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要素

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1

关键词: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衍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2

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主要的着眼点在“独特”二字上,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作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天然禀赋,是民族地区中小企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基本上是统一的,而在区域范围,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开始发生分离,进而使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发生分离。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经济的现代化变迁,愈来愈深刻地受到普遍意义上的企业架构及产品同质性的约束。然而基于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产品竞争恰恰是民族经济所欠缺甚至在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周期内无法形成的,一般企业发展理论所强调的经营要素伴随经济差异化发展趋势在民族地区而言是无法形成对其他产业的示范效应的。在上述关于企业发展诸要素中,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却是无法被同质化的唯一要素,经济发展的民族特色不仅不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走向衰亡,而且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得到复兴与发展。另一方面,越是有独特经营要素的民族经济,越能致力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越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独特的经营要素不仅过去,而且现在仍是广大民族地区最为普遍的生产经营与消费组织形式的基础。

一、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的特征

民族经济发展的独特经营要素必须具有时代性、继承性、针对性以及后天可生性。以此来发展自己民族的特色经济、特色文化和特色风俗。

1.时代性。正如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一样,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也受到一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制约而体现出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独特经营要素取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设备的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民族地区GDP已达到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随着经济结构的特色化、绿色化,少数民族特有经济由于是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也由于是特定文化类型的产物,已经逐渐地被更多的人接受,成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或经济文化类型,向同质化方向发展,转化成同质经济。例如的布达拉宫,过去是朝拜的圣地,而如今已还是许多人向往的神圣之地,越来越的游客纷纷到那里去参观游赏。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时代的意义,经济发展要素也已经由原来的农副产品有所转变,独具时代特色。如,在、青海、贵州、云南等地,已经兴起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游客对每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均具有好奇感和某种程度的喜爱感。不少的少数民族正式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家乡与旅行社合作,穿起民族服饰,在游客面前展示自己民族的特色风俗。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如今极具大众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的人们也开始对外出售自己的民族服饰、配饰、食物以及传统的物品。由于国家的高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等,使很多少数民族找到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经营要素和经营方式,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开辟出更加广泛的道路。

2.继承性。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同其他各种知识形态一样,也是一个承前启后,前后相续的历史联系。千百年来,经济在变、文化在变、社会在变,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却始终如一的没有变。如藏族依旧有部分人在放牧,壮族的“三月三” 歌圩日仍然每年举行。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等。在饮食上的禁忌也传承下来,如满族和锡伯族都禁食狗肉,回族不吃猪肉,土族禁食圆蹄的牲畜等。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不断更新的,思想是不断解放的。对少数民族来说,传统的经济模式,经济方式是不足以使其经济发展的。必须将少数民族特有的东西,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民族习惯、民族文化等包装成商品,在发扬自己民族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

3.针对性。这里所指的针对性固然是针对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是民族文化中的经济取向部分,主要研究一个民族发展经济的文化心理,通过其纵向、横向比较,得出各民族参与经济活动的心理差异。由于每个民族的特色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观念不同以及经营方式不同等,从而使得经营方式的选择,经营要素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让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独有的经营元素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使得民族经济效益有所增长的同时,也将民族的所以特色传递到世界各地。

4.后天可生性。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的继承性并不表明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是一成不变的。事实证明,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是受生活环境与社会制度制约的,当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制度发生质的变化,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总之,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在民族经济发展中居于特殊地位,对一个民族的兴衰、素质和文明程度,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找到属于少数民族自己的经济方式和民族独特的经营要素,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经营意识的有力保障。

二、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衍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1.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合理配置方式

各民族特有的非正式制度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它强烈作用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这种作用持久地沉淀于历史进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着各民族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要通过使用一定的发展手段,实现特定的发展目标。就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规律而言,由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式,是民族共同体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变量。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行为能力、制度因素、地理环境等因互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制约人们的“选择”。因此,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与其传统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联系,人们的价值观内在地限定了他们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和对发展手段的运用。即在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什么是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恰当的发展手段,取决于那些人们自然而然遵循着的非正式制度。

(1)非正式制度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发展目标和价值趋向

非正式制度恰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观念模型和行动指南。因此,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之一就是,在一定的非正式制度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正确地确立、解读和实践。西部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边疆、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社会等的诸多原因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且有很多困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所以在这样良好的正式制度的有效作用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协调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风俗习惯等,而且这些因素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会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选择,降低或节约交易成本,继而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意识、有效地发挥非正式制度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非正式制度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发展手段和路径依赖

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和手段来发展,而他们的“正确”与否的标准,是通过其价值判断来确定的。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非正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能否控制环境并与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以使人得以持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手段时,非正式制度提供了节约成本、减少机会主义倾向的参考和借鉴。

2.合理配置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

在当前全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特色经济已成为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桥梁和载体。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利用现有优势要素参与分工和实现比较利益的程度。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经济,市场竞争就是特色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之所以飞速发展,其原因就是能充分利用本国或本地区的现有优势要素,寻求能够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美国硅谷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特色经济;日本丰田城以汽车为核心的特色经济;意大利波伦亚以陶瓷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印度班加罗尔以软件为核心的特色经济;瑞士日内瓦以钟表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国内的包括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核心的特色经济;昆山以电脑资讯产品为核心的特色经济;温州以鞋、打火机为核心的特色经济等等。实践证明,哪个地区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哪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就发挥得比较成功,经济发展就快,影响力就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强。为此,我们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应该深受启发,应按照民族地区不同的要素禀赋特征进行专业化分工,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地区间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本民族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国际分工底层的国家来说,必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在这样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对全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水平,同时,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使东部地区能以较低成本进入较高的国际分工层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3.建立诱致性变迁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变迁方式应该主要是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这与非正式制度需求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国目前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民族地区这些以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提供了极好的制度环境。但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其变迁的速度极其缓慢,这种状况显然与我们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的要求具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尊重民族地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引导作用。政府的推动和策划为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减少变迁中制度安排设立、运行中的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行的绩效;同时能较快的推进制度变迁,服务于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

总之,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在民族经济发展中居于特殊地位,对一个民族的兴衰、素质和文明程度,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体现了民族经济的经济倾向性,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发展经济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找到属于少数民族自己的经济方式和民族独特的经营要素,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经营意识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建英.民族经济学与西部大开发论坛[M].民族出版社,2002.

[2]周炼石.经济全球化中的政策协调[J].上海经济研究,2000,5.

[3]杨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民族性特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6,9.

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经济发展;主要因素;措施

人力资源和企业的经营计划、成本预算、产品研发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的主要基本职能战略,国家一直强调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应该注重的问题,只有重视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也是竞争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是企业各项资源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宝贵的一项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和知识能力,人才的作用是使企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具备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企业在技术方面才会取得创新,企业才会取得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其能够大大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使企业走向更大、更强的发展。因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明确企业上下人员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责任心,从而使企业取得不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得到部分企业的重视,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人才进行聘用以及管理的机制,使得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不足,人才在企业中不被重视导致人才流失,这种制度上的不完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企业发展的壮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忽视对企业员工的再教育工作,使得企业文化和运行机制发展滞后,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不能紧跟时代步伐,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严重不适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经济出现负增长也是常象。

3.人力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在人才建设上不愿投入资金,不懂得体恤员工,忽视人才的作用,这必然导致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力度有限,经济发展落后。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人才的聘用。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尽量人性化,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使人才对企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提高其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在聘用人才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大环境,摸清人才的真正需要,积极地采用灵活的策略,扩大人才引入的范围,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力量,对人才保持较高的吸引力也是企业的一个品牌文化,这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切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应重视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学习的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需求,制定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立具体的人才培训课程,人才培训要以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和责任感等为基本内容,并结合市场发展随时作出变更,这样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

其次,对员工进行培训,要讲究分层、分别对待,要和员工的职务级别和工作内容紧密相连。对企业高层人员,应注重对其战略眼光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通过绩效考核与测评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及时改变培训策略;对中层和基层人员的培训,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其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进行培养之上,持续不断的提升其业务能力,这样有助于员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管理方面,做到尊重员工、理解员工,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留住人才,而且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制度建立上,企业应注重员工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在制定约束员工行为和规定员工义务的同时,也应注重员工劳动报酬和福利的改善,尽量不要制定出一些机械的、非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始终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

四、结束语

总之,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企业的日常运行之中,靠“人”的力量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经济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怀玉;焦立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 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 心理素质

人们在观看竞技比赛时深有感触:高水平的大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其实“商场如战场”,公司、企业也需要人们具有优异的心理素质,否则不能成功和胜任。因此,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就我国而言,还发生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具有新的特征:

第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财富。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知识产业是未来社会的支柱性产业。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P.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所说“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第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以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灵魂,以高新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形态。它不同于过去以经验积累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出新的成果。

第三,学习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随着“知识爆炸”、科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教育成为现实。

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和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瞬时全球传播成为现实,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奠定了基础,面向世界,在竞争中加强联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第五,新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首先,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和智力的占有,要求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其次,知识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要求人们加强合作,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高科技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增殖为目标。它们能够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社会新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新要求

心理素质不仅指人心理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广义的讲,它包括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的质量、水平。是指人适应和应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要求已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包括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的特点和水平。而性格又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诸方面的特征,以及对待现实和自己态度的特征。经济社会新发展突出了相应心理素质的要求:

第一,创新的意识和品质。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还是“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都使创新精神和品质成为时代对人才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要求。

具备创新意识和品质要求人: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具有主动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富于创造、辨证全面看问题的思维特征,具有能动广阔、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性格中对自我和现实态度特征方面,具有自信、独立意识,积极进取的特征。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具有对行为目标的明确态度,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真细致的特征。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具有探索热情执著专一、甚至忘我,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心境保持积极愉快、富有幽默感的特征。

第二,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经济全球化、通讯技术和网络化、世界面临如环境生态等发展的共同问题、不同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要求当代人树立开放意识和包容心态,在世界范围内了解新动态、新信息、新成果,由此去借鉴、吸收、比较,从而获得成功。

第三,竞争性的意识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和竞争的经济,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更趋激烈。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领先”、“ 专利”、“特色”、“填补空白”已是现代人才具有的意识。

第四,合理的知识信息吸纳、处理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呼唤知识储备、更新和有效应用的能力。这将决定人才的成功与成就的大小。

第五,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活动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强的发展特点,已使过去那种脱离社会、远离同行而孤立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人难有作为。无论是科技攻关、公司经营还是企业生产都需要参加者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和人际协调的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创新活动中解决好独立意识和互相配合的关系,解决好合理竞争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不但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

第六,坚忍不拔的承受挫折能力。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同时存在着经历失败的风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给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带来考验。机遇和挑战、利益和竞争,前所未有的得与失,深重影响牵动着当代人才的心理。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实现目标挑战性加强,能否具有不怕失败、失利而勇于承受严重挫折的心理能力,成为新条件下个方面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七,自觉的经济效益观念。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面向市场,发明、创造、应用技术的目标和手段都应考虑经济效益和价值,而不仅是科技探索、理论兴趣、真理追求和专业使命的完成和实现。

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中药;快速检测方法

[Abstract] Ochratoxin A (OTA) is a toxic secondary metabolite mainly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and Penicillium species,with strong renal toxicity,teratogenic,carcinogenic,mutagenic effec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TA is not only widely contaminated in food and feed crops,but also has been widely contaminated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such as spices,licorice and so on. In view of OTA′s universality and harmfulnes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low visualization test strip,microsphere,electrochemical sensor,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in OTA rapid detection,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throughout detection instrument miniaturiz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OTA quick detection and simple operation.

[Key words] ochratoxin A;Chinese medicine;rapid detection method

随着中药材出口逐年增加,我国中药材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药材安全问题除了其自身的内源性毒素,例如川乌中的乌头碱、雷公藤中的雷公藤碱等外,真菌毒素、农药、重金属这3大主要外源性污染物也严重威胁着中药材的安全性和品质。由于中药材本身营养成分丰富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种植、采收、加工、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操作不当极易污染真菌,进而产生各种真菌毒素[1]。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其中赭曲霉毒素A(OTA)是由二氢异香豆素以酰胺键结合1个苯丙氨酸形成的苯基氨酰衍生物,是赭曲霉毒素系列中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在二氢异香豆素环上的氯原子可以增强毒性,脱氯的赭曲霉毒素B(OTB)其毒性要比OTA小10倍。OTA主要由纯绿青霉、赭曲霉和碳黑曲霉产生,不仅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还具有肝肾毒性、免疫毒性等,而且化学性质稳定,只有在250 ℃以上温度加热数分钟才能降低OTA的浓度,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定义为Ⅱ类致癌物质,这严重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也阻碍其进出口贸易和中药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欧盟规定辣椒、肉豆蔻、干姜、姜黄及其混合物中OTA的限量为15 μg・kg-1,甘草根的浸渍物中OTA 限量为20 μg・kg-1,中国台湾对婴儿食品中OTA的限量标准为不得检出[2-6]。

1 中药中赭曲霉毒素污染现状

中药大多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而产赭曲霉毒素A的霉菌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性。因此,中药也容易受到这些霉菌的侵害。近年来随着中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保健品、食品开发等方面重要性的提高,中药中真菌毒素的污染也备受关注。为了保障中药、保健品和食品等安全及人体健康,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十分重视真菌毒素的检测及其污染的控制。我国中药材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就药典收录的品种就有2 000余种,种植和加工技术有很大的差别,成分基质复杂。近几年文献报道,OTA污染主要集中在根及根茎类、种子果实类和芳香植物中等[7-12],见表1。

2 基于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

基于抗体的快速检测是以抗体抗原免疫化学反应为基础,对抗体抗原含量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快速简便等优点。OTA相对分子质量为403.82,属于半抗原,抗原性较弱,在免疫反应中,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因此只有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13]。

2.1 胶体金免疫色谱技术 胶体金免疫色谱技术(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是1种将单克隆抗体技术、胶体金标记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固相标记免疫检测技术。OTA快速检测试纸条应用了竞争抑制免疫层析的方法,从加样处开始分别为样品垫、金标垫、NC膜和吸水纸。对金标垫用处理液进行处理然后喷上金标抗体进行偶联,NC膜的检测线(T线)为偶联了BSA的OTA和控制线(C线)为羊抗鼠的二抗。

赖卫华等[14]应用竞争抑制免疫层析的方法,研制出了1种用于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胶体金试纸条,其检测限为10 μg・L-1,检测时间为10 min。该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赭曲霉毒素A的结构类似物赭曲霉毒素B,桔霉素与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试纸条不产生交叉反应,表明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试纸条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目前该方法由于具有快速、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等特点,可用于大批次样品的检测,其在食品和中药中的检测会得到充分发展和广阔应用。

3.2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技术 在适配体技术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复杂样品如食品、饲料和中药材中痕量目标物如农药、真菌毒素等检测需求,就要寻找到提高检测灵敏度的信号放大方法。由于金属纳米粒子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并且可以通过电化学的方法检测出来,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将金属纳米粒子作为放大检测信号的信号分子,选择具有良好生物亲和性纳米材料作为基底或母体(如SiO2纳米粒子等),将多个活化后的另一种纳米材料(如CdS量子点、磁微球等)装载在经修饰后的基底上形成复合型纳米材料,然后与sDNA反应后形成纳米信号探针,将cDNA与金电极自组装形成捕获探针,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免疫竞争原理和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检测,就可以定性定量检测超低含量的目标物,如食品、粮食和中药材中的赭曲霉毒素A[33-35]。

在生物传感器的领域中,由于纳米材料的介入,借助其在光学、电学、磁学和化学活性等性能上的独特表现,使本身就基于纳米级别分子运作的生物传感器能够更好的在小分子化合物检测上如虎添翼[36]。Bonel等[37]将OTA特异性的适配体与磁微球反应孵化成功能化的磁球,利用磁场的磁力将修饰过的磁微球固定于丝网印刷电极上,辣根过氧化物酶-OTA结合物与供试溶液中游离的OTA产生竞争反应,反应的产物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来测定,该方法在检测OTA上线性范围广,在0.78~8.74 μg・L-1,且检测限能达到0.007 μg・L-1,在实际样品小麦中检测OTA含量,其结果的RSD小于8%,专属性强,与同类毒素也不发生交叉反应。

3.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技术是基于拉曼散射效应,将待测分子吸附在某些经特殊化修饰、具有纳米结构特性的金属表面上,从而增强其拉曼散射效应的分子振动光谱技术[38]。该技术不仅能提供待测分子的详细结构信息,而且对待测物的检测限理论上能达到单分子的水平,比常规的拉曼技术的灵敏度高出数个数量级,从而能实现对痕量物质,尤其是中药材中的真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等)的快速定量检测。为了减少复杂的基质效应,SERS的应用主要是将贵金属纳米粒(如纳米金颗粒、纳米银颗粒等)与信标寡核苷酸单链相结合,将该结合物作为SERS的信号增强基底,从而实现食品等基质中有害小分子物质和真菌毒素的高灵敏检测[39-42]。

Ganbold等[43]用Cy5荧光染料标记OTA适配体,并吸附于纳米银颗粒表面,增强了拉曼光谱信号,当环境体系中存在OTA时,就会与适配体结合发生结构转变,并使原先Cy5-OTA与纳米银颗粒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从而使拉曼光谱的信号强度下降。在浓度0.1~10 nmol・L-1,随着OTA浓度的上升,拉曼光谱的信号强度可以下降到40%。此外他们还采用杀鼠灵作为对照组来验证该方法的抗干扰能力,结果证明杀鼠灵不会干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信号及强度。该方法的检测限极低,能达到0.1 nmol・L-1的水平,只需要极少的样品量和极短的检测时间(30 s)就可测得OTA的含量,因此,这在中药材中OTA的现场实时快速检测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此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为中医药成分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更为准确、客观、直接的鉴定手段。李宁等[44]将表面拉曼光谱技术与其他检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结合后成功鉴别出了单味中医药的成分、产地以及真伪,在中医药煎剂成分的鉴定中也体现出了其优越性。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鉴定手段,在中医药鉴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中医药鉴定的另一强大工具,见表3。

4 其他快速检测方法

近红外光谱成像(near-infrared hyperspectral imaging)是一种现代光谱技术,是将现代电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技术相互结合的集合体[45]。近红外光谱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手段,特别是在分析化学成分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测定方面,近红外图像技术具有实现快速、无损、原位、在线分析的特点。通过近红外图像不但能够得到生物组织和化学成分的清晰轮廓和分布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对特定目标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6]。

Senthilkumar T等[47]使用近红外(NIR)高光谱成像系统对储存的小麦中的白曲霉、青霉属感染和赭曲霉毒素A污染M行检测研究。每两周对真菌感染的样品进行成像,将从图像数据获得的三维超立方体转换成二维数据。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二维数据并基于最高因子载荷,1 280,1 300,1 350 nm被识别为有效波长。提取对应于有效波长的6个统计特征和10个直方图特征,应用二次和马氏判别分类器对其进行线性测定。结果显示所有3个分类器从健康内核分离真菌感染的内核分类准确度大于90%。二次判别分类器为成对,双向和六路分类模型提供了比线性和马氏分类器更高的分类精度。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样品除了对应于真菌感染的2个有效波长之外,在1 480 nm具有独特的显著波长,仅在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样品中鉴定在1 480 nm的峰。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样品可以使用NIR高光谱成像系统以100%分类精度检测。 NIR高光谱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真菌感染阶段和储存小麦中不同水平的赭曲霉毒素A污染。

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其速度快、操作简单、效率高、无污染和成本低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不但能分析与含氢基团直接相关的有机物,而且在无机物的检测上也有很多成功实例,但是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近红外光谱硬件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进一步完善软件的数理统计方法,提高从复杂、重叠和变化的红外光谱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增加光谱的信噪比,将其应用于中药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5 总结与展望

近些年,随着色谱技术和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推广,有关中药材中真菌毒素,尤其是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报道逐年增加。液相及其质谱联用技术虽然相比过去的薄层色谱等技术在检测时间上缩短了,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前处理过程,仪器无法随身携带等缺陷,无法实现实时快速的现场检测。以抗体-抗原免疫反应和适配体为基础的OTA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填补这个技术空缺。本文综述了可视化试纸条、流式微球技术、电化学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等可实现仪器小型化、检测快速化、操作简单化的OTA检测方法,同时这些方法充分显示了快速检测在检测速度、灵敏度、检测限上的优势。但是这些快速检测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基于抗体的免疫法快速检测,抗体的自身不稳定性和繁琐的制备方法阻碍了该方法的应用普及性和准确性,以及高生物亲和力的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还未成熟,从而增加了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成本。所以在未来,高亲和力、稳定性好的抗体体外快速制备技术是解决和推进中药材中OTA快速检测技术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适配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中功能化磁球等纳米材料的造价较昂贵,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制备工艺的改善,利用其超低的检测限和超强的去基质干扰能力,有望代替现今抗体制备复杂且费时的免疫检测方法,若将这一模式转移到中药材中真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的现场快速检测上,可望实现中药材中真菌毒素实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

[参考文献]

[1] 应光耀,赵雪,王金璐,等. “药对”技术在中药材防霉养护中的应用与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5): 2768.

[2] 高翔,李梅,张立实,等. 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1): 51.

[3] 李峻媛,万丽,杨美华. 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及其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1,42(3): 602.

[4] 冯旭,孔维军,杨美华,等. 中药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5): 1944.

[5] 王,王刘庆,刘阳. 食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6): 2158.

[6] Marin S,Ramos A J,Cano-Sancho G,et al. Mycotoxins: occurrence,toxicology,and exposure assessment[J]. Food Chem Toxicol,2013,60: 218.

[7] Yang L,Wang L,Pan J,et al.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y HPLC-FLD[J]. Food Addit Contam,2010,27(7): 989.

[8] Santos L,Marín S,Sanchis V,et al. Screening of mycotoxin multicontamination in medicinal and aromatic herbs sampled in Spain[J]. J Sci Food Agric,2009,89(10): 1802.

[9] Karbancloglu-Gulerler F,Heperkan D. Natural occurrence of ochratoxin A in dried figs[J]. Anal Chim Acta,2008,617(1): 32.

[10] Weaver C M,Trucksess M W.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s in botanical roots by a modification of AOAC official method SM 991.31: single-laboratory validation[J]. J Aoac Int,2010,93(1): 184.

[11] Han Z,Zheng Y,Luan L,et al. Analysis of ochratoxin A and ochratoxin B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sing [13C20]-ochratoxin A as an internal standard[J]. J Chromatogr A,2010,1217(26): 4365.

[12] 鸣,李浩,朱斌.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药材中赭曲霉素A [J]. 中国药师,2014 (10): 1652.

[13] 陈雪岚,许杨,袁勇芳. 赭曲霉毒素A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J]. 卫生研究,2000(6): 390.

[14] 赖卫华,熊勇华,陈高明,等. 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5): 204.

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式;外延式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低估汇率促进贸易品部门发展,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经过30年经济发展之后,人民币升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过程,还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负面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与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模式、路径、手段等,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侧重于投入——产出活动中收益增加的量化额度。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定义。本文将经济发展方式界定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模式,不仅包含有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更侧重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完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综合指标体系的系统,其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依据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经济发展方式又可以被划分为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

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是通过增加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的投入规模和水平,最终实现本国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发展方式。外延式经济发展是依据投入——产出思维,主要是由投入的生产要素累加推动的经济发展,依靠扩大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要素投入所实现的产出增加。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增长速度快,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并为国家提供必要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本原始积累。外延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于外延式经济存在着高资源消耗率、边际生产效率递减、增长结构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外延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向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不增加或者很少增加生产要素的条件下,通过改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运用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等手段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式。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经过起飞期和成熟期之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采取的发展方式。然而,实现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相对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公共服务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良好的公民社会和社会法治环境与之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实现的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

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即需要要素的投入,也需要要素使用方式的深化即经济增长由外延型经济增长和内涵型经济增长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增长虽然会侧重于外延型或内涵型增长,但二者不可或缺,既有矛盾也存在联系。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二者此消彼长。同时外延型增长又是内涵型增长的基础,若没有要素的投入和追加,要素使用方式的转变也要受到制约。只有外延型的增长需要要素的不断投入而难以持续。所以,长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质是内涵型增长与外延型增长的平衡发展。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与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的机理分析

中国总量生产函数采用科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Y=F(K,L)=A·Ka·L1-a,同时使用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因素,贸易品价格为p,工资为w,资本的投入成本为g,则生产利润p=p·Y-w·L-g·K=pA·Ka·L1-a-w·L-g·K。则利润的全微分表达式为dp=(p·A·(L/K)a-w)dL+(p·A·(L/K)1-a-g)dK。均衡条件下边际利润为零,能够得到p·A·(L/K)a-w)=0;(p·A·(L/K)1-a-g)=0。即p=w/A·(L/K)a;(p=g/A·(L/K)1-a。

对中国经济体系进行假设:(1)中国经济结构仍然处于二元结构的历史阶段,没有跨越刘易斯拐点,以生存工资的历史性上升解释实际工资率的上涨,工资率仍然处于生存工资水平。(2)从全球经济体系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利率由国际资本市场外生决定而处于国际利率水平;汇率升值短期内导致贸易品价格相应下降。依据假设条件,工资水平仍然为生存工资,利率为国际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使贸易品价格下降,从均衡条件下的边际利润条件能够看到,生产者的策略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降低均衡劳动—资本比率。

在中国经济发展现有阶段,人民币升值能够促进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内涵式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降低生产的劳动密集度,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产业转型的方式促进外延式经济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应用

自198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过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实施了一系列汇率制度,如汇率双轨制、汇率并轨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从最初的单一官方汇率发展到逐步反映市场供求,波动性逐渐增加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改革进程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使汇率能够更多的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过理论分析能够看到,在中国经济发展现有阶段,人民币升值能够促进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内涵式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降低生产的劳动密集度,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产业转型的方式促进外延式经济发展。然而,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尽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够有效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与宏观经济基础脱节的现象。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到,经历较长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汇率均会出现持续上升过程。人民币汇率也一直面临升值压力。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而由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引起的中国经济由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向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转变的作用不明显。中国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向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汇率杠杆效应还没有凸现出来,有待于未来更长时期和跨度更详细的数据进行论证。

[参 考 文 献]

[1]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49

经济发展的要素范文6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对比较优势战略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该理论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静态的低端的要素优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的劣势会自然抵消这种优势。规模经济理论(朗永清,2004)也说明了只存在高级要素的优势,而不存在低级要素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变成劣势,结果可能是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导致贫困化增长。这必将影响到国内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经济剩余的积累速度,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由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品收益不能长期化,其比较优势不能自动带动产业升级的批评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虽然揭示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具有后验性。即一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是以其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必须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不必然地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竞争力的加强。只有在把一国经济发展看成是封闭的自然演变过程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先验性才能成立。最先发展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往往是自然演进的,而后起国家大多必须走跨越式扶持发展的道路。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得到发挥,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熊贤良(1995)所说,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市场所固有的缺陷,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第三,更重要的,没有充分论证一国特别是落后国家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升级的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充分说明落后国家何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尽管比较优势战略所考察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但落后国家如果一味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自然升级,这个过程是过于缓慢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勾画了一个经济自然演进的图景,而忽略了在历史进程中,一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往往是遵循跨越式途径,自然演进者通常是被世界经济所被抛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而是跨越式发展过程。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就没有英、西、葡、荷等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迅速建立。美国、德国是靠保护扶持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起国家日本、韩国等则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实现了经济赶超。在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明清封建王朝排斥创新,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突变,从而快速建立起在前沿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然,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没有对这种突变及其发生进行充分的解释。

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现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所有落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一个普遍取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对英国的赶超、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对欧洲的赶超,说明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赶超的过程中出现了战略和政策的偏差,陷入了困境。赶超战略如果是建立在一国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否定。符合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战略就有可能实现。而如果赶超战略主要受出于政治等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驱动,则往往是反比较优势的,也是违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战略容易走向失败。普雷维什、辛格、缪尔达尔等所主张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失败就是例证。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关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从而产生变迁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通过低成本、低风险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模仿,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模仿和引进必须与资本积累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赶超的速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是起先导和制约作用的。这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越是新技术,发达国家的保护越严,获取的代价越高,而对成熟技术,则保护轻松,获取的代价也较低。这说明,技术可以模仿,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持续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适宜的技术”。经济的跨越式快速发展,要求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更多的创新,突出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使得一国在最高级的要素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才能支持产业向高级化和具有竞争力的方向转变。为此,落后国家必须实现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向技术创新的快速转变,缩短追赶的过程。实现这种快速转变的唯一路径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并没有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邹薇,2003)。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过程中缺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结构的系统提升就无法实现,从而产业的跨越式变迁和经济赶超就不可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是保障技术引进效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并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先导。

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必须由政府刻意而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成功的经济赶超都是由落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开始的。日、韩等国正是由于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积累了人力资本的优势,才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得以跨越式提升,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在选择产业升级方向时所具备的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是注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为扶持所获得的,不是比较优势自然提升的缓慢结果。所以,一方面要看到,日本、韩国等在产业发展上是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这个比较优势的获得正是它们优势跃升的结果,而不是渐进取得的。

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会逐步提升,但由此所取得的比较优势往往只能是发达国家多年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出口的不断增加也往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升级所放弃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过程,落后将是长期的,循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去实现赶超的希望是渺茫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应遵循“人力资本先行追赶——技术追赶——产业跃升——经济赶超”的路径,重在发挥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命运的真正转变应该是发生在佩雷丝和苏蒂所说的“第二种机会窗口”,而不是比较优势战略所倡导的“第一种机会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