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改善对策
对于语文科目来讲,其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课程。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存在很多不足,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教学质量及效率较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就需要及时找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下简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现今高中语文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较为乏味
由于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禁锢,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期间,都将教材作为主要并且唯一的资源,照本宣科,而学生唯有机械性地背诵课本内的知识点才能够获取好成绩,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教材内容的错误思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体制的作用,受到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技能,从而为素质教育的落实造成困难。
(二)教学氛围过于沉闷
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学生只可以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想,不可以产生自身意识,从而使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学生无法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很多老师无法接受学生们较为新奇的观念,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一些错误的自身看法后,教师就急于否定,苛责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严重的甚至形成厌恶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后续成长与发展。
(三)教师自身水平较低
现今,部分教职人员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自身素养较差,无法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当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及思想后,不能正确进行引导。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主动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坚持学习,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面对现今教学改革进程逐步深入的局面,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思想,不断进取,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教师需要正确认知并肯定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为学生留存充足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程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学生一起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二)创建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语文科目来讲,其是一门较为感性的课程。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自身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产生一些较为新奇的想法时,教师应认真聆听,肯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然后同学生一起针对该想法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同时还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高中语文老师在讲解课程期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色彩艳丽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及生动灵活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生创建轻松的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雨巷》课程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伴随着音乐进行课文朗读,带领学生们融入课文意境,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课文内容。
2. 利用角色表演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小幅度的改变,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进而更加清晰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讲解《项链》课程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变成小型的舞台剧,让学生进行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增强教职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同教学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自身能力,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教师应保证自身的思想始终处于教学的前沿,采用最科学、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同时,学校也需要予以配合,定期组织相应培训,规范教职人员的行为,为学生们做好榜样作用。
总而言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就需要及时转变自身观念,为学生创建平等、轻松的氛围,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爱语文学习,愿意主动进行语文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2
初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衔接工作是很重要的。高一这一衔接的关键时期不仅是奠定学生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的时段,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时期。学生只有利用好了这一阶段,才能不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不偏科,更好地在语文高考中发挥出水平来。
二、初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的差异
1.教育目标的差异
我们判断学生学习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也是我们教学时的依据。初高中语文课堂教育目标的差异非常明显,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初中语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而高中语文就提升了一个档次,需要考查学生除“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外,还要考查“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再如文言文教学目标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到的要求就更多了,要求从“读懂基本内容”上升到了“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并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单从这两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出,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难度明显上升了一大截。从初中的基本理解上升到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与现实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这就体现了高中语文学习的难度。
2.教学理念的差异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起步阶段。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需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3.语法教学的差异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育要淡化语法,所以很多学生的语法功底不够深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有新的语法要求,比如学生需要读懂简单的文言文,读懂内容,并且掌握一定的实词和虚词,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4.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
初中语文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的语文试题也大多数是由背诵和基础知识组成的,都是以课本为主,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而升入高中之后,如果学生还是过度地依赖对课本的死记硬背,是不能顺利通过高考的,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不但需要平时的积累,还需要学生对语文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能力。
三、初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衔接策略
1.前引后连,自然过渡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环境改变了,很多学生不适应,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针对高中新生,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引导学生不断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用一些初中时候的语文知识,连接上高中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不但对旧知识有一个巩固,还能对新知识更快地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生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以此为铺垫,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来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复习,从这个过程中引出高中的新知识点。这样的衔接过程,不会让学生感到生硬,可以培养学生对新学作品的兴趣。
2.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师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环境,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教学,在讲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沁园春•雪》的诗歌朗读音频,回忆一下当时描写了什么样的一种情境,了解的诗词风格,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知识。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改变教学思想,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俗点说,高中学习更多地应该培养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多说的能力。
4.合作学习,促进衔接
学无定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支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一讲一节课,而学生听懂了多少,我们都无从知道。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现代的课堂教学,把教师的单面授课改为合作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可以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成绩好的学生每周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方法,然后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四、总结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一学生 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一年一度中考的来临,学生升入高中将进入学习的新阶段,升学意味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全面变革,学生心理需要一定的调试。 旧的学习方法加上科目的增加让让学生无法应对新课程,会出现偏科、学习时间与成绩不成正比等现象,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表现突出。此时有些学生开始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谈些个人看法。
一、高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1.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着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使得不少同学出现了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语文难学,实际上是对由初中向高中转换后的学习不适应。
1.1对教材的适应性欠缺。一是初中阶段的课文篇幅短、教时长,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再加上有老师精细的讲解分析,以至于学生可以背诵课文。但到了高中阶段由于课文篇幅长,并且课时相对减少,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差,再加上学生对复习时间的掌握分寸不到位,几篇课文学过以后就把学生对学习“底线”搞乱了。二是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的增加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势必有的科目无暇顾及,再加上学习兴趣的减弱。势必在语文学科上的弱势会逐渐凸显出来,偏科便由此形成。
1.2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一是自学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文考试内容有具体的范围,中考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对学生来讲只要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就没错。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教材来学教材,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学。二是很多成绩原本优秀的学生在跨阶段升学后都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滑铁卢”,第一次的月考、期中考让他们大受打击,无法应对新课程
1.3学生有困惑畏难情绪。因为经过紧张的中考以后学生如愿以偿的考进高中,从心里上来讲可以松口气了。但对高中语文来说不像数理化那样每日有笔头作业,其他作业一多让学生就将语文放至一边去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了,时间一长,自然就感到语文“难学”了。
2.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问题的成因
2.1沿袭初中语文的学习。一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往往出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管听不到位下课很慌忙”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继续沿用初中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更注重答题,学习的重点可能更在于应试。二是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学科,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有的学校强调语数外(其实只重视数学和英语),有的科目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直接被挤掉。语文作业、课外阅读等只能在课内完成。三是到了高一阶段“更注重理解,答题时需要技巧”的学习无法运用,致使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学生的个性、学识问题。高一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同学语文基础不扎实,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然兴趣不浓,甚至影响周围的同学。
二、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消除学生困惑畏惧心理。教育专家胡波说:“新生们普遍觉得功课量特别大。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抓紧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作为教师,则应该在教法上多下些功夫。篇幅较长的课文,最忌的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的讲法。教师要对教材有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准确确立教学要点,最好一课时完成一两个教学目的,争取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记得的印象。这样讲授的结果,能使学生把厚书读成薄书,把长课文变成短课文,对每一节课的重点都有一个深记得的印象,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感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摆脱误所谓“高中语文难学”的思想阴影。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4
就在这时,我在学校的一次培训中接触到“行动研究”,我感觉它离我很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觉得做语文老师已经不容易,再搞“理论研究”太难。 而2007年开始,学校计划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我做一个计划,其间遇到很多困难。张彤校长指导我用“行动研究”,我边学习边使用,这一个计划在张彤校长的指导下修改了5次得以实行,成文两万多字。后来学校又给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并引导我将计划分解为多个小课题,进行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在全校教师小课题培训中,给我机会主讲。
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很多教学困惑,很多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用“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它还真帮我度过了职场的“七年之痒”。我的学生不论普班还是实验班,都很喜欢上语文课,并且高考成绩也很喜人。现在,我校每学期都会进行此类的培训和总结,有请专家名师培训,有校内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经验。我只是其中起步较早的一位,没有动人的故事,只是通过自己对小课题研究的具体看法和做法来和大家交流思想。
我在教了三届学生之后,总结发现:语文原本是一门可以让人非常喜欢的学科,可现在的高中生,很少有对语文课说“喜欢”的,我校高一学生也是如此。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待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我校高一新生不讨厌语文课,喜欢语文,这是摆在我校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永远只能是事倍功半。
这个课题的发现,就是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来的。
发现了问题,有了困惑,如何确定研究课题呢?确定课题,也就是找能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的总方法。课题确定本着“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的原则。
于是,我的研究课题《用“现当代诗歌”激发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这样形成的: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现象,首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大小环境因素的影响”。大环境因素,主要是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环境因素,主要是语文教师的影响和其他学科的影响。接下来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我校高一新生不讨厌语文课,喜欢语文,提高学习兴趣”。于是,在开学之际,采用问卷调查与口头交流的相结合的形式,做了一项“高中新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并对高一必修一的教材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尝试利用“现当代诗歌”单元在高一年级的教学,来引领学生通过诗性阅读、整体感悟,让学生喜欢诗歌,喜欢语文。
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现当代诗歌在“必修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我知道高中语文教学中现当代诗歌教学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我所知,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有的教师只讲4课时,就急于讲第二单元“文言文”,而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索然,由此,很大一部分同学仅仅在高中学了不到一个月的语文,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现当代诗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到底有怎样的优势呢?我想到了现当代诗歌的“激趣”优势,即它更易设兴趣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更易学习技巧并激发创作兴趣,更易感受意象,为古典诗歌打基础,更易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经过思考,我确定这一课题,也就是坚定尝试用这一方法解决我所发现的问题,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无作用。
我发现如何提高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在探索,但如何发挥现当代诗歌的作用还很少有人思考。而现当代诗歌在高中阶段如何教学更有效,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也还未被重视。
在查阅中我也极力寻找可借鉴的经验,但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书刊中,对此课题探讨和研究都非常少,查找到的(PPT)大都是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研究,而未涉及“现当代诗歌”与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关系,更没有提及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或策略。
我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现当代诗歌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发利用教材,并制定计划策略,在讲授的同时,更好地用现当代诗歌激发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体会语言之美,享受学习语文的自然与快乐。
课题确定后,就该进入下一环节——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我首先确定了研究时间为每届高一的上学期,第一批研究对象为本届高一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研究目标为用“现当代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了解当下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后,在现有研究背景下,初步拟定自己的研究过程。我确定的研究过程主要是三个方面,即课堂教学,拓展阅读,活动设计,“如何用教材激趣—课堂教学策略,如何用拓展激趣—拓展阅读策略,如何用教学活动激趣—教学活动策略”。
有了比较完备的计划后,便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推进研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即如何用教材激发兴趣。本项策略下,我设计了多项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办法,有“三分诗,七分读”的朗诵策略,“析意象,抓根本”“品意境,悟感情”“知人论世,升华融情”的三种解读方法。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自主 合作 培养
本文谋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现代自主学习的理论作指导,汲取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富经验,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寻一条科学化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之路。
一、自主学习的提出及含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学生具有自主性,才可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种“自主学习”可概括为建立在学生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因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就是高中学生在语文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自觉地运用学习策略,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合理评价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技能等。语文自主学习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指导。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的模式及实施细则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激发动机、自学教材、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反馈、知识延伸、学生小结等环节。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宏观指导模式是指高中学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贯穿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复习检测等全过程,涵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方面,渗透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多层次,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由自主学习目标体系、训练体系和评价体系构成的不断激活、充满生机的系统,使其整体功能得到优化的新型的稳定的活动程序。学生主体地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
(一)学生要成为确立语文学习目标的主体
教学目标不能仅仅由教师确立,仅仅体现在教师教案上,更应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和调整,且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学期之初就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体系。每节课也努力让学生把握目标,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学生要成为语文技能训练的主体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语文技能的学习,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获得必要的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认知技能和语文审美技能)的活动”。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得语文技能的能力。为了突出学生是语文训练的主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三)学生要成为语文学习评价的主体
变学生是语文学习评价对象的单一角色为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的双重角色。让学生自评和互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总结有益的学习经验,而且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纵向、横向和深度上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四、探索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定标就是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之前,为学生展示高中语文学习目标体系,引导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强调重点、难点,以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指明学习方向。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也是对自己的挑战。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初步认识。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从自身特点出发自主定向。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二)创设宽松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对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能作出自己积极客观的评价,这就需要开创宽松的教学氛围,改变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主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宽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同时,要让学生学有成效,长久保持自学兴趣,教师也要积极发挥。适时予以指导点拔,帮助他们闯过难关。
(三)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认知水平
自主探究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不过这种引导应该是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师生间要有情感的沟通,要多观察、多倾听、多交流。新课程里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也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由学生自主组织形成、自由组合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思维方式来启发自己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在其中也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此过程充分了解情况,适当指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辨明方向。这样通过集体交流之后,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课堂反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为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达标训练。在本环节中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难度,巧妙设题,分层推进。把问题按教学要求可分为四类:识记的、理解的、实践的、创新的。在提问时按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学生进行回答,尽可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灵活、民主和谐,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原有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仅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严先元.《怎样引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式》.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机 弱化原因 激发策略
语文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中职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原因,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
一.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在逐步弱化。
1.厌倦情绪。职校招收的学生多数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因而对学习知识没有信心:一方面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但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学习动机不明确,认为进了职校的门,就是“混混的”。因此,上课时不能专心看书,不能集中思考,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很少能享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对他们来说,语文学习确实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2.懒惰行为。部分中职生在初中没有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进入职校后,表现为平时不愿看书,不会看书。看书看不懂就打盹,不愿动脑筋;学习上拖拉,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如:有的学生说,“实在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看书”;还有许多学生在想:“等我有空再学习吧;等我有时间再好好看书吧”,于是,日子流逝,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空”、“有时间”。人都有惰性,但动机弱化者惰性表现的特别明显。
3.目标缺失。多数动机弱化者对学习有着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学生上课低头不语,眼神茫然;有的学生句子读的结结巴巴,读错字、写错字;甚至有的学生无法与人顺畅沟通。让他们练字,一会儿就能写好几页,没有一个字标准规范;让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只知看热闹,连主人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更别说读懂作品了。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被迫的苦差事,常常自卑,缺乏自信。
二.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语文学习价值,激发动机。首先,要让中职生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可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因为语文能力不强而造成交际障碍的例子,让中职生明白语文能力的重要。其次,应让中职生明白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的基础。中职生只有学好了语文,具备了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正因为这样,许多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语文学习,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说过:语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为了生活,为了要求生活的充实”。
2.端正语文学习态度,强化动机。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教师要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使中职生体会到语文认知上的某些欠缺会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教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批外宾来参观我国某工厂,看到技术人员设计的先进设备后,啧啧称赞。厂长当场介绍了这位工程师“胸有成竹”,而翻译却译成了“肚子里有一根一根的竹筷子”,外宾非常惊讶,直到参观完之后还问起这句话。这案例是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中职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水平的重要性,这种情境会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的认知需要,激起学习的动机。
3.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动机。当前,造成语文课无趣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课文模式化的解读。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存在模式化的弊病,常见的是:背景介绍-作者介绍-解决生字词-总结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厌倦,解决方法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的课文适合朗诵,就可以指导中职生朗诵,如《致橡树》。有的适合串讲,如一些艰深的文言文,像《察今》。只有因文而异,才容易激发中职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4. 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巩固动机。我认为,要增强语文教学的计划性。对中职生的语文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应该做到胸中有数。确定了总目标以后,就要确立分目标。这一学年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一学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都应该具体化。确定好以后,就要集中精力去完成。
总之,教师应全方位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使教学成为一种“精神解放”运动,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秦训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