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 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0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高校治理现代化”正是为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在教育领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则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要求,将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环节中,使高校运用法治思维推动高校的各项管理,发挥法治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法治思维,在高校领域是指领导层在长期分析解决问题时以一种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的思维模式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人治”到“法治”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向合法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转变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本身对追求平等、遵守规则、维护权利等有着强烈的需求,意味着运用法治思维或法治方式是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径。高校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规范办学主体部各项治理行为,维护办学主体与师生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郁教育环境,其本质就是要让高校治理行为在法律轨道内,对个性为主体的权责利能做出法律规定,确保高校推进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是高校进一步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与环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而现代高校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处理好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协调好学校与师生之间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为规范与引领,提升学校治理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见,高校治理现代化不仅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微观方面的师生权利的保护,而且强调和突出治理过程中宏观方面的制度建设。因此,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加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项体制机制,为维护好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合法权利保驾护航,最终达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化解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中碰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治理结构内部各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这些权利,保障与畅通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大学规章等框架内进行,确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维护,改革的顺利推进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与理念渗透到高校治理实践当中、把法治原则与方法贯穿到高校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逐步形成高校各项事业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治理,切实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见,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与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推进,突出地表现在:针对高校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高校内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法治困境。

(一)国家法治层面: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与外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传统“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复存在,高校治理逐步从与社会隔离的“自治领地”转化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治理中,来自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和限制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过系统共治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架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国家整个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增加,在质量上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使教育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可诉性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尽管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进行了规范,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高等教育活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后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适应或者滞后性的事实,必定要求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层面:高校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条件。凝聚大学精神与治校理念的大学章程和具体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高校与社会、政府、市场等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党委、行政、教学、管理等内部关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自主k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回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但纵观这些内部“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地位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学章程只规定了制定依据,且在制定依据的表达上各执己见。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势必导致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错位或者越位现象,影响高校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及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二是章程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据,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严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学章程条款未能真正全面贯彻执行,势必影响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层面:管理者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校”方略的具体实施主体,又是大学规章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执行。影响高校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水平。换言之,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养高的管理者与法律意识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会更规范与科学。众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体系内,章程即校内“宪法”,大学校规制定应以学校章程为立法依据,是章程的具体化或细腻化。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管理层法律思维或意识不强,混淆大学章程与校规的定义,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规与章程相违背的现象。再者,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根深蒂固,高校治理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严重,很多高校“轻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以领导的文件为主导,而不用法律来表达诉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权威,这对高校依法治校势必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制约了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法治导向下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在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重法治困境,制约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运行。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以法治为导向,从高校外部治理环境、内部章程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环境为基础,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人们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整体增强,但自觉主动去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势必对高校治理现代化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与多元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因此,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依法治教整体水平,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必然增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是在政府的干预与推动下进行的,高校的办学未能脱离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从而导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行政权力对高校的影响比较深远。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体系,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完全与国家法治的整体推进相适应以及不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与发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迫切需要。

(二)以构建学校内部章程为核心,完善大学制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大学章程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内部,章程即大学之“宪法”,是大学履行各项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是高校立规建制的基本依据。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响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蜕变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权力的运行,而忽视了师生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须始终遵循法制统一,必须把充分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与着力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利运行结合起来,凝练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高校章程的制定应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师生的意见能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章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内部作为“宪法”的主体地位,既要确保章程成为建规立制的基本规范依据,又要发挥章程作为“宪法”的规范引领功能,完善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内部办事、议事等各种运行机制,形成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科学、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三)以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高校来说,高校构建法治文化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师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整体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灵魂。营造浓郁法治文化氛围,首先必须从师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养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养作为衡量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让法治精神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共同自觉践行的生活准则。其次,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应注重平时法律知识的积累,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法律知识传授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与时俱进,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再次,不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高校师生处在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熏陶中,对他们法治文化的培养必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官网、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的作用,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法治课堂或法治宣传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活动,使法治文化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大学章程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8)

[3]胡丹萍,胡慧远.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教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4]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基金项目】广西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法治思维视角的高校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KY2016YB581)的阶段性成果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2

一、突出政治站位,持续深化学习宣传

1.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切实将学习宣传法治思想作为普法首要任务,持之以恒抓好学习宣传,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关注“中国普法”、“普法”微信公众号的学习专栏,进一步拓宽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平台,带动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把科学思想转化为法治建设工作实效,推动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主题宣传,深化“宪法七进”。开展好 “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

3.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民法典、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促进民法典实施。

4.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突出抓好对和准则、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结合建党100周年,推动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5.深入开展专题普法。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服务保障“三重四创五优化”、“三基”建设年;围绕突发事件应对、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扫黑除恶、安全生产、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行政处罚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普法。

二、突出重点群体,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6.组织和落实交通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刚性落实《关于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确保交通工作人员进行网上旁听庭审活动;同时结合交通工作实际,组织交通工作人员实地参加庭审活动,不断提升交通工作人员敬畏法纪、依法行政的法治素养。

三、突出智慧普法,不断提升普法成效

7.大力推进“互联网+普法”。充分运用“智慧普法”模式,提升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科技化水平。发挥好今日头条、普法微信公众号、交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载体的作用,总结推广新媒体普法工作典型经验,培树新媒体交通普法品牌,巩固和扩大新媒体普法成果,。

8.全员关注“中国普法”、“普法”微信公众号,并指导和鼓励广大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关注,以法律服务人民为中心,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丰富的普法资源,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突出文化引领,建设交通法治文化

9.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交通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支持各类文化作品创作、文艺节目编演、微信视频传播等等,扩大交通法治文化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10.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宣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五、突出普治并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11.有序推进行业依法治理,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专项行动,不断夯实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基础。

12.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分业、分类、分众普法宣传工作,在执法全过程中开展好“以案释法”。认真研究创新普法宣传新机制新方法,积极培育交通运输行业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体交通运输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13.全面启动“八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宣传树立“七五”普法先进典型,制定全局“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召开“八五”普法启动大会,确保“八五”普法开好局、起好步。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3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招商引资的环境保障工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本工程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六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体系。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以及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县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六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各镇(街道)和县直各部门、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六五”普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2012年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制定出台了《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检查考核办法(试行)》,明确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主体及奖惩措施,改变了过去普法工作中“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是科学规划,全面部署启动。研究制定了县“六五”普法规划和“五五”依法治县规划,经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公民中深入开展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县2011—2015年依法治县规划的决议》,并以县委文件转发和印发了这两个“规划”,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指导。2011年10月,召开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会议,对全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总结表彰,对“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各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县里要求,也迅速启动“六五”普法。及时组织开展了“六五”普法、“五五”依法治县启动宣传周活动,掀起了“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

三是专兼结合,壮大普法队伍。组织抽调司法及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法律人才,成立“六五”普法讲师团,镇、村、学校设立法制宣讲员、法制辅导员,同时,大力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县普法队伍不断壮大。采取举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普法讲师团队伍、法制辅导员和骨干宣讲员的培训,“六五”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普法骨干5000多人。

四是明确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定期听取主管部门的普法工作汇报,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县工作重点和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了狠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六五”普法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党政联席会研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6次,召开普法领导小组会议10次,召开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工作会议3次,县人大先后20多次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审议,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县委、县政府把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普法经费由原来的2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万元,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需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高起点推进

“六五”普法以来,我县按照规划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中心和大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开展“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活动。深入开展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二是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宣传,服务招商与转调创工作。组织全县各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知识产权、对外贸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全县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开展“送法”活动,帮助企业提高防范能力。“六五”以来,共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讲座20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6000余次,为企业办理诉讼法律事务3500余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及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了《人民调解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依法办事、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六五”以来,共开展“平安之夏”、“严打整治”等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活动20多次;举办调解员培训40多期次。

四是关注民生,认真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法制宣传活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宣传与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征地拆迁和城镇建设,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有关房地产、土地转让、房屋拆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利用“消费者权益日”、“全国土地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活动日大张旗鼓地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土地管理法》和校园安全等法律法规集中宣传活动50多次,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

“六五”普法以来,全县共开展大规模法制宣传活动70多次,举办各类法制讲座、培训班500场次,法制文艺演出300多场次。组织各类宣传月(周、日)活动75次,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突出重点对象,坚持“分类施教”,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断增强

我县把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城(镇)务工经商人员和农民作为“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立足对象特点,坚持“分类施教”原则,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普法成效。

一是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我县积极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了党委(组)中心组学习、法制讲座、普法考试和任前考试等一系列制度,坚持机关学习日集中学习制度,积极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县里重大决策出台前都要从法律角度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了我县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六五”以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法4次,举办法制讲座3次,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举办县镇领导干部法制培训班17期,培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500多人次,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4000人次,农村干部参加法制培训班1700人次。利用“大讲堂”,邀请专家对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突发事件应对等法律知识培训2300人次,县普法办每年都组织全县干部进行普法考试,成绩及格率达100%。

二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在全县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工程,村村设立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联络员,宣传法律法规,解答农民法律咨询,受理法律援助。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普法一条街、农民夜校、法律图书室(角)作用,利用宣传栏、标语、编演普法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六五”以来,利用群众工作日、乡镇大集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10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多份;利用乡镇党校,对各村法制宣讲员和调委会成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36次,受训人员8000多人;组织农村庄户剧团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52块,演出350多场次。通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提高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水平,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自觉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三是以和谐社区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大力加强社区普法阵地建设,认真落实“六个一”工程(每处社区设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室,一个法制学校,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每个社区都设立法律服务室,部分社区建立了法治文化广场,为村民学习法律知识、咨询法律问题、寻求法律服务提供了便捷平台,完善了农村普法宣传网络。“六五”以来,共深入社区上法制课200场次,赠送法律书籍5000余本,解答法律咨询700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达8万人。

四是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把法制教育作为全县中小学必修课,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县综治办、普法办、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规范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全县227所学校全部配备了法制副校长,积极组织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县关工委深入校园组织举办“学法、懂法、守法,争做四有新人”专题报告会。“六五”以来,全县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500多场次,县关工委共组织学校法制报告会30多场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是以诚信守法经营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全县企业普遍建立了法律培训和法律顾问制度,县普法办会同有关部门每年都聘请法律、经济专家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送法到企业,为企业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六五”以来,举办企业法制讲座400多场次,受教育人员达2万多人次,提高了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

四、依托地域特色,创新宣传形式,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日益凸显

“六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县立足文化优势、地域特点,积极创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普法效果日益凸显。

一是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渗透宣传。注重挖掘我县“小戏之乡”、“书画之乡”的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创作编排了一批紧扣时代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高质量法治文艺节目。组织开展了“县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创作展播法治宣传公益广告、举办法治文化摄影书画展,共征集书画、摄影作品500多幅,评出参展优秀作品150多件。组织优秀普法剧《东邻西舍》和《穿警服的亲兄弟》等进行巡演300多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六五”以来,全县共举办法制书画展120余次,群众自编、自演的各种法治类题材文艺节目达450多个,参加调演、汇演100余场(次),基层群众在享受艺术审美的同时,法律素质、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是在新闻媒体开设学法用法专栏,加强直观宣传。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设立法治专栏、法制栏目,普及法律知识,协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涉法问题。县电视台开设的《民生在线》、《百姓茶馆》、《新闻女生组》栏目,现已播出300多期;方言栏目《百姓剧》由普通老百姓表演现实生活中的涉法小故事,现身说法,深受群众欢迎;“普法网”,传递法治动态,解答群众咨询,方便快捷。新闻媒体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成为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热点阵地。

三是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加强推介宣传。针对新时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县组织广大普法工作人员围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等专题开展了调研活动,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六五”普法以来,共撰写上报调研文章60多篇,其中《搭文艺舞台唱普法大戏》、《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被全国普法办《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等国家级刊物采用。《健全机制丰富载体推动法治文化蓬勃发展》、《新形势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创新理念凸显特色扎实推进新时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等文章被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及有关新闻媒体采用刊载推广。此外,300多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简报被国家、省、市普法部门、有关新闻单位采用。

五、全方位推进,“普、治、创”并举,“法治”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我县坚持以基层依法治理、区域依法治理、行业依法治理为主线,全面开展法治创建工作,不断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一)突出创建重点,注重示范引领,法治创建工作不断深化。

一是突出依法行政。实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制定出台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意见,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持证上岗,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组织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对行政权力进行梳理,共梳理执法单位50多个,梳理执法依据500多项,清理执法人员1600多人。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对全县50个行政执法部门履责进行全面检查,到目前,已开展执法检查活动300多次,有效地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六五”以来,全县未发生重大行政执法违法和徇私枉法案件。

二是突出公正司法。实行司法公开,政法和司法部门全部设立公开栏,将办案程序、收费处罚标准等张贴公示。执法司法部门普遍建立了执法质量考评制和首案负责制,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案卷评查,规范司法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县人大定期听取“两院”工作报告和专项工作报告,先后组织23次部门法和行业法的视察检查工作。全县政法部门深入开展“三评三查”活动(“网评”评单位、“社评”评工作、“联评”评班子,执法行为抓督查、执法过错抓倒查、社会形象抓检查),从全县社会各界聘请监督员1000名,对司法工作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监督。

三是突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组织开展了以“法德教育、综合整治、建章立制、双约管理、文明创建”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健全农村群众自治机制。完善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开展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按程序撤销了原有的937个行政村(居),重新组建了345个中心村(居),设立村居法律顾问,村民依法办事和村级班子依法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村居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城关街道粟山村被司法部和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辛寨镇大峪等9个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依法治校示范校和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申报3个省级示范校,54个市级示范校。

四是突出全方位依法治理。围绕民本民生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社会、群众的需求为方向,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依法治理活动,巩固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每年围绕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50多次,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提高了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

(二)构建“一八三四一”工作模式,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社会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积极落实上级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要求,依托县、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县、镇两级人民调解中心和县、镇两级社会矛盾受理调处(指挥)中心,全面建立起了“三调联动、多调对接”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和“一八三四一”工作模式。围绕构建全覆盖大调解组织网络,实现定纷止争目标,建立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刑事和解、治安调解、交通事故调解、法律援助调解、调解、医患纠纷调解、劳资纠纷调解八个对接联动机制,设立了办事窗口,建立了调委会和专兼职调解队伍,充分整合了各类调解资源优势,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矛盾化解效能。六五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各类民间纠纷近7000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重大群体性纠纷、“民转刑”、越级上访等重大案件明显减少,切实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4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我市“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全面安排部署“六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为建设平安、和谐做出新贡献。在此,我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刚刚受到表彰的“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多年来始终勤奋工作在我市法制和法制宣传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坚持围绕大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发挥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特别是“五五”普法以来,全市深入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各项法治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普法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显著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法律服务的功能和载体更加健全,法治文化已初步形成。“五五”普法,我市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市。市委、市政府对“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是满意的。

刚才,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和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张波同志在会上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认真回顾了“五五”普法工作,总结了经验,认请了不足,对启动“六五”普法工作作出了细致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启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依法治市”进程,加快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和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市已兴起了弘扬马永顺精神、推进林区“三次创业”的热潮,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神态功能区建设为主要标志,我们将着力打造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未来几年,特别是“十二五”阶段,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攻坚期,城市建设迈向新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维护林区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期。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城市面貌日新,社会安定和谐,这些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希望将逐步变为现实。实现上述愿景和目标,无一不需要良好的法制文明环境作保障,无一不需要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作支撑,无一不需要社会管理的创新完善作保证,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大力宣传先进的法制文化,提升全社会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营造理性、平和、有序、包容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广大干部更加注重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才能使各类市场主体增强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才能使全体公民准确掌握法律知识,规范守法文明行为,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才能使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更好地依靠法律服务群众,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才能使当前社会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违法违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实现林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在全社会掀起新一轮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热潮。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好“六五”普法各项工作

前段时间,我市已经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这次会议又对“六五”普法作出了深入部署,下步关键在于如何抓好落实。我想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着力培育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当前,在广大党员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中,仍有一部分人的法制观念相对落后,存在着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司法不公等现象;在少数行业、企业中仍存在诚信缺失、违法经营、服务意识和质量极差等弊端;在广大群众中仍有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不信法、不守法、不文明的问题。这些现象究其根源并不在于法律体系不完备,而在于法治文化建设滞后,社会公众缺失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开展普法工作不能仅满足于向群众提供了多少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文化的传播,使全体公民形成法律信仰。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传授法律知识与培养法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法治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二)要着力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要深化“法律六进”、法制宣传日等教育载体,努力消除法制宣传教育的“盲区”和“死角”。要突出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林场职工、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快建立健全针对不同人群的学法用法制度,全面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对首次列为普法教育重点对象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对待,统一规划,积极探索与人口流向,分布特点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模式,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到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其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将普法教育扩大到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等群体,认真做好宗教人士、林场(所)留守老人和儿童、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以及生活困难人员等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向基层延伸,做到全方位覆盖。

(三)要着力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努力推动普法工作创新。一要以案例宣传促进普法。多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以法释惑,多用生动具体的案例以案释法,多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普及法律知识,多宣传全市涌现出来的各类学法用法典型、经验,使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二要以媒体宣传促进普法。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大众传媒的重点宣传计划和内容,使新闻媒体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要适应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趋势,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进行普法教育,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突发公共事件法律评析,加强对重点法律问题和事件的正确引导,努力增强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要以法律服务促进普法。通过法律服务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四要以创建活动促进普法。要围绕“国家级文明城市”、“法治”、“平安”创建工作,把普法宣传教育与城市管理、司法实践、教育培训、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等创评活动,全力推进地方、基层、企业、行业依法治理工作,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要着力增强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要突出法治实践的重要作用,以最终的法治效果作为评价普法工作的标准。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和部门的普法工作内容,更要看实际的普法工作效果,看矛盾纠纷的化解情况,的增减,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的提高,群众满意度的反映等等,用这些显著变化检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因此,各地、各部门要走出“重过程、轻结果”的误区,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重点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争议、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等方面问题,通过有效的法律服务推动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提高群众对普法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氛围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5

——以提升全区法治化水平为目标,强势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围绕争创“五五”普法全国先进的目标定位,创新普法理念,改进工作方法,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小课堂、小竞赛、小讲座、小演出、小论坛”普法宣讲活动,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大力实施法治文化“12345”工程,组织法制文艺节目巡回演出,放映百场法制电影,开展优秀法治书画评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城区建立法制一条街,在每个公交站点设立法制橱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在全区组织开展首批法治文化示范点评选活动,培育机关、村(居)、学校、企业法制宣传典型示范单位77个。——以服务保障民生为己任,强势推进法律服务“三大”工程。围绕服务中心,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举措,促进了全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从3月份开始,在全系统开展“双千百日”“六送六帮”活动。组织律师参与政府接待,引导者依法。抽调局机关两名骨干、4名律师、3名公证员参与区、镇拆迁改造工作,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区援助中心直接办理了xx友谊印染有限公司陈静等94人索要劳动报酬案,东社润祥包装有限公司陈红霞等42人索要劳动报酬案等一些有影响的案件。今年,律师担任法律顾问113家,办理各类案件1116件。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373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8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66%,接待来电来访2520批4500余人次,免收各种费用110余万元,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强势推进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在全系统相继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能四会”岗位练兵、“五个一”廉政教育等活动。强化内外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大力开展征集“金点子”活动,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函100余份。强化督察工作,对执法部门、法律服务单位的内部管理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督察。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首批优秀司法局。

2012年,我们将在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为引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全面服务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x而努力奋斗。一、抓基层打基础,铸就“平安xx”新形象

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我们将以创建“优秀司法所”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局机关与司法所区域联网。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今冬明春完成司法所(标识的统一工作。力争到2012年省级优秀司法所建成率达50%以上,保持全省领先。深化对接机制,进一步拓展大调解服务领域,提升专业调解水平,确保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成功率达96%以上,确保民转刑案件发生率南通最低。加快建设集教育矫治、公益劳动、临时安置、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德育教育为一体的社区矫正综合性基地,进一步提高矫正质量,确保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社区服刑人员又犯罪率控制在全省最低。二、抓重点创特色,开创“法治xx”新局面

坚持以争创“五五”普法全国先进的目标定位,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学法用法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学法用法的考评机制上。加快建设多功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继续开展企业家学法沙龙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普法“五小”活动的内涵,促进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继续办好中国xx普法网,开发数字化学法新模块。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完善法制一条街,筹建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展览馆,创立xx普法新品牌。三、抓服务助民生,促进“小康xx”新发展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6

__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平安__”建设各项工作,研究成立了“平安__”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平安__”建设标准及开展“法治__”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平安__”建设的目标和责任,确保了建设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多次开展对《条例》、《安全生产法》、森林防火、反腐倡廉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不断扩大平安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开展平安讲座,邀请区国土资源局同志就当前土地发展形势,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以及百姓关注的小产权房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课,收到了良好效果。举办了基层人民调解员(联络员)培训班,驻地60余名村、社区、居委会、企业的调解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首先邀请区局一名副局长从当前形势,如何做好初信初访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讲解。之后,由司法所“平安和谐共建”单位——__大诚法律事务所主任就人民调解相关法规政策、人民调解的作用意义、人民调解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此次培训班,内容详实、易懂、实用,大大增强了人民调解员(联络员)的维稳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提高各基层调解员的调解业务水平、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能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成立了__街道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各村、社区均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办公室。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制度规定成立由司法所、山东XX律师事务所、__XX法律服务所5名人员组成的__街道法律顾问组,主要对党工委、街道办及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参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讨论和修改;受政府委托,担任人,参加诉讼、非诉讼、调解、仲裁活动等。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督查督办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干部下访制度等7项制度。每月坚持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并建立台账,对列入台账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都落实责任人进行调处,每周调度一次调处情况。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都落实包案领导和包案责任人,结服率达90%以上。

继续深化“平安和谐共建”活动。司法所对辖区内所有村、社区、规模以上企业的法律顾问情况及对法律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摸查。以进一步扩大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对本辖区法律服务覆盖面,使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得以预防和化解。

关注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这是__街道办事处始终秉承的信念。

近几年来,__街道办事处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承诺为群众办的86件实事全部完成,使群众得到了实惠。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樵岭前、乐疃、北神头、马公祠等村水利设施改造,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500余人,全面落实保障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092人,参保率达96%以上,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为195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办理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户;及时足额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4.83万元,申报发放家电下乡补贴1419户32.96万元,汽车、摩托车479户65.3万元,农机补贴4万余元;救助贫困大中小学生100名;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符合条件的参合农民免费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了健康档案;投资80万元,完成乡村少年宫及中学理化试验室建设;深入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年”和“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稳定了低生育水平。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颜文姜的传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抓好村级财政收支审计和财务代管,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深入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工作,深化“法律五进”活动,好不放松的抓好安全生产,巩固发展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大力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辖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种 “生活靠法律规范,纠纷靠法律解决”的新的农村生活方式正在__地区逐步形成。

开展“五个一”活动。辖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都拥有一个法律图书室,图书室内备齐了各类农村常用的法律法规资料,供村民及时借阅、学习;设立了一个平安宣传栏,定期张贴普法宣传挂图及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使村民能够及时掌握立法动态;充实了一至两名基层联络员,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及时反映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组织在本村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聘用了一至两名法律顾问,全权处理本村的涉法问题;落实了一名包村民警,担任各村党总支副书记,帮助各村做好治安防范和管理,全力维护辖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