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由此可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完成语文课所担负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立足实践
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等诸多内容,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学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立足实践,全面的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因素。
二、教学内容源于实践
1.课内不局限于教材。教材的作品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但是这种体验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只是教教材,就很难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做到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相结合。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归类识字”的内容学起来显得有些枯燥,这时候教师要适时采用演示实物、观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课外要大量阅读。新时期需要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学生在课内所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例子。”课内内容是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敲门砖,学生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国内外优秀作品中的养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内的内容不同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在书海中进一步的实践。比如;我国古典的诗词、寓言、蒙学教材和神话故事,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生活无处不教材。我国的平民教育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充分说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鲜活的教材,学生应该主动去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三、教学方法结合实践
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教师也能够带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良好的态势,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发展。
1.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一些带有说明性质的文章时,要采用演示、参观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一些与学生自身生活比较近的文章时,师生间要进行沟通,并组织学生讨论,来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学会自学也是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做好“引导”和“监督”,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2.根据内容特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和探究。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不是靠个人力量来解决的,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语文课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合作是任务,语文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每个人看问题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学生们只有通过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能对事物有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另外,语文中有许多内容是需要挖掘其内在寓意的,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可以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两个小孩为什么要争论?二是孔子为什么不能进行评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进行探究,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贯穿实践
1.语文课堂要体现实践。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我们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这个特性。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社会生活。”[1]教者设计的活动就好比梯子,要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抽象课本的距离。在讲《乌鸦喝水》一课时,教者设计的活动就应引导学生演示乌鸦喝到水的过程。学生在观看演示过程中,既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利用好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课体现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新课程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可以看出对实践的重视。学生对某个主题的多篇课文学习之后,根据课内的内容,身体力行去搜集相关资料,经过自己的加工,整合之后以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
3.教师还要通过游览、参观和访问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只把学生局限在学校之内,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机会带学生走出校园,去亲自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当然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经过仔细地安排,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活动完毕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学生评价重视实践
近年来,人们对“高分低能”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要求我们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注意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二要注意问题解决的多元化,问题的结果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学生在实践中的与众不同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创新、最终所得结果的风格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去大胆实践。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更没人文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向前发展。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2
关键词:中职生 中职语文 实践性教学 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缺乏,给社会大众造成了一种感觉,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在社会上轻松找到好工作。许多技工学校广告中的大肆渲染其高薪就业,更助力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我们的老师经常会听到学生或者家长说,“我们只是来学修车的”这类话语。正是如此才让越来越多的中职生觉得语文学习在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是无用的,而这是违背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我们职业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且自身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当前,中职生生源仍以中考落榜学生为主,他们自身语文基础本就较弱,加上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更是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我们应从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三方面,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来改善目前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势。
一、激发学生兴趣,玩转语文课堂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们玩起来。如何玩转语文课堂,我们可以运用实践性教学中的实验课程模式来解决。实验课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首先是那些实验仪器设备,玩转语文课堂的首要道具就是手机。对于每一次都要涉及作者或者名胜古迹等词汇,可让学生们分组,运用手机上网搜索,每一组为上一组补充。建立课堂教学群,老师的拓展教学资料可以随时分发至每一位学生手中,可加快课堂进程。诗歌朗诵同时也可以运用手机将录制的音频上传至课堂教学群中,视同作业。随着学生们对手机网络的依赖,合理规范利用手机,激发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需服务专业课程
中职生素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学生们对于专业课程也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也往往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不但可以符合中职生特点,而且中职语文中的实践性教学将更具有针对性。语文的实践课程围绕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那么实践的具体内容应以服务专业课程为出发点。我们的内容应更符合学生专业特点,例如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记录其自制收音机的故事,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开展说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与想法,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读美文、找美词、写美字”等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服务到自身的专业学习,同时语文中实践课程中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第二课堂,切实提升中职生语文综合素养
中职语文的实践性教学战场不单单在课堂上,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都是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战场。开展第二课堂,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法绘画,戏剧表演,诗歌朗诵,沟通技巧等等都包含着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影子,我们通过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慢慢回归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寻找答案。
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形势是走高效、环保、低能、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传统工业形势势必转型甚至被淘汰,那么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提出更高的标准。语文作为中职生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为学生未来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中职生的语文实践性教学将是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合理运用目前的信息化媒体,将上课玩手机的违纪行为引导成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职语文还应该有别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内容应该以服务学生自身专业为主体,让中职语文教学能够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让语文技能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目中能够如同专业课程的地位甚至更高。最后中职生的第二课堂与学生活动的开展将是重中之重,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当承担一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有将语文教学进行延伸,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社会实践
一、课堂与实践相融合,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现代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要求,可围绕加强基础,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等四个方面展开中职语文的教学。在突出各专业的特点、拓宽专业视野的出发点之下,在不同的专业班授课时,中职语文教师可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再现等方式将课堂知识融于实践之中。
以下针对《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习之中几个教学场景的预设加以分析,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对于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可以采取让学生客串表演课文中角色的方式,以“情境再现法”再现故事情节,从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历练学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景物素描”的形式展开对文中场景描述的绘制,以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挥力方面为侧重点;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带领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人物服装、人物造型,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历练点。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历练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尽兴,教学与实践完美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历练自己使用语言的能力,将课堂知识消化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首先可以利用各种风俗节日,让学生在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地区的风俗习惯,增加对家乡的热爱,既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家乡风俗习惯的窗口,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可以创建班级博客,发起话题讨论,让学生及时关注校内外或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同时进行评述。让学生通过他们所热爱的方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实践语境运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生即将走向社会舞台,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设置的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语境。
语文的学习不仅包含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时有40%的时间是依靠口头表达,由此可见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平时语文教学中可多开展现场采访、辩论、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等工作,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很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与实践结合上,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实践能力。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在财会专业讲“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市场上搞一个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形式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最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氛围中,语文写作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我们中职语文教育应更多地发挥教学中的实践性,把课堂和课余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使中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应就业需求、职业生涯需求的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淑云.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35).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7-02
新课程改革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新课程改革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地抄写来完成对课文以及生字词的学习,教师传统的灌输模式让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在经历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老师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气氛较为活跃,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展开自学,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1.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方,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在当前新程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
1.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解出现偏差。新课程改革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中要求将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两者的把握有偏差,有些教师将学科的工具性作为重点忽视语文学科真正的思想价值,也有一部分教师恰好相反。上述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或不能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词语含义。思想性过重,让语文课容易向思政课发展,工具性太强,让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精髓和奥妙。
1.2教师不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像数学或其他逻辑学科思路明晰且题目的最终答案只有一个,其更讲究开放性的回答,也正因如此,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切入。[2]而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下,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水平,授课内容让学生难以消化,学生不理解其表达的真正意义,思维极易在教师的带领下僵化。
1.3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实践性教学离不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而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检验中把互动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很大部分是事先的沟通而不是当堂课中交流合作所得出的结论。互动交流的学习形式流于表面,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大大降低,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在新课改方向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在学习中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出现不理解或疑惑的情况,教师就应根据之前学习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点中的不解进行自主解决。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来帮助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消化知识、解决困惑。
小学语文在新课改方向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通过反思去创造性实践从而建构人生认知体系。当代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群体,而知识方法的教学并不是教师传授什么就是什么,而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自我思辨。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于对知识运用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建构出新的意义。学生应跳出教师传授知识的桎梏,了解知识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含义,在二次创造和自我理解中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对于树立正确的素质观有着积极作用。当前不少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导,实践能力往往很少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3]语文知识的学习也讲究实践,实践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转变为将实践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
3.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方法
3.1情景教学,激发兴趣。学科的实践性要求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小学生学习的一大部分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利用教学课件提前将教学内容融入进去并创设相关的动画情境,有利于课程的导入。同时情境的创设也能很好地将小学生带入学习的内容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2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者变为引导者,根据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可以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可能会出现讨论问题逐渐失去重点、跑题等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最后通过课堂以学生讲出小组内刚刚探讨问题的结果的方式,让知识信息共享,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知。
3.3开展活动,培养技能。"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口语表达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口语内容可以是学生可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也可以是叙述最近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4]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板书的设计的词组的书写,例如教师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就可以提出在雪地上你会画下什么东西呢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写词语或是画画的方式表达。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4.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效且实践性的教学也在不断地深入。在此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性教学研讨是时代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只有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玲.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点思考[J]. 学周刊,2015,14:55.
[2]郝俊格.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5,23:137.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5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应用文写作 语文活动课 教学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应用文写作与实践性教学
在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不同于专业学科对于实践性教学相对容易的接轨,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应用文写作是打开语文学科实践性教学的一扇门。所谓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而应用文是桥梁。
应用文作为处理、存储、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媒介,在现如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应用文写作中,明确的要求我们,能根据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写出内容充实、格式规范的应用文,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之一。择业、求职、就业,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及为了应对职业或专业的变化,几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据统计,人们每天所接触的书面文字中,有95%甚至更多的是应用文。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人文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的中职学生来说,无论是未来工作的需要,还是个人素质的提升,学会并写好应用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语文学科的应用文写作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将受益匪浅。
二、将语文活动课与应用文写作整合
语文活涌问怯镂慕萄У囊桓鲋匾组成部分,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从而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但是要把语文活动课整个纳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让其发挥优势,取得实效,实施过程汇总必须周密安排,合理调控。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目标大致如下:培养学生四种意识,即主体意识、时间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试图借助一个教学内容就落实上述所有目标,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一到两个目标。 比如在“书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开展书信交流,感受美好生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通过书信交流思想。即要求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把自己成长的烦恼、把最想说的话告诉自己的同学、老师或家长。而且要求学生一定要把书信邮寄出去!邮寄书信是一个重要环节。现如今,是一个电子设备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话、邮件、QQ、微信……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邮寄一封自己亲手书写的信件、收到一封远方家人、朋友的书信,可以点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暖心的色彩。实际教学效果证明,学生也更愿意以这样一种方式去完成应用文书信的写作。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如此看来,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能是很小,但整个应用文写作教学系列全部结束的时候,上文提到的四种意识和能力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了。
同样,在语文活动课模拟招聘时,创设招聘情境,模拟招聘现场,让学生展现自我介绍、求职信、书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洽谈合同等方面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如在学校开展的一些专项活动如创建优秀班级、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文艺汇演时,可要求学生写倡议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或班级所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写出总结。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真实性,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课堂教学封闭式的时空限制,转向开放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各种应用文文体的特点,把训练内容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将多种教学手法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中
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很强,这就决定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紧扣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但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并没有受到广大中职学生的欢迎和重视,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因此,中职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往往走向无趣且低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心中明确,常识无法创新,但讲述的方式方法可以创新。因此,应用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值得研究和思考。
授课中,教材里的案例往往比较刻板,缺乏时代气息,学生兴趣不浓。而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科收集学生缩写的请假条、退寝退学申请、班会总结等,并用相机记录下来;也从学校的宣传栏上收集各种文体活动的通知、表扬信、失物招领启事等应用文写作内容,并把这些引入课堂,配以多媒体课件,以这些问题案例的图片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诊断病例,判断是否有错,分析解决问题所在,学生兴趣高涨,也可比较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巩固所学的内容。这种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分析解决中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时为了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不妨寻找和加入一些故事、歌曲,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来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点燃激情。比如教写书信的时候, 我给同学们播放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让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歌曲中感受书信的魅力,了解书信的作用功不可没。教师若能用这样的故事、歌曲来导入常识的学习,必然会使一向沉闷的应用文写作课堂增添不少生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6
一、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进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二、提升教学能力,努力成为新课改的优秀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升三种教学能力,即(1)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茶馆式教学”会不会太松?“三步式教学”会不会太传统死板?这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时要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我平时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雷雨》等小说戏剧课教学效果好,文言文课文高深难懂,通过分析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3)评价指引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我注意在课堂使用恰当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一是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真诚地评价学生;二是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了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了。
三、有效提问,合理解答,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在提问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好提问这一关键性的互动工具。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掌控好课堂气氛。以前,经常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们太不懂事,怎么能利用上课时间睡觉呢?”相信也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教学的败笔。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很大原因在于课堂气氛过于死寂,教师在机械化地授课,学生们也在机械化的听课。其实,有效的提问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最好能够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们提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且问题的设定要新颖,不枯燥,杜绝照搬教参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好能够与身边的实际相联系。提问最好要具有普遍性,不可只是提问那些平时学习较突出的学生,最好能够平均分配,问题的答案也不能只是拘泥于教参,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扩展力,更让学生觉得老师太过古板。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先进行肯定性回答,即便学生的回答并不正确,但是也应该讲一些鼓励的话,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压力,有恐惧感。总之,提问要有启发性,有节奏感,有普遍性,并能通过提问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回答问题。
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学习时间最多、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第一,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父母亲友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已经有了点滴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在学前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学可以跳跃进行。另外,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的语文技能的学习,因此要循序渐进。夸美纽斯说:“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给予解释。”
第二,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体系,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告诫我们:“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因而要树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观念,温故而知新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
第三,精学与广学相结合的方法。“精”指“专精”,“广”指“广泛浏览”,这是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体现出高中语文课的基础性、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