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地理;优化教学;情境创设

多媒体是目前在教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教学科技,它不仅仅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无形中丰富了学习内容,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象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一大“法宝”。那么该如何优化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上的应用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供图、音、动画,全方位立体化学生学习感受

多媒体能给学生提供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应用在地理学科,很多多彩的图片更是让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得到完美的体现。针对传统的使用多媒体的方法,本人觉得应该更加深入挖掘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充分利用它的所有功能。例如,在讲述《亚洲河流和地形特点》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在PPT中插入长江不同河段的风光,并且再附上优美的音乐:边听音乐,边听老师的讲解,仿佛就能看到长江在自己的面前“波涛汹涌”,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提高了,也特别能激发学生爱护母亲河的感情。再如,在讲欧洲西部的时候,如果只是通过文字介绍,学生也许很难了解各地的风情。做一个各地的著名景点的幻灯片,经过音乐的添加和剪辑之后,会发现欧洲西部的版图似乎在学生面前展开,风土人情也尽收眼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使得整个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展示地图细节,体现地理学习本质

地理教学是离不开地图的,或者说地图就是地理的灵魂,是学习和实践的牵引者。地理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是有地图这个骨架的,如果没有教学大纲,老师也完全可以根据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进行教学。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就是地理教学的关键。而多媒体恰好就是这样的一张“大图”,它可以放下无数张地图。在初中的课本上,大大小小的地图有很多,而学习地理,重要的就是掌握“读图能力”。用一般的讲课方式展示地图,会有局限性,如果采用多媒体的话,那将不仅仅增大了地图的信息量,还能够根据需要将地图调大、调小,或者是从虚变实,又或者从简到繁,从近到远。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地图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读图兴趣和能力,从填图能力到图文转换能力等。例如,在对环境保护的这个课题中,老师如果只是片面地将地理保护知识零散地给学生讲解,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就可以利用绘图的方式,将地理保护的重点以地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等等。这样地图式的教学突破了文字教学的传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而多媒体这样好的媒介能让读图成为更加快乐和高效的事情,体现了地理学习的本质。在用多媒体绘制地图的时候,一定要有教学中心和目的,围绕这个铺展开来。

三、突出教学重点,优化地理自主学习课堂

一节课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地理这门科目是非常抽象而又具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多媒体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做到高效教学的,而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抽象变得具象,让困难变得容易,让被动变为主动。运用多媒体,做到“图文并茂”,结合相关的视频链接,让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使教学效果提高不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积累地理知识,还有地理学习的热情和方法,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如何理解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如何将感性知识变为形象知识等等。这样一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了,学习重点得到了突出,而学习难点则在教学过程中被淡化,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例如,在《亚洲的地势特点》这一章节,如果不是使用Flas课件的话,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式去表达这种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动画视频的播放,学生了解了地势变化的过程,而且还觉得非常有趣,甚至有的学生要让我教他们怎样制作这样的动画。这样的兴趣引发和带动,让整个课堂都变得非常有趣。

所以多媒体教学与其说是一种知识性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兴趣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地投入到地理科学学习当中,地理课堂彻底得到优化,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优化,整个地理学习过程得到了优化。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效率 途径 方法

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定义,针对中学地理课堂来说,重在开阔中学生的视野,一节课45分钟教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活跃,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基本达到中学地理课标要求。地理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学生学习的科学性问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

一、转变思想,树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

初中学生,甚至部分高中学生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普遍不重视。而且很多农村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也不重视地理,可想而知地理教学是什么样子。所以,首先得让师生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让学生“想学”。

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自身包含文科和理科,与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可以提高综合能力。地理对日常生活有用,如天气预报、地震、泥石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等,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以上两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他们自身很有用,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地理的价值和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二、激发兴趣,发挥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如讲地球自转时,可以用“坐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词形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讲天气时,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明夜里下雨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天气状况,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运用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如讲宇宙、天体、太阳等知识点时,可以用下面的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火”(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夕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另外,在讲中国的城市时,也可以借用下面的谜语,“一路平安”(旅顺),“船出长江口”(上海),“拆信”(开封),“空中码头”(连云港),“全面整顿”(大理)等。这些谜语本身很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应用多媒体,提高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现代教育中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形成过程等,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都能予以很好的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四、注重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激情课堂的主要因子。教师应该多方了解和洞察学情、学生的心理,实现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多层次课堂。要有预见性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学生出现消极情感或学习不太理想时,教师应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反思,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和改进,增强学生间的了解和沟通,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地图”这部分内容时,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等,学生对此普遍感到困难,进而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如果引导得当,让学生充分自学,课堂上又能组织好合作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拉他们一把,给他们中肯的并带有鲜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那么情形就朝利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初中地理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基础学科教学中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主要原因除了教师不够重视,将其作为小科目对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初中地理教师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技术研究课题下的初中地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出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打造出更高效、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3

关于地理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大多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能力结构出发进行界定,代表性的有“二分法”――“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三分法”――“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四分法”――一般是指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这样界定的地理能力无法反映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探索和和构建适合地理学科的能力结构体系,增强初中地理教学学科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应成为学科能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内容

无论就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特点而言,还是从国外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来看,亦或是从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看,运用地图能力(当然包括读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所有学科能力的一个显性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地理预测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特征。另外,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运用地图能力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没有哪门学科像地理这样与地图牢固结合、密不可分。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范围大到整个地球,小到某局部区域。单凭人的肉眼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把如此广阔的世界尽收眼底,即使是一个小局部也不能了解全面,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这就决定了地图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地图运用,突出地理的空间性,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特殊性之所在。

2.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指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和分布、发展规律的能力,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分析是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该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这种思维形式。综合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起来成为整体,通常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需要综合的思维形式。因此,如果说思维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核心,而对于地理学而言,综合分析能力是核心的核心。

3.推断和评价能力

地理学科的前瞻性使得预测能力成为地理学科能力特有的内容。但对初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对一些地理现象判断、评价和对某些地理原理的推理。因为现实世界中很多地理事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是地质历史时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地理学中很多理论也还停留在推论的水平;加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地理事物的演变方向和人类行为对其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太阳系的起源、地球板块运动学说、全球变暖的原因等等。地理学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推断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评价人类的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可能影响。因此,推断和评价能力应该成为初中地理学科能力重要内容之一。

4.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是认识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地理想象是地理智力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上与时间上极其广阔,地理要素的构成异常复杂,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无法亲身经历过或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对于这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借助想象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学习地理不能没有空间想象能力。

二、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结构

综合看来,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知能体系。其中,地理知识是地理智能体系的基础;地理技能是地理实践的操作能力。地理能力与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关系密切,不论是“智力”技能还是“操作”技能,在地理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并不是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过程中以及掌握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际上,随着一定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相应的地理能力也就开始形成与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没有把地理野外技能(英国)、考察技能(日本)等地理实践能力列入到地理学科能力中,虽然这些地理技能很重要,但其智能成分很少;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等研究能力(美国、德国)属于许多学科共同培养的能力,当属一般能力范畴;实践能力综合性较强,其与创新能力是各个学科共同培养的目标,所以不能将其与上述地理学科能力内容并列。

“学科能力是一种结构”,“具有系统性”。地理学科能力中地理思维能力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层次。“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所有的学科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科能力结构是由学科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组成的。由于中学生在各学科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将运用地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推断评价能力四项地理学科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项思维品质组成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结构。

三、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估及测试体系等众多方面。因此学科能力培养应当纳入教学目标设计之中。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教学策略,实施形成性评价体系等将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具体对策如下。

1.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科能力培养普遍重视不够。对地理能力的理解上,片面地将地图的绘制、仪器的使用等操作技能视为地理能力的全部或主体。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地理学科对学生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的独特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培养不同层次、类型的地理学科能力的设计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将学科能力与地理知识系统融合起来,便成为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运用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培养学科能力需要改变过去以讲解课本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形成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努力探究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在探究多种答案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3.实施有助于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和意志等情商因素,激活和驱动认知和实践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创造思维,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发挥超常规的创造能力。其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关策略有:①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训练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特性;③及时反思调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④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

4.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紧扣“当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地理活动涉及生活各个领域,丰富多彩,应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5.实施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及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便是主要方法。

因为学科能力总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学科能力的许多方面,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很难用测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断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理学科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进行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林崇德主编,王雄等著.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4

一、生动导入,引起“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地理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生活事例或一些社会时事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例如,在讲授初二地理的“时区”教学时,时差的概念,学生通过旅游、夜间看体育直播赛场的情况来体会;各国采用的时区:让学生在观看NBA系列直播,美国当地时间和中国时间的比较中,分别对这些加以理解体会,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我还要求自己上课要态度积极、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在课堂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打造轻松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以往的课堂教学,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生怕出错,怕遭到同学耻笑,受老师责备。所以,大多数同学采取默不做声,不动声色,缄默不言的态度。并有不少同学在老师提问的刹那间,焦虑不安,神色慌张,低头回避,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张异常,没有安全感,更无平等、愉悦的感觉可言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不再板着脸上课,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逗学生笑一笑,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不要生气发火,而是开个玩笑,或者冷处理一下。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的异常情况,又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学生的表情自然,心情就会比较好,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自己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学习观的形成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我针对气候类型多而复杂的特点,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探讨一种气候类型,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述和相互补充,并且由其他小组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要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地壳运动》教学:通过地壳探索的新资料了解地壳环境环境,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获得前沿的科学信息和资料;并且讲述地震发生时怎样防震减灾的知识等,学生都感到都很满意,而且还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既排除了学生的疑问,又坚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念。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在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 基础知识 教材 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良好习惯

物理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它们是习题课前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师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即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等来理解、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另外,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技能,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训练题材

(一)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设计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冬天,某些身体素质好的人用冷水洗澡,冷水浇在身上后,他发现从自己身上冒出一缕缕的“白汽”。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白汽”是气态还是液态?水蒸气直接用眼睛能看见吗?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一道题:“容积为3×10-4m?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老鼠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它投了30块大小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恰好升到瓶口。求:(1)瓶内水的体积;(2)投入瓶内的石子的总体积;(3)石子的密度。”从不同角度设问,引申扩散思考,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注重变式练习,培养解题能力

在习题课中的“变式练习”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难度进一步提升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这座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阔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拨、引导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或题意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在学过密度、浮力后,让学生分析讨论一个填空题:“小明同学将一只苹果放入水中,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此苹果的密度为 kg/m?。小明从水中取出苹果,分成一大块和一小片,再将小片放入水中,发现小片沉入水底,据此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大块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大块密度 小片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大块苹果的密度等于小片苹果的密度,因为它们为同一物体。教师提出:“由苹果处于悬浮状态可得,苹果的平均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小片放入水中沉入水底,说明小片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那么,剩余部分的平均密度(大块密度)与小片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从而解开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6

不仅应当重点突出,也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应当有意识的做到问题的层层推进,提问可以由浅入深的展开,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渐被激发,最后展开对于问题的深度探究。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都会忽略提问策略的选择,往往就是简单的将一个问题抛给大家,学生一般从书本中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十分低效,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有效的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层层推进,首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切入,然后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这首先会给学生的思维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可以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有效的铺垫。这样的提问策略才更值得倡导,并且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讲《中国的地形地势》一节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请大家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地形图上颜色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海拔,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那么中国地形图上色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西深东浅。再问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地势特征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层层设问的提问方式能够很好的使学生们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联系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层层推进的提问策略才是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更值得倡导的,这样的提问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对于学到的内容展开综合利用。这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将会很有帮助。

二、注重提问与图形分析的结合

地理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图,很多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都需要以图为辅助。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是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良好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深化对于图形的有效分析,要让问题与相关图形有机结合起来,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深化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注重提问与图形分析的结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图形为依据来进行问题的创设,让学生来具体的分析某一张图形中反应出的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些具体的地理情况、地理条件等以图形的形式描绘出来,这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非常灵活的考察,透过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将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图贯穿于初中地理教材中,甚至有的章节文字越来越少,更多的知识点在图形中能够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学生会看图。因此,课堂上的提问肯定要联系相关图形,让学生结合图形,以图为依据来回答问题,并且让学生养成遇到不懂的知识去看图的良好习惯。如讲日本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最短航线时,让学生打开世界地图在图上找找划划,然后可得出结论。这样一来,问题解决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注重提问与图形分析的结合非常符合地理课程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提问环节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