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小学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情境教学法作为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情境教W法应用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环境,继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其境的联系和感情。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狮子吼、猴子叫等动物声音,让学生联想到森林或动物园,继而教师再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必须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等,确保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并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氛围和获得教学知识的目的。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语言模拟、画面模拟和音乐引导等方式创设情境,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力等作用。如语文教学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善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知,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继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而且由于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少,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很多学生由于阅历较少,对其中很多句子和词语不能够完全理解,导致学习存在较大的难度。在文中,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感受到天空无边无际,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百多里的距离,通过让学生感受家庭与学校距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一百多里”的距离。比如某学生的家离学校有两里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出一百多里相当于该学生近一个月来往学校的路程。通过此种联系实际的情境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够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
2.音频、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具有艺术气息和文学气息的教学内容,如果单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理解,很难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音乐是与文学联系性较大的艺术,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在教学活动中播放,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继而使学生体会到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教师在教学《春》时,可以通过播放《四季组曲》中关于春的部分,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聆听音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的美好意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和欣赏能力。另外视频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也比较适合,如在《春》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地春的景色及万物萌芽的画面等,使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春天到来所产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3.合作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语文教学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并具有故事性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改编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邀请多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表演领悟课文的实质性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配合表演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继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思维发散、活泼好动等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需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体验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105-106.
[2]宋亚环.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70.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式教学 应用 积极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98-01
小学语文在小学生课程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小学生刚刚脱离幼儿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对知识及事物全面认知的阶段,由于他们在情感上、性格上都处在一个不成熟不稳定的时期,学习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概念。传统呆板的教育模式无法让小学生对小学语文产生兴趣,从而对语言和文字进行理解和掌握。合理运用情景教学,通过真实生动的情景再现,将课文内容以优美的图画、动人的音乐、有趣的情节等多种形式表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真实的看到、听到、感受到,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 掌握情景教学原则,发挥情景教学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个性差别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一些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但很快也会失去兴趣。在学习上,由于对语言和文字的认识是模糊有限的,因此不能主动的将知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情景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场景、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手段,使用情景展现而突出小学语文的特点,将语言和文字直观的反映给小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快乐情绪,乐于接受,乐于学习,从而做到“言行一致”。情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抓住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好奇心,利用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去进行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情景教学关键是注重与小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还没有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家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来源于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是“冷冰冰”还是“暖洋洋”,能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将饱满的感情注入到教学中去,在充满爱的教学氛围中,小学生才能更快去接纳教师创造的教学情景,真正从内心接受这种方式方法,提高他们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充分发挥出情景教学在语文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2 多彩纷呈,多措并举,强化情景教学的合理运用
2.1善于激感,强化学生朗读能力
在一些电视剧及电影画面中,许多场景都是小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读着《三字经》、《百家姓》,充满童稚的朗读声,常常使人忍俊不禁。可见,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朗读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技法。小学生的情感是很容易受到他人感染,从而被激发出来的。因此老师首先要学会带有情感的去朗读,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行为语言,把呆板的句子变成活跃的情感,充分的把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使小学生通过眼、口、耳的感官调动,学会投入情感,产生共鸣。让他们在“大声的读、大胆的读”的基础上,做到“认真的读,有感情的读”。
2.2增强知识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怎样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将课堂知识有效传递给他们呢?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将课堂场景化、课文内容故事化,然后分配给他们不同的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的去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在《狐假虎威》(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课)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提前将课堂布置成了森林的场景,并分别制作了狐狸、老虎、小白兔、小猴子、小熊的头饰,同时还准备了一些空白的卡片。学生一进入课堂,立刻被场景所吸引了。笔者首先领着同学们一起朗读了这篇课文,让他们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字和句子记下来,写到空白的卡片上。然后进入游戏模式,让他们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特点,带有感情的进行对话。没有角色分配的学生充当观众和导演,要及时去纠正小演员们错误的表情和台词。教室气氛相当的活跃,扮演老虎的孩子粗声大气十分形象,而扮演狐狸的孩子小眼睛还会骨碌碌转,台下的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表演完后,笔者让孩子们把自己写的卡片拿出来说出对字或者句子的理解,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对“活灵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等成语都有了正确的解释。这节课给了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在《歌唱二小放牛郎》(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的课文学习时,读到句子“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说……”时,居然有孩子主动的说,老师,我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3深入真实情境,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3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的意义、途径等进行阐述,力求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过程 情感体验
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引发教育者的探索。实际上情感体验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知识获得的动力基础;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识字习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言语能力,它还应该注重发挥文本在情感上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鼓舞,产生情感的共鸣。本文拟对如何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作了点粗浅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感体验的定义
什么是情感体验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胜华教授认为“可以把情感体验概括为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并举例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痴迷状态就可以说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是相当积极的;另一个学生提起学校就感到害怕,不愿意去学校,表明该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是比较消极的”。笔者也就是基于上述对“情感体验”的阐释来理解其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
2.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3.用情去悟理。
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
4.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
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曾记得我在读小学时,老师安排劳动课每人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自己负责挖坑、浇水、护理等,看着自己栽的树活了,发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类似这种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值得推广。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图片、影片、增加学生反思、想象的作业等。
5.教师对学生学读过程中独特情感体验的态度。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这是教师教学理念中“价值观的转变问题”,是教师对学生体验的态度转变问题。情境合作与双向建构的教学观(朱文芳)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个方面,以学习者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感经验不同,由文本信息所引起的情感反映自然不同,这是客观存在──是这样也可那样也可的问题。教师应该承认客观存在,对学生个性化的有差异的体验给予认同、尊重、珍视,而不应该以“权威”或“理性”来排斥。这样珍视的态度(包括同伴的激励认同),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
关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独特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策略:“朗读和默读”──静下心来默读细思品味,带着感情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读书,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实际从而获得有个性特点的体验;“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交流自己对感兴趣的人物、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尊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等。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动机。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2.将多种策略相互融合。
前面提到了体验情感的几个基本阶段和几种教学策略。这些只是我们为了研究而进行划分,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认识到他们原本相互交融存在的特点,注重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4
1.情境化课堂简介
情境,即情景与境地,情境化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情景以创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情景化教学最早由布朗提出,他提出人类的各种学习及思维模式的养成都是以情境为基础,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情境化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的 注重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
情境化课堂即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的特色化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在能够通过真实化的环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2.情境化课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情境化课堂当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通过创造各种与学生识字内容相关的情境,辅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利用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也更符合小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其对识字任务保持高度热情。
2.2降低学生识字难度。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当中,汉字认知是重难点内容,加上小学阶段需要记忆和理解大量的生字难字,导致学生对于识字教学有着沉重的压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学生主要通过大量的抄写与死记硬背记忆汉字,导致学生机械的记忆单词,对于汉字的结构、含义等理解较少,且容易产生懈怠、逆反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将情境化理论应用于识字教学课堂,能够采用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效降低识字难度,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字含义,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
2.3促进学生主动识字。采用情境化课堂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结合识字教学的具体要求與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进行识字教学,而不仅仅是使用传统的临摹、抄写、背诵、默写等死记硬背方式。在情境化课堂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入情境,在老师的辅助下自主学习识字。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更加自主,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钻研精神。
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方法分析
3.1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情境化课堂的重点便是要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即要针对识字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情境创造,同时还需要考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尽量以小学生的需求方式进行情境创建。
3.2积极进行情境互动。在情境教学中需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当中,了解各汉字的意义及记忆重点,如可以利用参与性较强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人"、"大""夫"识字教学为例,在降解"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摆出汉字造型,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可以加入适当的哲学教育,引导学生做正直的"人"。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加减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例如,给出"田"字,让学生在"田"的基础上加减笔画,写出新字,比赛谁写的汉字多。在情境化课堂中进行互动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认知更多的汉字。
3.3采用鼓励评价机制。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因而在情境化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采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当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正面鼓励与表扬评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识字热情。在情境化课堂当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好机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正面表扬与肯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让学生产生识字的成就感。
4.总结
小学识字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将情境化课堂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老师可以在识字教学课堂中联系实际,积极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汉字。
参考文献:
[1]牛旭红.贵国庆.基于多感官媒体情境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6(z1).
[2]万慧.通过情境优化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5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655000
1.开展教师辅助环节"道效"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语文长期的教与学都在讲、练、背、考等环节下不断重复,加上长期的教学积弊,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仍然效率低下。就考试而言:教了的不会考,考了的教不会;就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言:积累的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对人文修养的提升由于难以量化,在功利面前总是被弱化。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到收获,而有些没怎么在课堂进行投入的学生,有时却在考试中能获得好成绩,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境况下也对语文教学效率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自然又反过来危及到了现实语文课堂。本着学不学一个样的思想,语文课上真正听讲的也会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把学生拉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语文界,特别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教师辅助环节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和"有道",让师生轻松高效地获得语文教与学的双重发展。
2."有效""有道"的涵义
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对"有效"进行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有效果"不是指所有的结果,而是专指最终所取得的好的结果、好的影响和好的作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有效主要是看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对活动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后所做出的结论,是指活动的有效。只有在活动实施之后,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样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活动,否则,就是无效的。由此看出,"有效"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活动有结果。假若活动有结果,那么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活动没有结果的话,那么就肯定是无效的活动。二是活动有效益。若活动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并且还是好的,那么活动就是有效的;若活动取得非预期的结果,还是不好的,那活动就肯定是无效的。但这种理解没有说明活动产出和活动结果间的关系,因此是不全面的。所以说,"有效"应可以理解为有效率,即相对于活动投入来说,活动的产出是尽可能大的。
"道"就是方法和措施。教学有道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学有效是教学有道的最终目的。
2.教师辅助环节的"道"之要求体现在哪里
2.1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一个策略是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课堂学习的责任。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去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建构的目的,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到遵守纪律是自己的事,也是对知识虔诚的最大表现。强调学生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需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强迫学生改变行为,服从教师的指令;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的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投入到学习中是自己现阶段的责任;让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2.2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学一样,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同样具有的对象是针对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接受新思想快,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喜欢盲从与灌输。有效的调控,必须融传授知识、健全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素养为一体,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求知欲,为学生有效参与提供足够的时空,让所有让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论语》选读"的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个人体会,有一个学生提出孔子立"礼"的社会秩序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禁锢。对于他的讲话,有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没有直接从肯定或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去评价,而是侧重于另外的方面,从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的意思往往不同。最后,多数同学比较认同这八个字的总纲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与规范复杂的人际关系。它的核心就是"无论是统治者、领导者或是平民百姓,无沦是长辈或是下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与身份、地位、职责相称的事情,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孔子深处封建社会的洪流中,不可能提出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制度的理念,但他强调人人善尽职分,严格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社会,格调不仅是积极的,而且也对我们生活的和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至于后来封建统治者利用他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把它解释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所谓"君叫臣死,臣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能不亡"的说法,是背离了《论语》的初衷的,我们完全应该摒弃它。
教学调控的中心不仅是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更应是有效地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让猜想与想象成为习惯,努力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是语文能力的直接表现。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是来说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尽量避免毫无音调起伏,让学生听起来很平淡。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形象性等语言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或短小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或如排山倒海饱含深情,再加上恰当的体态语言,那么学生定有如沐春风之感,全都被吸引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不能自拔。
优化教学语言要从基本的发音入手,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发音已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把自身情感调度得与文本感情一致。如果情感到位,那么想象学生自然会被之感染。同时有利于语文,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们在心理和身体皆取得安全和舒适的条件下,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我们要注意自由开放心理机制的建立。教育学的研究亦显示,丰富的想象、联想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只有在人觉得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进行的。由此观之,构建民主、宽松并让师生感到安全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走向有效,进而使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所必不可少的。不过,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还未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师道尊严""学术霸权""知识权威"还严重笼罩在语文课堂,太多的条条框框禁锢了学生思维。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被压抑,主动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被消解,反过来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与教学效果。只有追求民主与平等的语文教学师生观,走向对话与合作的语文民主化之路才有了希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大大提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教师常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教师对学生不要过于苛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课堂教学是互动、对话,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还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其次善用赏识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错误,教师要及时鼓励、诱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建立起积极的、亲近的、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你很会思考""你很会活学活用""你找对了答题区域"……这些评价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感到一种满足,对学习产生驱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6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笔记;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充分改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谈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策略。
一、充分提高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意识、行为、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向学生全面讲述合作学习对与个人发展与全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充分创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班级内开展团队辩论竞赛、利用专门的课堂实践开展小型剧排演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敦促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与课后反思的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例如,重点词汇、语句的使用方法,成语的运用等,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笔记的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高学习效率,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四、实现学生的扩展式发展
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制在课堂之内,也可以充分扩展到课堂之外。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各种语文课外实践,并且对各个小组的课外实践合作效果进行考察。主要可以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课外观察写作、助人为乐实践等,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同时,可以走进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关系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与质量。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讨科学有效的小学生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并且不断完善,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