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 骨科; 术后感染; 护理; 预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随之而来的事故也日趋增多,需要骨科手术的患者随之不断增加,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临床治愈的主要原因,不仅造成伤口延迟愈合,同时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尤为重要,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1]。笔者对本院骨科收治的936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调查,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骨科手术患者936例,其中男620例,女316例;年龄3~89岁,平均42.6岁;其中创伤骨科手术327例,四肢手术278例、脊柱手术134例、其他197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调查方法 专职人员与科室监控护士协同进行目标性监测。制定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等内容。

2 结果

本组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为1.7%。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部位:上肢3例,占18.8%;脊柱3例,占18.8%;膝关节1例,占6.3%;髋、股骨5例,占31.3%;胫腓骨1例,占6.3%;脚踝处2例,占12.5%;足部1例,占6.3%。由此可得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与感染率的情况如下:1周内1例,感染率6.3%;2周内2例,感染率12.5%;3周内5例,感染率31.3%;4周内6例,感染率37.5%;4周以上2例,感染率12.5%。由此可得骨科发生感染的时间主要为住院3~4周,感染率为31.3%、37.5%;发生最低为1周内,可见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3 护理

3.1 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术后切口感染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

3.1.1 术前护理 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工作,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2],避免备皮过程中的皮肤损伤,以减少术后感染。术前对患者应进行全方位多方面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术前应提高警惕。老年体弱的患者,往往有基础疾病,应及时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3.1.2 术中护理 各种手术器械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应该采用正确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达到灭菌效果。对预计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应尽量安排在第一台,减少因接台引起的感染危险因素。此外,手术医师应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充分暴露手术术野,缝合时避免留残腔,做到充分引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及时应对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手术护士在手术前应做到对手术情况了如指掌,术中认真配合,积极参加术前讨论,以纯熟的技术配合,加强团队合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发生切口感染。

3.1.3 术后护理 术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2]。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并加以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此外,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支持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 严格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流动 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手术室浮游菌落数量在手术开始时降落最大,术中将为低值,手术结束又出现峰值,表明手术室细菌数量与人员流动有重要关系,手术护士需在手术前将所需物品准备就绪,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减少患者的翻动[3]。尽量避免手术间门的频繁开启次数,尽量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一切可能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也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针对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一定要将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提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加强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的管理,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个细小环节均应严格控制,使医院感染概率降至最低,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因感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4 讨论

本次监测髋、股骨手术的感染率最高,因为此部位手术切口深,手术复杂,切口暴露时间长,牵拉及组织损伤较严重。同时病原菌可黏附在内植物的表面,其代谢产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对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使感染的风险增加[4]。

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切口感染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切口中的细菌数量、切口敞开的时间呈正相关,手术时间越长,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笔者发现急诊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患者。急诊手术由于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手术后病房环境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有资料显示,病区的环境不洁及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可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5]。所以一定要加强病房管理,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同时医务人员一定要落实手卫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惠根,张中伟,徐红伟.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48-15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3]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4]曹崇艳,李力,桑志成,等.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原因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4):24-25.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2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易引起感染及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慢性病。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骨代谢紊乱,所以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达50%~60%,骨折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反过来,糖尿病又对骨折、伤口愈合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易发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骨折的疗效,给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该类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2005~2008年,我院骨科共收治31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1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52~74岁,平均65.3岁。既往有糖尿病史22例。9例为人院检测时发现患糖尿病。上肢骨折9例,下肢17例,其他5例。经过手术治疗和护理。31例患者中27例甲级愈合,3例乙级愈合,1例丙级愈合,无延期愈合者。

2 护理体会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目前认为只要能耐受手术,手术治疗仍为首选,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较多采用DHS内固定,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共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就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55~91岁,平均67岁。损伤原因:跌伤45例,车祸1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25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糖尿病9例,老年性痴呆2例;其中并存2种疾病13例、3种疾病5例。患者入院后对患肢暂行皮牵引制动及各种必要的检查,术前积极治疗内科并发症,使其达到能够耐受手术的标准,征得家属同意,尽早手术。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13例,腰硬联合麻醉3例,其余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2h,平均失血量200~300ml,术中需输血4例。术后安全返回病房,住院期间无内固定松脱发生,2例压疮患者出院时均愈合,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平均住院日15天,且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愈合良好。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内科疾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急燥、焦虑不安、烦躁等。在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安慰,关心体贴患者,及时解决其生活问题、舒适问题、疼痛问题、睡眠障碍问题,取得其信任以增强或保持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并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愉快地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术前均按患者个人评估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积极的配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2皮肤护理因骨折部位疼痛,患者不愿意翻身,造成强迫而发生褥疮,尤其合并糖尿病患者,多给以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加强皮肤清洁。

2.1.3疼痛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解除或减轻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疼痛剧烈,特别翻身时容易引起骨折部位移位,引起并加重疼痛。本组患者使用三人翻身法(一人立于床尾牵拉患肢,一人分别将手伸入患者的肩和背下,另一人将手伸入臀和肢下同时用力翻转,应保持躯干、臀、患肢在同一轴线),尽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必要时可应用止痛药。

2.1.4生活指导给予本组病人术前积极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行深呼吸锻炼,协助翻身;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患者术前功能锻炼:主要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运动;指导并教会家属及患者学会床上大小便。

2.2术后护理

2.2.1伤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72h内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等。引流管一般留置24~48h,术后要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严格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2.2预防并发症老年人骨折患者因卧床时间长,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

2.2.2.1肺部感染的预防老年人由于肺功能减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功能及保护性咳嗽反射敏感性下降,易因分泌物贮留引发感染。术后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体弱者咳嗽无力,痰不易咳出,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极为重要。对于本组病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有:术后每隔1~2h促使患者进行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适当抬高床头低半卧位,预防坠积性肺炎;合有慢性支气管炎及有痰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以减轻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稀释痰液,并定时拍背,促使痰液咯出。

2.2.2.2褥疮的预防老年病人因皮肤干燥、弹性差,骨突出部位局部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引起褥疮。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均平卧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定时翻身,每2~4h变换1次,并定时为患者按摩骨突受压部位皮肤,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大小便,防止皮肤擦破损伤。

2.2.2.3尿路感染的预防老年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易引起尿潴留;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减少,阴道pH值相对升高,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内科疾病更会使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细菌侵袭。因此,对这类老年病人要保持清洁卫生,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经常上身抬起,有助于排净膀胱中尿液。本组病例有50例均留置尿管3~5d不等,每天给予膀胱冲洗,严格无菌操作;每天行尿道口及会皮肤护理;翻身时应始终保持尿管处于低位。

2.2.2.4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一旦发生可导致严重后果。术后7~14d内如发现患肢疼痛加剧,压痛明显,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3],则可能有DVT的发生,应立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4]。术后对本组病例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等,尽早鼓励病人进行下肢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活动(每h活动患肢肌肉10~20次),抬高患肢,以增加静脉回流,定时为患者按摩患肢。

2.2.3功能锻炼术后24~48h在床上练习屈曲髋及膝关节活动;1周后可坐起和离床扶拐步行训练,患肢不负重,2~3周可行部分负重练习,骨折愈合后方可弃拐。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3d即开始下床适当站立、行走。

3.小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股骨粗隆部血管丰富,一般不存在不愈合问题。但治疗不当极易发生髋内翻等畸形愈合,对活动及生活影响较大,传统的牵引治疗方法因卧床时间长极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占6%,褥疮2例,占3%,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占3%,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好转,未遗留后遗症。术前认真评估病人,全面了解病情,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专科护理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毕世伟,修春娥.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7,16(3):41-43.

[2]罗汀,晏奕虹,欧敏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2008,20(8):74.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骨折;围术期护理

现阶段,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慢性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患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老年人糖尿病病程时间长,且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身体、生理各项机能会逐渐退化,由于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骨质软化等原因,较成年人而言,骨质脆硬,一旦遇有轻微外力,极易引起骨折[1],较成年人而言,老年人的骨折具有病程长、不易愈合等特点[2],而一旦老年糖尿病患者罹患骨折,不仅患者伤口不容易愈合、增加感染的机会,而且还会加重糖尿病紊乱,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的伤害,相关研究认为,加强围术期手术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罹患相关并发症的几率[3]。本研究对5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现将其实施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于2013年1月~12月间选择来我院骨科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骨折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3.56±2.11)岁,这5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均需要进行骨折手术治疗,50例患者中,其中42例是因为跌倒所致,另外8例因为为交通事故或外力受伤所致;按骨折部位分类,上肢骨折30例,下肢骨折11例,骨盆骨折6例,髋关节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29 例,闭合性骨折21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骨折部位、骨折原因、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其中强化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术前积极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热情的为其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措施、手术方式、主刀医生等,同时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使其消除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等,当遇到术前紧张症的患者,要耐心和蔼的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让患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其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术前前一天,负责护理告知患者其主刀医生的技术和水平、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等,同时告知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解决患者的担忧,为下一步的手术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同时向患者糖尿病强化知识,监督患者饮食,告知其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同时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监测7次/d,d,即餐前、餐后2 h 及睡前均需要监测,根据结果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术前控制好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水平范围内,避免因手术应激影响而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精神面貌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并发症等异常现象,及时告诉主治医师,进行及时的救治,确保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1.2.2术中护理 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用亲切的话语热情接待患者,同时抬患者的时候要轻拿轻放,动作轻柔,做好防护,依据患者要求调整好手术室内的温度。麻醉时,告知患者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症状状,并嘱咐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巡回护士,使患者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其血糖水平在7.0mmol/L~10.0 mmol/L。

1.2.3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清洁工作,为患者穿好衣服并盖好被单,同时保持患者为平卧位,根据骨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同时要防止伤口感染,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勤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监测内容为血压、心率、呼吸、全天候血氧饱和度。在术后1~3d告知患者要清淡饮食,多食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不可随便活动,按照医生要求在合适的时间下床活动,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沟通,消除其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1.3统计学分析 上述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并分析,其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指标及费用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药物总费用、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在手术前血糖水平为(11.69±0.5) mmol/L,术后血糖水平为(7.69±0.3) m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P=0.04), 对照组在手术前血糖水平为(11.37±0.4) mmol/L,术后血糖水平为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疼痛得分为(4.69±0.1)分,对照组的疼痛得分为(6.31±0.1)分,试验组的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得分,两组间比较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4);试验组中1例发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5%,对照组中1例感染,1例压疮,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1%,试验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X2=6.56,P=0.03),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受饮食、生活方式、基因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人群患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作为一种难治愈性疾病,极易引发体内糖代谢代谢紊乱,进而引起各类并发症[4],如果糖尿病患者罹患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技能的退化及收到糖代谢紊乱的影响,会引起骨折愈合时间延长,重者会引发各类并发症;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控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药物总费用、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术后均较术前有所降低,试验组的疼痛得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与辛海南等研究结果类似[5],可见,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老年糖尿病合并骨折在围术期值得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1]田顺林,朱兴元,刘晓冬.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处理[J].交通医学,2009,23(4):405.

[2]许黎,袁菊.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4):368-369

[3]曹俊英.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32例的护理干预[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78-79.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5

【关键词】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由于制动、术后应用止血药物等因素而影响到患者术后活动, 所以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由于血栓脱落而导致其他组织和器官发生缺血, 可危急到患者生命。本文选择本院实施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 观察护理干预对此类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选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手术病例, 上述患者均意识清楚、除了下肢骨折外无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所选患者能够和医护人员正常语言交流, 排除智力障碍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所选60例患者中男39例, 女21例, 最小年龄18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45.1岁。导致骨折原因:跌伤26例、交通车祸致伤31例、其他原因致伤3例。

1. 2 方法 所选的60例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下肢骨折手术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中, 让患者知道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做好术前准备, 嘱咐患者术前戒烟戒酒等。术前要了解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病史, 做好相应护理干预。术前对患者肢体锻炼进行指导。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 避免便秘发生。术中要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避免多种药物在同一静脉血管输注, 特别是保护大隐静脉, 避免血管内膜损伤。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包括患者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情况、询问患者是否疼痛等, 指导患者摄入高维生素、低脂性饮食。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情况。自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措施等方面的满意情况,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满意和基本满意为满意度。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检查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 观察改变情况, 如果血流变细, 超声显示血管内发现有低回声团块(或血流回声消失), 可认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4±2.4)、(18±2.5)d;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0%(27例对护理满意);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0%(21例对护理满意);观察组患者中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3.3%;对照组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术中应用止血类药物、静脉壁损伤等因素可导致此类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患者体内的高凝状况、血流速度减慢或停滞和静脉内壁损伤是导致深静脉血栓三大危险因素[1, 2]。所以为了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要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除了临床给予有效的药物干预外, 护理方面要做到术前宣教、术前了解患者慢性病史、术中提高静脉穿刺水平而避免静脉损伤, 术后要重点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肿胀情况、皮肤温度等[3-5]。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实施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宝红.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6(5):1003-1004.

[2] 广红玲. 护理干预对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6(4):108-110.

[3] 陈月姝,曾小贞,梁静. 早期功能锻炼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0,1(3):58-59.

[4] 刘桂娟. 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齐鲁护理杂志, 2008,11(2):7-8.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性病症,有研究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骨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60%,进而导致肺栓塞的产生,严重的情况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对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探讨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临床上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76例,对照组患者74例。试验组例76患者中,51例患者为男性,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对照组74例患者中,48例患者为男性,2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试验组76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3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19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34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例;对照组74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1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26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29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对应的疾病护理进行常规护理和预防。对试验组患者采取护理预防。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的鼓励,多做扩胸等有益活动;为消除患者的肿胀现象,可要求患者将患病下肢抬高30°左右,从而进行肢体末端的关节锻炼活动,并且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肢体按摩,以促进患病肢体的血液流通,坚持指导患者每天做3次以上的踝关节背伸运动,每次尽量维持在15—20 min,以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为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同流,患者住院所吃食物要能够保持大便通畅。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及预防后,临床效果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布对比{n(%)}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组中,疗效效果显著的患者有12例,占15.79%,大于对照组的4.05%,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试验组的98.68%也要高于对照组的77.03%。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之一,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骨折患者接受手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出现损伤以及血液流速度缓慢等都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哟病发原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早期进行患处的功能锻炼,密切地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地通过给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以上对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从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统计资料来看,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证明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154.

[2] 郑秀红,成染兰,朱晓彤.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