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

3、“减负”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界面现象;胶体化学;人生哲理;人文素质;教学漫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65-02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构建促进当代大学生应对社会变化和谋求个人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上。大学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就应对大学生进行与其未来个人发展相关的更为深刻的、更为密切的教育陶冶。具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当着眼于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模式[1,2]。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讲授物理化学之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所做的工作[3]。

一、物质的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不同;看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在界面现象一章中,首先讲述了物质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的差异。任何物质均存在表面,而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受力方面,表面分子受到内部分子吸引的合力大于零,而内部分子受到周围分子吸引的合力等于零,即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在受力上有区别。其二,在能量方面,表面分子的能量较高,而内部分子的能量较低,即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在能量上有区别。将这一原理进行类比移植,可以警醒人们在看问题时应当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差别。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其内在本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看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过去一代伟人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即看问题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此,还应特别强调的是,有时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其内在本质之间截然不同,即表面现象只是其内在本质的假象而已。这时,在认识事物时就不应被其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所蒙蔽、所误导。在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如天文学上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即由太阳东升西落的表象所确立的地心说到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日心说的确立,这种由表象到本质的对于真理的逐渐逼近,就是典型的一例,历史上曾经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典型例证对于人们看问题时要客观地、正确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明显的警示意义。

二、物质的曲率半径越小,附加压力就越大;人的交往圈子越小,心理压力就越大

在界面现象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原理:物质的曲率半径越小,附加压力越大。其数学形式为Δp=■,其中Δp为物质所承受的附加压力,γ为物质的表面张力,r为物质的曲率半径。对于这一自然科学规律,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即物质被限定的范围越小,其所承受的附加压力就越大。将这一自然科学原理进行推广,可以用来阐释一个社会科学原理,即一个人的交往圈子越小,其心理压力就越大。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需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交往,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进而舒缓其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生活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压力,而排解心理压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人交往。平时我们常说,将自己的痛苦对别人倾诉,痛苦就会减半;将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就是这个道理。纵观那些曾经做出过过激行为的人,往往是其个人的交往圈子太小,个人痛苦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排泄所致。这一原理应当让每一个大学生知晓,因为过去在全国许多高校曾经发生过不少由于自闭而导致心理问题,并最终引发种种悲剧的发生。此外,从另一个积极的方面来讲,一个人的奋斗成功最终是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帮助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人。许多时候,一个人的问题或困难会借助于社会的帮助迎刃而解,由此也就不存在心理压力赖以滋生的条件。如此,以上原理便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支持。

三、润湿角不同则对物质的润湿程度不同;视角不同则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

在界面现象一章中,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是用润湿角来衡量的,即不同的润湿角对应于不同的润湿程度。当润湿角小于90度时称为润湿,而当润湿角大于90度时称为不润湿。由此则可以让我们联想,当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事物时,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程度可能就是不同的。客观地讲,如今许多大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许多时候,他们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或肤浅,看问题时要么有失偏颇,要么作出完全错误的理解。对此,作为一个老师平时就应当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即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看问题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而由此可能会导致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其次还应当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事物本质的认识,还应结合其发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作全面综合考虑。如何才能客观地、公正地认识一个事物,是需要这种开放式的多元化思想的,而不应只是人云亦云式的从众或仅仅依据个人的好恶作出简单主观的判断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四、胶体不是一类特殊物质,可以是一定分散度下的任何物质;成功人士不是一类特殊人种,可以是人生奋斗到一定程度的任何人

在胶体化学一章中,首先介绍了胶体的概念。胶体的定义为分散相粒子的尺度介于1到1000纳米的分散系统。由此可见,胶体这一概念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类特殊物质,而是物质在一定分散度下的一种存在形式或状态。任何物质只要其分散度达到1到1000纳米均是胶体。这种对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胶体概念理解的颠覆,对于一个人的奋斗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启迪意义。生活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对于那些成功人士往往在心中充满了崇拜,认为成功人士是一类与生俱来的特殊人种,抑或认为上天或命运对他们格外眷顾使然,因此认为对于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相形之下,难免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自卑或抱怨。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客观地讲,那些人生取得成功的人绝不是生来就是成功人士,都是在经历了一番漫长的努力奋斗之后最终才走向成功的。其实,每一个人只要不断地付出努力,锲而不舍,百折不回,最终都有可能成为成功人士,这便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当下,许多媒体所报道的一些成功人士的艰苦奋斗历程,为此提供了大量丰富而令人信服的例证。

五、物质的不同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光学效应;人的不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在胶体化学一章中讲到,不同形态的同一物质与光相互作用后会产生不同的光学现象或光学效应。例如,粗分散系统对光表现为反射,胶体分散系统对光表现为散射,而真溶液分散系统对光表现为透射。将这一不同形态的物质产生不同的光学效应原理进行类比移植,可以用来阐述当一个人以不同心态看待同一事物时所产生的心理差异。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好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好的心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即“别人对我”和“我对别人”。就前者而言,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确地对待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行为。许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种种评价和议论,对此,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言论,我们都应当冷静地、客观地进行理解和分析,正确对待。尤其是对于那些善意的、中肯的批评,我们更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虚心以待,知过必改。须知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唯其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走越高。至于对待别人对我们的行为,也应用心甄别,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样应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平心静气地去积极面对。而就以上提到的后者即“我对别人”而言,就是要主动地、积极地善待别人,即对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同样应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理解和帮助别人。具体来讲,就是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不应妒忌,而应虚心学习、见贤思齐。而当看到别人不如自己或者遇到困难时,不应不管不顾甚至是心中窃喜、幸灾乐祸,而应当伸出同情的援助之手帮助别人,扶危济困。这里所说的好心态,其实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就其社会意义而言更重要。只有人人都有好心态,构建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新时期的大学课堂教学应当教书与育人并举。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应用,而面对当今许多大学生在从业之后知识浪费现象严重的现状,本文所倡导的这种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的理念,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它为课程教学创造了附加价值,相信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人生产生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为枯燥的课程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改善了教学效果,从而真正践行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

致谢:本文原稿经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文霞教授过目后,曾给予高度评价,在此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研究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03—01

一 借助历史教学平台强化素质教育

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及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中学历史课文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其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行为及其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二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先进思想

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表明,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以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以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事件的发生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历史教学要联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国内外形势,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谈古论今,赋予古老的历史以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也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引导先进思想航向为主要任务。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道德占主体的前提下,尚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存在,人们的道德境界亦五花八门。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决定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要面对这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激发主体意识树立正确品德观念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也就是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置疑、释疑,并且能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对学生的潜能开发程度也越深,越有利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把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过程。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不但需要教师本人在教学中倾注个人的情感,而且要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起情感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中学生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对中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四 培养爱国热情倡导奋斗精神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手段。爱国之心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纽带。爱国的观念在历史中形成,也需要历史认识来巩固。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学也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史学对人生的启示,在于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历史观,使人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4

摘 要:教育科研是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分析新的教育问题,探究未知教育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积极进行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端正教育思想,丰富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目标主要靠教师创造性的教育劳动来完成。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素质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质量高的教育。

为了践行《纲要》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我曾努力进行过多次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通过课题研究,不断丰富了自身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质量。在《生态式教育下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中,我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园的生态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促进了幼儿素质发展和教育提升。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究,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教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而进行的研究课题活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实践。我认为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在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在当前幼儿园发展生态教育模式下存在着一些细微的问题。例如,由于教师需要耐心地进行幼儿教育,才能有效地应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反复变换和逐步提升。因此,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我制定了更加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同时在遵守制度的基础上,允许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同时促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形成了最优化的教学系统。随着研究活动中不断深入,我的教育管理应用能力也不断提升,同时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相应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主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学习先进的教育观点和理论,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克服经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真正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5

一、现代物理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物理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自然应该具备相应的新的能力结构,以适应课程改革、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对物理教师能力的研究与主体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忽视其认识论背景将给物理教师能力的深入研究带来实质性的问题和困难。这种主体能力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发挥都离不开社会历史条件,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物理教师的主体能力是这种主体和客体对象性关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的基本功、辩证思维能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学习与总结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组成。

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物理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备的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组织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能力等。

1 严谨的组织教学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物理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

(1)在对物理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学年或学期或单元或课时计划的能力,使教学有条不紊地按系统按步骤地进行。

(2)组织安排教材的能力。组织安排好教材,是使教材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系统性强、条理清晰的教学体系。对于讲授内容、练习内容、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实验的匹配和作业的布置等有合理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3)确定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方法的确定,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和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它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深刻理解;对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4)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是教师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的生动体现,是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创造艺术。

(5)课堂提问和指导练习的能力。课堂提问和练习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的问题应是主要矛盾、知识重点,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培养。

2 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功。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要口齿清晰、优美生动、诙谐幽默、语音高低、语速快慢适中等外,还应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考虑教学语言:

(1)准确、规范。物理教学语言要准确,注重科学性。对物理用语和物理专业术语的读法要准确规范。

(2)具有文学性。物理教学语言要讲究语言的文学性。如果恰当地运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富于启发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知识的获取、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4)逻辑性强,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教师思维形式和教学思路的反映。教师的语言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前提的运用,结论的推导,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规范、有序的板书能力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将讲授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有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物理课堂教学的板书,既有语言文字表达,又有图表、图形、符号、公式及其运算等。精心设计板书,恰当地运用板书,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醒目工整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理顺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内容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板书形式多种多样,如纲要式、图解式、表格式、问答式等。

4 较强的组织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已明确指出:“调整后的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其中“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物理教师应重视课外活动,树立新的课外活动教学观。实践证明,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在增加信息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物理实验操作和设计能力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有魅力的一招。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物理实验能力以及物理实验的教学能力:

1 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求,确定实验的个数,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2 熟悉并熟练操作所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及仪器设备,能深刻了解各类实验仪器的特性,能正确调节、安装、使用仪器设备,能及时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故障。

3 有收集和分析实验中所取得的信息及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4 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可能,自行设计,动手制作简单、可靠便于操作和观察的教学仪器,并能开展有关的物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工作。

四、学习、总结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善于从教的对象中学,从书本中学,从实验中学,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从老师和朋友中学,从一切能学到知识增长才干的地方学,以此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要勤于写教学后记。

五、教育科研能力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职业素养;培养;渗透;6S管理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在招聘时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需求,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重要性

1.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而高职生职业素养就是高职毕业生从事某项工作必备的综合素养,主要由职业道德、职业品行、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要素构成。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具体要素及表现见图1。

在职业素养体系中职业道德是根基,职业品行和职业知识是支撑,职业能力是目的。前三者属隐性内容,好比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代表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职业能力属显性内容,易为他人所发现,并且能通过后天的培养与学习来养成。

1.2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2.1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重。企业在招聘时看重敬业精神并强调工作经验,是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经验可以证明他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还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根据一个人以往工作情况,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企业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做出招聘决定。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企业在用人标准上的权重分别为:职业态度78%,职业素质57%,专业技能/业务能力38%。

1.2.2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形成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拥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摆正心态,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能够主动学习,逐步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这对于企业,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财富。

1.2.3 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能推进学院的发展

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综合表现来体现。如果学校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企业中能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表现出色、得到企业认可,这可以提升学校的对外影响力。

2 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于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途径

高职教育目标的“应用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教育实质的“就业性”等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1 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中

目前的就业市场越来越看重应聘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若高职院校忽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会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显得很稚嫩,在学校没有完成社会化任务,求职受到挫折,进而打击求职的信心。将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进行巧妙的融合,使我们在完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很好的道德储备。

2.2 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

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体现在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秩序意识。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2.3 寓职业素养培养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环境,间接承担着实现教育目的的任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将企业文化精髓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通过举办“与企业家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把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2.4 寓职业素养培养于社团活动之中

学生社团历来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而且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平台。因此,利用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一是,要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素养的能力培养项目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构建校、院、学生三级参与的职业素养类社团组织,由学校给予大力扶持,打造品牌社团。三是,在社团活动中要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5 寓职业素养培养于社会实践中

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形式活泼、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以校园周围的社区为依托,让大学生到企业、农村挂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就业创业基地为依托,学生在就业创业基地定岗实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德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假期“三下乡”为依托,号召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6 寓职业素养培养于职业生涯规划中

按照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许多学生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它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 案例分析――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开展学生公寓“6S”管理对培养职业素养的影响

3.1 活动简介

3.1.1 “6S管理”的内涵

6S管理起源于日本,即日文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这六个单词,又被称为“六常法则”或“六常法”。是企业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技能,不断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方法。企业6S管理的具体内容:

整理: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清洁:经常保持环境外在美观的状态。目的:创造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S成果。

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

安全:重视成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3.1.2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开展学生公寓“6S”管理简介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从2010年10月开始在学生公寓里分阶段推行和实施“6S”活动,并制定了《经济管理学院寝室“6S”管理方案(试行)》等活动制度。具体实施过程分三阶段:

(1)注重宣传,加强培训

学院首先成立了“6S”推行办公室,拟定了“6S”管理推行计划。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宣传发动,加强培训,让班主任老师、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明白什么是“6S”管理,为什么要推行“6S”管理。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掌握活动开展的方法和技巧。

(2)循序渐进,逐步推动

一个好的方案没有实施就成了一纸空文,执行是关键的一步。“6S”管理注重细节和规范,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原有生活习惯而盲目全面推动会促使较大学生群体的反感。为此,结合实际制定的实施方案,把“6S”管理模式推行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分步实施,逐项落实。首先建立了样板区。各班确定男女寝室各一个,由此作为试点。其次推广样板区经验。通过参观学习、男女生互动、文明寝室标准制定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并把6S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细则化。

(3)加强监控,重在落实

为了把“6S”管理模式在公寓管理中产生实效,我院除了将把在宿舍卫生考核要求纳入综合测评等相关评奖评优考核项目以外,也把“6S”管理要求纳入班主任考核中,并采取平时抽查和期中、期末检查相结合的手段来评定宿舍文明卫生工作以及相应的班主任工作。

3.2 公寓“6S”管理的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

3.2.1 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形成

模仿企业管理,在公寓管理中推行“6S”管理模式,营造清洁的个人生活环境。首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杜绝不良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比如可以减少带餐进宿舍、进教室;上课穿背心、拖鞋。其次,有助于培养职业工作中“安全”意识。在“6S”管理中第六个“S”就是“安全”,要求学生消除隐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把安全教育有机融入平时生活中,让学生形成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把社会、他人及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3.2.2 有利于进入职场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的宿舍基本都是集体宿舍,且一个房间基本上都有4~6人,我们学校都是六人间,不但个人的生活物品不能进行良好管理,不利于学生本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一个公共的领域,不能以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与个人荣誉和利益相联系,也不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文明卫生宿舍的创造必定基于融洽的宿舍成员关系,6S管理的施行有效的提高了宿舍成员间团队意识,有利于今后走进职场对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3.2.3 有利于职业素养的的形成

6S管理模式对我院学生来说理论源于课本,应用在于身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启发,树立管理知识不是空洞,无为的观念。另一方面,一大部分学生干部、寝室长和普通学生都参与进来,大家各司其职,通过区域责任制的形式,培养了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他们会尝试着如何去跟思想比较顽固的同学进行沟通,如何去调动他人的积极性等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以此为更好的适应职场生活做好意识和技能上的准备。

4 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淡薄;二是,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重点更多集中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隐性素养的培养。这往往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相背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很好的找到了职业素养培养与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结合点之后,就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并且形成一种长效的工作机制。日常的学生工作不仅仅是校园的维稳阵地,也不仅仅是常规教学活动的补充,新时代下的高职教育学生工作,我们应赋予其更多的教育职能。要实现其角色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改变传统观念,敢于创新,同时更要实现各项教育机能的有机结合,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经管学院的公寓管理6S活动,既是学以致用的表现,也是工作机制创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论6S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42(9):206-207.

[2]刘溟.论6S管理在高职院校的适应性[J].科技信息,2008(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