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 管理问题 措施
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服务学生身心健康,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真正使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是目前国内寄宿制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以下就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做出相应的探讨。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的具体体现
1.寄宿安全存在的问题
首先,据调查,在当前的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安全问题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巡逻存在漏洞、门卫管理麻痹大意是主要表现,一半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巡视人员,安保工作落后,导致学生安全管理方面无人问津。
再者是,学校的校舍及基础设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校舍各种配套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对于老化的设备没有及时更换,危房没有及时改造或拆除,加之学校安全管理漏洞,大量没有经过安全检验的设备进入学校使用,为学生安全埋下重大隐患,对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构成巨大威胁。
最后是,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忽略安全教育内容,导致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容易让学生遭受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2.学校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学生饮用水管理问题上存在重大缺失,调查发现,一般寄宿制学校并没有配备完备的自来水过滤系统,热水供应设施简易落后,有的寄宿制学校虽然制定饮用水管理条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群体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同样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再者是,食品管理方面,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堂面积窄小,多为与其他工作公用一个建筑物,在用餐高峰期不能保证学生顺利用餐,而且,食堂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食堂硬件落后,一些学生为了赶时间,只能在校外向小商贩买食物,由于小商贩的食物缺乏卫生管理,很容易导致学生因用餐问题造成的伤害。
3.住宿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住宿管理方面,同样也存在很多漏洞,首先是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条例明确,但是管理不成系统,没有一定的强制约束性,执行能力低下,这样一来,学生的安全管理便得不到保障,寝室内部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寝室文明造成不良影响;根据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依照学生容量配备一定的生活老师及辅导员,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一般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生活老师,多由一些退休教师或班主任兼职,由于老师每天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在宿舍管理上,加之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补贴相对较低,老师在管理上又缺乏积极性,宿舍管理上存在重大疏漏。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传统的建设性意见,在已有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本人希望采取全新的视角、科学的理念,破解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特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是要完善老师的教育方法,将安全理念以个性化、趣味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善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安全问题、迅速寻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本着保护学生身心安全的角度思考管理问题,做到安全教育的人性化转变。
再者,是要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拥有健全的心理,是学生面对未来人生挑战的强大后盾,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寄宿学生往往远离家乡,在面对家庭及外界的干扰时,会不堪重负,这就需要宿舍管理人员,深入到学生寝室,体察学生的生活状况,一旦发现有反常心理的学生,要及时与其沟通,迅速解决其心理问题。
最后,是要健全相关制度,升级学校硬件,在制定管理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管理条例不至于脱离学生,在处理学生的反馈时,不能简单的嗤之以鼻,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达成共识,以此来解决问题。在校园硬件方面,学校应该向当地政府申请资金,对于老旧房屋要及时修缮,陈旧的设备要及时更换,保证学生使用安全。
在义务教育走向新世纪之际,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分布不集中,建设大量地方性寄宿学校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情问题,如何让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更加完善,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本人针对出现的一些弊端,提出的相应意见和建议,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若想使我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顺利发展,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校学生管理运作全书.开明出版社,1995
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实践教学 质量 管理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9-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础护理学又是各专科护理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几年,通过我们对往届毕业学生的调查表明,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护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提高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对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减少护患矛盾至关重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强化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管理重点。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的思维定势
1.加强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山东协和学院原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评审,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理论及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实践能力强,面向基础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一线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三年,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教育学习,培养教师牢固树立护理专业不同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统一到学院的教书育人工作上来,形成共识,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2.注重培训,转变教育方式上的思维定势
目前,我院基础护理学的任课教师都较年轻,全部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其接受教育培养的模式与应用到本院的实践教学有一些差距。教师们注重大学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的授课方法。同时,学生到医院实习后反馈信息,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医院的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教师即使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双师”培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但还是面临着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因此,要转变教师在大学中所受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护理人才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培训使全体教师转变高等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逐步形成有别于大学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思想。
3.注意引导,在各教学环节中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注意引导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示教、实训等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织开放课、讲学、观摩教学等,有计划地了解当前医院先进护理理念、学术动态及护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培训、研讨,合理应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组织实训教学,积极练习护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认真备课,改变教学理念,达成共识,并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使教学各环节与临床实际融为一体。
二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训课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要从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先后制定了实验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排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教师管理细则、实验课学生管理细则、达标测试及达标卡管理细则和实验课质量检查标准。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每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有记录,定期有讲评。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坚持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监控”,坚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和社会评价教与学的“三评监控”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创建技术操作达标标准
创建制定技术操作达标标准,给每名学生建立达标手册,记录每项技术操作的考试成绩,此成绩占《护理学基础》学科总成绩的40%。教研室主任坚持参与听示教课,巡查实训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训课、达标测试及技术操作竞赛,以掌握、了解教学进度和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情况,及时反思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引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辅导训练,逐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对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对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操作方法和新的护理用具的使用等,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日,在每一项技术操作前,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并进行系统演示、示教、练习,强化教师技能操作的能力和质量意识,熟练地掌握操作流程和技巧。对新开课的教师,必须经过教研室主任对每一项技术操作验收、把关后方可授课,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学生应用能力培训的理念和技术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操作练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3
自2009年,教育部鼓励各高校通过建设实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基础学科实验班,讨论了自建立两年以来,实验班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专业导师机制、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并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验班;管理制度;人才培养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场“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重要基础学科开始试验,其目的就是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根据国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围绕我院建设“国内一流的复合型数理力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学院确立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自2013年学院开始组建了理科实验班,致力培养数理基础理论水平高、有较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入学校优势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的高端后备人才。在实验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行全程导师制(前两年为学习导师,后两年为专业导师),注重个性化培养,经过了两年的探索,基础学科实验班教学管理模式日臻成熟,但其不足之初也逐步显现,实验班管理模式仍然有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
1规范个人培养方案及优化课程大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核心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以成立较早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该学院对于实验班的培养计划较于普通班级有较大的调整,专为培养拔尖学生而量身而作,总体上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扩大选修和分流培养的理念在其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学院为实验班前两年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但大部分课程沿用与普通班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无法满足底子扎实、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院的实验班制度规定由专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学生后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该制度自实施以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过分参与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个人对特定课程的好恶,通常表现为只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去考虑课程系统的完整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如果专业导师缺少全面统筹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弊端将更突出。因此,明确基础学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和修订针对性、固定性的培养目标成为首要任务,据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选课范围并通过学分权重分配来表达人才培养的侧重,不光可以充分地尊重学生权限,还可以保证他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另外,较于普通班,目前我院实验班学生的必修学分数更多、学习任务更繁重,导致了学生无暇主动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因此,合理整合课程内容,甚至为实验班量身定制学时紧凑、难度合理、综合性要求高的针对性课程,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2建立专业导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我院基础学科实验班实行“一生一导师”的管理模式。专业导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两者均进行定量考核。现有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机制相比,在评价导向上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现象。并且,担任专业导师虽然有一定的酬劳,但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占据大量时间,尤其是业余时间,且缺乏评价考核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专业导师的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与辅导员工作重叠,易造成责任推诿,从而出现管理漏洞。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责任主体,如学院领导、专业导师、班导师、课程负责人、辅导员等,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其次,整合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其系统性,保证涵盖教学所有环节。学生、督导对专业导师评教机制有待建立,针对不同指导环节,建立评价标准、管理方法、评价指标、咨询指导等一系列质量保障流程文件。最后,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导师工作津贴来保证专业导师队伍相对稳定,激发导师队伍创新活力。
3整合全院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应建立推进实验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在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创新基地、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投入,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考核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学习的良好环境。提升高职称特别是教授给实验班上课的比例;进一步积极引导实验班学生参加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核心课程以及国省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聘请外教组织英语学习、开辟英语角、开设适量英文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留学项目,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可选择、学术背景丰富的正规交流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短期访学、学术交流、学分互认等机动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雄鹰.我国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
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4
现在,国家对农村校舍的改造和学生的营养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种形式之下,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服务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寄宿制学校后勤工作的重点就是宿舍和食堂管理。由于一贯制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差异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后勤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和零利润的原则,牢固树立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饮食质量,确保师生健康”的服务理念,不在学生身上打主意,不把食堂当作摇钱树,以安全、质量、健康为核心,以“四个创建”(放心食堂、放心超市、绿色生态校园、平安和谐校园)为载体,加强团队建设,全面落实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全力做到让师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二、完善管理机制,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加强领导。领导要重视后勤的工作,有专门的领导小组,食堂、宿舍都要有专人负责,确定层层责任制,制定全面而详细的方案、计划以及各种应急预案,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
其次,要落实责任。从主管领导到分管领导到具体操作的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并切实执行。防止出现“层层落实”却“上放下任”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后勤工作人员培训,端正工作态度
对于后勤工作人员,人们历来有一种共识:他们根本不是老师。因此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也使很多工作在后勤的老师感觉到不舒服。所以要让他们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对自身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对于宿舍和食堂的老师,要严格要求,不能有不良嗜好,而且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食堂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这是对学生身心健康最基本的保证。
四、强化工作措施,保证学生食品安全
首先要严把食品安全关。要严把食品采购关,保证蔬菜的新鲜;严格遵守各项制度,不能出现给学生吃剩菜饭或没处理干净的食品;保证食堂的干净卫生,任何能影响学生食品安全的外因和内因都要杜绝,从根本措施上做好保证。
其次要落实科学膳食。一至九年级的学生无论从饮食量还是食品需求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确定食谱时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合理而科学,力求使学生能全面摄入所需营养,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加强宿舍管理,管理分段化
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对各年级、各段德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宿舍管理要分段实施,环环相扣。
小学生自理能力差,约束能力弱,爱吵闹、爱动,初中学生的心里常常会产生厌烦及抵触。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初中学生认识小学生的活动特点,去欣赏小学生、关爱小学生;同时,引导小学生向初中生寻求帮助,建设友好的关系。这样,既可以使小学生在离开了父母之后又多了一层保护,又使初中生从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中体验到包容的快乐。认识清楚了,互信增强了,校园和谐了,大家融合在一个大家庭里,高兴生活,校园也就和谐了。
宿舍安排也要分段化。由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学习任务、时间的不同,在分配宿舍时,既要保护小学生的自由天性,又要为初中生营造一个很好的休息空间,所以可以采用分区管理,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中小学生的宿舍分开。对于小学生的宿舍可以采用大小搭对子的方法,可以把亲属的同性同学按照年龄的大与小搭成对子,让大带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低年级同学的安全。
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5
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这样的人才,要求学生在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期间,不断积累和掌握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技术和能力,以便就业时实现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对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在书本教学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岗位实践教学的能力,而专业执业活动的开展可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依据相关规定,根据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旅游事业单位岗位从业要求,独立开展岗位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出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执业能力。教学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履行应用性人才培养职责、完成应用性教学任务、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它具有培养目标性、知识传授性、教学方法性等等特点。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执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专业教学实践和旅游行业从业标准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映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性知识传授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旅游行业岗位从业的需要,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和岗位实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扮演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师角色和实习师傅角色的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传授者和实践训练指导者,与学生合作完成专业实训、实习任务,帮助学生成为旅游行业的准员工;三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应用性效果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对专业教学过程和专业教学成果进行应用性评价的能力,这种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以实践能力为指标,对学生的应用性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应用性教学能力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二)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也称专业岗位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以旅游岗位员工的身份在旅游行业中从业的能力。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社会上兼职做旅行社经理、酒店经理或职业导游,表明他们的专业能力已经达到旅游行业执业活动水准,可以有力地推动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在旅游岗位执业活动中,不断开发自己的各种岗位能力。首先,要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研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运用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不断开发旅游产品的能力,并且这种旅游产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合格产品;其次,要开发对旅游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服务流程改造的能力、对旅游服务技术改造的能力、对旅游企业管理改造的能力和对旅游行业运作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长期深入旅游行业一线,长期蹲守在旅游岗位之中,与旅游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最后,要开发知识成果转化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开发,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根据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旅游行业服务新流程、旅游行业服务新技术、旅游企业的新产品等等。
(三)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教师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要开发教书育人能力,又要开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综合执业能力应有之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时刻探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机会,并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执业活动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地方旅游行业和企业进行决策咨询服务、业务培训服务和管理指导服务,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备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能力,具备了解地方旅游行业与企业发展现状的沟通能力,具备与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协调能力。
二、应用技术大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要求
(一)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应用技术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这是先进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的启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得益于教师在各类专业执业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使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各行各业急需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德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调整。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德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执业能力为突破口,将专业执业经历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录用的必备条件,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岗位水准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从专业教师的执业活动抓起,培养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
(二)完备的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录用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性转型发展阶段,各应用型专业的办学处于探讨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只能借鉴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实现快速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要求有:博士学位;至少5年的行业、企业岗位执业经历,而且5年中,至少有3年属于完全脱产工作状态,这3年中,教师完全脱离学校工作,全身心投入专业相关领域的岗位工作;至少2年的教学或培训经历。这种任职要求使得专业教师时刻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保持联系,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使专业教学与企业同步,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岗位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内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聘用上,也应该奉行“学位+行业经历+培训经历”的模式,以此为基础,录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录用制度体系。
(三)旅游行业企业执业能力不断提升是教师考核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应该是应用技术大学对在岗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指标。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工作满4年,就需要主动申请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工作1个学期,目的是了解最近几年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同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生产实践同步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这种情况属于对在岗教师的继续培训范畴,应该纳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岗位考核范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每隔3~5年,就到旅游行业企业中脱产顶岗1个学期,保证他们的执业能力持续不断地提升。
三、营造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执业能力的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执业活动是否积极,执业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与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学校大力营造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的氛围,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造到行业企业执业的机会。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刚刚起步,各种管理制度都需要改革,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推进制度还不健全,表现为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执业活动的口号较多,切实的保障制度较少或者较为笼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事业单位执业锻炼的实际行动得不到充分的制度肯定和利益保障;同时,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展,但是还没有得到全社会最广泛、最深入的认可,多数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接受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给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执业活动的教师往往游离于企业中主要的专业岗位,而在一些边缘岗位虚位以待,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执业活动不但少,而且效果欠佳。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内完善教师专业执业活动管理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对外与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疏通渠道,为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提高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重要的岗位支持。
(二)建立积极参与旅游行业企业执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改革的关键是应用性大学转型,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一切有利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做法都应该鼓励,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应该以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归宿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包括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活动,并给予合理的激励。比如,将参与岗位执业活动和行业企业运行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到职称评审上,从根本上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向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教师转变;又如,改革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任职考核标准之一,同时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工作量支持。
(三)科学安排,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是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科学的方案支持,学校要科学规划校内教师的执业活动,除了脱产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大规模地外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岗位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执业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扩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增进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专业领域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岗位执业能力,不但能够改善专业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传授先进的岗位工作经验,并通过对校内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
管理学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基础年级;高三年级;历史教学;阶段性衔接
近年来,历史学科在教学环节上的不合理设置,使基础年级学生知识体系欠缺和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脱节与断层。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 学习方法机械,知识不扎实。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复习的要求。而目前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我校这种状况尤其明显,高一抓会考,高二把文科班的历史课课时压缩到一周2课时,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生的会考中,并且现实中人们重理轻文的观念导致文科生源差,这样选择文科的有不少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针对历史教学这一现状,本人想就关于如何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衔接谈些自己的看法,望同仁指正。
高一历史教学是一个打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这一时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一个转型时期。高一历史又实行开卷考试,这让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重理轻文观念比较浓厚,这一现状对高中历史教学非常不利。为克服高中历史教学的这些弱势。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理性认知兴趣。我们都清楚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直观形象引起的感性认知兴趣,一种是由事物之间联系引起的理性认知兴趣。高中生的认知状态,应属于后一种,这就要求老师要多角度,多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感。在讲历史现象时要纵横联系总结规律,认识现象的本质。比如我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为了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把中国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给学生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比较,从中认识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一个初级阶段,并且初级阶段都经历了很长时间。最后总结出一个历史规律,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也不例外。为了讲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我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从理论指导思想、法制建设、经济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比较,最后从史实中得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而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还没充分的体现出来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让大家坚信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仅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知,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重视程度,同时也为了让历史课能避免很多人所认为的“枯燥”,我们老师要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和组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老师的学识和个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教学中自己要全方面的积累,在积累中求得升华。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细心,不能急功近利,为利而为。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积累过程中的淡薄,潜心致学。以待升华。但教学是一个相互相长的过程,光有老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仅自身素质要有突破,同时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高三学生学法指导尤为重要,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的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是很重要的,那么学法指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对高三学生学法指导的培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同时老师也要有耐心,肯付出,因为学法指导的起步非常困难,并且要贯穿始终。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头脱节现象,我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历史知识结构
第一:培养学生构建每课知识结构表的能力,每节课讲述完后让学生列每节课的知识框架,注重历史框架的构建,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这一个过程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完成,针对我们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这一现状,老师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督促学生完成,争取做到100%的学生都动手去做,这一个过程对老师是一个考验,老师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别怕麻烦. 第二:一个单元学完后指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上这两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也是让学生理顺思路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完成的较好,后面的教学就会轻松好多。所以我们老师别图快,要耐心去指导、监督学生完成,给学生传授打开信息的钥匙。
2.培养学生用联想法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