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情感;教材;评改方式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学生模仿式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中的情感表达能力。初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情感呈现简单或过于夸张,文章段落结构缺乏层次性与深度。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以充分开发。第三,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容易使学生对作文写作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影响到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知
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要将写作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内容深度结合,要使学生明白“写作源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用单纯的理论灌输式方法来迫使学生理解,而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识。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认识要结合学生的内在写作愿望,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富有语言魅力的课堂讲解,加深学生对语言组织与表达之美的认识,唤起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只有唤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才能使作文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教学参与行为受到自身智力因素与学习动机的共同支配。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水平,借写作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育学生写作情感
语文作文教学有两天路线,一是知识路线,一是情感表达路线。优秀的作文是将语文基础知识与个人情感表达的完美组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从这两条路线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如下:
1.营造活跃、融洽的师生协作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活其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大有裨益,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单纯进行灌输式教学。这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来区分对待学生的方式,势必会导致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排斥语文学习。和谐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和表现出的责任感。只有深深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而教师的热情与智慧能够感染并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带入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之中。教师教学的正能量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能从心理上感化和影响学生,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极有帮助的。二是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来处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高高在上,以挑剔的眼光训斥学生。教师要积极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感到由衷地高兴,对差生进行细心地辅导,缩小其与优生的成绩差距,同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2.构建蕴含积极能量的写作课堂
不同的情绪因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会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察、记忆、思考等认知活动。作文教学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作文教学对教师能力的基本要求。
(1)以教学内容调节。我们以“描写感动”作为作文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将教学目标与任务设置为: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需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细节性指导,教师采用关键词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评判,以充分发挥作文讲评课的实际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作文内容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写作方法上的细心指导,鼓励学生自己讲解作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何展开具体的描写教学?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和情感两条教学主线分配到作文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词语和段落,掌握好作文的过渡结构与中心思想的表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注重人物特征、环境、社会背景、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在行文中讲究前后照应,使文章构思分明,而又“有血有肉”。
(2)以课堂活动的形式调节。教学实例:作文课《风景这边独好》。此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先布置相应的作文课题,如《动人的春天》,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绘画,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进行作文描述。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由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动人的春天》的绘画,然后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句描写画中的景物。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教学反思,积极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样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进教学设置?怎样发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何与学生互动?取得的教学效果怎样?有何处需要进一步改进?下一步教学应该如何结合更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
三、以教材为本,汲取有益营养
初中作文教学不能脱离初中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汇聚了教研人员精心编排的大量国内外优秀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实际上是一部优秀作文的范本,其中包涵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夯实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学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将儿时的记忆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为引,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引导大家在对百草园描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描法,并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真实且形象地还原生活实景。此外,教学诸如《伟大的悲剧》此类重视人物和故事情节描述的文章,我们要注重利用这样的素材来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与作文主题相结合,提高初中生作文情感表现力,不能使学生作文只流于形式而忽略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诗歌资料进行教学,使之学习其中的韵律美、语言凝练之美和描法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极有帮助。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初中语文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作文要求选取教材中的可指导性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合多种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自评自改。改变传统的教师统一评改的方式,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自改,即让学生自己作文自己评改。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作文后朗读,在朗读中检查作文存在的纰漏之处,然后做进一步的修改,改之后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作文评改,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诵读和讲评,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读、重新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互评互改。作文互换欣赏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修改和点评,学生之间这种探讨学习的方式,能够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作文点评中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水平。
3.教师评改。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最后一环是教师的统一评改。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制订相应的辅导方案。同时,对学生的作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分类讲解,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海鹰.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8,(0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网络环境
网络凭借其强大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及自由性等特征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的模式,为初中作文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合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使作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利用网络媒体这个平台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写作兴趣,创设写作情境
通过网络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受欢迎。这种多媒体课件的普及同样可以有效地缓解上述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兴趣不大的问题。写作文要先确定作文主题或作文题目,作文题目可在教材的单元作文训练中选取,也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来写。在确定好作文主题之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借助网络媒体这个平台精心筛选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资源。然后,将展示的对象做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做成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以及音响效果等,将作文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生动有趣。
再现情境,还原生活。当作文题目布置下来以后,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想象或者回忆开始作文的写作。但是,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个大体的、模糊的印象,回忆不出人或事物的细节特点。据此想象情况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可避免的缺乏了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又往往是作文的动人之处。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网络发表,体验成功喜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动机理论,既“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被满足,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具有如痴如醉的感觉。
二、开展网络阅读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失语现象突出。“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常常出现没有材料可写的状态,这无疑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造成失语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缺乏。以读促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学生写作而言,大量的阅读尤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多了解、多吸收,多借鉴,才能取他人之材为自己所用,才能行文如流水,涓涓流淌。以往,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或书籍以汲取写作营养,获益匪浅。但是,对于网络而言,杂志、书籍等仅仅是冰山一角,网络则是大海,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网络阅读能够将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拯救出来,去迎接一个丰富多彩的,方便快捷的阅读世界。网络阅读活动为我们有效缓解素材缺乏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阅读的海洋。
三、利用新媒体,丰富写作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无论是作文、周记还是日记往往都是以纸质文本的形态呈现出来,学生的写作形式非常单一,容易产生写作疲劳。网络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凭借其开放的空间形态为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丰富写作形式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的主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带来了新的希望。
利用微博,倡导网络日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个具体事件或某种观念触及自己心灵的时候,内心往往萌发起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想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通过三言两语抒发出来。微博以其简短、快捷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微博里,人们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者,在微博上内容供别人浏览。
利用博客,提倡网络周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写周记,以便督促学生加强练笔,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繁重,通常周记都是在周三之后甚至是周五才发放到学生的手里,批改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在有写作灵感的时候由于周记本尚未发下来的原因而不得不暂时搁置。即便周记及时发下来,老师所给与的也通常是模式化的几句评语,带动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自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写作。博客的出台为写作主体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微博可以随时记录片刻感想,但是由于字数的限制,使用者只能发表简短的、粗略的看法以及感受,不便展开更深入的叙述与交流。如果说微博是日记的变形,那么我们可以把博客当作周记的化身。
四、多方评价,优化作文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与缺憾,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提高。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可以为优化作文评改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的局面。
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打上评语再发回到学生的手中之后,便听不到学生的任何反馈与交流,本次的作文训练任务便算结束。这种作文评价方式仅仅停留在单项交流的层面上,教师三言两语的评价无法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导致评价的效果不明显。本人认为能够让批改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面批。这样老师既能够当面给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并且能够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学生形成互动。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同学的作文进行面批。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教师实现网络“面批”提供了可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互动交流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以作文本作为交流纽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自由、广泛地交流。学生所面临的读者数量极其有限,教师几乎是学生文章的唯一阅读者,在信息循环的过程中无法引起足够的反馈效应,只有作者,没有读者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的写作陷入一个被动的窘境。网络以其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实现了作文教学中自由方便的交流和评价,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多方互动交流的平台,成为推动作文教改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田绪永.网络日记:年轻人的网络新宠[J].中国青年研究,2005,4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范文3
一、让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更优化
1.建立联系,充分理解。通过初中诗词的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肢解零碎、浅显虚浮等,其实这是与有着丰富内涵的诗词不相匹配的。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去领悟诗心呢?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理论给了我们答案——“理解就是建立联系”。具体的联系方法有:①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学习,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也是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的,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认知水平,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②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建立起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住诗境。诗词本身就是靠着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的,读诗的最高境界便是走进诗歌的意境。③注意与诗前小序的联系,打开全诗的理解窗口。④和诗中出现的典故建立联系。⑤将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⑥同类诗歌进行类比联系,让诗歌的意蕴更丰富。
2.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要学会利用阅读期待以及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让思维空间拓展,以此来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诗词,并对其进行阅读时能否形成有效的阅读期待,便成了诗词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更加有兴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学习诗词的熟悉背景,并设计出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从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东西出发,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词中的一些独特魅力。例如在教学《过故人庄》的时候,就可以将一些和本诗相关的经验材料组织成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创设出“对诗人说话”“与诗人相遇”等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办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帮学生建立理解《过故人庄》的桥梁,让学生更轻松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二、分析意象,再现古代诗词的优美意境。
古代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握,进入诗词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词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这十个意象诗人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通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用一种情(即一游子的羁旅愁思)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即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农舍悄然而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那么,古代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
三、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四、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五、鉴赏美享受美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把被描写的事物在灵魂中激起的感情吟咏出来,读者与之相通地产生了共鸣,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人写诗,为了使读者也与之共鸣,或惊叹,或振奋,或愤怒,不得不把要写的事物具体一些。形象一些,含蓄一些,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这种意味就是诗歌作品本身的含蓄蕴藉。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