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速公路;地区经济;关系;建议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始自上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一经建设通车,就凭借其安全性、快速性等优点,减少了交通能耗,优化了运输成本,并逐渐显示出其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优势。进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后,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基本概述
高速公路从类型上看,是高等级公路形式之一,根据我国相关公路建设标准及规范,高速公路指的是能够承载小客车昼夜行驶年均数量大于25000辆,具备了高速行驶车道、可以对出入车辆加以控制的公路。
高速公路具有的快速性特征,使其车辆行驶速度大大高于普通等级的公路,因此,高速公路通常需要设置四车道,采取双向行驶,在公路中间通过绿植构成隔离带。在公路设施的配置上,高速公路需要在两侧设置路标信息,并配备夜间照明灯,以提高夜间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为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和通畅,高速公路对其他非机动车辆的限制极为严格。
2 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速公路作为公路重要类型之一,在地区交通系统中占据枢纽地位,“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贯穿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当地的交通完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纵览中外城市发展史,滨港城市及公路交通设施齐全的城市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相应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就更高,而伴随着火车、飞机的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就更加明显。
作为高速公路来说,其产生背景源于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基于两者的要求而出现的。高速公路具备了极高的运输效率和运输速度,在运输能力及建路成本上远高于普通公路,因此,高速公路能够对地区的经济活动加以整合调控,从而优化区域运输成本,积聚外来人流、物流及商流,从而起到提振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 结合相关实例分析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濒临黄海,是山东省内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山东省临沂市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胶新铁路及兖石铁路贯穿全市,市内高速公路主要有五条,分别为京沪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临枣高速公路及长深高速公路,市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16公里,在山东省居于前列。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临沂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600公路,形成市、县之间紧靠高速公路,公路网纵横贯穿市县区的交通网络,构建县际间的“一小时便捷生活圈”,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高速交通较发达,外加铁路、轮船及飞机等交通形式的补充,临沂市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发展中凭借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优势,形成了商品贸易集散的城市经济发展特色。高速公路对临沂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有助于地区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及销售需要借助公路实现资源运输,高速公路具备了便捷、安全、高效等优势,能够有效整合人流、物流、商流及信息流,通过高速公路,可以将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以缩短,从而节省了运输成本,在区域间实现物资调转,一方面能够促进地区农业向集约化及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特色产业。
例如,山东临沂市在济青高速公路建设运行后,其农业增加值达到了220多亿元,每年农业产值增幅约为16%,并形成了林果-蔬菜特色农产品输出网,极大发挥了高速公路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3.2 有助于地区工业发展
高速公路可以对地区的交通网络加以串联,发挥其交通枢纽作用,从而为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等环节提供物质保障,使地区工业结构及发展趋于平稳,提高地区工业生产力。
例如,临沂市借助独特的地理区位,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密集优势,打造了临港经济开发区,自2011年开始,在高速公路的作用影响下,工业增加值突破了320亿,年均增长达到17%,工业企业数量及规模增长幅度高达60%,在工业人才及工业资金的引进上,高速公路也发挥出了极大作用,由此带动临沂市工业的稳步发展。
3.3 有助于地区商业及旅游业发展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快地区间的商品流通速度,使商品贸易的时间缩短,相应的运输成本降低,从而起到改善地区商业贸易环境,促进地区商贸市场化及国际化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此外,高速公路的运行,还可以将沿线地区的产业链打通,提高地区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满足地区旅游业发展需求,通过聚拢人流,达到提高地区旅游业经济收益的效果。
例如,临沂市自古以来文化资源就较为丰富,进入近代社会,临沂市又是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城市标签和旅游特色,外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之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内高速公路建成后,在2012年,临沂市旅游人数近900万,城市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1亿元提升到5亿元,而2013年度,市内旅游人数比之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旅游收入直线上升,突破了150亿。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高速公路在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3.4 有助于整合地区经济投资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通过人、物及信息的交流沟通,对地区的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吸引外来经济投资,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从而促使地区经济总量得以增长。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能够对经济投资、融资活动进行整合,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可以调动人及物等要素,有效拉动了地区经济投资。其次,可以借助高速公路建设,在银行作用下,对地区融资活动加以调控,调节银行信贷功能。最后,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反映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及附属产业,如商贸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上。
4 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相关建议
作者以临沂市高速公路发展情况为例,提出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一些建议。
4.1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积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临沂市高速公路在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及开发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有效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应对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加以协调统筹,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法规,积极参与制定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4.2 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投入
高速公路建设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需赘言,地方政府部门应注重强化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保障,从而使高速公路能够惠及更多的沿线群众和产业发展,使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4.3 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力
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工作,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其次,要对路政干部的素质能力加以培训考核,组织形式多样的业务能力竞赛,不断提升路政队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最后,强化路政队伍的岗位责任意识及思想素质,及时掌握队伍职工的思想及工作动态,增强队伍的工作实效性。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政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一个空间区域的存在,但市场的作用却更少的受到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供给和需求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结构的分析来看,市场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交易对象分类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根据市场的区域分类包括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在宏观经济市场因素的多元结构的作用下,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会不断发生变动,多层次多方位的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在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区域差异,并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也因此不断增大。此外,市场变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的竞争步伐的加快,市场活动变化特征日益显现,都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加剧分化的特点。
(二)宏观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财富的消费者,人们共同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构成了总体的需求市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形成地区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必须有数量,质量和增量人口。在人口年龄结构科学合理,人口总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数量与此有一个正相关关系。在这种情况和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力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群体的质量决定,人口素质将引发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并据此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建议
1.促进地区公共资源的统一与协调。对于高速发展地区,其需要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沿海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方面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管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区域公共资源的最大效应。根据公共基础设施规模面积,合理调整迅速工业化地区的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建设的关键环节,优化结构和布局调整,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2.加快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的规制。让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削弱区域利益的限制,建立区域性商品,元素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贸易监督,确保各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资源链接,行业之间,企业与资产重组之间,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意义并明确政策和措施。一是转变观念,引导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使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正确方向。二是要进一步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出发点。三是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进一步提升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四是要吸引人才、使用现代企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平衡的关键因素。建立老工业基地的地区应发挥所有方面的优越条件,提高人才吸引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大胆聘用外国专家,为人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建立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
4.转变政府职能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市场决定一切的理念。市场通过竞争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正常运行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对于老工业基地所在地区而言,当前的经济发展属于稳定阶段。地区政府应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市场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权力移交给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政府则仅需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当市场失灵时,给予适当的干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市场进入正常轨道。
5.大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地区提高发展竞争能力。鼓励老工业地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重组,以并购,股票,租赁等形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医院,公安,消防和其他社会机构加快接收老工业企业转移的附属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区应给予财政补贴。妥善解决国有企业遗留问题。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潜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国家开发银行将给以贷款支持,国家给予优惠支持。对于一些由于高损耗,较高的负债超过资产的工业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会同人民银行对其优先进行破产计划的实施。
三、加大对未来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支持力度
1.采取多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国家应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注于技术创新,产品出口,人员培训等。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提高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和其他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经营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直接融资。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促进开展的各类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担保。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面积,增加了潜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地区的发展潜力,提高其发展水平,从而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化减少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引导多种方式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大范围内减少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引导多种方式投资。同时,加强地区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市场准入。在工商,税务和其他方面实施标准化工作,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监督,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增加地区对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力度。地区应优先研究项目的潜在的经济发展效率,考虑到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研究经费应加大在经济发展潜力方面的支撑力度,加强实验室,工程中心,数据库,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提高网络技术支持力度。将主要的支出用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地区政府应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在更大范围内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发展或增加研究补贴或者给与适当补贴,提高企业创新的科研热情。加大科技人才的支持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人员,合理引导发展地区范围内的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技术充分发挥很好的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最终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冬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探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50-5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综合经营型银行;政策性银行;民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64-02
1 民族地区金融制度创新的需求因素分析
首先,金融制度创新是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的需求。
依据金融发展理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仅刚刚越过温饱线,尽管农民的储蓄率并不低,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积累率、投资率、发展速度都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不多,更不用说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开发程度轻。自然资源丰富,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典型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国策的确定,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力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大了地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区域经济资金需求快速上升,旺盛的资金需求同缓慢的资金积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快速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地区外引入资金,通过资金积聚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但是,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行业无法从区外引人大量的资金,严峻的形势是,邮政储蓄和部分商业银行机构通过吸收乡村存款,资金逐级上存,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效应,使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进行金融创新,从区域外吸纳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直接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金融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开发和企业成长的需要。
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中介不仅作用于资金的流量,更重要的是间接作用于资金存量的再分配,这个传递机制可简述为:金融机构一影响储蓄、投资一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一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一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一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进行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
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也为主导产业下的各种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对于部分短期效益不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性不高,但中长期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营金融机构,直接扶植相关产业,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很多民族地区具备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凭借这些天然优势,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自有启动资金、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现代管理技术,这些有光明前景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或者只能低水平地进行开发。除了资金缺少的负面影响,当地企业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无疑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缺少开发资金,通过市场融资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企业经营制度混乱,管理能力低下。经营能力差,企业高层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这些企业发展软件的不足是很难简单依靠资金供给解决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了当地企业在主导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所以。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股权关系帮助企业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促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是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 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为了一次性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和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建议由中央政府在某一民族地区试点,组建一家综合经营性质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该行实行以促进区域内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政策目的,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在区域内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直接投资支持。该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手段,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区外资金支持,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兼具综合经营型银行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通过参股控股部分新兴企业。支持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初期投资的顺利退出。
由于具有了全能型商业银行和传统政策性银行的双重特性,该行产生了两种新的特性。第一,不同于全能型商业银行,其全能经营范围受到政府的限制。尽管地方法律上认可该行可以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在业务子行业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考虑到业务开展必须符合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避免同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不公平竞争,该行在三大业务的具体选择上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成员由投资方中央政府代表和自治地方代表共同组成,确保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三大业务各子行业的选择上由政府决定。一般来说,该行从事的业务中银行业务包括,农业发展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贷款,被贷款客户存款及中间业务;不能包括普通储蓄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实业投资基金,不能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包括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不能包括人寿保险业务。同时可以直接投资受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但参股企业上市后必须退出所有股权。其它业务由理事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同时该行的各种业务不能超出试点地区范围。
第二,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上,“适度盈利”原则代替“不盈利”原则。适度盈利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银行所有的业务必须保证适度的利润作为业绩审核标准。在具体经营中,能够产生高盈利的项目,引导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盈利过低或亏损项目,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引导当地政府或其它政策性机构办理,②银行每年产生盈利的大部分以捐款的形式支持当地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通过捐款形式将适度盈利下的大部分利润无偿回馈社会,实现政策性银行追求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
3 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建议有利于中央政府支持和主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
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在总体水平上与其它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让民族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是中央政府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建议试点一家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总体上要求中央财政支付少,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大,而且便于中央政府直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这种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大。
其次,该建议有利于民族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
在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创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试点的民族地方政府,首先,该行的资本金是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政府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其次,该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在区外融资为区内增加了贷款资金,有利于缓解区内资金需求缺口;对区内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管理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行实现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后,该行的业务弥补了区内现存金融机构的不足,有利于区内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该行试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该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最后,民族地方法律制度有利于解决制度创新的法律问题。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摘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提出的跨区域合作的创新模式。新丝绸之路的开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城市,还有利于挖掘沿线“新兴明珠”城市,更好地建设城市群与经济群。新疆要建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产业体系国际化是核心,服务业则是先导和动力引擎。本文从新疆实际出发,介绍了新疆服务业发展现状,并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定量、系统地分析了服务业发展对新疆经济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新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经济效应;新疆地区经济
【作者简介】闫刚,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引言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与信息网络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辐射40 多个国家30 多亿人口,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新疆地处我国最内陆,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历史的原因,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新疆经济贸易的发展,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主席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形成我国同周边国家“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的合作新格局,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意义更加深远。服务业作为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准确判断新疆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服务业对新疆的经济效应。
目前在新疆这一方面的定量研究不多,因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新疆在新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繁荣昌盛。另外,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新疆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之现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新疆服务业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正逐步增大。
第一, 服务业总量正在扩大, 增速加快。2009~2012 年,新疆服务业平均增长12.8%,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速(11.4%) 高1.4 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4.3%,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新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发展经济、构建和谐新疆、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服务行业发展亮点纷呈。近年来,新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体育和娱乐业为主体的营利业得到快速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 新疆服务产业吸引投资增长强劲。2012 年,新疆服务业完成投资2604.36 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6%,年均增长24.2%,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4.8 个百分点,可知,未来新疆服务业发展趋势定当稳步提升。
当然,与全国相比,新疆服务业发展依然很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和大公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差距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内部结构层次上。
三、新疆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服务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新时期,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新疆服务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服务业在增加值和就业总量上明显增大,在增速上有很大提高,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效地带动了全疆地区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收入效应即服务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服务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表1反映了2000~2013年新疆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大致表明了服务业在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新疆服务业收入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根据表1中数据可知,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363.5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360.24亿元,年均增速达13.8%。而服务业由2000 年的537.8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3125.98 亿元,年均增速为1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较低,服务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低于收入GDP的年均增速。纵观近年来新疆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9年的徘徊下降阶段且有波动,这与人们的普遍预期是不相符的;第二阶段是2010年后的持续上升阶段(从2010 年的32.49%上升到2013年的37.39%),服务业发展开始步入上升阶段。
那么第一阶段服务业比重为什么呈现徘徊下降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新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挤占了服务业比重。当然造成服务业比重下降还有其他方面因素,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价格指数差异因素、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因素等等,那么,新疆服务业发展究竟是如何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呢?本文采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服务业收入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更深层次影响。根据表1中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
Yt=β1+β2Xt+μt
式中, Yt 为新疆从2000~2013 年的GDP 收入,Xt为新疆从2000~2013年的服务业收入。借助Eviews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如下:
Yt =-114.07+2.85Xt
t值(-0.7941)(31.7145)
p值(0.4421) (0.0000)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R2=0.988,D-W 统计量为1.215,说明回归系数均显著,取α=0.05显著水平, 查DW 统计表, dL=0.927、dU=1.324,回归结果中存在dL<D-W 统计量<dU 关系,说明存在随机误差自相关。因此,进一步利用广义差分科伦—奥克特迭代法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回归结果(表2)。
回归结果中, R2=0.989, D-W 统计量为1.957。模型中, dU=1.324<DW=1.957<4-dU, 这说明已不存在残差自相关,与此同时回归结果中R2、个t 统计量、D-W 统计量均达到理想水平,故可得到最终模型为:
Yt =113.19+2.699Xt
t值(0.2329) (9.9512)
由最终回归模型可知,对新疆而言,服务业收入每增加1元可使GDP大致增加2.699元。分析表明,尽管服务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处于徘徊下降或上升趋势,但从整体看,新疆服务业发展态势是上升的,对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是很重要的。
此外,从模型中也可看出,服务业收入的增加带动GDP收入的增加并不大,说明新疆还存在着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于其他产业、服务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新疆地区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新疆服务业收入的增加对地区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新疆服务业的发展效应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如何促进服务业发展更好地带动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如何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新疆地区经济及周围经济带的增长,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快优化新疆三大产业结构,重点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倾斜。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促进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所以,新疆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向依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协调带动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以及贡献率。
第二,依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疆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区,要充分利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与经济优惠,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现代交通等生产业,更好地提升新疆服务业地位及竞争力。
第三,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新疆服务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发展定是在地区间团结合作基础之上的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从而更好地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周围的地区、市、国家合作,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投资领域,提升新疆服务业竞争力。
第四,紧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步伐,加快发展新疆民族文化产业。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新疆这个四大文明的交汇之所。悠久的传统文化,古城、民居、公共建筑、民间工艺、音乐、歌舞、民俗、传说等等——新疆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产业往往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受资源和地区的限制,而文化产业却不同,它的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巨大的。相反,人们的物质需求却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文化资源,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提升新疆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2]黄小平.服务业竞争力,一个理论以及对服务贸易与零售业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王健. 现代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5]殷少明.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J].新疆社科评论,2010,(2)
[6]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凸显,无论在东西部地区,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还可能影响社会发展。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无法有效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当出现市场调控失灵现象时,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时,需要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主动投资公共项目,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政府开展区域财政政策调整的方法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协调区域发展措施的研究与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对我国现阶段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加快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制度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做出了具体解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四点内容:第一点,利用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点,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各区域发展的机会;第三点,清楚地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第四点,陆地与海洋共同发展。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文件,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一方面,应合理规划各区域的经济布局,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的科学方法统一规划,细化错综复杂的工作,实现各地的共同发展。国家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因地区经济共享机制得到较好的实施。落后地区根据战略一步步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增强,实现自产自销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发展需同步进行,做到人与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平衡。从长远角度分析,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需保证各个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从我国财政转移制度的设计方面来看,主要采用五级制,如果预算的层次过多,就会导致财政转移支付缺乏监督,不利于政府管理。近年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已经成为一种补助手段,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财政支付监管部门,导致部分资金的用途和划分仍不合理。从我国财政转移制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来看,它的用法主要分为资金补助和税收返还。这两种用法都是针对地方所设计的,可以普遍适用各个地方政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地区间资源的调整,而且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疏于对税收的管理,造成税收的随意性,更有甚者会影响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果要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就要先保证满足经济滞后地区的公共消费支出需求。如果政府不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手段,就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2.财政投入与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大财政投入的资金水平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财政投入在各地区如何分配、各地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利用率,都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中央财政投入资金水平与利用率高的地区,地区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从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也高。中央财政投入贯彻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中央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较大,一段时间内财政投资的重点地区为东部地区。根据赫尔希曼模型可知,一个地区生产型投资的进入成本,会随着中央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地区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善,吸引大量资金投入。由于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都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因此我国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从各地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利用率来看,由于政策的倾斜,东部地区得到了优先发展,而中西部区域受政策影响,再加上地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西部等地区的发展,但这些地区对于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利用率仍然较低,没有将资金最大化、合理化配置。
3.落后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而言,面临着严重的财力紧缺问题。除此之外,在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占地方总体费用的很大一部分,以至于用于基本设施建设、维护管理以及科研教育的支出严重紧缺,这也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以及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三、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策略
要想加快实现我国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就要坚持效率优先以及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时要注重效率,还要以公平的原则对待东西部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对策,这也是实现我国各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上述分析对于如何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制度。尤其要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借此来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程度。针对城乡差异而言,要加大对落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水平。通过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完善中央的财政转移制度。第一,要整理所有的转移支付项目,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规整,使其具有规范性和公平性。对新项目还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控制。第二,要建立专门的绩效评定制度。设定专门的标准评价该项目对发展国家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可以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反之则要削减投资。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政政策(1)对农业的调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应该发挥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打造以精加工为主的绿色食物生产基地。中央政府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应该重点针对优势地区。同时还可以建立关于粮食的利益补偿机制,根据不同的作物与其进行补给,逐步完善对农民农业活动的补贴以及生产装备购置的补贴,还要健全对农业的补贴制度等等,借此来帮助这些地区形成规范的粮食生产区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对工业的调整。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制度来扶持高科技产业以及依靠战略性知识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而对于基础性产业,可以利用财政转移的方式来帮助这些产业筹集资金。专项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可以帮助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淘汰那些浪费资源以及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大与外资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使这些产业推动该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3)对服务业的调整。政府应该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强化制造与服务环节的衔接,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优势,并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升级,使这两个环节相互促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业部门帮助企业吸引投资,扩大服务业资金来源,这对于提升服务业的经济收益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在整个地区的支出费用中占比偏少。因此,要不断加强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还可以适当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可以建立地区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全方面筹措建设资金,以此来推动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区域经济合作
前言: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建设存在着重大问题,若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通过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不断合作,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有几种经济合作模式的存在,但是促使长三角地区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开辟新的路径,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关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建议。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类型的探讨
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采用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一些人认为这种经济合作模式是可取的,因为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方便,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践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可能冲击到市场机制。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关系就是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经济合作模式的典型,而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计划经济的发展已经不适合我国发展的实情。因而,如果一贯采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很有可能会对我国的市场机制造成严重的冲击。
(2)在经济合作模式的内部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整个长三角地区虽然只有两个省和一个市,但是其经济的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高,约为四分之一,人口数量也很多,因而处理好长三角地区与中央和其他的省市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话题。②以珠三角的发展为例,虽然整个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一个行政区域,然而在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其内部城市仍然存在许多协调方面的问题。如果长三角地区依旧采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发展下去,其现状很有可能与珠三角相同。
通过对以上经济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继续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一体化的经济合作模式是不现实的。
2.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在许多人看来,这种模式似乎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因为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撤销政府的干预以及切断当地政府和企业家的联盟关系,真正实现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但是依据我国目前的状况,采用这种模式也是不合适的。我国目前处于市场机制的转型期,市场机制本身不够完善,然而我国面临的市场正处于发展之中,许多强大功能都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需要政府充分发挥领导的角色,引导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是目前我国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综上所述,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虽然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但是就我国市场现状而言,这种经济模式还不能在我国实现。
3.以政府、市场、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所以我国应努力打破地区间的壁垒,快速促进产品流通,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脚步,从而推动我国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实行以政府、市场、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非常合理的。
(1)以政府的推动为主导。①高度协调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之间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②政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为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政府尽量少参与企业的投资等,给每一个企业都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③在城市的公共产品领域内,政府尽量避免进行重复投资,增加资源的合理运用。④政府实行经济政策要统一,不论是其省级还是城市,要保持政策协调。
(2)以市场为主动。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市场的活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和平稳运行,因此,在长三角地区实行的经济合作模式一定要以市场为主导。
(3)以企业为主导。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企业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改革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总之,我国长三角地区应实行以政府、市场、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非常合理的。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新理念和合适路径
1.建构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新理念
长三角地区要想更好的发展,建构经济合作的新理念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抛开传统思想的束缚。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会有依靠政府的开明去发展企业的传统思想,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在长三角地区,如果发展企业,可以将企业目光放长远,在市场环境中,有很多资源是存在的,企业自身通过市场的途径就可以轻松的获得利益,关键就是需要看企业有没有善于发现和利用的能力。其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而政府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需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一些想要创业和正在创业的人积极打破地区间的行政政策等限制,利用其他潜在的资源优势,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企业。
2.开辟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新路径
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从而逐渐提高层次,做到循序渐进。例如:从发展产业的角度来讲,可以先从第三产业的经济合作着手,从而逐渐扩展到各个产业领域。首先发展第三产业。之所以要先选择第三产业,是因为它有服务半径的限制,而在这服务半径之内,开展合作以后就极其容易产生规模的递增效应,可以更具影响力,像是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都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其次,向全产业开始延伸。长三角的经济要想稳定的发展,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贪图经济过快发展和推行范围过大。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发展的建议
1.积极寻找新的合作载体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这里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因此也给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长三角地区内,还是比容较易找到新的合作载体的,因此,更能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更好的发展。
(1)利用地区内影响较大的项目,从而进行合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不断的积累合作的经验,并努力推动这类合作发展成为惯例。在长三角地区,影响较大的项目主要有: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这些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与这类项目合作之时,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主动开展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在长三角地区,人流众多,发展的机会也比较大,而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离不开项目的合理开发,政府可以主动开展一些项目,促进企业间进行合作的机会,为合作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如:合理开发区域景观,促进旅游业;合作完成小区或者大学城的建设等,开展这些项目,都可以找到新的合作载体。
(3)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内,打破地域的限制,进行跨地域的合作是一种很好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地区之间合作获得双赢,同时也可以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发展[3]。
2.不断强化合作的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工作就是构建和完善长三角城际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在完善这一交通体系的过程中,建议相关部门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亲民的原则。亲民主要就体现在要为百姓服务,能够方便他们的出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交通,而如果将交通体系向城郊或者无人区发展,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在构建和完善交通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百姓出行的因素,力求方便每一居民区的居民的方便出行。
(2)系统的原则。在完善交通体系过程中注重城际与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一个好的系统,可以使交通更加便利和畅通,也可以使居民出行时的时间减少,还可以使城市的工作效率提高,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3)快捷的原则。建立快捷的交通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坚持交通体系快捷原则的基础上,应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第一,城内的交通体系,城市内部的人口比较密集,因此交通极有可能会出现拥堵现象,所以加强城内的交通建设,尽可能保持城市内部的交通畅通;第二,城市圈的交通体系是城际和市区的分水岭,在这个过渡的地带,也需要充分发展和完善交通体系建设,从而方便市民在城际和市区的转换;第三,城际与市区的换乘交通体系。如果城际的交通是畅通的,而市区内部的交通是堵塞的,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交通系统,加强城际和市区的换乘交通体系,可以更方便城际人口走向市区以及市区人口走向城际地带。
现阶段,珠三角的城际交通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因此长三角也应尽快跟上发展的脚步。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发展,其调整产业结构是有必要的,可以更好的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在构建长三角的建设框架中,就应体现出合理的产业结构构想,做到基础产业的企业间协调发展、新兴产业的企业间共同发展、支柱产业的企业间互补发展。
(1)促进基础产业的协调。基础产业就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原材料工业,例如:交通、能源等,促进这类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防止企业之间进行地区的划分,也可以防止企业过度的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2)推动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我国新兴的产业有很多,例如:电子通讯产业、计算机产业等,这些产业应用到长三角地区以后,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比较有利的,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但是在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中求共同促进,在合作中求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新兴产业共同带动经济的发展作用。
(3)协调支柱产业的互补发展。在长三角地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如:纺织业、机械产业等,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并且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部门应鼓励这类产业进行产品的竞争和合作,从而能够促进水平分工,从整体的角度来讲,可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合理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平衡、更稳定,从而保证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的探讨,不难发现,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在固有的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和注入新的发展理念,而寻找新合作载体、强化合作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的具体实施可以促进长三角地区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锦云,李晏墅.从“融入长三角”到“服务长三角”的嬗变――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战略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9,10(3):203-204.
[2]蔡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对接”模式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