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 策略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广泛关注。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各个学科都把学科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地理学科同样如此.我们可先从“素养”的概念界定入手,进一步确定“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修养”包含两种基本含义:(1)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2)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综合上述含义,可将“素养”定义为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涵养或修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2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2.1有助于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

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

2.2有助于地理n程目标的实施与评价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总以一次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败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或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质量观着眼与学生的发展,认为学生的发展才是衡量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地理核心素养也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2.3有助于学生未来生存与终身发展

今天的高中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毕业后要么步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要么将直接走进社会参加工作,大多数将不从事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要获得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主要就靠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其高中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这不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未来日新月异的社会游刃有余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2.4有助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紧随国际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且以全球对问题、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范畴,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完成对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就不仅需要秉承核心素养培育观念,还要不断更新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知识构成,成长自己的的教学智慧及能力。

3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1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现在的地理教学不再把传授既定的地理知识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强调地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学生独立探究的精神。因此,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活动模式引入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备地理核心素养的公民。

3.2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来引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行成。

3.3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观

地理学习评价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地理教学,反馈地理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等功能。因此评级目标要与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一致。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3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4

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关乎地理教师的幸福感和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向优秀教师请教、考取地理教育硕士、参加不同级别培训以及参加不同级别会议等。地理教师教学改革专业化成长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为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维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关系着地理教师的幸福感,关系着地理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关系着的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阶段1.初涉岗位阶段这一阶段的地理教师刚刚从高等学校毕业,学习的地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及地理教育理论都比较新,其信心百倍,热情高涨,但经验不足,实践性差。这一阶段中是其产生地理教学疑惑较多的阶段。2.不断磨合阶段这一阶段的地理教师不断积累地理教学经验,逐步提高了地理教学的“三板”技能、分析地理教科书的能力、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调控地理课堂教学的能力等。与此同时,也在一线教学中产生了众多疑难和困惑,可能会遇到“高原反应”。3.走向成熟阶段这是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的最高阶段。他们具备了广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教学知识、扎实而悯熟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能较灵活地将地理教育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实践、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课堂、形成地理教学模式。4.成为专家阶段此阶段是中学地理教师追求的最高阶段,也是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阶段。此阶段地理教师具备的知识技能特征是: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地理教育思想,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因此,此阶段并非容易达到,只有少数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达到。二、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理教师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地理教育价值观,具有为地理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地理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为影响着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下,地理教师平时可以阅读地理教育期刊(《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学习同行在地理教学研究中的优秀成果,汲取营养;可以购买与一线地理教学关系密切的理论书籍,提高地理教学的理论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地理教师的博客和地理新课程的视频等资料,领略其他地理教师的风采,激励自己不断成长。虽然外力是推动自己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地理教师自我积极追求进步,才是真正的成长。2.诚向优秀教师请教善于发现周边亮丽的风景线,积极向优秀的地理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年龄较长的地理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和悯熟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还具有一定的缄默知识。年轻的地理教师接受的教育多为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后的理论,教育视野较为新颖。学科之间也有相同之处,其他学科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师德也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因此,地理教师不仅要向不同教龄的地理教师请教,还要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3.考取地理教育硕士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考取在职教育硕士,获得教育专业学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考试时间多在每年的10月份,考试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且可以采用半脱产的方式、利用暑寒假进行学习。目前能招收地理教育硕士的高校有很多,如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择校而考。当下,中学期望地理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越来越高。因此,地理教师有必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地理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身价”。4.参加不同级别培训目前,省级、国家级培训项目都有很多。如省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等。可以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教师的成长。地理教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不仅可以重温当年上学风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思想,还可以认识很多同省的地理教师,与他们交流一线的地理教学心得、困惑。5.参加不同级别会议每年召开的县(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较多。国家级的地理教学会议当属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综合学术年会。自2009年以来所召开综合学术年会的主题分别是:新课改视野下的地理优质课堂教学、两岸四地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地理课程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价与地理新课程改革。可以说,这些主题都紧密联系一线地理教学,关注中学地理教师。地理教师参加研讨会,可以与全国众多地理教育工作者交流地理教学问题,不仅拓宽了地理教育视野,也提高了地理教育思想。三、结语综上所述,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关乎学生的地理素养、关乎地理教学的质量。相信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地理教师会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增厚自身的自足之本,提高地理教学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教育理念 课改 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 地理学习 思维训练 评价

教学改革,一个世界性的永远的课题。

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加入改革的步伐。

地理教学的每一个进步都源自于改革的推进,几十年来的改革历程,多少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学必须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一套新理念,就应该赋予地理教学的要素以新的内涵。

一、地理

什么是地理?“解释地球上所有的事物的原理,就是地理”,如果就其形式而言,这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内容,哪来的形式?从本质上看,地理首先是客观世界的地理事物,是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客观世界的地理事物是地理的源泉,客观世界的地理事物是学习地理的课堂。

二、地理素养

从地理能力到地理素质,再到地理素养,概念的变化反映了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能力”、“素质”是一个静态的观念,是对水平的描述;“素养”是一个动态的观念,是对程度和过程的描述。我们把学生的地理能力分解为读图、识图、绘图和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判断能力。地理素质的内涵比地理能力丰富了许多,但依然不能准确涵盖地理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地理素养的“三维”结构,使我们找到了地理教学的新目标。这“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结构合理的地理素养。过去,我们一般都很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比较重视德育的“渗透”,而对于过程和方法却不够重视,甚至茫然不知所云,把记住结果看得远比过程的亲历重要。

三、教学资源

地理教育的教学资源存在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当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而无需刻意地“挖掘”。以往,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学生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知识”走向“生活知识”的拓展,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地理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地理自身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增强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精神。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等。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或能够被用来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地理教育资源。它除了包括地理教科书、教学参考、教学挂图、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之外,还应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网络、图书馆、报告会、研讨会、电影电视广播、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重大事件、日常生活、学生自身的地理活动等。这样看来,地理教科书只是地理教学资料中重要的一小部分。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学习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课;学习地图知识,可带学生去野外,指导他们实际运用;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情况。开发地理教学资源,实行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促进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是改革地理教学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之一。

四、地理教学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被固化在受灌输的框框内,沿袭被动的接受操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地理教学要培养识图、读图、发展思维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是用亲身体验和创新的表达代替作坊式的技能传授,用对知识的感悟和运用代替对知识的记忆和印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一切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应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五、地理学习

地理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应该倡导积累、感受、实践、创新的学习活动。个性化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地理学习尤其是这样。学习的个性化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其中又以学习策略为要。学习策略表现为学习时间的把握、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向的确定、学习情绪的调控等。例如: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留意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讲述“热点”问题,如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等;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艺宫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

六、地理思维训练

地理教学不能没有训练,科学的地理训练主要是思维训练。思维是世间最美丽的火花。人的素质核心是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以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各种各样的地理训练和实际活动要以激活思维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即使基本的地理技能训练也要科学地进行,而不能回到老路上去。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使地球形成了五带、产生了四季的结论。

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应朝着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潜在能力的发展的正确方向转化。要在正确的地理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学评价的鉴定、调控、导向、激励作用。对于教学的评价,要把着眼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不仅要看教师是怎样教的,更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并且鼓励突破和创新,鼓励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看其学习方式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是否能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学习成绩的描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性状评价应坚持个性化和鼓励性的原则。学生也应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

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常规走向创新,这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站得高,才会看得远;观念新,才会有创造。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地理 教学 科学素养

(一)地理科学素养的涵义

所谓地理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科学素养既能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可外显为具体的行为,是学习者经过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和情感等构成要素。具体来说,我们把地理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地理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地理兴趣和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途径

1.地理教师的科学素养是主要影响因素。河北省对中学地理教师地理科学素养情况的调查显示:中青年的地理教师是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基本的地理科学的观点和地理基本术语,但不同学历的地理教师的地理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差距。统计结果还显示: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对教学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地理教师具有很好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观。通过对他们常用教学方法的调查发现,在平时的教学教育的活动中,教师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发挥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引导和探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大自然的探索和创造的愿望。

2.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教学和认知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新课程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实是要求教学要民主,改变“师道尊严”,这对传统的师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和掌握教学资源是传统教师的习惯做法和固有的心态。

(1)克服教师中心主义。在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要强调师生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过程是要通过地理教师的调动和引导来完成的,所以要克服在传统的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作风,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平时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本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共同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入门的钥匙”的原则。

(2)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学生要听从教师,教师也要管住学生,师生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争论问题,这种情况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充份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培养出真正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3.形成正确的教材观。

(1)教师要深入认识《地理》教科书。教材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资源。教科书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学习的知识,而对于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性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很好的顾及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教科书和教参上的知识,还要将教师本人所掌握的知识融进课堂。所以,从教学改革的趋势上看,教科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相对作用在降低。

(2)教师要把自己的教材观扩展到相应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科学本身研究的范围很广泛,只有尽可能地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才能较好的完成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一点仅仅依靠地理教科书是不可能完成的。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地图、资料、教学软件、标本和模型等。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把这些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

4.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地理学习评价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地理教学,反馈地理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等功能。现在的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分强调学习评价中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价的形式和标准单一;评价的内部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没有达到激励学生更好、更深入学习的作用等。

对地理科学素养的评价,必须做到:①在评价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地理技能的评价。②在评价结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地理学习的探究过程的评价。③在评价的内容上要逐渐地增加一些地理课本知识和能力以外的东西,延伸到地理科学态度和精神的方方面面。④适当的扩大参与评定的主体,除了教师、同学以外,还可以是家长和其他的社会人士,可以利用评价的手段督促学生更好的关注身边的社会环境,形成关注重大问题的社会人意识。

总之,评价的目标要与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致,不同阶段和目标的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情境和评价的解释方法一定不同。