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内容

一、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态度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

在高中化学的教材上有许多介绍化学发展史的内容,像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由实验一步步发现和证明的。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有了严谨的治学精神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厌倦学习,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下课的时候则生龙活虎。还有的学生读书、做题时不求甚解,一味地等着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态度都不是良好的求学态度,久而久之,他们的治学态度就松懈了,不严谨了。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课上要及时纠正。比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化学学科的严谨性,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像这样的探究题: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但随着近年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增加,铜锈主要成分被认为是CuSO4・3Cu(OH)2。

那么铜锈的成分到底是什么?

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教学知识有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授“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果和食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构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把学科教学和科学素养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化学新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的要求

科学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新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深刻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课程教学就是学生主动完成的真实、科学的探究过程,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研究给予必要的理解和指导,师生合作完成研究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过程还是研究结果都可以转变成在科学素养教育中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的资源。新课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脱节、把化学教学主要看成是化学知识传授的简单过程,真正重视学科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做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理论、规律及应用都是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家的设想、假说、理论都要求通过科学实验或实际生活的验证。化学课程为科学素养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新课程赋予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融合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涵盖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主要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来进行。结合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化学实验对培养科学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实验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为求得单纯化学知识的演示实验或简单的操作实验的做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将科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验教学中。此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凭空猜想,胡乱编造,应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

在化学教学中对实验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恰当分析,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受,并使之带着这些新奇的感受进入化学知识殿堂,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去分析、猜想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金属铝的性质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熟知的“铜树”图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制作“铜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剖析实验原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铜树的生成和产生的气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原理,让学生理解了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进行学习科学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科学素养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设计综合实践课题让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是交叉、渗透的,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联系。把这些课程人为地割裂,有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而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则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局限。

切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为基础设计了综合实践课题“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在这一课题中,学生探讨、研究了二氧化碳的化学产生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树木导致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利用模拟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温室效应,探讨了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从环境科学、地质学、生物科学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为人类带来的危害,最后,学生从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应用、植树造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多个视角设计了如何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获得综合性信息用以弥补学科课程按知识体系分科学习的不足,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还原自然科学学习的本来面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3.充分利用化学史材料展现科学的本质。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既包括发现的化学知识、发现知识的科学方法,更包括化学家为之奋斗的忘我精神、坚忍不拔的创新过程,具有趣味性、故事性、思想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化学史可以作为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原始材料,通过化学史可以展现科学的本质。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化学史料中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史料作为科学本质教学的原始材料。比如,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技术》”中“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为材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科学的道路上要不怕困难,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的学习中依据史料,首先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认识、理解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是对当时客观世界在一定层次上的正确认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发展而变化的;门捷列夫对大量元素理化性质进行观察分析,结合理论进行推理,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通过对这一史料的介绍、剖析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与推理不仅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化学史是科学探究过程的最好呈现,通过化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剖析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展现了观察自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典型科学探究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先辈们为科学所付出的艰辛,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能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科学总是曲折前进的,了解化学史,也许可以在今后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这些都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3

1.科学素养的内涵

我国专家一般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体现在《化学课程标准》里即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1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1.1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各个学校师资队伍来看: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教龄一般在6―30年之间,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是这部分教师也是应试制度下产生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是教师不是要培养科学知识的记忆者,而是要培养能根据现有科学知识产生个人决策的学生,这个个人决策可能是遵循现有的正确科学知识,也可能是对现有科学知识提出质疑,甚至是现有科学中的错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科学知识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组织教学活动。

2.1.2教师应努力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就必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努力。

2.1.2.1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化学高中新教材以资料卡、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内容呈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不仅在教材里,而且有课外书刊、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科学知识。要利用好这些科学素材,教师应研究STSE教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科学研究成果,缩短科学、科学家和我们的距离,重视化学史的学习,经常阅读学术杂志,提高科研能力。

2.1.2.2培养适于化学教学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包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科学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科学能力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其次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一定的科学创造力,以及勇于质疑科学的精神。

2.2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学习,往往是让学生在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当然,化学课程探究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化学探究实验中完成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对社区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事件的调查研究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利用好每一个化学实验,不仅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而且应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

总之,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方式是科学探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1STSE教育的产生。

STSE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关系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能源危机问题、环境问题、核问题、基因工程研究问题等。但是由于科学在公众的思维中就约等于真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统治地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和实施的公民,使他们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这样在全世界就兴起了STSE研究,后来因为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就延伸出STSE研究。要培养有科学决策的公众,主要是依靠教育,所以世界各国就掀起了STSE教育的热潮。

2.3.2重视STSE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STSE教育的产生,不难看出STSE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一批改革较成功的STSE课程,在中国,STSE教育思想也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并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这两个与STSE教育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程模块,而且在其他模块中也更加关注STSE教育,可见STSE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更多地关注STSE教育。

2.3.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来自生活,化学来自社会,化学服务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社会;STSE教育关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环境等热点问题,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3.3.1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通过对化学新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在新教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渗透STSE教育:(1)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被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必修1为例:讲物质的分散体系时加入医学上胶体的应用;讲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加入漂白剂的制取和危害,变色眼镜的变色原理,人工降雨材料AgI,氟与人体健康等知识。(2)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化学知识。例如:能源紧缺问题,太阳能、氢能、风能、沼气能的开发和利用,温室效应,含硫、含氮化合物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3)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三聚氰胺,色素,防腐剂,克隆技术,核武器,火箭燃料,等等。(4)化学发展的成就与前沿问题。例如,关于载人飞船的化学知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科学成果,等等。

2.3.3.2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与掌握方法,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学生在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体验过程与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认为最好做到从生活中选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科学前沿动态,即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STSE教育。我以高中阶段使学生体会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为例,结合实践经验渗透STSE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渗透STSE教育。

STSE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这几方面的对政治、经济、文化、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它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正确科学决策的公民,所以渗透STSE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判断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从环境教育来讲,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追求自然―人类―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的思想,增强学生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因为STSE的综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通过化学史中科学家的研究介绍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4

具备科学素养对于21世纪意义关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品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认知。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筛选离不开自学阅读和发现问题,而老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与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要遵循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其理、明其意、晓其道,揭示内在实质。比如,设置悬念、善于比较、反复设问等,养成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老师以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按泛读、精读、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阅读模式展开。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归纳整理寻规律,比较辨析找区别。抓住概念和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点,借助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材料力求源于教材,重基础、突出重点、总结规律,如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归类。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 实验过程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思维、行为方式,是能产生知识的“知识”。

化学实验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提问、思考、判断,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规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的确,方法问题是化学实验的焦点问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强,但却不一定领会其中的实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在实验中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防止学生只做不看,和看而不想,让一个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要引导学生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如盐类水解时可在检验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铵、硫酸铵等盐类化合物水溶液酸碱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盐类水溶液酸碱性情况规律”,“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等问题。另外,在学习中要抓住实验中“异常”情况设疑引思,如进行浓硫酸氧化性实验时,有时生成蓝色溶液、有时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有时会看到黑色沉淀。种种“异常”现象令学生新奇有费解,此时老师不可武断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告知“标准”结果,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或猜测出现的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并通过水溶性、酸碱性等简单地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和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2Fe3++Cu==2Fe2++Cu2+设计原电池,设计水果电池等。学生会考虑选什么材料做电极,什么物质的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当学生自己设计的电池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高兴。在这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特征,将问题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问题和自身的认知结构间建立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兴趣倍增,创新意识得到体现。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变换方式去研究,完成时会满意、快乐,其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对现象敏锐的观察,对数据合理的处理,大胆的假设与联想,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而引起的,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酸钾,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实验,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材分析 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习化学的开端,是认识和了解化学的萌芽期,如果在初中阶段能够使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留下良好的印象,并长期保持同学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就有助于科学素养的提高。就学生个人而言,也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运用化学教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要熟悉教材里面的内容,只有教师对化学教材内容足够熟悉了之后,教师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教材里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只会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教学,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会觉得教师讲课没有新意,对于化学学习不会产生兴趣,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让学生学会对化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是相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对神秘而有充满着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和化学反应产生兴趣是必然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好这一阶段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把握好他们的学习心态,充分抓住同学们对化学现象及实验的兴趣与好奇心,鼓励实验与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化学教材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同学知道化学知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或面的,化学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迁移学习法,让初中生感受到化学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也可以是多变的。

比如说在学习《溶液》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里“熔化和凝固”的内容,将二者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化学里说的溶液和物理学习里的熔化和凝固的区别和联系,使他们既能学习当前的化学知识,又能对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温故知新。

如学习了《酸和碱》这一章节之后,明白了土地既需要酸也需要碱,二者需要平衡,只有这样,土地才能更好地耕种。学习完这一章节之后,紧接着就是《盐化肥》这一章,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联系前一章的知识,思考为什么使用一些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如果出现土壤酸化的现象那么该怎么办。教师的问题既有对当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又涉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利于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方法,在思考问题时,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而是逐渐学会从整体上思考化学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

三、教师学会运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不管是工业、农业、制造业还是医学领域都有应用到课堂上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那么班上同学一定会觉得更有趣,潜移默化地传递“化学即在身边,就在生活中”的思想。

但是,就各大初中学校的化学教师的教学现状而言,一些老师还是采用背记周期表、背记公式与概念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联系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足,甚至产生讨厌、厌烦化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联系生活,熟悉教材,将教材与生活融为一体。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6

一、“对话生活”政治课堂的本质分析

作为学生,当面对不同于自己生活背景或复杂的现实情境时,能够将特定学科学习中形成的探索技能、思维方式和专业观念进行有效运用,然后进行情况的分析,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所呈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素养中,“对话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和组成部分。“对话生活”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来上政治课,同时也联系知识去理解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思想上的教育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换言之,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中去,这是一种以学生自身为对象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对话生活”又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应。“对话生活”的教学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又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途径。理清本质与概念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让“对话生活”的思想政治课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对话生活”政治课堂的实现途径

(一)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堂的价值在于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追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话生活”的课堂则是这个转化提升过程的场所。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老师引导同学们由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转化为认同理解,再由认同内生为政治学科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再转化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地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对其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而细化到学生情感心理、思维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进行必修2“走进国际社会”一课的教学时,在讲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知识点的学习时,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机械背诵,使学生掌握此知识点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应对考试,而学生一旦遇到生活中真正的冲突的时候,会不会真的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呢?这显然是不肯定的。所以,教师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告诉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安稳幸福和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国家稳定所带来的。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同学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二)议题式案例教学中导入“对话生活”素材

我们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首要要求是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读理解,结合生活找出情景素材,再编辑成议题式案例去应用。这个教学的挑战性是比较高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培养与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在备课时,要选准共情点。政治课教学中的“对话生活”素材应从备课时就开始挖掘,从教材中去寻找,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生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内容,瞄准课堂与学生生活的最佳共情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实体验。在教学“生产决定消费”时,为了展示生产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收集了BB机、小灵通、按键手机、触屏手机、智能手机,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学生非常感兴趣,不断把玩和评论。因为准备充分,同学们通过这些实物,深刻体验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并联系到其它的产品和行业的更新换代,也深刻领悟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在屏幕上展示我国近几年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发展而带来的在国际社会上的成就,同学们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些贡献?直观的实物,理性的事实给予同学们正确的价值启迪,更能够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2.在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议题案例的讲解时,要注意让同学们有感而发,而不能只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展示材料。因此,老师在进行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展开“对话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思考的结果,要尽量鼓励同学们将教学与生活感悟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进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世为人。让同学们在生活情景体验中将思想政治品质加以升华,利用对议题案例的探讨或者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知识点时,事物发展的量变要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质变,可以结合文化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来进行情景设定。比如:你们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很容易被忽视?这时同学们会很有感触并积极进行回答,等大家七嘴八舌回答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探询学生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由同学们的思考结论来完成教学。因为是身边的案例,所以同学们会很有共鸣,能够认真的反思并勇敢表达,这也锻炼了同学们用科学辩证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更进一步,老师可以设计更加有深度的情景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国外有一些专门针对中国人而设立的中文标语,像法国卢浮宫外有“禁止随意大小便”,泰国大皇宫门前有“请勿践踏草地”等字样,同学们看到这种情景材料,情感上肯定会有触动,教师可以由此来推动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感品质的升华。

3.课后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同学们的学习空间除了课堂以外,还有广阔的课外天地,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活资源,如:书报、杂志、电视、影视、本地教育基地等。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解决的过程和方式,要用活动来促认知,促思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活动情景,课后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能通过现场的亲身体验,从而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