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自然地理;地理教学;策略

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水平的差异,高一年级学生的自然地理学习一直都很吃力,笔者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地开展教学策略研究,以提高自然地理“教”与“学”的效果。所以,于2014年5~6月,对高一年级20个班的学生的地理学习现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学生地理学习状况及结果统计

1.问卷调查的目的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为自己以后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进行自然地理教学。

2.问卷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废卷2份,有效问卷191份。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初中的地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学校基本上没有开课,或者只开一节来应付上级的检查。(2)81%的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不了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差,连中国有几个省级行政区都不知道。(3)在地理学习态度上,92%的学生不愿意课后花时间学习地理,其余的学生认为花一点时间还行,但不能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4)在学习方法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熟记就行啦,不需要理解。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他们多数去问同学或者置之不理。(5)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情况更是糟糕,只有很少的学生偶尔参加过,其他学生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很低。(6)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多外出实践、自主探究(但老师最后一定要总结)、和谐教学法、竞赛法等。

二、学生学习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生地理知识薄弱

绝大多数学生因为中考不考地理,学校和学生都对地理不重视,造成他们对地理知识总体了解不够,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都不知道,特别是对地图知识更是无知。课外更是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去参加地理相关的活动,也很少去阅读地理知识。

2.地理学习态度不积极

学生一进入高一就开始学习高中阶段最具难度的知识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还要结合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的一些他们还没有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一些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很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升。

3.学习习惯不好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只要背就可以啦。其实要想学好地理,理解、看图和分析等能力是很重要的,必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师生在合作、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愉快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

(1)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愉悦感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愉快的、精力充沛的,那么他的感受就高;如果情绪低沉、疲劳不堪,他的感受就会降低。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投入情感教育,时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以情激情。我常在课堂练习时设计小组竞赛抢答,答题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先是小组代表回答,本组成员相互补充,把题目回答得完整便可得分。然后,根据难易程度设计几道抢答题,答对者可为本组争得一分。这样,听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答对的学生为本组赢得了成绩,组员们都对他投以感激的目光,有的还竖起大拇指。那种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2)帮助后进生获得自我提高感

后进生由于在学习中多次受挫,造成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更希望得到尊重、信任与关心,更渴求得到一个好成绩。作为教师,首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主动找他们谈心,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用热情和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并善于挖掘后生思维的闪光点,寻找合适的机会,使他们的才能有所表现和发挥,提高其自信心。在备课时,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后进生着想,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教法,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具的直观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1)培养看图识图能力

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在地理的教学中要图文并茂,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炼教材,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根据图与图之间内在的地理逻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各章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整本教材的总体性的把握,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

(2)养成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后总结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变得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起到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能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精神的目的。课后总结复习可以把握好主干知识,使主要的知识点得到巩固。

3.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地理教学中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实施,地理教师都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艺术化,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1)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

备课既要吃透教材和大纲,又要吃透学生和教法。因此备课时,一要注意与学生情感共鸣,这样他们接受的地理事物往往能长久地保留在头脑中。二要与时俱进,讲课时能结合最近的热门话题,往往很容易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三要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智力层次,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2)多参加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内容集中在对教材中重、难点和考试范围的探讨上,每学年都会针对考纲的不同有不同的变化。还有就是听课、说课、评课和听报告,看别人的教学实例,启发我们的教学,收益颇多,应该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不应停留在模式的表面层次,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模式的具体构成和相关的细节问题。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③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目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发展有关的目标。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学到对其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要改变教学行为就必须先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因为它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蓝图。

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就认知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①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②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还必须注意横向迁移,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③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就情感目标而言,涉及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需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方可“潜移默化”。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因此,情感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①充分挖掘地理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内化”成品质。②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千姿百态,如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是雄伟之美;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是秀丽之美。还有,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原则是地理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地理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指导实践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地理语言相适应等等。

(一)指导实践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地理资源,充分发挥地理资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指导实践”,指的是在学生参观、社会调查以及听教师讲述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指导实践”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活动:①参观化工厂:如位于钦州港的中石油。教师也可利用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盐厂,了解以海盐为原料能生产哪些化工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哪些需要。②社会调查: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生物制药厂参观调查,了解海洋生物在医药工业方面的利用情况;或由学生自己分组到市内各大药店进行调查,了解哪些药品的成分中有海洋生物的提取物,对人体具有哪些医疗保健功能,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地理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有序。

(三)年龄特征与地理语言相适应。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地理语言体现地理思想。地理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地理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地理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教学设计要适度,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具体操作上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策略上要各有侧重,在此不再赘言。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地理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对地理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对地理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兼具文理科的特点,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大气运动、地质灾害等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同时,也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读图。

一是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以引出新的地理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地理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等,方面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总之,对地理课的不同内容,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

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二)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

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测验。

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当测验告知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学习“症结”时,可根据测验提供的问题序列进行“定位”并查找原因,继而有指向性地实施矫正训练策略。当测验所反映的是思路或方法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必须结合问题,引导学生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思维路径,在求异、求简、求新和思维变通性上下功夫,使他们形成明确的观念:许多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粗读题目即将思路“固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只有仔细审辨、上下连贯,灵活运用地理原理,方可找到最优思路。

六、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地理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

总之,地理教学策略的构思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展开的,“教无定法”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和相近水平的学生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同一教师选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地理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

地理教学策略范文3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要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深课堂印象,强化记忆效果的目标。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探讨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探讨、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运用板图、板画的图像艺术

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学中的图像艺术,也是地理教学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是以 示意图的方式,揭示出地理事物的现象、本质及发展演变过程。它较为形象直观,在课堂上边讲边绘,讲绘结合,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不足。用板图、板画教学,对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建立空间概念,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板图运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思维,开发智力,锻炼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深课堂印象,强化记忆效果等诸方面起到显著作用。要充分发挥板图的多种教育功能,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合理剪裁,从而使板图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形象语言,成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板图设计也无疑需要追求创意,提高品质。它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和想象力,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摆脱教材的束缚,解放自己的创造力,使板图的设计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例如教材第十一章“人类与环境”,概念多、知识零碎、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时缺乏系统性。我们以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联想设计一幅“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板图,把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创意设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就是说板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因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好的形式表现,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它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实现愉快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提倡创意设计,强调创造性和艺术性,并不是否定教材,离开教材,随心所欲,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恰恰相反 ,我们要的创意,应当是紧扣教材,围绕目标,为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为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服务,我们设计板图,可以从课本中没有的,以文化图,也可以从课本中的插图而来,以图变图。

二、地理教学过程要以活动为中心

实践证明,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主要地理活动方式有:

(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故事会等。

(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等。

(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

(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和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等)。

(5)合作学习活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没办法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的。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老师先将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来源于课本,但又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第三步,(课堂上)小组内部总结知识结构,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之间提出的问题,以使小组各成员都能完成大纲要求。第四步,小组间相互提问与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轮流主持,提出问题,其他小组进行枪答,并统计得分,评出优胜小组。第五步,教师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三、地理教学要实现学生主体发展

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潮。学生主体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是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能动的发展,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裴娣娜,1999)。

中学地理教学势必由地理知识的传递变为地理素养的培养。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发现(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其一,传统教学缺乏“人情味”。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抽象的学生,而不是现实的学生。教师可以随意训斥,甚至讽刺、体罚学生。师生双方存在着事实上的人格不平等。其二,传统教学不是实质性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一言堂,教学信息流是单向的、是机械的,也是单调的。因此,从教学的“互动性”上讲,传统的地理教学不属于实际意义上的教学。其三,正是由于传统教学存在着上述现象,才导致教与学的分离,甚至有时还是对立的。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的统一呢?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即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此,现代教学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甚至是互助的师生关系。这种现代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交往的基础。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在以交往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主动的和丰富的,因而也就“教学相长”。同时,教师的作用也逐步由传统的知识源泉,转变为指导者,并进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实现由以“感知―加工―表现”为基本环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环节的发现学习。

四、优化地理教学小结结构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由于自身哲学观、心理学基础以及方法论的不同,选择、组织教材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前,影响较大的课程设计有三种,一是学科中心模式,二是学生中心模式,三是问题中心模式。我国传统教材属于典型的学科中心模式的产物。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教材力图吸收三种模式的优点,将“教材”变为“学材”。虽然可读性增强了,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减少了。针对新教材的这一特征,可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以激发、强化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完成新授课教学任务。第二阶段,采用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建立、扩展与优化认知结构为目的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理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在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后,利用。最后约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遗忘程度。

参考文献:

[1]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

地理教学策略范文4

“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有效教学的实质是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如: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备课低效或无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低效运作,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导致教学迷失目标。一些主管部门对“作秀课”的过分宣传和部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对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的做法。课堂过分要求教师围着学生转,新“八股”再次上演,学生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看热闹非凡、活动丰富,但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淡化了教学内容、目标,使得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那些踏踏实实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却被冠以“落后的教学方法”而大加批评,很多教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导致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华而不实”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探讨并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地理教学能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高中教育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过程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为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及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课程目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结合的维度。教师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鉴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理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游、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一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可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按下列程序指导学生:一是指导选题。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二是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导实施研究。四是指导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五是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三、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择,还可以学习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乡土区域地理课程和学校课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践:(1)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适应性。(2)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多样性、创造性。(3)教学实例的选择具有乡土性、新颖性。(4)课堂提问追求广泛性、开放性。(5)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注重梯度性、自主性。(6)地理活动的策划要讲究研究性、实践性等。

四、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商贸、金融等流通领域,无论是在科技、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在大众生活领域,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例如,在讲“锋面系统”时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锋面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丰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动态模拟过程,把复杂问题表达得很直观、形象。

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手段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善于鼓励,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第二,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教学相长,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经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后,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方法,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准确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反映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意见(试行)[DB/OL].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网.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地理教学策略范文5

一、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现在初中地理课标要求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建立以单元为基本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

二、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

地理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字初中地理;新课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9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64-0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新教材的实际特点,教师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1学习理念,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他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即: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角色体验式。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在学到“北京的四合院时拆还是留?”时,可以让他们扮作市民、游客、地产上等角色,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内涵变成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2小组合作式。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建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例如:在讲述《世界的宗教》一目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调查与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查找历史、集体比较。他们查到了很多相应的知识,很容易的就掌握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发祥地、影响等知识。

2.3人机对话式。逐步的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3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识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

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保护学生的尊严,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斌不完全是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否。

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利,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5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我们要逐渐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例如在宗教、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学生知之甚微,我就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探讨和研究。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样抽象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获得认识,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传时,鼓励学生自觉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主旨。以此来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机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着。

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如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际都出现了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途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肉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①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造乡村的3动力过剩;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