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能力 习惯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1、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执着地追求,这是做一个教师最起码的条件,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具有奉献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工作才能做出成绩。
2、教师要必备渊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作为教师,更要懂得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用适当的方法把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并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作为教师必须注意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教师应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教师要具备朗读和朗读指导的基本功。朗读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自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应当会指导,即对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2)教师应具备书写的基本功。一是自己要能写一手好字,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二是写“下水文”的基本功,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先写好“下水文”,体会写作的甘苦,把握写作的要领,以身示范,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
(3)教师应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功。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正确地理解,重点牢固把握,难点适当确立,教法恰当选择。一句话,对教材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语文大教育观的体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又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这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措施之一;其次是正确地握笔方法,并要爱惜写字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的写字态度,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用。
2、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任务往往被认为是培养阅读能力,往往把良好的阅读习惯排除在教学任务之外,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阅读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画、圈、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应当注意培养。
3、要养成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小学生记日记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要求学生在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时开始记日记(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不但语文这门功课学好了,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通过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智力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的练习等。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在阅读时间和质量上严格要求,即要有一定量和质的规定。适当地提高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既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写作训练要进行观察分析、整理材料的训练,培养想象力、联想力,活跃思维。进行听说训练,学会与人打交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如:在教学美国女盲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文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把老教授关爱、鼓励年轻人成长的美德渗透到学生心里,使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简言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同方面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第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性格的发展,在于学生自身。而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确立为学生而教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参与,并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是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教法上,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积极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使课堂生动活泼。
2、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使每个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为其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既做先生,又做学生,从而建立和谐地“教”与愉快地“学”的关系,这样教学才会从“必然”走向“自由”。
3、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电教手段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等跃然纸上,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4、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2
一、优化课堂教学,彰显学生主体
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该纯粹是机械的记忆、训练、掌握.
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或者化学的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逐渐的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
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讲“原电池”时,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材料和试剂中选择不同的组合,然后自己动手实验,探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在实验的每个环节,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辩论.这样的课堂充满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搞好实验教改,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要重视,同时可以对书上已有实验根据需要作些相应的改进.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而且让学生听到、嗅到、摸到,那么效果就会更好.但是有些实验不能同时达到这些目的,如,溴的萃取与分液,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等.可以将这些实验改成并进实验.如,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可以分别在酸性,碱性,中性环境下进行,学生就可直接嗅出三支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差异,看出上层的乙酸乙酯的量的多少:碱性环境下试管中不见浮起的油珠,且基本上无香味;酸性环境下试管中油珠的量及香味基本维持反应前的情况,中性环境保持不变.从这个比较实验中,学生可以较深刻地认识到酯的一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奋求实的科学的实验态度.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会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生活中的现象与教学目标充分联系起来,使课堂中的知识充分融入到生活中的现象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要学好化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知识应用的教学.合成氨、硝酸、硫酸的工业制法,电解、电镀,铁的冶炼和应用,石油的炼制、煤的干馏,合成材料等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紧密的联系,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注重跟实际相联系.例如,石油炼制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学起来往往难以获得正确而清晰的概念,但和日常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要以生活应用为中心设计教学程序.先演示石油样品,使学生观察到石油的物理性质,再结合生产实际了解石油产品汽油、柴油的广泛应用.利用“观察与思考”栏目,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石油的分馏、馏分.再从石油分馏获得的轻质液体燃料产量不高的事实,提出怎样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和质量的问题,转入裂化和裂解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工业上对石油的加工炼制——劣化和裂解的基本原理.
总之,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是化学教学工作的另一种形式,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结合实践、紧扣教材,扩大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中完成教学重点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四、使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3
1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就须提高自身素质。
1.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素养,拓宽文理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要注重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及时地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
1.2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教育与教研虽然是两项工作,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作为政治课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2 精心备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思想政治课教学,备课必须“全方位”,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特点等,不机械套用参考书,问题都要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才能在授课中收到实效。为了切实备好课、上好课,教师应作到精心: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计预习题、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作业题练习题、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合理使用教具,开发教学课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直观形象、精心设计教学艺术,对课堂语言、手势及师生活动都要周密考虑、巧妙设计,使教学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将教育性、教养性和发展性目标分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3 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政治课中一种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可作如下比喻,以启迪学生思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好比八宝粥,糯米是主成份,但还有红枣和莲子等其他重要成分,只有把各种成分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八宝粥,这里的糯米就相当于公有制经济,红枣、莲子等则相当于非公有制经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维。又如,在讲授“纸币的发行量”时笔者提出了问题:假如我作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就会多印钞票,使企业有钱购买生产资料,人们有钱购买消费资料,这样能行吗?这一情景的创设,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这样就能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4 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教学原则
4.1精讲精练原则
课堂教学既然要立足于素质教育,就必须讲求效益,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惟有将“精讲精练”的原则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实效。那种“填鸭式”满堂灌已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借助教师有意识的点拨、暗示,可让学生有更丰厚的收获,可“让学生能跳起来摘果实,让跳起来的学生都摘到果实”。同时,精讲精练,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地接受理性的东西,有可以避免重复无益的课业负担,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4.2主体性原则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对学生的引导、开导、辅导和指导上;主体作用体现在给学生思维、提问、动手及探索的时间或机会上。如,在讲授“银行的分类及职能”时,笔者设计了一次“比比谁的本领大——银行系统职能竞选大赛”的活动,全班同学踊跃参加,分别扮演不同的银行,各自陈述自己的性质和职能。在活动中,有的学生竟用起了“快板”和流行歌曲中的“说唱”。一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开拓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4.3民主性原则
政治课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情感相互交融,教与学相互呼应,学生的思路不断开拓,思维不断发展,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4.4活动性原则
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学到知识,培养才能。
4.5因材施教原则
肯定了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教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更主要的是,在授课中化繁为简,浅入深出,给学生提供阶梯,给学生多说、多做的机会,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随时解决,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5 创造性培养成为当今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4
一、语文文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1.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堂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学生主体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主要评价如下: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时一节好课。其实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的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向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
4.评价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称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首先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自学。再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评价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
1.评价教材处理能力
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2.评价教学方法
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3.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全面实践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增长知识与能力,达到整体育人,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实践素质教育?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教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素质教育中,并把它贯穿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去,自觉实践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得到落实。而且,作为一线小学教师,我们承担着打牢小学阶段学生基础工程,肩负着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强化自身素质,扎实学习教育理论,提升专业技能和内涵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和人才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要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如教育理论书籍、杂志、网络、报刊、培训、研修、教科研等学习,从先行者那里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提升素养。再次,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进行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及反思性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生命潜能释放的场所,让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同时,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更多关爱、帮助和尊重,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个性,培养自信,提高学生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通过无数代教育工作者实践、验证,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与传承。而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力争达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特点和学生特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客观存在个体差异,评价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对学困生,特别是中、慢生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要注重他们个性特长和内心世界的培养,使他们的人格和学习的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在这方面,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培养,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精心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获得成功中产生自信,从自信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不论新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我都精心设计一些学习程度不同学生都能做的课例。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一题多解习题,制定了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第一类,只做自己会做的一种解法的学生,并且解答正确;第二类,至少要做两种解法的学生,每种解答是否正确需检验,最后要将解题思路向全班汇报;第三类,必须做两种以上解法的学生,每种解答是否正确需要检验,对不同解法的思路、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汇报。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采用多种解题方法完成练习,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讲一讲解题的想法和思路,其他同学开阔思路,确保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及应用过程,去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内化了他们的数学素养,拉近了学生与同伴、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活了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三、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发挥学生潜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兴趣以及对知识积极探索和拼搏的精神,最大限度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那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要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空间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释放出生命潜能和创造动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伟大诗人郭沫若说过:“兴趣能创造勤奋,勤奋能创造天才。”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获得成功的源泉。学生一旦产生兴趣,思索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灵活处理教材,借助课件、图片及实物,将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有趣化、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认识”时,我首先将七巧板、红领巾、书本、衣扣、扇子、象棋等常见实物展示给大家,接着经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抽去,留下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感到几何图形就在自己的周围,摸得着,看得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趣味性、好奇心的推动下,就会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活动中,进而找寻规律、培养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85-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更要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通过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入剖析等诸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我将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索贯彻素质教育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教学,培养科研能力
教材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中是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这一历时200多年的科学探索发现史,充分揭示了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时,我用精美的多媒体动画、简明的图表式板书及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而教学的重点是经典实验中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恩格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我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学生们马上就联系先前所学的对照实验设计原则等知识,指出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的意图,但却忽略了“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继续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思考,学生马上考虑到:水绵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发现史中诸位科学家成功的实验探究过程,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把生命科学史引入生物学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感悟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科学方法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体验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二、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和同位素标记法,培养多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中,充分体现出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化学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例如,早在英格豪斯实验中就揭示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是光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后,到哪里去了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生物学家们。直到1845年,物理学上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被揭示之后,德国的科学家梅耶才帮助人们解开这个谜团,原来光能是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了。而核素的研究和发展也为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手段――同位素标记法,例如,光合作用产生的O2究竟来自H2O还是CO2,以及暗反应中C的转移途径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确定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也日益明显。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发散和迁移能力的提升。
三、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我在教学中发现:虽然教材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但是学生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通过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探讨原因,作出改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实验。如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滤纸条要减去两角,为什么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这样是为了保证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以及色素能在层析液经过的时候能溶解并在滤纸上分离。还有很多小组在操作时用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我就鼓励学生自主改进。而巧妙的是有学生想到用头发丝沾上滤液直接印在滤纸条上,这样的滤液细线非常的细、直、匀,而且色素带分离效果特别明显。通过实验,学生不仅直观地了解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光合作用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和S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