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一、目的和原则
通过开展信贷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学习,倡导员工按照审慎经营的原则积极开展贷款营销,逐步培养一支视野开阔、精通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知识,具有较高信贷营销和管理水平的基层信贷队伍。培训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培训的原则,在合行经营班子的领导下,由市场发展部和风险管理部按实际需要具体负责实施。
二、培训内容
培训要从实际运用、岗位操作出发,以应知应会为主要内容,即信贷管理制度、基本业务操作流程、常用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风险控制与防范等。
1.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工作方法;
2.金融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系统学习有关信贷知识,全面掌握银监会、省联社及我行各项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业务素质;
3.风险评价和预警体系,提高监测水平和质量。能按照风险管理有关规定,正确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对存量贷款进行风险评价和预警;
5.职业道德。培养忠于职守、遵章守纪、行为规范、爱行敬业精神;
6.营销管理。更新贷款营销理念,建立适应我行改革与发展的经营理念。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防范风险;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56-02
一、引言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银行业所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加,银行监管趋严,而其他金融市场和机构逐渐放开,整个金融结构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从“绝对控股”地位逐退至“相对控股”地位。商业银行在各个方向上受到竞争,不再能满足高发展潜力客户的资本性资金需求,也就意味着利差的缩小,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的能力下降,商业银行过去在竞争不足的市场环境中的好日子不再继续。
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小商业银行做业务“只吃白菜芯”的传统打法逐渐失灵,面临转型压力,面临未来服务于谁和以何为生的艰难选择。
面对变化,商业银行应该定位于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端个人的银行。市场定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战略目标的选择被认为需要考虑两大因素:由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由自身所决定的能力。
商业银行的业务机会,就是那些满足以下条件的未被充分满足的细分市场:风险有所减小,可能获得的利差尚未显著缩小的;未来将高速发展并可能成为主导业务的。我们的战略定位对应着上述细分市场。
首先,民营企业家的逐渐成熟意味着民营企业风险的减少。30年来,成功民营企业家的特征不断变化。民营企业家已经摆脱了家族企业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管理者广泛的社会资源,企业也变得更像公众企业。当今这些成功企业家群体控制着核心企业。与银行打交道的民营企业家在成长中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给成功企业家所管理的企业授信,银行遭遇恶意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在减小。
其次,是生产被组织化或结构化,减小了单个企业的风险。市场竞争产生了优胜劣汰的效果,优胜者市场份额逐渐提高,在几乎所有商品生产领域出现集中度提高的趋势。竞争还使专业化的优势得以显现,生产分工随之深化,用小规模作坊方式生产最终商品失去了竞争优势,一些中小企业转而为核心厂商生产和服务,其风险显然也大大降低了,这与核心厂商的生存能力相关。
而尚未解决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这一业务领域维持着较高的利差。一方面,中小企业单个客户的金融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业务量小,业务成本增加,导致高的利差不抵成本。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形式多样,信息难以提取,风险分类和风险识别困难,这些都增加不良的可能性。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原因。
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商业银行而言,既是社会责任,也是市场机会。面对转型,中小商业银行将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是市场机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机会与风险并存”。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有诸多方面需要关注,如果不及时关注风险将很难把控。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基本成因
(一)因竞争而放松信贷条件所造成的风险。近些年,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增多,同一地区银行同业密度迅速加大,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各家商业银行间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的局面。在争夺优质客户时,一些商业银行利用多种关系,许诺种种优厚条件。表面上说是营销,人为地忽视了风险的存在,长此以往,就埋下了隐患。
(二)因盲目规划、超负荷经营而造成的风险。部分中小企业,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时,对产品市场的未来走势看法过于乐观,缺乏正确的判断,一味地急于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速度,导致企业经营者一方面积极争取银行贷款用于购置设备,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利用原始积累购置土地,修建厂房,最终在形成巨额银行负债,也耗尽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一旦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就直接引发流动性风险,造成逾期。
(三)因贷款用途转移而造成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规定――银行贷款专款专用,这是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否则就容易出现危险。目前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个体企业,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监督十分困难,企业资金用途难以掌握。
(四)因职业道德差而造成的风险。银行信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既要严格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定,也要遵守市场法则,防范道德风险。客户经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目前,由于个别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差,见利忘义,人为放宽贷款准入条件,造成贷款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的措施
(一)鉴于当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明显上升的实际情况,那么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1、高度重视法人代表的品行素质。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多数系个人或家属所有,所以法人代表的品行素质如何对银行贷款的风险影响巨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客户经理要高度关注企业法人代表本人的品行素质,加强对法人代表日常行为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并将其作为银行贷款准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对法人代表品行不端的企业,即使经营再好,也应列入风险监控对象,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2、高度重视行业及企业经营状况。在当前通货膨胀加剧和货币紧缩的严峻形势下,客户经理要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微观层面,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从中找出潜在的风险点和不确定因素,重点加以关注。尤其要重视企业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和应收账款上升以及资金极度紧张等重要风险信号,做好跟踪监测工作,及时把握企业动态状况,必要时及时预警风险,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
3、高度重视企业还款来源。一是要对客户贷款办理足额的抵押。较高的房产和土地抵押率,为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信贷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行要求的折扣率核定企业授信额度,以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二是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确定其正常的还款来源,为贷款偿还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全面掌握企业资金及债务链,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4、高度重视信贷精细化管理。为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客户经理及相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谨慎对待每一笔业务,规范操作;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强化对客户经营风险的监控力度,经常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在检查中,要密切关注客户经营、资金运转等情况,更要关注担保人或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防止因担保人经营困难,导致第二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以及信贷客户自身经营情况正常、但被担保人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风险。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企业报表的习惯性做法,更加注重客户人品、产品、押品等“三品”。
5、高度重视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目前,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偏低,分析判断能力和信贷管理能力较弱,是导致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大多表现在,部分客户经理对企业流程不熟悉、不了解,不能有效分析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使每个客户经理都熟练掌握起码的信贷业务知识、企业经营和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降低信贷风险,实现银企互利双赢的目标。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主要是从风险识别和规避、风险控制、奉献补偿3个方面入手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从规模角度来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大企业方面没有优势,但在服务规模适中的中小企业(即企业经营相对稳定,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贷款额度适中,大型银行当前无暇顾及的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制度创新。经验表明,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那么就要求进行机构创新。一是建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适应中小企业信息特点;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实行行业经理制度。有利于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并提供具体的行业信贷意见。四是建立客户经理制度,负责贷前调查、贷中动态监控并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贷后负责贷款本息回收、催收等。五是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由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和利差,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也应该适度提高,同时建立呆坏账核销制度。
3、科学设计贷款流程。第一、强化贷前风险防范和控制。(1)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明确职责。(2)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3)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除了常规信息外,还应该重视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等软信息。第二、强化贷中监控与帮助。例如,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控、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第三、重视贷后控制与补救。一方面要做好贷款到期前的通知、收款和相关工作等。另一方面,做好资产保全。第四、加强业务和技术创新。业务产品创新包括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增值服务。转型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新的任务,交易融资作为实现转型的工具之一,虽然应用的大多是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但由于以前未被重视又较少实践,所以我们未必熟知,且其应用呈现为具体交易量身定做的高度灵活性,这对于一线人员是一个挑战,提高了技术要求;对于包括评审在内的支持人员也是挑战,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
综上所述,信贷风险的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既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其中,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地域分布和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是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本保证;进行制度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组织制度保证;科学设计贷款流程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业务保证;业务产品创新和技术方法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熊云生、程国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7,(09).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一、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从小企业信贷经营成因分析,其主要风险表现为政策风险,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政策风险。小企业因其规模有限、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等,所承受市场、政策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相对大企业而言,也许很平常的政策调整,可能带来不可抗力的市场风险。因此,产业政策调整、信贷政策紧缩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变化对小企业的发展前景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等。
1、经营风险。一是经营规模较小,自有资金匮乏,资本积累不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公司治理不完善,特别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三是大部分小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技术简单、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度低、依附性强,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差。因此,发生经营风险特征较为明显,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与此相应的是银行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
2、财务风险。一是小企业普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失真,会计核算依据缺失,会计账表可靠性差、数据不实的情况;二是家族式管理,其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费用支出与家庭费用支出难以分清。因此,银行很难全面了解、识别和判断其财务真实情况,制约了小企业贷款有效决策与监管。
3、信用风险。一是租用或承包经营较多,当企业面临经营效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时,就会出现转移财产、抽逃资本金等“金蝉脱壳”行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二是弄虚作假,通过假账假报表等方式,偷逃国家税收,套取银行贷款;三是资金的使用随意性更大,当得到信贷资金之后,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
(三)操作风险。信贷人员对小企业贷款制度流程不熟悉导致操作不当,主观故意或工作不尽职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1、受经济利益驱动,盲目营销小企业客户。目前,商业银行基本上实行“产品买单制”,按产品价格及营销量计算发放绩效工资,客户经理从个人利益出发,盲目营销,对客户甄选不严格,有的甚至主动对客户进行包装,加之审核部门审核不严,会导致部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信贷客户顺利获得贷款。
2、小企业贷款制度执行不力,操作流程上形式要件重于实质。一是贷前调查不深入,对客户信息了解不全面,对客户整体评价不客观,或有意扬长避短;二是忽视第一还款来源,不重视现金流分析,或主动帮助企业粉饰报表,以达到准入条件;三是客户与评估公司串通,根据需要抬高抵押物评估价格和评估价值,客户经理审核不严或参与作弊,导致抵质押不足值,第二还款来源保障性较差;四是重贷轻管,贷后检查不到位,信贷资金流向控制不力,结算资金回笼监管不到位。
二、小企业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纵观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有三方面成因:一是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二是小企业本质特征潜在的风险;三是信贷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小企业贷款制度流程不熟悉导致操作不当,主观故意或工作不尽职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三、防控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措施建议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现代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管理处于核心地位,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促进小企业业务健康发展,乃是关健要义。
1、完善小企业信贷准入和退出机制。管理行应根据风险收益平衡原则、行业政策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拿出精准科学的营销与管控策略,为客户经理认真甄选确实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与客户提供依据;对于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明令退出,以及落后淘汰技术范围的行业客户及时预警,有计划的退出。
2、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一是正确处理小企业贷款营销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以牺牲贷款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和贷款质量,放弃信贷管理的“底线”作为市场竞争的优惠条件;二是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审慎对待每一个企业、每一笔贷款和每一个问题,深入细致做好信贷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3、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范办理小企业信贷业务。一是切实做好贷前调查,深入经营现场了解客户生产经营、财务、信用纳税及担保情况;按规定办理担保,确保合法合规足值;二是严格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发放;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跟踪监测,严格管理授信项下贷款支用,保证我行信贷资金用途与授信方案一致,督促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坚决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四是定期走访客户,关注客户生产情况及现金流变化,确保第一还款来源可靠;对担保物进行动态有效监控,充分考察担保手续的持续合规性、担保品的有效性和价值变化情况,对抵(质)押物市场价值下降较快要及时采取相应保全措施,确保第二还款来源充分。
4、建立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按照总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预警信号》建立小企业风险预警平台,按企业管理人员信用、企业经营信用、企业财务状况、行业政策风险、地区政策风险、抵(质)押物价值变动等设立监控指标体系。充分利用贷后预警跟踪管理系统,对风险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录入、早处理,化解部分行业不良反弹势头。
5、加强小企业信贷业务队伍建设,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一是充实队伍,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小企业信贷客户经理队伍中来;二是持证上岗,未取得资格证书的不得上岗,使能力和素质达到岗位要求;三是加强培训,信贷业务营销与风险管理培训相结合,信贷单项业务与信贷系统基础知识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客户经理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贷款新规 信贷实务 课程建设
自2009年开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颁布了关于信贷业务的“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规范信贷业务流程,这就要求《信贷实务》课程应当根据金融实践的变化进行相关的调整,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
一、贷款新规和《信贷实务》课程建设关系研究
1.贷款新规对课程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贷款新规包括,《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简称“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与传统贷款规则相比,贷款新规尤其强调的是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贷款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信贷的一般操作程序应划分为贷款申请、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回收与处置九个程序,每一个程序中都有新的一些具体规定和规范,这些新的规范都为《信贷实务》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2.课程建设应将贷款新规与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实现业务实践和教学实际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结合教学特征与最新的职业规范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合作并且要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服务。《信贷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不仅要考虑到贷款新规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对教学的适用性。在实践中不能简单地将贷款新规直接应用于教学,要将贷款新规与教学特点结合,不能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混淆。高等职业教育首要的功能是教育,贷款新规的核心也是关于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这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两者的共性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金融专业教育的特点,重新建构《信贷实务》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实践业务操作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贷款新规与《信贷实务》课程结合具体步骤
1.根据贷款新规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更改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贷款管理的相关法规已经不能够适应金融管理尤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例如传统的贷款中更多将贷款划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步骤,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出现了贷款挪用现象普遍,合同管理水平低下,骗贷现象严重等信贷风险。贷款新规是涉及贷款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到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新规的颁布实施改变了以往银行贷款粗放式管理经营模式,进一步向精细化管理进行转变,这种转变就要求《信贷实务》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将贷款新规的精髓引入到《信贷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
2.将贷款新规融合到《信贷实务》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之中
贷款新规的内容相对于原有的课程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贷款新规输送给学生,必须将贷款新规与的课程内容设计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通过对信贷流程的操作,在流程中掌握信贷业务及贷款新规的内容。例如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完成信贷业务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根据完成商业银行信贷岗位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课程中可以设置岗前准备、信贷申请和受理、信贷审查和审批、信贷合同签订、信贷发放和支付、贷后管理及回收、信贷案例等教学项目。
3.结合现代化教学设施进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参与的时效性和积极性
《信贷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财务及法律知识储备,并且要和现实银行的信贷业务相结合,需要参考大量银行现实的金融产品做参考。这些就说明本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来开展教学工作。《信贷实务》课程是非常注重流程操作和规范的课程,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和理解贷款流程及要求,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课程和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最新的信贷业务软件及信贷业务实验室来进行模拟训练,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信贷实务》课程与贷款新规结合的未来趋势
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信贷业务主体不仅限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及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良好的信贷管理实务人才,高职学生具有的是比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银行成熟的信贷风险控制流程和互联网商务活动地结合起来,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和网络化,主动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课程与新型金融机构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邱俊如.基于工作过程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课程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0期186-188
[2]谢清河.贷款新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基于关系银行业务理论分析[J].企业经济,2011年第4期 48-51
[3]解读贷款新规[M].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所谓大学生就业力也就是就业能力,主要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工作的能力,其本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得到工作的能力;其二,保持工作的能力;其三,工作晋升的能力。但是整体看来,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力普遍较为薄弱,对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还较为模糊,不能顺利完成财务管理的工作,因此当前必须要采取策略来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一、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现状
1.财务管理核心能力薄弱
所谓财务管理核心能力就是指各种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这些能力通常都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但是目前学生普遍不会自主学习,参与实践的意识较为薄弱,动手能力比较差,财务管理核心能力薄弱是导致就业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
2.通用技能不够完善
所谓通用技能就是迁移技能,也就是一个人所能做的事在工作之外所获得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学生来讲迁移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处理能力等,而当前学生的通用技能掌握的并不好,存在缺东少西的现象,其就业力自然也就低下。
3.财务管理的基本能力欠缺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理论等各项基本知识的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但是当前学生的表现同社会需求严重不符,各项基础不能熟练的掌握,不具备一名称职财务人员的资格。
二、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
1.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征,把该专业的性质充分的体现出来,以此来实现双层次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要充分结合社会的需要以及专业的特征,培养出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具备各项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完善财务管理课程、优化教学模式
整体看来,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同当前社会的需求不一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合理的控制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把理论和实践二者充分的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操作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规划符合社会的需要。要想更好的增强财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只依靠授课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学生的课余时间着手,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此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力,例如对于要去外企工作的学生,可以举办外书写英文简历、英文自我介绍等课程,对于要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可以开设政治解读、行政职业能力提高等课程。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来开展各种培训项目,如信贷管理培训、贷款培训等。
3.制定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同学生就业力水平的高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没有完善的职业规划,就业力自然不会乐观。职业规划是一项从大学入学就要开始的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职业规划的内容同学生的年龄有关,在大一的时候学生就需要思考未来的就业目标,是要去事务所工作还是要考公务员,又或是自主创业,总之是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就要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多参与实践活动,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职业准备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特征来进行,大一要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别是自己有兴趣的职业;大二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去向,并相应的做好准备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大三要对自己的各项技能进行拔高;大四要作出决定,依照自己的选择来不断向目标迈进。
4.完善实践教学、构建实训平台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使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到一起,只有把理论和实践都重视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才能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完善实战课程,所谓的实战课程例如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实训,可以在授课的时候把excel应用在财务指标模型中,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来提高实战能力,另外在考试的设置中也可以充分利用excel软件来进行,通过大量的实战课程学生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操作技能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其次要增加实践课的学时,把原本的课堂授课形式都改变为实验课,可以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全真模拟来使学生体验各种岗位,以此来更好的胜任岗位要求。最后要开设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讲授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材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整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一、普惠金融的含义和特点
普惠金融(又称包容性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提出。联合国在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时,呼吁建立“普惠经济部门”(Inclusive Economic Sector),意指“将所有人,无论国籍、城乡、地区,都纳入经济增长轨道,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在普惠性经济部门概念下,联合国又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即让所有人都享受金融服务的实惠。
普惠金融的基本目标,是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框架支持下,建立一整套关联的金融机构,共同为所有阶层人群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每一个家庭和企业都能以合理价格获得储蓄、信贷、支付、租赁等内容广泛的金融服务。二是拥有健全的机构、合理的内控系统、行业执行标准、市场监督机制,以及在需要时合理的审慎监管。三是以财务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提供金融服务的手段。四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并在任何可行情况下,为客户提供价格合理且种类多样的金融服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了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性微型金融、综合性普惠金融和创新性互联网金融四个阶段。在互联网金融阶段,普惠金融在我国获得了爆炸式发展。以网上银行为例,据统计,2012年我国网银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89亿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1.58倍;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900万亿元,相当于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倍。
二、德宏“三农”事业需要发展普惠金融
尽管德宏州金融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内控机制不断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金融组织体系还不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农村金融仍是德宏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少、网点少,金融资源城乡二元化结构特征明显。截至2013年末,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富滇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共13家银行在德宏州设有县级金融机构21个,营业网点173个,其中县城服务网点96个,乡镇服务网点77个,在乡镇除农业银行设有4个网点外,大部分乡镇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营业网点,在全州70%以上人口生活的广大农村地区只分布着44%的金融网点,而且还有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资源城乡差异大,二元化结构特征明显,农村居民仍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存取款和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三农”金融基础十分薄弱。
二是农村抵押担保品缺乏,农村地区“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并存。农村金融业务效益低、风险高,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内生动力不足。受农村贷款抵押品不足、抵押品办理不畅、不符合抵押要求等因素制约,农村贷款业务规模难以做强做优;青年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富民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等特定对象类的创新产品贷款仍处于起步阶段。而2013年8月全面启动的以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基础的德宏州“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推进缓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产权确权颁证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产权信息登记、资产评估以及市场流转等相关配套服务机构尚未建立,总体上制约着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是农村居民融资成本偏高。一方面利率偏高。由于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信贷风险较大,加之竞争不足,金融机构普遍提高农村贷款利率,一般在30%―50%范围内上浮,普遍高于城镇居民、企业贷款利率,弱质产业反而承受了更高的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抵押资产评估、登记、公证程序繁琐,费用较高,进一步推高了农村居民、涉农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欠佳。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仍然滞后,社会信用文化建设缓慢,虽然农户信用意识总体上有较大的提升,但部分村寨群众诚信意识仍然薄弱,特别是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将银行贷款视同财政补助资金,只想借不愿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另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中介机构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有效地收集并准确地评估农户信用信息,也无法在经营机制上依赖于筹资者的真实信用状况以做出决策,增加了授信的风险。
五是金融知识普及不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作为经济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核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但我州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匮乏,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等认知不够,近80%农村居民不知道信贷、结算、利率等方面的政策与金融法规知识,绝大部分农村群众只知道信用社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贷款的种类、期限、利息计算等知之甚少,对消费信贷、助学信贷、小额信用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及支农惠农政策了解不多;很多农村群众不会使用银行自助设备,不熟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便捷的银行电子业务,使这些群众享受不到现代金融带来的种种便利,既影响他们办理金融业务的效率,又增大了金融机构柜台压力。
上述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德宏州“三农”事业发展,阻碍了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影响了德宏美丽乡村建设蓝图的顺利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为我们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缺失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指明了道路。当前我们要着力发展普惠金融,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面向贫困人口、妇女、青年、农村及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推出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有效扩展到农村广大普通群众,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更优的金融服务,提高弱势群体收入,增强资源配置公平性,实现发展机会均等化,更好地推动德宏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德宏州普惠金融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德宏州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服务大局原则。坚持以中央和省、州有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导向,以“三农”和小微企业为中心,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水平,更好地服务建设“两富”现代化的大局。二是全覆盖原则。通过多层次的金融创新和全方位的服务覆盖,积极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可持续原则。坚持定位与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相结合,坚持普惠金融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坚持市场化运作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可持续地推进普惠金融工作。
德宏州普惠金融工作主要目标是围绕创业普惠、便捷普惠和阳光普惠三大目标,积极开展网络覆盖、基础强化、精准扶贫和创新升级行动,积极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社区)、综合金融不出乡镇(街道)的服务体系,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居民创业融资更容易、享受金融服务更便捷、获得实惠更广泛。
四、多方并举,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普惠金融从理念到实践,最终要落实在市场实际操作层面,因此正规的金融机构是实施普惠金融的主体。全辖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应将经营目标和普惠金融主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多方并举,强力推进,促进普惠金融在德宏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一)强化基础
一是开展“走千访万”活动。信用社应实施“三个层面、三个了解”,即联社了解全市及各乡镇(街道)情况;各信用社了解各行政村(社区)情况;基层网点了解辖区情况。做到“四进三新”,即以更加务实的作风,进村进社区、进户进企业;重点走访新客户,特别是落后偏远的山区,有金融需求但未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走访形式要有新突破,借用短信等平台实时宣传走访活动,利用客户经理联村联户制度把走访和日常服务联系起来;走访力度要有新提升,由扩面向提质转变,将信息掌握和金融营销特别是金融满足结合起来,做深做实走访工作,提升活动成效。二是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广,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流动宣传、集中设摊、媒体广告等多种形式,结合“进社区、入村寨”活动,宣传普及银行卡、惠农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ATM和其他自助设备、理财业务、支付结算、征信等金融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农村群众金融自助机具的操作使用技能,加强信贷政策、信贷产品及办理规定、条件和程序的宣传,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增强城乡居民创业、理财的意识与能力。三是进一步优化信用体系。树立信用是创业根本、信用是个人财富、信用创造价值的理念,完善信用体系,给诚实守信者以支持,体现守信价值,建设信用文化。扎实推进银政、银村、银农、银商、银企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街道)的等级评定,实施差别化优惠措施。继续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的建立及录入工作,提高录入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努力提高农村信用评定基础信息在贷款授信、用信等方面的应用率,不断提升信用工程质量,通过小额贷款普惠工程建设,将建档情况录入信贷管理系统批量建档、批量评级、批量授信、批量发证,提升农户档案质量,简化农户贷款流程和贷款手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力争做到有贷款需求农户小额农贷实现“随用随借”。同时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拓宽信用工程覆盖范围。四是深入推进阳光信贷工程。以持续强化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为目标,深入推进阳光信贷工程,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互惠互利的信贷支农绿色通道,将贷款业务全过程置于阳光下运行,促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完善网络
一是完善物理网络。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以中心镇、产业园区和新农村人口集中村为网点建设的突破口,不断优化网点布局。重点推进ATM机和自助银行、POS机在乡村和社区布放,持续推动服务网点向下延伸。加速离行式ATM机和自助银行、警银亭在新兴商业区、工业园区、上规模居民生活社区和小区等人流密集区的布放工作,争取做到中心镇、中心村等重点区域“应布尽布”,努力构建物理网点与自助渠道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服务格局。以“以折还卡”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金融惠农支付服务点功能,做好代收水费、代收电费、交通罚没款等特色缴费业务功能的完善和推广工作。农村信用社应加大惠农POS布放推广力度,着力推进“微型”银行、“金融服务便利点”建设,逐步提高辖内行政村“金碧卡+电子机具+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家店)+支农联络员+管村客户经理”五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覆盖面,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的网络服务体系。提升乡镇及村级公共服务能力,做好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社保卡、公务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财政、社保资金存储、公积金业务、电费代缴、社会保障卡及惠民资金的工作,为城乡公务活动与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二是打造电子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打造电子银行网络,切实增强跨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和功能,积极推广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客户电子银行使用率,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成为银行产品的重要分销渠道和特色客户服务品牌。通过增加自助机具布放、推广电子银行应用、加快银行卡发行,大幅提升电子业务替代率。三是编织人员网络。着眼于普惠金融的“小、广、散”,不断编织和优化遍及城乡的人员网络,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进一步强化村级信用小组长队伍建设,使其成为信用社和百姓的重要信息桥梁。不断加大进村入社工作力度,传递金融政策信息,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推广金融产品服务,调查掌握农民创业意愿和金融需求,帮助指导发展农村经济,适时提供零距离、贴身式服务,构建与“三农”紧密活动、互惠共荣的新型服务关系,延伸拓展金融服务。
(三)创新升级
一要创新普惠机制。围绕富民惠农,构建普惠金融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市、镇乡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的合作,做好与相关民生工程对接,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服务措施。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低成本、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一乡一品一特色的产品创新思路,推出更具特色、更贴近当地实际的金融产品,加快推动产品升级与业务转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二要创新普惠方式。推行贷款“三式”服务,即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小微贷款“工厂式”服务、产业贷款“链条式”服务。扎实推进普惠工程,及时掌握农户基本信息,大力开展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推广自助循环贷款业务。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优化小微企业办贷流程,尝试小微贷款“工厂式”批量作业,在小微企业贷款技术化、专业化、科学化上下功夫。继续加大烤烟、茶叶、咖啡等特色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守信用的企业和生产、加工、销售大户的支持和培育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税源型小微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要积极探索与这些产业相配套的“链条式”服务。三要创新普惠产品。大力推进信用贷款,以小额贷款证和惠农卡为拳头产品,实行“综合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便捷措施,提升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着重推广小企业联保贷款、小企业信用贷款、小企业循环贷款、贷免扶补、小额扶贴息贷款。为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居民投资需求,应加快理财产品研发力度,增加居民金融性财产收入。加快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新业务、新服务,更好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多元化金融需求。四要创新抵押融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探索林权交易新模式,配套构建林权投融资新平台,扩大和提升交易规模和质量。在政府职能部门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所有权确权发证,建立农村“三权”产权登记、评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制定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办法,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和其他融资业务。五要创新创业支持。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发挥金融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加强创业创新。积极探索扩大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以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等金融产品,形成市场细分、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创业创新产品体系。支持在现代农业、森林经营业、社区服务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创业。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创业培育计划,支持小微企业走新型创业之路,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个转企”、“小上规”、“下升上”企业的信贷支持。
(四)扶贫帮困
围绕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扩大扶贫小额贷款支持范围,不断扩大精准扶贫贷款推行力度,对政策扶持范围内的扶贫小额贷款继续实行优惠利率;支持生产经营正常、资金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度过难关;不压贷,不搞单方面的收贷等信贷退出行为,努力维护小微企业资金链安全;不延贷,确保小微企业周转贷款及时到位和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不抬价,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尽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加费,严格执行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不自设咨询费等手续费项目,不变相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五)让利于民
首先,应主动减免费用。减免惠农一折通“以折换卡”卡费,减免惠农卡开户费、工本费、年费、ATM交易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跨行、社转账手续费,短信通知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多项服务费用,降低居民金融服务成本。其次,应实行优惠。对信用村镇的信用农户实行优先贷款、优惠利率、简便手续。对农业种养殖专业户和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业主等涉农对象,实行优先贷款和优惠利率。对小微企业等重点支持对象实施结构性利率优惠政策。第三,应主动回馈社会。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社会职责,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开展送温暖、送知识、送服务等公益活动。开展“金融干部帮扶”和“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通过资金合作、管理合作、服务合作和信用支持,促进村级集体资金保值增值,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发展普惠金融 改善基层金融服务.《第一财经日报》,2013(12).
[2]胡萍.“普惠金融”将迎来发展新阶段.《金融时报》,2013(12).
[3]杨海平.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微观层面创新.《金融时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