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一直都是当代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也是当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任务。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素质低。农村小学现有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非常低下。大部分老师是中的初高中毕业生,没有接受相应程度的真正专业文化知识教育,自然不会接受专业的系统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非常慢、渠道狭窄,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跟不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时代的新要求。在教材改革中,很多教师不能透彻理解课程改革大纲与教材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目的、任务等,自然无法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调整意见,部分老师尽管知道做出的调整内容是哪些,然而很难将调整内容与教学结合起来。
(2)教学理念滞后。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的语文教师,大多数老师觉得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识字,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不断训练,不关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很多教师很难从语文教学的新课标高度,将教学的重点用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集中体现为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格式化的教学思路。
(3)教学资源不足。在实施课程改革后,农村小学与城市学生相比,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资源非常匮乏。尽管农村小学近年来办学条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与农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远,达标的学校几乎不多。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最原始的:一本教材书,几支粉笔,一本教参书,缺乏其他的先进电子辅助教学设备及其辅的教学手段。课程改革以来,城市学校的课外补充材料多如牛毛,媒体演示太多,然而在农村小学中完全缺乏这些设备,农村学校因为资金匮乏无法引进“先进教法”,或者有条件引进这些教学仪器的时候,乡村学校却无所适从,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2.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改进措施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农村小学语文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是首要任务。首先,教育行政及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制订与当地实际情况符合的教师培训计划,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时间。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大力鼓励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广泛参与调研活动,努力汲取知识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际的教学能力。最后,还要促进语文学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理论学习,积极培训教材教法的学习,在业余时间要积极调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跨学校的教学研究、校本研究等形式定期召开学科研讨会,探讨并妥善处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教材内容要做到了如指掌,对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备课、讲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将科学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思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自由飞翔,小学语文教师也在此实践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变得更加充实,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法》,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农村办学条件要不断改善,特别是关注乡镇中心小学一级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尽量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为农村小学配齐电教设备与教学仪器。各学校的领导同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广泛筹集资金,增添教学仪器,大力改善教学的手段。
(4) 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尽力发挥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动作用,如可以采用“送教下乡”的定期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输送到农村学校,在边远山区的小学实行理论指导结合实践培训的培育模式,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公开课,在课后要进行专门研讨便于指出实际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中不符合的地方,并给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郑方平,郑婷婷.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2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学中,对阅读教学和习作都相当的重视。因此,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由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的习作能力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已有部分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发现了读写结合对阅读、习作能力的促进,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不都是显性的,不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我校提出了“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文本读写训练点的研究”实验,希望能够结合语文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以鲁教版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文为文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在小学中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研究目标如下:
1.解读教材,寻找中高年段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切入点。
2.围绕切入点,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的方法与过程。
3.指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精心指导,归纳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与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在三、四、五年级中分别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的语文老师尽量多的挖掘到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并在备课、上课中体现出来。
2.搜集资料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们搜集大量的有关课题的文字资料,包括书籍,网络资料、教科研成果等等。
3.语文课例研讨。课题实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课例研讨,这样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又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一线资料。
4.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法。课题顺利结题后,把研究的材料形成一本有特色、有实用的校本课程,并把总结到的经验推广到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把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全校的语文教学中。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这一阶段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了有关的理论书籍,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等,认识了此项研究的意义,通过作文比赛摸底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动员。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1.根据课题的要求,3-5年级段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现将老师们读写结合训练点的设计方法总结如下:
(1)填补课文空白
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
(2)丰富故事情节
古诗、文言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文言文教学中,我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在熟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一些文言文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样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3)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老师要引导孩子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采取了自学加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对精彩的练笔集中展示,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全班同学阅读、欣赏其他同学的练笔,并集中进行评论。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将研究初果推广到全体三、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四、研究成果
1.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变得乐于习作。“读写训练点”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整体来说,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优秀学生作文集锦。
2.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而且学校语文组科研能力正在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提升,形成了“读写训练点”教学论文和案例集。
五、讨论与思考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3-5年级段在写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教研组反思和改进: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文本读写训练点”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让学困生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虚心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请教,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的最佳点。
今后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潜在价值,赋予传统的“读写训练”新的力量,让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
参考文献
[1]专著: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3
以下,笔者从深圳特区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有关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现代化1.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就语文教材来看,由于很多课文历史较久,思想性太强,语言的差别也较大,远离学生的生活,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名篇及外国文学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名著的价值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疲于疏通文字障碍,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内容,难得闲暇去学习写作手法,况且这些不朽的名著的写作手法也绝非一朝一夕,三、二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然,有着指导写作意义且易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文,就成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特区语文教学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了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并适合采用现代化教法的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现代化书本是传统的教材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但这种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且形式单一,显得呆板,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传统的教材形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使用诸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形象、生动、轻松、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编写适合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特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市电教站组织专家编制了各种教学软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软件把教学、练习、批改、考试和有趣的电脑活动融为一体,既帮助了教学,也帮助了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已成为了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手段,综合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教育学等科研成果,在继承以往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掌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区的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的同时,大胆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区的一部分小学已实行双语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普通话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母语和其它课程的同时,像学习汉语一样地学习英语。双语教学法可以早期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减轻儿童长大后学习英语的负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法,切合深圳的实际,为1997年创造了条件,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要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多学科现论和技术、能够操作现代电子设备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意识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优劣,发扬优良传统,摒弃陈旧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手段,使语文教学适应特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现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接受现代意识的广阔胸怀和视野,有丰富的学识,有教学改革的胆识和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作者提供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迸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作文习作《一次 的小实验》,要求选择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顺序把试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做试验时人物的心情。但这次习作有一部分同学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他们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试验做得较少而造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平时,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等方面的特点 要求学生善十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提高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基础
写作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而输出是以输人为基础的。输入的过程就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要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量,阅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多了,记多了,自然就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所以,为学生拟定一定的阅读目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但是,古人亦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书本知识的输人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作文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切体验。而生活经验的积累,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建议家长带学生出去走走,多让学生参加些课外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成长经验。
五、巧训练、多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如让学生自编手抄报,“元旦”送贺年片,给同学、亲友写信,开会做记录,等等,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能。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正确引导,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作文教学的成效必将更加显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更适应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大胆创新,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思路,采用更灵活、更科学的教法,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自觉地愿意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眼中及内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斗巴才让.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省略.2010.7.23.
[2]龙慧贞.注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科教文汇,2010.5中旬刊).
[3]王澳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5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生态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2012年,一项以5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82%的小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超过5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多于30分钟;80.08%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看视频;42.02%的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博;28.0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众多媒介中最值得信赖的。另一项针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课外媒介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渠道。尽管网络的渗透率低于书报刊,但平均接触时间却是书报刊的两倍以上。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已经处于网络媒体的中度或是重度使用状态,他们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对其持有一种不加质疑的态度。其次,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龄化、娱乐化倾向。2009年《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80%的小学生在9岁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也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其中,选择玩游戏作为上网目的的学生占了90%,相比之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0%)把“学习”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新媒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下能够正确使用网络,那么这将有助于其有效获取信息、丰富视野、拓展思维。但如果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那么其会在享有自由掌控的之后继而产生茫然无助感。最后,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一项对上海市小学3-5年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测试表明,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学生会不加批判地将新闻报道内容完全等同于真实社会;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作为真实的生活,而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急需得到合理有效的疏导。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庞杂的内容,学校更要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控制力”,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真实世界与媒介建构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使他们在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避免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当前较为突出的几类问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方式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在媒介使用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帮助中小学生建构对媒介的正确认知,指导他们掌握合理的媒介使用方法。所以,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尤为迫切。
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没有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其他国家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中的经验、做法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笔者通过对国外2003年至今10年间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资料梳理发现,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较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如从对学生媒体认知能力培养到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一)教育理念方面
随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反思,欧美国家在分析和评价媒介内容与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受教育者批判素养方面的要求。例如,加拿大将培养学生在媒介世界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提高学生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批判意识;使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6]欧美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强调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更需要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媒介传播方式、组织运作方式、职业伦理道德等相关知识基础上对媒介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并能够有效运用媒介实现自我完善。
(二)师资方面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研究者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笔者通过梳理国外资料发现,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媒介素养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也已有30多年。但即便如此,由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状况不同,美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美国研究者汉斯•施密特(H.Schmid)t对亚特兰大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2016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师资不均衡,甚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二是教育内容过于单薄,如有的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层面;三是课时得不到保障,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多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把握。在土耳其,2007-2008学年,媒介素养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6-8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为了解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效果,2010年,艾吉耶斯大学的研究者对开塞里的1194位上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6-8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媒介传播和媒介内容的自觉意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另一项调查从师资的角度为此提供了解释。2008-200年,杜姆卢珀纳尔大学的研究者对该校480名即将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虽然能够较好地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并且对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尚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媒介的效果与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媒介素养教育在起步阶段首要的是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其也不能放松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这也是我国在未来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中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从长远来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循序渐进地逐步延伸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时日,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妨从最具可行性的环节入手,先来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
(一)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一方面,这比增设一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难度要小;另一方面,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具有先天的合理性。第一,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纪录片、影视剧资料,除了作为辅助材料来增强教学效果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媒体对同一人物、事件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带领学生探讨媒体传播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于点滴之间培养学生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第二,某些地区新编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少量的报刊文章,虽然这些内容还并未被作为教学重点,但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媒体搜集信息、进行表达,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
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数学中,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因此,笔者在此部分探讨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应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师资源问题。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还有的新闻传播与中文师范同属一个学院,这为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选修新闻传播类的课程提供了条件。不过,即便有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受教育者的普遍性等问题仍难以通过自发的方式解决。具体来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各有其专门的教学目标,虽然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但不能在一、二门课程中系统地讲授媒介素养知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只是选修其中的一、二门课程而已,并且这种选修又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学分需要,因此,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名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都能均衡地学习到相关知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编写专门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适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同时,学校除了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授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对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二是培养、配备合格的媒介素养教育任课教师,使其既有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又了解语文教学,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必修课,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当然,在师范院校设置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是培养专业教师更为有效的途径。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在文学院设置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媒介素养研究方向之后,它又以此为基础于2012年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博士点,开始了为高校以及中小学培养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实践。
(三)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教育试点
从“亲缘”、地缘等角度来讲,将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有其可行性和便利性,也有助于实现前面所谈到的“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第一步的落脚点”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和附属中小学之间要围绕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达成共识,并尝试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合作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的师生组成“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到附属中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访谈以及随堂听课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为有针对性地撰写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讲义及教材等奠定基础。二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媒介使用问题,到附属中小学开设讲座,为学生释疑解惑,及时解决问题。三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附属中小学的教育实习中,可以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相结合,以自觉的研究态度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将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者,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不断思考和总结,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鲜活的素材。四是附属中小学作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培养等具体工作中来,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中小学的教学经历,对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并不十分了解。高校相关专业与附属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既能确保教学方案、讲义教材的专业性,又能确保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可操行性。五是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培训对象不仅包括语文教师,还包括其他各门课程的在职教师,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媒介丰富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式”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分析媒介和理解媒介。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试点,一方面先在语文课堂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做好教师培养和教材编写等工作,既可以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又能够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当在教育试点中积累了经验、储备了师资,并做好了教材、教法等各项准备时,我们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中小学的一门选修课,然后再根据实施情况,建议各地中小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时,笔者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国家都是首先由民间推动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之后获得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一发展路径对我国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界的研究探索和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借鉴先行国家的做法,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划,以切实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6
关键词: 聋生 说写能力 沟通与交往 有效教学方法
一、四到六年级普通班聋生说写教学研究现状
1.发展聋生口语能力的教学研究现状
由于很多语言学专家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是0到5岁,聋生言语能力训练最有效时间大约是12岁之前,大约就是聋生四年级时,之后进行语训,效果不佳,转而注重发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培养。所以语言康复实施和对学生说话教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小学四年级之前。1981年广州聋校在二、三年级中挑选听力康复较好的学生,课后进行语言训练。1986年广州聋校在全国率先开始学前聋童听力语言康复工作。1993年后广州聋校一到三年级全面开设语言班训课,之后又设置了语言个别训练(组训),尽可能利用聋生残余听力,借助助听器等设备,发展聋生说话能力、听(看)话能力。在学龄阶段,聋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是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并非强调发音清晰度。但和大多数聋校一样,广州聋校对四到六年级的口语教学研究还很欠缺,基本停留在研究学前阶段早发现、早康复;听力检测;助听器配制;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说话训练。
2.发展聋生书面语能力的教学研究现状
聋教育专家季佩玉老师在1986年就提出“从说到写,说写并举,以说为主导”。21世纪初更明确提出小学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程序理论:低年段语文教学:医教结合、强化口语、学词学句、说写并举。中年段语文教学:强化口语、段的训练、读写并举。“从说到写,说写并举,以说为主导”是把说写紧密结合到一起,目标是让聋生通过说写得通顺。不过他当时是提倡在小学低年段说写并举,而对四、五、六年级重在“读写并举”,即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通过增加阅读量,积累语言,帮助学生写作。可见当时他并没有把“从说到写,说写并举”的方法运用在四到六年级中,而在这一阶段同样可以通过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003年广州聋校开展了“聋校低年级‘强化口语、说写并重’语文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在他们的课题报告中提出:“有声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可惜大部分聋童的发音说话得不到肯定和鼓励,长期缺乏‘强化口语、说写并重’训练,‘不会说不会写’、‘会打(手语)不会写’、‘会说不会写’等现象相当普遍。‘强化口语,说写并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聋生残存听力,尊重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特点,遵循人类学习语言‘听说读写’的基本规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配合,促进聋生语音思维形成和语言内化,促进聋生书面语言能力形成,最终形成聋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过在2007年之前,该校对四到六年级的写作教学还没有强调“说写并重”。
二、聋校说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
1.聋校说写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写轻说。
很多教育专家虽然认同能培养聋生一定的说话能力,但因为生理残疾所限,说话要求不可过高,最终衡量标准只能看他的写作能力,所以并不很看重对聋生听说习惯的培养。另外大多数聋教育者都认为聋人要融入主流社会,与正常人交往,必须掌握书面语。书面语对聋童来说是更重要的,因此,更重视发展聋生的书面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说话训练.
(2)教材脱离学生实际。
语文课一些篇目或教师选择的写作内容离聋生实际需要相去甚远,聋生学过之后,生活当中用不上,下课后大部分还是喜欢用手语与同学交谈,使他们缺乏课外运用语言的机会。
(3)聋生缺乏主动学习。
聋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聋生的探究学习只是一纸空谈,影响他们语言能力的形成。
(4)聋生不习惯听(看)。
在聋校高年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的指令学生不及时执行。如让聋生翻开书到第几页。这么简单的指令如果不配合书写或者逐个提醒,只靠教师说,要说五到六次才能让所有同学执行,说明聋生基本没有养成听看话的习惯。
2.聋校说写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理论上的原因。
过去对四到六年级说写教学的研究并不充分,关于说话教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聋校教师普遍认为对四到六年级聋生进行说话教学成效不高,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讲解中,培养聋生语文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而对聋生写作教学,大多数教师指导作文时不讲清楚过程和方法,普遍采用的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聋生写作――教师修改――聋生誊写”。这样训练出来的聋生非常古板,考试前背诵几篇平时写过的作文,所以看起来考试成绩不错,但聋生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如果换个题目,或者离开教师的指导,许多聋生不知所措;离开学校这个熟悉的环境,大部分聋生基本不会主动运用语言与正常人沟通。
(2)过去课程设置使学生缺乏说话、聆听的机会。
过去在聋校四到六年级没有设置沟通与交往课,使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非常少。语言教学的重任是由语文课承担,但教学语文课时,一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侧重于知识传授,并且由于受到班级教学、教学计划、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聋生在课堂上得不到足够多的说话、聆听训练,聋生缺乏积极引导,很难养成说话习惯、聆听习惯,更不要说让他们养成由说到写的习惯。
(3)过去教材使用使听说练习和写作练习时间不够。
2003年之前广州聋校还是使用聋教版9年义务教育教材,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聋人可以读高中、上大学,于是只有小学语文水平的学生需要参加全省聋人初中升高中的联考,结果自然不理想。2003年后为了提升学校升学率,满足部分聋生上大学的愿望,为了让聋生回归社会时具有更高学历,掌握更多技能,许多聋校在小学阶段使用普通小学的教材。但语文课课时不变,教材难度突然加大,老师没有足够时间花在写作引导和句式练习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聋校语文教师只能放弃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写作题目尽量简单化,一般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由任课教师命题。
三、提高聋生说写能力的具体措施
1.沟通与交往课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
(1)听的训练。
A.听(看)自己的名字。
B.听(看)写上一堂课学过的词语,或者语文课刚学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复习巩固训练。四年级以听词语为主,五、六逐渐过渡到短语、短句。刚开始训练可以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拼音或手语提示。
C.听同学发言,做出反应或评价。
这个环节一般在写完片段后请同学上台读(讲)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或提问,发言者要回答,形成对话、交流的氛围。然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让学生听完后选出最好片段,再读一读、抄一抄。
(2)说的训练。
A.看图说话
对四年级学生一般出示一幅图,让学生抓住人物、地点、时间等要素练习说话,说之前可以给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个模式套用,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构思完成后轮流上台来说。这个时候训练其他同学养成聆听、及时反馈的习惯。
对六年级学生多进行口头作文。可以给出复杂一些的图片或者命题口头作文,先让学生先构思,再上台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写作文,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说之前教师要做好辅导、引导和指导工作,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给予框架或结构提示。一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口头作文方式,说的句子不多,但坚持不断练习后,学生从只能说三两句话慢慢到段。通过两、三年训练,学生普遍发现说比写容易,说过以后再写会容易得多。
B.创设情境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修正、塑造相应行为。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口语交际情境,实现从听到说的转变,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进行语言交际。如学习“过春节”这个主题,可以假设王同学去李同学家拜年的情境,教学生每个角色应该怎么说。
C.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也许是因为失去了声音,聋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表情特别丰富。我从教十几年,观察到大部分小学阶段的聋生在学校文艺汇演中,都会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如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汇演、六一汇演……各班编排节目和表演节目,大胆使用各种自制的道具,一边说一边演,即使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也不在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把班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或两人一组对话;或三人一组表演故事、童话……
2.沟通与交往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写作教学主要是语文课的任务,沟通与交往课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但它能为写作训练服务,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沟通与交往课的一些教学方法能促进聋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片段描写。
沟通与交往课能配合语文写作课进行一些片段写作。
沟通与交往教师在制订计划时会跟随语文进度,根据语文作文教学内容安排某些片段的写作训练。在语文课写作教学之前,沟通与交往课会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如语文课将教学生写人物,沟通与交往课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人物肖像描写片段训练,仅写一个人的外貌,难度较低,学生能把这个片段运用到写人物的作文中。
(2)创设情境,先说后写。
沟通与交往可以根据各单元作文写作需要和主题单元内容创设情境,让聋生在情境中说话、对话、表演、表述。互相交流后,聋生内化形成自己的语句,最后写出几句话或一段话。这种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将促使聋生在语文课上写作文时运用“以说促写,先说后写”的方法,经过这样训练,聋生写出来的句子因为有口语思维在引导更通顺。
(3)个别评价,鼓励写作。
沟通与交往课的教学任务相对语文而言不算重,课堂上教师有时间关注全体聋生,能让大部分聋生轮流到讲台上讲、演、读、说,能当面批改学生写出的小片段。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能力给予评价。学生更容易得到肯定,增强自信心,不断锻炼胆量,在听、说、写、交流过程中逐步强化语言能力。如果将来写作时遇到类似题目就可以大胆地写。
(4)反复练习,巩固记忆。
沟通与交往课要写的内容不会很多,有充分时间让学生说完、听完才写,写完了再让学生朗读、交流,教师批改后再写一次。有些能力差的学生抄完一次后还可以背诵、默写下来。经过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多次练习,学生得到一些进步和成功,逐渐消除畏难情绪,渐渐把作文中的句子写通顺。
四、结论
沟通与交往能力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良好交际成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所以聋生的听、说、写等能力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听、说习惯,可以“以说促写”,提高聋生写作能力。因为即使聋人很难发出清晰的声音,但只要他们使用有声语言进行思维,书面语就会有发展得好的可能。基于听、说、写的重要性,和三者的关系,笔者认为聋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四到六年级聋生的听说能力培养,重视和充分利用沟通与交往课程,提高聋生听说能力,并辅助语文课程,以说促写,说写并重,提高聋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军.现代特教研究――聋校课程改革获奖论文专辑[J].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
[2]潘梅英,许俊祺,简栋梁.“聋校低年级强化口语、说写并重语文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实验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8,4.
[3]程益基.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全国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3.78:6.
[4]季佩玉,李宏泰.聋校语文教学200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5]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6]傅逸亭,梅次开.聋人手语概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