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环保主题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课程的设计除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想让每一位学生切实参与环保主题美术课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其次启发学生从发现材料作用到发现自我价值入手,从了解制作方法到创意表现思维入手,将每一位学生锻造成最具个性的自己。

近几年来,笔者不断尝试环保美术主题的实践活动,将一张张废旧包装纸、一幕幕环境被破坏的生活现象、一段时间内的美术主题活动串联起来,形成特有的多样化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为美术核心素养奠基。

一、环保主题课程的提出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学习的内容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情境中学习美术。这样的情境既包括文化情境,也包括生活情境。文化情境贯穿美术学习的始终,生活情境联系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身处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每天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不过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环保破坏现象,成為学生亟须重视的命题。在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美术教育手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

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培养学生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和材料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

现代科技文明所不缺的就是大量的商品包装物和生活废旧品,有些废旧品已经没有回收利用的价值。但其本身富有变化的形状,缤纷的色彩恰恰是学生进行美术探索的丰富资源,如将这些资源利用得当,既满足了培养学生美术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要求,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保护环境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二、环保主题课程的实施

作为当代的学生,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鲜明的个性,细腻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过程一直与课程相伴相随,学生的学习一直受课程的影响。教师对课程的规划,要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社会发展现状紧密联系。把课程生活化、系列化,使环保美术课程能与学生的学习内需形成高度的契合,引领学生在主题化的美术课程学习中越走越远,是环保主题课程实施的构想。如何进行环保美术主题课程的实施,在有详细的规划的同时,需要教师有课程规划的发展愿景,能够时刻把握课程实施的发展状态。

1.凝聚课程意识,抱团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美术教师要有课程设计规划的意识,才能使优异的课程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项目。在校内笔者依据环保美术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内容,从制订计划,到设置具体活动时间,优化课程实施内容,完善课程实施的细节,每一步都协同美术组老师集体智慧。在校外笔者联同兴趣相投的教师,构成课程开发的师资团队,团队师资首先在环保美术课程实施理念上要统一认识,面对不同的活动分工,做到理念一致。当地的环保部门和教研机构专家担任课程实施的顾问,共同实现课程实施的目的,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予以全面的指导,实现教师个人、师资团队、专家顾问的三维聚焦实施体系。

2.精设活动方案,渐进实施主题活动课程

基于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废旧材料的归类整理,我们选择了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和年龄特点,且学生能简易操作废旧材料,作为环保美术课程材料的保证。活动实施先从认识材料开始,再去逐步了解不同材料材质的特点,逐渐提升废旧材料表现美术作品的广度;后从平面废旧材料开始,再去适当选用立体材料,逐渐拓展废旧材料表现美术作品的深度。最终将环保美术课程和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到学生的观念之中,把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细化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之中。以下就是一些初步的活动实践。

(1)一件废旧材料的实践课程开发

生活中大量的物品包装盒,如饼干盒、牙膏盒等。学生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取完包装盒里面的物品后,就将包装盒丢弃在垃圾桶,往往在思想认识上并不能将纸盒的作用与美术学习联系在一起,不能发现普通纸盒背后蕴含的美术价值。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引导不够,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加上学生习惯性地购买丰富多彩的美术纸张,对于收集废旧纸盒进行废物利用嫌累怕烦。

当笔者敏锐地发现这一现象后,便以纸盒为对象进行一件废旧纸盒的课程开发实践。前期从认识纸盒材料开始,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包装纸盒,提出纸盒材料利用问题。中期让学生欣赏构思巧妙的纸盒创意作品,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材料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提出纸盒与美术形象的联系问题。后期在教师的示范辅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求异思维,运用纸盒媒介制作相关美术作品,提出纸盒与美术作品的联系问题。

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纸盒材料,经过巧妙构思和动手实践,变成耳目一新的美术手工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程的探索学习,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主题美术课程带来的巨大魅力。长此以往,学生综合运用生活废旧材料的意识有所增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以锻炼。

(2)一节废旧材料的实践课程开发

苏少版五下《包的世界》是一节综合探索课,让学生运用废旧纸袋进行手工制作包的实践课。如用一节课时完成这样的教学,显得浅薄,学生制作实践时间有限,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美术实践要求,需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得到学力的提升。基于以上的思考,以本课为蓝本,笔者开发出同主题,富有多元化的美术实践课程。

①认识包的用途。不同的需求,包的作用不同。

②认识包的材料。用途不同,包的制作材料不同。

③认识包的款式。差异不同,包的表现风格不同。

环保美术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机巧妙地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并运用废旧资源进行“包”主题美术作品的制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思考,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美术学习的综合能力。

(3)一段单元的实践课程开发

苏少版三上第9、10、11、12、13、14课,是以动物朋友为学习对象的单元系列课程。表现方法也从画到做,表现创意也从平面到立体,表现立意也从具象到抽象。通过对教材的理解,限于课堂时间有限,仅仅通过课上的实践,不能系列地让学生深入广泛地对动物朋友进行系列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较为完整的综合运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动物主题画的课程开发。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动物的类别,从不同角度归类动物的不同特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表现,力求引导学生有主见,有创意地参与和经历活动。教者开发阶段性单元课程如下:

①运用彩笔描绘动物

②运用纸盒制作卷筒动物

③运用彩泥捏塑动物

④以动物为形象设计徽标

……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2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均是以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作为主要的美术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且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美术这门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每一种素养都具备自身独特的内涵,图像识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美术表现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结合现代素材和传统素材、技术、美术语言等而进行美术的创造能力;审美判断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培养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一种特有的感知、评价、判断、表达能力等,在这五个方面中,这一项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前提;创意实践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并大胆想象、创作,进而形成个人风格的一种能力;文化理解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的热爱程度,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具体来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该氛围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并创新思维,进而完成美术作品;同时,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京剧脸谱”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素养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先是借助互联网寻找一些京剧脸谱,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并分析出人物的性格;接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色彩、绘制方法、绘制技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完成制作;最后,指导学生不同的脸谱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且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挖掘生活资源,拓宽艺术思路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中,必须要突破美术教材上的限制,并在“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须要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和原则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并积极挖掘生活资源,不断拓宽艺术的思路,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在“园林与民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将不同的民居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如:北京的四合院、傣族的竹筒楼、陕西的窑洞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当地的环境、人文关系等,为学生讲解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民居的设计。在这一教学模式下,通过美术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加强美术史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美术的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加强美术史教学,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古代人物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对人物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得学生的思维直接回到远古时期,并通过电闪雷鸣这一形式,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和想象,结合历史,引导学生对创造神的形象、摆脱神的羁绊、逐渐将神拟人化进行理解,进而促使学生从社会文化、艺术等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好的赏析。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一、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工作,是近年来各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指导与走向,相对于以往的“双击”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已经不再是有具体指向内容的指挥棒,而是指向全人、全思维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天赋和智力的量化,更注重的是后天培养的一种文化素质。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之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出了要求,并且具体分类为如下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再是带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中进行模仿与练习,而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在当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以启发,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核心素养发展之下,对于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也提出了方向性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氛围民主,以人定教。在当前教学中,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因材施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氛围,全面推动学生成长。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美术的启蒙与熏陶,此时的一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新鲜的,新鲜的色彩感觉,新鲜的审美感知。而作为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民主的氛围,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成长,从学生角度找寻艺术的美好,激发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为学生种下艺术的种子。其二,氛围轻松,寓教于乐。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之下,才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心理。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地做出引导,才能切实的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实现对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构建。轻松地氛围和寓教于乐的观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而且艺术学科本身不需要沉闷,而是需要大胆的想象与创新,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对思维进行开拓,才能真正达成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三,善用科技,现代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对教学发展发挥着全面推动的作用,影响并改变着教学工作,这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约束自己,提升对科学技术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课堂的指导与运用,使信息技术点亮课堂,融入课堂。

二、情境教学在核心素养时期的运用意义

情境教学,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在传统教学中,美术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进行临摹,盲目的追求“像”,比如画了一座塔,就要求这座塔一定是正的而非斜的;教材中的图片有3个窗户,画出来的也一定要有3个窗户。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学生对物质的真听、真看、真感觉。这里可以为大家简单介绍何为情境教学。以画鸡蛋的故事为例,日本教师会拿出一袋鸡蛋,给班级每位学生发一个鸡蛋,让学生拿回家自己进行观察,直到煮熟吃掉,第二天再让学生回来画个鸡蛋;美国教师会直接拿出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鸡蛋,甚至还会带来煎鸡蛋、煮鸡蛋、切开的鸡蛋等不同的鸡蛋,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画鸡蛋。虽然这两个国家的教师做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去了解鸡蛋,知道鸡蛋其实是有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而非都是椭圆的,而且不同形状的鸡蛋,味道也是不同的,真正形成对鸡蛋的立体印象。这就是情境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就是将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日常的运用于课堂,最终达成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兴趣的全面培养,推动课堂的发展。情境教学的运用,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带学生进入到相应的状态下进行思考与探究,真正地去看与听,这也是作为艺术门类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其能够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现代化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到的是对学生成长的培养,而非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训。事实上,小学阶段学生也并不一定对美术会产生兴趣,此时与其对其进行专业术语、专业技巧的灌输,不如直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情境教学再核心素养时期的具体运用

(一)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实现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情境教学本身属于随着新课标发展而来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全新的意义,需要紧扣新课标精神去理解与体味,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课标发展带来了情境教学法,也自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全面提升自身对情境教学法的领悟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这一能力能够帮助创设情境,将视、音、图、文等充分的结合,实现情境的优化创设等,对情境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领悟与感知能力等,作为教师要想构建与美术课堂相符的情境,不仅需要具有艺术品味,还要具备人文情怀,如将“月夜”场景的创设与我国传统的诗词《春江花月夜》《静夜思》等相结合,巧妙设定意境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现代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组织教学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创设情境往往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将课堂进行组织交融,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仍然需要教师完善创设,思考如何用语言进行讲解引导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时必须关注到的。

(二)掌握情境创设技巧

掌握情境创设的技巧,也可以理解为找到情境创设的真谛所在。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展开教学工作,而是需要尊重课堂的原理所在,如前文提到的,在进行“月夜”教学中,可以与传统古诗词结合。美术作品是有灵魂的,教师要找到其中的灵魂所在,抓住其中的真实内涵,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给学生以启发,进而达成情境的创设。美术作品往往能与很多内容相结合,如音乐、诗词、文章等。如丰子恺的画作和文章的结合,就是画与字的结合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结合点,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实现情境教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多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能够为情境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技术强有力的表现力,不仅能够将平面的色彩图片用更为清晰的形式展示出来,也能化静为动,将图片表达的内容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在现代化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能够将许多教师用语言讲述不尽的内容直接表达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声音、灯光、电影等的全面结合,增强表达能力,增加情境创设的渲染能力,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供方便,进一步渲染环境,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完善。同时,运用教学软件,以此来刺激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给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件,选择有效的教育素材,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欣赏类内容,教师就可以借助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出相应的视频与资料,以此来向学生进一步说明美术知识中的背景与发展情况,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音乐等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受到美术知识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掌握专业的美术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引入其他艺术形式

引入其他艺术形式,是构建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如将文学与美术的结合,是常见美术情境创设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学中,本身就有题画诗等内容,只有牢牢把握这些内容,才能切实的达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达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在引入其他艺术形式时,也要关注到各种艺术文化与情境的结合。如在一些图片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而教师要能够以语言文字、文学渲染等方式,去引导学生,达成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教学任务。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4

人的理念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想要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就要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利用互联网进行美术的学习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等多媒体设备在相应的平台内随时随地反复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的人文学科,需要多看,多想。所以说大量阅读艺术作品积累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是达到美术核心素养标准的必要条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孩子们达到美术核心素养要求提供保障。互联网资源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就具备这一优势,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微信平台的多资源帮助我更好地学习

微信平台的多资源能广泛传播性就有这一种优势,在微信公众账号中会有很多人分享我们所要的信息,就拿我们美术来讲,可以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美术”两个字,我们就能订阅和获取到大量的有关美术信息,其中包含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资源。

二、利用微信平台做好课前预习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在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并不能在课堂内全部分析到位。有了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整理的素材、大师作品、影视、图像等多种内容在平台内,教师依据所教内容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孩子通过所提供资源进行学习与分析,总结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原本在传统教学中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只需要打开手机点开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平台看老师提供的资源内容就可以快速进行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美术技法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要想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进行范画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有的时候40分钟还不一定能完成,让本来就少的课时变得越发紧张。有些老师还可能因不是本专业出身而无法进行范画教学,但在微信平台中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利用空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比如我本身是油画专业,但遇到一些关于国画绘画技巧的内容时就会有点“手抖”。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找一些名家教程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中《花鸟画》这一课,我就在网上找来了徐堪老师的花鸟画的教学视频把它发在平台内,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课前预习,上课时我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问题的解答,教师只需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这种交流方式会让学生对课堂更加期待,提高了学生教学环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杜绝了教师的满堂灌的方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找来各种创作视频让学生拓宽创作思路,从而达到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四、利用微信平台展览提升审美态度素养

在传统的美术课中,往往到了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我们课堂也几乎到了尾声,所以我们的讲评总是草草了事,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汲取别人好的经验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问题作品分析这一环节做得很不到位,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把你们孩子的每一次作业都办一次画展。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或者直接扫描到电脑中配上文字和音乐,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集中的展示,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随时随地欣赏同学的作品,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一个好的展览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视觉上的直接刺激,产生想要进行创作的欲望。

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教学辅助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通过微信平台的辅助教学,会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丰富、简洁、生动、高效的特点。利用微信平台去推送一些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些情况。传统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主,而课本内容挖掘不够,对于我国一些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粹的内容讲解不详细,很难让孩子在短短的几节课中爱上它们,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定期推送一些关于此类艺术文化的内容,不断进行强化,让孩子始终能接受来传统艺术带给他们的艺术熏陶和感染,同时互联网资源的多样性更能让孩子们接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美术文化,从而提升教学品质,提高美术课的内涵表现,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一、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培养手段,包括个体和社会。美术教育的个体是其固有属性,社会则是其衍生属性。美术教育所蕴含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价值性。价值性是美术教育存在的重要前提,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直接面对的是个体,在促进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对价值选择和期待的应然,是对生存价值、生命质量和美学意义的追寻与确证。“人作为有着自身需要、目的、追求、向往的活体,他总是为着某种目的而进行活动。因此,人所参与的活动总是涉及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和价值选择的活动,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①美术教育的作用,就是根据个体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需要,赋予被培养的人才敬重美学、钻研艺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价值功能,使其肩负起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连接世界文化的责任。美术教育的作用决定了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形式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广泛性与研究性的结合,它既包括幼儿美术教育,也包括大学美术教育和成人美术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但无论是基础性美术教育还是专业性美术教育,其核心价值都是关于美的教育,其中既有关于研究美的学问,也关乎创造美的艺术技能。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我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在以升学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下,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轻视美的教育,重视美术技能,与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越行越远。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也必须成为美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只有坚持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才能培养受教个体的想象力,引导受教个体建立起具有多重复杂美学情感的联络体系,奠定艺术创作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虽然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多层面着手,但必须确认美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规定性。换言之,必须超越现行的功利主义思想,从艺境的视角探索美术教育的内涵,提倡文化层面的美术教育观,这样才能凸显美术教育独特的含义,并使之在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一方面,必须确认美术教育的人文特质。诚然,高超的技艺、高标准的美术作品质量观、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等均是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其本质规定性必须与艺术之境的美学维度相契合。对于真正的美术教育者而言,教育首先是自身充盈的生命力、创造力外化的活动,是人生价值大放光彩的展台,是保持艺术自我、追求解疑释惑的通道。唯有如此,才能使美术教育永葆本真,且弥足珍贵。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狭义教育与广义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狭义教育,是指美术基础性知识的教育。美术毕竟是需要手、眼、心互动才能产生的艺术,是将理想情感发展、进化为完整艺术品的手工作业。因此,在这个教育层次,坚持基础性的美术技能(包括临摹、素描、构图、色彩、写生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这个教育环节,需要注意对受教个体的美术核心价值取向进行培养。取向是由事物特性所规定并选取的事物发展的应然倾向、趋向和向度,它属于价值层面,体现了事物的目标价值与方向。教育者应该明了,今天的教育是为了给明天的社会培养德才兼备、明晰真善美内涵的、广义上的美学鉴赏者奠定基础,从而使受教者的美术思想的生成性与过程取向、能育性与实践取向、价值性与超越取向、整合性与创新取向获得基础层面上的相互联系、密切相关、辩证统一。广义教育注重对正面美术作品感悟的培养。笔者认为,就艺术作品本身来说,是否具有正确与谬误的区分,向来是艺术界众说纷纭、争辩不休的话题。因此,在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伪艺术”必须保持足够的戒心。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内化生成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既然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那么对于分辨能力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把能够弘扬正气、培养品德的艺术作品以美育的过程引导到艺术作品核心价值取向的解读上,比把那些充满争议的或者荒诞不经的艺术作品提供给涉世未深的受教育者解读,更有益于他们的成长。美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美的培养,其实现需要教育者以自身的素养,培养受教个体相应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帮助受教个体获得全面的美术教育,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与成才。

作者:赵媛媛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芳.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6

全科教师是深化课改的需要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全科教师这个概念似乎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了。没想到,近年来,人们就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满怀惊喜地发现了全科教师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农村需要“全科教师”。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无疑为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捷径。而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不仅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需要,更是破解课程改革难题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课改的新趋势。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诚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仅仅靠单学科的教育,已经难以达成。同时,从课程实施现状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的高度重复交叉,导致中小学教学费时低效。因此,推进课程整合改革,实施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一些大城市的知名小学,已经率先开展全科教学探索。

广州:彻底打破学科界限

2012年,广州市公立学校中最早进行“小班教学实验”的沙面小学规定:包班老师要打破所读专业界线,当全科老师。在一节语文、音乐、美术三科综合课堂,语文老师先朗诵一段课文《美丽的大海》;音乐老师开始播放海浪声,并进行演奏;美术老师开始指导孩子们画出大海的感觉。一节课上,既有课文朗诵,也有音乐鉴赏,还有美术手工。沙面小学的教师没有办公室,每个班也不单独配备班主任。每个班不到30名学生,却配备了两名包班的老师。根据安排,包班老师必须全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因此,老师们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两名老师几乎在同时上课,孩子们也很自觉地分成小组来找老师指导。这样的安排,让小班显得更小:一个老师应对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自然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照。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说:“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打破。”沙面小学柏悦湾校区的每一节课还比其他学校缩短了10分钟,即由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到30分钟。做出这样大的调整,是因为她觉得,与其用40分钟去教学生简单的问题,不如缩短课时节省出时间,多上一节游戏课。而游戏课并不是简单的玩耍,老师会把讲课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

数学第一册中的《认识图形》和美术的《圆圆、方方和尖尖》;音乐《十只小猪过河》和数学《黄冈小状元》中一道拓展题类似……该校教师陈欢的笔记本,记满了各项课程之中的共同点。上这种“跨学科实验课”,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它意味着更精确的知识范围以及更大的备课量。老师们笑说:如今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学生们也乐于接受这种特别的课堂训练。

北京:多所小学实行全科教学

北京的十一W校亦庄实验小学采取了全课程包班制教学模式。该校四年级语文老师刘伟在学期前3个月里不教课本,只带学生读书,3个月精读了4本书,并将读书与活动相结合,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刘伟带孩子到动物园寻找昆虫,制作标本。他将教学变成了一个项目,并延伸到生活中。他并没有做彻底的体制改革,用的依旧是老教材,但却在方式上做了突破。孩子们精读了4本书共计约100万字之后,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过于简单直白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