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1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却缺乏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存在低下的现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下,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教育对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传统应试化和灌输式的知识灌输模式,难以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功能,这对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门心思地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资历浅,人文素养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其次,过于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人文素养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基础。1.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实现人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也热爱阅读。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教学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对于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人文光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是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传统文化的光环,让学生感受人文的光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中语文的教学,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作者:黄霞 单位:遵义市习水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一、人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层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上的层面上。
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语文课程中对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太少。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较零散,教师的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不能达到积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课程的繁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不够重视,把语文仅仅置于“听、说、读、写”的境地。这样只是凸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一的学生就已经过早的进入备战状态,使得教师不敢“浪费”时间组织一些“人文性”的活动。比如,学习保护大自然、组织慈善活动、义工服务等等。学生置身于书海之中,自身建构缺失,使得个别学生的素质令人堪忧。
第二,语文高考卷中难以考察,高考仅仅考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针对个人素养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国高中生一样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项:社会服务的项目评分,这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使然。
第三,社会需求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重理轻文”。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更愿意学一些实际能应用的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教师的引导重视也不够。语文“人文性教育”仅仅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而没有落实在课堂上。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首先,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对于象牙塔的学习,最缺乏的是对身边实际生活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脱节,与身边的友谊、亲情脱节。比如,笔者的班级中,在一次月考过后,同桌两个学生A、B针对谁分数高的问题有了争执,不懂得互相学习,却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学生的性格可能会有一定缺陷。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例如,现在学生中有部分不够关爱自然,不够关注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等等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飞踹老人”等负面新闻。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基础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添加人文素养的考察项目,如建立“社会实践”科目,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城市建设、家乡建造中去,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感受情感的流动与传播。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朋友家人、学会体谅他人,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责任感。建立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2.重视传统文化科目的选择
首先,学校要重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本内容要做调整,精选篇目,可以选择与时代相结合的篇目,进行学习。对于《诗经》、名著等的优秀篇目多选。再次,要给任课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权利,可以有一定学习语文篇目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中多设定课堂活动和情感教育环节。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课本上,也在?W生生活中散发光彩。
3.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真切的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语文教师更要在不断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的提升带动学生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带动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爱的教育”才能发生奇迹。
4.结合最新发展理念,创新高中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现状 必要性 开展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都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主动参与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如强劲东风,催动研究性学习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接受知识,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完善,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对终身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组织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验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知识;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质量。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宝玉挨打》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反映了贾府哪些矛盾”,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性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语文学科作为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人修养外在表现的初期阶段,因此,重视高中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与强化,从语文学科入手,结合课程本身的文化底蕴来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从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人文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品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人文教育缺失现象
1.课文内容讲解脱离了人文整体。语文作为各阶段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不言而喻。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代表,通过文学的方式,记录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将时代与生活领悟通过文字叙述,鲜活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了人文文化的现实感。然而,通常的语文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分析,将语文课视作是文字能力培养的工具学科,通过对语句成分的拆分来进行结构学习,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文文化的整体性。从最基本的构句结构入手,将字、词、段落等按照句子成分肢解得四分五裂,情景美、精神美被剥离,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更多的被视为是考试的工具。
2.人文教育载体被曲解。很多人将人文教育简单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从而将道德理念、政治因素归为人文教育内容。实则不然,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学生情感感悟的结果,是结合生活实际、文化背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此,在文化领域起到重要传承作用的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中与人文内容最为相近的形式,作为真正的人文精神载体,语文学科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并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其传承文化、情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3.应试教育评价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现有的教育评价依然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过分地突出了考试的重要性,弱化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高中生萌发的生存思考与人文感悟被过早地抹杀了。应试教育体制下造成的精神领域教学手段缺失,极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过分注重升学率的提高却忽视对学生人性塑造的教育工作,即便是培养了高分的毕业生,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独立面对人生时就会显示出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对学生的未来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语文课本进行人文教育。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众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和审定的,不仅知识内容范围广泛,而且思想和立意创新度高。与初中的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不但继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更多强调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以及领悟和探索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教学也是一个开展人文教育的良好阵地。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散文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指导他们阅读理解,把握中心思想。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引申和总结,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借助语文教师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本身的个人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有着不可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善良宽宏的心态和真诚的为人处事方式,加上平等待人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真切感受到,这种潜在性的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大于日常的说教。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探求教学方式,改变被动式的“一言堂”习惯,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一方面扩散人文精神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积极互动能使教师准确掌握和察觉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需要多种形式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多媒体教学就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教学能够结合音频、视频、图形和文字综合表现,语文教学可以准确把握这种技术并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能促使人文教育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的影视资料与课堂文章的学习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表现给学生观看,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感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5
一
语文学科发展规划是在对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的不断追问中诞生的,规划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其实来自早些时候学校开展的学科教研中心创建活动。
2009年秋天,在学校的转型发展务虚研讨会上,创建学科教研中心被首次提出并成为学校各学科未来几年的建设任务。在后来跟进的创建学科教研中心诸项考核指标中,学科宣言成为考核的一个重点。语文教研组曾数次开会研讨自己的学科宣言,时任教研组长浦其伦不停地个别征求老师意见。当时,我们有一个基本共识:这个学科宣言既要有普遍的学科意义,又要凸显学校学科特色。这样,语文教师就必须回答几个问题:母语教育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有何自己的特色或追求?只有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有可能找出自己真正认可的学科宣言并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恪守它。
讨论是艰涩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命题太大。母语教育这个话题是一所学校的语文教师说得透的吗?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本身是一个重要科研命题;在现实教学情境下,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校会有本质不同吗?许多人觉得我们一开始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是这样吗?我们集体回头再思考后还是觉得,要找到自己的学科宣言,这些问题绕不过去。这时,有人提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上:母语教育这个命题不是我们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所能说透的,但不等于我们不能追问母语教育的本质性问题;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用不着条分缕析,我们需要回答的依然是原则性的异同;在现实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与其他学校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这并不排斥我们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实践建设和理想追求。
争辩和研讨的结果肯定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性判断,学科使命与学科价值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内容。教育即人,母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构成部件,同样承载了成全人的基本任务功能。然而,我们更关注母语教育的另一个原则性任务:母语教育的民族。从这一点上来说,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比如,我们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都要培养,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学科间思维方向、思维性质的差异,并不是根本性的区分;如果我们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育上的原则区分,那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就无法为学习者提供族群的文化认同。如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汉语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普遍认同能力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精神皈依。尽管一切地域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但民族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保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性,语文学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一个人的精神归属不是中小学教育的必然收获,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这样的学科使命,才能区别于其他学科,凸显其学科价值。此外,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校比较,到底有哪些是自己的特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的争论,因为结论很简单:没特点。这也是最初受人诟病的原因。但是,我们已经有了有别于他人的努力方向。
我们在形而上的思辨中似乎找到了学科宣言的内核,然而如何表述?我们是表达结论、路径,还是表达追求?要不要把学校因素也表达进去?想法不一,学科宣言自然表述不同。几经反复后,语文教研组的学科宣言拟为:提高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
这个表述既是路径,又是向往,涵盖了我们对母语教育的基本思考,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学校特色的一个基本回应。在这一宣言中,锡山高中语文组以阅读为核心要件,把学校的语文学科特色建设、语文教学的原则性追求和实现路径表述出来,表达了一种学科自认和学科教学理想。不论这种学科宣言在学科教育理论上能否完全站得住脚,但它至少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所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人群开始自觉整体思考学科使命和学科责任,他们要通过阅读打通一条学科特色和学科价值之路。
二
“提升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的最终提出是在2010年春开学后。那时,学校正轰轰烈烈地创建学科教研中心,全校各学科的教研组长会被不停地叫到专门或不专门的全校性大会上作创建活动汇报。就是在这些汇报中,许多后来成为语文学科规划重要内容的东西逐渐形成。
没有人问过,我们的学科宣言是否间接促成了2010年暑期后学校“百万百卷读书行动”的开展。但事实是,学校的“百万百卷读书行动”直接呼应了语文学科组的学科思考,全校师生开始了超越学科性质的阅读。这是一种文化风景,更是一场真正的教育行动。唐江澎校长在与语文组老师的交流中,不止一次地表示,阅读是一个人不断被放大、清晰的过程,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都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其核心是我们缺少普遍的人道主义的启蒙,阅读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组的学科宣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可以体现学科使命与学科价值追求。
然而,“提升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并没有最终成为语文组的学科宣言。2012年的春天,语文学科教研中心在学科规划中把自己的学科宣言最终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这一改变基于我们对学科教学的进一步认识,也缘于我校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后的学科建设思考。2011年8月,我校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基地建设面临学科建设的方向性问题。学校请专家论证,内部展开广泛的研讨,最终语文基地建设的理念确定为“用改变的环境改变师生”,直指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根本任务――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环境”是指改变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通过环境变化逼迫师生教与学的变化。我们重点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变阅读环境,二是增加体验性学习环境。改变阅读环境对接了最初的语文学科宣言中“培养终身阅读者”的理念,我们建设了图书馆浅阅读区(学生无需任何借阅手续可随时进入阅读)、新华书店阅读区(新华书店进驻学校,其中另辟一个区域供学生免费阅读)、班级书屋(学校在三个年级和国际部建设有70间班级书房,每间书房配置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书籍300余本),学生可随时就近根据需要自由阅读。增加体验性学习环境,建设了实验剧场、演讲厅和辩论厅。课程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一再表明,有意义的学习主要来自有体验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无法从丰富的渠道保障学生的学习是有体验的。现在,我们就想用一些带有强烈体验性学习色彩的环境鼓励教师从事体验性教学,鼓励学生体验地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课程基地建设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体验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表达。配合语文整体教学,学生阅读后也存在一个表达问题,而语文课程中的写作同样是一个表达问题。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我们都面临表达能力、表达规范、表达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奠定了一生葆有阅读热情与兴趣的基础,奠定了一生拥有良好表达素养的基础,语文教育不就是成功的吗?此时,我们猛然发现,原先的语文学科宣言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即语文教学中的表达。这样的反省与追问在语文学科组内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2012年春天,语文学科教研中心正式把自己的学科宣言修订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三
2012年下半年,语文学科在制定学科规划的过程中,对学科宣言的内涵又作了具体深入的思考,让学科使命和学科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我们认为,这个学科宣言既基于教育本质,又基于学科性质,同时还基于学校培育终身学习者的办学理念,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学科教育思考。锡山高中语文学科中心的全体成员自此有了统一的学科行动纲领,今后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自觉行为。
语文学科宣言及其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宣言内容: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宣言内涵:
培养终身阅读者:语文课程要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这是一个教育常识。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精神优秀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没有阅读的语文课程里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精神成长,只能是妄想。
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品级,要从改变这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开始;优化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要从浓厚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开始;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要从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开始。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方法与习惯在阅读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养成,阅读是人的智慧之源、精神之根。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的共识是,让学生去阅读,就是语文课天堂般的模样。
培养负责任表达者:说与写是信息表达的基本手段,也是参与公众交流的基本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读写能力”曾有过一个定义:“能够辨识、理解、解释、创造、交流、计算和使用与不同情形有关的印刷和手写材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学习和获得“使得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力,充分参与到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当中”。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