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1
一、认真分析社区安全生产形势和稳定治安状况。
结合街上级领导的具体安排和要求,针对社区辖区内的单位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制定了各种安全措施和稳定方案,在此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展开安全生产检查。
按照街道安监办部署,结合本社区实际,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排查范围、时间、内容和工作目标,全面排查治理隐患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为了及时掌握辖区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北。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学生 伤害 干预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governance environment-community interaction triple viabl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odel of unintentional injuries for reducing the injury incidence rate of adolescent, and provide related evidence and guidance for advocating scientific prevention against unintentional injuries. Methods Eighteen schools were sampled by the method layered system sampling among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in Liuzhou.18 schools were set to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 cluster sampling retrospective questionnaire study on the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mong 3600 students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After intervention The Urban intervention group incidence rate was 8.55% lower than Urban control group was 13.66%(x2=12.14,P
【Key words】 adolescent Students; Injury Intervention Model
青少年伤害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 21世纪重要的健康问题,青少年伤害日益上升趋势,并已逐步成为青少年第一、二位死因[1],我国伤害研究工作始于 80 年代[2],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研究起步更晚,伤害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进入21世纪,我国对青少年伤害的研究也在日渐增多, 但至今尚缺乏系统、完整、有可操作性的干预模式。本研究通过教育-环境治理-社区互动三联屏障综合干预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有效降低青少年伤害发生率,为科学预防青少年伤害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柳州市区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1200名,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1200名,乡镇小学、初中、高中学生1200名。
1.2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点校中选取样本学校,市区分小学、初中、高中3层,普通、重点两类,每层每类各选取2所学校,郊区分小学、初中、高中3层,每层各选2所学校,共选取18所样本学校,将样本学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所。学校确定后,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班级,在样本学校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初中初一、初二,高中高一、高二每校随机抽取3个班。班级确定后,班内全部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共抽取54个样本班级。每所学校200人,预期样本量为3600人。 基线调查共发出3600份调查表,有效问卷3261份,有效率为90.60%。干预后调查共发出310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2917份,有效应答率为94.10%。
伤害诊断标准:凡具有下列4种情况中任何1项,即可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①到医疗单位就诊,诊断为某一种损伤;②由自己或他人作紧急处理;③因伤请假(休学、休息)半天以上;④因伤活动受限半天以上。严重伤害诊断标准: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种损伤,或因损伤休息 (休工、休学、请假)1日以上。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伤害分为跌伤、碰伤、刀割伤、骨头卡喉、车辆伤、烧烫伤、交通伤、溺水、中毒等。
调查表的确定:参考已在全国多个城市正式使用的《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伤害部分设置回顾性调查表核心内容,包括伤害发生情况,伤害相关行为(包括心理和情绪因素),伤害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及社会影响因素等问题。
1.3 质量控制 严格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 建立统一调查程序;专人负责收集、检查问卷,发现问题即通过电话回访调查对象或知情人员进行核对,并清理弃除不合格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录入,经逻辑效能检验 对录入结果进行校正。
1.4 统计分析 采用 EpiData录入数据, 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教育-环境治理-社区互动三联屏障综合干预模式的要点:
2.1.1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安全需求为核心。
2.1.2 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注重于行为改变的目标,结合学校课程改革,采用课程讲解、参与式教育方法、同伴教育策略结合的方法,开展伤害预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成“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同伴教育-家校互动”教学链。
2.1.3 以环境治理为保障:结合学校安全治理要求,以现有政策为依据,积极开展督导活动,包括学生自身督导和行政督导,落实整改措施。形成“同伴教育-社区互动-环境治理”的交互圈。
2.1.4 以社区互动为链接:注重学生的社区实践和体验,营造社区支持的氛围和条件,创建社区服务支持网络。
2.1.5 以干预方案设计为线索:通过科学设计的计划、方案贯穿综合整个模式,保证上述策略的综合性,使各种策略目标一致、内容统一、相互促进和渗透,实现无缝链接。
2.1.6 以评价贯穿干预活动始终,形成干预方案-过程评价-效果评价-需求评估-下一轮干预方案的循环,通过工作记录进行过程评价。通过伤害监测活动和实时报告系统定期评估学生安全需求和评价干预效果。
2.1.7 教育-环境治理-社区互动三联屏障综合干预模式,见图1。
图1 教育-环境治理-社区互动三联屏障综合干预模式
2.2 教育-环境治理-社区互动三联屏障综合干预模式的具体措施
2.2.1 健康教育 ①培训教师,提高其结合各自教学工作传播伤害预防知识的技能,以及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能力;②以学校、社区有关部门互动形式增设预防伤害和伤害紧急处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和伤害急救技能培训;③ 编印、订(购)置、发放画册、教材和影碟等传播材料,包括学生自自制传播材料。④以学生去信、家访等家校生三元互动形式开展预防伤害和伤害紧急处理家庭健康教育活动。⑤开展以“预防控制伤害,创建安全校园”为主题的征文、征画比赛。
2.2.2 环境治理 ①学校设立安全保卫教师、每班设立“小小安全保卫员”、开展“安全班级”流动红旗和“安全黄牌”活动、开展安全设施检查和评选学生“安全隐患火眼金睛”活动;②联合教育、消防、卫生监督和治安等部门建立学校安全卫生检查制度;③实施校内外安全值班和监督措施。
2.2.3 社区互动 ①建立由教育、消防、治安和医疗急救部门组成的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应急体系。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安全隐患大检查”、“劝阻不安全行为”、“一日小交警”等社会实践活动。③进行伤害急救模拟演习和游戏活动。
2.2.4 监测和评价 ①学校、医疗单位联合建立伤害登记、报告制度并。②完善各种活动记录表格,记录干预措施的应用情况。③分析青少年伤害发生的现状、原因、特点。④以简报、例会等形式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干预策略框架。
2.3 干预前后伤害发生情况的比较
2.3.1 对照组和干预组伤害发生率干预前后组间比较
基线调查城市对照组伤害发生率9.73%而城市干预组为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调查城市干预组伤害发生率为8.55%,低于城市对照组的13.66%(x2=12.14,P
表2 干预前后城市中小学生对照组与干预组严重伤害发生率组间比较
表3 干预前后乡村中小学生对照组与干预组严重伤害发生率组间比较
2.3.2 对照组和干预组严重伤害发生率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两次调查比较城市对照组严重伤害发生率由2007年的9.73%上升至2008年的13.66%(x2=7.23,P
表6 乡村中小学生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前后严重伤害发生率组内比较
3 讨论
3.1 青少年伤害干预能有效降低伤害发生率。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 针对不同的伤害特征开展科学的干预措施,伤害是可以预防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干预, 可有效控制青少年伤害的发生。
3.2 针对不同地区青少年伤害的现状、原因、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在干预措施研究中,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伤害的现状、原因、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有效的预防伤害策略。
3.3 控制青少年伤害需要社会多部门共同参与。对青少年伤害的有效干预和控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协作、多部门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3]。青少年伤害的发生涉及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其预防所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需要社会多部门共同参与,单一力量难以在控制伤害发生方面取得成效。伤害干预必须突破知识、行为技能教育,引入媒体、公安、行政、社区等多领域力量,探索可持续、综合干预模式,才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伤害预防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青少年伤害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声湧,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3
关键字:情境预防 社区治理 社区犯罪预防
一、情境预防概述
犯罪不可避免性和犯罪可预防性已成为当今司法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对于犯罪,预防比惩治更高明。预防犯罪的成功则意味着政府治理犯罪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平安和谐社会环境的巩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只有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犯罪才得以发生。即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没有法律,就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人,就不存在实施违犯刑律行为的主体;没有犯罪目标,犯罪就失去其特定的意义;没有一定特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亦无从发生。所以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可以视为犯罪的四维特征。简而言之,在犯罪构成中,目标和场所与犯罪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针对犯罪目标与犯罪场所而展开的犯罪预防―情境预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情境预防的起源及历史沿革
情境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又称情境预防,它是指对于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通过直接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环境,从而尽可能地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被捕的可能性增大,收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犯罪行为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个体人格对外在情境的一种具体反应。情境预防就是通过改造可能发生犯罪的情境,减少犯罪的机会,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
情境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理念。即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建筑学家和地理学家提出从城市设计、土地使用、空间分布的角度寻求影响犯罪的因素。他们认为,犯罪人根据环境机会和情境抑制因素选择犯罪的时间和地点,因此,侧重于通过环境设计和一定的监视系统来减少犯罪机会,预防犯罪的发生。
早在 19 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学者克利福德・肖和美国伊利诺伊州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工作的亨利・麦凯,在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罗伯特・帕克和恩斯特・伯吉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打算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在城市空间分布中存在的规律。他们对芝加哥及其他都市进行区位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集中在特定区域,离城市中心商业区越近,则青少年犯罪率越高。此理论对于后来的环境规划、设计,产生了部分影响。
1961 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出版了《美国大城市之死亡与生活》一书,对于当时都市的规划设计走向垂直化、郊区化,腐蚀社区生活的倾向加以抨击。这对于“环境设计规划预防犯罪”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0 年奥斯卡提出“防卫空间”的概念,认为可以借助于特殊的建筑设计来降低犯罪机会,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1971年杰佛瑞(Jeffery)撰写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一书,提出建筑物的安全装置、门锁、街灯及守望相助等,均能有效少犯罪。对传统刑事司法重视事后犯罪处遇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提出应当重视事前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进而提出了后来名声大噪的 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理论。根据杰佛瑞的观点,犯罪预防应该考虑犯罪发生的环境和犯罪人之间互动的特性。因此,妥善的都市环境设计和规划,可以消弭人际之间的隔阂、隐匿,增加人际之间的互动,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1997 年罗纳德・克拉克出版《情境犯罪预防》一书,整合情境犯罪预防的政策与理论,对于情境犯罪预防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1、理性选择理论。对犯罪原因的探寻理论上经历了从行为人的行为到行为人再到行为人的行为的过程。该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经过了对犯罪行为的回报与风险、成本与收益的衡量进行的有理性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犯罪的风险与成本,减少犯罪的收益与回报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2、被害人理论。二战后,犯罪学家开始研究被害人对犯罪的影响。发现各种案件的被害人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被害人具有一定的被害性。犯罪不是由于犯罪人单方实施的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被害人和加害人相互作用,而合成的结果。从这一方面来说,从被害人这一方减少被害的条件无疑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3、环境犯罪学。环境犯罪学认为,犯罪必须同时具备“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这四个条件才能得以发生。目标、法律、场所与犯罪人具有同等的地位,因为如果没有犯罪目标,没有一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不可能发生。因此情境预防的重要性在针对犯罪目标和犯罪场所的预防中凸显出来。
4、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的发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犯罪的发生。例如人们缺乏防范意识,对自己的物品不加注意。邻里守望意识不强,对别人的事情不是太关心等等都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以上理论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我国社区对犯罪的预防控制上来。
二、情境预防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一)、社区犯罪预防的内涵和外延
社区犯罪的预防,就是指从社区的角度,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犯罪预防,即指在城市社区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以社区为基点,动员全体社区成员,根据犯罪行为和社会违法与不良行为的实际情况、特点和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措施和形式,通过社区组织、社区行动、社区文化以及改变社区环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从时间、空间和人等多维度对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制止和处理相配合的犯罪预防模式。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社区预防的主体是社区成员整体,包括社区内的各个组织和个人。犯罪威胁着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利益,每个社区成员都不敢保证他不会成为犯罪的受害者。共同的受害可能性促使社区内各方面力量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来预防犯罪。同时也只有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下,才能保证消灭死角和空档,才能做好犯罪的预防。
2、社区预防是一种总体性和综合性的预防,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措施和形式,包括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道德的和社区纪律的等多种手段和治安保卫、治安联防、人民调解、社会帮教、安全文明小区的建设等形式以及邻里守望、治安巡逻、门窗加固等各种形式、手段和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社区犯罪预防的效果。
3、社区预防的目标就是指预防和减少本社区内可能发生违法犯罪。任何违法犯罪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都是一定环境和条件的产物。把社区小环境(相对于社会大环境)中滋生违法犯罪的条件铲除了(相对容易做到),就可以减少社区内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区犯罪预防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预防社区内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社区预防的内容从违法犯罪主体角度可分为预防本社区成员的违法犯罪和预防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本社区人员的违法犯罪既可能发生在本社区内,也可能发生在本社区外。社区犯罪的特点在预防范围上,重点控制单位,并由单位参与实施,抓住犯罪发生规律,控制社区人口结构、自然条件,针对社区环境特征,对社区经济、文化、心理等实施预防措施;在内容上改善社区状况和面貌,增加巡逻和建立治安岗亭,加固围墙,安装防盗设施,建立安全制度,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其成员预防犯罪的自觉性、警惕性、责任心,消除畏惧罪犯的心理;社区预防的目的是实现减少犯罪,形成抵御、制止犯罪的社区氛围和心理,使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地,消除犯罪机会;在组织实施上,社区预防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便于组织领导和布置:在效果上,由于社区成员、设施相对稳定,容易落实预防措施,所以效果很高;社区预防是社会面预防的基础,反映的是块块横向预防。
(二)、情境预防在社区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情境预防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措施,1997年克拉克出版《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一书,对情境犯罪预防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之后克拉克更将犯罪预防策略扩充成五大类25项情境犯罪预防策略。根据笔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有关情境预防的基本知识以及社区犯罪预防的内涵和外延之后,结合克拉克的观点详细论述情境预防措施在社区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1、提高犯罪难度。
此项情境犯罪预防策略主要是保护标的物,强化标的物本身,使标的物处在安全、受到保护的情境之下,从而提高犯罪得逞的难度,使潜在的犯罪人知难而退。此项措施是最基本的情境犯罪预防措施。
(1)目标加固。所谓目标加固,就是指设置物理性的障碍设施。
(2)通道控制。通道控制指的是通过控制措施,避免潜在的犯罪人进入对象场所,从而减少该场所犯罪发生的机率。
(3)避免潜在之犯罪。此项技术通过对环境及情境妥善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分散转移犯罪人,避免其聚合活动而引发犯罪行为。
2、提高犯罪风险。
增加犯罪风险就是通过改变具体场景,使得犯罪一旦实施,其被抓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消除潜在犯罪人的侥幸心理,以期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增大犯罪风险在预防犯罪的措施体系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措施主要有:
(1)扩大监控。扩大监控是根据常规行为理论的设想,引入有能力的看护人要素,包括两种具体的途径:一是采取常规的预防措施,二是引入邻里守望计划。现代城市的发展,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单元楼居民之间的交往。
(2)自然监视。此项措施是通过修剪路边的灌木丛或者改善街边路灯的照明效果等使得犯罪行为发生时被发现的概率增大,从而增大监控的效果,达到威慑犯罪发生的目的。
(3)正式监控。在社区的街道中和院落中安装监控设备,并且要时常检查这些设备的工作,以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
3、降低犯罪回报。
潜在犯罪者在犯罪之前会对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回报进行一番衡量,该类预防措施旨在减少犯罪行为能为其带来的回报,降低对潜在犯罪人的吸引力。减轻犯罪收益的基本方法就是使犯罪的对象变得不再有价值,或将对犯罪人有价值的目标置于其控制之外。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尽管使得犯罪的目标的吸引力下降,但如果犯罪的利润很高,犯罪人很可能会铤而走险。减少犯罪回报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隐藏犯罪目标。由在家里,应该减少现金的存放量,大量的现金都应该存到银行,比较安全。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应该隐蔽地藏起来,不能随意地放在卧室的梳妆台上,那样令犯罪分子得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2)标记财产。此项措施是指通过在财产上进行标一记,例如在名贵的手表上标识其独特的表号、在牲畜身上进行烙印等,增加其可识别性,使其在流动中很容易被发现其真正的物主,即使该物被盗或者被抢之后也难以使用或销赃。
(3)抑制获利。通过一定手段抑制犯罪人获利,使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从而放弃犯罪。
4、减少犯罪刺激。
减少挑衅和消除借口是克拉克在情境预防研究中提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现实中尚未得到充分的检验:
(1)减缓挫折与压力。减少挫折与压力的手段包括:增设服务窗口以减少排队、改善服务态度、增设座位、播放舒缓的音乐等。
(2)减少情绪减少情绪就是减少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诱惑。
(3)阻止不良模仿。一个小过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快速的加以消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模仿行,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因此为了预防犯罪就需要快速的消除轻微违法所造成的后果,以防止后来者的模仿。
5、排除犯罪借口。
行为人在行为时常常对其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如果其行为不符合通常的道德准则,就会利用当时的规则不明确或类似行为的存在作为借口,抵消内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耻辱感,从而达到内心合理化的目的:
(1)明确规则。从规范与规则(法律)上确定犯罪收益是非法的收益。1该方法与司法预防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威慑潜在犯罪人,使其不敢犯罪;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潜在犯罪人以不清楚规则为接口做出犯罪行为。
(2)张贴告示。这里所说的张贴告示就是将有关的公共行为准则张贴于特定场合,以防止人们声称自己不知道而故意违法。例如在禁止停车场所张贴“禁止停车”告示牌,在个人所有的房屋、汽车等财产上贴上“私人财产”的标签,以防有人误以为是公共财物加以损害。
(3)帮助守法。给行为人提供合法的且容易实施的机会,使得行为人无法再为自己实施违法行为寻找借口。例如在公共场所提供更多的免费卫生间,会有效减少随地大小便现象;设置更多的垃圾箱,就会有效的减少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
结语
情境预防相比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有其独特的优势。情境预防显得便捷、经济,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现实中容易大量掌握和运用。通过管理、设计可以减少犯罪的机会,压缩犯罪的空间。并且与我国要求的“必须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刑事政策相吻合。在中国目前社会治安状况严峻的情况下,加强情境预防在社区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对社区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东平:《犯罪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至245页。
2.廖万里:略论情境预防对我国当前犯罪预防的意义[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6):
3.宋浩波、靳高风主编:《犯罪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4.陈金光 ,刘小珉:《贝克尔传》[M].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康树华:《犯罪学一历史・现状・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98页。
6.宋浩波:《犯罪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69页。
7.周东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267-272.
8.郝宏奎: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9.Ronald V. Clarke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1997),NY: Harrow and Hesston,pp46-58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 经验 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进行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与重建,其中最主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构建一种适应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治理理念。只有真正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尊重各方各类利益诉求,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与作用,带动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社会组织对于提供服务,拓展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社区、乡村基层自治,践行新型社会治理理念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树立社会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依托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治理主体,尊重自治,推动社会自律,使社会治理政府化转向社会治理社会化,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主要做法和经过
贵阳市观山湖区秉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三者良性互动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践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组织地引导群防群治,构建社会和谐。
(一)落实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方向
贵阳市观山湖区通过深入调研,分类发展,倾斜政策,加大扶持等措施,重点发展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文化体育和自治维权等五类基本型社区社会组织。截止2015年12月,全区已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共有79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58家,社会团体21家。平均每万人拥有1.6个社会组织。虽然没有超过江苏省现代民政示范区要求的每万人拥有8个的标准,但是全区社会组织业务范围覆盖敬老养老、幼儿教育、文体娱乐与艺术、社区卫生服务、助残助孤、志愿者服务、环保、社会工作等方面。
具体做法:一是降低准入门槛。通过广泛宣传,多层次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观山湖区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园工作方案》和《观山湖区社会组织资金扶持办法(试行)》的要求,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视情继续适当放宽会员数量及开办资金要求,进一步简化手续。对备案组织已达到登记注册的协助其到民政局注册登记;二是扶持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深入各社区调研,指导基层挖掘社区好的服务项目,选好项目带头人,把项目社会组织化,对社会组织中开展活动好的从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支持。同时挖掘社区热心公益人士、骨干分子带头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积极开展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命力的源泉,我区注重引导各社会组织开展贴近居民、满足群众需要的各类活动;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基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实施公益创投,提升能力建设
2015年起贵阳市观山湖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实验活动,依托社区搭建平台,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通过创新机制、资金保障、培育与孵化等措施,助力初创期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通过公益项目为抓手,引导社会组织挖掘社区居民需求、设计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针对社会组织实施开展项目活动经验欠缺大多没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支持,期望得到更多专业力量的指导的需求,贵阳市观山湖区组织专业社工与实施公益项目的组织对接,全程督导公益项目的活动策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促进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项目顺利实现有关项目目标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水平,扶持壮大初创期社会组织。
(三)凝聚社工力量,激发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为解决。
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缺乏这一瓶颈,云龙区民政局采取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建设社工人才队伍。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唤醒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是提升现有社工队伍能力水平,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良性互动。不定期邀请专家、专业人员开展系列社工人才培训、社工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建立成长支持小组等活动,提升现有社工队伍能力水平。组织社工人才与社会组织对接,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引导社工能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会组织服务中,达到“发展社会工作,增强社工素养,提升服务水平”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和社会组织团队成员、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贵阳市观山湖区积极探索,把开展志愿服务与推进“三社联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管理、志愿服务信息收集、记载、保存机制、志愿服务星级评定与回馈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化等各项制度。将社工与志愿者这两部分人力资源有效结合,实现互动合作,资源互补,以社会组织为平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公益项目联动运作”的方式,推进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在公益领域的深入合作,产生“1+1+1”大于3的效能,在全区引导形成了“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组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的良好局面。
三是引导优秀社工人才领办成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理论和技巧服务于社会有需要人群和社区,创造最佳社会服务效益,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进程。
二、经验与启示
贵阳市观山湖区在实践中进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在践行新型社会治理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并探索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指导,实施公益项目为抓手,达到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培育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培养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倡导公益和社会治理新理念的目的。
贵阳市观山湖区在2015年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满意度达89.38%,同比增长0.74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一。
由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依然面临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解决。同时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民众的心里还不是很清晰,人们还需要一个认知、理解、接受到实践的过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增加社会组织的活动频率,还需加强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培育发展特色品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度等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通过从实际出发,贵阳市观山湖区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即: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宣传常态化,监管社会组织构成要素常态化,弘扬公益精神常态化,社会组织内部结构设计规范化,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现代化,培育自筹资金能力强的专业经济协会重点化。以明确理念、大胆设计、开拓创新、突出重点、鼓足精神、合法实践来规划新一轮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随着“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政社互动”的试行,政府逐步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必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社会组织扎根于社区的土壤,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通过“三社联动”,倡导“以人为本,慈善为怀”的社会互助精神,增强全社会“助人、互助、自助”的公益意识,吸引社区居民更多的热情参与,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以治理现代化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郑琦.社会组织监管: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2).
[2]吴津,毛力熊.公益组织培育新机制――公益组织孵化器研究[J].兰州学刊,2011.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5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全市现有清、协管员、公益性人员189人,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10余万人次,分布在雒城镇各社区居委会搞好辖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清扫保洁。各乡镇党委、政府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社区,并召开了各社区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求各社区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常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结合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要求各单位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修订了管理制度,对清、协管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好队伍
全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各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问责制度,并与各单位签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清管员、协管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好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搞好我镇各社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楼、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了协管员、卫生清管员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工作实效,上下配合、齐抓共管、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用制度管好队伍。各乡镇的卫生清管员、协管员分布在城区、场镇各个社区,所在社区结合辖区内的实际路段情况,划分好卫生工作责任段,明确各卫生清管员的清扫保洁范围,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责任段落实,实行上班时间全日制保洁。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每天实施不定时检查,督促他们认真搞好责任段的清扫保洁工作。在做好清扫保洁过程中,还要做好责任段市民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卫生的管理工作,自觉遵守市民卫生公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城市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卫生清管员、城市协管员的工作质量,同时接受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和社区专干的检查考核,兑现当月工资报酬,从而加强了这只队伍的内部管理,提高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效率。
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和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天蓝、地绿、水清、家洁、城美”的环境目标,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和各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下,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曝光问责工作的实施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各乡镇统一思想,明确该项活动的重要性,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按照工作部署,逐步实施,不留死角。形成了党委班子牵头,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负责人包片包组,将日常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镇环整办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安排、协调良好的工作局面。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乡镇机关干部和各社区干部、清管员战酷暑、冒严寒,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打了一场硬仗。特别是雒城镇环整办的同志,贡献了无数节假日。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佛社区“两委”一班人想办法、出主意,使佛山小区环境菜园变花园、旧貌换新颜。中山、金雁、汉口、桂花、佛山等社区都积极主动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辖区内有关基础设施建设。这期间市在雒城镇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工作会、雒城镇也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签字等一系列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的活动。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期间雒城镇共投入经费2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工资﹚。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张贴标语100余张,悬挂横幅20余条,报送相关信息100余条。。全镇各社区居委会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专栏共计143期,及时清理乱贴乱画“牛皮癣”标语73056条,清扫楼梯护栏灰网20975处,清扫绿化区181160处,清扫路面80993处,清除各种垃圾10000余吨,疏通阴阳沟阴阳沟24816米,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了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在各社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量大。政府所在地雒城镇常住人口达15.5万余人,流动人口5.5万余人,居民小区多。加之配合职能部门开展“门前三包”清理、车辆规范停放,涉及工作内容多、范围广,工作压力大,人力不足。
(二)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三)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由于各种垃圾多,社区无法清运;辖区内护城河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社区无力解决。保洁工作难。
六、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三﹚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常抓不懈、步步深入,一抓到底,逐步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
﹙四﹚加强队伍管理。组织好清管员队伍按照“全日在岗、随时保洁”的要求开展工作,组织辖区内的居民骨干、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及部份低保户,对辖区内卫生死角、“牛皮癣”、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对我镇城乡环境进行集中治理。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6
根据《2006年—2008年XX区“无毒害地区”创建活动规划》和我街道实际,从2006年起至2008年在全街道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第三个为期三年的创建“无毒害地区”活动。现制定三年创建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区委、区政府打造“平安XX”、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四禁并举、预防为主、严格执法、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努力构建起打防控一体化的禁毒工作机制,坚决阻断流通,遏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确保实有吸毒人员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建设“平安XX”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目标
1、第二个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街道确保每年有80%以上的村(社区)成为“无毒害地区”或达到“创建无毒害地区达标地区”标准;有95%以上的单位(学校)达到“创建无毒害地区达标单位”标准。
2、街道每年新滋生实有吸毒成瘾人员数控制在本地区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以内,年内吸毒成瘾人员的脱毒率力争达到5%以上。
3、公众接受禁毒宣传教育面达到80%以上,其中在校中小学生接受禁毒宣传教育面达到100%;公众对禁毒工作评价的满意率达到60%以上。
4、“三个一律”(吸毒的一律采取强制戒毒、贩毒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复吸的一律实行劳教戒毒)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年破获涉毒犯罪案件数、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数不低于前二年平均数,年内收戒、治安拘留吸毒人员数之和不低于上年,实有吸毒成瘾人员戒毒管束率(含强戒、劳戒、限戒和维持疗法)达到20%。
5、不发生以制毒为目的的非法种植原植物案件和易制毒化学品及精、麻药品流入非法渠道案件。
6、歌舞娱乐场所禁毒“三步曲”措施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有效控制新型在辖区蔓延的势头。
三、创建方法
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在册吸毒人员数超过30人),我街道已被划定为禁毒工作XX一类地区。为此,我们创建工作的重点是以打击为主,努力减少社会面上的吸毒人员。一是坚持“三个一律”原则和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查处各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破获一批涉毒案件,摧毁贩、销的网络。二是通过扎实的排摸工作,努力扣清、收戒社会面上的吸毒人员,确保在辖区内不发生社会影响恶劣的涉毒案件。三是发挥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集中整治,综合治理,努力遏止吸毒群体的扩大,减轻危害,尽快扭转禁毒工作的被动局面。
四、组织领导
创建“无毒害地区”活动要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由街道禁毒办统一组织实施。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村(社区)综治办要积极配合做好创建活动的检查考核工作。创建活动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各村、社区对区域内的创建工作负全责。
五、创建考核
创建活动的考核继续纳入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范畴,年度考核结果由街道综治办予以通报。三年规划实施完毕后,向区禁毒委推荐一批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未达到“创建无毒害地区达标地区(单位)”标准的村、社区和单位,取消参加当年综治工作先进的评选资格;连续3年不达标的,行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社区要进一步认识创建“无毒害”地区活动的重要意义,加深对创建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的认识,树立长期创建的思想。要建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把创建“无毒害”地区活动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与创建“精神文明小区”、“安全小区”和公民道德建设等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社区、村。各村、社区在户口迁移中要严格把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防止吸毒人员流入我街道辖区。
(二)明确责任,协同共建。XX派出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打击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进行法制宣传和落实帮教措施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事务科要把禁毒宣传教育作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禁毒宣传报道工作;教育部门要把对中小学生的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工作列入教育计划;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深入开展“拒绝进我家”和“一帮一”志愿者帮教活动。同时,要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和鼓励他们投身创建活动,以提高创建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加强调研,夯实基础。街道禁毒办将紧紧围绕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禁毒调研工作,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村、社区要建好创建工作台帐,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