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民族院校;本科生;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3-02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现状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等方面都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1],但也有不少学生存在学业基础比较薄弱、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竞争意识不强、创业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2]。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在一个还未适应的新环境里,他们会对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学什么、怎样学、如何为自己设计出一条充分展现个性的专业发展方向等都需要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民族院校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且关系到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比较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3],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民族院校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4],而民族院校的学生因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个性千差万别,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现状,特别需要大批能够长期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所以民族院校理应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本着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为这些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提出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让各类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形成具有能够长期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具备能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综合素质,这是中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理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校园环境,为具有不同志向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和途径,逐渐形成了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的特色培养模式。下面以理科院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例,阐述民族院校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每隔四年学校教务处会组织各院系对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一次重新修订,这一工作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因为优化的新方案更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培养方案大框架里,获得自我设计和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校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的大框架下,生命科学学院设置了六大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专业必修课平台,而专业选修课平台则先分几个方向,然后再按方向来设置课程资源,而这些课程与学生将来工作的可能去向联系十分紧密,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在落实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差、参差不齐等特点施行分班教学,避免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好”的现象。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加强理科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为了强化、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中南民族大学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新方案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例,该环节的学分几乎占到所修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主要包括通修平台实践、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修订后的专业课程实验不仅增加了实验数目,而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更新了实验内容,开设了有利于展现学生个性的综合研究型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校各理工科类学院都相继建立起各类专业性和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定期开展大学生相关专业的科研训练计划,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学生能在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自行选择实验内容。越来越多的理科院系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建立教学环节的实习训练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操作,把专业知识切实地落实到学生的择业及其社会的生存中去。
(三)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完善个性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会遇到大量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会因这些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得过且过。例如,学生要在学校设置的一系列可供选修的课程资源中,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相关课程,而他们对于如何选课、选教师、选方向认识模糊,很难按照学分制的要求独立地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结构和学习方案,迫切需要指点和帮助,此时导师介入,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迫切需求。而中南民族大学部分院系在实行导师制后,导师在了解所辅导大学生的个性、志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所要修学的课程,适时地进行科研训练,使学生面对教师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大学生导师制是民族院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被明确写“16号文件”。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显得尤为迫切。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制度体系
(一)从高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素质教育主题,我校先后出台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校发〔2010〕165号)和《关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意见》(校发〔2011〕42号)(以下简称《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方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意见》作为实施细则,分为“笃学明德”、“善思开智”、“健体励志”、“知美养性”、“勤以修身”、“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知荣明耻”、“戒奢倡俭”十项工作内容,实施方案具体明确,每条包含“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两部分,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并将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评可检。
以“笃学明德”为例。其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要求为:1.引导学生熟悉国学经典,每学期选读一本优秀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情况与课外学分挂钩。2.每月组织一场国学知识讲座。3.每学期开展一次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竞赛、汇报演出等活动。
总体要求为工作指明方向,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和工作实际为工作指明路径,使为素质教育搭建工作载体和平台,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中潜移默化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
(二)从工作出发,注重可行性,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领导机制
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科研、后勤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学生处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案制定、组织领导和协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办公室主任由学生处长兼任。成立由二级学院院长和书记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
2.指导机制
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专家组,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指导和咨询。
3.经费保障
设立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支出,所需经费列入预算。
4.考核机制
《意见》要求各二级学院应参照此指导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措施并上报学生处。此项工作作为考核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年底由校学工委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原则
(一)“双主体”地位原则
“以学生为本”不是口号,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在“主体间性”理念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工作者认识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和教育者“双主体”地位原则,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要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仅停留在思政课的理论学习,没有内化成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如果只靠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教育,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的。
(二)齐抓共管原则
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学生工作、后勤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在《意见》中规定的“健体励志”方面,该条例明确要求,“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晨练活动,并与体育课外学分挂钩。”这充分体现教学和管理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全面发展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管理者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诸方面教育互相影响、渗透交融,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
(四)多元并举原则
要充分运用“通识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学术视野和艺术品位,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控制理论;检测及自动化
近年来,高校改革都朝着创新、实践的方向发展。创新实践平台的建立是为了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充实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成功实践科学组织模式。
一、自动化专业课程特色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自动化渗入到工业、农业及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培养人才方略上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动力与机械学院在自动化专业发展上,也在朝着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方向发展。学院设专门用于实践的社团或者部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发展现状
现代自动化践发展的理论来源是现代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在系统研究上,主要突出建模、分析、控制、设计和实践,需要融合理论、方法、技术等专项能力和技能的提升。
大学生目前的实践创新依赖于大学讲师的课内讲解,都是在教学大纲的研究范畴之内,寻求自身发展的一项活动。学生除了在实验课上能直观感知知识外,在培养科学、实践动手能力上,撰写的报告及实验改进意见都还流于形式。即便是有图书馆浩大的参考资料为指导,学生在实践规模和实效上,还处于初始化阶段。高校专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实践技能薄弱。在实践平台课程建设上,着重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忽略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方案
1.建立职权明确的平台领导保障机制
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中,引入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是以制度实现发展的重要方略。融合课改和实践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实践活动中众多问题的机制保障。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都要发挥相关职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尤其要发挥其指导作用,这是基于实践经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方略。加强校企联合,聘请企业高管传授实践技能理解,联系企业现实,启迪大学生智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模拟企业现状,以多元化教学平台,搭建领导、企业、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桥梁,培养出合格的、具备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学习社团
辅导员要积极引导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自动化相关模拟实践课程,增强实践管理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协会激发学生兴趣,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在社团的积极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创业实践竞赛
该项策略是基于中国社会主流竞争意识而产生的,将自动化相关知识渗透到商业计划竞赛中,这是挖掘自动化专业教学重点,将学生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体验相结合,积累创业经验和就业实践的主要方略,这会直接刺激学生学习,对学生未来生活大有裨益。
4.以实践实训项目成就大学生实践
新课改对大学生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实训项目发挥带动作用,可以为学生带来质的飞跃,让学生体验创业就业的成就感。实践平台方案的设定,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贯彻素质教育新理念,开拓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让学生体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产生效应的方式。
5.递进式模式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要迎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合理统筹大学生的知识情况和时间安排,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弥补自动化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实战技能匮乏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从大一抓起,重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让他们正视就业现实,最终实现自身统一发展。
武汉动力与机械学院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是基于专业课程特点及其实践平台发展问题而采取的具体可行的措施。建立职权明确的平台领导保障机制,以社团促发展,以创业竞赛为媒介,以实践实训项目为依托,最终以递进式模实现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在不断累积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加上相关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自动化类专业建设的良方,也是校企联合下全面塑造人才的创举。
参考文献:
[1]张庆英,葛艳红,陈焰,张鹏.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209.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4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南京林业大学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通过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监督体系,着力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监督;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17-0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许多高校把开展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目标。学校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理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将创新、创业思想契合到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各种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进步。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校对教学管理进行优化、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它体现着人才培养特征,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提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在新的人才需求导向下迅速更新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2008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校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环节加入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规定项目的6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由“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组成,“社会实践”为必修模块,占1学分。每学年末由学生本人提交证书复印件或证明材料,以班级为单位将材料交到学院后,由学院审核确认后记录学分。
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类课程、《体育》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占12学分,要求全校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的生态环境类课程,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学生须至少选修4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及2学分艺术类课程(艺术类专业学生须另选2学分其他类的通识选修课程),理、工、农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4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及2学分艺术类课程。通识教育平台选修模块由原来的6学分调整为12学分;并且增加了生态环境类课程,体现了我校办学特色;英语类增设了提高型选修课程。此外在专业教育平台选修模块增设差异化培养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2016年学校又适时进行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1)在通识选修模块中增设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每位学生须至少选修2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我校从高校邦平台引入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资源,作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创业启蒙与案例分享》、《创业基本功与精益创业方法论》、《打造无敌商业计划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涉及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创业基本知识培养等。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在课程开放时间段内完成所选课程的视频学习任务、参与讨论和平时测验。线上有专门教师队伍负责为学生提供线上的导学、解疑服务。这种利用网j手段和翻转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过程考核。(2)增设创新拓展平台。2016年我校对本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首先,由原来的“素质拓展与创新”环节改为“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环节,强调了创新创业。其次,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设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创新创业实践类”、“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类”,其中“创新创业实践类”、“寒暑假期社会实践”为必修模块,分别不得少于64学时和32学时。最后,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及成绩评定依托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 University(简称PU)实施。借助PU平台学生可在网上提交申请,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由学院在网上进行审核。这种网上审核方式相对以往的纯手工审核方法更加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高校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之下。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要遵循教学管理的发展规律,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充分考虑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健全与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行为,教务处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我校2012年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和《教师手册》进行修订,编印了2015年版《南京林业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和《教师手册》。组织教学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规章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师手册》,并开展系列培训。在学校试卷保存与归档管理规定的基础上,2016年各学院出台了试卷归档细则,对试卷材料要求进行详细说明,进一步加强试卷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2016年学校对课程考试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师阅卷方式。此外教师必须对成绩评定进行详细说明。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出勤率、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测验)、课堂交流与讨论表现、项目报告等。终结性评价由平时成绩、期中(测验)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三部分构成,并要明确各项所占比例。
为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2016年我校教务处编写了《本科生学习指南》。指南涉及了绝大部分W生大学期间可能会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在读期间如遇到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可先查看指南中是否有相关的回答或建议。
我校修订2016版教学大纲,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不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至少设置1个学时的创新创业类教育环节的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监督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督导、考场巡查、学生评教、各类教学检查等教学监督与反馈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和校、院、系三级监督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学生、教学督导组、专家同行、学院中层领导干部组成的“四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质量动态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系统,对全校教学活动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监控,有效规范了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有序,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持续不断提高。
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学第一天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检查等常规教学检查,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支持保障等情况;组织教学纪律随机检查。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对教学纪律进行检查,并对教学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全校通报,有效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形成。组织校内专家对试卷档案、毕业设计(论文)等进行专项抽检。加大考试巡查力度,在每学期集中考试周实行校、院二级巡视的基础上,对非集中考试周的课程考试进行全面检查,并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加大考风考纪管理,有效促进了良好考风的形成。利用毕业设计(论文)信息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申请、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网络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过程管理。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对所有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实践环节进行网上评教。
为了进一步完善评教体系,力求做到学生关心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热心投身教学,通过评教真正发现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2016年我校对评价工作进行了改革。(1)评教指标体系改进。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维度,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过程制定了相应指标,学生针对各条评教标准在系统中点击相应等级,系统后台按照既定算法自动汇总评教成绩。(2)评教分数权重优化。考虑各学院的课程特点存在差异性,同时结合学院的工作实际,各学院可在学校的通用指标基础上增设学院的特色指标或调整通用指标的分值权重。(3)在学期中增加一次诊断性评价。原期中教学检查是发放纸质问卷调查表给部分学生填写,各教学办汇总,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学生反映的问题无法全部反馈给教师。现期中教学检查改由学生在网上填写“问卷调查表”,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对所上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任课老师可查看学生提出的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综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适当调整。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始终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和突破口,学校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项重大赛事中,学校学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学生在2016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喜获丰收,共夺得全国总赛区等级奖两项、优秀奖两项;江苏分赛区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八项及优秀奖多项,共计获奖三十余项。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参赛队伍共斩获全国二等奖两项和全国三等奖一项。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连续四届斩获一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2014年学校成立水杉大学生创业园,新设立了“创客空间”,有六十多个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80%以上注册了公司,提供创业实践岗位300余个。水杉大学生创业园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校依托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推动创业实践,构建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全方位拓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等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宏观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讲座。2016年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入选团中央“千校千项”项目。我校“戏剧实现梦想”公益项目获得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最高奖项“特别荣誉奖”。2016年“创青春”速度中国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在我校成功举办,我校捧得“创青春”省赛优胜杯,四个项目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五、结语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尽管我校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仍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例如: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通识类课程体系,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将教学督导评教、专家同行评教、领导干部评教等与学生网上评教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以避免单一学生网上评教产生的评教结果偏差,保证评教结果的客观、公正、可信,保护教师认真从教的工作态度和改善教学的积极性。今后,需不断探索与实践,不断改革与创新,严格管理,逐步优化,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新明,彭文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3):54-57.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5
一、以“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性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学者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展开了相关研究,一些大学已经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很多,而如何结合校内外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大学生基本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持续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采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互补有无,提高培养的针对性。笔者所在学校从2010年开始施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型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与评价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让学生在产业背景下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强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我校实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是“综合实验班”,“综合”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综合实验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实践能力。经过3年的实践,这种模式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效果显著。合作企业普遍反映,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有大幅提升。
二、构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重视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原则,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实践岗位上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域;合理分配学生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基础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2.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和持续就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工作经验,会感悟到企业对于员工的忠诚度、工作态度、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是非常重视的,有时候对于这些素质的重视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学生已有的专业水平。学生在意识到这些素质的重要性后,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实际经验的积累,可以使他们尽快地转换为一个受欢迎的职场人。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通过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突破了当前本科高校与社会、企业脱节的瓶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与企业一起制定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管,保证课程的完成质量。通过课程的改革,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让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并积极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当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验班打破了原有培养方案在教学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一方面,企业指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学校指定教师,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理论课程进行辅导,辅导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因专业、企业不同而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和学校指定人员,共同选定课题、共同指导、共同评价,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制度、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结构 提升途径
[作者简介]王久梅(1969- ),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就业。(河北 唐山 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1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1JY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72-02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近几年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细分出来的新课题,它更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各种说法,各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专业性能力归属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我们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能够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断获得晋升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然是综合能力,自然包括专业性能力。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在理工类学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的高精端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才时,专业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再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生物科学行业、应用物理学行业、机电行业、建筑行业、医学行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瓶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可以为测量和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本文将其结构构建如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1.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社会洞察力、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或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开设“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讲授方法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运用,从以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多引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第二,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制订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这些方案还可以实施或部分实施,以检验学生的方案成效。这种课程必须是讨论式的或者是开放式的,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讲,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