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1
一、引言
“校本”指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在字面上务必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学校为本;二是课程开发。在内容上,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与此同时结合新疆内职班的特殊群体,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习惯以及学生学情的实际。
二、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缘由
目前内职班学生所使用的地理课程的教材是采用高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在内职班实际的施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内容过难,绝大部分内职班学生基础薄弱,现有地理课程的知识结构难度较大。(2)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且课程内容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陈旧、滞后,在生活中,实践性不高。因此,考虑到学生需求、教材需求、教学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迫在眉睫,如何能构建适合内职班学生的地理校本课程,必须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学生地理素养情况调查分析。
(一)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调查。笔者采用访谈法与11级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交流,通过调查内职班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后,总结分析如下:(1)由于语言使用不同,在交流过程中存在语言交流问题;(2)初中地理学科开设时间短,且在初一开设,很多学生的地理知识遗忘量大;(3)对于新疆乡土地理的知识,学生也知道的甚少。
(二) 地理学科学生课堂上课学习情况。内职班学生高一课程中开设地理课程,在为期一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比如,语言上的障碍、知识上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薄弱等因素,很多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突破传统教材的模式,开发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让新疆内职班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上课的模式。
三、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依据。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政治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开发出科学的校本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提高课程的学术价值。
2.实效性。一般来说,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强调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学生的需要,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还能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生产生活实际,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和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从而使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较为一致。例如:内职班学生每年6月份要返疆,从浙江杭州乘火车出发,经过三天两夜的时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沿途经过了多个省份,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将地理课堂搬上火车,让学生能脱离课堂教学,更能清晰的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3.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记忆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识记速度。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记忆方面,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例如,内职班学生在我校时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让内职班学生很好的融合到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本地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的整合,新整合的班级有内职班的学生和本地学生组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由内职班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相关的地理知识,也可以由本地学生介绍宁波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得两地学生更好的融合,全面的进行文化交流。
4. 政治性。国家举办内职班,首要的任务是确保内职班的稳定,加强内职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因此,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放的内容选取上,可以就政治性强、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选内容。
(二)构建内容
在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校本课程内容,建立在内职班学生具体的学情分析上,根据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每周开设2节地理课程的安排,我校开发的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主要的专题由以下几大块内容组成:专题一、地图识图能力;专题二、辽阔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域;专题三、众多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专题四、我有两个家乡——新疆和浙江;专题五、神州万里行,祖国在我心中—K596次列车带我回家;专题六、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专题七、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专题八、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专题九、中国的经济发展;专题十、放眼看世界。
综上所述,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针对新疆内职班学生的特殊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科学性因素放在首位,同时要注重实效性、趣味性和政治性相结合。
四、结束语
举办内职班,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内职班的地理教师,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切忌增加学生负担;地理教师如何注意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注意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本人作者研究时间仅仅两年,重复性检验还没有完成,有待进一步进行;有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如何通过扩充学生生活阅历来拓展思维还没有实验与分析;如何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程度还没有有效的方法,仍需要继续探索;对如何协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与活动的问题仍未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2
校本课程的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 “爱尔兰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兼顾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加工与改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点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的改造与加工。第二,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其主体是学校和本校的教师,是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个人发展需求高度了解之下开发出来,由学生进行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延伸与补充,甚至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应用。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那么就应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就近取材,从一个典型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扩大和联想,并且要在了解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就近取材。教材的编写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容的选择,既然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本土化,校本教材就更应该突出当地的特色,从实际生活入手。我们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这本教材时,就是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陕西省出发,通过介绍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传统习俗与旅游景区,引领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亲近自然,亲近传统文化。
2.精选精编。地理知识是庞杂广博、包罗万象的,一本小小的校本教材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包括进去。所以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选择本学科典型的知识或案例,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编排,让学生有兴趣学,老师有兴趣教。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教材时,针对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在植被自然带的变化方面,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选择从北向南对其变化进行介绍。
3.兴趣优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热情。课程内容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成为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次校本教材的编排中,首先教材的标题《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在这个人人晒旅途的时代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选择了对陕西饮食习俗进行介绍,目的是想通过饮食习俗来了解陕北、关中、陕南的气候特点以及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四)突出活动,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繁杂抽象,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引入事件分析和应用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突出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先,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带动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课程变革,不仅仅是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课改的时代下,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教育家。既然是专家,那么就要有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创新。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在对学生兴趣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提升,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拔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3.有利于形成与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3
一、确定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功能的主要依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两个基本的课程理念,即“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正是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基本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族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用的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2.地理学科的性质以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目前作为国家地理课程具体体现的地理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从整体出发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获得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对地理概念、原理和各种规律等理性知识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叙述表达,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文字及其所表述的内容很抽象,使学生觉得学地理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对地理课不感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立足学校、立足周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周边的一些“对生活有用”“对学生分组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的注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从内心深处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
3.现代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人文思想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重知识传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当代社会“关注人学及人化”的教育思想的严峻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为核心,为学生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地理大课堂,以及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应成为地理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基本功能
1.教育功能。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具备教育功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和当地地理事物,其内容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程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家乡风貌、风土民情、风俗习惯,感受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关注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尽管目前我们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在结构、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但是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的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上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但这正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它是以本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在学校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开设的课程。它真正可以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擎的一面大旗。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这方面更能够发挥优势,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的地理、联系学生发展的地理、联系家乡有用的地理、联系社会时代的地理、联系现实鲜活的地理和具有探究性、启智性和挑战性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主选择,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在课程和小组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功能。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但同时也为研究型的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让教师认识到,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程要应学生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组织实施者,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01-7-27.
[2]夏志芳,陈海霞.自习式特征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研究[M].北京:地质出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4
一、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地理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引用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惠东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九龙峰的谭公祖庙、新庵的西来古刹、增光的龙岩寺、吉隆的石庵、稔山的雷鸣庵等民间宗教寺庙,构成了惠东县古色古香的文化景观。惠东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的?寮海湾海景旖旎、岩礁神奇,令人留连忘返,惠东的高潭镇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地理教师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融入地理教学,让学生通过中国地图找到广东省、利用广东省地图找到惠东的位置,利用惠东地图找到各景点的位置及到达这些旅游景点的线路,利用各景点的导游图了解各景点的分布情况,通过读各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方位感,设计学生身边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地理素养。
二、主题内容紧扣地方气息,渗透德育功能
校本课程应该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本教材要紧扣地方特色。如:港口管委会(原港口镇)有全国迄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的双月湾绵延十几公里,沙白水蓝、波平浪柔,也是观海听潮、休闲旅游的绝好去处,地理教师利用这一资源,引入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好动物的思想感情。惠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革命战争时代,惠东的高潭镇成为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地理教师利用这一资源对学生教学革命传统教育,了解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珍爱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惠东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畲族语言、风俗、服饰、山歌和民间故事等,平海古城的古建筑群,古城墙、十字街等古迹,多祝镇的角峰畲族村原生状态的畲族村寨,惠东创造了古老的人类文明,学生在领略这些古文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发愤学习的责任感。惠东的旅游资源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完善地理课程体系,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主题内容紧扣本土气息,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提高校本课程的时效性。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5
一、什么是“山谷化”
“山谷化”即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校本化、本地化的过程。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大峪中学创建了山谷书院,启动了对各学科“山谷化”的实践,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案例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突出本校的山谷特色,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为宗旨,力求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总体来说,山谷化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全方位
“山谷书院”系列课程既有地理、历史这样的文史科目,也有生物、化学这样的实践性理科,甚至还有艺术体育类课程。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予以充分选择,量身定做的课程 “总有一科适合你”。
2.多层次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差异化的原则,“山谷”系列课程设置了5个层级,即预备体验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国家基础课程、山谷志趣课程、生涯体验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层级和方向,从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保护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灵性,实现“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目标。
具体到地理课程,“山谷化”就是利用大峪中学紧邻永定河峡谷独有的地理优势,将地理课堂搬到山谷中、河岸旁,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让学生把课本上看似高深的知识拉下来、抓到手、记在心。通过对永定河峡谷的实地考察,点燃学生深藏在心底的徐霞客之梦。
二、为什么要“山谷化”
1.课程性质的需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实践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测量、勘探、绘图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第二,鲜明的地域性。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导致地理学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种地理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学习地理贵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本地特点相结合。
针对地理学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大峪中学所在的区域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且地理教学突出的理念是“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因此,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本区域,充分发挥本区域的特色,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课程理念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教师、学校、本区域等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更能体现地理课程“全面培养地理素养,满足差异化地理研究和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在这种前提下开发、设计的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通过开展本地的地理观测、考察、实验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家乡建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利用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全方位达到了中学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3.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的需求
教师时常会困惑:讲了这么多遍的知识,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在开发“山谷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存在典型的问题,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许多教学活动是“纸上谈兵”,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学到的、落实的知识。如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一课,会讲到岩石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落实的是抽象的“纯文字概念”,如图2所展示的岩石是沉积岩,学生脑海当中是“沉积岩”三个字和抽象的符号(如图1所示),而不是活生生的石头,岩石之间的转化被抽象为不同文字之间的转化。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唯一能调动的就是大脑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功能,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常识,人类大脑对形象的现实物体的理解能力和记忆程度远胜于抽象的文字。如果能带学生实地考察,自己采集岩石标本,通过在野外亲手操作和现场讲解,形成对大脑、手、眼、耳等诸多器官的刺激,使学生容易把握知识,不仅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这种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收获模式,效果远胜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就教师自身发展而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长期专注于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更新,甚至由于长期缺乏实践而不断遗忘。如果学生拿着一块石头来问,鲜有教师能轻松识别,更鲜有教师能指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资源,引发学生自我探求的兴趣。实际上,判断岩石是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自身实践经验缺失的教师很难教育出高素养的学生,也很难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出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是出于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本地化、“山谷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山谷化”的转换与实践
“山谷化”首先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把国家课程标准逐一解读和分析,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本地化转换,结合门头沟区山川秀美、山谷诸多的特点进行“山谷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本地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有所了解,还要进一步拓展到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从而充分运用广泛资源完成课程的转换。
下面就以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为例,具体解读“山谷化”的必要性和具体过程。
1.课程标准的分析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的三个关键词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么对应的流域治理案例就应该以本地的地理环境作为切入点,首先从本地的山川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这些没有人类活动参与的“原生态”讲起,逐步过渡到人类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改变了该流域的自然形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通过人类科技进步和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人类逐步意识到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获取人类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整体生态的平衡,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后,逐步恢复了生态和人类利益的再平衡。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1.承德市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情况调查
承德市目前仅有的两所本科院校均为地方本科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34个(该校2016年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17个),涵盖法学、工学等8大学科;承德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等12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和理学2大学科。
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1494人,就业率为92.10%;承德医学院的1378人,就业率为89.99%。但两所学校均存在各专业就业率差距较大的现象。例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等7大专业,就业率为100%,同校同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率仅为65.22%。
2.承德市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情况调查
为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完成本次课题调查任务,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课题组分别就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情况开展相关调查。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测评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关注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特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自身亟待提高的方面。
用人单位调查中,单位最看重的个人品质为“有责任感”(29%),“敬业”(22%)和“诚实守信”(20%),最注重的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25%)、“人际沟通能力”(25%)和“团队协作能力”(27%)。
3.承德市本科毕业生培养对策分析
(1)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应苦练内功。大学生只有练好基本功,才具备成功就业的先决条件。练好内功,学生也需要到真实的环境中去锤炼自己。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补充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也能够进一步磨炼自己,同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 )学校是学生就业的主阵地。承德市两所地方本科院校因院校性质和办学定位的不同,决定了在学校就业工作和思路方面会存在差异,但在发挥学校就业主阵地作用方面,两所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明确错位发展和多元化培养定位,坚持教师教育错位发展,主要培养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适度控制中小学教师培养进度。非师范类培养与需求零距离对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引入产业(行业)元素加强课程改造,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高度融合,尝试走订单式培养就业之路。
作为河北省内的知名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稳定的且适应就业形势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调查显示,两所学校均设有就业创业指导课,其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针对该课程做了如下尝试:①聘请政府职能部门、成功企业家M建“创业导师团”,指导学生创业实践。②持续做好大学生创业项目征集、遴选和孵化工作。目前该校大学生创业团队进入实体运营阶段。③组建创业联盟。落实创业培训、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
(3)政府是学生就业的促进力量。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高校在专业配置、就业机会、就业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同时政府还要进一步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服务基层,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设立“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实现就业创业相互支撑,资源共享,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