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问题;探讨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2.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2.1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4.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皇帝”、 “小公主”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初中生,特别我校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自己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存在于环境、我们成长于呵护。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呵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欠下了恩惠的账单!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更是无法偿还这张恩惠的账单。人生的遗憾、愧疚、忏悔都来自于感恩的不足,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因此感恩的范围应该包括:父母、家庭、社会、自然、自我。我们还要让感恩成为推动和弘扬真、善、美的原动力,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启动良知的源泉,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压力、包袱、负担、任务、责任、习惯、原则、使命、信仰、动力、欲望。当感恩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就会到来,真正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1、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2、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3、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育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教育情感氛围极为重要。课堂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枯燥的情感氛围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语文老师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真诚的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班上学生最近的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在上课之前讲给同学,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且保证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课堂上做到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浓厚的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好学,保证课堂质量的提高。初中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开始,老师的带头作用非常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语文的喜厌。所以塑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教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与《静夜》时,老师要用精炼的词语讲解诗中的内涵,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并融入诗中所存在的情感色彩。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类文章时,老师应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诗歌所散发的情感值得初中生们领会与学习。在初中语文书中,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些关于文本内容的相关问题,老师在讲课之前,先让同学们根据问题从文本中找出答案,或者老师也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课文的意义所在,让同学们对该篇课文产生兴趣,并主动自行的阅读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形成一股积极进取的力量,以及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研究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诱导他们去思考问题。比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行进行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朴素父爱,理解作者的内疚,《背影》中的情感因素极为强烈,并且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同学们在阅读该文章时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之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定能够激发他们对文章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二、塑造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语文中,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式上面。让同学们塑造良好的创新思维,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更加有效率的进行教学,而且也能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虽说语文是文字类学科,但创新思维在语文上的体现也是非常明显的。语文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课文进行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在朗读上,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带来新鲜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的个性极为鲜明,对他们的神态描写也是做到了极致,作为于勒的哥哥,菲利普表现得既无奈又同情,因此在面对于勒的时候内心的挣扎写得十分的真实,所以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从中学习语言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语文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活跃同学们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论是在诗歌类还是文学类都是可以利用到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省许多课上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创新语文的学习能力。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形、音频等汇为一体直观的表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聚精会神,不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的运用在各个行业,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造福于人类。许多学校也修建了一些多媒体教室,目的是为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快乐。过于古板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教师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更好的让学生们接受知识的传输与滋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关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不仅需要老师塑造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在创新精神方面,着重体现在情感教育的培养上,当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就会主动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事情进行观察和总结,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产生了创新精神。情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与认知能力才能更好的创新。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生动、活跃的氛围,让同学们具有极大的热情,去自主的学习课文,在课文中领略风情和作者的写法。另外在写作方面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如何用生硬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如何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老师在加强情感教育的时候有许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适合班上学生,盲目的照搬只会让同学们感到压力,也去死板的学习。让语文教学在愉悦、亲切中进行,当课堂上营造着这样的氛围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较为活跃的状态,学生就能自主的学习,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思维能力方面,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且多去让学生自主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做好预习工作能减少课堂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自行解决一些会做的题目,然后带有目的性的去走进课堂,在老师讲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着重的做好笔记,加深印象。语文这门学科也是同样的做法,在做好预习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复习、拓展的工作。语文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更多的是引申出来的其它语言技巧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的知识。语文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结合问题进行整篇文章的阅读,然后再进行小组的讨论,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答案,最后派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回答。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较好的推进课堂的进行,提高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创新思维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创新思维体现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培养更好的创新思维。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离不开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情感教育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浓厚学习氛围能较好的带动同学们学习;创新思维则更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创新才能促进进步,学生们只有自主的创新才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贯穿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和老师融入在一起,让语文教学方式更上一层楼,也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语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石艳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华章.2010(04)
[2] 黄文学.基于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讨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3] 王元乐.如何利用教师自身教学资源构建初中语文活跃型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4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有效策略
1.情感教育概念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老师将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与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情感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成果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目的,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情感教育得以有效实施[1]。情感教育是一种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全新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既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较好地完成所定的教学任务。
2.情感教育的显著特点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教学需求,情感教育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代替了初中语文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人们对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是造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贫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需具体了解情感教育教学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情感教育的显著特点具体体现为:(1)兴趣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各类教学变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快乐的情绪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情感性:指教师在教学时自主地教授知识和技能,在传授思想观点时,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达到情知交融和以情促知的教学目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审美性:指情感学习这个过程不单单是知识获得、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带有审美性的教育项目。这是教师、学生双方积极地投入又被吸引的活动,而且活动自身成为老师和学生心灵共同成就的成果,是老师和学生自身力量的现实化和外化。
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情感教育被看做人文色彩很浓厚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施教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新课标改革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将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应以注重感情教育为重点。在教学时,要求教师、学生之间多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在发挥和尊重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任务开展,从而保证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健康成长。情感教育在当今教学环境下是一种客观体现,教师实施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初中学生的情感要求,在保证学生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宽学习思路和思维。在目前新型教学要求下,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多技能人才,在保证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施教时,要从多角度考虑初中生面临的情感因素,实施合理的情感教学,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4.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有效策略的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1营造诙谐幽默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性格活跃,不喜呆板的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选择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而要营造诙谐幽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积极用脑,把学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活动,有效营造诙谐欢快的课堂氛围,通过轻松的课堂环境,让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并发表见解和意见,但要注意当学生的见解或看法比较标新立异时不能打击学生,要鼓舞学生,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导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以此类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感情,从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4.2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贫富差距的存在导致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教师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到位的现象,致使教学活动没有目的地开展,这种教学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阻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专业素质,掌握教材的具体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教师的情感就如冬日的暖阳,融化积雪,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而且能学到更多语文知识,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和谐。待学生熟识课文内容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以此完成情感教学。例如:在课堂上采取老师与学生互相换位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疑,更好地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2]。
4.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使静的物体变得形象生动,如幻灯片、动态图片、动画、音乐播放等,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生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身心感受到书中的美妙。例如: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题临安邸》时,初中生对其中“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理解仅停留在地名的互换而已,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播放杭州和汴州的风景以此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有很多实施方式,不过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优势的发挥为目的,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自主学习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与高科技技术产品结合并加以运用,从而使情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情感体验;方法
情感体验是一种体验类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与文本进行互动,了解作者的文字用意。情感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情感体验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代初中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投入到文本当中,也不愿意对于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笔者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运用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朗读对于阅读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体会汉字节奏的重要方法之一。汉字的美,不仅来自于其形态,更与其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视觉上,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字的内涵美,感受文化的形体美,不能掌握汉字的节奏美,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是非常不利的。文章的作者在使用文字之时,会考虑到汉字的节奏,以及文字的平仄变化等等。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对一些特殊句型进行更好地体会,比如说排比句,对偶句以及整散句等等。朗读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媒介。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比如在讲解《背影》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方法有许多,老师可以让一位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朗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引导其它同学入境,共同欣赏文字背后的情感。其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对于那些格外重要的段落,老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朗读,体会《背影》这个文章当中所蕴含的对于父亲深深的爱。朗读应当被作为一项基本环节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当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达成。
二、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情感体验的达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情境的创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与文章描述极为相近的情境当中,使学生感受文章创作之时的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要素。在进行情境的创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使情境的创设更加生动与形象,使学生的情感更凶猛地迸发出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导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之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视频,时长要控制好。视频要播放两次,在第一次播放之时,让学生了解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因与后果,了解事件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一个真实且形象的情境得到创设,学生在了解花木兰故事的背景之下进行木兰诗的学习,会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更会有丰富的情感因子引导。在进行授课之时,教师可以对视频进行第二次播放,这次播放可以静音,利用画面作为教学的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阅读学习。在氛围的烘托之下,学生可以在战乱的背景之下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定进行理解,将更多的情感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也可在从阅读学习中了解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令人敬佩的孝心。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当得到当代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视,从而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进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具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表达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项基础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并利用表达使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当代老师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想法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给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之后,会被老师用参考答案进行规范。这样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汉语语文表达能力的形成是极不重要的。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都是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利用表达加强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老师可以就《皇帝的新装》这一故事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发言。有的学生会说,皇帝的新装是在嘲笑那么愚蠢的人,有的学生会说皇帝的新装是在告诉世人要有勇气去相信自己,不得轻信别人等等。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学生的一种思维风暴结果。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并将其作为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情感想法得以分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更多的情感因素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当中,促进其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4-02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要随之而进行变革。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大事件,各个教育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途径和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新课改的机遇,同时也要积极的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创造性精神,不能够仅仅的局限在课本知识里。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尽情去享受、去吸收。
一、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的教学一直是坚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仍然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课模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只能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无限精彩的语文世界,知道的“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将语文成绩视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成绩而学,为了考试而学。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推行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创新”二字,教师应该推陈出新,创新课堂,不能将教学方式禁锢在一个框架里,要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课堂中,初中语文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讲课的时间,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所有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毫无用处,而且整个课堂会变得没有秩序,缺乏组织性。而如果教师把整个课堂占据,全部用来讲课,那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教师可以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根据课程内容来调整时间比例,一部分为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另一部分是由学生自己主宰,展开讨论,自主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二)创新教学手段
语文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语文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适当的扩充语文教学的素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例如,在我国举办世博会期间,许多学生通过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了解了相关进展,由衷的感受到自豪和骄傲,因此,他们肯定会有许多感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次世博会的话题,开展一个即兴演讲的活动,让学生针对世博会的开展提出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还有些同学去参观过世博会,感受了世博会的精彩,可以让这些同学做个演讲,讲讲自己的观后感。最后还要进行评比,对于演讲精彩的学生,要给与肯定和奖励,而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会让学生感到一种亲近感,了解到语文的无处不在。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还打开了语文思路,培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语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阅读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都丰富了教学的课堂,教师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优方式,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载体是教学的内容,新课标指出,除终于的教学首先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即课本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材来进行创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名人名篇,其作品有高度的欣赏性和研究性,适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而且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体系化很明显,这也很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主体来进行,划分的非常细致,譬如像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其中就收录了外国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其主体性非常明显。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学习栏目,比如一场辩论赛,为家乡的任务立传之类,这些都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丰富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立足点,向课外教学资源延伸。进行课外资源延伸,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筛选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素材。比如说,湘西凤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访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等等,这些故居中包含了沈从文、熊希龄的作品和轶事,而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他们的文化情怀,提高对语文的认识和对语文魅力的感受。像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就被选为语文教材之中,通过探访沈从文先生的故居,走访沈从文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小城,感受到边城的强大魅力,体味沈从文笔下的小城生活。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会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提高对语文学科系统的认识,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提出,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探索,发现更好的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跃娟.基于中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