学时,则适合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变化是化学的核心之一,任何的变化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则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譬如在浓硫酸中加入足量锌粒,依次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因此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要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诸多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解与分析。再譬如,通过浓、稀硫酸的性质对比来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让学生知道浓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钠块在常温下与加热条件的不同产物,让学生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通过氯化铝溶液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研究,让学生体会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会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等等。
3. 抓住化学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适合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改进、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氢气验纯教学时,我让学生探究除了“试管收集爆鸣法”外的其他方法。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又归纳出“塑料杯倒扣底部小孔点燃法”、“氢气气球爆鸣法”、“氢气吹肥皂泡法”等一些有趣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源自平时的积累与锻炼,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突然冒出的创新想法,不能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或者“与标准答案不符”等原因加以否定,而应给学生多一些指导或鼓励。例如,我在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教学时,为增强产物分层的观察效果,先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使之呈红色。收集乙酸乙酯后,振荡试管红色褪去,这时让学生探讨溶液褪色的原因,想借机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探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褪色是因为碳酸钠与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造成的。这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提了一个很新颖观点:酚酞属于有机物,有可能被乙酸乙酯萃取,造成碳酸钠溶液红色褪去。这时候我并没有贸然否定他的想法,反而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因为能够产生这种观点,体现出该学生有较强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4. 突出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能力培养
有人把化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证据推理”、“建模认知”都属于重要的“程序性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其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1)证据推理能力
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一般是针对问题提出假设,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手段找到证据,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得到合理结论。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锻炼学生证据推理能力。例如,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适量氯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探究其褪色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推断验证:假设1,氯水显酸性,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氯水后,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褪色;假设2,氯水有氧化性,可以将酚酞氧化,所以溶液褪色。进行推理分析:用试管取适量该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如果溶液又变红,则假设1成立,否则假设2成立;用试管取适量该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则假设2成立,否则假设1成立。
(2)建模认知能力
模型有多种,除了常见的分子结构模型、晶体结构模型等“实体类”模型,还包括解题方法模型、操作表述模型等“方法类”模型。笔者认为,在这一维度上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起到更好效果的,应当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模型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模型。例如在离子检验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建立离子检验的操作步骤表述模型(以溶液中SO42-的检测为例):取试样(用试管取少量的该溶液)加试剂(向其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说现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得结论(则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42-;否则,溶液中无SO42-)。而将沉淀洗涤是否干净的操作步骤表述模型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试剂(与洗涤液中某离子能产生特殊现象的试剂)如果无反应现象产生则说明洗涤干净;否则,洗涤不干净。通过建模的方式将知识规律化、程序化,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量化,以及在高考或日常测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制约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易产生功利化的思想,甚至提出“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口号,课堂教学仅是围绕如何“得高分”进行。所以尽快实施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方案,借此引导中学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真”,显得尤为关键与紧迫。“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课改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探寻“培养策略”的征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 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